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就按你說的做。”胡亥讚同著:“你去找任囂來見我,我準備讓將軍囂領五萬中尉軍去滎陽接應。皇兄擬詔給三川郡守厲(李厲)和郡尉牟(令狐牟),若遇劉季軍攻雒陽,堅決把他擋在城外,並根據實際情況,或調城內軍,或調現有的滎陽軍,把劉季向雒陽南伊闕方向驅趕。但先要保障雒陽,沒有多餘力量就不用驅趕劉季。另外,發密詔給李厲,若得秦嘯軍撤迴訊息,就立即遷滎陽百姓往陝縣。項籍一旦抵達滎陽,也立即準備棄守雒陽,至於雒陽百姓就不用帶了。”
“聖上,”公子嬰有些疑慮:“臣聞項籍好殺,常有屠城焚城之舉,若雒陽百姓不遷,會不會……”
“我早知此子兇戾,”胡亥有些無奈:“雒陽城內十數萬百姓,若真遷入關中現在就要開始著手,這一來又過早暴露我等的意圖。我已經做了一些安排,看能不能有效果吧。”
巨鹿。
秦人突然撤除了部分攻城力量,不再圍四城而猛攻,北城外城下已經沒有秦軍,但張耳和李齊並未感到壓力降低,因為秦人在北城外仍然保留了一萬騎軍日夜穿梭巡邏,城外的消息依舊不容易送進來。而且雖然秦嘯軍隻圍住東西南三麵,並以南城為主攻,可攻擊的強度越來越大。三麵城隻圍不攻,所有攻城機具全都轉移集中到了南城。
這麽久的攻城戰,秦軍的攻城機具有戰損、有自損,本來若仍平均分布到四麵城,給巨鹿守軍能造成的壓力已經遠不如剛開始攻城時大。現在秦軍把這些要命的玩意兒全都集中在一麵城下,結果是比最初四麵圍攻時的狀態還要恐怖。
城內的民夫已經有較大的傷亡,所以李齊用民夫上城保留下來的軍卒也不得不再次調上城頭,使得城內的後備軍力量不斷削弱。如果現在內外夾擊的戰機突然出現,李齊最多也隻能調出三萬卒出城。好在秦人猛攻也讓自身的傷亡大量增加,所以李齊和張耳一合計,應該就是秦人圍三攻一的原因。另外……楚軍終於開始向巨鹿來援這個消息,不知用了多少條人命,也終於傳到了城內,讓他們略感振奮。
現在隻希望,楚軍能來得快一些,不然他們的人力能支撐,城內的糧秣已經不能支撐多少天了。
_
“明日就到河水了,過了河水還有漳水,然後才到巨鹿。”範增略帶疲憊的揉著太陽穴。
“如果斷秦嘯軍輸糧甬道,亞父認為應從哪裏著手?”項羽望著帳內牛油大燭的火焰突突的跳動,散出一道道黑煙飄在空氣裏,一股刺鼻的氣味兒直衝腦門。
“棘原是秦人屯糧處,斥侯報稱那裏至少有萬卒,且有堅固的營壘。而洹水上的甬道泊舟處也有萬卒圍護並有營壘,無論我等去攻棘原還是攻甬道起點,不但費時費力,而且很可能被拖在那裏。武安侯(劉邦)傳消息稱其曾攻白馬津未下,而白馬津也隻有萬卒,武安侯四萬餘卒都難克之。所以老朽認為最佳方略是從南麵過漳水直撲洹水到巨鹿甬道的中間,在甬道上選個地方一舉拿下,然後列陣阻隔,讓秦人來攻。”
範增看著項羽:“秦人甬道五十多裏長,就算王離放五萬人守,每一裏也就千卒,何況他不可能放這麽多卒在甬道,所以處處可攻。隻是現在我們還有一個大麻煩是,上將軍取宋義而代之後急於救趙,未等下一批糧秣送到就兼程趕來,這一路日行近五十裏,使我軍的糧秣也不充足了。巨鹿被圍這麽長時間,城內糧秣恐怕也所餘不多,無法為我們補充,所以要速戰。”
“亞父所言也正是本將軍所焦慮之事。”項羽也頗感頭疼,“還有一點不知亞父是否考慮過,劉季攻白馬津不克,居然全軍沿河水向西而去,本將軍覺得他很可能會去攻雒陽。他若下雒陽,必然揮軍函穀,欲先入關中,為王!”項羽眼中冒出一道幽光。
範增使勁捏了捏眉心:“想過,所以上將軍,救趙必須速決。從秦人在山東的兵力分布上,自秦銳與秦嘯更替後,二十萬秦嘯軍全力伐趙,除保秦嘯軍輜重糧秣轉運這一線有約兩三萬秦銳,其他各城都隻有本地戰力不強的城兵守禦,所以武安侯才能得手陳留。而像定陶、白馬津,都是秦銳駐守,武安侯就無法攻下了。現在武安侯西向,雒陽雖是大城,可守禦力量必為郡兵,相反滎陽因是秦嘯軍輜重供給的關鍵,其守禦力量應為秦銳。這麽考慮下,武安侯破雒陽也不是不可能的。”
“嗯,需要向滎陽、雒陽方向增派斥侯,保證這個方向上的消息不斷。”項羽一拍幾案:“來人,速傳各營將軍到大帳議事。”
他又轉頭對範增說:“亞父,煩你遣使燕齊兩軍和陳餘,並想法傳遞消息到巨鹿城內,當本將軍截斷甬道時,要城外的燕齊趙三軍在周圍形成合圍之勢壓迫王離使其不能將所有軍力都用來與我決戰,巨鹿城內若能出兵內外夾攻進一步分散王離的注意力則更佳。”
“屬將遵令。”範增在楚軍從彭城出發時假假的也是個末將,項羽做了大將軍他同樣也就進階為次將。
“這些援趙的諸侯軍,”項羽冷冷的一笑:“雖然隻與秦嘯軍一戰後就膽怯到這數十日再不敢正麵對秦,但若我大楚可勝秦時,他們或許就有足夠的膽略幫著我們一起徹底擊潰王離了。”
巨鹿城下。
“將閭,”王離也在頭疼:“前數日的帳內推演你不在,結果你知道了吧?”
“嗨。”將閭笑道:“若不是這個推演結果,大將軍也不會將屬將的五萬卒增加到八萬卒了。”
“哦,本將軍現在也快昏頭了。”王離苦笑著:“援趙楚軍已經渡過河水,正在向漳水行進。看來他們是不會打棘原的主意了。不打棘原,甬道數十裏長,本將軍現在頭疼的厲害,因為完全無法知道這個項籍會從什麽地方截斷甬道讓全軍斷糧。”
“大將軍主持的推演上,隻要楚軍斷甬道而我又急切不能奪迴,城外燕齊趙軍再圍上來,就是大將軍退兵信都的時候。”將閭頗為不解,“大將軍頭疼什麽呢?”
“總要戰一陣。”王離有些苦惱:“楚軍一斷甬道本大將軍立即快馬逃命,傳到鹹陽,陛下也無法迴護某了。而這一陣在哪兒戰?若項籍所截處距離巨鹿城近,本將軍還好調遣軍力去戰,若距城三十裏,調軍的途中就可能被楚軍截殺了。”
“大將軍原來為此煩憂。”將閭想了想,拿出一個主意:“屬將現手中有八萬卒,糧秣實際上前數日都已……”
他停頓了一下,向王離露出一個心照不宣的微笑:“從白馬津調運到安陽一部,還有遵詔處理的一部,所以實際這八萬卒已經沒有護衛甬道的重任。大將軍可準予屬將調四輪軍車五千和萬馬,這樣無論楚軍在何處截斷甬道,最長一個時辰,就能將其調至斷點。大將軍一旦得知甬道被斷,則即刻從巨鹿城方向發騎軍二萬,屬將同時發騎軍一萬,均沿甬道東側行進,可防楚軍襲擾向甬道斷點行進的軍旅。”
“善,就依汝策。”王離眉頭又緊皺了一下,然後忽然就舒展開了:“你先跟楚軍對陣著,若本將軍得知城外齊燕趙軍有合圍動向,就立即將圍城軍收攏到南城並做出沿甬道增援的架勢,這樣城內李齊若守城不出則罷,一旦其出,本將軍就狠狠的吃掉他一部,然後隨即向信都遁走。到時你以那三萬騎軍斷後,讓七萬步卒登車西遁。”
“嗨,大將軍妙策。”將閭施禮大讚。
“那你就沿甬道進行相應部署吧,明晨本將軍向諸將交代軍令。”
項羽如史書中一樣,在渡過漳水之後,仍然玩了那招“破釜沉舟”,每名軍卒“隻”攜帶三日軍糧,一副不成功則成仁的架勢。
“沉舟”不過是“破釜”的添頭,就不加評論了。史書中項羽“破釜”可能是真的完全為了堅定軍心擊敗秦軍,畢竟他人數是劣勢,七萬人對王離+章邯三十五到四十萬人。但在本故事中,項羽“破釜”則是一種很狡猾的借勢,因為楚軍的軍糧真的不夠了,雖不至於隻剩下三天口糧,但也多不了幾天。當然這事兒隻有少數人知道,甚至全體將軍們也不是都知道。在項羽的靈機一動中,反正糧食不夠幾天了,索性用此來激勵全軍拚死搏殺。
不過從懷疑論的角度說,史書中項羽在擊敗王離、章邯後向函穀關挺進的過程中,可能還真的遇到糧秣不足的問題,據說坑殺二十萬投降刑徒軍的理由之一就是項羽的糧秣實在緊張。
迴到本故事中。
項羽為了避開秦軍斥侯的偵察,在漳水上的渡河地點距離巨鹿和秦軍甬道都不近。他命令英布和蒲將軍率部下二萬卒,直接衝向了秦軍甬道的中間點,距離棘原和巨鹿都有二十多裏。正如前麵所說,將閭手中的雖然增加到八萬卒,但五十多裏長的甬道不可能處處重兵。
天色陰沉,烏雲不詳的在頭上翻滾著,地麵也配合著天氣濕漉漉的,似乎隨時都會冒出水來,黏糊糊的潮霧讓所有人都感覺悶,甲衣貼身的地方滑膩膩的難受。
英布站在戰車上,望著一裏外一丈高木柵構成的蜿蜒甬道。他有些吃驚的發現,雖然自己身後的軍卒正在快速而有條不紊的列陣,可甬道那邊似乎毫無感覺,一隊革車仍然在木柵縫隙中時隱時現的以老牛的步伐慢吞吞的向巨鹿方向行進,車隊周圍的衛卒長戟在木柵上方搖晃著。
英布轉身看了一眼十幾步外在另一輛戰車上的蒲將軍,發現他的眼神中同樣存在著疑惑。難道二萬人的大軍已經逼近到甬道三百步外秦人居然還不知道?他們的斥侯都是擺設嗎?或許,這就是個陷阱?
衝鋒的楔形陣已經列好,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英布不再去想那麽多,拔劍向前一指,隆隆的戰鼓聲在身後戰陣中響起。
沒有陷阱,秦人完全沒有料到英布和蒲將軍的大軍會在這裏進攻,秦人隻是象征性的射出百十支散亂的箭矢,就丟下那隊革車分別向著甬道兩端方向逃命去了。
一擊得手,如此輕鬆斷掉了秦嘯軍的輸糧甬道,英布舒了一口氣。和蒲將軍碰了碰頭,英布所領的萬卒立即在攻占點外圍畫出了一個大圈布成圓陣,蒲將軍的軍卒立即開始動手拆除木柵,並將木料重新排布,準備用秦軍構築甬道的土石和木柵馬上給自己建起一個營壘。
英布和蒲將軍都認為,雖然占據秦軍甬道沒費什麽周折,可這顯然是甬道太長,這一段沒有重兵屯駐,逃走的秦人肯定會召來援軍力圖奪迴甬道。
他們料對了,也料錯了。
料對,秦軍果然從斷掉的甬道兩端來援了。料錯,是秦人根本沒給他倆構築營壘的時間。半個時辰不到,斥侯就倉皇來報,大批的秦軍乘著看不到盡頭的四輪戰車已經到達不到兩裏的位置,每輛戰車上都下來至少一什的軍卒,正在迅速邊向前行邊列成方陣。而此刻,蒲將軍的軍卒拆下的木頭甚至還不夠構築一個三千人的小營盤。
英布和蒲將軍立即停止了搭建營壘的工作,兩軍協同,趕在秦陣接近前組成了一個外圓內方的守禦型大陣。外圓,是由盾手和矛戟手組成的數圈空心圓陣,抗擊秦軍的直接衝擊。內方,是圓陣內組成了四個弩卒方形箭陣,以便集中箭力遠程打擊。
陣型剛穩定下來,秦人的箭陣便鋪天蓋地的落了下來。楚軍圓陣外,先是甬道兩端方向各出現一個方陣,一刻鍾後,每端又一個方陣現出身形,再過一刻鍾,楚軍圓陣周圍已經有了六個方陣,足足有三萬秦卒,箭雨的密度大增,英布軍外圓陣的每麵木盾上都插滿了長箭,盾手單手舉起重量大增的木盾已經很困難。一個時辰後,來援秦軍的六個方陣已經變成了十個!
秦人怎麽來的這麽快?上將軍難道沒有再派出阻擊甬道兩端援軍的人嗎?英布和蒲將軍一麵奮勇支撐著秦軍的箭陣和方陣衝擊,一麵開始懷疑項羽是否就是將這二萬人當做了吸引秦軍的誘餌。
他們還真冤枉項羽了,項羽確實另調了兩軍各五千卒一南一北分別埋伏在距離甬道斷點五裏的位置,可惜還沒看到甬道內援軍的四輪軍車,卻先各自看到了沿著甬道東外側唿嘯而來的秦人萬騎,要不是這兩軍的領軍將領項莊和項聲立即結陣自守,就極可能被徹底擊潰。
_
“秦軍退了。”城頭上,李齊向張耳一禮:“本將向國相請兵,立即提軍出城追擊。”
楚軍渡漳水來援的消息已經傳入城內。由於王離抽調攻城軍給將閭加強甬道,東西北三麵軍力消弱了不少,所以城外斥侯摸進來用燈號、甚至箭書向城內通報消息的難度降低了不少。
燈號所傳信息是事先約定的,不能太複雜,箭書雖然能寫很多內容,但若是像合兵內外夾擊之類的,又不能確定傳訊斥侯會不會被秦軍俘獲而泄密,所以都隻是簡單的告知,楚國援軍將至。
攻敵之必救,李齊和張耳都想到楚軍要攻,當攻糧道。另外李齊更認為,楚軍若至,必先聯絡城外三國軍共同擊秦嘯,所以若楚斷秦糧道,城外軍也會從各麵一同合圍秦軍。隻是張耳沒有李齊這樣的信心,上次陳餘救援中輕易就放棄逃走,至今仍讓張耳憤恨不已。
李齊說服不了張耳,於是提出了一個兩麵出兵的方略:秦軍若退,從南城出兩萬卒尾隨追擊,若上將軍項籍不辱世代兵家的名聲,必然會與城內軍對應攻擊,形成兩麵夾擊的態勢,這就是賭。
在南城出兵的同時,將城內尚能一戰的輕傷軍卒和民夫湊出五千,與剩下的軍卒一道保著趙王和張耳等一幹大臣,從城東殺出,逃離已經幾近箭盡糧絕的巨鹿城去與城外軍會合……
這還是賭,誰知道秦軍會不會假裝退走而在城外伏下一軍呢?若是騎軍,則趙國君臣就都一勺燴了。
張耳對李齊這個兩麵出兵的方略依舊不讚同,沒有城外軍的接應,自己和趙王就這麽冒冒失失的突出,風險巨大。既然楚軍已經來援,張耳更想賭楚軍可糾纏住秦嘯軍,讓城外的三國軍能帶著糧草衝進城來。
說白了,李齊想的是如何打破秦嘯軍對巨鹿的封鎖和圍攻,張耳想的還是怎麽保命。
這和陳餘與秦軍一觸即退也沒什麽不同,這師生二人,嘿,真是誰也別說誰。
此刻,李齊見秦軍真的退走了,又把出城兩麵夾擊秦軍的想法再次提了出來。
“若是秦人詭計,將軍出城追擊反被圍殺,城內無卒,秦人再圍,巨鹿就指日可破了。”張耳仍是非常疑慮,可這麽幾十天的守城戰中,全靠李齊日夜謀劃且堅守城頭,擊退了秦人煉獄般的攻擊,讓李齊在守城軍卒中的威望已經高到無以複加的程度,即使他堅決不同意,可李齊隻要振臂一唿,肯定軍卒們會立即響應。
“將軍若要追殺秦軍,本相可以讚同,但需為城中留下可堪再戰的軍力,我等總要為大王的安危做打算。”這話說的真漂亮,不是為自己,隻是為大王。
“好吧,”李齊也不拖泥帶水,“本將帶二萬五千卒出戰,這樣城內尚有萬卒可用。”
巨鹿城東南十五裏。
漫天烏雲中忽然撕裂,一道閃電映照在項羽的身上,也照亮了他身後密麻麻的軍陣。
兩萬人截甬道,一萬人阻援軍,項羽自己則帶著四萬人,準備與所謂的秦嘯軍決一死戰,讓已經答應四麵合圍但相信他們隻會先看熱鬧的齊燕趙軍,看一看楚軍的鐵血雄風。
項羽相信,即使不敗秦,隻要楚軍能在力戰中抗衡住秦軍,那些膽小鬼們的膽子就會大起來,會靠得更近一些。糧道被斷,當秦軍所受的壓力達到軍心崩潰的程度時,勝利可期。
“報!”幾匹快馬從西南而來,至項羽馬前停下:“當陽君和蒲將軍截斷甬道,但已被五、六萬秦軍合圍,將軍莊和將軍聲也各自遭到秦人至少萬騎圍攻。”
“再探。”項羽麵無表情的說了一句。
“上將軍,攻擊甬道的三路軍均被圍,看來秦人早有準備。”龍且在項羽左後側的馬上說道。
“甬道對秦嘯軍太過重要,所以重兵防範也在本將軍的預料之中。”項羽向左看了一眼龍且,又向右看了一眼坐在輕車上的範增,“他們扛得住,也必須扛住。他們吸引的秦軍越多,巨鹿城下的秦軍就越少。”
範增點點頭:“要按剛才斥侯所報,當陽君他們已經吸住了八萬秦軍。王離本有二十萬卒,這幾十日攻巨鹿不可能沒有折損,所以現在巨鹿城下也就隻有十萬秦軍了。”
“十萬卒,也不是小數目啊,我等仍需要以決死的心態去與其一戰。”項羽握住馬韁的手緊了緊。
“報!”又幾匹快馬從巨鹿方向衝來,領頭斥侯滾鞍下馬在項羽馬頭側麵半跪:“秦圍城軍分三路向西南退走,巨鹿城下秦營已空。”
“繼續跟蹤秦軍情況。”
“喏。”幾名斥侯又向巨鹿方向奔去。
項羽有些疑惑的偏著頭:“亞父對秦軍動向怎麽看?如果王離擔憂被燕齊趙楚共三十多萬卒合圍,就此撤圍的可能性多大?”
“除非他甘願接受不戰而敗的結局,否則他仍將與我大楚一戰。”範增搖頭晃腦著:“別忘了秦人律法森嚴,軍律更嚴,一伍失伍長且無斬首之功,全伍盡斬。王離戰敗或不戰而走,都至少是去職免爵、從此離開軍伍的結果,但戰,也許還有勝的希望。”
“聖上,”公子嬰有些疑慮:“臣聞項籍好殺,常有屠城焚城之舉,若雒陽百姓不遷,會不會……”
“我早知此子兇戾,”胡亥有些無奈:“雒陽城內十數萬百姓,若真遷入關中現在就要開始著手,這一來又過早暴露我等的意圖。我已經做了一些安排,看能不能有效果吧。”
巨鹿。
秦人突然撤除了部分攻城力量,不再圍四城而猛攻,北城外城下已經沒有秦軍,但張耳和李齊並未感到壓力降低,因為秦人在北城外仍然保留了一萬騎軍日夜穿梭巡邏,城外的消息依舊不容易送進來。而且雖然秦嘯軍隻圍住東西南三麵,並以南城為主攻,可攻擊的強度越來越大。三麵城隻圍不攻,所有攻城機具全都轉移集中到了南城。
這麽久的攻城戰,秦軍的攻城機具有戰損、有自損,本來若仍平均分布到四麵城,給巨鹿守軍能造成的壓力已經遠不如剛開始攻城時大。現在秦軍把這些要命的玩意兒全都集中在一麵城下,結果是比最初四麵圍攻時的狀態還要恐怖。
城內的民夫已經有較大的傷亡,所以李齊用民夫上城保留下來的軍卒也不得不再次調上城頭,使得城內的後備軍力量不斷削弱。如果現在內外夾擊的戰機突然出現,李齊最多也隻能調出三萬卒出城。好在秦人猛攻也讓自身的傷亡大量增加,所以李齊和張耳一合計,應該就是秦人圍三攻一的原因。另外……楚軍終於開始向巨鹿來援這個消息,不知用了多少條人命,也終於傳到了城內,讓他們略感振奮。
現在隻希望,楚軍能來得快一些,不然他們的人力能支撐,城內的糧秣已經不能支撐多少天了。
_
“明日就到河水了,過了河水還有漳水,然後才到巨鹿。”範增略帶疲憊的揉著太陽穴。
“如果斷秦嘯軍輸糧甬道,亞父認為應從哪裏著手?”項羽望著帳內牛油大燭的火焰突突的跳動,散出一道道黑煙飄在空氣裏,一股刺鼻的氣味兒直衝腦門。
“棘原是秦人屯糧處,斥侯報稱那裏至少有萬卒,且有堅固的營壘。而洹水上的甬道泊舟處也有萬卒圍護並有營壘,無論我等去攻棘原還是攻甬道起點,不但費時費力,而且很可能被拖在那裏。武安侯(劉邦)傳消息稱其曾攻白馬津未下,而白馬津也隻有萬卒,武安侯四萬餘卒都難克之。所以老朽認為最佳方略是從南麵過漳水直撲洹水到巨鹿甬道的中間,在甬道上選個地方一舉拿下,然後列陣阻隔,讓秦人來攻。”
範增看著項羽:“秦人甬道五十多裏長,就算王離放五萬人守,每一裏也就千卒,何況他不可能放這麽多卒在甬道,所以處處可攻。隻是現在我們還有一個大麻煩是,上將軍取宋義而代之後急於救趙,未等下一批糧秣送到就兼程趕來,這一路日行近五十裏,使我軍的糧秣也不充足了。巨鹿被圍這麽長時間,城內糧秣恐怕也所餘不多,無法為我們補充,所以要速戰。”
“亞父所言也正是本將軍所焦慮之事。”項羽也頗感頭疼,“還有一點不知亞父是否考慮過,劉季攻白馬津不克,居然全軍沿河水向西而去,本將軍覺得他很可能會去攻雒陽。他若下雒陽,必然揮軍函穀,欲先入關中,為王!”項羽眼中冒出一道幽光。
範增使勁捏了捏眉心:“想過,所以上將軍,救趙必須速決。從秦人在山東的兵力分布上,自秦銳與秦嘯更替後,二十萬秦嘯軍全力伐趙,除保秦嘯軍輜重糧秣轉運這一線有約兩三萬秦銳,其他各城都隻有本地戰力不強的城兵守禦,所以武安侯才能得手陳留。而像定陶、白馬津,都是秦銳駐守,武安侯就無法攻下了。現在武安侯西向,雒陽雖是大城,可守禦力量必為郡兵,相反滎陽因是秦嘯軍輜重供給的關鍵,其守禦力量應為秦銳。這麽考慮下,武安侯破雒陽也不是不可能的。”
“嗯,需要向滎陽、雒陽方向增派斥侯,保證這個方向上的消息不斷。”項羽一拍幾案:“來人,速傳各營將軍到大帳議事。”
他又轉頭對範增說:“亞父,煩你遣使燕齊兩軍和陳餘,並想法傳遞消息到巨鹿城內,當本將軍截斷甬道時,要城外的燕齊趙三軍在周圍形成合圍之勢壓迫王離使其不能將所有軍力都用來與我決戰,巨鹿城內若能出兵內外夾攻進一步分散王離的注意力則更佳。”
“屬將遵令。”範增在楚軍從彭城出發時假假的也是個末將,項羽做了大將軍他同樣也就進階為次將。
“這些援趙的諸侯軍,”項羽冷冷的一笑:“雖然隻與秦嘯軍一戰後就膽怯到這數十日再不敢正麵對秦,但若我大楚可勝秦時,他們或許就有足夠的膽略幫著我們一起徹底擊潰王離了。”
巨鹿城下。
“將閭,”王離也在頭疼:“前數日的帳內推演你不在,結果你知道了吧?”
“嗨。”將閭笑道:“若不是這個推演結果,大將軍也不會將屬將的五萬卒增加到八萬卒了。”
“哦,本將軍現在也快昏頭了。”王離苦笑著:“援趙楚軍已經渡過河水,正在向漳水行進。看來他們是不會打棘原的主意了。不打棘原,甬道數十裏長,本將軍現在頭疼的厲害,因為完全無法知道這個項籍會從什麽地方截斷甬道讓全軍斷糧。”
“大將軍主持的推演上,隻要楚軍斷甬道而我又急切不能奪迴,城外燕齊趙軍再圍上來,就是大將軍退兵信都的時候。”將閭頗為不解,“大將軍頭疼什麽呢?”
“總要戰一陣。”王離有些苦惱:“楚軍一斷甬道本大將軍立即快馬逃命,傳到鹹陽,陛下也無法迴護某了。而這一陣在哪兒戰?若項籍所截處距離巨鹿城近,本將軍還好調遣軍力去戰,若距城三十裏,調軍的途中就可能被楚軍截殺了。”
“大將軍原來為此煩憂。”將閭想了想,拿出一個主意:“屬將現手中有八萬卒,糧秣實際上前數日都已……”
他停頓了一下,向王離露出一個心照不宣的微笑:“從白馬津調運到安陽一部,還有遵詔處理的一部,所以實際這八萬卒已經沒有護衛甬道的重任。大將軍可準予屬將調四輪軍車五千和萬馬,這樣無論楚軍在何處截斷甬道,最長一個時辰,就能將其調至斷點。大將軍一旦得知甬道被斷,則即刻從巨鹿城方向發騎軍二萬,屬將同時發騎軍一萬,均沿甬道東側行進,可防楚軍襲擾向甬道斷點行進的軍旅。”
“善,就依汝策。”王離眉頭又緊皺了一下,然後忽然就舒展開了:“你先跟楚軍對陣著,若本將軍得知城外齊燕趙軍有合圍動向,就立即將圍城軍收攏到南城並做出沿甬道增援的架勢,這樣城內李齊若守城不出則罷,一旦其出,本將軍就狠狠的吃掉他一部,然後隨即向信都遁走。到時你以那三萬騎軍斷後,讓七萬步卒登車西遁。”
“嗨,大將軍妙策。”將閭施禮大讚。
“那你就沿甬道進行相應部署吧,明晨本將軍向諸將交代軍令。”
項羽如史書中一樣,在渡過漳水之後,仍然玩了那招“破釜沉舟”,每名軍卒“隻”攜帶三日軍糧,一副不成功則成仁的架勢。
“沉舟”不過是“破釜”的添頭,就不加評論了。史書中項羽“破釜”可能是真的完全為了堅定軍心擊敗秦軍,畢竟他人數是劣勢,七萬人對王離+章邯三十五到四十萬人。但在本故事中,項羽“破釜”則是一種很狡猾的借勢,因為楚軍的軍糧真的不夠了,雖不至於隻剩下三天口糧,但也多不了幾天。當然這事兒隻有少數人知道,甚至全體將軍們也不是都知道。在項羽的靈機一動中,反正糧食不夠幾天了,索性用此來激勵全軍拚死搏殺。
不過從懷疑論的角度說,史書中項羽在擊敗王離、章邯後向函穀關挺進的過程中,可能還真的遇到糧秣不足的問題,據說坑殺二十萬投降刑徒軍的理由之一就是項羽的糧秣實在緊張。
迴到本故事中。
項羽為了避開秦軍斥侯的偵察,在漳水上的渡河地點距離巨鹿和秦軍甬道都不近。他命令英布和蒲將軍率部下二萬卒,直接衝向了秦軍甬道的中間點,距離棘原和巨鹿都有二十多裏。正如前麵所說,將閭手中的雖然增加到八萬卒,但五十多裏長的甬道不可能處處重兵。
天色陰沉,烏雲不詳的在頭上翻滾著,地麵也配合著天氣濕漉漉的,似乎隨時都會冒出水來,黏糊糊的潮霧讓所有人都感覺悶,甲衣貼身的地方滑膩膩的難受。
英布站在戰車上,望著一裏外一丈高木柵構成的蜿蜒甬道。他有些吃驚的發現,雖然自己身後的軍卒正在快速而有條不紊的列陣,可甬道那邊似乎毫無感覺,一隊革車仍然在木柵縫隙中時隱時現的以老牛的步伐慢吞吞的向巨鹿方向行進,車隊周圍的衛卒長戟在木柵上方搖晃著。
英布轉身看了一眼十幾步外在另一輛戰車上的蒲將軍,發現他的眼神中同樣存在著疑惑。難道二萬人的大軍已經逼近到甬道三百步外秦人居然還不知道?他們的斥侯都是擺設嗎?或許,這就是個陷阱?
衝鋒的楔形陣已經列好,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英布不再去想那麽多,拔劍向前一指,隆隆的戰鼓聲在身後戰陣中響起。
沒有陷阱,秦人完全沒有料到英布和蒲將軍的大軍會在這裏進攻,秦人隻是象征性的射出百十支散亂的箭矢,就丟下那隊革車分別向著甬道兩端方向逃命去了。
一擊得手,如此輕鬆斷掉了秦嘯軍的輸糧甬道,英布舒了一口氣。和蒲將軍碰了碰頭,英布所領的萬卒立即在攻占點外圍畫出了一個大圈布成圓陣,蒲將軍的軍卒立即開始動手拆除木柵,並將木料重新排布,準備用秦軍構築甬道的土石和木柵馬上給自己建起一個營壘。
英布和蒲將軍都認為,雖然占據秦軍甬道沒費什麽周折,可這顯然是甬道太長,這一段沒有重兵屯駐,逃走的秦人肯定會召來援軍力圖奪迴甬道。
他們料對了,也料錯了。
料對,秦軍果然從斷掉的甬道兩端來援了。料錯,是秦人根本沒給他倆構築營壘的時間。半個時辰不到,斥侯就倉皇來報,大批的秦軍乘著看不到盡頭的四輪戰車已經到達不到兩裏的位置,每輛戰車上都下來至少一什的軍卒,正在迅速邊向前行邊列成方陣。而此刻,蒲將軍的軍卒拆下的木頭甚至還不夠構築一個三千人的小營盤。
英布和蒲將軍立即停止了搭建營壘的工作,兩軍協同,趕在秦陣接近前組成了一個外圓內方的守禦型大陣。外圓,是由盾手和矛戟手組成的數圈空心圓陣,抗擊秦軍的直接衝擊。內方,是圓陣內組成了四個弩卒方形箭陣,以便集中箭力遠程打擊。
陣型剛穩定下來,秦人的箭陣便鋪天蓋地的落了下來。楚軍圓陣外,先是甬道兩端方向各出現一個方陣,一刻鍾後,每端又一個方陣現出身形,再過一刻鍾,楚軍圓陣周圍已經有了六個方陣,足足有三萬秦卒,箭雨的密度大增,英布軍外圓陣的每麵木盾上都插滿了長箭,盾手單手舉起重量大增的木盾已經很困難。一個時辰後,來援秦軍的六個方陣已經變成了十個!
秦人怎麽來的這麽快?上將軍難道沒有再派出阻擊甬道兩端援軍的人嗎?英布和蒲將軍一麵奮勇支撐著秦軍的箭陣和方陣衝擊,一麵開始懷疑項羽是否就是將這二萬人當做了吸引秦軍的誘餌。
他們還真冤枉項羽了,項羽確實另調了兩軍各五千卒一南一北分別埋伏在距離甬道斷點五裏的位置,可惜還沒看到甬道內援軍的四輪軍車,卻先各自看到了沿著甬道東外側唿嘯而來的秦人萬騎,要不是這兩軍的領軍將領項莊和項聲立即結陣自守,就極可能被徹底擊潰。
_
“秦軍退了。”城頭上,李齊向張耳一禮:“本將向國相請兵,立即提軍出城追擊。”
楚軍渡漳水來援的消息已經傳入城內。由於王離抽調攻城軍給將閭加強甬道,東西北三麵軍力消弱了不少,所以城外斥侯摸進來用燈號、甚至箭書向城內通報消息的難度降低了不少。
燈號所傳信息是事先約定的,不能太複雜,箭書雖然能寫很多內容,但若是像合兵內外夾擊之類的,又不能確定傳訊斥侯會不會被秦軍俘獲而泄密,所以都隻是簡單的告知,楚國援軍將至。
攻敵之必救,李齊和張耳都想到楚軍要攻,當攻糧道。另外李齊更認為,楚軍若至,必先聯絡城外三國軍共同擊秦嘯,所以若楚斷秦糧道,城外軍也會從各麵一同合圍秦軍。隻是張耳沒有李齊這樣的信心,上次陳餘救援中輕易就放棄逃走,至今仍讓張耳憤恨不已。
李齊說服不了張耳,於是提出了一個兩麵出兵的方略:秦軍若退,從南城出兩萬卒尾隨追擊,若上將軍項籍不辱世代兵家的名聲,必然會與城內軍對應攻擊,形成兩麵夾擊的態勢,這就是賭。
在南城出兵的同時,將城內尚能一戰的輕傷軍卒和民夫湊出五千,與剩下的軍卒一道保著趙王和張耳等一幹大臣,從城東殺出,逃離已經幾近箭盡糧絕的巨鹿城去與城外軍會合……
這還是賭,誰知道秦軍會不會假裝退走而在城外伏下一軍呢?若是騎軍,則趙國君臣就都一勺燴了。
張耳對李齊這個兩麵出兵的方略依舊不讚同,沒有城外軍的接應,自己和趙王就這麽冒冒失失的突出,風險巨大。既然楚軍已經來援,張耳更想賭楚軍可糾纏住秦嘯軍,讓城外的三國軍能帶著糧草衝進城來。
說白了,李齊想的是如何打破秦嘯軍對巨鹿的封鎖和圍攻,張耳想的還是怎麽保命。
這和陳餘與秦軍一觸即退也沒什麽不同,這師生二人,嘿,真是誰也別說誰。
此刻,李齊見秦軍真的退走了,又把出城兩麵夾擊秦軍的想法再次提了出來。
“若是秦人詭計,將軍出城追擊反被圍殺,城內無卒,秦人再圍,巨鹿就指日可破了。”張耳仍是非常疑慮,可這麽幾十天的守城戰中,全靠李齊日夜謀劃且堅守城頭,擊退了秦人煉獄般的攻擊,讓李齊在守城軍卒中的威望已經高到無以複加的程度,即使他堅決不同意,可李齊隻要振臂一唿,肯定軍卒們會立即響應。
“將軍若要追殺秦軍,本相可以讚同,但需為城中留下可堪再戰的軍力,我等總要為大王的安危做打算。”這話說的真漂亮,不是為自己,隻是為大王。
“好吧,”李齊也不拖泥帶水,“本將帶二萬五千卒出戰,這樣城內尚有萬卒可用。”
巨鹿城東南十五裏。
漫天烏雲中忽然撕裂,一道閃電映照在項羽的身上,也照亮了他身後密麻麻的軍陣。
兩萬人截甬道,一萬人阻援軍,項羽自己則帶著四萬人,準備與所謂的秦嘯軍決一死戰,讓已經答應四麵合圍但相信他們隻會先看熱鬧的齊燕趙軍,看一看楚軍的鐵血雄風。
項羽相信,即使不敗秦,隻要楚軍能在力戰中抗衡住秦軍,那些膽小鬼們的膽子就會大起來,會靠得更近一些。糧道被斷,當秦軍所受的壓力達到軍心崩潰的程度時,勝利可期。
“報!”幾匹快馬從西南而來,至項羽馬前停下:“當陽君和蒲將軍截斷甬道,但已被五、六萬秦軍合圍,將軍莊和將軍聲也各自遭到秦人至少萬騎圍攻。”
“再探。”項羽麵無表情的說了一句。
“上將軍,攻擊甬道的三路軍均被圍,看來秦人早有準備。”龍且在項羽左後側的馬上說道。
“甬道對秦嘯軍太過重要,所以重兵防範也在本將軍的預料之中。”項羽向左看了一眼龍且,又向右看了一眼坐在輕車上的範增,“他們扛得住,也必須扛住。他們吸引的秦軍越多,巨鹿城下的秦軍就越少。”
範增點點頭:“要按剛才斥侯所報,當陽君他們已經吸住了八萬秦軍。王離本有二十萬卒,這幾十日攻巨鹿不可能沒有折損,所以現在巨鹿城下也就隻有十萬秦軍了。”
“十萬卒,也不是小數目啊,我等仍需要以決死的心態去與其一戰。”項羽握住馬韁的手緊了緊。
“報!”又幾匹快馬從巨鹿方向衝來,領頭斥侯滾鞍下馬在項羽馬頭側麵半跪:“秦圍城軍分三路向西南退走,巨鹿城下秦營已空。”
“繼續跟蹤秦軍情況。”
“喏。”幾名斥侯又向巨鹿方向奔去。
項羽有些疑惑的偏著頭:“亞父對秦軍動向怎麽看?如果王離擔憂被燕齊趙楚共三十多萬卒合圍,就此撤圍的可能性多大?”
“除非他甘願接受不戰而敗的結局,否則他仍將與我大楚一戰。”範增搖頭晃腦著:“別忘了秦人律法森嚴,軍律更嚴,一伍失伍長且無斬首之功,全伍盡斬。王離戰敗或不戰而走,都至少是去職免爵、從此離開軍伍的結果,但戰,也許還有勝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