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頹的傳訊卒臉上露出心有餘悸的神情:“借著我等抵禦騎軍的時候,大隊的秦軍出營列陣箭矢開道,把我等逼退到稍寬的地帶騎軍就從兩翼側擊……函穀關內有多少秦軍是無法得知了,隻是觀函穀道西口的秦營規模,應不低於十萬軍駐紮,其中騎軍就不下兩萬。”
“這都是你親眼所見?”十萬?周文後背的汗毛都立起來了。
“非是仆所見,是將軍頹召集諸將帳內匯集各方情況後,告訴仆等二人,讓仆等據此向大將軍稟告。”
“扶他下去歇息,給他二人弄點兒吃的,把這壇酒也給他們帶上。”
周文打發走了伍頹派來報信的人,兩眼直勾勾的盯著帳內諸將:“各位將軍,各位豪俠,若將軍頹那邊情形屬實,我等就已經被至少十八萬秦軍合圍了。就算將軍頹的人損失不大,加上這邊現有兵力一共也不過十六萬人。各位也都看到了秦人的戰力,非是我等這些訓練不足的士卒可比擬的。現在,我等糧秣不足,兵甲箭矢不足,軍心低落,如何應對,還望諸位大俠教我。”
帳內一片沉默。過了一會兒,一個將領開口說道:“將軍曾言,投降亦是死,為今之計,屬將認為應該盡快與將軍頹會合,我等雖臨絕地,然也同樣絕了士卒潰逃之路,反而利於萬眾同心與敵偕亡,十幾萬人抱在一起,秦人若硬撼,自己也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另一名將領反駁說:“秦人無需與我們硬拚,隻需圍住,待我們糧秣耗盡,餓也餓死我們了。就算沒餓死,秦人屆時都無需持兵,直接入營把我們丟入河水,也無人有力量進行反抗。”
先頭發言的將領迴答道:“自不可待糧秣耗盡,否則與自盡何異?屬將的想法是與將軍頹合兵後,集中所剩糧秣和兵器箭矢,以及車馬,擇軍中悍勇之士以必死之心向函穀道衝開一道血路,能跑出去多少是多少,總比都死在這裏強。”
“如果實在出不去,則與秦人同歸於盡,拚殺一個算一個。”他臉上露出堅定的神態,很有視死如歸的氣概。
帳內的氣氛被調動起來了,各個將領既然已到了絕境,反而無所畏懼了,都開言表示大不了抱住秦卒一起投河,以命換命,值了。
周文的臉色也緩和了下來:“當初一同舉旗反秦,就是把頭提在手中了。諸位將軍所言深合本將軍之心,和秦人拚死,也比被秦人困死、餓死強。既然如此,明日留兩軍堵截西側秦軍,其他各部拔營向東,與將軍頹所率之軍會合,至少那邊離函穀關更近。”
他叫過一名親衛:“使人傳令給將軍頹,堅守現在的營盤,等待吾等前往匯合,並把剛剛諸將的決斷一並告知。”
_
留縣縣衙,景駒坐在縣令的位置上長出了一口氣,總算順利的拿下了留縣,這幾日心中的惴惴不安終於消散了。
數日前,他得到狄縣(今高青縣東南)方麵的消息,魏地周市,一路向東一直打到了狄縣城下,狄縣令立即組織守城防禦。
故齊田氏王族在狄縣一支,家主名叫田儋,與族弟田榮、田橫在當地也算豪強,深得人心。得知周市入齊,三人商量覺得這是起事的好機會,就暗中把族中子弟、家仆、門客、田客組織成數千的家兵,然後田儋綁了一個家奴、帶著一幫年輕有力的隨從去找縣令,意思是說這個家奴有罪要殺,先告知縣令一聲(這時代家奴的性命操在家主手中,隻要通報官府一下就可隨意處置)。因田儋是本縣的富豪大佬,縣令自然要給這個麵子,讓田儋進衙走流程。
不想田儋借機暴起,把縣令擊殺,命隨從控製住縣衙然後發出信號,那幾千家兵很快就控製了整個狄縣。隨後田儋召集全縣有勢力的豪門和縣中原有官吏,以及縣內青壯進行演講說,各地的諸侯都已經反秦自立,齊地本是古代封建的諸侯國,而我田儋是齊王田氏的王族正統,因此我現在就是齊王。
知道田儋自立為齊王的消息後,景駒和寧君覺得時機到了,一邊派人通知秦嘉,一邊以家臣、田客等湊齊了三千人立即起事,占據了留縣,把縣令什麽的都關了起來。
“公子,”坐在下手第一位的寧君也露出輕鬆地神態,“留縣順利到手,想必大俠嘉那邊對東海郡的所圖也必能得手。當今之計,應迅速招募縣內閑民和青壯之人,擴大我等的軍力,現在三千人自保或有餘,但攻取則不足。”
“寧君所言甚是。”景駒頜首讚同,“即便不言攻取,待秦嘉他們得了東海,以一郡之庶民,可募之兵或將過萬,我等兵力差距若懸殊,恐其生輕視之心。”
寧君聽出了景駒話中另外的意思。原本景駒是要通過與秦嘉聯姻的方式,讓秦嘉對其生出歸屬感和輔保之心,若兩家聯姻,則景駒稱王時秦嘉必然是獲益最大之人,親族的關係能使秦嘉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隻是到現在鹹陽方麵也沒有把景娥送迴來,甚至連個消息都沒有。齊地田氏一稱王,景駒和他不能不動,因為他們不動,秦嘉在東海動起來後他們就更被動。現在既然動了,就要借機努力發展自身的力量,如果推測認為秦嘉會發展到萬人之軍,他們自己也必須有至少七、八千兵,這樣當兩方合並時,可以給秦嘉一些兵力上的“實利”,彌補暫未聯姻的缺憾,把秦嘉綁在自己的王座上。
“這樣吧,仆去主此事,以家兵中善言者在縣內和各鄉亭募集。”寧君主動請纓。
“如此就勞煩寧君。”
景駒向寧君行了一禮,寧君側身避開還禮:“公子於時機到時,將為楚王,可莫要向臣下行禮。”
景駒很謙和一笑:“此後事也,現下吾與汝並非君臣,寧君就莫要拘禮了。”
兩人相視一笑。
在景駒、寧君、秦嘉這個三角中,景駒與寧君的關係最密切,一直是密友,而秦嘉則是因頗具實力而讓二人願意招攬。從秦嘉的角度上,則是要借景駒王族的名號號召楚人而成大事,所以與景駒可算相互利用的關係。當然“相互利用”這個詞有點難聽,換個說法就是共生共存。
秦嘉明白,如果不能利用故楚貴族作為號召,自己一個遊俠就算擁兵再多,也無法真正名正言順立住腳根,最後還是要投靠一個諸侯(就像彭越最終也要投靠一方一個道理)。既然早晚要投靠貴族,那在起事階段就能用上的景氏第一是省心,第二作為一開始就擁立者也可獲得最大的利益。不過在秦嘉心中對景駒多少不太放心,怕被卸磨殺驢,所以才一直堅持要兩家聯姻。
寧君則不同。寧君和景駒一起起事不能說沒有功利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誌向相同和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義氣。在寧君心中對大秦滅楚後不再封建諸侯國那叫相當的有意見,在他看來,景駒作為三閭王族是有資格稱王的,景駒除了有些瞻前顧後的小毛病外,其為人平和,有治政能力,對待庶民並不苛待,這從景駒的家臣和田客對其的忠心程度就可見一斑。
寧君認為,如果當初大秦滅楚後能立景駒這樣的人為王,那楚人的生活必定比現在要好數倍,大秦對天下的統治也會更穩定。現在倒好,大秦治天下,治得連閭左之徒都稱王了,那個陳勝算神馬東西。
寧君剛出了縣衙大堂迎麵就撞上了一個人,定睛一看是秦嘉的家仆,再看衙外街上自己的家兵正在拴一匹滿身風塵的馬,就知道這是來給景駒報信的,連忙拉住此人先問了問。
秦嘉偕同他之前所說的董緶、朱雞石那些人,因同樣得到齊地田儋稱王的消息,於三日前也已在東海郡起事,聚眾開始攻打郡治郯縣了。報信人稱,郯縣防守並不嚴密,且有內應之人,所以一、兩日必下。秦嘉請景駒立即在留縣共同起事,得手後迅疾招募兵員,十五日內匯合於彭城外,準備合力攻取彭城。
_
天光破曉。
兩萬張楚軍列陣營柵後,矛戟林立於前,強弩坐地待發於後。背後,其他各營各部,井然有序的向東撤退。
各個將領從周文大帳迴營後,把當前的危難與我們的應對連夜一直傳達到了伍長,對穩定崩潰的軍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當然,上級指示的傳達肯定不會原樣照轉,誰都沒向兵卒們提到東側函穀關有秦軍十萬、把伍頹的六萬人向西驅離了二十裏,隻是說,向東與伍頹的幾軍合兵,壯大自身抵禦秦軍的力量。
很奇怪的,秦軍並沒有銜尾追殺的意思,雖然騎著馬的斥侯一批一批的馳到周文大營的五百步外,但秦軍大營中並沒有集合出擊的鼓號之聲。一直到巳正,阻擊掩護的兩萬軍卒自身也開始緩緩退走,並點燃了大營的營柵防範秦人突然出擊。即便如此,到酉時,周文的後軍都已退兵四十裏,也未見秦軍追來。
周文軍也是挺拚的,這一日退兵五十裏,準備明日入夜前就與伍頹匯合。
秦軍一直沒有跟上來讓周文有些奇怪,也有些不安,所以早就命令後軍派出騎馬斥侯去打探。派出去十個,迴來了三個,秦軍的斥侯也不是吃素的。不過消息總算打探到了,秦軍不是沒追,而是等阻擊的後軍拔營退出十裏後,才緩緩的跟了上來,目前屯於三十裏外。
第二日酉時,周文終於在秦軍沒有進行騷擾的情況下順利與伍頹會師。伍頹的兵卒損失並不算大,是因為函穀關出來的秦軍就沒給他多少攻營的機會。兩下加在一起,勉強湊夠十六萬人,可糧秣……
站在伍頹向東的營柵後麵,周文望著五裏外秦軍的大營,使勁咬著後槽牙:“我的後軍距此十裏下營,我已命他們伐木堆薪,待秦軍追至,以火隔之,減緩西麵秦人的壓力。明日在你的軍中選萬人,我帶迴的軍中亦選萬人,兩萬人為先鋒,並集中所有車馬充戰車當先,於明日黃昏出其不意的衝擊秦營,把他們趕迴函穀關。”
伍頹沒有說話,隻是拱了拱手表示遵命。現在身陷死地,所做的任何事情不過是困獸之鬥,就算把東邊的十萬秦軍全都趕迴了函穀關又如何?且不說函穀關不易下,就算得了函穀關又如何?前方還有陝縣、澠池,還有雒陽。
從一開始,自己這些人就被秦人陰謀算計了,西方新關重兵,東方悄然跟上了十幾萬大軍,秦人早就知道自己進軍關中,一直隱忍不事聲張,預先布下陷阱,以糧秣為餌,一步一步的把自己這些人誘入……
他突然感到很疲憊。和百戰之師秦軍相比,跟隨周文和自己的這些閑氓加上泥腿子,如何能是對手?如果此番可以不死,他一定會找個沒有戰事的地方躲起來,等待天下安定。
伍頹不怕死。可看著成千上萬的人還沒被暴秦逼死,卻飛蛾投火一般的去找死,他心中有著很嚴重的自責。雖然這不是他所能負責的,但至少其中有跟著他和伍逢共同舉事的很多友朋和親族子弟,這些人已經有很多死在雒陽、死在函穀關、死在新關……如果知道這種結局,他一定不會選擇造反。
伍頹甚至已經預見到,現在他的族兄伍逢雖然還帶著數萬兵,被陳勝王器重,活得似乎很風光,但當自己和周文的這二十餘萬人灰飛煙滅之後,秦人會滿意的搓搓手就停下嗎?秦人若不收手,那伍逢的覆滅,也就隻是時間問題了。
誰也跑不了,誰也逃不過。
他突然對大秦的強大有了非常形象的感受,也由此產生了強烈的畏懼。
他要把伍家族人、伍家家臣和田客都摘出來,當作自己的親衛,不使他們成為第一批送死之人,要死也要最後再死在一起。
_
“周文的東西兩路大軍既然合並到一起了,他們的糧秣也應該差不多了,那就最後解決了吧。”胡亥自己的皇帝營帳內,隻有章邯和陳平兩個人,所以都比較隨意。
“大將軍,周文在潼關被擊潰時,不是收容了近萬人的人俘卒嗎?這些人現在如何處置的?”陳平問道。
“沒做什麽特別的處置,體弱者圈禁在潼關了,身健者在後營暫做役使之用,待此戰一了,再一齊按陛下之意送往九原。上卿認為這些人有什麽用途?”
“陛下給大將軍十部大喇叭,就是用來瓦解張楚軍心的。”陳平向胡亥拱了拱手,後者此時正端著個酒爵有滋有味的嗞嘍著。
“根據秦律,反叛者夷三族,相信現在周文必然用這一條來凝聚士氣,準備與你的秦銳士卒同歸於盡。如果大將軍在降卒中選一些人,由他們把陛下,”他又向胡亥拱拱手,“的屯田處罰方式說給張楚軍卒們,那對周文軍的士氣瓦解程度就會大大高於隻由秦銳來說的效果。所以,我建議大將軍立即傳令迴去,選出,也不用太多,一到兩千精壯善言嗓門大的降卒,先讓他們相信陛下的善意,然後再把他們帶到張楚軍營外喊話。”
胡亥放下酒爵:“章邯,待你選好降卒,要不要我以皇帝的身份親自去見他們向他們做承諾?”
章邯連忙拱手:“陛下言重了,這等事情何需陛下親為?臣親自去說,想必臣以大將軍之身已經足以讓降卒們認同了。”
“傳令給董翳和司馬欣,他們那邊抓到的函穀關留守軍卒也不少,也選出一批來,兩頭喊話。”錦衛給胡亥注滿了酒漿,胡亥又把酒爵端了起來,“等兩頭的降卒們喊過話後,你布置在山上的墩台再接著喊,讓張楚軍大營的中間部位也能聽到朕的詔令。”
他忽然想起什麽,又把酒爵放下:“陳平,你那個偽造坑殺假象的方略,是等這些人投降後從中選人施行呢,還是在不知道朕的從寬處罰詔令之外的人中選擇呢?”
“陛下,選兩類人有不同的好處,也有不同的缺陷。用已知陛下寬待詔令的人,則陛下偽為寬容、實則暴戾的形象就會傳出,對陛下做昏君有利。”陳平拱手笑道。
“但對以後朕再獲取送上門的勞力不利,會導致後麵的戰事中那些軍卒死拚。是否?”胡亥端起酒爵大喝一口。
“正是。所以,臣還是在不知陛下寬善恩詔的人中選吧。大將軍,”陳平對章邯說,“勞煩大將軍向函穀關傳令,挑選兩千多人,不要是整數,也不要是原來張楚軍中同一部曲的人,要有健壯而巧舌者、殘而尚可逃跑者、老弱也能行動者,這些人不能讓他們知道九原屯田之事。請都尉翳或長史欣中的一人親自處理此事,把這些人單獨圈禁,讓守衛軍卒態度惡劣一些。”
“這都是你親眼所見?”十萬?周文後背的汗毛都立起來了。
“非是仆所見,是將軍頹召集諸將帳內匯集各方情況後,告訴仆等二人,讓仆等據此向大將軍稟告。”
“扶他下去歇息,給他二人弄點兒吃的,把這壇酒也給他們帶上。”
周文打發走了伍頹派來報信的人,兩眼直勾勾的盯著帳內諸將:“各位將軍,各位豪俠,若將軍頹那邊情形屬實,我等就已經被至少十八萬秦軍合圍了。就算將軍頹的人損失不大,加上這邊現有兵力一共也不過十六萬人。各位也都看到了秦人的戰力,非是我等這些訓練不足的士卒可比擬的。現在,我等糧秣不足,兵甲箭矢不足,軍心低落,如何應對,還望諸位大俠教我。”
帳內一片沉默。過了一會兒,一個將領開口說道:“將軍曾言,投降亦是死,為今之計,屬將認為應該盡快與將軍頹會合,我等雖臨絕地,然也同樣絕了士卒潰逃之路,反而利於萬眾同心與敵偕亡,十幾萬人抱在一起,秦人若硬撼,自己也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另一名將領反駁說:“秦人無需與我們硬拚,隻需圍住,待我們糧秣耗盡,餓也餓死我們了。就算沒餓死,秦人屆時都無需持兵,直接入營把我們丟入河水,也無人有力量進行反抗。”
先頭發言的將領迴答道:“自不可待糧秣耗盡,否則與自盡何異?屬將的想法是與將軍頹合兵後,集中所剩糧秣和兵器箭矢,以及車馬,擇軍中悍勇之士以必死之心向函穀道衝開一道血路,能跑出去多少是多少,總比都死在這裏強。”
“如果實在出不去,則與秦人同歸於盡,拚殺一個算一個。”他臉上露出堅定的神態,很有視死如歸的氣概。
帳內的氣氛被調動起來了,各個將領既然已到了絕境,反而無所畏懼了,都開言表示大不了抱住秦卒一起投河,以命換命,值了。
周文的臉色也緩和了下來:“當初一同舉旗反秦,就是把頭提在手中了。諸位將軍所言深合本將軍之心,和秦人拚死,也比被秦人困死、餓死強。既然如此,明日留兩軍堵截西側秦軍,其他各部拔營向東,與將軍頹所率之軍會合,至少那邊離函穀關更近。”
他叫過一名親衛:“使人傳令給將軍頹,堅守現在的營盤,等待吾等前往匯合,並把剛剛諸將的決斷一並告知。”
_
留縣縣衙,景駒坐在縣令的位置上長出了一口氣,總算順利的拿下了留縣,這幾日心中的惴惴不安終於消散了。
數日前,他得到狄縣(今高青縣東南)方麵的消息,魏地周市,一路向東一直打到了狄縣城下,狄縣令立即組織守城防禦。
故齊田氏王族在狄縣一支,家主名叫田儋,與族弟田榮、田橫在當地也算豪強,深得人心。得知周市入齊,三人商量覺得這是起事的好機會,就暗中把族中子弟、家仆、門客、田客組織成數千的家兵,然後田儋綁了一個家奴、帶著一幫年輕有力的隨從去找縣令,意思是說這個家奴有罪要殺,先告知縣令一聲(這時代家奴的性命操在家主手中,隻要通報官府一下就可隨意處置)。因田儋是本縣的富豪大佬,縣令自然要給這個麵子,讓田儋進衙走流程。
不想田儋借機暴起,把縣令擊殺,命隨從控製住縣衙然後發出信號,那幾千家兵很快就控製了整個狄縣。隨後田儋召集全縣有勢力的豪門和縣中原有官吏,以及縣內青壯進行演講說,各地的諸侯都已經反秦自立,齊地本是古代封建的諸侯國,而我田儋是齊王田氏的王族正統,因此我現在就是齊王。
知道田儋自立為齊王的消息後,景駒和寧君覺得時機到了,一邊派人通知秦嘉,一邊以家臣、田客等湊齊了三千人立即起事,占據了留縣,把縣令什麽的都關了起來。
“公子,”坐在下手第一位的寧君也露出輕鬆地神態,“留縣順利到手,想必大俠嘉那邊對東海郡的所圖也必能得手。當今之計,應迅速招募縣內閑民和青壯之人,擴大我等的軍力,現在三千人自保或有餘,但攻取則不足。”
“寧君所言甚是。”景駒頜首讚同,“即便不言攻取,待秦嘉他們得了東海,以一郡之庶民,可募之兵或將過萬,我等兵力差距若懸殊,恐其生輕視之心。”
寧君聽出了景駒話中另外的意思。原本景駒是要通過與秦嘉聯姻的方式,讓秦嘉對其生出歸屬感和輔保之心,若兩家聯姻,則景駒稱王時秦嘉必然是獲益最大之人,親族的關係能使秦嘉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隻是到現在鹹陽方麵也沒有把景娥送迴來,甚至連個消息都沒有。齊地田氏一稱王,景駒和他不能不動,因為他們不動,秦嘉在東海動起來後他們就更被動。現在既然動了,就要借機努力發展自身的力量,如果推測認為秦嘉會發展到萬人之軍,他們自己也必須有至少七、八千兵,這樣當兩方合並時,可以給秦嘉一些兵力上的“實利”,彌補暫未聯姻的缺憾,把秦嘉綁在自己的王座上。
“這樣吧,仆去主此事,以家兵中善言者在縣內和各鄉亭募集。”寧君主動請纓。
“如此就勞煩寧君。”
景駒向寧君行了一禮,寧君側身避開還禮:“公子於時機到時,將為楚王,可莫要向臣下行禮。”
景駒很謙和一笑:“此後事也,現下吾與汝並非君臣,寧君就莫要拘禮了。”
兩人相視一笑。
在景駒、寧君、秦嘉這個三角中,景駒與寧君的關係最密切,一直是密友,而秦嘉則是因頗具實力而讓二人願意招攬。從秦嘉的角度上,則是要借景駒王族的名號號召楚人而成大事,所以與景駒可算相互利用的關係。當然“相互利用”這個詞有點難聽,換個說法就是共生共存。
秦嘉明白,如果不能利用故楚貴族作為號召,自己一個遊俠就算擁兵再多,也無法真正名正言順立住腳根,最後還是要投靠一個諸侯(就像彭越最終也要投靠一方一個道理)。既然早晚要投靠貴族,那在起事階段就能用上的景氏第一是省心,第二作為一開始就擁立者也可獲得最大的利益。不過在秦嘉心中對景駒多少不太放心,怕被卸磨殺驢,所以才一直堅持要兩家聯姻。
寧君則不同。寧君和景駒一起起事不能說沒有功利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誌向相同和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義氣。在寧君心中對大秦滅楚後不再封建諸侯國那叫相當的有意見,在他看來,景駒作為三閭王族是有資格稱王的,景駒除了有些瞻前顧後的小毛病外,其為人平和,有治政能力,對待庶民並不苛待,這從景駒的家臣和田客對其的忠心程度就可見一斑。
寧君認為,如果當初大秦滅楚後能立景駒這樣的人為王,那楚人的生活必定比現在要好數倍,大秦對天下的統治也會更穩定。現在倒好,大秦治天下,治得連閭左之徒都稱王了,那個陳勝算神馬東西。
寧君剛出了縣衙大堂迎麵就撞上了一個人,定睛一看是秦嘉的家仆,再看衙外街上自己的家兵正在拴一匹滿身風塵的馬,就知道這是來給景駒報信的,連忙拉住此人先問了問。
秦嘉偕同他之前所說的董緶、朱雞石那些人,因同樣得到齊地田儋稱王的消息,於三日前也已在東海郡起事,聚眾開始攻打郡治郯縣了。報信人稱,郯縣防守並不嚴密,且有內應之人,所以一、兩日必下。秦嘉請景駒立即在留縣共同起事,得手後迅疾招募兵員,十五日內匯合於彭城外,準備合力攻取彭城。
_
天光破曉。
兩萬張楚軍列陣營柵後,矛戟林立於前,強弩坐地待發於後。背後,其他各營各部,井然有序的向東撤退。
各個將領從周文大帳迴營後,把當前的危難與我們的應對連夜一直傳達到了伍長,對穩定崩潰的軍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當然,上級指示的傳達肯定不會原樣照轉,誰都沒向兵卒們提到東側函穀關有秦軍十萬、把伍頹的六萬人向西驅離了二十裏,隻是說,向東與伍頹的幾軍合兵,壯大自身抵禦秦軍的力量。
很奇怪的,秦軍並沒有銜尾追殺的意思,雖然騎著馬的斥侯一批一批的馳到周文大營的五百步外,但秦軍大營中並沒有集合出擊的鼓號之聲。一直到巳正,阻擊掩護的兩萬軍卒自身也開始緩緩退走,並點燃了大營的營柵防範秦人突然出擊。即便如此,到酉時,周文的後軍都已退兵四十裏,也未見秦軍追來。
周文軍也是挺拚的,這一日退兵五十裏,準備明日入夜前就與伍頹匯合。
秦軍一直沒有跟上來讓周文有些奇怪,也有些不安,所以早就命令後軍派出騎馬斥侯去打探。派出去十個,迴來了三個,秦軍的斥侯也不是吃素的。不過消息總算打探到了,秦軍不是沒追,而是等阻擊的後軍拔營退出十裏後,才緩緩的跟了上來,目前屯於三十裏外。
第二日酉時,周文終於在秦軍沒有進行騷擾的情況下順利與伍頹會師。伍頹的兵卒損失並不算大,是因為函穀關出來的秦軍就沒給他多少攻營的機會。兩下加在一起,勉強湊夠十六萬人,可糧秣……
站在伍頹向東的營柵後麵,周文望著五裏外秦軍的大營,使勁咬著後槽牙:“我的後軍距此十裏下營,我已命他們伐木堆薪,待秦軍追至,以火隔之,減緩西麵秦人的壓力。明日在你的軍中選萬人,我帶迴的軍中亦選萬人,兩萬人為先鋒,並集中所有車馬充戰車當先,於明日黃昏出其不意的衝擊秦營,把他們趕迴函穀關。”
伍頹沒有說話,隻是拱了拱手表示遵命。現在身陷死地,所做的任何事情不過是困獸之鬥,就算把東邊的十萬秦軍全都趕迴了函穀關又如何?且不說函穀關不易下,就算得了函穀關又如何?前方還有陝縣、澠池,還有雒陽。
從一開始,自己這些人就被秦人陰謀算計了,西方新關重兵,東方悄然跟上了十幾萬大軍,秦人早就知道自己進軍關中,一直隱忍不事聲張,預先布下陷阱,以糧秣為餌,一步一步的把自己這些人誘入……
他突然感到很疲憊。和百戰之師秦軍相比,跟隨周文和自己的這些閑氓加上泥腿子,如何能是對手?如果此番可以不死,他一定會找個沒有戰事的地方躲起來,等待天下安定。
伍頹不怕死。可看著成千上萬的人還沒被暴秦逼死,卻飛蛾投火一般的去找死,他心中有著很嚴重的自責。雖然這不是他所能負責的,但至少其中有跟著他和伍逢共同舉事的很多友朋和親族子弟,這些人已經有很多死在雒陽、死在函穀關、死在新關……如果知道這種結局,他一定不會選擇造反。
伍頹甚至已經預見到,現在他的族兄伍逢雖然還帶著數萬兵,被陳勝王器重,活得似乎很風光,但當自己和周文的這二十餘萬人灰飛煙滅之後,秦人會滿意的搓搓手就停下嗎?秦人若不收手,那伍逢的覆滅,也就隻是時間問題了。
誰也跑不了,誰也逃不過。
他突然對大秦的強大有了非常形象的感受,也由此產生了強烈的畏懼。
他要把伍家族人、伍家家臣和田客都摘出來,當作自己的親衛,不使他們成為第一批送死之人,要死也要最後再死在一起。
_
“周文的東西兩路大軍既然合並到一起了,他們的糧秣也應該差不多了,那就最後解決了吧。”胡亥自己的皇帝營帳內,隻有章邯和陳平兩個人,所以都比較隨意。
“大將軍,周文在潼關被擊潰時,不是收容了近萬人的人俘卒嗎?這些人現在如何處置的?”陳平問道。
“沒做什麽特別的處置,體弱者圈禁在潼關了,身健者在後營暫做役使之用,待此戰一了,再一齊按陛下之意送往九原。上卿認為這些人有什麽用途?”
“陛下給大將軍十部大喇叭,就是用來瓦解張楚軍心的。”陳平向胡亥拱了拱手,後者此時正端著個酒爵有滋有味的嗞嘍著。
“根據秦律,反叛者夷三族,相信現在周文必然用這一條來凝聚士氣,準備與你的秦銳士卒同歸於盡。如果大將軍在降卒中選一些人,由他們把陛下,”他又向胡亥拱拱手,“的屯田處罰方式說給張楚軍卒們,那對周文軍的士氣瓦解程度就會大大高於隻由秦銳來說的效果。所以,我建議大將軍立即傳令迴去,選出,也不用太多,一到兩千精壯善言嗓門大的降卒,先讓他們相信陛下的善意,然後再把他們帶到張楚軍營外喊話。”
胡亥放下酒爵:“章邯,待你選好降卒,要不要我以皇帝的身份親自去見他們向他們做承諾?”
章邯連忙拱手:“陛下言重了,這等事情何需陛下親為?臣親自去說,想必臣以大將軍之身已經足以讓降卒們認同了。”
“傳令給董翳和司馬欣,他們那邊抓到的函穀關留守軍卒也不少,也選出一批來,兩頭喊話。”錦衛給胡亥注滿了酒漿,胡亥又把酒爵端了起來,“等兩頭的降卒們喊過話後,你布置在山上的墩台再接著喊,讓張楚軍大營的中間部位也能聽到朕的詔令。”
他忽然想起什麽,又把酒爵放下:“陳平,你那個偽造坑殺假象的方略,是等這些人投降後從中選人施行呢,還是在不知道朕的從寬處罰詔令之外的人中選擇呢?”
“陛下,選兩類人有不同的好處,也有不同的缺陷。用已知陛下寬待詔令的人,則陛下偽為寬容、實則暴戾的形象就會傳出,對陛下做昏君有利。”陳平拱手笑道。
“但對以後朕再獲取送上門的勞力不利,會導致後麵的戰事中那些軍卒死拚。是否?”胡亥端起酒爵大喝一口。
“正是。所以,臣還是在不知陛下寬善恩詔的人中選吧。大將軍,”陳平對章邯說,“勞煩大將軍向函穀關傳令,挑選兩千多人,不要是整數,也不要是原來張楚軍中同一部曲的人,要有健壯而巧舌者、殘而尚可逃跑者、老弱也能行動者,這些人不能讓他們知道九原屯田之事。請都尉翳或長史欣中的一人親自處理此事,把這些人單獨圈禁,讓守衛軍卒態度惡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