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賈在這等兵敗逃亡的時刻也沒什麽心思對這些兵卒拿什麽架子,兩手略略一抬表示還禮,然後充滿好奇的對著中間那個手裏似乎拿著銅錢的小個子兵卒問道:“你會卜筮之法?”
小個子兵卒顯然有些局促不安:“這位尊官,仆本是方外之人,前些日正好在城父時,被大王,被大王征召了。”
原來這位是個方士(術士),陳勝從城父逃到汝陰不是搞過一次大征兵嗎,這個方士糊裏糊塗的就給抓了壯丁。
莊賈腦子裏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酒就醒了。不過他沒有直接把想法說出來,而是很隨意、很親和的問另外幾個兵卒:“這位方士兄弟的卜筮,靈不靈啊?”
另外那四個人中有兩個顯然已經算完了,看著方士兵卒一臉崇敬的直點頭。一個說:“準啊,尊上,這個兄弟就像仙人一樣,連小人在從陳郡出來半路遇到親兄的事情都算出來了。”另一個說:“仆在攻打陳郡時曾經栽進了護河差點兒溺死,他也算出來了。”
莊賈心中暗喜,頗有點鄭重其事向方士兵卒行禮:“我乃大王駕前車府丞莊賈,這位先生可願隨我去為大王卜筮?”
那個方士兵卒見莊賈向自己行禮嚇了一大跳,一步蹦開接著就幹淨利落的跪下了:“尊上怎可向仆行禮,會讓仆夭壽。”說著以頭撞地的磕起頭來。
莊賈連忙伸手拉住他:“好好好,我不向你行禮,快起來快起來。”那人又叩了一個頭才站了起來。
莊賈不好再扮禮賢下士,但仍然帶著期待的樣子看著方士。
那個軍卒猶猶豫豫:“尊上想讓仆為大王卜筮,可仆的道術不深,恐亂言反被誅。這樣,尊駕且容仆為自己先筮,再做決定,可否?”
“可。那你快筮。”
方士軍卒又蹲了下去,將手中的三枚半兩錢丟了六次,掐著手指頭念念叨叨了一陣。
筮完,方士軍卒抬頭看著莊賈,嘴明顯有點哆嗦,結結巴巴的說:“仆可隨尊駕走,不過若跟尊駕而去,仆又怕被當亡卒(逃兵)追緝……”
“這個無妨。”莊賈轉頭對那四個兵卒說:“你等迴營說一聲,就說,”他轉迴頭來問方士:“你名?”
“仆名忌高。”
“你等迴營就說忌高被車府丞調走了,我自會發文到營中。”
那四個軍卒一齊應下,行禮後離開茅屋。
莊賈正要帶著忌高走,忌高突然又給莊賈跪下了:“尊上,仆剛為自己筮,結果是仆不能為大王筮,會有殺身之禍。仆答應隨尊上,是因為仆雖不能為大王筮,但可為尊上筮。”
莊賈剛剛腦中的一閃念,就是想讓這位給自己卜筮。至於說給大王筮不過就是個由頭。就算給陳勝算命,也不妨礙算完陳勝再算自己啊。現在聽忌高這麽一說,他心中高興,這是上天眷顧啊。可嘴上不能直接說。
頗有些遲疑了一陣,他才不太情願的點點頭:“如此,你且隨我入城,就在車府暫任我的親衛吧。”
莊賈迴到城內,跟呂臣謊稱遇到了遠房親戚,辦了個調令,把忌高調進了車府。當晚,他就把忌高叫到自己的屋內讓他卜筮。莊賈親手丟了六把銅錢,忌高看了陰陽,掐著手指反複算了很久,猶猶豫豫的抬頭看了看莊賈。
“你盡管照實說,哪怕你說明早某就會被砍頭都無妨。”莊賈看著忌高的樣子顯然這命算得結果不吉,反正自己當初跟著陳勝造反就是把腦袋拴在褲腰上幹,這一陣又是倒黴事兒接連不斷,也不在乎多出忌高算命算出來的那一樣。
“非是對府尊不利的結果。”忌高連忙解釋。
“那就更沒啥可不能說的了。”莊賈暗暗鬆了口氣。
忌高還是很猶疑,然後終於下了決心一般的問:“仆要問府尊一事,隻是府尊莫要以為仆在探聽兵事。”
“此處就我等二人,問。”
“大王可是要向東南去?”
理論上說,陳勝準備繼續向廣陵而行的事情,像忌高這種普通軍卒是不可能知道的,當兵的遵軍令而行,不需要知道太多,除非遇到要提振軍心來攻城守陣的時候。而且在此時,這個決定也隻有陳勝身邊的將軍和類似莊賈這樣的親信知道。
忌高這一問,讓莊賈先是一驚,然後就是大喜過望:這家夥卜筮還真靈!
“先生所筮不差。”莊賈連稱唿都變成尊稱了,“大王確是要向廣陵去。”
忌高臉色又變了:“府尊不可稱仆為先生,仆現為府尊親衛,斷無尊上稱仆先生之理。”
“哎,你這先生還真是小心。好好,以後私下相處時某稱先生,有他人時稱你名。”莊賈有點不耐煩,但還是為卜筮的準確性驚喜著,“先生所筮結果就是大王東去嗎?”
“非。”忌高有點小歉意的說道:“筮得的結果是,大王東南行,遇兵氣相阻,返。尊上的未來,則需待大王返時再筮才可知。”
“這樣啊……”莊賈有那麽一丟丟的小失望,不過既然忌高說大王東行會被“兵氣”所阻,就是說大王會遇到有人帶軍擋路,然後還會迴到下城父……好吧,先看看忌高這一筮是否靈驗吧,若靈,到時候再筮自己的命運,想必就是絕對準確的。
_
鄱陽湖畔的鄱邑,鄱君府。
英布大步走進府門,穿堂過廊的走進後麵院內正中書房內,向正在處理公文的吳芮恭敬一禮:“臣拜見君上。”
吳芮看到英布很高興,但仍假意嗔怪道:“不是說了,在府內不要稱君上,稱外舅,也別自稱臣。”
“喏,外舅。”英布笑著在案前一側跪坐下來,“布得一消息,會稽項氏一旅已到蘄地,屯於淮、澮、漴、潼、沱五水匯聚處,領軍者為項梁侄,名項籍。”
“哦?”吳芮聞言立即叫人把地圖拿來掛起,站起來仔細看了看,用手比量著。
古時地圖可不像現代地圖是精細測繪出來的,古時地圖基本是用腳、馬車、舟船“量”出來的距離,合並方位而繪製。英布所言這個“淮、澮、漴、潼、沱五水匯聚處”就是現今的五河縣,算是一個軍事上的要地,能夠卡住淮河水運的很大範圍,所以地圖上有相應的標識。
“項氏軍這是要堵截陳勝王東進啊,”吳芮微微歎息,“看來當初項梁接受陳王大將軍的封賜,不過是個權宜的做法,不想樹敵而已。如今陳王被秦人趕出陳郡,損失了大部力量,項梁也就不再虛奉其位。陳王東進必然要侵入項氏的地盤,遣項籍屯蘄地……”
“外舅,既然項梁不允陳勝東進,並在蘄地塞堵,是否項梁已經北進至廣陵一帶?”
“嗯,很有可能。”吳芮敲了一下地圖,迴到案前坐下:“布啊,我等雖在鄱邑自立,但你也知道我們的實力並不足抗秦來伐。雖然周邊各部均已歸附本君,但實際可控的軍力加一起也不過三萬餘,鄱邑內不過萬五之數。這其中如不是你所攜來的四千多楚卒戰力強悍,像閩越王無諸、東甌王騶搖等也未必願意歸附,那軍力就會更加薄弱。這段時日賢婿與梅鋗一同練兵甚有成效,某現在想問問你,若使梅鋗單獨領軍,可保本君所領之地的平安否?”
“梅鋗自有領軍之才。”英布讚賞的點頭:“外舅可是想按前些時日所議,讓布去投項梁?”
吳芮頷首:“當今各股勢力,南越任囂收納了蒙恬、蒙毅等蒙氏族人與故將,顯然不再想助秦,秦對南越鞭長莫及。任囂不助秦,南越軍應不會出兵伐我,我等隻需保持對五嶺動向的監視即可。東麵項氏義軍,本君判斷其不會長守會稽,必向北過淮水至泗水郡一帶,控製河淮之地,然後向西伐秦。”
“我們要想守住現有基業則必須歸附項氏,既可免其視我為威脅,又可在本君有難時……”他看著英布,“同時也能讓你的反秦之業可以得以施展。若項梁已經北向,則賢婿當有行動了。”
英布雖然暫時棲身在鄱邑,但反秦的想法一刻都沒有止息。一方麵是骨子裏的反秦,因為當初楚人被秦壓迫和自己做刑徒時的苦難經曆,另一方麵也是在霍邑敗給秦軍的恥辱。
雖然代王李左車後來不從他所請繼續伐秦,導致他反出太行,但在鄱邑幫助鄱君練兵時他用到了許多代王所傳授的用兵之法,因此就算內心中對代王仍有不滿,但曾經有那麽一些的仇恨卻越來越淡。他對吳芮也很感激,不是因為吳芮嫁給他一個女兒,而是吳芮給了他一個小舞台,使他能夠在再次投入反秦大業前鍛煉增強能力和積聚力量。而且吳芮了解他,知道他應該去投奔什麽樣的人才能真正發揮他的能力。
“外舅,”英布恭恭敬敬的向吳芮請教,“布是現在是去蘄地投奔項梁之侄項籍,還是直接去投奔項梁?”
“按本君的分析,既然項籍在蘄地阻截陳王,那麽項梁很有可能已經進入了東海郡,或許占據了廣陵。”吳芮側頭看著地圖思考著,“這樣,你可領五千軍沿江水下行,先至廣陵。若項氏尚未至,你就先占領廣陵,然後遣斥侯打探項梁動向,然後以廣陵為階投靠。若項梁已據廣陵,你也可持我書信投奔。舟船和糧秣輜重本君早已為你準備停當,你隻需用幾日挑選軍卒,集合登舟即可。”
說著他拿出一個帛套遞向英布:“本君投附項氏的書信也已準備好了。”
英布見吳芮將所有的事情都準備下了,軍卒還讓自己隨意挑選,不由得更為感動,誠心誠意的向吳芮行了一個拜禮:“布不知如何相謝外舅。”
吳芮微笑著抬手虛扶:“我等本是一家人,賢婿就無需多禮了。”
鹹陽宮。
胡亥擺弄著案上一個木盤內的青色瓷碗、瓷壺、瓷盤,一會兒拿起兩個瓷碗輕輕對敲,仔細聽著聲音,一會又拿起瓷壺摸摸外麵又伸進手指摸摸裏麵,滿足的歎息著。
張蒼略帶緊張的看著胡亥的表情,見到小皇帝似乎很滿意,心中也暗暗鬆了口氣。這時代燒陶已經有了上釉的工藝,這批皇帝口中的“高溫陶”自然也都上了釉,釉色呈青中帶黃,典型的青瓷效果。而且既然是呈獻給皇帝的東西,千百裏挑一,釉層均勻,十分美觀,像青色的玉器。
忽然他的心緊揪了一下,因為他看到皇帝拿起一個瓷碗用力的向地上砸去!
一聲脆響。
張蒼不知道皇帝為啥突然這般發狠,以為出了什麽紕漏,剛要行禮請罪,卻見皇帝拿起一個碎瓷片看了看茬口,臉上露出了笑容。
這批“高溫陶”器價值不菲,工匠們從選土→燒製,再選土→再燒製……反複試驗,忙活了近兩個月,高溫窯也砌築了十幾個,才算摸出點兒門道。最後這批燒製了三小窯共幾百件,也就選出了三十多件大小瓷器,算算這要花多少錢?
而且還是由於皇帝吩咐要向工匠多討教經驗,所以才從一個工匠口中得知了瓷土的來源。這位工匠是個喜歡琢磨的人,想燒製青白色的陶器但因不知高溫訣竅而連白色陶器都沒燒出來,不過倒是知道在頻陽縣(今富平縣薛鎮)內有這種白色瓷土,給張蒼省了極大的力氣和時間,不然也不會在兩個月內就成功燒出瓷器。
皇帝當初吩咐的“高溫”、“一千三百度”是超級關鍵的因素。中國的瓷器名滿天下,從唐宋到明清一直暢銷世界,而歐洲人直到18世紀初才燒出了自己的瓷器,就是因為不知道燒瓷的溫度要非常高才行。而胡亥恰恰把這個最關鍵的問題給點了出來,這也是兩個月燒出瓷器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為從現代流竄到古代的靈魂,胡亥認為這些瓷器仍然很粗糙,不過第一次燒成就能有這樣的效果,他已經很滿意。
“大善。”胡亥開了金口,“那個在頻陽縣尋土的匠人,還有在整個燒製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匠人,你選三到五個,每人提爵一等,宮內賜金兩鎰。”
看著丹陛下微微張開嘴驚訝的張蒼、陳平、公子嬰,還有馮劫,胡亥笑道:“諸卿大約是驚訝這等器物為啥我要給如此重的賞賜吧?姚展,把這些物件拿去給幾位傳閱一下。”
雖然與現代細瓷沒法比,但和陶器、青銅器相比,這些青瓷已經顯得很有檔次,專門挑出來的均勻釉質,讓瓷器閃現一種溫潤的光澤,幾個大臣眼中都微微閃光了。
“這器物,以後就稱為瓷器吧。陶為瓦,這是瓦之後的第二級,即為瓷。”雖然幾位大臣都開始喜歡了這個瓷器,不過對於皇帝給匠人的賞賜之重,仍有所不理解,所以當姚展把瓷器端迴禦案後,公子嬰就似乎想要說話。
“諸卿不要不理解為何我對匠人重賜。”胡亥及時堵住了公子嬰的詢問,“我大秦擁有萬物,但諸卿也知道我想要發展商賈交易,在大秦境內的貿易自是按地域不同互通有無,可我還想把交易做到秦境之外,比如做到西域去。我有而西域諸國沒有的東西是什麽?可能有很多,但真正是我大秦獨有的就是絲綢,現在可以加上這個瓷器了。”
胡亥習慣性的站了起來往丹陛下溜達:“金銅之物,大秦也不足,不可交易;糧秣、陶器等物,他國也有。絲綢現在唯有大秦可產,若這種瓷器能夠大量生產,則是大秦又一種獨有的器物。”
他走到張蒼的案前停下:“別看現在燒製這些瓷器花費甚大,但少府下一步,就是逐漸將燒瓷製釉的穩定生產方法摸索出來,所有所需金錢都由宮內支用。我給你一年的時間,能夠穩定、大量的燒製,並且增加精細程度。從工匠或吏員中對匠作願意投入精力的人裏,選善於組織生產並了解匠作的,在少府內專門建立一個燒瓷的衙門,如果是匠人中選的可以為吏,來全力做這件事。”
“先不說交易到秦境之外,我想就大秦境內,”他看了看其他幾位,“想必就很願意使用這樣的器具。”
公子嬰等人都微笑著衝張蒼頷首。
“現有燒製的這些都是青色釉,單獨挑選匠人專事釉料的試配,想法弄出白色釉來。”胡亥慢慢踱迴丹陛坐下,“想像一下,如果能燒出有白玉一般色澤的瓷器,那價值又會是多少?專配釉料的匠人可支年俸一百至一百五十石,且不限時間,一年兩年,十年八年,能做出來不能做出來,都無過無罪。當然我相信你會選出忠樸認真的人,不會拿著宮中薪俸混飯吃。”
張蒼看著眼前的青瓷,又想象了一下白瓷可能會有的樣子,眼中也不由得有些放光了:“陛下放心,臣一定挑選出忠其事的合適匠人。”
“匠人們原來的生活條件和薪俸都很差,讓所有匠人不敢不忠於事的就是嚴苛的秦律。”胡亥習慣性的叩擊著禦案,“秦律是大棒,但大棒用的太狠,願做匠人謀生的人或許不會減少,但能打破原有方式製作新奇物品的人會受製於秦律威懾,也同樣被秦律打壓了,這也是我設立匠師台的原因。但是在沒有入匠師台的匠人中,也要大力鼓勵改變現有製法的匠人,隻要有效就給獎賞。張蒼,你擬一個律條來給我看。”
“嗨。”張蒼施禮領詔。
胡亥將注意力轉向馮劫:“那個藤甲,試用的效果如何?”
少府在與小皇帝的不斷互動中,已經試製成了少量藤甲,交給太尉府實驗效果,今天馮劫就是來匯報情況的。
三國演義中所提到的藤甲,製作方式相當複雜,曾經有個電視紀錄片專門介紹了布依族製作藤甲的方法。首先是選藤,就有一大堆門道,然後是將青藤經過曬幹、手工編織、生桐油浸泡、曬晾,之後再進行多次的浸泡和曬晾,一套藤甲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其優點是重量輕、不怕水、透氣性強。
胡亥哪兒有這麽多時間來精工細作?所以詔令少府“差不多就得了”,目標是百步能抗踏張弩不被射穿。而且藤甲這東西非常適合在潮濕的地區使用,但在北方幹燥氣候下其柔韌性就要打不少折扣。
百步,相當於今天接近140米的距離。踏張弩強勁,拉力有六石(180kg),到了百步勁力雖然會衰減一些,但要用尖銳的透甲錐為箭鏃,射透常用的皮甲還是沒問題的,所以胡亥的這個要求並不算低。
曆史上最恐怖的弓弩當屬宋代的“神臂弓”,這玩意兒是弓是弩現在仍在爭議中。有曆史資料中記載“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笴”,就是說射到470多米還能射入榆木半個箭身長,真是神器!當然了,史料的說法也並非口徑全都一致,從宋代戰法上就有描述說神臂弓在“敵至百步乃發”,這就又產生了“三百四十步是最大射程,百步是有效射程”的另一種看法。三百四十步入榆木半箭確實有點嚇人,所以本老拙還是傾向於“有效射程內入榆木半箭”。秦弩不是神臂弓,神臂弓肯定用了一些特別的裝置和機巧助力,秦弩則是直接以蠻力上弦,所以百步距離下若不用透甲錐,皮甲或可被射透而傷人,但不一定能射死人。
“陛下,”馮劫略有些懊惱的迴奏道:“初步所試的結果,現在所製藤甲即便在不用透甲錐的情況下,百步外還是會被射穿,隻是穿透後力盡,隻能傷人不會死人。約到百五十步才勉強不被射穿,但藤條也會折損。”
這也難怪,按大批量生產方式製作,沒有精挑細選,沒有浸油曬幹再浸油再曬幹的折騰上好幾年時間……
小個子兵卒顯然有些局促不安:“這位尊官,仆本是方外之人,前些日正好在城父時,被大王,被大王征召了。”
原來這位是個方士(術士),陳勝從城父逃到汝陰不是搞過一次大征兵嗎,這個方士糊裏糊塗的就給抓了壯丁。
莊賈腦子裏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酒就醒了。不過他沒有直接把想法說出來,而是很隨意、很親和的問另外幾個兵卒:“這位方士兄弟的卜筮,靈不靈啊?”
另外那四個人中有兩個顯然已經算完了,看著方士兵卒一臉崇敬的直點頭。一個說:“準啊,尊上,這個兄弟就像仙人一樣,連小人在從陳郡出來半路遇到親兄的事情都算出來了。”另一個說:“仆在攻打陳郡時曾經栽進了護河差點兒溺死,他也算出來了。”
莊賈心中暗喜,頗有點鄭重其事向方士兵卒行禮:“我乃大王駕前車府丞莊賈,這位先生可願隨我去為大王卜筮?”
那個方士兵卒見莊賈向自己行禮嚇了一大跳,一步蹦開接著就幹淨利落的跪下了:“尊上怎可向仆行禮,會讓仆夭壽。”說著以頭撞地的磕起頭來。
莊賈連忙伸手拉住他:“好好好,我不向你行禮,快起來快起來。”那人又叩了一個頭才站了起來。
莊賈不好再扮禮賢下士,但仍然帶著期待的樣子看著方士。
那個軍卒猶猶豫豫:“尊上想讓仆為大王卜筮,可仆的道術不深,恐亂言反被誅。這樣,尊駕且容仆為自己先筮,再做決定,可否?”
“可。那你快筮。”
方士軍卒又蹲了下去,將手中的三枚半兩錢丟了六次,掐著手指頭念念叨叨了一陣。
筮完,方士軍卒抬頭看著莊賈,嘴明顯有點哆嗦,結結巴巴的說:“仆可隨尊駕走,不過若跟尊駕而去,仆又怕被當亡卒(逃兵)追緝……”
“這個無妨。”莊賈轉頭對那四個兵卒說:“你等迴營說一聲,就說,”他轉迴頭來問方士:“你名?”
“仆名忌高。”
“你等迴營就說忌高被車府丞調走了,我自會發文到營中。”
那四個軍卒一齊應下,行禮後離開茅屋。
莊賈正要帶著忌高走,忌高突然又給莊賈跪下了:“尊上,仆剛為自己筮,結果是仆不能為大王筮,會有殺身之禍。仆答應隨尊上,是因為仆雖不能為大王筮,但可為尊上筮。”
莊賈剛剛腦中的一閃念,就是想讓這位給自己卜筮。至於說給大王筮不過就是個由頭。就算給陳勝算命,也不妨礙算完陳勝再算自己啊。現在聽忌高這麽一說,他心中高興,這是上天眷顧啊。可嘴上不能直接說。
頗有些遲疑了一陣,他才不太情願的點點頭:“如此,你且隨我入城,就在車府暫任我的親衛吧。”
莊賈迴到城內,跟呂臣謊稱遇到了遠房親戚,辦了個調令,把忌高調進了車府。當晚,他就把忌高叫到自己的屋內讓他卜筮。莊賈親手丟了六把銅錢,忌高看了陰陽,掐著手指反複算了很久,猶猶豫豫的抬頭看了看莊賈。
“你盡管照實說,哪怕你說明早某就會被砍頭都無妨。”莊賈看著忌高的樣子顯然這命算得結果不吉,反正自己當初跟著陳勝造反就是把腦袋拴在褲腰上幹,這一陣又是倒黴事兒接連不斷,也不在乎多出忌高算命算出來的那一樣。
“非是對府尊不利的結果。”忌高連忙解釋。
“那就更沒啥可不能說的了。”莊賈暗暗鬆了口氣。
忌高還是很猶疑,然後終於下了決心一般的問:“仆要問府尊一事,隻是府尊莫要以為仆在探聽兵事。”
“此處就我等二人,問。”
“大王可是要向東南去?”
理論上說,陳勝準備繼續向廣陵而行的事情,像忌高這種普通軍卒是不可能知道的,當兵的遵軍令而行,不需要知道太多,除非遇到要提振軍心來攻城守陣的時候。而且在此時,這個決定也隻有陳勝身邊的將軍和類似莊賈這樣的親信知道。
忌高這一問,讓莊賈先是一驚,然後就是大喜過望:這家夥卜筮還真靈!
“先生所筮不差。”莊賈連稱唿都變成尊稱了,“大王確是要向廣陵去。”
忌高臉色又變了:“府尊不可稱仆為先生,仆現為府尊親衛,斷無尊上稱仆先生之理。”
“哎,你這先生還真是小心。好好,以後私下相處時某稱先生,有他人時稱你名。”莊賈有點不耐煩,但還是為卜筮的準確性驚喜著,“先生所筮結果就是大王東去嗎?”
“非。”忌高有點小歉意的說道:“筮得的結果是,大王東南行,遇兵氣相阻,返。尊上的未來,則需待大王返時再筮才可知。”
“這樣啊……”莊賈有那麽一丟丟的小失望,不過既然忌高說大王東行會被“兵氣”所阻,就是說大王會遇到有人帶軍擋路,然後還會迴到下城父……好吧,先看看忌高這一筮是否靈驗吧,若靈,到時候再筮自己的命運,想必就是絕對準確的。
_
鄱陽湖畔的鄱邑,鄱君府。
英布大步走進府門,穿堂過廊的走進後麵院內正中書房內,向正在處理公文的吳芮恭敬一禮:“臣拜見君上。”
吳芮看到英布很高興,但仍假意嗔怪道:“不是說了,在府內不要稱君上,稱外舅,也別自稱臣。”
“喏,外舅。”英布笑著在案前一側跪坐下來,“布得一消息,會稽項氏一旅已到蘄地,屯於淮、澮、漴、潼、沱五水匯聚處,領軍者為項梁侄,名項籍。”
“哦?”吳芮聞言立即叫人把地圖拿來掛起,站起來仔細看了看,用手比量著。
古時地圖可不像現代地圖是精細測繪出來的,古時地圖基本是用腳、馬車、舟船“量”出來的距離,合並方位而繪製。英布所言這個“淮、澮、漴、潼、沱五水匯聚處”就是現今的五河縣,算是一個軍事上的要地,能夠卡住淮河水運的很大範圍,所以地圖上有相應的標識。
“項氏軍這是要堵截陳勝王東進啊,”吳芮微微歎息,“看來當初項梁接受陳王大將軍的封賜,不過是個權宜的做法,不想樹敵而已。如今陳王被秦人趕出陳郡,損失了大部力量,項梁也就不再虛奉其位。陳王東進必然要侵入項氏的地盤,遣項籍屯蘄地……”
“外舅,既然項梁不允陳勝東進,並在蘄地塞堵,是否項梁已經北進至廣陵一帶?”
“嗯,很有可能。”吳芮敲了一下地圖,迴到案前坐下:“布啊,我等雖在鄱邑自立,但你也知道我們的實力並不足抗秦來伐。雖然周邊各部均已歸附本君,但實際可控的軍力加一起也不過三萬餘,鄱邑內不過萬五之數。這其中如不是你所攜來的四千多楚卒戰力強悍,像閩越王無諸、東甌王騶搖等也未必願意歸附,那軍力就會更加薄弱。這段時日賢婿與梅鋗一同練兵甚有成效,某現在想問問你,若使梅鋗單獨領軍,可保本君所領之地的平安否?”
“梅鋗自有領軍之才。”英布讚賞的點頭:“外舅可是想按前些時日所議,讓布去投項梁?”
吳芮頷首:“當今各股勢力,南越任囂收納了蒙恬、蒙毅等蒙氏族人與故將,顯然不再想助秦,秦對南越鞭長莫及。任囂不助秦,南越軍應不會出兵伐我,我等隻需保持對五嶺動向的監視即可。東麵項氏義軍,本君判斷其不會長守會稽,必向北過淮水至泗水郡一帶,控製河淮之地,然後向西伐秦。”
“我們要想守住現有基業則必須歸附項氏,既可免其視我為威脅,又可在本君有難時……”他看著英布,“同時也能讓你的反秦之業可以得以施展。若項梁已經北向,則賢婿當有行動了。”
英布雖然暫時棲身在鄱邑,但反秦的想法一刻都沒有止息。一方麵是骨子裏的反秦,因為當初楚人被秦壓迫和自己做刑徒時的苦難經曆,另一方麵也是在霍邑敗給秦軍的恥辱。
雖然代王李左車後來不從他所請繼續伐秦,導致他反出太行,但在鄱邑幫助鄱君練兵時他用到了許多代王所傳授的用兵之法,因此就算內心中對代王仍有不滿,但曾經有那麽一些的仇恨卻越來越淡。他對吳芮也很感激,不是因為吳芮嫁給他一個女兒,而是吳芮給了他一個小舞台,使他能夠在再次投入反秦大業前鍛煉增強能力和積聚力量。而且吳芮了解他,知道他應該去投奔什麽樣的人才能真正發揮他的能力。
“外舅,”英布恭恭敬敬的向吳芮請教,“布是現在是去蘄地投奔項梁之侄項籍,還是直接去投奔項梁?”
“按本君的分析,既然項籍在蘄地阻截陳王,那麽項梁很有可能已經進入了東海郡,或許占據了廣陵。”吳芮側頭看著地圖思考著,“這樣,你可領五千軍沿江水下行,先至廣陵。若項氏尚未至,你就先占領廣陵,然後遣斥侯打探項梁動向,然後以廣陵為階投靠。若項梁已據廣陵,你也可持我書信投奔。舟船和糧秣輜重本君早已為你準備停當,你隻需用幾日挑選軍卒,集合登舟即可。”
說著他拿出一個帛套遞向英布:“本君投附項氏的書信也已準備好了。”
英布見吳芮將所有的事情都準備下了,軍卒還讓自己隨意挑選,不由得更為感動,誠心誠意的向吳芮行了一個拜禮:“布不知如何相謝外舅。”
吳芮微笑著抬手虛扶:“我等本是一家人,賢婿就無需多禮了。”
鹹陽宮。
胡亥擺弄著案上一個木盤內的青色瓷碗、瓷壺、瓷盤,一會兒拿起兩個瓷碗輕輕對敲,仔細聽著聲音,一會又拿起瓷壺摸摸外麵又伸進手指摸摸裏麵,滿足的歎息著。
張蒼略帶緊張的看著胡亥的表情,見到小皇帝似乎很滿意,心中也暗暗鬆了口氣。這時代燒陶已經有了上釉的工藝,這批皇帝口中的“高溫陶”自然也都上了釉,釉色呈青中帶黃,典型的青瓷效果。而且既然是呈獻給皇帝的東西,千百裏挑一,釉層均勻,十分美觀,像青色的玉器。
忽然他的心緊揪了一下,因為他看到皇帝拿起一個瓷碗用力的向地上砸去!
一聲脆響。
張蒼不知道皇帝為啥突然這般發狠,以為出了什麽紕漏,剛要行禮請罪,卻見皇帝拿起一個碎瓷片看了看茬口,臉上露出了笑容。
這批“高溫陶”器價值不菲,工匠們從選土→燒製,再選土→再燒製……反複試驗,忙活了近兩個月,高溫窯也砌築了十幾個,才算摸出點兒門道。最後這批燒製了三小窯共幾百件,也就選出了三十多件大小瓷器,算算這要花多少錢?
而且還是由於皇帝吩咐要向工匠多討教經驗,所以才從一個工匠口中得知了瓷土的來源。這位工匠是個喜歡琢磨的人,想燒製青白色的陶器但因不知高溫訣竅而連白色陶器都沒燒出來,不過倒是知道在頻陽縣(今富平縣薛鎮)內有這種白色瓷土,給張蒼省了極大的力氣和時間,不然也不會在兩個月內就成功燒出瓷器。
皇帝當初吩咐的“高溫”、“一千三百度”是超級關鍵的因素。中國的瓷器名滿天下,從唐宋到明清一直暢銷世界,而歐洲人直到18世紀初才燒出了自己的瓷器,就是因為不知道燒瓷的溫度要非常高才行。而胡亥恰恰把這個最關鍵的問題給點了出來,這也是兩個月燒出瓷器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為從現代流竄到古代的靈魂,胡亥認為這些瓷器仍然很粗糙,不過第一次燒成就能有這樣的效果,他已經很滿意。
“大善。”胡亥開了金口,“那個在頻陽縣尋土的匠人,還有在整個燒製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匠人,你選三到五個,每人提爵一等,宮內賜金兩鎰。”
看著丹陛下微微張開嘴驚訝的張蒼、陳平、公子嬰,還有馮劫,胡亥笑道:“諸卿大約是驚訝這等器物為啥我要給如此重的賞賜吧?姚展,把這些物件拿去給幾位傳閱一下。”
雖然與現代細瓷沒法比,但和陶器、青銅器相比,這些青瓷已經顯得很有檔次,專門挑出來的均勻釉質,讓瓷器閃現一種溫潤的光澤,幾個大臣眼中都微微閃光了。
“這器物,以後就稱為瓷器吧。陶為瓦,這是瓦之後的第二級,即為瓷。”雖然幾位大臣都開始喜歡了這個瓷器,不過對於皇帝給匠人的賞賜之重,仍有所不理解,所以當姚展把瓷器端迴禦案後,公子嬰就似乎想要說話。
“諸卿不要不理解為何我對匠人重賜。”胡亥及時堵住了公子嬰的詢問,“我大秦擁有萬物,但諸卿也知道我想要發展商賈交易,在大秦境內的貿易自是按地域不同互通有無,可我還想把交易做到秦境之外,比如做到西域去。我有而西域諸國沒有的東西是什麽?可能有很多,但真正是我大秦獨有的就是絲綢,現在可以加上這個瓷器了。”
胡亥習慣性的站了起來往丹陛下溜達:“金銅之物,大秦也不足,不可交易;糧秣、陶器等物,他國也有。絲綢現在唯有大秦可產,若這種瓷器能夠大量生產,則是大秦又一種獨有的器物。”
他走到張蒼的案前停下:“別看現在燒製這些瓷器花費甚大,但少府下一步,就是逐漸將燒瓷製釉的穩定生產方法摸索出來,所有所需金錢都由宮內支用。我給你一年的時間,能夠穩定、大量的燒製,並且增加精細程度。從工匠或吏員中對匠作願意投入精力的人裏,選善於組織生產並了解匠作的,在少府內專門建立一個燒瓷的衙門,如果是匠人中選的可以為吏,來全力做這件事。”
“先不說交易到秦境之外,我想就大秦境內,”他看了看其他幾位,“想必就很願意使用這樣的器具。”
公子嬰等人都微笑著衝張蒼頷首。
“現有燒製的這些都是青色釉,單獨挑選匠人專事釉料的試配,想法弄出白色釉來。”胡亥慢慢踱迴丹陛坐下,“想像一下,如果能燒出有白玉一般色澤的瓷器,那價值又會是多少?專配釉料的匠人可支年俸一百至一百五十石,且不限時間,一年兩年,十年八年,能做出來不能做出來,都無過無罪。當然我相信你會選出忠樸認真的人,不會拿著宮中薪俸混飯吃。”
張蒼看著眼前的青瓷,又想象了一下白瓷可能會有的樣子,眼中也不由得有些放光了:“陛下放心,臣一定挑選出忠其事的合適匠人。”
“匠人們原來的生活條件和薪俸都很差,讓所有匠人不敢不忠於事的就是嚴苛的秦律。”胡亥習慣性的叩擊著禦案,“秦律是大棒,但大棒用的太狠,願做匠人謀生的人或許不會減少,但能打破原有方式製作新奇物品的人會受製於秦律威懾,也同樣被秦律打壓了,這也是我設立匠師台的原因。但是在沒有入匠師台的匠人中,也要大力鼓勵改變現有製法的匠人,隻要有效就給獎賞。張蒼,你擬一個律條來給我看。”
“嗨。”張蒼施禮領詔。
胡亥將注意力轉向馮劫:“那個藤甲,試用的效果如何?”
少府在與小皇帝的不斷互動中,已經試製成了少量藤甲,交給太尉府實驗效果,今天馮劫就是來匯報情況的。
三國演義中所提到的藤甲,製作方式相當複雜,曾經有個電視紀錄片專門介紹了布依族製作藤甲的方法。首先是選藤,就有一大堆門道,然後是將青藤經過曬幹、手工編織、生桐油浸泡、曬晾,之後再進行多次的浸泡和曬晾,一套藤甲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其優點是重量輕、不怕水、透氣性強。
胡亥哪兒有這麽多時間來精工細作?所以詔令少府“差不多就得了”,目標是百步能抗踏張弩不被射穿。而且藤甲這東西非常適合在潮濕的地區使用,但在北方幹燥氣候下其柔韌性就要打不少折扣。
百步,相當於今天接近140米的距離。踏張弩強勁,拉力有六石(180kg),到了百步勁力雖然會衰減一些,但要用尖銳的透甲錐為箭鏃,射透常用的皮甲還是沒問題的,所以胡亥的這個要求並不算低。
曆史上最恐怖的弓弩當屬宋代的“神臂弓”,這玩意兒是弓是弩現在仍在爭議中。有曆史資料中記載“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笴”,就是說射到470多米還能射入榆木半個箭身長,真是神器!當然了,史料的說法也並非口徑全都一致,從宋代戰法上就有描述說神臂弓在“敵至百步乃發”,這就又產生了“三百四十步是最大射程,百步是有效射程”的另一種看法。三百四十步入榆木半箭確實有點嚇人,所以本老拙還是傾向於“有效射程內入榆木半箭”。秦弩不是神臂弓,神臂弓肯定用了一些特別的裝置和機巧助力,秦弩則是直接以蠻力上弦,所以百步距離下若不用透甲錐,皮甲或可被射透而傷人,但不一定能射死人。
“陛下,”馮劫略有些懊惱的迴奏道:“初步所試的結果,現在所製藤甲即便在不用透甲錐的情況下,百步外還是會被射穿,隻是穿透後力盡,隻能傷人不會死人。約到百五十步才勉強不被射穿,但藤條也會折損。”
這也難怪,按大批量生產方式製作,沒有精挑細選,沒有浸油曬幹再浸油再曬幹的折騰上好幾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