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一愣,接著臉色又陰沉了:“亞父是說,劉季也想自成一路諸侯?想要據南陽不再東歸?”
“有何不可?”範增反問道:“上將軍,武安侯既取南陽,若再南取南郡,東北有潁川與三川韓地為屏,足可自成一國。既然無法破武關入關中為王,取南陽和南郡為王,也好過隨同上將軍東歸仍處人下之境地。”
兩人都未明言過但都心照不宣的是,此番項羽伐秦不管能不能攻進關中,但項羽聲勢已成,所以迴到彭城肯定不會再受楚懷王轄製。
項羽陰沉沉的思考起來,範增也不催促。
“那亞父的意思,應當如何?”項羽臉色變幻了許久,終於擠出了一句話。
“殺劉季而獲其軍。”範增輕描淡寫的飄出一句話。
項羽一驚:“就算劉季有取糧自立之心,也沒必要殺了他吧?他已來信乞和,並稱封倉廩待我,如果本將軍想要他的軍兵,相信他也不敢不獻上。就算他意欲自立為諸侯,本將軍肯定最後要大合諸侯重劃領地,劉季既然欲為王,那就給他一個南陽王,本將軍不會給他南郡,還會再封一個南郡王挾製著。劉季手中就一個南陽郡,又沒了糧卒,能有多大作為?”
“南陽距離泗水、薛地皆遠,若放武安侯於彼,他日後再反上將軍,則很難挾製。南郡之地蠻荒少糧,上將軍封一南郡王,其實力將很難與據有南陽的武安侯相比。隻要上將軍東歸,老朽覺得南郡王將是武安侯的首個目標。”
項羽麵色逐漸平和而堅定起來:“亞父無需多慮,既然南郡蠻荒,劉季奪了又能如何?其若伐南郡,則證明其心已反,到時本將軍舉兵伐之,天下人也就無話可說。”
他向範增探了探身:“而若如亞父所言此刻殺之,恐諸侯都會心存驚懼,不利我等合力伐秦。”
“可是……”範增還要勸諫,但項羽不想聽了:“而且我與劉季盟為兄弟,此時若殺之,於本將軍的名聲有損,伐秦時難以號令諸侯。”
_
劉邦坐在雒陽城外軍營裏的大帳內,拿著項羽的迴信翻來覆去的看了好幾遍:“無傷,上將軍見你的時候,你看他的心情如何?”
站在帳中的曹無傷行了個軍禮:“主公,屬將剛去遞信時,上將軍很倨傲,也不太高興,屬將交了信就給趕出來了。不過,後來上將軍召屬將去取迴信時,神態倒很和善,讓屬將跟著主公一起,準備去函穀關建功。”
“哦?無傷辛苦了,先去休息吧。”劉邦沒再問什麽。
看著曹無傷退到帳外,他才對張良抖了抖竹簡信:“上將軍言明日將至雒陽,允我等取雒陽倉廩糧六萬石,整裝待發。上將軍至,與本侯交接雒陽後,我軍就先發去取新安、澠池,若順利則續取陝縣,為上將軍先鋒。”
劉邦接著冷笑一聲:“看來上將軍並未因本侯的解釋而釋懷,這是讓本侯自耗力量。”
張良也有一絲無奈:“這也無法,若沛公不遵上將軍令,恐怕麻煩還在後麵。”
他凝思靜想了片刻:“沛公,不若再上書上將軍,言說上將軍領重兵三十五萬專伐函穀,然函穀徑狹,如此重兵亦有施展不開的問題。不若沛公往攻軹關陘由河東伐秦,請上將軍分五萬卒助沛公。”
劉邦略一想就明白了張良的用意:“軍師的意思是,若軹關陘秦軍防守嚴密,本侯自可擇機退迴,還不用被上將軍驅策著攻函穀關而損耗軍卒?”
張良歎了口氣:“不是仆想法悲觀,即使上將軍令沛公守雒陽而不損一卒,最後沛公這六萬軍也會有大半被上將軍強行劃進其所率領的楚軍,能給沛公留萬卒已是大幸。”
劉邦聽張良這麽說,先是驚,接著是怒,然後就無比頹然。
張良施了一禮:“是仆罪也。當初破武關無望,就該力阻沛公助我王取三川,也就不會被上將軍奪軍了。”
劉邦聲音暗啞:“軍師也莫自責,不管上將軍是否能破秦關入關中,終會大聚諸侯,按上將軍的意願重新劃分山東領地。即使不聚,上將軍遙令本侯交出軍卒,本侯也隻能領命交軍。”
“既然本侯都保不住手中力量,”他疑惑的看看張良:“軍師為何又要建議本侯去取河東?”
“至少沛公不在上將軍帳下,可防上將軍矯軍法對沛公不利。”張良打起精神又說:“無論沛公是否可入河東,至少能分秦人力量,減輕上將軍破關難度,同時還可防範秦人從軹關陘出繞諸侯軍側背,行當年圍殺周文故技。我等主要的目的還是破秦,然後再論其他。”
劉邦冷笑了一聲:“參曾與蕭先生言,函穀關與其後的潼關守軍共有三萬,上將軍領三十餘萬卒於這等險關也施展不開。而秦嘯十七、八萬退入函穀,必定加強兩關守禦力量,那就不是三萬而至少會是五萬、十萬。本侯因武關軍六萬而退,上將軍雖有將近三十萬卒,又如何可破函穀、潼關上的十萬守卒?”
張良拱手一禮表示同意:“沛公無法破武關,上將軍一樣無法破函穀與潼關。王離軍隻要分十萬卒守浦阪,沛公即使破軹關陘入了河東,也入不了關中。可上將軍就算明知如此,大軍既已至此也隻能打上一打,不然將被人言其懼秦軍。”
他又對劉邦說道:“即使明眼人都知道結果,但沛公還是當上書上將軍建議分兵軹關陘,至少不能給秦人繞到諸侯聯軍背後的機會。”
_
“大王急詔。”幾名六百裏加急驛使一麵高喊著,一麵策馬在諸侯軍向雒陽進發的滾滾煙塵中向著項羽的中軍隊列飛馳而來。
“秦人把彭城燒了大半?”項羽站在戎車上讀了一遍懷王詔書,先是一驚,接著就大怒:“既如此,本將軍要讓所過之處,不留一絲秦人氣息!”
範增正與項羽同車,聽到項羽的怒喝麵色一變,連忙用手背輕輕碰了碰項羽的胳膊,轉頭對車旁的項羽親衛說:“先帶驛使下去,找兩輛輜車讓他們休息。”
驛使離開後,範增在顛簸不定的戎車上接過項羽手中詔書看了一遍,又還給了項羽。
“上將軍且息雷霆之怒。”他半開玩笑的笑著拱了拱手:“上將軍領諸侯軍已將秦人盡逐出山東,即便此番不能破函穀關而入滅秦,山東的天下也已是由上將軍稱霸的天下。上將軍此時屠一城,就是屠了日後此地諸侯的一城百姓。燒一城,則是燒了此地諸侯的城。秦人當坐函穀關上看上將軍的笑話,上將軍可願如此?”
項羽攥著車前檔木的手收緊了,青筋在手背上跳動著。
“大王詔雲彭城大半已毀,但王城與周邊貴族朝臣所居裏巷未罹火患,也就是說項門各府也都保全了。可若上將軍再焚,比如說再焚雒陽,若秦人細作就此將王城和周邊裏巷也一火焚之,則世人當雲上將軍殘暴嗜殺連自己族門都不顧,且在大王詔下仍不收斂,這就屬公然蔑視王上,所以上將軍還需三思。”
項羽兩手一較力,戎車前擋木發出了輕微的劈啪聲,隨即項羽的手鬆開了:“亞父勸諫的是,秦人丟棄山東,吾若燒殺,隻能讓秦人譏笑。”
範增輕輕頜首:“上將軍從諫如流,實乃霸主氣象。現下上將軍當想的事情是,武安侯建議分兵兩路同取函穀和軹關,上將軍如何決斷?”
藍田中尉軍大營。
“秦嘯和中尉軍既然已經都到了陝縣,潼關我就不去了,”胡亥在營門外看著一片金秋景象的山嶺,帶著陶醉的神情深吸了一口涼爽的空氣,然後瞟了瞟在他發話之前在一起嘀嘀咕咕的公子嬰和陳平:“你們倆在一起商議半天了,對王離和任囂迴關中後的安排,有啥方略?”
陳平看了看公子嬰,然後也深吸一口氣:“聖上,其實要說函穀關與潼關現有三萬卒是能夠頂得住項籍諸侯軍三十餘萬人攻關的,函穀關略守一守就可以棄之,合兵到潼關。”
他微微一笑繼續說:“從周文犯潼關後,關前又已經修築了五道棱堡防線,加之潼關前道路狹窄,就算有百萬卒也施展不開。隻是聖上要求把關中守得猶如鐵壁一般牢靠,所以臣和輔王商議,讓秦嘯軍留五萬卒在函穀,留二萬卒在潼關,這一來,函穀關就加強到六萬卒,潼關則為四萬。除非諸侯軍肋生雙翅,否則秦軍若不主動棄關,他們進不了關中。”
公子嬰接著陳平的話茬補充:“大將軍離帶八萬卒在浦阪駐營,另遣二萬卒守軹關陘。將軍囂的中尉軍則駐浦津西岸,視戰況支援浦阪或潼關。這一來就可確保潼關一線不虞有失,也把諸侯軍分兵取河東的隱患徹底杜絕了。長平有偏將軍良(李良)的三萬卒,太行陘和白陘應無大礙。”
“善,王離和任囂兩軍安排就如你等所言。另外,詔王離總領函穀關、潼關和河東守禦,各處主將均由其指派。”胡亥說道。
然後他稍稍頓了頓:“至於李良……詔李良放棄長平,在白陘上的沁水西岸擇地築關卡死白陘入河東之途,並晉其為牙門將軍。告訴代王左車,我放棄長平也就同時放棄了屯留,他既然占著滏口陘,那就讓他在合適的地方築關駐軍,既要避免諸侯軍進了他代國的國土,又盡量不要與諸侯軍衝突。屯留和長平不能給他,留著給其他諸侯爭去。”
公子嬰一拱手:“聖上既然要放棄屯留和長平,此二地今秋的糧秣臣覺得不應留給後來諸侯。”
“皇兄想得周到。”胡亥又露出了犯壞的表情:“長平存糧讓李良帶走,除自用部份外,其他的由白陘轉運河東。屯留存糧送給代國了,讓李左車迅速派人來取,不過要讓張蒼跟他們算算賬,當做他養軍補償的一部分。另外詔李良和李左車都不要去索百姓存糧,讓諸侯來當惡人。好了,皇兄就按此去擬詔並發出吧。”
“嗨。”公子嬰施禮後掉頭入營寫詔書去了。
曹參已經直接迴了鹹陽,不過聽說皇帝已從武關迴返,陸賈和欒布卻從鹹陽迎著皇帝車駕趕來了藍田大營,此刻正站在另一邊等著。
“卿二人有什麽急事非要從鹹陽趕過來?”胡亥吩咐完公子嬰,這才看著陸賈問道。
“聖上,是上卿史布,”陸賈把手向著欒布略略擺了一下:“有意前往西域,為聖上探查西域地理與各國情況,臣就與其一同前來麵聖,並在途中將臣出使月氏的情況詳細說了說。”
胡亥饒有興致的看著欒布:“你怎麽突然想到要去西域?”
欒布稍稍有點緊張:“聖上,臣聞客卿之前出使月氏,因趕著與聖上在隴西會合,所以未行更遠。臣前數日遇到一夥西域胡商,是從樓蘭以西的龜茲國而來,正要迴返。臣就想到,若與這些胡商同往西域一行,以秦賈的身份帶蜀錦、茶磚貿易,並少量攜帶瓷器向西域諸國展示,卻是一個不錯的機會。”
“商賈身份?”胡亥用玩味的神情看著欒布:“何不直接用秦使的身份出使各國?這樣還可帶幾百卒隨扈。”
“聖上,”欒布恭敬一禮:“出使所接觸的均為各國王貴之人,諸國遙遠,臣出使後各國遣使迴訪亦不便。且臣販售貨品也能有與上層貴族接觸的機會,還多了對民間的察看,觀察各國山川地理也更方便一些。帶卒隨扈,臣怕與胡商地位不等,獲取訊息亦不便。”
“嗯,你說的很有道理。”胡亥伸展了一下腰身,“不過客卿賈是知道這一路艱辛的,且馬上就入冬了,雪野難行,不若春日時再行。”
“無妨,有胡商隨行,他們可扛冬寒,臣自然也可。”欒布笑笑:“臣得聖上青睞入鹹陽前,也為售販酒者傭而行賈,這冬日天氣還難不住臣。聖上可賜臣一什健卒為護衛,並供給臣貨物和馬匹即可。”
“嗯……”胡亥想了想拿定了主意:“我可賜你出使旌節,你收於囊中視情況需要則可用。其他的事情,”他眼珠一轉看向陸賈:“就由客卿協助你去備辦吧,正好皇兄在營中擬詔,爾等就入營讓皇兄再擬一詔給少府,想必你也想好了都要些什麽東西。”
欒布大喜,深施一禮,就隨著陸賈走入了大營。
胡亥望著他的背影,心說曆史上張騫出使西域,過了黃河沒多遠就給匈奴人俘虜了,前後十三年才迴到長安。現在匈奴未占河南地,河西走廊也還在月氏人手裏,陸賈又出使過月氏,想必欒布此行不應該那麽倒黴了。
陸賈……陸賈既然自己送上門來了,正好有件事情讓他去做。
晉陽。
王宮大殿內,隻有李左車和蒯徹二人,連內侍、史官都給轟出去了。
“王上,”蒯徹笑吟吟的:“臣與將軍熊(武叔熊)議定的方略已經在進行中了,代騎一萬與雁門所出的樓煩騎軍一萬合而為一,向北越過大青山後,詐作丁零人(位於貝加爾湖東南的遊牧族)進襲匈奴部落。冒頓單於已將匈奴各部落壯夫抽取一空,湊出控弦之卒十四萬去伐東胡,因此此趟出兵風險不大,爭取兩月內返迴,也不需要多大收獲,能擾亂一下單於的作戰節奏,讓其不能全力對付東胡即可。”
“如此一來若匈奴伐東胡未竟全功,則南有中原,北忌丁零,東麵東胡也警覺起來,冒頓就無法全力去打月氏的主意,皇帝開河西商路就阻力小了很多。國相籌謀此事近一年,實在辛苦了。”
李左車讚賞的點點頭,然後話鋒一轉:“不過現在有另一件事還需要和國相商議一下,就是當下山東的局勢。”
“大王請講。”
“這一段時間國相都在往來雁門,並調代騎,對山東形勢可有了解?”
蒯徹想了想:“臣知道以楚上將軍籍為首,諸侯軍約三十餘萬已經追秦嘯軍將至滎陽,後續臣就不知了。”
“秦嘯軍並未在滎陽與諸侯軍決戰,而是直接放棄繼續西退。”李左車摸了摸頜下短須:“原來懷王之約裏的另一路軍,就是由劉季統屬的那路,經由潁川取了南陽,卻沒有去攻武關,而是迴頭再經潁川取了雒陽。”
“皇帝既然任由劉季來迴奔走,那就是說,皇帝已經徹底放棄了山東?”這畢竟是早就知道的事情,蒯徹也沒什麽驚訝的,這句問話就是確定一下。
“皇帝早就決定若反軍勢大則棄山東,目前這個時機也正合適。現在的問題是,我代國當如何才能不如池魚一般被殃及。”
蒯徹沉思了起來,少頃說道:“井陘、蒲陰陘俱在我手,滏口陘雖也在我手,可屯留和長平卻仍在秦軍手中。王上的意思是,若秦人連同屯留及長平一起放棄,我等當如何?”
“寡人其實很擔心皇帝詔我等占據屯留和長平,這樣寡人就會直麵跟隨項籍伐秦後被酬功的諸侯,韓魏諸人肯定都會想要上黨郡。寡人最不想要的是長平,但屯留卻讓寡人為難。若不取屯留,則占著滏口陘東段的意義就不大了,不若退到屯留西北,築關防範山東諸侯入代。但要取屯留,就要在彼駐軍,這一來還是有與取了長平的諸侯發生衝突的可能。”
“王上說的是,上將軍籍既然合諸侯軍共同伐秦,即使最終入不了秦關,也會將山東現有之地進行重新分封酬其功。”
蒯徹思考著說道:“諸侯聯合伐秦,我代國一直作壁上觀。若在秦人退出屯留、長平等地時大王突然伸手攫取,確有可能引諸侯共憤。若諸侯軍伐秦不成,調轉兵鋒向我泄憤,我等雖然不懼,卻也與諸侯產生了仇恨,日後不得安寧矣。依臣之見,還是不取屯留,不過滏口陘東段也無需放棄,在屯留北築一關即可。上黨原屬魏國,此番魏王豹跟隨項籍伐秦,很大可能會重得上黨,魏人想必也不會為滏口陘的一段跟大王相爭。”
李左車聽到蒯徹的分析,臉上那種左右為難的表情慢慢舒緩了下來:“國相分析得極是。既這樣,國相向皇帝發密奏,先表明我等態度。”
蒯徹拱手施禮:“臣覺得皇帝希望大王能穩坐代國以禦北疆,應不會詔大王取上黨郡,我等表明態度也是大王對皇帝的一片忠心。”
李左車說要密奏小皇帝表明態度,實際上就是對由小皇帝派來的這個國相蒯徹表明態度,隻要蒯徹不認為他對秦有異心,密奏不密奏就是個形式。聽蒯徹這麽說,他就很踏實的撚須微笑起來。
“雖說國相代寡人密奏皇帝表態,可我等也不能隻等皇帝密詔。軍情緊急,隨時會有變數。長平現仍有偏將軍良(李良)的三萬卒,國相可遣斥侯時刻關注其動向,若將軍良棄守長平西退,則皇帝就是決意放棄屯留和長平。”
李左車向殿門看了看,似乎在透過殿門遙望鹹陽,“國相先將所有屯田卒召迴成軍,並做好準備在屯留北擇地築關。現在正是需要我代國全麵準備應對山東變局的緊要時刻,必須強化各陘關對山東的防禦態勢。”
_
雒陽東門外,劉邦帶著自己屬下的將領,謙恭的彎著腰向剛剛停住戎車的項羽行正揖禮:“季等,恭迎上將軍。”
項羽一步跳下了戎車,上前把劉邦扶起:“大兄為何如此多禮,你我既為兄弟,弟怎可承受兄禮?”
就算項羽對劉邦趁虛而入搶了雒陽而恨得牙癢癢,可既然劉邦沒有把現在軍中最缺的糧秣一口吞了,現在還用極為低姿態的樣子給了他巨大的臉麵,項羽的不快就算沒有完全去除,但在麵子上已經可以繼續承認兩人的盟兄盟弟關係了。
“季在軍中,當然要禮敬上將軍。”劉邦雖然直起了身子,還是繼續謙卑著。
“有何不可?”範增反問道:“上將軍,武安侯既取南陽,若再南取南郡,東北有潁川與三川韓地為屏,足可自成一國。既然無法破武關入關中為王,取南陽和南郡為王,也好過隨同上將軍東歸仍處人下之境地。”
兩人都未明言過但都心照不宣的是,此番項羽伐秦不管能不能攻進關中,但項羽聲勢已成,所以迴到彭城肯定不會再受楚懷王轄製。
項羽陰沉沉的思考起來,範增也不催促。
“那亞父的意思,應當如何?”項羽臉色變幻了許久,終於擠出了一句話。
“殺劉季而獲其軍。”範增輕描淡寫的飄出一句話。
項羽一驚:“就算劉季有取糧自立之心,也沒必要殺了他吧?他已來信乞和,並稱封倉廩待我,如果本將軍想要他的軍兵,相信他也不敢不獻上。就算他意欲自立為諸侯,本將軍肯定最後要大合諸侯重劃領地,劉季既然欲為王,那就給他一個南陽王,本將軍不會給他南郡,還會再封一個南郡王挾製著。劉季手中就一個南陽郡,又沒了糧卒,能有多大作為?”
“南陽距離泗水、薛地皆遠,若放武安侯於彼,他日後再反上將軍,則很難挾製。南郡之地蠻荒少糧,上將軍封一南郡王,其實力將很難與據有南陽的武安侯相比。隻要上將軍東歸,老朽覺得南郡王將是武安侯的首個目標。”
項羽麵色逐漸平和而堅定起來:“亞父無需多慮,既然南郡蠻荒,劉季奪了又能如何?其若伐南郡,則證明其心已反,到時本將軍舉兵伐之,天下人也就無話可說。”
他向範增探了探身:“而若如亞父所言此刻殺之,恐諸侯都會心存驚懼,不利我等合力伐秦。”
“可是……”範增還要勸諫,但項羽不想聽了:“而且我與劉季盟為兄弟,此時若殺之,於本將軍的名聲有損,伐秦時難以號令諸侯。”
_
劉邦坐在雒陽城外軍營裏的大帳內,拿著項羽的迴信翻來覆去的看了好幾遍:“無傷,上將軍見你的時候,你看他的心情如何?”
站在帳中的曹無傷行了個軍禮:“主公,屬將剛去遞信時,上將軍很倨傲,也不太高興,屬將交了信就給趕出來了。不過,後來上將軍召屬將去取迴信時,神態倒很和善,讓屬將跟著主公一起,準備去函穀關建功。”
“哦?無傷辛苦了,先去休息吧。”劉邦沒再問什麽。
看著曹無傷退到帳外,他才對張良抖了抖竹簡信:“上將軍言明日將至雒陽,允我等取雒陽倉廩糧六萬石,整裝待發。上將軍至,與本侯交接雒陽後,我軍就先發去取新安、澠池,若順利則續取陝縣,為上將軍先鋒。”
劉邦接著冷笑一聲:“看來上將軍並未因本侯的解釋而釋懷,這是讓本侯自耗力量。”
張良也有一絲無奈:“這也無法,若沛公不遵上將軍令,恐怕麻煩還在後麵。”
他凝思靜想了片刻:“沛公,不若再上書上將軍,言說上將軍領重兵三十五萬專伐函穀,然函穀徑狹,如此重兵亦有施展不開的問題。不若沛公往攻軹關陘由河東伐秦,請上將軍分五萬卒助沛公。”
劉邦略一想就明白了張良的用意:“軍師的意思是,若軹關陘秦軍防守嚴密,本侯自可擇機退迴,還不用被上將軍驅策著攻函穀關而損耗軍卒?”
張良歎了口氣:“不是仆想法悲觀,即使上將軍令沛公守雒陽而不損一卒,最後沛公這六萬軍也會有大半被上將軍強行劃進其所率領的楚軍,能給沛公留萬卒已是大幸。”
劉邦聽張良這麽說,先是驚,接著是怒,然後就無比頹然。
張良施了一禮:“是仆罪也。當初破武關無望,就該力阻沛公助我王取三川,也就不會被上將軍奪軍了。”
劉邦聲音暗啞:“軍師也莫自責,不管上將軍是否能破秦關入關中,終會大聚諸侯,按上將軍的意願重新劃分山東領地。即使不聚,上將軍遙令本侯交出軍卒,本侯也隻能領命交軍。”
“既然本侯都保不住手中力量,”他疑惑的看看張良:“軍師為何又要建議本侯去取河東?”
“至少沛公不在上將軍帳下,可防上將軍矯軍法對沛公不利。”張良打起精神又說:“無論沛公是否可入河東,至少能分秦人力量,減輕上將軍破關難度,同時還可防範秦人從軹關陘出繞諸侯軍側背,行當年圍殺周文故技。我等主要的目的還是破秦,然後再論其他。”
劉邦冷笑了一聲:“參曾與蕭先生言,函穀關與其後的潼關守軍共有三萬,上將軍領三十餘萬卒於這等險關也施展不開。而秦嘯十七、八萬退入函穀,必定加強兩關守禦力量,那就不是三萬而至少會是五萬、十萬。本侯因武關軍六萬而退,上將軍雖有將近三十萬卒,又如何可破函穀、潼關上的十萬守卒?”
張良拱手一禮表示同意:“沛公無法破武關,上將軍一樣無法破函穀與潼關。王離軍隻要分十萬卒守浦阪,沛公即使破軹關陘入了河東,也入不了關中。可上將軍就算明知如此,大軍既已至此也隻能打上一打,不然將被人言其懼秦軍。”
他又對劉邦說道:“即使明眼人都知道結果,但沛公還是當上書上將軍建議分兵軹關陘,至少不能給秦人繞到諸侯聯軍背後的機會。”
_
“大王急詔。”幾名六百裏加急驛使一麵高喊著,一麵策馬在諸侯軍向雒陽進發的滾滾煙塵中向著項羽的中軍隊列飛馳而來。
“秦人把彭城燒了大半?”項羽站在戎車上讀了一遍懷王詔書,先是一驚,接著就大怒:“既如此,本將軍要讓所過之處,不留一絲秦人氣息!”
範增正與項羽同車,聽到項羽的怒喝麵色一變,連忙用手背輕輕碰了碰項羽的胳膊,轉頭對車旁的項羽親衛說:“先帶驛使下去,找兩輛輜車讓他們休息。”
驛使離開後,範增在顛簸不定的戎車上接過項羽手中詔書看了一遍,又還給了項羽。
“上將軍且息雷霆之怒。”他半開玩笑的笑著拱了拱手:“上將軍領諸侯軍已將秦人盡逐出山東,即便此番不能破函穀關而入滅秦,山東的天下也已是由上將軍稱霸的天下。上將軍此時屠一城,就是屠了日後此地諸侯的一城百姓。燒一城,則是燒了此地諸侯的城。秦人當坐函穀關上看上將軍的笑話,上將軍可願如此?”
項羽攥著車前檔木的手收緊了,青筋在手背上跳動著。
“大王詔雲彭城大半已毀,但王城與周邊貴族朝臣所居裏巷未罹火患,也就是說項門各府也都保全了。可若上將軍再焚,比如說再焚雒陽,若秦人細作就此將王城和周邊裏巷也一火焚之,則世人當雲上將軍殘暴嗜殺連自己族門都不顧,且在大王詔下仍不收斂,這就屬公然蔑視王上,所以上將軍還需三思。”
項羽兩手一較力,戎車前擋木發出了輕微的劈啪聲,隨即項羽的手鬆開了:“亞父勸諫的是,秦人丟棄山東,吾若燒殺,隻能讓秦人譏笑。”
範增輕輕頜首:“上將軍從諫如流,實乃霸主氣象。現下上將軍當想的事情是,武安侯建議分兵兩路同取函穀和軹關,上將軍如何決斷?”
藍田中尉軍大營。
“秦嘯和中尉軍既然已經都到了陝縣,潼關我就不去了,”胡亥在營門外看著一片金秋景象的山嶺,帶著陶醉的神情深吸了一口涼爽的空氣,然後瞟了瞟在他發話之前在一起嘀嘀咕咕的公子嬰和陳平:“你們倆在一起商議半天了,對王離和任囂迴關中後的安排,有啥方略?”
陳平看了看公子嬰,然後也深吸一口氣:“聖上,其實要說函穀關與潼關現有三萬卒是能夠頂得住項籍諸侯軍三十餘萬人攻關的,函穀關略守一守就可以棄之,合兵到潼關。”
他微微一笑繼續說:“從周文犯潼關後,關前又已經修築了五道棱堡防線,加之潼關前道路狹窄,就算有百萬卒也施展不開。隻是聖上要求把關中守得猶如鐵壁一般牢靠,所以臣和輔王商議,讓秦嘯軍留五萬卒在函穀,留二萬卒在潼關,這一來,函穀關就加強到六萬卒,潼關則為四萬。除非諸侯軍肋生雙翅,否則秦軍若不主動棄關,他們進不了關中。”
公子嬰接著陳平的話茬補充:“大將軍離帶八萬卒在浦阪駐營,另遣二萬卒守軹關陘。將軍囂的中尉軍則駐浦津西岸,視戰況支援浦阪或潼關。這一來就可確保潼關一線不虞有失,也把諸侯軍分兵取河東的隱患徹底杜絕了。長平有偏將軍良(李良)的三萬卒,太行陘和白陘應無大礙。”
“善,王離和任囂兩軍安排就如你等所言。另外,詔王離總領函穀關、潼關和河東守禦,各處主將均由其指派。”胡亥說道。
然後他稍稍頓了頓:“至於李良……詔李良放棄長平,在白陘上的沁水西岸擇地築關卡死白陘入河東之途,並晉其為牙門將軍。告訴代王左車,我放棄長平也就同時放棄了屯留,他既然占著滏口陘,那就讓他在合適的地方築關駐軍,既要避免諸侯軍進了他代國的國土,又盡量不要與諸侯軍衝突。屯留和長平不能給他,留著給其他諸侯爭去。”
公子嬰一拱手:“聖上既然要放棄屯留和長平,此二地今秋的糧秣臣覺得不應留給後來諸侯。”
“皇兄想得周到。”胡亥又露出了犯壞的表情:“長平存糧讓李良帶走,除自用部份外,其他的由白陘轉運河東。屯留存糧送給代國了,讓李左車迅速派人來取,不過要讓張蒼跟他們算算賬,當做他養軍補償的一部分。另外詔李良和李左車都不要去索百姓存糧,讓諸侯來當惡人。好了,皇兄就按此去擬詔並發出吧。”
“嗨。”公子嬰施禮後掉頭入營寫詔書去了。
曹參已經直接迴了鹹陽,不過聽說皇帝已從武關迴返,陸賈和欒布卻從鹹陽迎著皇帝車駕趕來了藍田大營,此刻正站在另一邊等著。
“卿二人有什麽急事非要從鹹陽趕過來?”胡亥吩咐完公子嬰,這才看著陸賈問道。
“聖上,是上卿史布,”陸賈把手向著欒布略略擺了一下:“有意前往西域,為聖上探查西域地理與各國情況,臣就與其一同前來麵聖,並在途中將臣出使月氏的情況詳細說了說。”
胡亥饒有興致的看著欒布:“你怎麽突然想到要去西域?”
欒布稍稍有點緊張:“聖上,臣聞客卿之前出使月氏,因趕著與聖上在隴西會合,所以未行更遠。臣前數日遇到一夥西域胡商,是從樓蘭以西的龜茲國而來,正要迴返。臣就想到,若與這些胡商同往西域一行,以秦賈的身份帶蜀錦、茶磚貿易,並少量攜帶瓷器向西域諸國展示,卻是一個不錯的機會。”
“商賈身份?”胡亥用玩味的神情看著欒布:“何不直接用秦使的身份出使各國?這樣還可帶幾百卒隨扈。”
“聖上,”欒布恭敬一禮:“出使所接觸的均為各國王貴之人,諸國遙遠,臣出使後各國遣使迴訪亦不便。且臣販售貨品也能有與上層貴族接觸的機會,還多了對民間的察看,觀察各國山川地理也更方便一些。帶卒隨扈,臣怕與胡商地位不等,獲取訊息亦不便。”
“嗯,你說的很有道理。”胡亥伸展了一下腰身,“不過客卿賈是知道這一路艱辛的,且馬上就入冬了,雪野難行,不若春日時再行。”
“無妨,有胡商隨行,他們可扛冬寒,臣自然也可。”欒布笑笑:“臣得聖上青睞入鹹陽前,也為售販酒者傭而行賈,這冬日天氣還難不住臣。聖上可賜臣一什健卒為護衛,並供給臣貨物和馬匹即可。”
“嗯……”胡亥想了想拿定了主意:“我可賜你出使旌節,你收於囊中視情況需要則可用。其他的事情,”他眼珠一轉看向陸賈:“就由客卿協助你去備辦吧,正好皇兄在營中擬詔,爾等就入營讓皇兄再擬一詔給少府,想必你也想好了都要些什麽東西。”
欒布大喜,深施一禮,就隨著陸賈走入了大營。
胡亥望著他的背影,心說曆史上張騫出使西域,過了黃河沒多遠就給匈奴人俘虜了,前後十三年才迴到長安。現在匈奴未占河南地,河西走廊也還在月氏人手裏,陸賈又出使過月氏,想必欒布此行不應該那麽倒黴了。
陸賈……陸賈既然自己送上門來了,正好有件事情讓他去做。
晉陽。
王宮大殿內,隻有李左車和蒯徹二人,連內侍、史官都給轟出去了。
“王上,”蒯徹笑吟吟的:“臣與將軍熊(武叔熊)議定的方略已經在進行中了,代騎一萬與雁門所出的樓煩騎軍一萬合而為一,向北越過大青山後,詐作丁零人(位於貝加爾湖東南的遊牧族)進襲匈奴部落。冒頓單於已將匈奴各部落壯夫抽取一空,湊出控弦之卒十四萬去伐東胡,因此此趟出兵風險不大,爭取兩月內返迴,也不需要多大收獲,能擾亂一下單於的作戰節奏,讓其不能全力對付東胡即可。”
“如此一來若匈奴伐東胡未竟全功,則南有中原,北忌丁零,東麵東胡也警覺起來,冒頓就無法全力去打月氏的主意,皇帝開河西商路就阻力小了很多。國相籌謀此事近一年,實在辛苦了。”
李左車讚賞的點點頭,然後話鋒一轉:“不過現在有另一件事還需要和國相商議一下,就是當下山東的局勢。”
“大王請講。”
“這一段時間國相都在往來雁門,並調代騎,對山東形勢可有了解?”
蒯徹想了想:“臣知道以楚上將軍籍為首,諸侯軍約三十餘萬已經追秦嘯軍將至滎陽,後續臣就不知了。”
“秦嘯軍並未在滎陽與諸侯軍決戰,而是直接放棄繼續西退。”李左車摸了摸頜下短須:“原來懷王之約裏的另一路軍,就是由劉季統屬的那路,經由潁川取了南陽,卻沒有去攻武關,而是迴頭再經潁川取了雒陽。”
“皇帝既然任由劉季來迴奔走,那就是說,皇帝已經徹底放棄了山東?”這畢竟是早就知道的事情,蒯徹也沒什麽驚訝的,這句問話就是確定一下。
“皇帝早就決定若反軍勢大則棄山東,目前這個時機也正合適。現在的問題是,我代國當如何才能不如池魚一般被殃及。”
蒯徹沉思了起來,少頃說道:“井陘、蒲陰陘俱在我手,滏口陘雖也在我手,可屯留和長平卻仍在秦軍手中。王上的意思是,若秦人連同屯留及長平一起放棄,我等當如何?”
“寡人其實很擔心皇帝詔我等占據屯留和長平,這樣寡人就會直麵跟隨項籍伐秦後被酬功的諸侯,韓魏諸人肯定都會想要上黨郡。寡人最不想要的是長平,但屯留卻讓寡人為難。若不取屯留,則占著滏口陘東段的意義就不大了,不若退到屯留西北,築關防範山東諸侯入代。但要取屯留,就要在彼駐軍,這一來還是有與取了長平的諸侯發生衝突的可能。”
“王上說的是,上將軍籍既然合諸侯軍共同伐秦,即使最終入不了秦關,也會將山東現有之地進行重新分封酬其功。”
蒯徹思考著說道:“諸侯聯合伐秦,我代國一直作壁上觀。若在秦人退出屯留、長平等地時大王突然伸手攫取,確有可能引諸侯共憤。若諸侯軍伐秦不成,調轉兵鋒向我泄憤,我等雖然不懼,卻也與諸侯產生了仇恨,日後不得安寧矣。依臣之見,還是不取屯留,不過滏口陘東段也無需放棄,在屯留北築一關即可。上黨原屬魏國,此番魏王豹跟隨項籍伐秦,很大可能會重得上黨,魏人想必也不會為滏口陘的一段跟大王相爭。”
李左車聽到蒯徹的分析,臉上那種左右為難的表情慢慢舒緩了下來:“國相分析得極是。既這樣,國相向皇帝發密奏,先表明我等態度。”
蒯徹拱手施禮:“臣覺得皇帝希望大王能穩坐代國以禦北疆,應不會詔大王取上黨郡,我等表明態度也是大王對皇帝的一片忠心。”
李左車說要密奏小皇帝表明態度,實際上就是對由小皇帝派來的這個國相蒯徹表明態度,隻要蒯徹不認為他對秦有異心,密奏不密奏就是個形式。聽蒯徹這麽說,他就很踏實的撚須微笑起來。
“雖說國相代寡人密奏皇帝表態,可我等也不能隻等皇帝密詔。軍情緊急,隨時會有變數。長平現仍有偏將軍良(李良)的三萬卒,國相可遣斥侯時刻關注其動向,若將軍良棄守長平西退,則皇帝就是決意放棄屯留和長平。”
李左車向殿門看了看,似乎在透過殿門遙望鹹陽,“國相先將所有屯田卒召迴成軍,並做好準備在屯留北擇地築關。現在正是需要我代國全麵準備應對山東變局的緊要時刻,必須強化各陘關對山東的防禦態勢。”
_
雒陽東門外,劉邦帶著自己屬下的將領,謙恭的彎著腰向剛剛停住戎車的項羽行正揖禮:“季等,恭迎上將軍。”
項羽一步跳下了戎車,上前把劉邦扶起:“大兄為何如此多禮,你我既為兄弟,弟怎可承受兄禮?”
就算項羽對劉邦趁虛而入搶了雒陽而恨得牙癢癢,可既然劉邦沒有把現在軍中最缺的糧秣一口吞了,現在還用極為低姿態的樣子給了他巨大的臉麵,項羽的不快就算沒有完全去除,但在麵子上已經可以繼續承認兩人的盟兄盟弟關係了。
“季在軍中,當然要禮敬上將軍。”劉邦雖然直起了身子,還是繼續謙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