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乘坐兵車狂奔固然是導致他渾身酸痛的原因之一,但昨夜他也並沒有睡好,一直在規劃拿迴帝位之後的諸多事務。這缺乏睡眠加上顛簸幾十裏,在把趙高和李斯一同處置掉之後的鬆弛狀態下,他幾乎已經快睡著了,隻是馬上就要做的一些事情,仍在腦中轉悠著讓他睡不著。
三公九卿中,當下最重要的應該是三公缺一公需要補足。其中禦史大夫......禦史監察百官,恐怕要再增強點兒其他方麵的力量,雖然秦朝的禦史大夫似乎不管禦史…..
九卿中,廷尉已經確定給李由留著。奉常是與宮廷和那幫六國博士相關度很大的位置,而現任奉常由太史令轉任,與趙高應該沒什麽幹係……趙高外放,郎中令要補人,這個人選幾乎不用多考慮。太仆可不動,典客掌諸侯與少數民族部族首領朝覲事務、接待諸郡縣上計吏……這個需要擴展一下內容並且換換人。宗正不需要動。
少府章邯既然曆史上領刑徒軍轉戰山東,連項梁都給殺了,還是給他另外換個更起作用的位置,目前雖然暫不動,但需要考慮接替人選。治粟內史是修渠的鄭國,應該年紀不小了,也需要有所考慮,不過不在目前馬上要動,而是針對六國動亂時需要提高關內的糧秣產量時。還有關中地區的防務……
正當胡亥左思右想之際,韓談悄悄走過來:“陛下,即將到未時,三公九卿和陛下特召之臣,均已在殿門外候駕。”
聽說大臣們已經到了,他多少有點兒心虛,對付一兩個人是一迴事,麵對一群古代政客,又是一迴事。在現代,他不過是一個技術型的人才,隻是好奇心多一些,朋友們喜歡討論曆史時自己就跟著瞎摻和一下,看過幾本曆史故事,看過幾部穿越小說,然後看故事和小說時遇到一些感覺胡說八道的地方就上網查查史料,連一部完整的《史記》都沒讀全。至於政治,他隻略通一些辦公室政治而已。
在昨夜的思想時刻,除了複位之後的諸般安排,他也沒有忘記最重要的曆史大事。現在已經是二世元年六月中旬,曆史記載中,二世元年七月的什麽時候,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天下就將真正開始大亂。還有一個月,最多一個月啊,能幹點兒啥?而且陳勝的“農民起義軍”居然還攻進過函穀關!自從始皇帝一統天下,關中四關好像很久沒認真修繕過了,守關兵士也都懈怠了……
_
諸位大臣入殿、禮拜,丹陛之上胡亥的目光向下環視了一圈。
宗正贏騰是個老人,不過這秦朝的老人怎麽都這麽精神抖擻的,一點兒都沒有昏聵之相。衛尉董翳見過了,已經卸去甲胄換了朝服。郎中令……不會來了。太仆馬興大約五十多歲的樣子,看上去尚有幾分精幹之意。治粟內史鄭國也是老人,有些瘦弱。典客巴瀾麵色稍黑透紅,是巴族人,時常在西南巴蜀蠻族中奔波,頗有幾分風塵催人老的感覺。奉常胡毋敬看起來像個太監,白白淨淨肥肥胖胖的,幸虧還有一簇山羊胡子翹著……
不過胡亥最關注是其他五個人,即禦史大夫馮去疾、太尉馮劫、廷尉姚賈、少府章邯、客卿頓弱。(此處各官人名,向孫大大致敬)
馮去疾看起來六十歲左右,麵色發黃,微胖,文人氣質,可胡子又很類似秦俑中的大將軍造型。馮劫是馮去疾的兒子,但和他父親完全兩樣,結實精幹,典型後世西北漢子那種類型。
章邯不很高但強壯,肩寬背厚,很具男子漢風範,不過在麵相上是文秀的形象,可以用儒將形容。
頓弱是客卿,客卿是丞相屬下的散官,是秦國之外的六國人來秦國做官時通常先被賦予的官位。一般為皇帝提供謀劃建議和做一些非常職的事情,是備升遷的大臣。
商鞅和李斯都做過客卿。頓弱也有六十歲左右,小個子,很瘦,表情嚴肅,那種看起來鐵麵冷心的形象讓胡亥頗為滿意。當年始皇帝許他不行跪拜,所以他入殿時隻是一揖。
姚賈則是清臒的典型文人,五十歲向上的年齡,臉上總掛著一種人畜無害的笑意。
“笑麵虎?我喜歡。”胡亥再次感到滿意。
至於公子嬰……胡亥對著公子嬰微笑了一下,就像同謀間的默契。
待群臣落座後,胡亥輕咳一聲:“諸卿,朕先有兩件事宣布。其一是丞相李斯告老,向朕請辭丞相一職。”
大臣們頗感驚異的目光立即看向李斯,李斯則麵無表情的不置一語。
“其二,郎中令趙高自覺在朕登基後一些事情所為不恰當,也向朕請辭郎中令一職。”
下麵出現一陣輕微的躁動,但四下卻找不到趙高的蹤影。但總的來說聽到這個人要辭郎中令,一抹摟不住的笑意幾乎浮現在每個人的臉上。
胡亥心說,這趙高有多遭人恨啊。
不過高興歸高興,但大臣們開始覺得這裏麵有問題了,兩大皇帝倚重的重臣同時去職,這顯然是一個重要的征兆,聯係到剛剛聽說小皇帝輕車迴宮和鹹陽街麵衛尉軍不尋常的調動和戒備……
馮去疾、馮劫、頓弱、姚賈等人相互對視了一眼,福兮?禍兮?
皇權,在這個時代是整個社會的柱石。在座的大臣都是始皇帝時的老臣,對皇室的忠貞也是堅定不移的。至於始皇帝選扶蘇還是胡亥繼位、胡亥繼位是否包含陰謀,他們內心中難免會有各自的看法和猜測,但皇家承繼之事自古以來多血腥,所以他們也並不想置身其中。
始皇帝的諸公子公主鼓噪胡亥乃矯詔篡位登基而被屠戮一空,他們也就是歎息了一下,認為諸公子們太不識時務。
對於公子扶蘇,各位大臣的印象還是很不錯的,溫良恭儉,不似始皇帝那般嚴苛酷烈,卻也剛毅果決,應該是很好守成之君。但大臣們也有另外的考慮,就是如果遭遇突發政局時,公子扶蘇這種性格也是非常易受強臣影響的性格。
比如,受蒙恬和蒙毅的影響。
始皇帝時對蒙毅就幾乎言聽計從,而公子扶蘇監軍北疆多年,與三十萬邊軍統帥蒙恬的關係自不必言了。因此也有大臣(比如李斯)認為,一旦扶蘇登基為帝,則大秦朝堂或將是蒙氏兄弟的天下。
而對公子胡亥,大臣們的印象可以說,沒有印象!
當然這是從政事角度而言。這位小公子在始皇帝在位時是典型的小紈絝,從未參與任何政事,隻是作為始皇帝最小的兒子,深得始皇帝的喜愛,每次東巡都帶著他,而他也不過就是跟著四處遊玩。
胡亥身邊除了講席趙高外,並無任何朝中勢力相伴,趙高也不過就是個皇家馬車夫的領班兼帶著皇帝符璽的拎包,所以大臣們對胡亥都有些輕視。但胡亥繼位皇帝後的前幾月,頗有幾分勤政君主的氣象,使得群臣的輕視幾乎都消失了。
可東巡以來皇帝的變化,又讓他們心中搖頭。雖然如此,但他們按照嚴格的大秦律法和堅定的忠君思想,也不敢對胡亥再有什麽輕視行為,君為貴。
換個角度看,麵對胡亥這樣無從政經驗的帝王,也是大臣們各顯其能的時候。一旦自己的能力為皇帝看重,就有施展才華的空間。
二世皇帝登基,丞相李斯繼續留用倒也沒什麽,那個馬車夫兼跟班當郎中令也屬正常,郎中令本來就是皇帝貼身之人。問題就在於,誰也沒想到這個郎中令居然是個翻雲覆雨的佞臣,在東巡中就開始對皇帝施加影響,東巡後幹脆把皇帝哄到甘泉宮,自己在朝臣和皇帝之間成為一個隔離帶。這樣下去,到地誰是真皇帝?
今天皇帝突然鬧了這麽一出輕車迴宮的俳戲,然後再突然召見朝中重臣,現在又突然告訴他們李斯、趙高兩人同時“請辭”離職……
通常發生這種事情,就是繼位君王要擺脫輔政大臣的影響準備自己親政的信號。
始皇帝親政時,借嫪毐之亂囚了聽政的趙太後,趕走了丞相呂不韋並且後又逼呂不韋自殺,然後就徹底把持了朝政。
現在小皇帝也來了這麽一手,這些老狐狸們真不相信李斯和趙高是“自願請辭”的。
如此看來,這個皇帝是在甘泉宮玩兒夠了又迴歸明君之路?畢竟自孝公以來的贏姓君主,就沒出過一個昏聵的,贏姓的血性在二世皇帝身上又被激發了?
殿內重臣心中開始警號長鳴。
_
上麵胡亥繼續說道:“朕因此決意調整一下諸卿的職司,馮去疾。”
“臣在。”
“汝由禦史大夫升任丞相,盡快與李斯交接。”
“臣奉詔。”馮去疾稍露喜色施禮。李斯去職,他是最有可能接替丞相之位的,因為禦史大夫又稱副丞相,現在真的大位到手,雖在情理之中,但也多少有點兒興奮。
“頓弱,你來任禦史大夫。”
“啊!”頓弱輕唿一聲,頗顯吃驚的樣子,但趕緊收斂了一下。從客卿一躍成為掌實職的三公之一可是個不小的升遷,“陛下,臣非辭辛苦,隻是臣任三公之位……”
胡亥笑了一下:“頓弱,禦史大夫實為副丞相,自是非常重要的位置。另外,朕對卿還有其他方麵的要求,之後再與卿商議。”
“這……臣奉詔。”
“馮劫仍任太尉,廷尉賈。”
“臣在。”
“你改任典客。典客巴瀾朕另有任用。至於典客的所司職司,朕也隨後再與卿商議。”
“臣奉詔。”姚賈表情不動的施禮迴應。
廷尉掌全國的律法施行類似司法部長加最高法院,典客有點兒類似外交部長,大秦一統後也沒啥外交,於是就成了少數民族事務部部長。因此從廷尉改任典客,雖然同為九卿之位,但職權卻大為下降了。
巴瀾同樣也施禮奉詔,因不知皇帝打算調任他做啥,所以也沒有多言。
“公子嬰任郎中令。”
“臣奉詔。”公子嬰得到這個任命,心中自是非常歡喜,為皇帝效了最大的力,也就得到了極為滿意的迴報,這個皇帝必須死保。
“廷尉空缺,朕擬調迴三川郡守李由接任。其他諸卿暫不更動,不過,章邯!”
“臣在。”
“你這個少府隻是暫不更動,朕自蒙氏兄弟之後,感覺軍中可為大將者稀。卿知兵事、懂營造、又對軍械甚為了解,因此朕對卿有厚望。”
“臣必不負陛下厚待。”章邯被皇帝誇得很開心,深施一禮,頗有感動之情。
“老丞相斯,為大秦鞠躬盡瘁一輩子了,朕決定尊太師,增食邑四千戶。”
“老臣謝陛下厚賜。”李斯站起來深施一禮。
“馮去疾既然接任丞相,進爵徹侯。封定內侯。”馮去疾這迴真的掩飾不住小激動了,立直身軀向皇帝行了個跪拜禮,“老臣,深謝陛下厚愛。”
“丞相起吧。另外,趙高雖有過,然則亦有功。”胡亥不動聲色的說,“朕擬將趙高外放為郡守,嗯,就會稽郡吧。會稽郡原郡守調陳郡為郡守,原陳郡郡守交接後召迴,另行任用。”
“好了,朕要說的事情暫時就這些,諸卿可將緊要政務稟來。李斯,你雖然請辭丞相,但當前政務仍以你為最清楚,你先說。”胡亥向後一靠,看著群臣說道。
李斯猶豫了一下,皇帝剛剛給太師尊號並增食邑,這時候掃皇帝的興是不是不合適?不過皇帝今天的此番作為與這幾個月大不相同,顯現出很強的自我意識和決策感,賭一把吧。
“老臣確有一議,還請陛下聖斷。”李斯站起來一揖。
“嗯,坐下說吧。”
“老臣懇請陛下,暫停阿房建宮和驪山先皇帝陵未建部分。陵寢和宮殿建設,牽扯大秦太多……”
馮去疾、馮劫、章邯等聽到李斯的奏議,心裏不免捏了一把汗。雖然他們也很希望皇帝停建宮殿和陵寢,但都還在琢磨如何說。
“此奏,允可。”胡亥打斷了李斯。
大臣們登時傻眼:這麽痛快?
章邯立即上奏:“陛下,緩建新宮和先皇帝陵,兩處共現仍約有四十多萬刑徒和二十多萬徭役,是否刑徒轉迴原郡縣服刑並解散徭役?還有,先皇帝雖已移駕陵宮,但因陵寢之工尚未完全收尾,未曾封陵,工匠知曉墓內機關,是否要……”
“殉葬?”咱們的現代版胡亥心中有些驚訝,以前都將封陵殉葬工匠當作秦二世暴虐、草菅人命的一大罪狀,現在看來,這不過是這個時代的慣例而已,這位少府說出來似乎完全沒有負罪感。
“把工匠殉葬?這倒是個問題。”胡亥沉吟著,“朕意,不殉葬工匠,卿等以為如何?”
大臣們覺得很意外,皇帝這是咋啦?很不符合“暴秦”特征,始皇帝殺人可是毫不眨眼的。
宗正首先反對:“陛下,工匠殉葬之事,關乎先皇帝之靈是否會為盜者驚擾。工匠多知陵內機關消息設置,臣請陛下三思。”
奉常、郎中令均表示讚同宗正之意。
胡亥看了看章邯,又看了看宗正等人:“我不想殉葬工匠,理由有三:其一,先皇帝陵寢原定周遭二十裏內不得有雜色人等進出,朕意把範圍擴大到三十裏,置卒巡守。可昭告天下,妄入者夷三族。工匠不得入,既知機關設置訣竅又能如何?過得一二十年,即使這些工匠未亡,也早模糊了記憶。”
胡亥輕輕一笑,“我年紀如此小,還熬不過那些工匠嗎?其二,工匠技藝師徒傳承,極易斷代,十分寶貴。大秦軍力強橫原因之一,就是大秦軍隊的軍械優良,天下居首。能為陵寢製作機關的工匠也必為天下最巧之工匠,都殺了,不是自弱己力嗎?其三,如若擔心大秦衰亡後……想必先皇帝會更震怒於我們這些贏姓子孫之不屑,而先靈被擾恐怕也並不重要了吧。”
“所以,我不但不用工匠殉葬,還要大用工匠”,胡亥平靜的環顧了一下諸臣,“章邯,你立即安排工匠遴選,既包括現在建新宮和建陵的,也包括原有軍械、營造等所有的工匠,朕擬設一匠師台,選出技藝卓超者封匠師,提升工匠名聲,鼓勵巧匠。這些匠師級工匠,朕會有大用,匠師台就設在望夷宮。”
他心想,望夷宮是史書中胡亥丟命的地方,自己是堅決不要這座宮殿了。
“至於驪山陵役使的普通工匠,三代老秦人出身的告誡後遣迴,其他山東工匠和不夠三代老秦之人,舉家遷至隴西郡”,胡亥呲牙一笑,“我就不信在遷隴西和殉先皇帝之間,他們會不知道怎麽選擇。”
匠師台?皇帝這想法倒是個好點子。大臣們心中暗暗點頭。大秦軍械向來天下第一,和鼓勵匠造不無關係。
當然,也和大秦嚴苛的律法有關。軍械上都刻有工匠的名字,出了質量問題是要掉腦袋的。
把不是三代老秦人的工匠遷到隴西郡,也絕了他們串聯山東鄉黨盜墓的可能。
“徭役立即遣歸,至於停建宮陵後四十萬刑徒的去向,朕需要與丞相去疾、尉劫、少府邯商議後再與諸卿再議。其他還有何重要事情奏來?”胡亥問道。
“陛下”,李斯向著胡亥施禮,“現今,由於阿房修造宮殿、驪山修造帝陵,庶民徭役過重,山東局勢已經開始隱隱出現不穩的跡象。而且很嚴重的是,我朝現在軍力空虛,北疆現駐軍二十五萬,南部百越投入軍卒和壯夫五十萬。當下整個關中隻有兩萬衛尉軍和五萬中尉軍,還有函穀關、武關、大散關、蕭關各有駐軍三千,嶢關、陳倉等地有駐軍一千五,守關軍總計一萬五千。關東僅各郡各有一千到四千不等的郡兵,這些郡兵還大都是山東當地人,戰力遠不及老秦兵,對大秦的忠誠度也……”
“我也為此很頭痛”,胡亥說,“我年少,無先皇帝一統天下的氣勢。先皇帝巡守天下,威加海內,各處宵小無不震懾。現山東不穩,並非全為徭役稅負的原因,六國遺族蠢蠢欲動,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我的聲威,遠不及先皇帝啊。”
“為此,朕意,在關中征召老秦兵士。”
群臣聽到“征召”二字微微有些躁動,大秦一統以來,兵役、徭役,征召太多了。征伐百越,已經征召到商賈這個層麵了,再征召,恐怕……
胡亥看到大臣們的反應,抬起雙手壓了壓:“我不是馬上就要征召成軍,我的意思是,按關中戶籍,每戶多於一丁者,征召一丁,獨丁不征。所召兵丁暫不入軍伍,而是進行兵訓。每十日參訓二日,一旦需要,立即成軍。”
胡亥看了一眼馮劫和章邯,“太尉可在衛尉軍、中尉軍乃至郎中軍中,抽調老卒,分散到關中各縣,負責訓練組織。少府安排一旦成軍時的輜重軍械儲備。”
不是立即征兵,大臣們的神色稍稍放鬆了一點,馮劫和章邯各自施禮應命。
“關中老秦,為我國本,萬勿過耗,需要保留農耕之力。因此,除家中獨丁不征外,兩丁中隻征有子者。兵齡範圍也做縮減,十五以下不征,五十以上不征,凡兵械造匠也不征。如果按照這個方略,諸卿認為我們能夠有多少後備兵員?”
頓弱作為丞相府客卿,比較了解軍民情況,拱手(拱手為揖禮當中最簡單的禮節,要都是正規揖禮,就別說啥了,行禮就把時間占完了)答道:“關中巴蜀各郡,當下共一百三十餘萬戶。單純看數目,按每戶一丁計算,可征發一百三十萬。但實際上北疆邊軍已有二十五萬,無大戰事役夫不常駐。百越定後,留守那裏的老秦軍卒十萬、役夫二十萬。關中衛尉和中尉軍共七萬,守關軍一萬五,因此已經占丁壯數額已超過六十萬。”
他瞥了一眼章邯:“少府手中還有老秦刑徒十五萬,總共近八十萬,而當年先皇帝伐楚盡起秦卒也就六十萬。現在已過十年,人口有所恢複和增加,但也有限,況且陛下仁慈,還縮減了征召範圍,所以粗略估算,大致為十五萬到二十萬之數。”
“不多啊,朕心甚憂。”胡亥在禦案上飛快的跳動手指敲擊著,“如果真如太師斯所言,山東六國遺族蠢蠢欲動,那麽傾盡關中人人皆兵,撒入山東也如撒豆入野。何況,現在我們還並不知道山東六國遺族動向。”
大臣們也覺得確實是個問題。北疆邊軍不可大量抽迴,不然北蠻南下,對秦趙兩地一直都是大患。百越軍老秦人不少,但百越之地蠻荒,幾十萬人撒進去均算也沒多少人,再要抽迴也是麻煩。所以,現在關中腹地還真的兵力空虛。
“老秦戰力,天下無敵。”胡亥看大家都有點氣餒,就用一種老秦人的自豪語氣鼓勵道:“既然我與卿等已然看到了這種局麵,就比完全未知而突遭亂局要有把握。朕意,符合征召範圍人員均參加兵訓,但把征召分為兩個梯次,真需用兵,一次十萬人左右。這樣,我們至少可以先保關中不失。留得關中在,六國複立又能如何?即使再次橫掃六國,老秦強兵難道還會有問題嗎?”
大臣們臉上都露出了讚同的表情。二世皇帝不愧為始皇帝的兒子,考慮全麵,不再大肆耗使民力用於宮陵建造是今天最大的驚喜。
小皇帝沉穩全麵又隱然崢嶸將露的樣子,也使大臣們在敬服之餘心中莫不惕惕然,原來任性胡為的樣子轉換成了指點天下的樣子,過去這官是要小心做,或者不做,現在這官怕是要認真做,不然想做也做不成了。
隨即胡亥又向治粟內史簡單了解了一下關中農耕的方法、產量、糧賦收入等問題,要求宗正要他把目前從政或從軍的宗室、貴族、勳戚族人列一名單報來,向太仆了解了一下大秦馬政情況,並吩咐他把中車府清理一下,本著皇室用度縮減的原則,縮減一半人員,同時清除趙高的痕跡。
“朕還有一事需要諸卿分憂啊”,胡亥忽然麵露狡黠的笑容,隨手一指和諸位大臣進來時一同抬入的一張垛滿奏章竹簡的大案,“先皇帝勤於朝政,每日批閱奏章不滿一石不息。朕沒有先皇帝的勤勉,朕喜歡看人角抵鬥劍俳優歌舞,據說這是昏君所為。”
胡亥頓了頓,看著一語不敢發的三公九卿們,“過去,先皇帝將所有權力都握在手中,我可不願如此辛苦,也不想如此集權。我沒有先皇帝的洞察果決,年歲不高,集權於朕恐怕會傾了大秦的江山。”
胡亥語氣嚴肅起來,“郡守以上任免,權力在朕。用兵事項,權力在朕。凡有關政體、有關律法增修之事,需報朕閱。”
他話鋒一轉又變成了很無賴的口氣,“至於其他的政事,卿等自行處理吧,就不要妨礙朕在政事之餘當當昏君了。這些奏章也都搬迴去,大家按值司分分。”
大臣們也就是不敢,否則都會對皇帝投以鄙薄的目光了。
胡亥一轉口氣又變為嚴肅:“凡認為需要報朕的事項,三公九卿聯署討論後再奏報於朕,奏章中,要給出公卿所議的解決之法。如有多種建議可都列入並寫明各建議的理由、優劣、可能的後果以及支持此議的人。今起,凡向朕的奏報,不修文辭,隻留實情。什麽事,什麽危害,什麽好處,建議朕應采取的行動,建議的理由、優劣、後果。”
胡亥大喘了一口氣接著說:“如果誰要給朕一個文辭華美但讓朕看不懂的奏章,朕的郡守之上任免權,可是包括諸卿的。”
“臣等奉詔。”三公九卿齊刷刷的施禮。
始皇帝時期,三公九卿實際上都是皇帝的秘書和執行者,二世皇帝這一詔命,則為他們施展自己的才華提供了條件,因此有能力的和對自己能力信心不足的,各有憂喜。
“另外,我有一議,諸卿可迴去考慮權衡。”胡亥繼續說,“我放權於卿等,卿等也可考慮放權於郡縣。如果諸卿權衡認為可放部分權力,擬了奏簡給朕看。諸卿希望我剛才所說的權力之外,還有權力仍認為該朕掌握的,卿等可單獨上奏。明日朝會前,丞相先把朕放權於三公九卿之事擬一個製來。”
“以後大朝會每月初、逢十舉行,如果朕出巡,則迴來後補開。其他時間,朕當昏君。”胡亥嬉笑著,“公卿朝議爾等可在認為確有必要時向朕提出,朕需要爾等朝議時也會隨時召集。”
接著他又把表情一肅:“以後大朝會上,朕就是不理政的昏君。公卿朝議上的各種事項,未經朕的允可,絕不可泄露分毫。朕知諸公卿皆為直率真誠之人,但那也要分時候和事情。朕這是詔令,就是絕不可讓諸公卿之外的人知曉朝政軍政大事是朕在主理,這也是為了示敵以弱的需要。”
公卿們看小皇帝變臉比翻書還快,心中都嘖嘖稱奇,不過保密法則上升到了詔令的高度,那可不是能夠等閑視之的。
馮去疾連忙請示:“陛下所交待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有相關的人等參與,有些情況下如果不以詔令為名就難於貫徹。陛下,臣若遇到此等事當如何?”
胡亥一瞪眼:“這有何難?就說這是爾等向朕艱難陳情而得到的詔令。朝政之事朕不理,都交與諸公卿了,爾等奏事中非重大事朕一律照準,重大事爾等起意奏報,說服朕允可的。嗯,有些事情確需諸卿下屬官吏知曉是朕意的,報與朕,朕權衡後再定。明日卯正大朝,百官入朝。以後逢十大朝,三公九卿朝議按具體事務安排。”
這就是個基調,公卿們雖然對這個結果不是很滿意,但,至少,一個願意重掌政事,重新把控天下的君主迴來了,大秦的主心骨迴來了。
《第一卷》終
三公九卿中,當下最重要的應該是三公缺一公需要補足。其中禦史大夫......禦史監察百官,恐怕要再增強點兒其他方麵的力量,雖然秦朝的禦史大夫似乎不管禦史…..
九卿中,廷尉已經確定給李由留著。奉常是與宮廷和那幫六國博士相關度很大的位置,而現任奉常由太史令轉任,與趙高應該沒什麽幹係……趙高外放,郎中令要補人,這個人選幾乎不用多考慮。太仆可不動,典客掌諸侯與少數民族部族首領朝覲事務、接待諸郡縣上計吏……這個需要擴展一下內容並且換換人。宗正不需要動。
少府章邯既然曆史上領刑徒軍轉戰山東,連項梁都給殺了,還是給他另外換個更起作用的位置,目前雖然暫不動,但需要考慮接替人選。治粟內史是修渠的鄭國,應該年紀不小了,也需要有所考慮,不過不在目前馬上要動,而是針對六國動亂時需要提高關內的糧秣產量時。還有關中地區的防務……
正當胡亥左思右想之際,韓談悄悄走過來:“陛下,即將到未時,三公九卿和陛下特召之臣,均已在殿門外候駕。”
聽說大臣們已經到了,他多少有點兒心虛,對付一兩個人是一迴事,麵對一群古代政客,又是一迴事。在現代,他不過是一個技術型的人才,隻是好奇心多一些,朋友們喜歡討論曆史時自己就跟著瞎摻和一下,看過幾本曆史故事,看過幾部穿越小說,然後看故事和小說時遇到一些感覺胡說八道的地方就上網查查史料,連一部完整的《史記》都沒讀全。至於政治,他隻略通一些辦公室政治而已。
在昨夜的思想時刻,除了複位之後的諸般安排,他也沒有忘記最重要的曆史大事。現在已經是二世元年六月中旬,曆史記載中,二世元年七月的什麽時候,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天下就將真正開始大亂。還有一個月,最多一個月啊,能幹點兒啥?而且陳勝的“農民起義軍”居然還攻進過函穀關!自從始皇帝一統天下,關中四關好像很久沒認真修繕過了,守關兵士也都懈怠了……
_
諸位大臣入殿、禮拜,丹陛之上胡亥的目光向下環視了一圈。
宗正贏騰是個老人,不過這秦朝的老人怎麽都這麽精神抖擻的,一點兒都沒有昏聵之相。衛尉董翳見過了,已經卸去甲胄換了朝服。郎中令……不會來了。太仆馬興大約五十多歲的樣子,看上去尚有幾分精幹之意。治粟內史鄭國也是老人,有些瘦弱。典客巴瀾麵色稍黑透紅,是巴族人,時常在西南巴蜀蠻族中奔波,頗有幾分風塵催人老的感覺。奉常胡毋敬看起來像個太監,白白淨淨肥肥胖胖的,幸虧還有一簇山羊胡子翹著……
不過胡亥最關注是其他五個人,即禦史大夫馮去疾、太尉馮劫、廷尉姚賈、少府章邯、客卿頓弱。(此處各官人名,向孫大大致敬)
馮去疾看起來六十歲左右,麵色發黃,微胖,文人氣質,可胡子又很類似秦俑中的大將軍造型。馮劫是馮去疾的兒子,但和他父親完全兩樣,結實精幹,典型後世西北漢子那種類型。
章邯不很高但強壯,肩寬背厚,很具男子漢風範,不過在麵相上是文秀的形象,可以用儒將形容。
頓弱是客卿,客卿是丞相屬下的散官,是秦國之外的六國人來秦國做官時通常先被賦予的官位。一般為皇帝提供謀劃建議和做一些非常職的事情,是備升遷的大臣。
商鞅和李斯都做過客卿。頓弱也有六十歲左右,小個子,很瘦,表情嚴肅,那種看起來鐵麵冷心的形象讓胡亥頗為滿意。當年始皇帝許他不行跪拜,所以他入殿時隻是一揖。
姚賈則是清臒的典型文人,五十歲向上的年齡,臉上總掛著一種人畜無害的笑意。
“笑麵虎?我喜歡。”胡亥再次感到滿意。
至於公子嬰……胡亥對著公子嬰微笑了一下,就像同謀間的默契。
待群臣落座後,胡亥輕咳一聲:“諸卿,朕先有兩件事宣布。其一是丞相李斯告老,向朕請辭丞相一職。”
大臣們頗感驚異的目光立即看向李斯,李斯則麵無表情的不置一語。
“其二,郎中令趙高自覺在朕登基後一些事情所為不恰當,也向朕請辭郎中令一職。”
下麵出現一陣輕微的躁動,但四下卻找不到趙高的蹤影。但總的來說聽到這個人要辭郎中令,一抹摟不住的笑意幾乎浮現在每個人的臉上。
胡亥心說,這趙高有多遭人恨啊。
不過高興歸高興,但大臣們開始覺得這裏麵有問題了,兩大皇帝倚重的重臣同時去職,這顯然是一個重要的征兆,聯係到剛剛聽說小皇帝輕車迴宮和鹹陽街麵衛尉軍不尋常的調動和戒備……
馮去疾、馮劫、頓弱、姚賈等人相互對視了一眼,福兮?禍兮?
皇權,在這個時代是整個社會的柱石。在座的大臣都是始皇帝時的老臣,對皇室的忠貞也是堅定不移的。至於始皇帝選扶蘇還是胡亥繼位、胡亥繼位是否包含陰謀,他們內心中難免會有各自的看法和猜測,但皇家承繼之事自古以來多血腥,所以他們也並不想置身其中。
始皇帝的諸公子公主鼓噪胡亥乃矯詔篡位登基而被屠戮一空,他們也就是歎息了一下,認為諸公子們太不識時務。
對於公子扶蘇,各位大臣的印象還是很不錯的,溫良恭儉,不似始皇帝那般嚴苛酷烈,卻也剛毅果決,應該是很好守成之君。但大臣們也有另外的考慮,就是如果遭遇突發政局時,公子扶蘇這種性格也是非常易受強臣影響的性格。
比如,受蒙恬和蒙毅的影響。
始皇帝時對蒙毅就幾乎言聽計從,而公子扶蘇監軍北疆多年,與三十萬邊軍統帥蒙恬的關係自不必言了。因此也有大臣(比如李斯)認為,一旦扶蘇登基為帝,則大秦朝堂或將是蒙氏兄弟的天下。
而對公子胡亥,大臣們的印象可以說,沒有印象!
當然這是從政事角度而言。這位小公子在始皇帝在位時是典型的小紈絝,從未參與任何政事,隻是作為始皇帝最小的兒子,深得始皇帝的喜愛,每次東巡都帶著他,而他也不過就是跟著四處遊玩。
胡亥身邊除了講席趙高外,並無任何朝中勢力相伴,趙高也不過就是個皇家馬車夫的領班兼帶著皇帝符璽的拎包,所以大臣們對胡亥都有些輕視。但胡亥繼位皇帝後的前幾月,頗有幾分勤政君主的氣象,使得群臣的輕視幾乎都消失了。
可東巡以來皇帝的變化,又讓他們心中搖頭。雖然如此,但他們按照嚴格的大秦律法和堅定的忠君思想,也不敢對胡亥再有什麽輕視行為,君為貴。
換個角度看,麵對胡亥這樣無從政經驗的帝王,也是大臣們各顯其能的時候。一旦自己的能力為皇帝看重,就有施展才華的空間。
二世皇帝登基,丞相李斯繼續留用倒也沒什麽,那個馬車夫兼跟班當郎中令也屬正常,郎中令本來就是皇帝貼身之人。問題就在於,誰也沒想到這個郎中令居然是個翻雲覆雨的佞臣,在東巡中就開始對皇帝施加影響,東巡後幹脆把皇帝哄到甘泉宮,自己在朝臣和皇帝之間成為一個隔離帶。這樣下去,到地誰是真皇帝?
今天皇帝突然鬧了這麽一出輕車迴宮的俳戲,然後再突然召見朝中重臣,現在又突然告訴他們李斯、趙高兩人同時“請辭”離職……
通常發生這種事情,就是繼位君王要擺脫輔政大臣的影響準備自己親政的信號。
始皇帝親政時,借嫪毐之亂囚了聽政的趙太後,趕走了丞相呂不韋並且後又逼呂不韋自殺,然後就徹底把持了朝政。
現在小皇帝也來了這麽一手,這些老狐狸們真不相信李斯和趙高是“自願請辭”的。
如此看來,這個皇帝是在甘泉宮玩兒夠了又迴歸明君之路?畢竟自孝公以來的贏姓君主,就沒出過一個昏聵的,贏姓的血性在二世皇帝身上又被激發了?
殿內重臣心中開始警號長鳴。
_
上麵胡亥繼續說道:“朕因此決意調整一下諸卿的職司,馮去疾。”
“臣在。”
“汝由禦史大夫升任丞相,盡快與李斯交接。”
“臣奉詔。”馮去疾稍露喜色施禮。李斯去職,他是最有可能接替丞相之位的,因為禦史大夫又稱副丞相,現在真的大位到手,雖在情理之中,但也多少有點兒興奮。
“頓弱,你來任禦史大夫。”
“啊!”頓弱輕唿一聲,頗顯吃驚的樣子,但趕緊收斂了一下。從客卿一躍成為掌實職的三公之一可是個不小的升遷,“陛下,臣非辭辛苦,隻是臣任三公之位……”
胡亥笑了一下:“頓弱,禦史大夫實為副丞相,自是非常重要的位置。另外,朕對卿還有其他方麵的要求,之後再與卿商議。”
“這……臣奉詔。”
“馮劫仍任太尉,廷尉賈。”
“臣在。”
“你改任典客。典客巴瀾朕另有任用。至於典客的所司職司,朕也隨後再與卿商議。”
“臣奉詔。”姚賈表情不動的施禮迴應。
廷尉掌全國的律法施行類似司法部長加最高法院,典客有點兒類似外交部長,大秦一統後也沒啥外交,於是就成了少數民族事務部部長。因此從廷尉改任典客,雖然同為九卿之位,但職權卻大為下降了。
巴瀾同樣也施禮奉詔,因不知皇帝打算調任他做啥,所以也沒有多言。
“公子嬰任郎中令。”
“臣奉詔。”公子嬰得到這個任命,心中自是非常歡喜,為皇帝效了最大的力,也就得到了極為滿意的迴報,這個皇帝必須死保。
“廷尉空缺,朕擬調迴三川郡守李由接任。其他諸卿暫不更動,不過,章邯!”
“臣在。”
“你這個少府隻是暫不更動,朕自蒙氏兄弟之後,感覺軍中可為大將者稀。卿知兵事、懂營造、又對軍械甚為了解,因此朕對卿有厚望。”
“臣必不負陛下厚待。”章邯被皇帝誇得很開心,深施一禮,頗有感動之情。
“老丞相斯,為大秦鞠躬盡瘁一輩子了,朕決定尊太師,增食邑四千戶。”
“老臣謝陛下厚賜。”李斯站起來深施一禮。
“馮去疾既然接任丞相,進爵徹侯。封定內侯。”馮去疾這迴真的掩飾不住小激動了,立直身軀向皇帝行了個跪拜禮,“老臣,深謝陛下厚愛。”
“丞相起吧。另外,趙高雖有過,然則亦有功。”胡亥不動聲色的說,“朕擬將趙高外放為郡守,嗯,就會稽郡吧。會稽郡原郡守調陳郡為郡守,原陳郡郡守交接後召迴,另行任用。”
“好了,朕要說的事情暫時就這些,諸卿可將緊要政務稟來。李斯,你雖然請辭丞相,但當前政務仍以你為最清楚,你先說。”胡亥向後一靠,看著群臣說道。
李斯猶豫了一下,皇帝剛剛給太師尊號並增食邑,這時候掃皇帝的興是不是不合適?不過皇帝今天的此番作為與這幾個月大不相同,顯現出很強的自我意識和決策感,賭一把吧。
“老臣確有一議,還請陛下聖斷。”李斯站起來一揖。
“嗯,坐下說吧。”
“老臣懇請陛下,暫停阿房建宮和驪山先皇帝陵未建部分。陵寢和宮殿建設,牽扯大秦太多……”
馮去疾、馮劫、章邯等聽到李斯的奏議,心裏不免捏了一把汗。雖然他們也很希望皇帝停建宮殿和陵寢,但都還在琢磨如何說。
“此奏,允可。”胡亥打斷了李斯。
大臣們登時傻眼:這麽痛快?
章邯立即上奏:“陛下,緩建新宮和先皇帝陵,兩處共現仍約有四十多萬刑徒和二十多萬徭役,是否刑徒轉迴原郡縣服刑並解散徭役?還有,先皇帝雖已移駕陵宮,但因陵寢之工尚未完全收尾,未曾封陵,工匠知曉墓內機關,是否要……”
“殉葬?”咱們的現代版胡亥心中有些驚訝,以前都將封陵殉葬工匠當作秦二世暴虐、草菅人命的一大罪狀,現在看來,這不過是這個時代的慣例而已,這位少府說出來似乎完全沒有負罪感。
“把工匠殉葬?這倒是個問題。”胡亥沉吟著,“朕意,不殉葬工匠,卿等以為如何?”
大臣們覺得很意外,皇帝這是咋啦?很不符合“暴秦”特征,始皇帝殺人可是毫不眨眼的。
宗正首先反對:“陛下,工匠殉葬之事,關乎先皇帝之靈是否會為盜者驚擾。工匠多知陵內機關消息設置,臣請陛下三思。”
奉常、郎中令均表示讚同宗正之意。
胡亥看了看章邯,又看了看宗正等人:“我不想殉葬工匠,理由有三:其一,先皇帝陵寢原定周遭二十裏內不得有雜色人等進出,朕意把範圍擴大到三十裏,置卒巡守。可昭告天下,妄入者夷三族。工匠不得入,既知機關設置訣竅又能如何?過得一二十年,即使這些工匠未亡,也早模糊了記憶。”
胡亥輕輕一笑,“我年紀如此小,還熬不過那些工匠嗎?其二,工匠技藝師徒傳承,極易斷代,十分寶貴。大秦軍力強橫原因之一,就是大秦軍隊的軍械優良,天下居首。能為陵寢製作機關的工匠也必為天下最巧之工匠,都殺了,不是自弱己力嗎?其三,如若擔心大秦衰亡後……想必先皇帝會更震怒於我們這些贏姓子孫之不屑,而先靈被擾恐怕也並不重要了吧。”
“所以,我不但不用工匠殉葬,還要大用工匠”,胡亥平靜的環顧了一下諸臣,“章邯,你立即安排工匠遴選,既包括現在建新宮和建陵的,也包括原有軍械、營造等所有的工匠,朕擬設一匠師台,選出技藝卓超者封匠師,提升工匠名聲,鼓勵巧匠。這些匠師級工匠,朕會有大用,匠師台就設在望夷宮。”
他心想,望夷宮是史書中胡亥丟命的地方,自己是堅決不要這座宮殿了。
“至於驪山陵役使的普通工匠,三代老秦人出身的告誡後遣迴,其他山東工匠和不夠三代老秦之人,舉家遷至隴西郡”,胡亥呲牙一笑,“我就不信在遷隴西和殉先皇帝之間,他們會不知道怎麽選擇。”
匠師台?皇帝這想法倒是個好點子。大臣們心中暗暗點頭。大秦軍械向來天下第一,和鼓勵匠造不無關係。
當然,也和大秦嚴苛的律法有關。軍械上都刻有工匠的名字,出了質量問題是要掉腦袋的。
把不是三代老秦人的工匠遷到隴西郡,也絕了他們串聯山東鄉黨盜墓的可能。
“徭役立即遣歸,至於停建宮陵後四十萬刑徒的去向,朕需要與丞相去疾、尉劫、少府邯商議後再與諸卿再議。其他還有何重要事情奏來?”胡亥問道。
“陛下”,李斯向著胡亥施禮,“現今,由於阿房修造宮殿、驪山修造帝陵,庶民徭役過重,山東局勢已經開始隱隱出現不穩的跡象。而且很嚴重的是,我朝現在軍力空虛,北疆現駐軍二十五萬,南部百越投入軍卒和壯夫五十萬。當下整個關中隻有兩萬衛尉軍和五萬中尉軍,還有函穀關、武關、大散關、蕭關各有駐軍三千,嶢關、陳倉等地有駐軍一千五,守關軍總計一萬五千。關東僅各郡各有一千到四千不等的郡兵,這些郡兵還大都是山東當地人,戰力遠不及老秦兵,對大秦的忠誠度也……”
“我也為此很頭痛”,胡亥說,“我年少,無先皇帝一統天下的氣勢。先皇帝巡守天下,威加海內,各處宵小無不震懾。現山東不穩,並非全為徭役稅負的原因,六國遺族蠢蠢欲動,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我的聲威,遠不及先皇帝啊。”
“為此,朕意,在關中征召老秦兵士。”
群臣聽到“征召”二字微微有些躁動,大秦一統以來,兵役、徭役,征召太多了。征伐百越,已經征召到商賈這個層麵了,再征召,恐怕……
胡亥看到大臣們的反應,抬起雙手壓了壓:“我不是馬上就要征召成軍,我的意思是,按關中戶籍,每戶多於一丁者,征召一丁,獨丁不征。所召兵丁暫不入軍伍,而是進行兵訓。每十日參訓二日,一旦需要,立即成軍。”
胡亥看了一眼馮劫和章邯,“太尉可在衛尉軍、中尉軍乃至郎中軍中,抽調老卒,分散到關中各縣,負責訓練組織。少府安排一旦成軍時的輜重軍械儲備。”
不是立即征兵,大臣們的神色稍稍放鬆了一點,馮劫和章邯各自施禮應命。
“關中老秦,為我國本,萬勿過耗,需要保留農耕之力。因此,除家中獨丁不征外,兩丁中隻征有子者。兵齡範圍也做縮減,十五以下不征,五十以上不征,凡兵械造匠也不征。如果按照這個方略,諸卿認為我們能夠有多少後備兵員?”
頓弱作為丞相府客卿,比較了解軍民情況,拱手(拱手為揖禮當中最簡單的禮節,要都是正規揖禮,就別說啥了,行禮就把時間占完了)答道:“關中巴蜀各郡,當下共一百三十餘萬戶。單純看數目,按每戶一丁計算,可征發一百三十萬。但實際上北疆邊軍已有二十五萬,無大戰事役夫不常駐。百越定後,留守那裏的老秦軍卒十萬、役夫二十萬。關中衛尉和中尉軍共七萬,守關軍一萬五,因此已經占丁壯數額已超過六十萬。”
他瞥了一眼章邯:“少府手中還有老秦刑徒十五萬,總共近八十萬,而當年先皇帝伐楚盡起秦卒也就六十萬。現在已過十年,人口有所恢複和增加,但也有限,況且陛下仁慈,還縮減了征召範圍,所以粗略估算,大致為十五萬到二十萬之數。”
“不多啊,朕心甚憂。”胡亥在禦案上飛快的跳動手指敲擊著,“如果真如太師斯所言,山東六國遺族蠢蠢欲動,那麽傾盡關中人人皆兵,撒入山東也如撒豆入野。何況,現在我們還並不知道山東六國遺族動向。”
大臣們也覺得確實是個問題。北疆邊軍不可大量抽迴,不然北蠻南下,對秦趙兩地一直都是大患。百越軍老秦人不少,但百越之地蠻荒,幾十萬人撒進去均算也沒多少人,再要抽迴也是麻煩。所以,現在關中腹地還真的兵力空虛。
“老秦戰力,天下無敵。”胡亥看大家都有點氣餒,就用一種老秦人的自豪語氣鼓勵道:“既然我與卿等已然看到了這種局麵,就比完全未知而突遭亂局要有把握。朕意,符合征召範圍人員均參加兵訓,但把征召分為兩個梯次,真需用兵,一次十萬人左右。這樣,我們至少可以先保關中不失。留得關中在,六國複立又能如何?即使再次橫掃六國,老秦強兵難道還會有問題嗎?”
大臣們臉上都露出了讚同的表情。二世皇帝不愧為始皇帝的兒子,考慮全麵,不再大肆耗使民力用於宮陵建造是今天最大的驚喜。
小皇帝沉穩全麵又隱然崢嶸將露的樣子,也使大臣們在敬服之餘心中莫不惕惕然,原來任性胡為的樣子轉換成了指點天下的樣子,過去這官是要小心做,或者不做,現在這官怕是要認真做,不然想做也做不成了。
隨即胡亥又向治粟內史簡單了解了一下關中農耕的方法、產量、糧賦收入等問題,要求宗正要他把目前從政或從軍的宗室、貴族、勳戚族人列一名單報來,向太仆了解了一下大秦馬政情況,並吩咐他把中車府清理一下,本著皇室用度縮減的原則,縮減一半人員,同時清除趙高的痕跡。
“朕還有一事需要諸卿分憂啊”,胡亥忽然麵露狡黠的笑容,隨手一指和諸位大臣進來時一同抬入的一張垛滿奏章竹簡的大案,“先皇帝勤於朝政,每日批閱奏章不滿一石不息。朕沒有先皇帝的勤勉,朕喜歡看人角抵鬥劍俳優歌舞,據說這是昏君所為。”
胡亥頓了頓,看著一語不敢發的三公九卿們,“過去,先皇帝將所有權力都握在手中,我可不願如此辛苦,也不想如此集權。我沒有先皇帝的洞察果決,年歲不高,集權於朕恐怕會傾了大秦的江山。”
胡亥語氣嚴肅起來,“郡守以上任免,權力在朕。用兵事項,權力在朕。凡有關政體、有關律法增修之事,需報朕閱。”
他話鋒一轉又變成了很無賴的口氣,“至於其他的政事,卿等自行處理吧,就不要妨礙朕在政事之餘當當昏君了。這些奏章也都搬迴去,大家按值司分分。”
大臣們也就是不敢,否則都會對皇帝投以鄙薄的目光了。
胡亥一轉口氣又變為嚴肅:“凡認為需要報朕的事項,三公九卿聯署討論後再奏報於朕,奏章中,要給出公卿所議的解決之法。如有多種建議可都列入並寫明各建議的理由、優劣、可能的後果以及支持此議的人。今起,凡向朕的奏報,不修文辭,隻留實情。什麽事,什麽危害,什麽好處,建議朕應采取的行動,建議的理由、優劣、後果。”
胡亥大喘了一口氣接著說:“如果誰要給朕一個文辭華美但讓朕看不懂的奏章,朕的郡守之上任免權,可是包括諸卿的。”
“臣等奉詔。”三公九卿齊刷刷的施禮。
始皇帝時期,三公九卿實際上都是皇帝的秘書和執行者,二世皇帝這一詔命,則為他們施展自己的才華提供了條件,因此有能力的和對自己能力信心不足的,各有憂喜。
“另外,我有一議,諸卿可迴去考慮權衡。”胡亥繼續說,“我放權於卿等,卿等也可考慮放權於郡縣。如果諸卿權衡認為可放部分權力,擬了奏簡給朕看。諸卿希望我剛才所說的權力之外,還有權力仍認為該朕掌握的,卿等可單獨上奏。明日朝會前,丞相先把朕放權於三公九卿之事擬一個製來。”
“以後大朝會每月初、逢十舉行,如果朕出巡,則迴來後補開。其他時間,朕當昏君。”胡亥嬉笑著,“公卿朝議爾等可在認為確有必要時向朕提出,朕需要爾等朝議時也會隨時召集。”
接著他又把表情一肅:“以後大朝會上,朕就是不理政的昏君。公卿朝議上的各種事項,未經朕的允可,絕不可泄露分毫。朕知諸公卿皆為直率真誠之人,但那也要分時候和事情。朕這是詔令,就是絕不可讓諸公卿之外的人知曉朝政軍政大事是朕在主理,這也是為了示敵以弱的需要。”
公卿們看小皇帝變臉比翻書還快,心中都嘖嘖稱奇,不過保密法則上升到了詔令的高度,那可不是能夠等閑視之的。
馮去疾連忙請示:“陛下所交待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有相關的人等參與,有些情況下如果不以詔令為名就難於貫徹。陛下,臣若遇到此等事當如何?”
胡亥一瞪眼:“這有何難?就說這是爾等向朕艱難陳情而得到的詔令。朝政之事朕不理,都交與諸公卿了,爾等奏事中非重大事朕一律照準,重大事爾等起意奏報,說服朕允可的。嗯,有些事情確需諸卿下屬官吏知曉是朕意的,報與朕,朕權衡後再定。明日卯正大朝,百官入朝。以後逢十大朝,三公九卿朝議按具體事務安排。”
這就是個基調,公卿們雖然對這個結果不是很滿意,但,至少,一個願意重掌政事,重新把控天下的君主迴來了,大秦的主心骨迴來了。
《第一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