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連環套
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 作者:張無敵死了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哪怕是有這個律法在,真正執行起來也得分人。
比如李恪對上法雅,當然是李恪想怎麽的就怎麽的,畢竟李恪代表了皇權。
但這事,是好做不好聽。
不然李世民在得知法雅到處散布謠言,怎麽不自己派人,還拐彎抹角的讓李恪去。
就是名聲不好,怕這樣壞了自己在佛教的名聲。
李恪隻是不怕別人對他使用手段,畢竟自己是蜀王,隻有皇帝能把自己怎麽樣。
但李恪不是大傻子,人家這麽明目張膽的來問罪,李恪當然不能認。
裴寂看出來李恪這是耍賴,裴寂都不意外,在他看來蜀王就是個小人,耍賴不正是小人的行為。
“蜀王殿下,你莫不是想說你不認識法雅?”
裴寂既然敢對李恪發難,就是想好了李恪怎麽說,這話就是說出來堵住李恪的退路。
不過裴寂還是低估了李恪的不要臉。
“對啊,我就是不認識他啊。”
裴寂想過李恪會如何狡辯,也想過太子李承乾會怎麽幫李恪,但是唯獨沒想到。
直接都把你的心思說出來了,你怎麽還敢大大方方的承認?
裴寂就是在官場待久了,想事情都是官場的那套。
官場上的對局,就是互相知道對方的心思,不用把話說透就會想好怎麽對付。
就好比兩個天下第二的高手,互相都能通過對方抬手時,胳膊的晃動判斷出對方會大概使出什麽招式。
既然知道了對方出什麽招,那隻需要按照想好的防禦就好了。
但是李恪就相當於一個什麽都不懂的醉漢,就是一套王八拳打死你。
李恪此言一出,殿內一片嘩然。
眾人皆麵露驚愕之色,望向他的目光中滿是詫異,仿佛不敢相信他竟如此直白地耍賴。
李承乾搖搖頭,你們還是不了解我三弟啊。
杜如晦給了李世民一個眼神,仿佛在說:陛下你看,根本不需要你操心,蜀王自己就能擺平。
裴寂更是氣得瞪大了眼睛,手指顫抖地指向李恪,結結巴巴地說道:
“你…… 你這豈不是公然欺瞞!
法雅身為佛門中人,在長安城裏也算名氣之大,你身為蜀王,怎會從未聽聞?
莫要以為這般敷衍便能了事!”
這就是律法的一個漏洞,如果你不知道對方是誰,那你就不算是故意的。
普通人最多就是小懲大誡一下。
而李恪又是皇室成員,自然就能無事發生。
李恪卻仿若未聞周遭的驚唿聲,神色依舊坦然自若,甚至還帶著幾分漫不經心的笑意。
他慢悠悠地踱步上前,湊近裴寂,輕聲笑道:
“裴大人,您這話說得可就有趣了。
長安城裏人來人往,有名有姓之人多如牛毛,難不成我個個都得認識?
莫說一個法雅,便是再添十個八個,我沒打過交道,自然不知。
您這般咬定我認識,莫不是有何憑據?
還是說,您與這法雅有什麽不可告人的交情,非要拉著我往這渾水裏趟?”
這一番話,說得裴寂臉色一陣白一陣紅。
他張了張嘴,想要反駁,卻又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言辭。
李恪這招以退為進、倒打一耙,實在是讓他有些措手不及。
今天的一切其實就是連環計,裴寂的最終目的就是引出修改律法的事情。
法雅身為名人,怎麽會不愛惜自己的名聲,親自出去散布謠言。
而且法雅想在長安貴族圈子混,就不能得罪長安最大的貴族,李世民。
以為法雅就算對李世民有異議,也就是在熟悉的人麵前說說。
可是法雅如今卻一反常態的,親自現身散布謠言,就是因為裴寂說動了法雅。
讓法雅為自己效力,如果有一天太上皇歸位,那麽自己也會推舉他繼續進宮講經。
法雅別看遊走在貴族圈子,但其實沒人真的把他當迴事。
都是當做客人而已,偶爾講講經,論論佛法。
如今有人對自己拋出橄欖枝,自己當然願意。
裴寂原本打算,先用罪己詔和城外的百姓叫嚷著讓李世民退位為開頭。
這叫做先下手為強,這一招開頭就得打懵逼對方,讓對方反應不過來。
在李世民稀裏糊塗間,把事情扯到關於裁減人員上。
如果這件事能成,自然皆大歡喜,如果不能成也沒事,本來就是連環套。
就是為了讓李世民放鬆警惕,讓李世民覺得自己的招都用完了。
裴寂再突然轉彎,扯到蜀王身上。
他原本是想,如果蜀王承認了,那就讓李世民按照《武德律》來懲戒蜀王。
太子和蜀王感情好,幾乎形影不離,肯定會為蜀王狡辯。
但是無論怎麽狡辯都是徒勞的,因為李恪驅趕法雅是在眾目睽睽之下。
何況還有意外驚喜,蜀王還留下了自己的教令,更是人盡皆知。
如果皇帝故意偏袒蜀王,那連皇帝自己都不能保證中立,還談什麽“貞觀”?
如果皇帝不偏袒蜀王,按照律法來懲治蜀王。
那麽就會掉進裴寂準備好的陷阱,裴寂會問:
“從新修《貞觀律》的話,會不會把這條對和尚友好的法律修改?”
如果李世民改,那麽相當於佛教沒了利好法律,李世民在佛教的名聲就沒了。
長安幾乎做到了每個角落都有佛教的信徒,這些和尚說李世民的壞話,到時候李世民就會被百姓厭惡。
到時候隻需要傳播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些許內幕。
加上李世民接著裏李孝常謀反,還打擊了全部的宗室。
隻需要一點點火星,整個大唐都會瞬間暴起討伐李世民。
如果李世民不改,那麽這就是延續了《武德律》,李世民還有什麽必要重新弄《貞觀律》?
為什麽不直接繼續用《武德律》?
因為修律是很耗時耗力的,不是那麽輕鬆的,想到什麽寫什麽。
裴寂就能把裁減官員和朝廷缺錢合並在一起,三招融合在一起,直接成為打擊李世民的絕招。
這樣李世民在貞觀二年掀起的政治風暴,就被裴寂輕鬆化解,並且恢複如初。
可裴寂想的這麽好的計劃,還親自以身犯險,自己站出來和李世民對抗。
幾乎相當於能致李世民於死地。
比如李恪對上法雅,當然是李恪想怎麽的就怎麽的,畢竟李恪代表了皇權。
但這事,是好做不好聽。
不然李世民在得知法雅到處散布謠言,怎麽不自己派人,還拐彎抹角的讓李恪去。
就是名聲不好,怕這樣壞了自己在佛教的名聲。
李恪隻是不怕別人對他使用手段,畢竟自己是蜀王,隻有皇帝能把自己怎麽樣。
但李恪不是大傻子,人家這麽明目張膽的來問罪,李恪當然不能認。
裴寂看出來李恪這是耍賴,裴寂都不意外,在他看來蜀王就是個小人,耍賴不正是小人的行為。
“蜀王殿下,你莫不是想說你不認識法雅?”
裴寂既然敢對李恪發難,就是想好了李恪怎麽說,這話就是說出來堵住李恪的退路。
不過裴寂還是低估了李恪的不要臉。
“對啊,我就是不認識他啊。”
裴寂想過李恪會如何狡辯,也想過太子李承乾會怎麽幫李恪,但是唯獨沒想到。
直接都把你的心思說出來了,你怎麽還敢大大方方的承認?
裴寂就是在官場待久了,想事情都是官場的那套。
官場上的對局,就是互相知道對方的心思,不用把話說透就會想好怎麽對付。
就好比兩個天下第二的高手,互相都能通過對方抬手時,胳膊的晃動判斷出對方會大概使出什麽招式。
既然知道了對方出什麽招,那隻需要按照想好的防禦就好了。
但是李恪就相當於一個什麽都不懂的醉漢,就是一套王八拳打死你。
李恪此言一出,殿內一片嘩然。
眾人皆麵露驚愕之色,望向他的目光中滿是詫異,仿佛不敢相信他竟如此直白地耍賴。
李承乾搖搖頭,你們還是不了解我三弟啊。
杜如晦給了李世民一個眼神,仿佛在說:陛下你看,根本不需要你操心,蜀王自己就能擺平。
裴寂更是氣得瞪大了眼睛,手指顫抖地指向李恪,結結巴巴地說道:
“你…… 你這豈不是公然欺瞞!
法雅身為佛門中人,在長安城裏也算名氣之大,你身為蜀王,怎會從未聽聞?
莫要以為這般敷衍便能了事!”
這就是律法的一個漏洞,如果你不知道對方是誰,那你就不算是故意的。
普通人最多就是小懲大誡一下。
而李恪又是皇室成員,自然就能無事發生。
李恪卻仿若未聞周遭的驚唿聲,神色依舊坦然自若,甚至還帶著幾分漫不經心的笑意。
他慢悠悠地踱步上前,湊近裴寂,輕聲笑道:
“裴大人,您這話說得可就有趣了。
長安城裏人來人往,有名有姓之人多如牛毛,難不成我個個都得認識?
莫說一個法雅,便是再添十個八個,我沒打過交道,自然不知。
您這般咬定我認識,莫不是有何憑據?
還是說,您與這法雅有什麽不可告人的交情,非要拉著我往這渾水裏趟?”
這一番話,說得裴寂臉色一陣白一陣紅。
他張了張嘴,想要反駁,卻又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言辭。
李恪這招以退為進、倒打一耙,實在是讓他有些措手不及。
今天的一切其實就是連環計,裴寂的最終目的就是引出修改律法的事情。
法雅身為名人,怎麽會不愛惜自己的名聲,親自出去散布謠言。
而且法雅想在長安貴族圈子混,就不能得罪長安最大的貴族,李世民。
以為法雅就算對李世民有異議,也就是在熟悉的人麵前說說。
可是法雅如今卻一反常態的,親自現身散布謠言,就是因為裴寂說動了法雅。
讓法雅為自己效力,如果有一天太上皇歸位,那麽自己也會推舉他繼續進宮講經。
法雅別看遊走在貴族圈子,但其實沒人真的把他當迴事。
都是當做客人而已,偶爾講講經,論論佛法。
如今有人對自己拋出橄欖枝,自己當然願意。
裴寂原本打算,先用罪己詔和城外的百姓叫嚷著讓李世民退位為開頭。
這叫做先下手為強,這一招開頭就得打懵逼對方,讓對方反應不過來。
在李世民稀裏糊塗間,把事情扯到關於裁減人員上。
如果這件事能成,自然皆大歡喜,如果不能成也沒事,本來就是連環套。
就是為了讓李世民放鬆警惕,讓李世民覺得自己的招都用完了。
裴寂再突然轉彎,扯到蜀王身上。
他原本是想,如果蜀王承認了,那就讓李世民按照《武德律》來懲戒蜀王。
太子和蜀王感情好,幾乎形影不離,肯定會為蜀王狡辯。
但是無論怎麽狡辯都是徒勞的,因為李恪驅趕法雅是在眾目睽睽之下。
何況還有意外驚喜,蜀王還留下了自己的教令,更是人盡皆知。
如果皇帝故意偏袒蜀王,那連皇帝自己都不能保證中立,還談什麽“貞觀”?
如果皇帝不偏袒蜀王,按照律法來懲治蜀王。
那麽就會掉進裴寂準備好的陷阱,裴寂會問:
“從新修《貞觀律》的話,會不會把這條對和尚友好的法律修改?”
如果李世民改,那麽相當於佛教沒了利好法律,李世民在佛教的名聲就沒了。
長安幾乎做到了每個角落都有佛教的信徒,這些和尚說李世民的壞話,到時候李世民就會被百姓厭惡。
到時候隻需要傳播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些許內幕。
加上李世民接著裏李孝常謀反,還打擊了全部的宗室。
隻需要一點點火星,整個大唐都會瞬間暴起討伐李世民。
如果李世民不改,那麽這就是延續了《武德律》,李世民還有什麽必要重新弄《貞觀律》?
為什麽不直接繼續用《武德律》?
因為修律是很耗時耗力的,不是那麽輕鬆的,想到什麽寫什麽。
裴寂就能把裁減官員和朝廷缺錢合並在一起,三招融合在一起,直接成為打擊李世民的絕招。
這樣李世民在貞觀二年掀起的政治風暴,就被裴寂輕鬆化解,並且恢複如初。
可裴寂想的這麽好的計劃,還親自以身犯險,自己站出來和李世民對抗。
幾乎相當於能致李世民於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