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兵荒馬亂,但張良一方麵為人謹慎又多謀善斷,另一方麵本身也算一個劍客,有一定的勇力,再加上身邊這個壯仆也是武力驚人,本身就是博浪沙丟大鐵錐之人,是張家世代的家將出身,所以不以路途匪盜為意。
他先到陳郡,再轉三川,複至魏地,然後入河東到太原,轉了一大圈。沿途所見的這些稱王的豪傑,似乎都不足稱為“名主”。陳勝這類的自不必說,魏咎、周市也不過爾爾。李左車用英布伐秦雖敗,但似乎也成功把秦人擋在了調鑒穀以南。可張良在太原郡時,怎麽都感覺這個代王似乎沒什麽大誌,伐秦失利後就對秦采取了守勢,而把大部分兵力轉移到北方草原方向,其他兵力則在雁門方向和太行一線,完全把自己封閉了起來。
這不禁讓張良覺得,李左車怎麽看都是隻想守住已經獲得的這兩郡之地劃地為王,並無更大的誌向。
本想東出太行經趙地往留縣探一探景駒那股勢力,然後迴趟下邳稍息,繼續再向南走東海郡往會稽郡,去看看新興起的故楚項家軍,恰在此時章邯滅魏的消息就傳到太原郡。
自秦銳滅周文,這支秦軍勁旅就被張良關注上了。他從陳郡沒有直接奔魏地,而是經三川兜了一圈,就是沿著周文進軍雒陽的路線走的。從雒陽到函穀關看了看,又迴到雒陽乘船到滎陽遊曆了一下田臧戰敗之地,才繼續順水前往魏地。沿途打聽到的戰鬥過程使他覺得,秦銳一直沿襲著老秦人軍隊好用正兵的傳統,但也好像有一些不同的謀略在裏麵。
田臧的敗績似乎是必然的,吳廣、田臧都不算知兵之人。鄧說之敗則敗在內部,用兵之法並無錯漏。但從周文被出其不意的在函穀道遭到兩麵夾擊上,張良卻嗅出了不同的味道。潼關的建造速度之快是聞所未聞的,要不是在張良心中,探究張楚軍兵敗隻排第二位、第一位還是踏勘地理加尋找名主,他就要入函穀關去看看那個傳奇一般的潼關了。
這裏麵所謂不同的味道,就是潼關的建造速度快慢且不說,按秦律,新建這樣一座關隘絕不可能是朝臣們所能決定的,包括釋放十幾萬刑徒與老秦軍混編為秦銳,這些必然要經過秦帝。
都傳秦帝年幼貪玩不理政務,就算真的如此,秦帝身邊的朝臣也必定有能人,能夠說服秦帝實施這些重要的決策。周文之敗敗在了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可事先把一部秦軍調出函穀關隱匿,放周文入函穀關後再兩麵擠壓而全殲,也是一個謀劃周全的戰策。至於周文如何被全殲的過程,因為涉及胡亥對俘虜的安排,張良就完全打探不到了,不然以他的聰明才智,絕對會把胡亥的假昏庸一眼看穿。
胡亥或許真的不理政,與李斯、趙高在朝時的不理政似乎沒什麽不同。可這個秦帝半載前突然搞掉了這兩位“托孤”大臣,玩了個大動作,然後……又不理政了。從結果看,搞掉這兩位似乎是個正確的舉動,也許馮去疾之流的大臣們因此而得以把握軍政,會感激秦帝,也就更為用心理政了吧……
章邯以少擊多,一陣而滅齊魏十數萬聯軍,這個消息傳來立即使張良對秦的實力再次感到驚訝。秦銳軍不過是二十多萬刑徒組成的雜牌軍,怎麽會有相當當年老秦軍的戰鬥力?要知道,周市雖然算不得什麽名主,可他的魏軍也算身經百戰了,齊人雖然沒有什麽戰陣經驗,可也有田橫八百門客這樣的強手。齊魏聯手,還是背城而戰沒有後顧之憂,怎麽就能被一鼓而破?
張良有些猶疑,是再次奔往魏地去詳細了解一下當時的戰鬥情況並見識一下這支秦銳的風采,還是轉向進入關中,去看看秦地現在的狀況?思來想去,最後張良覺得,一支軍隊的戰鬥力來源,通過看看這支軍隊的後方民心向背也一樣能夠得知。於是,他決定進關中。
張良決定進關中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認為可以有幾方麵的收獲。
首先,關中的防禦。周文破函穀關本身實際是秦人的誘敵深入,用新建的潼關擋住周文的步伐,然後前後夾擊之。那麽,張良想看看這個潼關是不是牢不可破。如果函穀關加潼關堅不可摧,山東義軍想要徹底推倒暴秦,函穀關這個方向就不要再費力了。張良已經決定,從函穀關入,從武關出,看看武關有沒有這麽難以撼動。
第二,關中的民心。關中的民心可以從生活狀況和徭役、征兵幾個方麵來觀察,行走在市井中也可聽到百姓是否對秦帝有所抱怨。
第三,朝中主事的大臣。張良非常有興趣想知道,到底現在是誰在給秦帝出謀劃策。或者說,如果秦帝不理政,那麽是誰能得到秦帝的充分信任而代秦帝主政,且在組軍、築關這種大事上能得秦帝的首肯。
潼關確實讓張良望而興歎。潼關的卡位很準確,既可擋住從函穀關方向而來之敵,也能對從太原或河東方向的敵人形成側翼的巨大威脅,尤其張良經過時發現,圍繞潼關,秦人在其東西兩側正在增建相互唿應的連城,大致看去似乎要修十幾個。這種拱衛的小城實際就如同歐洲城堡,每個容兵在五百到千人左右,相互聯係,相互唿應。這樣一來,其戰略位置已經高過函穀關。曆史上潼關是東漢末年所建,建成後函穀關基本就被廢棄了,以潼關替代了關中鎖鑰之位。
張良和周文一樣,對潼關以傳奇般的速度矗立而起百思不得其解,不過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函穀關本就難破,再加上潼關以及周邊連城,完全堵死了從三川郡、河東郡、太原郡這幾個方向上入關中的通道。除非關中民心不穩,軍心渙散,否則想要連破兩關而占秦地,無異於癡人說夢。
關中的民心狀況也讓張良感到失望,所到之處都是穩穩當當的,官吏照常,百姓安定。這也難怪,真正的秦二世在位時關中也沒鬧什麽民間風波,二世征發徭役修宮殿用的大多是山東庶民和刑徒,對關中百姓並沒有多少壓榨。到了二世末年,因為二世不理政而趙高無能,隻知排斥誅除異己,導致大臣、貴族、軍將都離心了才使關中力量虛弱下來,讓劉邦和項羽得手。
現在這位冒牌胡亥,雖然民間風傳還是不理政,但真正主政的重臣可都感覺這個小爺不好惹,有頭腦有想法,還有皇位大權,身邊武力環繞,甲衛、盾衛、銳衛、還有錦衛和三千山地曲,這些大頭兵是不操心什麽政治民心的,皇帝對得起他們,他們就誓死效忠皇帝。再加上軍隊忠心、特務組織(捕影閣耳目+風影閣銳士)遍布,別說這些朝臣同樣忠誠大秦,就算其中有人想要作反也拿不出可以抗衡的力量。
所以,張良同學想要看到關中與山東一般的民不聊生而也會揭竿造反,那就隻有失望一條道。
現在剩下唯一想了解的,就是朝中到底何人在主持大局,最後實在沒轍的時候,隻能行刺殺之事了。
_
“某記得當年韓非入秦,曾經攜有一些韓人隨從,後來這些人大多留在了鹹陽,咱們就從這點著手。”張良邊走邊對壯仆說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人又在鹹陽以做珠寶生意為名,小心謹慎的打聽了幾天,終於把被胡亥搶了婢女的那位高虔,給打聽出來了。凡事無巧不成書,雖然高虔不算正宗韓人,但他的韓國夫人聽說張良是韓人,就盛情邀請張良主仆落腳自家中。
張良在高虔家住了幾日,白天帶著壯仆假裝賣貨,在鹹陽大街上行走觀察,晚上就拉著高虔一起喝酒聊天,高夫人有時也會作陪。這時代女人並沒有資格和男人同席,尤其還有外客的情況下。可高夫人不同,一方麵張良是韓人被她邀請入住,另一方麵她有經濟地位,高虔心中敬畏,所以私宅相會也就不講究那麽多禮儀了。
閑聊中張良得知了他家婢女被搶之事。高夫人對此事倒是沒太往心裏去,反而是高興的。鹹陽縣解釋說,搶人的小童子是輔王嬰的親族,不忿其家仆對待婢女的惡劣態度而“英雄救美”,已經搶了自然不會再很丟臉的把人送迴來,於是給了一鎰金做補償。
一鎰金,至少值六、七千的半兩錢或者二百多石粟米,要知道四、五千錢就可以買一匹上好的駕車之馬,一個小婢女還不到半匹馬的價錢,所以高夫人可以用賠償金再買進兩個婢女,並沒什麽不痛快的。反而是高虔,覺得被人光天化日搶了人有損顏麵,有點兒悻悻然。
從話裏話外,張良聽到的信息是,至少在鹹陽,社會治安良好,百姓心態穩定,基本無機可乘。
關於秦帝,高虔這個待詔博士所知的也不過是一些朝堂能夠公開發文的消息,看到的也是在大朝會上一談政事就惜字如金、昏昏欲睡的小皇帝。當然他也把秦帝組織的那個肚皮舞會的情況當作奇聞說了出來,對那些魅惑無窮的樂女,尤其是秦帝妃子的領舞者,憧憬加迴味的嘖嘖有聲,弄得夫人頗有點怒目而視。
張良很有些失望,高虔兩口子所能提供的信息,基本上他在市井中也都得到了。不過,隨著聊天,他也發現高虔對山東的情況,尤其是義軍的情況很感興趣。再聊下去,他發現高虔感興趣的,實際是六國遺族在起義中的作用,更準確的說,是六國遺族的錢財在起義中的作用。有幾次高虔都用玩笑的口吻問他是不是拿了遺族的錢來關中做義軍的斥侯,因為他販賣的珠寶都是高檔貨,也隻有貴族才會擁有。
開始時,高虔的這種試探讓張良頗為警惕,畢竟這些天鹹陽市井傳言已經抓了三批陳王的派來的刺客,基本都是百姓或閑民感到不對而向官府告密。這位待詔博士之前因為韓非子在始皇帝麵前失勢而立即改投李斯的行為讓張良對他不得不防。可慢慢的,張良感覺這個高虔,似乎內心中還是有一種恐懼,生怕山東義軍真的攻入關中,會把他當年韓非子死後不返韓國而轉投李斯門下當作一個罪過。
張良先是為自己得出的這種判斷啞然失笑,這種小角色誰會當迴事兒?真要為韓國出頭來揪他的也就是自己這個韓國相的後人了,可自己根本都不知道他,就算知道也沒什麽所謂,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轉念一想,這家夥不會是又在發揚兩頭倒的牆頭草精神吧?這個判斷一出,張良精神反而為之一振。
這是張良與高虔夫婦閑談的最後一夕了,第二天一早張良就準備離去。該有的謝意,該有的禮儀,該有的饋贈,都已給過,聊天中,張良有意無意的又扯到了時政上。
“某前數月曾在下邳得遇一人,也是韓人,博士可願猜猜是何人?”張良自然不會蠢到把自己的真名實姓告訴這對夫婦。
“呃,某猜不到。”高虔倒是很老實,不知就是不知。
“就是當年刺秦誤中副車的韓相平之子,張良。”張良稍稍放低了聲音。
高虔眼中閃過一絲意味不明的光芒:“某聞,當年此子刺秦未中就銷聲匿跡了,始皇帝天下大索也未得。爾所遇,不會是冒名招搖之人吧?”
“非也。”張良從容的一笑,“而今山東義軍四起,張良自無需再隱匿,而且他也拉起了一支義軍,還說……”
“他說了什麽?”高虔有些緊張的問道。
“他說,天下韓人應該共同為複國而使力。或以財助之,或以力共之。”張良再次壓低了聲音:“他還對某言道,願舉家之財,散與為複韓出力者。”
高虔的眉頭皺了皺,隨即笑道:“那爾來關中,是不是也是得了其財?”
張良正色道:“博士自韓國出仕,尊夫人也為韓人,相信對複韓也是有所期盼的。所以某要有助韓之意,必早明言了,難道某還信不過同為韓人的博士伉儷?實乃某雖韓人,但某亦為賈人。家傳幾世,都不涉國事,唯行賈而已。此番入秦地,某以實告,是聽聞有西域行商自隴西而至,攜諸般寶物萬裏東行,某是想看看是否可遇之一二。”
高虔臉上似乎有了失望之意:“某居鹹陽二十餘載,確知有西域商賈偶至,然遠途自西域來,道路艱難,沿途又多遊匪,所以數載方有一二入鹹陽。你若想遇之,怕要常駐鹹陽待以幾載也未必可遇。”
高夫人對談政事沒啥興趣,對這種商事倒頗為上心:“西域胡商手中確有寶物,當然索價也不菲。十年前剛遷居鹹陽時見過幾個胡商,帶有很多無瑕美玉貨賣,還有不曾見過的獸皮、紋飾。他們對絲物最有興趣,最願以絲帛交換而不願得金錢。但就是能到關中的人真的很少,非勇武者不得至,也是以性命謀財了。”
張良露出了為難的樣子:“如此這般,看來還是某想的太簡單了。山東既有秦師平亂,想必不多時日也就平靖了吧?某還是早日出山東,看看是否有其他商機吧。”
_
“此子明日就將離去,”張良和其仆迴自己暫居的院房後,高夫人盯著高虔說:“你真信他言中那個韓國相之子張良會收買秦廷的消息?”
高虔對自己夫人突發此語有些驚訝:“難道夫人覺得有何不妥?且不說現在山東亂相紛紛,就陛下耽於玩樂將朝政都丟給公卿,大秦能不能扛過這一關都是難言之事。如果能多一個退路,難道不好?”
“夫君當年舍棄韓非而投李斯,是趨利避害之舉。”高夫人帶著讚賞之意說道,接著話鋒一轉,“然現時又要背秦,則屬不智了。”
“呃,還請夫人詳敘之。”高虔露出些許諂媚。
高夫人顯然對高虔的表情很享受,也就是她這種帶著家產能拿住弱勢夫君的女人,否則這個世道哪有女人說話的餘地。
“夫君言皇帝陛下不理政,但現在的三公九卿又是何等人?皇帝可以不理政,隻要不妨礙公卿們做正確的決斷即可。夫君也說過現在皇帝寵信上卿平,自上卿平入朝以來,可曾發生過亂政之事?”
“不曾。”高虔老老實實的答道:“上卿雖然是新臣,也未見有什麽特別的政績,但與相去疾等舊臣也沒有看得見的衝突,也未聽聞其依仗帝寵做過什麽亂政之事。”
“對,”高夫人兩手一合,“君不理政自有賢臣用心,如此大秦是否會亡?張楚周文入函穀而盡數被坑,函穀與新潼關鎖住入關中之道路,山東亂民不能入關,又如何敗亡大秦?何況,現下鹹陽街市上已經拿獲多起關東刺客,說明什麽?說明老秦現在警覺性很強。”
高夫人接著陰森森的一笑:“咱們這個韓國客商,也需要防著點兒,免得牽連了你我。說不定他就是他口中的那個張良呢。”
高虔張大了嘴巴:“夫人,這,這也太多疑了。”
“小心一點總是沒錯的。”高夫人又是森然一笑,然後讓人叫來那個負責伺候張良院房的家仆,“那兩個人歇息了?”
“迴稟主人,他們尚未歇息,聽動靜似乎在整理行裝。”
“你另找個人去那邊伺候,我有事交代給你。”高夫人壓低了聲音,“你馬上去鹹陽縣,就說家裏有可疑的山東客商,懷疑是當年博浪沙刺秦的張良,看縣府有沒有當年發出的畫像,認一認。”
“可是主人,現在已經戌初(晚7點),縣府不知還有沒有人值夜。而且,再有不到一個時辰就宵禁了。”家仆有點懵。
“這個…..”高夫人眼珠一轉,“你拿著主上(指高虔)的符驗,直接去鹹陽令府上求見。鹹陽令剛開始也許不會見你,但此等訊息一旦通過下人傳到鹹陽令耳中,他保證馬上就會見你。”
家仆領命出去了,高虔則再一次張大了嘴巴:“夫人就這麽直接指認他就是張良?要是不是,官府會不會說我們謊報?”
“無妨。”高夫人說:“就算不是,也隻能說明我們警覺性強,官府不會因為這個對我們不利。”
_
“主上,仆有一言。”張良的壯仆一邊收拾行裝,一邊低聲說道。
“講吧。”
“主上適才跟此間主人提及尊諱,仆心不安。”
“哦?”張良略帶詫異的看著他。
“此間主人當年背韓非投李斯,是個無義之人。”壯仆搖著頭,“如今又焉知其會不會出賣主上給暴秦?今日主上拉攏其為義軍提供消息,雖然話很隱晦,未牽扯我等,但若其就此將主上出賣給秦人,我等深入關中,一時半會難於脫身,若被暴秦捕,豈不危矣?”
張良逃亡多年,非常警覺,經壯仆一說,也覺得自己似乎有些大意了。雖然高虔是個首鼠兩端的人,但這種人最不穩定,可以給己方當密諜,也一樣可以出賣自己求暫時的平安。
“你說的對。這幾日觀鹹陽景象,不但民安,而且對山東之人頗具警惕之心,是某有些急迫了。”張良拍了拍壯仆的手臂,“但現在也已無法,隻望此間主人今夜不會有行動,明日辰時就立即離開。”
“主上,我等一路入秦皆步行,若要盡速離開關中,步行速度太慢,很易被秦人追及。即便駕車,商賈也隻可用牛車,那比步行還慢。”壯仆眼神閃爍著,“是不是該用上那個‘驗’了?”
_
亥初一刻,鹹陽宮。
胡亥雖然來到這個時代已經很長時間了,還是不習慣早睡(除了有寵幸嬪妃的機會)。此時他拖著陳平,正在大殿外平台上飲茶閑聊,全然不顧陳平家中除了兩個孕婦外,還有好幾個美女可以隨意侍寢的狀況。
他先到陳郡,再轉三川,複至魏地,然後入河東到太原,轉了一大圈。沿途所見的這些稱王的豪傑,似乎都不足稱為“名主”。陳勝這類的自不必說,魏咎、周市也不過爾爾。李左車用英布伐秦雖敗,但似乎也成功把秦人擋在了調鑒穀以南。可張良在太原郡時,怎麽都感覺這個代王似乎沒什麽大誌,伐秦失利後就對秦采取了守勢,而把大部分兵力轉移到北方草原方向,其他兵力則在雁門方向和太行一線,完全把自己封閉了起來。
這不禁讓張良覺得,李左車怎麽看都是隻想守住已經獲得的這兩郡之地劃地為王,並無更大的誌向。
本想東出太行經趙地往留縣探一探景駒那股勢力,然後迴趟下邳稍息,繼續再向南走東海郡往會稽郡,去看看新興起的故楚項家軍,恰在此時章邯滅魏的消息就傳到太原郡。
自秦銳滅周文,這支秦軍勁旅就被張良關注上了。他從陳郡沒有直接奔魏地,而是經三川兜了一圈,就是沿著周文進軍雒陽的路線走的。從雒陽到函穀關看了看,又迴到雒陽乘船到滎陽遊曆了一下田臧戰敗之地,才繼續順水前往魏地。沿途打聽到的戰鬥過程使他覺得,秦銳一直沿襲著老秦人軍隊好用正兵的傳統,但也好像有一些不同的謀略在裏麵。
田臧的敗績似乎是必然的,吳廣、田臧都不算知兵之人。鄧說之敗則敗在內部,用兵之法並無錯漏。但從周文被出其不意的在函穀道遭到兩麵夾擊上,張良卻嗅出了不同的味道。潼關的建造速度之快是聞所未聞的,要不是在張良心中,探究張楚軍兵敗隻排第二位、第一位還是踏勘地理加尋找名主,他就要入函穀關去看看那個傳奇一般的潼關了。
這裏麵所謂不同的味道,就是潼關的建造速度快慢且不說,按秦律,新建這樣一座關隘絕不可能是朝臣們所能決定的,包括釋放十幾萬刑徒與老秦軍混編為秦銳,這些必然要經過秦帝。
都傳秦帝年幼貪玩不理政務,就算真的如此,秦帝身邊的朝臣也必定有能人,能夠說服秦帝實施這些重要的決策。周文之敗敗在了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可事先把一部秦軍調出函穀關隱匿,放周文入函穀關後再兩麵擠壓而全殲,也是一個謀劃周全的戰策。至於周文如何被全殲的過程,因為涉及胡亥對俘虜的安排,張良就完全打探不到了,不然以他的聰明才智,絕對會把胡亥的假昏庸一眼看穿。
胡亥或許真的不理政,與李斯、趙高在朝時的不理政似乎沒什麽不同。可這個秦帝半載前突然搞掉了這兩位“托孤”大臣,玩了個大動作,然後……又不理政了。從結果看,搞掉這兩位似乎是個正確的舉動,也許馮去疾之流的大臣們因此而得以把握軍政,會感激秦帝,也就更為用心理政了吧……
章邯以少擊多,一陣而滅齊魏十數萬聯軍,這個消息傳來立即使張良對秦的實力再次感到驚訝。秦銳軍不過是二十多萬刑徒組成的雜牌軍,怎麽會有相當當年老秦軍的戰鬥力?要知道,周市雖然算不得什麽名主,可他的魏軍也算身經百戰了,齊人雖然沒有什麽戰陣經驗,可也有田橫八百門客這樣的強手。齊魏聯手,還是背城而戰沒有後顧之憂,怎麽就能被一鼓而破?
張良有些猶疑,是再次奔往魏地去詳細了解一下當時的戰鬥情況並見識一下這支秦銳的風采,還是轉向進入關中,去看看秦地現在的狀況?思來想去,最後張良覺得,一支軍隊的戰鬥力來源,通過看看這支軍隊的後方民心向背也一樣能夠得知。於是,他決定進關中。
張良決定進關中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認為可以有幾方麵的收獲。
首先,關中的防禦。周文破函穀關本身實際是秦人的誘敵深入,用新建的潼關擋住周文的步伐,然後前後夾擊之。那麽,張良想看看這個潼關是不是牢不可破。如果函穀關加潼關堅不可摧,山東義軍想要徹底推倒暴秦,函穀關這個方向就不要再費力了。張良已經決定,從函穀關入,從武關出,看看武關有沒有這麽難以撼動。
第二,關中的民心。關中的民心可以從生活狀況和徭役、征兵幾個方麵來觀察,行走在市井中也可聽到百姓是否對秦帝有所抱怨。
第三,朝中主事的大臣。張良非常有興趣想知道,到底現在是誰在給秦帝出謀劃策。或者說,如果秦帝不理政,那麽是誰能得到秦帝的充分信任而代秦帝主政,且在組軍、築關這種大事上能得秦帝的首肯。
潼關確實讓張良望而興歎。潼關的卡位很準確,既可擋住從函穀關方向而來之敵,也能對從太原或河東方向的敵人形成側翼的巨大威脅,尤其張良經過時發現,圍繞潼關,秦人在其東西兩側正在增建相互唿應的連城,大致看去似乎要修十幾個。這種拱衛的小城實際就如同歐洲城堡,每個容兵在五百到千人左右,相互聯係,相互唿應。這樣一來,其戰略位置已經高過函穀關。曆史上潼關是東漢末年所建,建成後函穀關基本就被廢棄了,以潼關替代了關中鎖鑰之位。
張良和周文一樣,對潼關以傳奇般的速度矗立而起百思不得其解,不過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函穀關本就難破,再加上潼關以及周邊連城,完全堵死了從三川郡、河東郡、太原郡這幾個方向上入關中的通道。除非關中民心不穩,軍心渙散,否則想要連破兩關而占秦地,無異於癡人說夢。
關中的民心狀況也讓張良感到失望,所到之處都是穩穩當當的,官吏照常,百姓安定。這也難怪,真正的秦二世在位時關中也沒鬧什麽民間風波,二世征發徭役修宮殿用的大多是山東庶民和刑徒,對關中百姓並沒有多少壓榨。到了二世末年,因為二世不理政而趙高無能,隻知排斥誅除異己,導致大臣、貴族、軍將都離心了才使關中力量虛弱下來,讓劉邦和項羽得手。
現在這位冒牌胡亥,雖然民間風傳還是不理政,但真正主政的重臣可都感覺這個小爺不好惹,有頭腦有想法,還有皇位大權,身邊武力環繞,甲衛、盾衛、銳衛、還有錦衛和三千山地曲,這些大頭兵是不操心什麽政治民心的,皇帝對得起他們,他們就誓死效忠皇帝。再加上軍隊忠心、特務組織(捕影閣耳目+風影閣銳士)遍布,別說這些朝臣同樣忠誠大秦,就算其中有人想要作反也拿不出可以抗衡的力量。
所以,張良同學想要看到關中與山東一般的民不聊生而也會揭竿造反,那就隻有失望一條道。
現在剩下唯一想了解的,就是朝中到底何人在主持大局,最後實在沒轍的時候,隻能行刺殺之事了。
_
“某記得當年韓非入秦,曾經攜有一些韓人隨從,後來這些人大多留在了鹹陽,咱們就從這點著手。”張良邊走邊對壯仆說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人又在鹹陽以做珠寶生意為名,小心謹慎的打聽了幾天,終於把被胡亥搶了婢女的那位高虔,給打聽出來了。凡事無巧不成書,雖然高虔不算正宗韓人,但他的韓國夫人聽說張良是韓人,就盛情邀請張良主仆落腳自家中。
張良在高虔家住了幾日,白天帶著壯仆假裝賣貨,在鹹陽大街上行走觀察,晚上就拉著高虔一起喝酒聊天,高夫人有時也會作陪。這時代女人並沒有資格和男人同席,尤其還有外客的情況下。可高夫人不同,一方麵張良是韓人被她邀請入住,另一方麵她有經濟地位,高虔心中敬畏,所以私宅相會也就不講究那麽多禮儀了。
閑聊中張良得知了他家婢女被搶之事。高夫人對此事倒是沒太往心裏去,反而是高興的。鹹陽縣解釋說,搶人的小童子是輔王嬰的親族,不忿其家仆對待婢女的惡劣態度而“英雄救美”,已經搶了自然不會再很丟臉的把人送迴來,於是給了一鎰金做補償。
一鎰金,至少值六、七千的半兩錢或者二百多石粟米,要知道四、五千錢就可以買一匹上好的駕車之馬,一個小婢女還不到半匹馬的價錢,所以高夫人可以用賠償金再買進兩個婢女,並沒什麽不痛快的。反而是高虔,覺得被人光天化日搶了人有損顏麵,有點兒悻悻然。
從話裏話外,張良聽到的信息是,至少在鹹陽,社會治安良好,百姓心態穩定,基本無機可乘。
關於秦帝,高虔這個待詔博士所知的也不過是一些朝堂能夠公開發文的消息,看到的也是在大朝會上一談政事就惜字如金、昏昏欲睡的小皇帝。當然他也把秦帝組織的那個肚皮舞會的情況當作奇聞說了出來,對那些魅惑無窮的樂女,尤其是秦帝妃子的領舞者,憧憬加迴味的嘖嘖有聲,弄得夫人頗有點怒目而視。
張良很有些失望,高虔兩口子所能提供的信息,基本上他在市井中也都得到了。不過,隨著聊天,他也發現高虔對山東的情況,尤其是義軍的情況很感興趣。再聊下去,他發現高虔感興趣的,實際是六國遺族在起義中的作用,更準確的說,是六國遺族的錢財在起義中的作用。有幾次高虔都用玩笑的口吻問他是不是拿了遺族的錢來關中做義軍的斥侯,因為他販賣的珠寶都是高檔貨,也隻有貴族才會擁有。
開始時,高虔的這種試探讓張良頗為警惕,畢竟這些天鹹陽市井傳言已經抓了三批陳王的派來的刺客,基本都是百姓或閑民感到不對而向官府告密。這位待詔博士之前因為韓非子在始皇帝麵前失勢而立即改投李斯的行為讓張良對他不得不防。可慢慢的,張良感覺這個高虔,似乎內心中還是有一種恐懼,生怕山東義軍真的攻入關中,會把他當年韓非子死後不返韓國而轉投李斯門下當作一個罪過。
張良先是為自己得出的這種判斷啞然失笑,這種小角色誰會當迴事兒?真要為韓國出頭來揪他的也就是自己這個韓國相的後人了,可自己根本都不知道他,就算知道也沒什麽所謂,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轉念一想,這家夥不會是又在發揚兩頭倒的牆頭草精神吧?這個判斷一出,張良精神反而為之一振。
這是張良與高虔夫婦閑談的最後一夕了,第二天一早張良就準備離去。該有的謝意,該有的禮儀,該有的饋贈,都已給過,聊天中,張良有意無意的又扯到了時政上。
“某前數月曾在下邳得遇一人,也是韓人,博士可願猜猜是何人?”張良自然不會蠢到把自己的真名實姓告訴這對夫婦。
“呃,某猜不到。”高虔倒是很老實,不知就是不知。
“就是當年刺秦誤中副車的韓相平之子,張良。”張良稍稍放低了聲音。
高虔眼中閃過一絲意味不明的光芒:“某聞,當年此子刺秦未中就銷聲匿跡了,始皇帝天下大索也未得。爾所遇,不會是冒名招搖之人吧?”
“非也。”張良從容的一笑,“而今山東義軍四起,張良自無需再隱匿,而且他也拉起了一支義軍,還說……”
“他說了什麽?”高虔有些緊張的問道。
“他說,天下韓人應該共同為複國而使力。或以財助之,或以力共之。”張良再次壓低了聲音:“他還對某言道,願舉家之財,散與為複韓出力者。”
高虔的眉頭皺了皺,隨即笑道:“那爾來關中,是不是也是得了其財?”
張良正色道:“博士自韓國出仕,尊夫人也為韓人,相信對複韓也是有所期盼的。所以某要有助韓之意,必早明言了,難道某還信不過同為韓人的博士伉儷?實乃某雖韓人,但某亦為賈人。家傳幾世,都不涉國事,唯行賈而已。此番入秦地,某以實告,是聽聞有西域行商自隴西而至,攜諸般寶物萬裏東行,某是想看看是否可遇之一二。”
高虔臉上似乎有了失望之意:“某居鹹陽二十餘載,確知有西域商賈偶至,然遠途自西域來,道路艱難,沿途又多遊匪,所以數載方有一二入鹹陽。你若想遇之,怕要常駐鹹陽待以幾載也未必可遇。”
高夫人對談政事沒啥興趣,對這種商事倒頗為上心:“西域胡商手中確有寶物,當然索價也不菲。十年前剛遷居鹹陽時見過幾個胡商,帶有很多無瑕美玉貨賣,還有不曾見過的獸皮、紋飾。他們對絲物最有興趣,最願以絲帛交換而不願得金錢。但就是能到關中的人真的很少,非勇武者不得至,也是以性命謀財了。”
張良露出了為難的樣子:“如此這般,看來還是某想的太簡單了。山東既有秦師平亂,想必不多時日也就平靖了吧?某還是早日出山東,看看是否有其他商機吧。”
_
“此子明日就將離去,”張良和其仆迴自己暫居的院房後,高夫人盯著高虔說:“你真信他言中那個韓國相之子張良會收買秦廷的消息?”
高虔對自己夫人突發此語有些驚訝:“難道夫人覺得有何不妥?且不說現在山東亂相紛紛,就陛下耽於玩樂將朝政都丟給公卿,大秦能不能扛過這一關都是難言之事。如果能多一個退路,難道不好?”
“夫君當年舍棄韓非而投李斯,是趨利避害之舉。”高夫人帶著讚賞之意說道,接著話鋒一轉,“然現時又要背秦,則屬不智了。”
“呃,還請夫人詳敘之。”高虔露出些許諂媚。
高夫人顯然對高虔的表情很享受,也就是她這種帶著家產能拿住弱勢夫君的女人,否則這個世道哪有女人說話的餘地。
“夫君言皇帝陛下不理政,但現在的三公九卿又是何等人?皇帝可以不理政,隻要不妨礙公卿們做正確的決斷即可。夫君也說過現在皇帝寵信上卿平,自上卿平入朝以來,可曾發生過亂政之事?”
“不曾。”高虔老老實實的答道:“上卿雖然是新臣,也未見有什麽特別的政績,但與相去疾等舊臣也沒有看得見的衝突,也未聽聞其依仗帝寵做過什麽亂政之事。”
“對,”高夫人兩手一合,“君不理政自有賢臣用心,如此大秦是否會亡?張楚周文入函穀而盡數被坑,函穀與新潼關鎖住入關中之道路,山東亂民不能入關,又如何敗亡大秦?何況,現下鹹陽街市上已經拿獲多起關東刺客,說明什麽?說明老秦現在警覺性很強。”
高夫人接著陰森森的一笑:“咱們這個韓國客商,也需要防著點兒,免得牽連了你我。說不定他就是他口中的那個張良呢。”
高虔張大了嘴巴:“夫人,這,這也太多疑了。”
“小心一點總是沒錯的。”高夫人又是森然一笑,然後讓人叫來那個負責伺候張良院房的家仆,“那兩個人歇息了?”
“迴稟主人,他們尚未歇息,聽動靜似乎在整理行裝。”
“你另找個人去那邊伺候,我有事交代給你。”高夫人壓低了聲音,“你馬上去鹹陽縣,就說家裏有可疑的山東客商,懷疑是當年博浪沙刺秦的張良,看縣府有沒有當年發出的畫像,認一認。”
“可是主人,現在已經戌初(晚7點),縣府不知還有沒有人值夜。而且,再有不到一個時辰就宵禁了。”家仆有點懵。
“這個…..”高夫人眼珠一轉,“你拿著主上(指高虔)的符驗,直接去鹹陽令府上求見。鹹陽令剛開始也許不會見你,但此等訊息一旦通過下人傳到鹹陽令耳中,他保證馬上就會見你。”
家仆領命出去了,高虔則再一次張大了嘴巴:“夫人就這麽直接指認他就是張良?要是不是,官府會不會說我們謊報?”
“無妨。”高夫人說:“就算不是,也隻能說明我們警覺性強,官府不會因為這個對我們不利。”
_
“主上,仆有一言。”張良的壯仆一邊收拾行裝,一邊低聲說道。
“講吧。”
“主上適才跟此間主人提及尊諱,仆心不安。”
“哦?”張良略帶詫異的看著他。
“此間主人當年背韓非投李斯,是個無義之人。”壯仆搖著頭,“如今又焉知其會不會出賣主上給暴秦?今日主上拉攏其為義軍提供消息,雖然話很隱晦,未牽扯我等,但若其就此將主上出賣給秦人,我等深入關中,一時半會難於脫身,若被暴秦捕,豈不危矣?”
張良逃亡多年,非常警覺,經壯仆一說,也覺得自己似乎有些大意了。雖然高虔是個首鼠兩端的人,但這種人最不穩定,可以給己方當密諜,也一樣可以出賣自己求暫時的平安。
“你說的對。這幾日觀鹹陽景象,不但民安,而且對山東之人頗具警惕之心,是某有些急迫了。”張良拍了拍壯仆的手臂,“但現在也已無法,隻望此間主人今夜不會有行動,明日辰時就立即離開。”
“主上,我等一路入秦皆步行,若要盡速離開關中,步行速度太慢,很易被秦人追及。即便駕車,商賈也隻可用牛車,那比步行還慢。”壯仆眼神閃爍著,“是不是該用上那個‘驗’了?”
_
亥初一刻,鹹陽宮。
胡亥雖然來到這個時代已經很長時間了,還是不習慣早睡(除了有寵幸嬪妃的機會)。此時他拖著陳平,正在大殿外平台上飲茶閑聊,全然不顧陳平家中除了兩個孕婦外,還有好幾個美女可以隨意侍寢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