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有些猶疑盯著陳平的臉,這是要幹啥?
他看了一眼胡亥,然後向陳平一禮:“願遵上卿之命。”
反正這事顯然皇帝是知道的,隨你吧。
他起身向胡亥一揖:“既如此,臣先去把這些事情辦了,再來伴駕。”
秦二世元年九月二十七日。
周文大營。
十幾萬人的營盤並不是一個巨大的單一營區,而是每一軍都有自己的營區,十幾個軍營又按照一定的章法構成一個大營盤。
由於東西兩側都有秦軍的威脅,所以在周文大營的東西兩側都紮了木柵,木柵外還放有鹿角、拒馬等,防止秦軍騎兵衝營。此刻,西側木柵內整齊的結陣,準備抵禦秦軍。東側木柵內則在列陣,準備衝擊秦軍以奪路逃生。
西側抵禦陣營的張楚軍對秦軍來來往往的騎兵斥侯已經習慣了,就當他們是空氣,但當西邊出現齊整的秦軍步陣時,所有人的神經都繃緊起來,這是秦人又要進攻了麽?
東側木柵外幾乎同時也有秦人的步陣出現,大盾長矛的前排輕兵壓著步伐,後麵則是一片人頭湧湧。準備衝營的勇士們尚未被組織好,所以東側木柵內顯得要慌亂的多。
兩側的秦軍都是行到距離木柵三百步時止步,然後在步陣兩翼騎軍也出現了。緊接著,張楚軍卒就看到秦陣一開,三輛奇形大車被推了出來。說奇形,是這些大車看上去是把巨盾裝在大號手推車上,車前一塊巨大的木板當先,用來防箭,奇怪是木板中間給挖了一個大洞,有個超大號角樣的東西杵在洞口。
還有比大車更奇的,就是推車的和大車兩側手持大木盾的,都是張楚軍士卒的裝扮,或者說,百姓裝扮,隻在頭上紮了一條紅色頭巾表明是張楚軍。
大車一直推到了距離木柵六十步的地方。
從一百五十步開始,那個大號角中和兩側張楚軍卒就整齊的一齊大喊:“對麵的兄弟、鄉老、族親,不要放箭,我等是被俘的人,有話要對爾等說。”“對麵的兄弟、鄉老、族親,不要放箭……”
張楚軍木柵後的弩兵卒剛開始沒聽太清楚,隨著木車的靠近,慢慢聽清了對麵的喊話,不是秦腔,確是三川、穎川甚至陳郡的口音,手中已經端起的強弩慢慢開始向下垂,眼睛向自己的兩司馬、卒長方向瞟來瞟去,結果看到他們也都在專注的傾聽和觀望。
木車止步後,兩翼騎軍也跟到了百步左右,若張楚軍出木柵攻殺這些降卒時,可快速前來救援。木車旁的張楚軍降卒則盡量貼近大推車的木擋板,並用木盾護住自身。
在中間木車內的某人統一手勢下,三個木車上的大號角中一齊傳出了整齊劃一的喊話:“吾軍糧,皆已盡,戰必死,降可生。遷北疆,罪屯田,賦三成,作五年。皇帝詔,非誑言。”
號角喊話時,木車旁的其他降卒也跟著喊。喊完,停頓了五息,一齊又喊了起來:“吾軍糧,皆已盡,戰必死,降可生。遷北疆,屯新田,賦三成,作五年。皇帝詔,非誑言。”又停頓五息,又喊……
這幾句“三字經”是胡亥想出來的,要讓那幫大臣去想,文縐縐的,閑民們未必聽得懂;要讓那幫武將去想,還不如讓他們直接提劍去砍,也就胡亥這種古往今來的雜拌思維玩兒這個還行。
其實陳平也想出了幾句四字句,也不錯,但最終還是用了皇帝的,因為更簡單上口,那些降卒學了三遍就都記住了,而且馬上就有了動力,因為……他們也認為原本會被殺頭的。
木柵後的張楚軍卒剛開始有點懵,所以沒有聽清楚對麵在喊什麽,等自家投降的兄弟們喊了幾遍聽明白後,本來必死的戰陣中開始有了騷動。
等對麵喊了十遍喊累了,中場休息時,西側木柵後的陣型已經變得快沒有陣型了。
函穀關那邊東側的情況也差不多,正在忙紛紛準備進攻的勇士們聽到喊聲都停下來聽著,套車的攥著馬韁也不套了,列陣的停住腳步不走了。對麵中場休息的時候,所有士卒都由小聲到大聲的開始爭論吵吵起來。而且,營柵邊上聽清了的,把話傳給沒聽清的,後麵聽清的,傳給在後麵的……喊話降卒的中場休息還沒有結束,貼近兩側營柵的大營中就都傳開了。
一刻鍾後,降卒的第二場喊話秀再度開場,與之相配合,背後的秦軍大陣向前推進。此番秦軍布設了一個前三後二的方陣陣型,前三陣中留出了兩條寬五十步的空擋,意思就是誰要投降就可以從陣間穿過。同時降卒的二場喊話詞兒已經變了:“欲投降,行陣間。棄甲兵,保命全。一路有粟米,吃到九原邊。”
周文軍紮營的位置是從函穀關入關中的窄途中相對寬闊的一段,從山邊到河水岸有約七百步,西側守衛阻擊的戰陣由兩軍組成四陣,每陣三百人一排共十五到十六排構成一個方陣。
就在降卒的第二場喊到聲嘶力竭、正準備再來一次幕間休息的時候,正對著降卒的一段營柵後突然發生了擁擠的現象,接著營柵就被擠倒了,整個一個方陣的四、五千人爭先恐後的衝出營盤向降卒衝去。
喊話的降卒嚇了一跳,以為對麵的人來砍自己,兩側的騎軍也立即縱馬提速,轉瞬就由兩側殺了過來,張楚軍卒衝不到降卒前二十步就會被截住。但隨即騎軍的方向就變了,不再衝向奔來的張楚軍卒之前,而是向其後路抄了過去。原因很簡單,衝出來的軍卒一邊跑一邊滿地丟下矛劍,有的把皮甲都丟地上了。
營柵後的另三陣軍卒呆呆地看著那一陣人放羊一樣的跑過降卒的木車,穿過秦軍前陣的空隙,消失在陣後,竟然沒人想到要去填補那一陣人逃跑後產生的空檔。兩翼的秦騎軍在營柵前做了一個交叉換位後,又駐馬在“喇叭車”兩側站好了陣位。
降卒們喊出了效果,喊出了聲威,信心大增。大喇叭前換了人,第三場又開始了。這迴沒有新詞,仍是第一場那幾句三字經,不過喊得更有勁頭了。兩遍沒喊完,靠河水那側營柵被推倒了,又有兩千多人衝了出來。不過這迴不是整陣倒戈,有一千多人舉弩射向逃跑的士卒後背,射翻了幾百人。
兩翼騎軍中一聲喝,現出一麵麵騎盾,馬速瞬間提到最高,攪起的塵土在馬隊後掛出兩條黃龍,風一般卷向那一千多不降之人。交錯而過的馬上射出了支支長箭,最臨近的那陣士卒眼睜睜的看著旁側陣中忙著踏撅上弩的人被風吹倒一樣的栽倒地上。一輪長箭過後,騎軍已到營柵前十幾步的位置,在毫不停步之間,塵煙中又擲出了一片短矛。黃塵迷土籠罩住了旁側這曲的視線,待啼聲遠去,塵煙稍落,身邊這一陣未降的人多半橫屍地上,所餘的百來人發聲喊向東奔逃而去。
旁側這一陣人被秦騎的絕殺驚呆,然後就突然發現兩支加一起足有五、六千騎的馬隊唿嘯著從自己陣前的營柵前掠過,卻沒有向自己射出一箭一矛。
當塵煙即將完全散盡時,本陣的所有士卒都聽到了軍將命令:“推倒營柵,欲降者向西,不欲降者向東。”
營柵倒處,全陣全體向西。
作為有組織的投降行為,此陣沒有奔跑,整齊的在軍將命令下闊步向前,前麵的軍卒棄兵,側後的千人則持弩握盾,死盯著尚未投降的那一陣,做出防範攻擊的準備。
秦騎又動了,一側的騎軍迅疾插到投降陣和未降陣之間,投降陣的千人此刻才丟下弩盾,快步跟上了前麵的隊伍。
木車不再喊話,降卒們在騎軍的護佑下緩緩退迴秦軍步陣。四陣防守的營柵,靠河水的四分之三完全被推倒,隻剩靠山的那一方陣孤零零的站在那裏。四、五千步卒已經完全失去了側翼防護,隻要有兩千騎軍就能把他們徹底擊垮。但是秦軍並未衝擊,相反連秦軍的步陣都緩緩地開始後退,很快就退到了三裏外。
西側投降萬人以上,東側呢?
東側在降卒喊話的中場休息時,進攻的組織再次開始。由周文那十萬人中選出的萬人構成一軍,以一百戰車為先在營柵後擺好了陣勢。由伍頹那六萬人中選出的萬人也構成一軍,在其後列陣。
對麵秦軍也看到了戰車陣,於是降卒的第二場喊話當即中止,木車退迴秦陣,同時秦軍收縮變陣,成為防禦態勢。
隨著周文營中號角聲起,營柵倒下,戰車轟隆隆的啟動,張牙舞爪的向秦陣衝去,每車之後跟著一個輕卒百人隊,也狂奔起來。伍頹的那軍卻奇怪的沒有跟著前麵的車陣奔跑,而是散開了陣型慢慢地向前而行。
戰車衝到距離秦陣百步距離,秦陣盾矛卒向兩側散開,後麵四、五十架床弩推了出來,當即射翻了二十多輛,剩下的戰車又被緊跟著的秦軍箭陣射翻三十多輛。
當剩下的戰車衝到陣前,秦陣忽然散了,五人一陣,不理戰車,向車後的輕卒卷了過去。五人配合,三人防兩人攻,瞬時把進攻的張楚軍步卒撕碎成一團一團。遇到戰車時,五人陣要麽避開,要麽兩個五人陣合力以長兵戳殺馬匹及甲士,形成了一個混戰的局麵。
伍頹所率的第二軍在床弩射出時全體停下腳步躲避。由於陣型很散,幾乎未被傷及。前方混戰時他們並沒有加入戰團,反而駐足觀賞起來。
沒有半個時辰,前方的混戰就進入了尾聲。戰車甲士誓死不降,死絕。步卒有四成多人看到五人陣後當即丟了兵刃抱頭坐在地上,標準的投降姿勢,其他眼力勁兒和經驗都不足的步卒都被五人陣絞殺。
混戰結束,投降軍卒被押到陣後,秦軍重新組陣。此刻伍頹所部收縮為兩陣,大步行進至秦陣三百步停下。伍頹單車向秦陣而去,臨近陣前,陣門一開,一名秦將駕車而出。幾句話後,秦陣一變,讓出一條道路。伍頹迴身一揮,他的軍陣繼續向前行進,至一百步,棄兵,繼續前行,沒入秦陣中,消失。
此刻,周文的戰車剛剛趕到,正好看到這最後一幕。
秦人發動喊話攻勢前,周文剛出了自己的中軍大營,邊一個營盤一個營盤的巡視邊向東而來,準備在伍頹部突擊有效的情況下立即命令各部跟進,他所巡視的也是各部的跟進組織情況。隻是剛走到半途,就有人報西側秦人開始喊話勸降的攻勢,他立即調轉車頭向西,沒走五百步,東側來報也有秦人喊話。
周文猶豫了,西側營柵是防守態勢,東側營柵是進攻態勢,兩側的主將領都是從陳郡帶出的人中提拔上來的,先去看哪邊?最後他決定還是先看西側,因為東側進攻的兩員將領中,一個是個蠻勇之人不太會受到秦人蠱惑,一個就是伍頹,是跟隨陳勝比較早期的人。進攻士卒一旦被調動起殺氣,蠱惑的作用就有限了,所以他立即驅車向西而來。
他雖然想到了有萬一的可能西側會有人投降,卻萬萬沒想到西側竟然投降了一個半軍的人。沒有整建製投降的那一方陣是因為西側主將在其中,下令自己的親衛和嫡係千人隊射殺投降士卒,結果也是被秦人消滅殆盡。另外一陣沒有投降也是因裨將軍在陣內,千人將、卒長等,都差不多是裨將軍的老戰友。
西側營柵已經被破壞了大半,周文讓最後這個方陣後退,然後調動其他軍力補充西側防禦,建起新營柵。等這些事情交待完,駕車飛速趕到東側時,正好看到了伍頹的投降。
十六萬人,連投降帶戰亡,一下又少了三萬多,還剩下十二萬多。周文看著已經越過中天的太陽,長長的吐出一口氣。
人少了,剩餘的糧秣相對多了一些,但平均下來,每人也隻有五、六斤。
“殺馬,今晚明早讓所有人喝到肉湯,吃飽肚子,做最後一搏。”周文下完命令,失神的望著大帳頂,手放在腰間的銅劍上。
夜色鋪上天空,周文強打精神,走出大帳。
剛剛召集全體將領時,他已經明顯感到秦人的攻心所造成的影響。在他部署明日奮力一搏的部署中,雖然所有被點到的裨將軍都一如既往的幹脆領命,但他在他們的眼神中已經看不到拚死的絕望,反而看到了求生的渴望。
這時候露出求生的渴望,那就與即將投降沒有什麽區別,因為隻有投降才能求生。
他無法在這種時候殺掉這些將領或者換掉他們,否則等不到明天晨光初起,他就會被士卒嘩變所淹沒。他能做的,隻是強調秦人的承諾是假的,今日投降的人必然會被殺掉。
“秦人自商君以來,即便君王也都極少背棄秦律而為,因為秦律是秦之根本,暴秦就是以律法而行暴政。縱觀秦國過往,哪一任秦王在這種戰陣之中行過仁善之事?尤其當今秦帝更非良善之輩,若非其更加嚴酷的暴行,大王還不至於揭竿而起。或許明日在我等擊破東麵秦陣之時,就可發現叛離的伍頹之屍首。”他表麵上信心堅定的說著,但內心中對自己所說的到底能起多大作用也沒有多大的指望。
秦人說的至少有一點是對的,“戰必死。”今日西側秦軍對不降且殺降的那千多人的攻擊、向東的攻擊中對己方攻擊軍的快速絞殺都已充分說明,真要戰,自己這些士卒完全不是對手。
那這些將領在必死之下,很難說他們會不會賭一賭“降可生。”
正當他在帳外看天發怔時,空中又隱約傳來了秦人的勸降聲:“汝軍糧,皆已盡,戰必死,降可生。遷北疆,屯新田,賦三成,作五年。皇帝詔,非誑言……”
聲音不大,忽忽悠悠的,不仔細聽都可能聽不出內容。但在這靜夜當中,營地又距離河水不近不受水流聲影響,所以這聲音幽靈一般的飄蕩在大營上空。
剛開始周文以為自己魔怔了,難道秦人能夠飛天?或者是自己睡著了在做夢?但很快大營中產生了輕微的騷動,很多士卒從營帳中露出的腦袋側耳傾聽,還有膽大的士卒幹脆出了營帳,向發出聲音的方向觀望,周文這才發現聲音來自營側的山坡上。
山上有秦軍?周文這才想到一個問題,就是自己居中隔斷了東西兩側秦軍傳遞消息的通路,可兩側秦軍在很多事情居然能夠協調同步。他又想起在進攻關中時在沿途秦人驛站中都發現或燒毀的木架等物,詢問抓獲的庶民時,有人說過,這些木架很奇怪不知是幹什麽用的,上麵有橫縱木臂可動,還有人說,晚間似乎見過木架上有燈火閃動。
傳訊裝置?
“大意了,人生不能太得意啊。”周文想到自己攻破函穀關後高歌猛進時,曾在出了函穀後遣大量斥侯對道路兩側進行過探查。斥侯迴報說,近前的坡地雖然不難登,較遠的大山似乎不易過,也未發現有大軍潛藏。
周文從沒想過從函穀關到新關之間會有秦軍隱藏,如果南麵大山中有可大軍通行的道路,那就不會隻有函穀一條入關中之路了。
現在想來,雖然秦人大軍很難躲在裏麵不被斥侯發現,但要藏一些斥侯在上麵建立觀察點,並且架起燈號傳訊,那並非是不可能的。報告秦人築建新關的那個斥侯,好像叫閃猴?他不就是從山間小路而迴向自己稟報的嗎?
現在,一定是秦人藏在較近的山坡頂上喊話,進一步動搖下麵的軍心。
黑夜裏很難出兵搜山剿殺,周文完全無計可施,隻能由著秦人叫嚷了。大約秦人在山上也有今日營外喊話的那種大號角一樣的東西吧,聽山上的聲音可不近,居然能傳到這裏還能分辨出在喊什麽……
“秉大將軍。”傳訊親衛的聲音嚇了周文一跳,把他從茫然的思緒中拉了出來,“西側營外,日間降秦的那些叛卒,一軍之人都在營外誘降,說秦人給粟米吃,投降後會發到北邊墾田五年,和之前被俘的人說的一樣。”
“另外他們還說……”傳訊卒有些遲疑。
“還說什麽?都說了吧。”周文輕輕的說。
“還說要是願意把家人接到北邊,立即就不算叛民,授田落戶,且秦人可以代為尋找其家人並送到北邊。”
周文揮揮手讓傳訊卒退下。
不一會兒,一匹快馬從東側狂奔而來:“報~~~~~~~~~~~”
馬到三十步外,馬上的傳訊卒幾乎是直接馬上摔下來。“秉將軍,東側,東側……”
“東麵投降的士卒又迴來了蠱惑士卒投降了?”周文突然覺得厭煩,打斷了傳訊卒的話,“這次有多少叛卒在外?”
“不是,不是。”傳訊卒被周文的話弄得有點不知所措,好容易才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將軍,是投降秦人的將軍頹在營外招攬,東營已經有兩軍多人整軍投降了,臨近營盤的人也有一萬多跟著跑過去了,隻是不是整軍的。”
傳訊卒急急的稟報完,就彎下腰大咳,這口氣沒緩過來就報告,身體開始抗議了。
“哦?你別急,喘口氣。”周文麵色出奇的和善起來,“伍頹又是如何說?”
傳訊卒咳了好一會兒才直起腰來:“伍頹說,他已經與秦人的將軍談過,日間秦人的承諾都是真的,是秦帝的詔令。他還說,還說……”
他看了周文的表情一眼,才下定決心繼續說:“秦帝已經知道他投降,並傳口詔任他為北邊屯田都尉,所有降卒都將由他繼續率領,讓大家放心。另外,投降的人要是願意……”
周文再次打斷了他:“要是願意把家人遷移過去,馬上就授田落戶,按庶民相待,叛秦之罪一筆勾銷?”
他看了一眼胡亥,然後向陳平一禮:“願遵上卿之命。”
反正這事顯然皇帝是知道的,隨你吧。
他起身向胡亥一揖:“既如此,臣先去把這些事情辦了,再來伴駕。”
秦二世元年九月二十七日。
周文大營。
十幾萬人的營盤並不是一個巨大的單一營區,而是每一軍都有自己的營區,十幾個軍營又按照一定的章法構成一個大營盤。
由於東西兩側都有秦軍的威脅,所以在周文大營的東西兩側都紮了木柵,木柵外還放有鹿角、拒馬等,防止秦軍騎兵衝營。此刻,西側木柵內整齊的結陣,準備抵禦秦軍。東側木柵內則在列陣,準備衝擊秦軍以奪路逃生。
西側抵禦陣營的張楚軍對秦軍來來往往的騎兵斥侯已經習慣了,就當他們是空氣,但當西邊出現齊整的秦軍步陣時,所有人的神經都繃緊起來,這是秦人又要進攻了麽?
東側木柵外幾乎同時也有秦人的步陣出現,大盾長矛的前排輕兵壓著步伐,後麵則是一片人頭湧湧。準備衝營的勇士們尚未被組織好,所以東側木柵內顯得要慌亂的多。
兩側的秦軍都是行到距離木柵三百步時止步,然後在步陣兩翼騎軍也出現了。緊接著,張楚軍卒就看到秦陣一開,三輛奇形大車被推了出來。說奇形,是這些大車看上去是把巨盾裝在大號手推車上,車前一塊巨大的木板當先,用來防箭,奇怪是木板中間給挖了一個大洞,有個超大號角樣的東西杵在洞口。
還有比大車更奇的,就是推車的和大車兩側手持大木盾的,都是張楚軍士卒的裝扮,或者說,百姓裝扮,隻在頭上紮了一條紅色頭巾表明是張楚軍。
大車一直推到了距離木柵六十步的地方。
從一百五十步開始,那個大號角中和兩側張楚軍卒就整齊的一齊大喊:“對麵的兄弟、鄉老、族親,不要放箭,我等是被俘的人,有話要對爾等說。”“對麵的兄弟、鄉老、族親,不要放箭……”
張楚軍木柵後的弩兵卒剛開始沒聽太清楚,隨著木車的靠近,慢慢聽清了對麵的喊話,不是秦腔,確是三川、穎川甚至陳郡的口音,手中已經端起的強弩慢慢開始向下垂,眼睛向自己的兩司馬、卒長方向瞟來瞟去,結果看到他們也都在專注的傾聽和觀望。
木車止步後,兩翼騎軍也跟到了百步左右,若張楚軍出木柵攻殺這些降卒時,可快速前來救援。木車旁的張楚軍降卒則盡量貼近大推車的木擋板,並用木盾護住自身。
在中間木車內的某人統一手勢下,三個木車上的大號角中一齊傳出了整齊劃一的喊話:“吾軍糧,皆已盡,戰必死,降可生。遷北疆,罪屯田,賦三成,作五年。皇帝詔,非誑言。”
號角喊話時,木車旁的其他降卒也跟著喊。喊完,停頓了五息,一齊又喊了起來:“吾軍糧,皆已盡,戰必死,降可生。遷北疆,屯新田,賦三成,作五年。皇帝詔,非誑言。”又停頓五息,又喊……
這幾句“三字經”是胡亥想出來的,要讓那幫大臣去想,文縐縐的,閑民們未必聽得懂;要讓那幫武將去想,還不如讓他們直接提劍去砍,也就胡亥這種古往今來的雜拌思維玩兒這個還行。
其實陳平也想出了幾句四字句,也不錯,但最終還是用了皇帝的,因為更簡單上口,那些降卒學了三遍就都記住了,而且馬上就有了動力,因為……他們也認為原本會被殺頭的。
木柵後的張楚軍卒剛開始有點懵,所以沒有聽清楚對麵在喊什麽,等自家投降的兄弟們喊了幾遍聽明白後,本來必死的戰陣中開始有了騷動。
等對麵喊了十遍喊累了,中場休息時,西側木柵後的陣型已經變得快沒有陣型了。
函穀關那邊東側的情況也差不多,正在忙紛紛準備進攻的勇士們聽到喊聲都停下來聽著,套車的攥著馬韁也不套了,列陣的停住腳步不走了。對麵中場休息的時候,所有士卒都由小聲到大聲的開始爭論吵吵起來。而且,營柵邊上聽清了的,把話傳給沒聽清的,後麵聽清的,傳給在後麵的……喊話降卒的中場休息還沒有結束,貼近兩側營柵的大營中就都傳開了。
一刻鍾後,降卒的第二場喊話秀再度開場,與之相配合,背後的秦軍大陣向前推進。此番秦軍布設了一個前三後二的方陣陣型,前三陣中留出了兩條寬五十步的空擋,意思就是誰要投降就可以從陣間穿過。同時降卒的二場喊話詞兒已經變了:“欲投降,行陣間。棄甲兵,保命全。一路有粟米,吃到九原邊。”
周文軍紮營的位置是從函穀關入關中的窄途中相對寬闊的一段,從山邊到河水岸有約七百步,西側守衛阻擊的戰陣由兩軍組成四陣,每陣三百人一排共十五到十六排構成一個方陣。
就在降卒的第二場喊到聲嘶力竭、正準備再來一次幕間休息的時候,正對著降卒的一段營柵後突然發生了擁擠的現象,接著營柵就被擠倒了,整個一個方陣的四、五千人爭先恐後的衝出營盤向降卒衝去。
喊話的降卒嚇了一跳,以為對麵的人來砍自己,兩側的騎軍也立即縱馬提速,轉瞬就由兩側殺了過來,張楚軍卒衝不到降卒前二十步就會被截住。但隨即騎軍的方向就變了,不再衝向奔來的張楚軍卒之前,而是向其後路抄了過去。原因很簡單,衝出來的軍卒一邊跑一邊滿地丟下矛劍,有的把皮甲都丟地上了。
營柵後的另三陣軍卒呆呆地看著那一陣人放羊一樣的跑過降卒的木車,穿過秦軍前陣的空隙,消失在陣後,竟然沒人想到要去填補那一陣人逃跑後產生的空檔。兩翼的秦騎軍在營柵前做了一個交叉換位後,又駐馬在“喇叭車”兩側站好了陣位。
降卒們喊出了效果,喊出了聲威,信心大增。大喇叭前換了人,第三場又開始了。這迴沒有新詞,仍是第一場那幾句三字經,不過喊得更有勁頭了。兩遍沒喊完,靠河水那側營柵被推倒了,又有兩千多人衝了出來。不過這迴不是整陣倒戈,有一千多人舉弩射向逃跑的士卒後背,射翻了幾百人。
兩翼騎軍中一聲喝,現出一麵麵騎盾,馬速瞬間提到最高,攪起的塵土在馬隊後掛出兩條黃龍,風一般卷向那一千多不降之人。交錯而過的馬上射出了支支長箭,最臨近的那陣士卒眼睜睜的看著旁側陣中忙著踏撅上弩的人被風吹倒一樣的栽倒地上。一輪長箭過後,騎軍已到營柵前十幾步的位置,在毫不停步之間,塵煙中又擲出了一片短矛。黃塵迷土籠罩住了旁側這曲的視線,待啼聲遠去,塵煙稍落,身邊這一陣未降的人多半橫屍地上,所餘的百來人發聲喊向東奔逃而去。
旁側這一陣人被秦騎的絕殺驚呆,然後就突然發現兩支加一起足有五、六千騎的馬隊唿嘯著從自己陣前的營柵前掠過,卻沒有向自己射出一箭一矛。
當塵煙即將完全散盡時,本陣的所有士卒都聽到了軍將命令:“推倒營柵,欲降者向西,不欲降者向東。”
營柵倒處,全陣全體向西。
作為有組織的投降行為,此陣沒有奔跑,整齊的在軍將命令下闊步向前,前麵的軍卒棄兵,側後的千人則持弩握盾,死盯著尚未投降的那一陣,做出防範攻擊的準備。
秦騎又動了,一側的騎軍迅疾插到投降陣和未降陣之間,投降陣的千人此刻才丟下弩盾,快步跟上了前麵的隊伍。
木車不再喊話,降卒們在騎軍的護佑下緩緩退迴秦軍步陣。四陣防守的營柵,靠河水的四分之三完全被推倒,隻剩靠山的那一方陣孤零零的站在那裏。四、五千步卒已經完全失去了側翼防護,隻要有兩千騎軍就能把他們徹底擊垮。但是秦軍並未衝擊,相反連秦軍的步陣都緩緩地開始後退,很快就退到了三裏外。
西側投降萬人以上,東側呢?
東側在降卒喊話的中場休息時,進攻的組織再次開始。由周文那十萬人中選出的萬人構成一軍,以一百戰車為先在營柵後擺好了陣勢。由伍頹那六萬人中選出的萬人也構成一軍,在其後列陣。
對麵秦軍也看到了戰車陣,於是降卒的第二場喊話當即中止,木車退迴秦陣,同時秦軍收縮變陣,成為防禦態勢。
隨著周文營中號角聲起,營柵倒下,戰車轟隆隆的啟動,張牙舞爪的向秦陣衝去,每車之後跟著一個輕卒百人隊,也狂奔起來。伍頹的那軍卻奇怪的沒有跟著前麵的車陣奔跑,而是散開了陣型慢慢地向前而行。
戰車衝到距離秦陣百步距離,秦陣盾矛卒向兩側散開,後麵四、五十架床弩推了出來,當即射翻了二十多輛,剩下的戰車又被緊跟著的秦軍箭陣射翻三十多輛。
當剩下的戰車衝到陣前,秦陣忽然散了,五人一陣,不理戰車,向車後的輕卒卷了過去。五人配合,三人防兩人攻,瞬時把進攻的張楚軍步卒撕碎成一團一團。遇到戰車時,五人陣要麽避開,要麽兩個五人陣合力以長兵戳殺馬匹及甲士,形成了一個混戰的局麵。
伍頹所率的第二軍在床弩射出時全體停下腳步躲避。由於陣型很散,幾乎未被傷及。前方混戰時他們並沒有加入戰團,反而駐足觀賞起來。
沒有半個時辰,前方的混戰就進入了尾聲。戰車甲士誓死不降,死絕。步卒有四成多人看到五人陣後當即丟了兵刃抱頭坐在地上,標準的投降姿勢,其他眼力勁兒和經驗都不足的步卒都被五人陣絞殺。
混戰結束,投降軍卒被押到陣後,秦軍重新組陣。此刻伍頹所部收縮為兩陣,大步行進至秦陣三百步停下。伍頹單車向秦陣而去,臨近陣前,陣門一開,一名秦將駕車而出。幾句話後,秦陣一變,讓出一條道路。伍頹迴身一揮,他的軍陣繼續向前行進,至一百步,棄兵,繼續前行,沒入秦陣中,消失。
此刻,周文的戰車剛剛趕到,正好看到這最後一幕。
秦人發動喊話攻勢前,周文剛出了自己的中軍大營,邊一個營盤一個營盤的巡視邊向東而來,準備在伍頹部突擊有效的情況下立即命令各部跟進,他所巡視的也是各部的跟進組織情況。隻是剛走到半途,就有人報西側秦人開始喊話勸降的攻勢,他立即調轉車頭向西,沒走五百步,東側來報也有秦人喊話。
周文猶豫了,西側營柵是防守態勢,東側營柵是進攻態勢,兩側的主將領都是從陳郡帶出的人中提拔上來的,先去看哪邊?最後他決定還是先看西側,因為東側進攻的兩員將領中,一個是個蠻勇之人不太會受到秦人蠱惑,一個就是伍頹,是跟隨陳勝比較早期的人。進攻士卒一旦被調動起殺氣,蠱惑的作用就有限了,所以他立即驅車向西而來。
他雖然想到了有萬一的可能西側會有人投降,卻萬萬沒想到西側竟然投降了一個半軍的人。沒有整建製投降的那一方陣是因為西側主將在其中,下令自己的親衛和嫡係千人隊射殺投降士卒,結果也是被秦人消滅殆盡。另外一陣沒有投降也是因裨將軍在陣內,千人將、卒長等,都差不多是裨將軍的老戰友。
西側營柵已經被破壞了大半,周文讓最後這個方陣後退,然後調動其他軍力補充西側防禦,建起新營柵。等這些事情交待完,駕車飛速趕到東側時,正好看到了伍頹的投降。
十六萬人,連投降帶戰亡,一下又少了三萬多,還剩下十二萬多。周文看著已經越過中天的太陽,長長的吐出一口氣。
人少了,剩餘的糧秣相對多了一些,但平均下來,每人也隻有五、六斤。
“殺馬,今晚明早讓所有人喝到肉湯,吃飽肚子,做最後一搏。”周文下完命令,失神的望著大帳頂,手放在腰間的銅劍上。
夜色鋪上天空,周文強打精神,走出大帳。
剛剛召集全體將領時,他已經明顯感到秦人的攻心所造成的影響。在他部署明日奮力一搏的部署中,雖然所有被點到的裨將軍都一如既往的幹脆領命,但他在他們的眼神中已經看不到拚死的絕望,反而看到了求生的渴望。
這時候露出求生的渴望,那就與即將投降沒有什麽區別,因為隻有投降才能求生。
他無法在這種時候殺掉這些將領或者換掉他們,否則等不到明天晨光初起,他就會被士卒嘩變所淹沒。他能做的,隻是強調秦人的承諾是假的,今日投降的人必然會被殺掉。
“秦人自商君以來,即便君王也都極少背棄秦律而為,因為秦律是秦之根本,暴秦就是以律法而行暴政。縱觀秦國過往,哪一任秦王在這種戰陣之中行過仁善之事?尤其當今秦帝更非良善之輩,若非其更加嚴酷的暴行,大王還不至於揭竿而起。或許明日在我等擊破東麵秦陣之時,就可發現叛離的伍頹之屍首。”他表麵上信心堅定的說著,但內心中對自己所說的到底能起多大作用也沒有多大的指望。
秦人說的至少有一點是對的,“戰必死。”今日西側秦軍對不降且殺降的那千多人的攻擊、向東的攻擊中對己方攻擊軍的快速絞殺都已充分說明,真要戰,自己這些士卒完全不是對手。
那這些將領在必死之下,很難說他們會不會賭一賭“降可生。”
正當他在帳外看天發怔時,空中又隱約傳來了秦人的勸降聲:“汝軍糧,皆已盡,戰必死,降可生。遷北疆,屯新田,賦三成,作五年。皇帝詔,非誑言……”
聲音不大,忽忽悠悠的,不仔細聽都可能聽不出內容。但在這靜夜當中,營地又距離河水不近不受水流聲影響,所以這聲音幽靈一般的飄蕩在大營上空。
剛開始周文以為自己魔怔了,難道秦人能夠飛天?或者是自己睡著了在做夢?但很快大營中產生了輕微的騷動,很多士卒從營帳中露出的腦袋側耳傾聽,還有膽大的士卒幹脆出了營帳,向發出聲音的方向觀望,周文這才發現聲音來自營側的山坡上。
山上有秦軍?周文這才想到一個問題,就是自己居中隔斷了東西兩側秦軍傳遞消息的通路,可兩側秦軍在很多事情居然能夠協調同步。他又想起在進攻關中時在沿途秦人驛站中都發現或燒毀的木架等物,詢問抓獲的庶民時,有人說過,這些木架很奇怪不知是幹什麽用的,上麵有橫縱木臂可動,還有人說,晚間似乎見過木架上有燈火閃動。
傳訊裝置?
“大意了,人生不能太得意啊。”周文想到自己攻破函穀關後高歌猛進時,曾在出了函穀後遣大量斥侯對道路兩側進行過探查。斥侯迴報說,近前的坡地雖然不難登,較遠的大山似乎不易過,也未發現有大軍潛藏。
周文從沒想過從函穀關到新關之間會有秦軍隱藏,如果南麵大山中有可大軍通行的道路,那就不會隻有函穀一條入關中之路了。
現在想來,雖然秦人大軍很難躲在裏麵不被斥侯發現,但要藏一些斥侯在上麵建立觀察點,並且架起燈號傳訊,那並非是不可能的。報告秦人築建新關的那個斥侯,好像叫閃猴?他不就是從山間小路而迴向自己稟報的嗎?
現在,一定是秦人藏在較近的山坡頂上喊話,進一步動搖下麵的軍心。
黑夜裏很難出兵搜山剿殺,周文完全無計可施,隻能由著秦人叫嚷了。大約秦人在山上也有今日營外喊話的那種大號角一樣的東西吧,聽山上的聲音可不近,居然能傳到這裏還能分辨出在喊什麽……
“秉大將軍。”傳訊親衛的聲音嚇了周文一跳,把他從茫然的思緒中拉了出來,“西側營外,日間降秦的那些叛卒,一軍之人都在營外誘降,說秦人給粟米吃,投降後會發到北邊墾田五年,和之前被俘的人說的一樣。”
“另外他們還說……”傳訊卒有些遲疑。
“還說什麽?都說了吧。”周文輕輕的說。
“還說要是願意把家人接到北邊,立即就不算叛民,授田落戶,且秦人可以代為尋找其家人並送到北邊。”
周文揮揮手讓傳訊卒退下。
不一會兒,一匹快馬從東側狂奔而來:“報~~~~~~~~~~~”
馬到三十步外,馬上的傳訊卒幾乎是直接馬上摔下來。“秉將軍,東側,東側……”
“東麵投降的士卒又迴來了蠱惑士卒投降了?”周文突然覺得厭煩,打斷了傳訊卒的話,“這次有多少叛卒在外?”
“不是,不是。”傳訊卒被周文的話弄得有點不知所措,好容易才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將軍,是投降秦人的將軍頹在營外招攬,東營已經有兩軍多人整軍投降了,臨近營盤的人也有一萬多跟著跑過去了,隻是不是整軍的。”
傳訊卒急急的稟報完,就彎下腰大咳,這口氣沒緩過來就報告,身體開始抗議了。
“哦?你別急,喘口氣。”周文麵色出奇的和善起來,“伍頹又是如何說?”
傳訊卒咳了好一會兒才直起腰來:“伍頹說,他已經與秦人的將軍談過,日間秦人的承諾都是真的,是秦帝的詔令。他還說,還說……”
他看了周文的表情一眼,才下定決心繼續說:“秦帝已經知道他投降,並傳口詔任他為北邊屯田都尉,所有降卒都將由他繼續率領,讓大家放心。另外,投降的人要是願意……”
周文再次打斷了他:“要是願意把家人遷移過去,馬上就授田落戶,按庶民相待,叛秦之罪一筆勾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