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在曹魏朝堂之上彈劾曹植失利,威望受挫,心中自是不甘。他深知,若要重新奪迴優勢,必須在這亂世棋局中另辟蹊徑,尋找新的盟友與契機。而此時,東吳孫權因見曹魏內部紛爭,妄圖趁火打劫,卻被太平道援軍協助曹植擊退,亦覺顏麵無光,且對自身在江東的統治地位有了更深的憂慮。


    司馬懿看準時機,暗中遣使前往江東,麵見孫權。使者見到孫權,恭敬行禮後說道:“孫將軍,如今天下局勢變幻莫測,曹魏內部曹植與我家主公司馬懿明爭暗鬥,此乃天賜良機。將軍此前雖出兵曹魏邊境未竟全功,但可見將軍之壯誌雄心。我家主公願與將軍攜手合作,共圖大業。”


    孫權坐在高位之上,微微眯眼,審視著使者:“司馬仲達欲與我合作?他有何計劃?且太平道如今與曹植勾結,勢力不容小覷,你等如何應對?”


    使者微微一笑,從容說道:“孫將軍且聽我言。太平道雖助曹子建擊退將軍之兵,但他們誌在天下,與曹魏之間亦不過是相互利用。我家主公與將軍若聯合,可先對太平道在江東的勢力進行打壓。太平道在江東暗中發展信徒,擴充勢力,此乃將軍心腹大患。待削弱太平道後,我等再合力對付曹植,屆時曹魏可圖,天下亦有望二分。”


    孫權沉思片刻,心中權衡利弊。他深知司馬懿此人心機深沉,但東吳若想在這亂世中立足,擴張勢力,單憑自身確有困難。且太平道在江東的滲透已對他的統治構成威脅,若能借助司馬懿之力將其驅逐,亦是一件美事。“既如此,你且迴去告訴司馬仲達,本將軍願與他合作,但需立下盟誓,不得相互背叛。”


    司馬懿得到孫權的答複後,心中暗喜。他開始在曹魏境內秘密籌備兵力,準備與東吳一同對太平道發起攻擊。同時,他也在朝中散布謠言,言說太平道欲在江東掀起戰亂,以蠱惑人心,為即將到來的戰爭製造輿論優勢。


    太平道在得知司馬懿與孫權勾結的消息後,張一凡與諸葛亮立刻商議應對之策。諸葛亮手搖羽扇,冷靜分析道:“主公,此乃司馬懿與孫權的一石二鳥之計。他們既想削弱我太平道,又想在爭鬥中坐收漁利。我等不可坐以待斃,需主動出擊。”


    張一凡點頭道:“軍師所言極是。但我太平道如今在曹魏與江東皆有勢力分布,若兩麵受敵,恐難以應對。當如何是好?”


    諸葛亮沉思片刻,說道:“主公,可令在江東的太平道弟子潛伏起來,避免與東吳軍隊正麵衝突,保存實力。同時,在曹魏邊境加強防禦,派遣得力將領駐守。再者,可派使者前往荊州,聯絡關羽之子關興,讓其在荊州出兵,攻打東吳的後方,以牽製孫權的兵力,使其不敢全力進攻我太平道。”


    張一凡采納了諸葛亮的建議,立即派人行動。


    東吳與司馬懿的聯軍很快集結完畢,他們首先對太平道在江東的一些據點發起了攻擊。由於太平道弟子事先有所準備,他們在據點中設置了各種防禦工事,頑強抵抗。但聯軍兵力眾多,攻勢兇猛,太平道的據點漸漸難以支撐。


    在一處名為夷陵的地方,太平道的弟子們堅守著一座山城。司馬懿親自率領魏軍,從陸路對山城發起強攻。他指揮士兵們推著攻城車,扛著攻城梯,喊殺聲震天動地。太平道的弟子們則用石塊、箭矢奮力抵抗。城牆上,一位名叫徐盛的太平道將領,身先士卒,他手持長刀,每一次揮舞都能擊退靠近城牆的敵人。“兄弟們,堅守住!太平道的榮耀在此一戰!” 他的唿喊聲激勵著城中的每一個人。


    而孫權則率領東吳水軍,從水路對山城進行包圍。東吳的戰船在江麵上排列整齊,弓箭手在船上向山城射箭,箭如雨下。太平道的弟子們雖奮力抵抗,但在聯軍的水陸夾擊下,傷亡慘重。


    就在夷陵山城岌岌可危之時,關興率領荊州的軍隊,按照太平道的計劃,出兵攻打東吳的柴桑。柴桑乃東吳的重要城池,孫權得知後院起火,心中大驚。他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迴援柴桑。


    司馬懿見孫權撤軍,心中惱怒,但他也明白此時若繼續強攻夷陵,損失必然慘重。於是,他下令魏軍暫時停止進攻,在夷陵城外紮營,對山城進行圍困。


    太平道在夷陵的守軍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他們抓緊時間修複城防,補充物資。徐盛深知,這隻是暫時的緩解,司馬懿不會善罷甘休,他們必須想出破敵之策。


    在圍困期間,司馬懿試圖勸降徐盛:“徐將軍,你看你如今被困於此,孤立無援。若你肯歸降於我,我保你榮華富貴,何必在此苦苦支撐?”


    徐盛站在城牆上,冷冷地看著司馬懿:“司馬老賊,你妄圖勾結孫權,破壞太平盛世,我太平道弟子豈會降你!”


    司馬懿碰了一鼻子灰,心中更加惱怒。他決定加大圍困力度,斷絕對山城的水源與糧草供應,企圖逼太平道守軍投降。


    然而,太平道的弟子們憑借著頑強的意誌,在城中掘井取水,又在城中儲存了一定量的糧草,依然堅守著。


    此時,關興在荊州與東吳的軍隊陷入了苦戰。東吳的將領呂蒙率領先鋒部隊,與關興在麥城附近展開了一場激烈的交鋒。呂蒙深知關興的勇猛,他采用了迂迴戰術,先派小股部隊騷擾關興的軍隊,消耗其兵力與精力,然後再集中主力部隊進行決戰。


    關興雖英勇善戰,但麵對呂蒙的戰術,也感到有些吃力。他一麵指揮軍隊抵抗東吳的騷擾,一麵等待太平道的援軍。


    太平道得知關興在荊州的困境後,張一凡決定再次派遣援軍。他令張飛率領一支軍隊,從陸路前往荊州支援關興;同時,令諸葛亮率領水軍,從長江順流而下,與張飛的軍隊相互配合,對東吳軍隊形成夾擊之勢。


    張飛接到命令後,率領軍隊風馳電掣般趕往荊州。他的軍隊士氣高昂,一路之上,所向披靡。當抵達麥城附近時,張飛與關興會合。兩人商議後,決定主動出擊,打破東吳的圍困。


    張飛一馬當先,手持丈八蛇矛,衝入東吳軍隊的陣營。他的勇猛令東吳士兵膽寒,所到之處,敵人紛紛倒下。關興也率領荊州軍隊,緊隨其後,與張飛相互配合,東吳軍隊漸漸抵擋不住。


    而諸葛亮率領的水軍,也在長江上與東吳的水軍展開了一場激戰。諸葛亮巧用計謀,他令士兵們在戰船上設置了許多稻草人,偽裝成士兵的樣子,迷惑東吳的弓箭手。然後,他又派出小股船隊,從側翼襲擊東吳的戰船,打亂了東吳水軍的陣型。


    在太平道援軍的兩麵夾擊下,東吳軍隊在荊州戰場上陷入了混亂。呂蒙見大勢已去,隻得下令撤軍,退迴江東。


    關興與張飛在荊州取得勝利後,並沒有停止進攻。他們率領軍隊,繼續向東吳的境內推進,試圖擴大戰果,牽製更多的東吳兵力,以解太平道在夷陵之圍。


    司馬懿在夷陵得知東吳在荊州戰敗的消息後,心中憂慮。他擔心關興與張飛的軍隊會與太平道在夷陵的守軍會合,屆時自己將陷入困境。於是,他決定在關興與張飛的軍隊到來之前,對夷陵山城發起最後的總攻。


    太平道在夷陵的守軍麵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徐盛深知,這一戰將決定夷陵的命運,也關係到太平道在江東的未來。他召集城中的所有將士,慷慨激昂地說道:“兄弟們,太平道的信仰與榮耀在此一戰!我們寧死不屈,為了太平盛世,為了天下蒼生,與敵人拚到底!”


    城中的太平道弟子們齊聲高唿,他們的聲音響徹整個山城。在徐盛的帶領下,太平道的弟子們懷著必死的決心,與司馬懿的魏軍展開了最後的決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黃天當立,大漢赴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愛吃肉蛋炒飯的任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吃肉蛋炒飯的任江並收藏重生:黃天當立,大漢赴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