中原局勢複雜,北方山雨欲來,朔方郡,高闕城內同樣不平靜。


    城關高大,巨石青台砌磊,城牆連綿數裏。


    城關兩側連著起伏不定的陰山脈絡,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有詩讚曰:關隘險峻,勾東西群山,下有長城,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


    峨然雲舉,望若闕焉,即狀表目,故有高闕之名也...


    自闕北出荒中,闕口有城,跨山結局,謂之高闕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扞,以防塞道...


    作為守護河套的北方重鎮,其無論是地理還是關隘,條件自然不會差到哪裏去。


    祁連山積雲雨,陰山阻隔北方寒流,河套氣候溫濕適宜,又有充足的灌溉條件,其是天然的資源環境。


    關南之地多馬、牛、羊、旃裘、筋角,加上比鄰黃河水草豐茂,有畜牧天下饒。


    郭圖在河套屯田墾殖,郭藴的三十六萬駐軍,和一百八十萬新釋奴隸,同樣也沒閑著。


    為了能讓麾下士兵和青壯吃飽飯,張遼高順等人,更是放下手中刀劍,帶著一眾青壯兵卒...


    在朔方和山間梯田上,施行軍屯民墾,畢竟人多耗費太重,不能全指望河套供給。


    對於高闕士兵所為,李信也睜眼閉眼,沒有多說什麽。


    畢竟此地太過偏僻,單憑河內及美稷供給,有時還真難以充分保障朔方,所需要的糧草數額。


    河套新政初見成效,此前無論是從並州地調運,還是從美稷中轉,勞民傷財路途遙遠運輸成本太高。


    完全依賴外調,即使夏軍家大業大,也難以承受,短時間還好,長久消耗就有些難以承受了。


    好在郭藴很老實,也算忠心,李信便逐漸放寬了對朔方的限製,默許他們自墾自殖。


    值此豐收之際,關內士兵皆喜笑顏開,一隊隊士兵將捆捆禾麥分割。


    而後交由另一隊用石臼和石杵去殼,再然後用磨盤石棒,對幹燥後的穀物進行碾壓脫殼。


    戰馬推碾,驢騾拉磨,牛駱拉車,士兵撥穀去殼,相互間分工明確,效率十足,又奢侈無比。


    畢竟戰馬這玩意,拉磨推碾,純屬牛刀殺雞,也就夏軍會如此奢侈。


    相對於普通百姓收割莊稼,士兵組合的效率,無疑要高很多。


    當普通百姓的禾麥還在地裏時,軍屯的糧草,都已經晾幹入入庫。


    生產力雖然低下,但紀律嚴謹分工有序的軍隊做事,效率卻提升了不知多少檔次。


    更何況還是郭藴,張遼高順這些能人,所領導的隊伍。


    士兵們笑逐顏開,而朔方城府內,氣氛卻沉重無比。


    高大空曠的大廳內,郭藴、張遼、高順、魏越、魏續、曹性、侯成、宋憲、等將匯聚一堂,靜默無言!


    沉默良久,還是魏續忍不住其中沉悶,出言打破平靜道:“大人,並州戰事吃緊,我等還猶豫什麽...”


    “鮮卑人舉族南侵,邊郡百姓淩難,我等並州兒郎,安能置身事外...”


    “更何況,大將軍這些時日來,待我等不薄,何須顧慮那麽多...”


    麵對眾人的躊躇,魏續實話實說,沒有彎彎繞繞...


    大將軍此番調令,又不是讓他們麵對正統朝廷,更不是讓他們對付漢軍...


    而是直言不諱,明明白白的讓他們出關抗胡,打的是北方鮮卑胡種...


    這正是他們邊關將領,所渴求以及直麵的,為何要猶豫...


    “唉!”郭藴麵色變換不定,若是單純的北上抗胡,絕對不會有所猶豫。


    但是如今朝廷平定叛亂的消息,已經擴散開,卻在這個時候調他們出關,其中深意不言而喻。


    四百年大漢積威已久,底蘊深厚,正統之名更是深入人心。


    郭藴此前作為大漢官吏,心中自然感念朝廷恩澤。


    雖說認了李信為主,但讓他麵對將來,乃至朝廷,還真有些為難,此時猶豫倒也正常。


    大人不表態,張遼、高順等人也不便言語!


    曹性張了張口,想要出言,但掃了眼沉默不語的其他人,遂頹然一歎。


    最後還是同為兄弟的魏越,出列進言道:“大人,我等既然投靠夏軍,這兵早晚都是要出的...”


    “大將軍既然發出調令,便耽誤不得,若不然心中猜疑更甚...”


    “沒錯!”張遼不再沉默,亦抱拳道:“以大將軍的謀略,我等此番出兵北上,所麵對的隻會是鮮卑人,是北方胡人...”


    “若無必要,夏軍絕對不會,讓我等與朝廷兵戎相見...”


    “嗯!”聞言,郭藴原本躊躇的心,逐漸安定下來:“是啊,以主公的心思,未必會放心讓自己帶兵直麵朝廷...”


    他心頭鬆了口氣,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李信雖說接納了雁門眾將的效忠,但自始至終都未曾對他們放心過。


    他們想要帶兵南下,估計李信未必會答應,也更加不會放心...


    與其在這裏糾結抗胡,還是抗漢的問題,還不如早早帶兵出關為妙...


    若不然耽擱日久,恐怕會加重李某人的疑心,得不償失...


    就連往日裏沉默寡言的高順,也開口道:“李帥腹有韜略,胸納乾坤,允大人手握三十萬雄兵...”


    “若換成他人,換成朝廷,或許又是另一番境地....”


    高順這話雖然有水分,但說的也沒錯,高闕兵團的軍糧武備,以及戰馬牲畜等各種物資,此前大都是夏軍供給。


    雖說他們這段時間,亦自墾自屯,但美稷的補給卻不可或缺...


    李信雖說行事暴虐,但終究還是有些容人之量的,能夠信任郭藴,放他駐軍鎮守邊關,但其他人卻未必...


    當然李信未必完全信任郭藴等人,但確確實實給了他們很大的權限與自由度...


    這般作態,也讓張遼高順等雁門諸將,在邊疆抗胡,一展心中抱負,這一點是真真切切的。


    如今黃巾覆滅,局勢危機,夏軍需要他們助力擊胡,還有什麽好猶豫呢...


    而且張遼等人看的很清楚,若是李屠夫這高個子倒了,換成朝廷主事,他們這些邊關從賊,未必得好...


    畢竟郭藴這員朔方兵團統帥,三十六萬總兵把子,已經上了朝廷的花名冊,想置身事外,也要看朝堂的老爺答不答應...


    “也罷!”郭藴沉默良久,思及主公往日的種種恩情,心中有了決斷。


    他環顧四周眾將,沉聲道:“形勢危急,北地多難,鮮卑雜胡,舉族南侵...”


    “我等並州兒郎,自當提兵,禦敵殺胡,保北方平安...”


    “傳我軍令,各部整軍武備,明日寅時造飯,卯時開拔,支援並州...”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唐吉可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唐吉可汗並收藏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