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景駒被接到鹹陽後,於商那個宅院大張旗鼓的打掃、購置家居用品,昭示著主人即將到來,免得真正景駒到的時候顯的太突兀。
一幫人商量了半天,最終決定,景駒在五天內前往於商以示主人迴家。然後過五日由公子嬰代表皇帝、由叔孫通替代奉常胡毋敬一起去行納采和問名之禮。胡毋敬畢竟老了,讓他老人家跑這麽一趟顛簸的遠路皇帝於心不忍。兩禮之後,景駒就和公子嬰、叔孫通一道迴鹹陽,先住在景曲已經在鹹陽買下的一處大宅內,剩下的四禮進行都以這個大宅作為娘家人地點,不然這六禮要是都在於商和鹹陽之間往返,這個時間就更長了。
鹹陽大宅還有另一個用途,就是讓景娥的阿母居住,以便隨時入宮看望女兒。
景娥的阿母是景駒的小夫人之一,當初景娥莫名失蹤讓她很是傷心了一段時間,此番發現自家女兒居然馬上就要當大秦皇後,心中的喜悅藏都藏不住。按說所謂小夫人實際就是個妾侍,妾侍在家裏地位不高,本沒有不隨景駒去於商的道理,但誰讓人家的女兒要做皇後了呢,皇後的阿母那是皇帝的外姑啊,景駒也要給皇帝麵子不是?
景駒大夫人在山東生亂之前就沒了,然後景駒忙著反叛稱王也沒空重立一個大夫人。可惜景娥的母親沒生過兒子,否則現在景駒都想直接把她扶正為大夫人。
行六禮還有一個潛在的麻煩,就是會不會有見過景駒的人在禮儀中把他認出來。好在是皇帝大婚,秦國的帝王向來強橫,不想與民同樂的話,完全可以借山東局勢說事兒,把安保工作做狠一點兒。這樣除了內定的人外,閑散人等也就見不到景駒的麵了。至於必要的其他應酬和準備工作,自然由鹹陽人司空見慣了的景曲出麵。
_
章台宮內討論皇帝的婚禮,蜀郡蜀都(成都)城內有一戶人家也聚集著幾個人在討論著什麽。
這個大戶姓呂,現在主事的乃是秦相呂不韋的孫輩後人,名字就是直截了當的“呂帛”(為啥不叫“呂錢”?因為財帛財帛,古代帛也是貨幣,還有使用價值,錢就隻有貨幣屬性了)。當年秦王政逼死呂不韋的目的是為了完全親政奪取政權,呂不韋自盡後目的達到了,自然不會再對呂氏家族動手,隻是把他們都遷到了蜀地。
沒了呂不韋,遷居蜀地的呂氏一族隻能繼續從事呂不韋曾經的老本行,經商。但因始皇帝一統天下後重農抑商,他們的日子過得並不算太好。好在呂不韋任國相那麽多年,各級官吏中多少還殘留著一絲香火情,而且呂不韋的兒孫們一直以商賈世家所具備的長遠目光很小心的維護著這一點點情誼,因此呂氏一族也過的不算太艱難,在蜀郡購置保證全族溫飽的少量田地也沒有遇到什麽麻煩。
呂氏遷居蜀地二十多年,除了一些酒肆之類的坐商外,還涉足了糧秣、蜀錦和礦產等行業,但像冶金冶鐵這種大生意有卓氏,糧貿和礦業有以“寡婦清”而著名的巴氏,所以呂氏在夾縫中生存也不易。
行商倒是有條道,就是通過“蜀身毒道”經由滇緬直達身毒(印度),進行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交易。這種大商交易需要資本雄厚,抗的住損失,不能一趟行商失利就搭上了所有身價而傾家蕩產,畢竟這條路行於山林煙瘴之間,屬於搏命掙錢。
呂氏在這條商路上販運蜀錦、漆器、井鹽等還是獲得了一定的利益,也是當下呂氏家族最大的獲利來源。隻不過他們最遠也就到滇國,而從滇國跨越今天的緬甸(秦時緬甸還沒有國家)到印度的部分,呂氏就沒有能力去走了,也因此他們的獲利比能直達身毒的大商要少很多。
然而這一日呂氏幾個主事人所商討的,卻是由皇帝的新思維所打開的新商機:茶。
由於當年畜牧大賈烏氏在呂不韋任秦相時得到過他不少恩惠,所以就算呂不韋失勢以及其死後,呂氏一族和烏氏之間仍保持著一定的關係,常有書信往來。
前十數日,呂帛就得到一封烏氏倮的信件,裏麵說他奉朝堂之命向遊牧民推廣奶茶,反響大好,因為知道這些茶來自巴蜀,所以烏氏倮建議他們關注一下磚茶的製販。烏氏從胡亥試探性向遊牧族販茶中看到了大商機,所以希望在茶產地能有一個自己信得過的大商。
現在蜀中製茶所采的都是山中野茶樹之葉,烏氏在信中試探性的建議呂氏在蜀中開辟茶山植茶。烏氏倮描繪了一個很大的前景給呂帛,說先不提秦境之外的月氏、匈奴和遊牧羌人,單就烏氏自家的牧民和河南地的遊牧族,所需的茶量就不是小數目。烏氏因為在銷茶的第一線,敏銳的感覺到單靠山上野樹的產量絕對滿足不了巨量的需求。
另外,烏氏倮因為銷茶的事情做的好,輔王公子嬰以皇帝的名義獎勵了他一個瓷瓶,他也把這個事情順嘴提了一句,算給呂氏附贈一個商機。
呂帛對茶的事情並不了解,接信後派遣族人去調查打探了一番。結果發現,鹹陽所要的茶是兩類,一類供皇帝和有錢的大臣貴胄們飲用,已成一種高檔享受,另一類則不知來自哪個朝臣的動議,用相對劣質的茶葉壓磚,先由烏氏倮在牧區試推廣。至於瓷,在蜀中沒人聽說過,要打聽隻能去鹹陽問公子嬰了。
“茶的事情,可以試著做做。”呂氏的一個族老名字就叫呂荼,喝了一口搞來的茶湯。今天桌麵上沒有傳統米酒,而是以茶代酒。
“烏氏倮所了解的情況基本差不多,現在無論是供鹹陽的上品茶,還是給烏氏的劣磚茶,最初采自蜀都外較近的矮山,而現因製販數量增加,已經轉向茶樹較多的臨邛(今邛崍)一帶的山上。那裏雖然野生茶樹確實不少,但非連片生長,導致采收不易。如果我等能夠選良地整片的置山場植種,采收快捷,則必有大獲。”
呂荼雖然是族老,實際並不太老,也就四十歲上下,人很精幹。“當下製茶一事仍為少府在做,製茶匠人最初是尚食府協同太醫府開始做的,後來轉交少府後,少府選了一些本地的匠人習學後接手。”
呂帛的歲數在三十到四十之間,他也在飲茶:“這茶確實是個好物,既是尚食府出麵,想必是皇帝想出來的。”
他讚歎了一句,“從鹹陽傳來的消息中,似乎現在朝堂上對行商的抑製有所鬆動,甚至還有流言說朝堂曾想廢除徭役完全用商賈承建土木。公子高被封順王也可算一個注腳,都知其外舅商勝為賈,在諸公子中一直不得始皇帝的關注。商勝搞了豆菽榨油,然後官倉就收買他的油和豆粕,並向他特供豆菽。所以烏氏建議我等置山場植茶,也並非不可能。然而此事按律需要郡府同意,否則肯定無法進行。”
“家主如果直接寫信給輔王(公子嬰)如何?現在在這偏遠角落裏,訊息不暢,完全不知道是朝堂上哪位公卿所倡導向遊牧族製販磚茶。”一個族老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
“既然是少府主茶事,給少府(張)蒼寫信不是更直接?”另一人表示異議。
呂帛舉起一隻手,爭論停息了下來:“各位的建議都很好,隻是寫信也要先問過郡守才比較適宜,不然郡守若認為我等以鹹陽壓其服從,那日後在蜀郡行事就比較艱難了。”
“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是烏氏所提及的瓷瓶。”呂帛又飲了一口茶,“瓷瓶咱們都沒見過,從烏氏倮的信中描述看,應與陶一樣燒製而成,但比陶堅硬且更漂亮。這個東西隻能從鹹陽找根源,因為瓷瓶不像茶是從蜀郡首先製成後運至鹹陽的。”
他環視了在座的幾位族人後說:“明日某先去拜見郡守,然後如果有必要,可去一次鹹陽,探查一下瓷器的事情。”
鹹陽宮。
胡亥手裏把玩著一把剪刀,看著張蒼:“如果我們向遊牧族提供這個,是不是就能隻獲取羊毛而無需獲取整羊了?”
胡亥曾經提出向遊牧族購買羊毛,價格甚至可比照整羊來算,但收效不大。因為羊毛隻能在春季羊脫毛後去撿落在地上、掛在灌木從上的零散羊毛,牧民不會追著羊屁股到處撿,沒那人手,所以這樣收集的羊毛僅夠牧民自家使用,能拿來販賣的極少,還不如賣整羊或帶著羊毛的羊皮來的爽快。
可是從遊牧區運整隻羊與隻運羊毛所需的運力差別可大了,要是買下整羊自己剪毛,同樣麵臨著人手不足的問題,另外就是工具不趁手。古時的剪刀像個u型,在u型的兩頭是刀剪,u型彎兒還要有彈性,用起來遠沒有今天的剪刀式樣更趁手。胡亥當然就金手指一閃光,讓少府做出了現代式樣的剪刀。
“陛下,這剪刀試過,確實比原有樣式易用,隻是……”張蒼有些猶豫,“按律,金鐵之物不可販與遊牧族,一則是金鐵本朝就不足,二則就是擔憂遊牧族將其熔了製作刀兵箭鏃。”
“唔,這確實是個問題。”胡亥看著手裏青銅的剪刀有些沉吟。
冷場片刻,胡亥說:“恐怕還是要待鐵產量上來,用鋼來做。”
“至於被遊牧族拿去製兵,”他掂了掂剪刀的重量,“這要多少把剪刀才能製一把戰刀?這點兒金鐵製作箭鏃也做不出幾個。把剪刀的手柄改改,做成插在木柄中使用的樣子,大約又可減少兩個箭鏃的金鐵量。”
胡亥把剪刀放到禦案上:“和茶磚一樣,先製作一千把,拿去給烏氏倮試用,慢慢修改到適合剪羊毛的式樣。不過要告訴烏氏,這些是給他的牧群用的,所以也是賣給他的,看他能承受什麽價格。”
張蒼心說這位陛下太具有商賈的氣質了,轉頭看了一眼與他同來的李祿,苦笑了一下。李祿(史書中修靈渠的監禦史祿)隨百越歸軍返迴後就跟著張蒼慢慢接手少府的工作,皇帝已經跟張蒼談過,很快就會免去他的少府卿職位,另外要給他一個新的重任。
“陛下,”剪刀的事情告一段落後,李祿拿出了一卷竹簡,“蜀郡郡守給少府寫信,言蜀郡一商賈願製販茶,並想要租置山場植種茶樹,並說因茶樹可能需要三、四年才能采收,因此詢問是否可由其自選野茶較多的山場,在整治雜樹植新樹的同時也可先從野樹獲收益。臣聞聽陛下一直想要把可以由商賈所做的事情都交予商賈,所以向陛下請一明詔,畢竟茶一事涉及陛下對遊牧族的一些重要方略。”
李祿現在已經接手了植茶和燒瓷的事情,所以就由他來匯報。
“還有就是,”李祿略略停頓了一下,“這個願製販茶的商賈,乃前相文信侯的後人。”
“文信侯?”胡亥先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文信侯不就是呂不韋麽,這古人對爵位官名還真的蠻敬仰的,習慣於稱唿爵位或官名。
胡亥輕叩著禦案想了想:“呂不韋本來就是大賈出身,其後人繼續為賈也沒什麽。茶這種東西,且不說是否向遊牧區販賣,就是現在鹹陽街市的銷量,也已經不是個小數目了吧?”
見張蒼和李祿一齊點頭,胡亥繼續說:“茶日後將成為民生的一大需,柴粟油鹽醬醋茶,這些東西本就該是民間去做的事情。租置山場植茶樹,是大好事,當予勉勵。至於包下現有具備較多野茶樹的山場……除了少府已經在采用的山場,可以允許商賈租置其他有茶樹的山場,少府先維持現有山場采製,待商賈們的茶產量上來之後,少府就脫手將已有山場再轉出去。”
胡亥又看向李由和曹參:“茶律的製定為時尚早,但也可以開始著手。山租茶賦則需要盡快製定出來。當下鹹陽街市茶貴,收益盡歸少府,既然要轉給商賈,少府要盡快核算成本。磚茶銷往遊牧區,現在也是暴利,這也是朝堂未來的一大租賦來源。”
他又思索了一下:“既然說植茶需三、四年才可采收,那商賈所置山場之租,可免三年。”
“嗨。”李由和曹參都拱手應道,公子嬰則隨手將皇帝的意思寫成了詔書。
“陛下,文信侯後人是其孫,名呂帛。”李祿又說道:“蜀郡郡守在給臣的信中說,呂帛對瓷也有所關注。但瓷不是茶,呂帛也未曾見過,也不知燒製上與陶有何區別,需要何種燒土等,因此想要來鹹陽了解一下。不過當年始皇帝將呂氏一族盡遷蜀地,因此蜀郡郡守不敢發‘傳’,也想由臣請陛下詔。”
胡亥向後一仰,攤手攤腳的伸了個懶腰:“這事兒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了,隻要呂氏不再涉政,為商賈所需的傳驗等,盡可與之。”
他的現在思維中不記得四川是否產過瓷器,就對張蒼說:“現在燒瓷的匠人中,識得瓷土的人應該有不少了吧?”
“嗨,燒瓷匠師已經授徒十數人,現有數人正在關中各地找尋瓷土。”
“讓那個呂帛來鹹陽吧,李祿可使人帶他去看製瓷工場,也讓他有個需要投入多少財帛的直觀認識。如果他看後仍要做瓷器生意,那就讓他帶一個匠人入蜀,尋找瓷土。”
胡亥對在蜀地燒瓷興趣不是很大,原因很簡單,蜀地燒好的瓷器要運到關中來太費勁了,從蜀地到漢中再到關中,都是秦嶺山道,瓷器又重還怕碎。
不過商人們既然想玩兒,他也沒理由不讓人家玩兒。咱們的胡亥不知道蜀身毒道的事情,隻知道蜀地到滇國有個五尺道,卻沒有深想從滇國還能繼續通向印度,如果知道還有這麽條南方絲綢之路,估計他的興趣就會大增了。
“嗨。”李祿答應了一聲,似乎突然想起了什麽:“陛下曾賜瓷器與巴郡守瀾,其後巴氏也向少府表示希望能參與燒瓷,亦希望借匠人尋找瓷土,是否也可允之?”
“此事無需問我”,胡亥擺了擺手,“主要在於你們手中的瓷器匠人數量。燒瓷一事非為宮中,而是作為日後大秦內外的大宗商貿之物。以現在的製瓷量,都不用說關中,單鹹陽都供給不足。而我的想法是通過打通西域商貿之路,將其與絲綢、磚茶等一同外銷西域,還可通過南海郡銷向海外,所以商賈們願意加入我都允可,隻是你讓商賈們別光把目光看在瓷器上,要為日後植桑養蠶織錦、植茶都做整體考慮。呂帛願意置山場植茶樹,這個要誇讚,願意尋瓷土燒瓷,也要支持。正好可以呂帛為例,鼓勵大商賈投入到這些事情上來。”
胡亥說著,久遠的一絲記憶突然躍入腦中,似乎後世的陝西省範圍內也是出產茶的,“青磚茶”這個名稱貌似就是陝西青茶製的磚。可是茶樹在秦嶺以北應該是不宜種植……對了,陝西省好像還包含了漢中在內啊。
“李祿,你以少府的名義書信與漢中郡尉普(巴普)和巴郡守瀾,讓巴氏先效仿一下呂帛,在巴郡和漢中郡都好好找找山上的野茶樹,有茶樹聚集的地方就說明可以植茶置茶場,讓巴氏先專注這個,也向郡府報備租置山場植茶。既然新植茶樹需要三到四年才能采收,這件事應該早做。”
“至於瓷器,現在匠人不足,少府可多投些力量多建幾個窯爐,不怕燒廢,燒廢也不罰,以此盡快培養出更多的熟練工匠,才好日後大範圍由商賈們鋪開。”胡亥留在心裏沒說的話是,真正大量燒瓷最後還是要以九江那一帶為中心,這就要等把山東弄踏實了以後再說了,估計也要三、四年呢,正好用這時間培養瓷匠。
胡亥想到這裏,立即又吩咐李祿:“哪個匠人授徒最有成效,就可成為匠師得年俸。匠人所帶出的下一代匠人也一樣要授徒,也一樣可以得匠師的地位。”
_
胡亥在為今後大做生意緊鑼密鼓的安排,秦廷的死敵項梁則緊鑼密鼓的準備消滅秦軍奪取天下。
景駒“薨了”,秦嘉戰死了,之前的景氏楚王廷從此煙消雲散,連景駒和秦嘉的兵,沒戰死戰傷的也大部分歸了自己……楚國內部事務已經搞定,項梁誌得意滿的屯兵薛地,準備要對秦大幹一場了。
根據派出的多路斥侯了解,章邯的二十多萬秦銳軍基本分布是,東西沿南北濟水的昌邑-定陶-臨濟-滎陽一線,和南北從陳縣到雍丘至陳留。章邯軍的輜重給養屯於敖倉,這東西和南北兩條屯兵線都卡在往敖倉的水路上,非常便於由水路轉運輜重。
而項梁要想擊敗秦銳,就必須沿著這兩條線向西或向北,沒有水路運送輜重,自己一方也無法維持攻勢。項梁雖然有騎軍,可由於楚軍騎軍沒有高鞍雙馬鐙,不具備戰場衝殺能力,因此基本屬於騎馬步兵,馬匹隻是快速機動的運載工具。馬很嬌貴,沒有精飼料,很難長途奔襲,因此項梁在規劃伐秦戰役時也脫不出沿水路進攻的定勢。
薛地,項梁軍帳。
薛郡也有大堂,但項梁為了體現即將展開的軍事行動威嚴,在薛郡治魯縣城外軍營內設立了自己的軍帳。
楚軍的各個領軍將領濟濟一堂,項羽、項伯、項聲、龍且、英布、劉邦、季布、鍾離眛、丁固、呂臣等都在座。項梁召集全體軍將來,就是商討和最終決定向秦軍發起攻擊的方略。
“秦人就像樹膠一樣,給個縫隙就粘過來。”範增有些惱怒的說,“當陽君(英布)在伐景駒時已將秦人趕出了昌邑,可當陽君未曾在昌邑留守太多軍卒,結果章邯竟然發二萬卒攻,又重新占據了那裏,連昌邑東的東緡都分兵三千駐軍。若非如此,我等可直接由昌邑向定陶進發。現在還要先奪迴昌邑。”
一幫人商量了半天,最終決定,景駒在五天內前往於商以示主人迴家。然後過五日由公子嬰代表皇帝、由叔孫通替代奉常胡毋敬一起去行納采和問名之禮。胡毋敬畢竟老了,讓他老人家跑這麽一趟顛簸的遠路皇帝於心不忍。兩禮之後,景駒就和公子嬰、叔孫通一道迴鹹陽,先住在景曲已經在鹹陽買下的一處大宅內,剩下的四禮進行都以這個大宅作為娘家人地點,不然這六禮要是都在於商和鹹陽之間往返,這個時間就更長了。
鹹陽大宅還有另一個用途,就是讓景娥的阿母居住,以便隨時入宮看望女兒。
景娥的阿母是景駒的小夫人之一,當初景娥莫名失蹤讓她很是傷心了一段時間,此番發現自家女兒居然馬上就要當大秦皇後,心中的喜悅藏都藏不住。按說所謂小夫人實際就是個妾侍,妾侍在家裏地位不高,本沒有不隨景駒去於商的道理,但誰讓人家的女兒要做皇後了呢,皇後的阿母那是皇帝的外姑啊,景駒也要給皇帝麵子不是?
景駒大夫人在山東生亂之前就沒了,然後景駒忙著反叛稱王也沒空重立一個大夫人。可惜景娥的母親沒生過兒子,否則現在景駒都想直接把她扶正為大夫人。
行六禮還有一個潛在的麻煩,就是會不會有見過景駒的人在禮儀中把他認出來。好在是皇帝大婚,秦國的帝王向來強橫,不想與民同樂的話,完全可以借山東局勢說事兒,把安保工作做狠一點兒。這樣除了內定的人外,閑散人等也就見不到景駒的麵了。至於必要的其他應酬和準備工作,自然由鹹陽人司空見慣了的景曲出麵。
_
章台宮內討論皇帝的婚禮,蜀郡蜀都(成都)城內有一戶人家也聚集著幾個人在討論著什麽。
這個大戶姓呂,現在主事的乃是秦相呂不韋的孫輩後人,名字就是直截了當的“呂帛”(為啥不叫“呂錢”?因為財帛財帛,古代帛也是貨幣,還有使用價值,錢就隻有貨幣屬性了)。當年秦王政逼死呂不韋的目的是為了完全親政奪取政權,呂不韋自盡後目的達到了,自然不會再對呂氏家族動手,隻是把他們都遷到了蜀地。
沒了呂不韋,遷居蜀地的呂氏一族隻能繼續從事呂不韋曾經的老本行,經商。但因始皇帝一統天下後重農抑商,他們的日子過得並不算太好。好在呂不韋任國相那麽多年,各級官吏中多少還殘留著一絲香火情,而且呂不韋的兒孫們一直以商賈世家所具備的長遠目光很小心的維護著這一點點情誼,因此呂氏一族也過的不算太艱難,在蜀郡購置保證全族溫飽的少量田地也沒有遇到什麽麻煩。
呂氏遷居蜀地二十多年,除了一些酒肆之類的坐商外,還涉足了糧秣、蜀錦和礦產等行業,但像冶金冶鐵這種大生意有卓氏,糧貿和礦業有以“寡婦清”而著名的巴氏,所以呂氏在夾縫中生存也不易。
行商倒是有條道,就是通過“蜀身毒道”經由滇緬直達身毒(印度),進行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交易。這種大商交易需要資本雄厚,抗的住損失,不能一趟行商失利就搭上了所有身價而傾家蕩產,畢竟這條路行於山林煙瘴之間,屬於搏命掙錢。
呂氏在這條商路上販運蜀錦、漆器、井鹽等還是獲得了一定的利益,也是當下呂氏家族最大的獲利來源。隻不過他們最遠也就到滇國,而從滇國跨越今天的緬甸(秦時緬甸還沒有國家)到印度的部分,呂氏就沒有能力去走了,也因此他們的獲利比能直達身毒的大商要少很多。
然而這一日呂氏幾個主事人所商討的,卻是由皇帝的新思維所打開的新商機:茶。
由於當年畜牧大賈烏氏在呂不韋任秦相時得到過他不少恩惠,所以就算呂不韋失勢以及其死後,呂氏一族和烏氏之間仍保持著一定的關係,常有書信往來。
前十數日,呂帛就得到一封烏氏倮的信件,裏麵說他奉朝堂之命向遊牧民推廣奶茶,反響大好,因為知道這些茶來自巴蜀,所以烏氏倮建議他們關注一下磚茶的製販。烏氏從胡亥試探性向遊牧族販茶中看到了大商機,所以希望在茶產地能有一個自己信得過的大商。
現在蜀中製茶所采的都是山中野茶樹之葉,烏氏在信中試探性的建議呂氏在蜀中開辟茶山植茶。烏氏倮描繪了一個很大的前景給呂帛,說先不提秦境之外的月氏、匈奴和遊牧羌人,單就烏氏自家的牧民和河南地的遊牧族,所需的茶量就不是小數目。烏氏因為在銷茶的第一線,敏銳的感覺到單靠山上野樹的產量絕對滿足不了巨量的需求。
另外,烏氏倮因為銷茶的事情做的好,輔王公子嬰以皇帝的名義獎勵了他一個瓷瓶,他也把這個事情順嘴提了一句,算給呂氏附贈一個商機。
呂帛對茶的事情並不了解,接信後派遣族人去調查打探了一番。結果發現,鹹陽所要的茶是兩類,一類供皇帝和有錢的大臣貴胄們飲用,已成一種高檔享受,另一類則不知來自哪個朝臣的動議,用相對劣質的茶葉壓磚,先由烏氏倮在牧區試推廣。至於瓷,在蜀中沒人聽說過,要打聽隻能去鹹陽問公子嬰了。
“茶的事情,可以試著做做。”呂氏的一個族老名字就叫呂荼,喝了一口搞來的茶湯。今天桌麵上沒有傳統米酒,而是以茶代酒。
“烏氏倮所了解的情況基本差不多,現在無論是供鹹陽的上品茶,還是給烏氏的劣磚茶,最初采自蜀都外較近的矮山,而現因製販數量增加,已經轉向茶樹較多的臨邛(今邛崍)一帶的山上。那裏雖然野生茶樹確實不少,但非連片生長,導致采收不易。如果我等能夠選良地整片的置山場植種,采收快捷,則必有大獲。”
呂荼雖然是族老,實際並不太老,也就四十歲上下,人很精幹。“當下製茶一事仍為少府在做,製茶匠人最初是尚食府協同太醫府開始做的,後來轉交少府後,少府選了一些本地的匠人習學後接手。”
呂帛的歲數在三十到四十之間,他也在飲茶:“這茶確實是個好物,既是尚食府出麵,想必是皇帝想出來的。”
他讚歎了一句,“從鹹陽傳來的消息中,似乎現在朝堂上對行商的抑製有所鬆動,甚至還有流言說朝堂曾想廢除徭役完全用商賈承建土木。公子高被封順王也可算一個注腳,都知其外舅商勝為賈,在諸公子中一直不得始皇帝的關注。商勝搞了豆菽榨油,然後官倉就收買他的油和豆粕,並向他特供豆菽。所以烏氏建議我等置山場植茶,也並非不可能。然而此事按律需要郡府同意,否則肯定無法進行。”
“家主如果直接寫信給輔王(公子嬰)如何?現在在這偏遠角落裏,訊息不暢,完全不知道是朝堂上哪位公卿所倡導向遊牧族製販磚茶。”一個族老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
“既然是少府主茶事,給少府(張)蒼寫信不是更直接?”另一人表示異議。
呂帛舉起一隻手,爭論停息了下來:“各位的建議都很好,隻是寫信也要先問過郡守才比較適宜,不然郡守若認為我等以鹹陽壓其服從,那日後在蜀郡行事就比較艱難了。”
“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是烏氏所提及的瓷瓶。”呂帛又飲了一口茶,“瓷瓶咱們都沒見過,從烏氏倮的信中描述看,應與陶一樣燒製而成,但比陶堅硬且更漂亮。這個東西隻能從鹹陽找根源,因為瓷瓶不像茶是從蜀郡首先製成後運至鹹陽的。”
他環視了在座的幾位族人後說:“明日某先去拜見郡守,然後如果有必要,可去一次鹹陽,探查一下瓷器的事情。”
鹹陽宮。
胡亥手裏把玩著一把剪刀,看著張蒼:“如果我們向遊牧族提供這個,是不是就能隻獲取羊毛而無需獲取整羊了?”
胡亥曾經提出向遊牧族購買羊毛,價格甚至可比照整羊來算,但收效不大。因為羊毛隻能在春季羊脫毛後去撿落在地上、掛在灌木從上的零散羊毛,牧民不會追著羊屁股到處撿,沒那人手,所以這樣收集的羊毛僅夠牧民自家使用,能拿來販賣的極少,還不如賣整羊或帶著羊毛的羊皮來的爽快。
可是從遊牧區運整隻羊與隻運羊毛所需的運力差別可大了,要是買下整羊自己剪毛,同樣麵臨著人手不足的問題,另外就是工具不趁手。古時的剪刀像個u型,在u型的兩頭是刀剪,u型彎兒還要有彈性,用起來遠沒有今天的剪刀式樣更趁手。胡亥當然就金手指一閃光,讓少府做出了現代式樣的剪刀。
“陛下,這剪刀試過,確實比原有樣式易用,隻是……”張蒼有些猶豫,“按律,金鐵之物不可販與遊牧族,一則是金鐵本朝就不足,二則就是擔憂遊牧族將其熔了製作刀兵箭鏃。”
“唔,這確實是個問題。”胡亥看著手裏青銅的剪刀有些沉吟。
冷場片刻,胡亥說:“恐怕還是要待鐵產量上來,用鋼來做。”
“至於被遊牧族拿去製兵,”他掂了掂剪刀的重量,“這要多少把剪刀才能製一把戰刀?這點兒金鐵製作箭鏃也做不出幾個。把剪刀的手柄改改,做成插在木柄中使用的樣子,大約又可減少兩個箭鏃的金鐵量。”
胡亥把剪刀放到禦案上:“和茶磚一樣,先製作一千把,拿去給烏氏倮試用,慢慢修改到適合剪羊毛的式樣。不過要告訴烏氏,這些是給他的牧群用的,所以也是賣給他的,看他能承受什麽價格。”
張蒼心說這位陛下太具有商賈的氣質了,轉頭看了一眼與他同來的李祿,苦笑了一下。李祿(史書中修靈渠的監禦史祿)隨百越歸軍返迴後就跟著張蒼慢慢接手少府的工作,皇帝已經跟張蒼談過,很快就會免去他的少府卿職位,另外要給他一個新的重任。
“陛下,”剪刀的事情告一段落後,李祿拿出了一卷竹簡,“蜀郡郡守給少府寫信,言蜀郡一商賈願製販茶,並想要租置山場植種茶樹,並說因茶樹可能需要三、四年才能采收,因此詢問是否可由其自選野茶較多的山場,在整治雜樹植新樹的同時也可先從野樹獲收益。臣聞聽陛下一直想要把可以由商賈所做的事情都交予商賈,所以向陛下請一明詔,畢竟茶一事涉及陛下對遊牧族的一些重要方略。”
李祿現在已經接手了植茶和燒瓷的事情,所以就由他來匯報。
“還有就是,”李祿略略停頓了一下,“這個願製販茶的商賈,乃前相文信侯的後人。”
“文信侯?”胡亥先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文信侯不就是呂不韋麽,這古人對爵位官名還真的蠻敬仰的,習慣於稱唿爵位或官名。
胡亥輕叩著禦案想了想:“呂不韋本來就是大賈出身,其後人繼續為賈也沒什麽。茶這種東西,且不說是否向遊牧區販賣,就是現在鹹陽街市的銷量,也已經不是個小數目了吧?”
見張蒼和李祿一齊點頭,胡亥繼續說:“茶日後將成為民生的一大需,柴粟油鹽醬醋茶,這些東西本就該是民間去做的事情。租置山場植茶樹,是大好事,當予勉勵。至於包下現有具備較多野茶樹的山場……除了少府已經在采用的山場,可以允許商賈租置其他有茶樹的山場,少府先維持現有山場采製,待商賈們的茶產量上來之後,少府就脫手將已有山場再轉出去。”
胡亥又看向李由和曹參:“茶律的製定為時尚早,但也可以開始著手。山租茶賦則需要盡快製定出來。當下鹹陽街市茶貴,收益盡歸少府,既然要轉給商賈,少府要盡快核算成本。磚茶銷往遊牧區,現在也是暴利,這也是朝堂未來的一大租賦來源。”
他又思索了一下:“既然說植茶需三、四年才可采收,那商賈所置山場之租,可免三年。”
“嗨。”李由和曹參都拱手應道,公子嬰則隨手將皇帝的意思寫成了詔書。
“陛下,文信侯後人是其孫,名呂帛。”李祿又說道:“蜀郡郡守在給臣的信中說,呂帛對瓷也有所關注。但瓷不是茶,呂帛也未曾見過,也不知燒製上與陶有何區別,需要何種燒土等,因此想要來鹹陽了解一下。不過當年始皇帝將呂氏一族盡遷蜀地,因此蜀郡郡守不敢發‘傳’,也想由臣請陛下詔。”
胡亥向後一仰,攤手攤腳的伸了個懶腰:“這事兒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了,隻要呂氏不再涉政,為商賈所需的傳驗等,盡可與之。”
他的現在思維中不記得四川是否產過瓷器,就對張蒼說:“現在燒瓷的匠人中,識得瓷土的人應該有不少了吧?”
“嗨,燒瓷匠師已經授徒十數人,現有數人正在關中各地找尋瓷土。”
“讓那個呂帛來鹹陽吧,李祿可使人帶他去看製瓷工場,也讓他有個需要投入多少財帛的直觀認識。如果他看後仍要做瓷器生意,那就讓他帶一個匠人入蜀,尋找瓷土。”
胡亥對在蜀地燒瓷興趣不是很大,原因很簡單,蜀地燒好的瓷器要運到關中來太費勁了,從蜀地到漢中再到關中,都是秦嶺山道,瓷器又重還怕碎。
不過商人們既然想玩兒,他也沒理由不讓人家玩兒。咱們的胡亥不知道蜀身毒道的事情,隻知道蜀地到滇國有個五尺道,卻沒有深想從滇國還能繼續通向印度,如果知道還有這麽條南方絲綢之路,估計他的興趣就會大增了。
“嗨。”李祿答應了一聲,似乎突然想起了什麽:“陛下曾賜瓷器與巴郡守瀾,其後巴氏也向少府表示希望能參與燒瓷,亦希望借匠人尋找瓷土,是否也可允之?”
“此事無需問我”,胡亥擺了擺手,“主要在於你們手中的瓷器匠人數量。燒瓷一事非為宮中,而是作為日後大秦內外的大宗商貿之物。以現在的製瓷量,都不用說關中,單鹹陽都供給不足。而我的想法是通過打通西域商貿之路,將其與絲綢、磚茶等一同外銷西域,還可通過南海郡銷向海外,所以商賈們願意加入我都允可,隻是你讓商賈們別光把目光看在瓷器上,要為日後植桑養蠶織錦、植茶都做整體考慮。呂帛願意置山場植茶樹,這個要誇讚,願意尋瓷土燒瓷,也要支持。正好可以呂帛為例,鼓勵大商賈投入到這些事情上來。”
胡亥說著,久遠的一絲記憶突然躍入腦中,似乎後世的陝西省範圍內也是出產茶的,“青磚茶”這個名稱貌似就是陝西青茶製的磚。可是茶樹在秦嶺以北應該是不宜種植……對了,陝西省好像還包含了漢中在內啊。
“李祿,你以少府的名義書信與漢中郡尉普(巴普)和巴郡守瀾,讓巴氏先效仿一下呂帛,在巴郡和漢中郡都好好找找山上的野茶樹,有茶樹聚集的地方就說明可以植茶置茶場,讓巴氏先專注這個,也向郡府報備租置山場植茶。既然新植茶樹需要三到四年才能采收,這件事應該早做。”
“至於瓷器,現在匠人不足,少府可多投些力量多建幾個窯爐,不怕燒廢,燒廢也不罰,以此盡快培養出更多的熟練工匠,才好日後大範圍由商賈們鋪開。”胡亥留在心裏沒說的話是,真正大量燒瓷最後還是要以九江那一帶為中心,這就要等把山東弄踏實了以後再說了,估計也要三、四年呢,正好用這時間培養瓷匠。
胡亥想到這裏,立即又吩咐李祿:“哪個匠人授徒最有成效,就可成為匠師得年俸。匠人所帶出的下一代匠人也一樣要授徒,也一樣可以得匠師的地位。”
_
胡亥在為今後大做生意緊鑼密鼓的安排,秦廷的死敵項梁則緊鑼密鼓的準備消滅秦軍奪取天下。
景駒“薨了”,秦嘉戰死了,之前的景氏楚王廷從此煙消雲散,連景駒和秦嘉的兵,沒戰死戰傷的也大部分歸了自己……楚國內部事務已經搞定,項梁誌得意滿的屯兵薛地,準備要對秦大幹一場了。
根據派出的多路斥侯了解,章邯的二十多萬秦銳軍基本分布是,東西沿南北濟水的昌邑-定陶-臨濟-滎陽一線,和南北從陳縣到雍丘至陳留。章邯軍的輜重給養屯於敖倉,這東西和南北兩條屯兵線都卡在往敖倉的水路上,非常便於由水路轉運輜重。
而項梁要想擊敗秦銳,就必須沿著這兩條線向西或向北,沒有水路運送輜重,自己一方也無法維持攻勢。項梁雖然有騎軍,可由於楚軍騎軍沒有高鞍雙馬鐙,不具備戰場衝殺能力,因此基本屬於騎馬步兵,馬匹隻是快速機動的運載工具。馬很嬌貴,沒有精飼料,很難長途奔襲,因此項梁在規劃伐秦戰役時也脫不出沿水路進攻的定勢。
薛地,項梁軍帳。
薛郡也有大堂,但項梁為了體現即將展開的軍事行動威嚴,在薛郡治魯縣城外軍營內設立了自己的軍帳。
楚軍的各個領軍將領濟濟一堂,項羽、項伯、項聲、龍且、英布、劉邦、季布、鍾離眛、丁固、呂臣等都在座。項梁召集全體軍將來,就是商討和最終決定向秦軍發起攻擊的方略。
“秦人就像樹膠一樣,給個縫隙就粘過來。”範增有些惱怒的說,“當陽君(英布)在伐景駒時已將秦人趕出了昌邑,可當陽君未曾在昌邑留守太多軍卒,結果章邯竟然發二萬卒攻,又重新占據了那裏,連昌邑東的東緡都分兵三千駐軍。若非如此,我等可直接由昌邑向定陶進發。現在還要先奪迴昌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