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把上柱國給孤找來。”陳勝對胡武說。
胡武知道陳勝上心了,屁顛屁顛的跑了出去。
陳勝身形一軟,身子垮了下來。殿中的內侍和宮人都知道在這個節骨眼兒上不能惹大王生氣,都小心翼翼的看著陳勝,生怕錯過一個暗示,沒有服侍周到就大禍臨頭。
陳勝心裏亂極了,自從周文出發討伐暴秦,一直都是捷報頻傳,所帶之軍的人數不斷擴充,吳廣在到達滎陽之前也是如此,周市以數千人一路向東北,也擴軍到了數萬人,直接打到了齊地……
算一算,鼎盛時期在陳勝名下的軍隊總數超過了五十萬之眾,這讓他沾沾自喜的認為,打天下也不難啊,要知道當初秦滅楚出動了舉國之兵也不過六十萬。所以他心安理得的舒舒服服當了幾個月的大王,舒舒服服的享了幾個月福,這大王做的,又有威儀,又倚紅偎綠,又山珍美味……
誰知道,吳廣出師不利也就罷了,畢竟滎陽堅城圍攻了一個多月也不算很長時間,七國混戰時圍城幾個月不克的情形並不少見。可周文攻破函穀關後竟然全軍覆沒,這才讓他猛然驚醒,真正的大秦雄師,是之前自己這幫人所遇到的那些郡兵是無法比擬的,一個做少府的文職官吏一樣能成為難以抗拒的大將軍。
從周文一敗,他突然覺得自己瞬間建立起來的龐大王國瞬間就危機四伏,一點兒安全感都沒有了。現在,楚人中又出了個世代兵家的貴族後人用輕蔑的目光俯視著他,難道自己會死在同為楚人的反秦者手中?
“大王,上柱國候駕。”內侍不大不小的聲音把陳勝從一團亂麻般的思緒中驚醒。
“讓他進來。”
“王上,臣蔡賜見過王上。”丹陛下,蔡賜帶著倦容向陳勝施禮。
“上柱國免禮,坐。”陳勝重新挺直了身軀,“這麽晚了,還攪擾上柱國,孤甚感過意不去。”
“王上言重了。王上喚臣前來,可否是因最近幾日王都的傳言?”蔡賜開門見山的問。
“正是。上柱國自然知道,現在田臧在滎陽牽製秦軍,魏軍在臨濟距王都四百多裏,宋留在南陽也距王都七百裏,鄧說和伍逢在王都以西三百裏到四百裏,王都東麵隻有張賀的兩萬人,王都之內有二萬人,周邊隻有呂臣所領萬人。”
“而且,”陳勝略帶疲倦的說,“周市把魏咎要迴去立為魏王,孤對魏咎在孤處於危急時是否真能全師來援深感疑慮。如此算來,田臧和宋留都暫時不可動,伍逢與鄧說為孤拱衛西邊也不能動,如果會稽郡那邊真的對孤王不利,可資動用的軍兵也就是五萬人左右,孤不能不擔心啊。”
“王上其實不用太過擔心項梁。”
“上柱國此言何意?”
蔡賜從容的笑笑:“雖說王上在王都的兵力不足,可項梁剛剛起事,以會稽郡之邊遠荒蕪,人口稀少,項梁一時間最多能夠聚兵之數也超不過二萬。且會稽郡距離王都足有一千七百餘裏,大王可派一些細作,得知項梁軍確實有不利王上之意並向西進兵時,速調伍逢、田臧、周市前來衛護也不遲。何況,傳言就是傳言,若項梁並無對大王不利之意,吾等先自驚懼就毫無必要了。”
“那依上柱國之意,如何得知項梁是否意欲對孤不利或並無此意呢?”
“大王以張楚為名討伐暴秦,且當今天下在山東大王起事最早,所擁疆域最廣,且派出的各路義師都在奮力攻伐秦之郡縣。文公伐關中雖然失利,但討伐暴秦的大義,大王已經樹立起來了。且現今還有上將軍臧在滎陽抗擊秦軍,這也是天下有目共睹的,所以項梁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把矛頭不先指向暴秦而先指向大王。至於如何獲知項梁本意,臣有一法,或可一試。”
“上柱國快快講來。”陳勝被蔡賜的一席話說得心中踏實了很多,又聽蔡賜說有法可試,連忙求問。
“前有廣陵人召平向大王討將軍之職,願為大王取廣陵。臣知將軍召平已經號召了四、五千義士,正在逼近廣陵。大王可下詔將軍平,讓其使人持大王詔,拜項梁為大將軍。項梁若奉大王詔,則其心中必無對大王不利之想,若其不奉詔,大王則可提早做好相應的準備。”蔡賜續了口氣,“不過大王不管這個傳言是否真偽,有些事一定要先做起來。”
“上柱國乃孤股肱之臣,需要做什麽盡管暢言。”
“大王也知王都衛護力量不足,現文公已敗,將軍鄧說在郟縣已無駐守的意義,西向的防禦有將軍逢在許縣即可,所以大王可調鄧將軍迴駐扶蘇,此事一也。事二,詔鄧說、伍逢、張賀、呂臣募兵,即可防西秦,亦可防東項,力保王都安定。事之三,既然傳言說項氏會對大王不利,大王亦可借流言之力,於軍中暗傳項氏鄙夷張楚之卒,以閭左閑民揭竿為兵並無戰力,若項氏滅王,其部眾皆僅可為輕兵。”
輕兵,戰陣前排持矛者,因不帶甲便於靈活行動而謂之“輕”,但因為不帶甲,所以在防守時也就屬於肉盾,在進攻時則是帶頭衝鋒送死的。
蔡賜咧嘴一笑:“軍卒若知項氏鄙夷,遇項氏軍必死戰,即或降項,也難同心協力也。”
這時代還沒有豎大拇指誇讚的手勢,不然陳勝一定會雙挑大指大讚蔡賜:“上柱國所言之事孤皆讚同,今日天晚,明日上柱國可代孤擬詔調鄧說迴,並詔各軍募卒,同時擬詔給將軍召平和項梁。至於借助流言之事,由孤密詔各軍。”說完,大大的鬆了口氣。
_
“陛下,”陳平向胡亥奏報:“大將軍邯擊破田臧後,第二日即先以騎軍在東南方向堵住李歸軍的退路,第三日十萬步卒圍營。李歸出營列陣相抗,大將軍邯以一萬騎軍鑿穿其陣,然後以步陣圍而殲之,李歸軍潰,李歸戰亡。大將軍邯奏稱,陛下所創的騎軍鑿穿戰法真是非常犀利。”
“那也是他們自己運用的好。”胡亥假客氣著,歡喜之情卻溢於言表。
陳平心中一樂,這個皇帝,很多時候那種孩子氣還是藏不住。
“司馬欣和董翳都到位了?”胡亥說的內容是問話內容,但意思卻不是真的發問,因為它接著就說:“讓他們把鄧說和伍逢盡快解決掉,章邯那邊暫且在滎陽休整,按上卿原策,待南路和中路兩軍會合許縣後分兵四萬北上。”
“嗨,臣這就擬詔。”
“滎陽田臧有十八萬人,章邯的俘獲有多少?”胡亥關注的神情像個人販子一樣。
“陛下,據大將軍奏報,”他一邊把章邯通過快傳發來的譯出奏簡遞給姚展送上禦案一邊說:“十八萬張楚軍傷亡約有三萬,俘獲四萬七千左右有戰力者,秦銳傷亡約五千。陛下也知道,野戰中擊潰易、圍殲難,潰兵一哄而散是很難完全堵截的。”
“四萬多……”胡亥有點不滿足:“兵潰而亡於野,也會聚集成團,詔章邯派出五曲騎軍,以千人一隊,向外搜索百裏,遇到成夥的潰兵或擊殺或俘獲,省得他在滎陽就光閑著食粟。”
陳平笑了:“臣奉詔。”
“還有,讓他在俘獲者中選強壯者補足傷亡之數,剩下的都給我押迴關中,送到河南地去。對了,滎陽之危既解,押送俘卒之事交給李厲吧,這些日子也辛苦他了,正好讓他迴一趟鹹陽和父兄相見,讓李厲從守城者中選五千有功者,讓章邯出一曲,共同押俘迴來,由李厲領軍。滎陽敖倉的防務交給令狐牟吧,詔任令狐牟為三川郡尉,提爵一等。”
_
“諸位將軍,”郟縣縣衙,將軍鄧說坐在主位上,下麵就坐的都是他的裨將和千人將,“大王詔令來了,命我等迴兵扶蘇,同時沿途繼續招納義士,擴大軍力。”
“早該如此了,”一個裨將說道:“大將軍文敗了,我等這條退路的作用已經失去,就這二萬人如何擋得住剛剛大勝的虎狼秦師?”
“將軍,”一個千人將向鄧說行禮:“既然大王有詔,何時開始撤離?屬將聽聞秦軍去解滎陽之圍了,如果秦人再敗上將軍臧,必然會轉頭來對付我等和將軍(伍)逢。”
“秦人如果全力去攻打上將軍臧,我等倒是無需過急。”鄧說搖了搖頭,“就擔心秦軍分兵,就算大部去解滎陽之圍,分出幾萬人來攻擊我等,也是很麻煩的事情。比起秦人的戰力,我等總是弱一些。”
另一名裨將不以為然的也搖頭:“將軍,雖然大將軍文敗,但那是秦人行詭計,藏兵在函穀內外,道路狹窄糧秣不繼導致軍心渙散,非是秦人戰力比大將軍文更強。如秦軍真的來攻我等,一對一對戰,未必就輸。當初將軍文帶領咱們一路由王都(陳縣)入潁川、進三川、攻雒陽、破函穀,對陣秦軍並沒有多大差距,何必墜了自己的威風。”
“善!將軍鳩不愧豪俠,有魄力。”鄧說讚了一句,那個叫季鳩的裨將也很有麵子的四顧而望。
鄧說誇歸誇,該下的命令依舊不變:“今日各軍就開始做撤軍準備,後日一早拔營。季鳩,就由你帶軍五千作為後軍,為全軍斷後,如何?這兩日也由你軍負責整個城防,並向外派出斥侯探查秦軍動向。”
“謹遵將軍將令。”季鳩哢的行了個軍禮。
第三日天未亮,鄧說軍就埋鍋造飯,用過朝食後已到辰時,全軍拔營起行。由裨將領五千軍為前軍,鄧說率萬人為中軍,季鳩領五千軍為後軍,輜重糧秣營帳等革車夾在中軍和後軍之間,前後斥侯放出二十裏。
雖說這幾天斥侯向雒陽伊闕方向探查,五十裏內都未發現有秦軍跡象,但離開了郟縣城牆的保護,鄧說就覺得不踏實,命令各軍戒備而行,一日行了四十裏,未遇任何麻煩,前後派出的斥侯也未看到任何秦軍跡象,這懸著的心才多少有點放下。
第四日仍是辰時起行,目標襄城。襄城是許縣伍逢軍的一個前哨,有三千軍駐守,可以在那裏補充一些糧秣。從郟縣到扶蘇不到四百裏,鄧說打算在十日左右抵達。脫離西邊越遠,鄧說心中對秦軍的害怕就減少一分。
迎著初升的朝陽,鄧說的大軍浩浩蕩蕩的行進著,鄧說站在輕車上想著心事。
周文兵敗後,他時時在擔心消滅了周文的秦軍出關,沿著周文進軍的路線直撲而來。不過最後的結果與他那些時日裏期望的結果相同,秦軍沒有向這個方向來,卻是先去解滎陽之圍了,那邊畢竟有假王的二十萬大軍。鄧說不無自嘲的心裏說,自己這兩萬多人,比起假王的二十萬人來說,估計秦軍都不願意費神來打吧。
此番能安全迴到扶蘇是第一要務,至於大王說要增招軍卒,這一路上能招納的人不是被周文都招的差不多了,就是被伍逢招走了,走著看吧,不行……他露出一個獰笑,不行就強征,下至十四上至六十,直接抓就是了,反正秦人要是來了這些地方還是會重新成為秦的領地,索性給暴秦來個絕戶計……
耳邊似乎傳來了什麽聲音,鄧說沒有注意到,但隨即又連著好幾聲,把鄧說從自己的思緒中拉了出來,是號角聲,前軍的號角聲!鄧說趕緊手搭涼棚向前觀瞧,隻見陽光下,三、四匹馬正在奮力向行進的大軍狂奔而來,一邊跑一邊還向天拉弓釋放鳴鏑。
前軍五千人,就算列四列縱隊,也有二裏長,鄧說在中軍的中間,身前也有五千人,這樣距離前軍先鋒就有四裏,將近2公裏,加上太陽初升,逆光,所以隻能看個大概身形,可前軍的號角聲表明確實是遇敵的警號。
前麵有秦軍?鄧說呆了兩秒鍾,前麵距離襄城不足二十裏了,這個地方怎麽會有秦軍?從哪兒來的?難道襄城被秦軍占領了?他腦袋亂了數息後,一下醒過悶來,這節骨眼兒可不是探究這事兒的時候。
“三軍止步,以中軍為心,結圓陣。”他下了命令,中軍的旗幟揮動,號角聲也起。
此刻斥侯已經衝過了前軍,前軍並未等鄧說的指令就已經停下,聽到中軍號角聲並看到旗號,立即後退。隻是經過昨日的緊張,今日所有人都有些鬆懈,後退的速度明顯不夠快,還有些猶豫。
問題是,時間不等人,當前軍剛開始較快的退往中軍位置散開結陣時,前方五裏左右的距離上已經揚起了滾滾煙塵,成千上萬的戰馬載著秦卒正在快速而齊整的衝殺過來。
“速速列陣,革車在外構成車牆,命前後軍向中軍靠攏,收縮列陣。”鄧說看前軍已經大部靠了過來,就迴頭去看後軍,隻是這身子還沒轉過去,後軍的示警號角聲也傳了過來。
鄧說猛然迴身,隻見後方悄無聲息的也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騎兵陣,同樣帶著飛揚的煙塵快速衝殺過來,
鄧說的中軍與前後兩軍基本就是挨在一起的,三軍之間的空檔不過百十步,前後兩軍看到身前身後的危險,又聽到中軍的號角指揮,迅速靠攏中軍,並在快速行進中就形成了一個半圓弧狀,一靠上中軍正在外圈用輜重革車布置的車牆,就立即融入並協助車牆的就位。
周文向雒陽進發時,把鄧說留在郟縣,鄧說就用這段時間嚴格的訓練軍中這些剛剛加入的軍卒。這些人有自動投軍的,也有被裹挾而來的,有豪俠、閑民和農夫。其中有一部分人以前在軍中幹過,於是這些人就成了教官,其中最出色的莫過於季鳩和與他一同投軍的五、六個人。
據季鳩自己說,他原來在韓軍中領過百人,韓國被秦國滅掉後,他又加入了魏軍,然後魏國也被滅掉時他就趁亂逃迴了家鄉。結果,秦人征百越又被抓了壯夫,好在他所在的是輔兵軍,負責往長沙郡內轉運輜重糧秣,百越之戰結束後就重迴家鄉。就在陳勝起義前數月,他又被鄉亭指派去赴始皇帝陵服徭役,他和幾個知交好友就逃入山中當了山匪。此番周文聲勢浩大的去打函穀關,他就加入了張楚軍。
由於他懂兵事,又在穎川郡內攻打一些縣城時展露出能力,所以很快就被提到了裨將軍的位置。周文給鄧說留了兩軍,季鳩就是其中一軍的主將,他那幾個一同投張楚軍的夥伴也都坐到了千人將的位置上。
鄧說在郟縣的軍訓,最重要的教官就是季鳩和那幾個夥伴,不過兩個月的時間,整個鄧說軍已經頗具模樣,眼看前後兩軍都已經由最初的忙亂變得有條不紊,鄧說心中寬慰,總算這些時日的練兵沒有白費力氣。
前後的秦軍在鄧說開始布陣時也就相距三、四裏的距離,不過瞬息即至,圓陣剛成,拉革車的牛都未及卸下挽具牽入陣中,前後的秦騎已經到了距離圓陣百步左右,漫天的箭矢夾著秦人特有的鳴鏑聲飛了過來,一片淒厲。
圓陣中外圍是輜重革車,秦人來的太快,由於牛來不及入陣,就成了圓陣車牆的一部分,牛身向外的一側掛上了幾麵盾,靠近車牆的兵卒都躲在車後。圓陣中間則有幾層盾兵舉盾遮蔽,所以秦騎的第一輪弩箭雖然聲勢驚人,對鄧說軍的殺傷力並不太大。
一輪箭矢過後,躲在車牆後的張楚軍卒一躍而起,從車上、牛身上、兩車縫隙中向秦騎也射出了一輪箭矢。秦騎掣騎盾護身,同時也改變了衝擊方向,向兩側一兜,在百步外往來緩馳起來。
圓陣是“古代十陣”之一。一說到古代十陣,往往容易讓人想起的就是“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天地三才陣,四門兜底陣……”,這些不過是中國古代小說家戲化演繹的古代進攻防守的排兵布陣法,真正的中國古代陣法沒這麽複雜,可簡單分為進攻和防守。
戰國時期的《孫臏兵法》中係統完整地將“陣“分為十種陣型,即: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其中圓陣的特點是采用環形防禦,金鼓旗幟部署在中央,陣型上沒有明顯的薄弱點,如果說有缺點,那就是這是個純守禦的陣型,不便於化守為攻。
圓陣本身就已經是個緊密的防守陣型,如果再與車牆結合起來,就更加堅固,很難攻破。當然這個難是相對的,因為圓陣防禦力再強也強不過據城防守,隻能是野戰中最強的防禦陣型,因為野戰中的攻方不會像攻城時帶有雲梯車、衝城車、樓車、投石機和大量床弩,尤其是現在。鄧說遭遇的是騎軍,騎軍行動如風、快速機動,但更不可能攜帶笨重的攻城機具,騎弩的殺傷力都大大弱於步弩,所以鄧說圓陣初成,騎軍就放棄了進攻。
漢有匈奴,兩晉時五胡亂華,隋唐時有突厥、宋時有遼金,然後成吉思汗橫掃亞歐……這些曆史往往讓人有個錯覺,就是騎兵比步兵強大,步兵遇到騎兵基本就玩兒完了。實際情況是,在步兵組成陣勢的條件下,騎兵往往很難取得勝利,因為騎兵的優勢是機動,但和防範嚴密、有盾有矛有弓弩的步陣決戰卻沒有什麽壓倒性的勝算,往往是通過在不斷地試探性衝擊中尋找步陣的薄弱點然後一舉破開步兵的陣型。
匈奴來去如風,實際上對漢朝中原的發展影響並不大,還被以步兵為主的衛青最終打敗。五胡亂華是中原自己先亂了,突厥也是在隋唐交替的亂局下才占有一席之地……隻要中原本身不亂,以步兵為主的中原兵對上以騎兵為主的遊牧民族並不易敗,往往還是勝多敗少。步兵的不足之處是沒有騎兵的機動力,所以打勝仗不難,多殺傷和殲滅騎兵卻很難。
胡武知道陳勝上心了,屁顛屁顛的跑了出去。
陳勝身形一軟,身子垮了下來。殿中的內侍和宮人都知道在這個節骨眼兒上不能惹大王生氣,都小心翼翼的看著陳勝,生怕錯過一個暗示,沒有服侍周到就大禍臨頭。
陳勝心裏亂極了,自從周文出發討伐暴秦,一直都是捷報頻傳,所帶之軍的人數不斷擴充,吳廣在到達滎陽之前也是如此,周市以數千人一路向東北,也擴軍到了數萬人,直接打到了齊地……
算一算,鼎盛時期在陳勝名下的軍隊總數超過了五十萬之眾,這讓他沾沾自喜的認為,打天下也不難啊,要知道當初秦滅楚出動了舉國之兵也不過六十萬。所以他心安理得的舒舒服服當了幾個月的大王,舒舒服服的享了幾個月福,這大王做的,又有威儀,又倚紅偎綠,又山珍美味……
誰知道,吳廣出師不利也就罷了,畢竟滎陽堅城圍攻了一個多月也不算很長時間,七國混戰時圍城幾個月不克的情形並不少見。可周文攻破函穀關後竟然全軍覆沒,這才讓他猛然驚醒,真正的大秦雄師,是之前自己這幫人所遇到的那些郡兵是無法比擬的,一個做少府的文職官吏一樣能成為難以抗拒的大將軍。
從周文一敗,他突然覺得自己瞬間建立起來的龐大王國瞬間就危機四伏,一點兒安全感都沒有了。現在,楚人中又出了個世代兵家的貴族後人用輕蔑的目光俯視著他,難道自己會死在同為楚人的反秦者手中?
“大王,上柱國候駕。”內侍不大不小的聲音把陳勝從一團亂麻般的思緒中驚醒。
“讓他進來。”
“王上,臣蔡賜見過王上。”丹陛下,蔡賜帶著倦容向陳勝施禮。
“上柱國免禮,坐。”陳勝重新挺直了身軀,“這麽晚了,還攪擾上柱國,孤甚感過意不去。”
“王上言重了。王上喚臣前來,可否是因最近幾日王都的傳言?”蔡賜開門見山的問。
“正是。上柱國自然知道,現在田臧在滎陽牽製秦軍,魏軍在臨濟距王都四百多裏,宋留在南陽也距王都七百裏,鄧說和伍逢在王都以西三百裏到四百裏,王都東麵隻有張賀的兩萬人,王都之內有二萬人,周邊隻有呂臣所領萬人。”
“而且,”陳勝略帶疲倦的說,“周市把魏咎要迴去立為魏王,孤對魏咎在孤處於危急時是否真能全師來援深感疑慮。如此算來,田臧和宋留都暫時不可動,伍逢與鄧說為孤拱衛西邊也不能動,如果會稽郡那邊真的對孤王不利,可資動用的軍兵也就是五萬人左右,孤不能不擔心啊。”
“王上其實不用太過擔心項梁。”
“上柱國此言何意?”
蔡賜從容的笑笑:“雖說王上在王都的兵力不足,可項梁剛剛起事,以會稽郡之邊遠荒蕪,人口稀少,項梁一時間最多能夠聚兵之數也超不過二萬。且會稽郡距離王都足有一千七百餘裏,大王可派一些細作,得知項梁軍確實有不利王上之意並向西進兵時,速調伍逢、田臧、周市前來衛護也不遲。何況,傳言就是傳言,若項梁並無對大王不利之意,吾等先自驚懼就毫無必要了。”
“那依上柱國之意,如何得知項梁是否意欲對孤不利或並無此意呢?”
“大王以張楚為名討伐暴秦,且當今天下在山東大王起事最早,所擁疆域最廣,且派出的各路義師都在奮力攻伐秦之郡縣。文公伐關中雖然失利,但討伐暴秦的大義,大王已經樹立起來了。且現今還有上將軍臧在滎陽抗擊秦軍,這也是天下有目共睹的,所以項梁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把矛頭不先指向暴秦而先指向大王。至於如何獲知項梁本意,臣有一法,或可一試。”
“上柱國快快講來。”陳勝被蔡賜的一席話說得心中踏實了很多,又聽蔡賜說有法可試,連忙求問。
“前有廣陵人召平向大王討將軍之職,願為大王取廣陵。臣知將軍召平已經號召了四、五千義士,正在逼近廣陵。大王可下詔將軍平,讓其使人持大王詔,拜項梁為大將軍。項梁若奉大王詔,則其心中必無對大王不利之想,若其不奉詔,大王則可提早做好相應的準備。”蔡賜續了口氣,“不過大王不管這個傳言是否真偽,有些事一定要先做起來。”
“上柱國乃孤股肱之臣,需要做什麽盡管暢言。”
“大王也知王都衛護力量不足,現文公已敗,將軍鄧說在郟縣已無駐守的意義,西向的防禦有將軍逢在許縣即可,所以大王可調鄧將軍迴駐扶蘇,此事一也。事二,詔鄧說、伍逢、張賀、呂臣募兵,即可防西秦,亦可防東項,力保王都安定。事之三,既然傳言說項氏會對大王不利,大王亦可借流言之力,於軍中暗傳項氏鄙夷張楚之卒,以閭左閑民揭竿為兵並無戰力,若項氏滅王,其部眾皆僅可為輕兵。”
輕兵,戰陣前排持矛者,因不帶甲便於靈活行動而謂之“輕”,但因為不帶甲,所以在防守時也就屬於肉盾,在進攻時則是帶頭衝鋒送死的。
蔡賜咧嘴一笑:“軍卒若知項氏鄙夷,遇項氏軍必死戰,即或降項,也難同心協力也。”
這時代還沒有豎大拇指誇讚的手勢,不然陳勝一定會雙挑大指大讚蔡賜:“上柱國所言之事孤皆讚同,今日天晚,明日上柱國可代孤擬詔調鄧說迴,並詔各軍募卒,同時擬詔給將軍召平和項梁。至於借助流言之事,由孤密詔各軍。”說完,大大的鬆了口氣。
_
“陛下,”陳平向胡亥奏報:“大將軍邯擊破田臧後,第二日即先以騎軍在東南方向堵住李歸軍的退路,第三日十萬步卒圍營。李歸出營列陣相抗,大將軍邯以一萬騎軍鑿穿其陣,然後以步陣圍而殲之,李歸軍潰,李歸戰亡。大將軍邯奏稱,陛下所創的騎軍鑿穿戰法真是非常犀利。”
“那也是他們自己運用的好。”胡亥假客氣著,歡喜之情卻溢於言表。
陳平心中一樂,這個皇帝,很多時候那種孩子氣還是藏不住。
“司馬欣和董翳都到位了?”胡亥說的內容是問話內容,但意思卻不是真的發問,因為它接著就說:“讓他們把鄧說和伍逢盡快解決掉,章邯那邊暫且在滎陽休整,按上卿原策,待南路和中路兩軍會合許縣後分兵四萬北上。”
“嗨,臣這就擬詔。”
“滎陽田臧有十八萬人,章邯的俘獲有多少?”胡亥關注的神情像個人販子一樣。
“陛下,據大將軍奏報,”他一邊把章邯通過快傳發來的譯出奏簡遞給姚展送上禦案一邊說:“十八萬張楚軍傷亡約有三萬,俘獲四萬七千左右有戰力者,秦銳傷亡約五千。陛下也知道,野戰中擊潰易、圍殲難,潰兵一哄而散是很難完全堵截的。”
“四萬多……”胡亥有點不滿足:“兵潰而亡於野,也會聚集成團,詔章邯派出五曲騎軍,以千人一隊,向外搜索百裏,遇到成夥的潰兵或擊殺或俘獲,省得他在滎陽就光閑著食粟。”
陳平笑了:“臣奉詔。”
“還有,讓他在俘獲者中選強壯者補足傷亡之數,剩下的都給我押迴關中,送到河南地去。對了,滎陽之危既解,押送俘卒之事交給李厲吧,這些日子也辛苦他了,正好讓他迴一趟鹹陽和父兄相見,讓李厲從守城者中選五千有功者,讓章邯出一曲,共同押俘迴來,由李厲領軍。滎陽敖倉的防務交給令狐牟吧,詔任令狐牟為三川郡尉,提爵一等。”
_
“諸位將軍,”郟縣縣衙,將軍鄧說坐在主位上,下麵就坐的都是他的裨將和千人將,“大王詔令來了,命我等迴兵扶蘇,同時沿途繼續招納義士,擴大軍力。”
“早該如此了,”一個裨將說道:“大將軍文敗了,我等這條退路的作用已經失去,就這二萬人如何擋得住剛剛大勝的虎狼秦師?”
“將軍,”一個千人將向鄧說行禮:“既然大王有詔,何時開始撤離?屬將聽聞秦軍去解滎陽之圍了,如果秦人再敗上將軍臧,必然會轉頭來對付我等和將軍(伍)逢。”
“秦人如果全力去攻打上將軍臧,我等倒是無需過急。”鄧說搖了搖頭,“就擔心秦軍分兵,就算大部去解滎陽之圍,分出幾萬人來攻擊我等,也是很麻煩的事情。比起秦人的戰力,我等總是弱一些。”
另一名裨將不以為然的也搖頭:“將軍,雖然大將軍文敗,但那是秦人行詭計,藏兵在函穀內外,道路狹窄糧秣不繼導致軍心渙散,非是秦人戰力比大將軍文更強。如秦軍真的來攻我等,一對一對戰,未必就輸。當初將軍文帶領咱們一路由王都(陳縣)入潁川、進三川、攻雒陽、破函穀,對陣秦軍並沒有多大差距,何必墜了自己的威風。”
“善!將軍鳩不愧豪俠,有魄力。”鄧說讚了一句,那個叫季鳩的裨將也很有麵子的四顧而望。
鄧說誇歸誇,該下的命令依舊不變:“今日各軍就開始做撤軍準備,後日一早拔營。季鳩,就由你帶軍五千作為後軍,為全軍斷後,如何?這兩日也由你軍負責整個城防,並向外派出斥侯探查秦軍動向。”
“謹遵將軍將令。”季鳩哢的行了個軍禮。
第三日天未亮,鄧說軍就埋鍋造飯,用過朝食後已到辰時,全軍拔營起行。由裨將領五千軍為前軍,鄧說率萬人為中軍,季鳩領五千軍為後軍,輜重糧秣營帳等革車夾在中軍和後軍之間,前後斥侯放出二十裏。
雖說這幾天斥侯向雒陽伊闕方向探查,五十裏內都未發現有秦軍跡象,但離開了郟縣城牆的保護,鄧說就覺得不踏實,命令各軍戒備而行,一日行了四十裏,未遇任何麻煩,前後派出的斥侯也未看到任何秦軍跡象,這懸著的心才多少有點放下。
第四日仍是辰時起行,目標襄城。襄城是許縣伍逢軍的一個前哨,有三千軍駐守,可以在那裏補充一些糧秣。從郟縣到扶蘇不到四百裏,鄧說打算在十日左右抵達。脫離西邊越遠,鄧說心中對秦軍的害怕就減少一分。
迎著初升的朝陽,鄧說的大軍浩浩蕩蕩的行進著,鄧說站在輕車上想著心事。
周文兵敗後,他時時在擔心消滅了周文的秦軍出關,沿著周文進軍的路線直撲而來。不過最後的結果與他那些時日裏期望的結果相同,秦軍沒有向這個方向來,卻是先去解滎陽之圍了,那邊畢竟有假王的二十萬大軍。鄧說不無自嘲的心裏說,自己這兩萬多人,比起假王的二十萬人來說,估計秦軍都不願意費神來打吧。
此番能安全迴到扶蘇是第一要務,至於大王說要增招軍卒,這一路上能招納的人不是被周文都招的差不多了,就是被伍逢招走了,走著看吧,不行……他露出一個獰笑,不行就強征,下至十四上至六十,直接抓就是了,反正秦人要是來了這些地方還是會重新成為秦的領地,索性給暴秦來個絕戶計……
耳邊似乎傳來了什麽聲音,鄧說沒有注意到,但隨即又連著好幾聲,把鄧說從自己的思緒中拉了出來,是號角聲,前軍的號角聲!鄧說趕緊手搭涼棚向前觀瞧,隻見陽光下,三、四匹馬正在奮力向行進的大軍狂奔而來,一邊跑一邊還向天拉弓釋放鳴鏑。
前軍五千人,就算列四列縱隊,也有二裏長,鄧說在中軍的中間,身前也有五千人,這樣距離前軍先鋒就有四裏,將近2公裏,加上太陽初升,逆光,所以隻能看個大概身形,可前軍的號角聲表明確實是遇敵的警號。
前麵有秦軍?鄧說呆了兩秒鍾,前麵距離襄城不足二十裏了,這個地方怎麽會有秦軍?從哪兒來的?難道襄城被秦軍占領了?他腦袋亂了數息後,一下醒過悶來,這節骨眼兒可不是探究這事兒的時候。
“三軍止步,以中軍為心,結圓陣。”他下了命令,中軍的旗幟揮動,號角聲也起。
此刻斥侯已經衝過了前軍,前軍並未等鄧說的指令就已經停下,聽到中軍號角聲並看到旗號,立即後退。隻是經過昨日的緊張,今日所有人都有些鬆懈,後退的速度明顯不夠快,還有些猶豫。
問題是,時間不等人,當前軍剛開始較快的退往中軍位置散開結陣時,前方五裏左右的距離上已經揚起了滾滾煙塵,成千上萬的戰馬載著秦卒正在快速而齊整的衝殺過來。
“速速列陣,革車在外構成車牆,命前後軍向中軍靠攏,收縮列陣。”鄧說看前軍已經大部靠了過來,就迴頭去看後軍,隻是這身子還沒轉過去,後軍的示警號角聲也傳了過來。
鄧說猛然迴身,隻見後方悄無聲息的也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騎兵陣,同樣帶著飛揚的煙塵快速衝殺過來,
鄧說的中軍與前後兩軍基本就是挨在一起的,三軍之間的空檔不過百十步,前後兩軍看到身前身後的危險,又聽到中軍的號角指揮,迅速靠攏中軍,並在快速行進中就形成了一個半圓弧狀,一靠上中軍正在外圈用輜重革車布置的車牆,就立即融入並協助車牆的就位。
周文向雒陽進發時,把鄧說留在郟縣,鄧說就用這段時間嚴格的訓練軍中這些剛剛加入的軍卒。這些人有自動投軍的,也有被裹挾而來的,有豪俠、閑民和農夫。其中有一部分人以前在軍中幹過,於是這些人就成了教官,其中最出色的莫過於季鳩和與他一同投軍的五、六個人。
據季鳩自己說,他原來在韓軍中領過百人,韓國被秦國滅掉後,他又加入了魏軍,然後魏國也被滅掉時他就趁亂逃迴了家鄉。結果,秦人征百越又被抓了壯夫,好在他所在的是輔兵軍,負責往長沙郡內轉運輜重糧秣,百越之戰結束後就重迴家鄉。就在陳勝起義前數月,他又被鄉亭指派去赴始皇帝陵服徭役,他和幾個知交好友就逃入山中當了山匪。此番周文聲勢浩大的去打函穀關,他就加入了張楚軍。
由於他懂兵事,又在穎川郡內攻打一些縣城時展露出能力,所以很快就被提到了裨將軍的位置。周文給鄧說留了兩軍,季鳩就是其中一軍的主將,他那幾個一同投張楚軍的夥伴也都坐到了千人將的位置上。
鄧說在郟縣的軍訓,最重要的教官就是季鳩和那幾個夥伴,不過兩個月的時間,整個鄧說軍已經頗具模樣,眼看前後兩軍都已經由最初的忙亂變得有條不紊,鄧說心中寬慰,總算這些時日的練兵沒有白費力氣。
前後的秦軍在鄧說開始布陣時也就相距三、四裏的距離,不過瞬息即至,圓陣剛成,拉革車的牛都未及卸下挽具牽入陣中,前後的秦騎已經到了距離圓陣百步左右,漫天的箭矢夾著秦人特有的鳴鏑聲飛了過來,一片淒厲。
圓陣中外圍是輜重革車,秦人來的太快,由於牛來不及入陣,就成了圓陣車牆的一部分,牛身向外的一側掛上了幾麵盾,靠近車牆的兵卒都躲在車後。圓陣中間則有幾層盾兵舉盾遮蔽,所以秦騎的第一輪弩箭雖然聲勢驚人,對鄧說軍的殺傷力並不太大。
一輪箭矢過後,躲在車牆後的張楚軍卒一躍而起,從車上、牛身上、兩車縫隙中向秦騎也射出了一輪箭矢。秦騎掣騎盾護身,同時也改變了衝擊方向,向兩側一兜,在百步外往來緩馳起來。
圓陣是“古代十陣”之一。一說到古代十陣,往往容易讓人想起的就是“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天地三才陣,四門兜底陣……”,這些不過是中國古代小說家戲化演繹的古代進攻防守的排兵布陣法,真正的中國古代陣法沒這麽複雜,可簡單分為進攻和防守。
戰國時期的《孫臏兵法》中係統完整地將“陣“分為十種陣型,即: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其中圓陣的特點是采用環形防禦,金鼓旗幟部署在中央,陣型上沒有明顯的薄弱點,如果說有缺點,那就是這是個純守禦的陣型,不便於化守為攻。
圓陣本身就已經是個緊密的防守陣型,如果再與車牆結合起來,就更加堅固,很難攻破。當然這個難是相對的,因為圓陣防禦力再強也強不過據城防守,隻能是野戰中最強的防禦陣型,因為野戰中的攻方不會像攻城時帶有雲梯車、衝城車、樓車、投石機和大量床弩,尤其是現在。鄧說遭遇的是騎軍,騎軍行動如風、快速機動,但更不可能攜帶笨重的攻城機具,騎弩的殺傷力都大大弱於步弩,所以鄧說圓陣初成,騎軍就放棄了進攻。
漢有匈奴,兩晉時五胡亂華,隋唐時有突厥、宋時有遼金,然後成吉思汗橫掃亞歐……這些曆史往往讓人有個錯覺,就是騎兵比步兵強大,步兵遇到騎兵基本就玩兒完了。實際情況是,在步兵組成陣勢的條件下,騎兵往往很難取得勝利,因為騎兵的優勢是機動,但和防範嚴密、有盾有矛有弓弩的步陣決戰卻沒有什麽壓倒性的勝算,往往是通過在不斷地試探性衝擊中尋找步陣的薄弱點然後一舉破開步兵的陣型。
匈奴來去如風,實際上對漢朝中原的發展影響並不大,還被以步兵為主的衛青最終打敗。五胡亂華是中原自己先亂了,突厥也是在隋唐交替的亂局下才占有一席之地……隻要中原本身不亂,以步兵為主的中原兵對上以騎兵為主的遊牧民族並不易敗,往往還是勝多敗少。步兵的不足之處是沒有騎兵的機動力,所以打勝仗不難,多殺傷和殲滅騎兵卻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