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二月二十日,春分
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 作者:張無敵死了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原本,二月初二,李世民是要帶著大臣去皇室的地裏,皇帝率百官象征性地參加勞動,農民在農具上綁以紅綢布表示喜慶。
這是從伏羲氏時期,每年農曆二月二“禦駕親耕”,也說明了帝王看重耕地。
但是今年的二月二不一樣,下大雪,沒法去地裏耕地。
所以選在二月二十日,春分這天,皇帝帶頭來幹農活。
但是皇帝出行是很麻煩的一件事,就算出長安城也麻煩,一上午過去,李世民才帶著妃子們出長安城東門。
李世民今年想去長安縣的農戶看看,看看長安縣的受災嚴不嚴重。
選在長安縣,是因為萬年縣令的廢物縣令的管轄區出現了八千人的災民。
這還是活的,那些死的加起來快一萬五了。
長安縣受災是六千多災民,因為長安縣令及時上報,才使得長安縣大多數災民得到及時救助。
不然長安城南麵的災民營不能隻有一萬多人,該是一萬四千人了。
李世民隨便選了一塊地,吭哧吭哧的幹一會兒,然後就到了中午,長孫皇後帶著一眾嬪妃來送飯,李世民就放下手裏農具吃午飯。
這就是為什麽李世民一上午都沒出長安,就是為了卡這個午飯的時間點。
他是皇帝,不是真的就要去幹一天的農活,又不能幹一會就不幹了,就這麽卡時間。
這在曆朝曆代都是這麽幹的,也不是他李世民第一個這麽幹。
暴雪過後就是大太陽曬,貌似老天爺加班加點的趕,把自己前幾個月該幹的活,全部濃縮在這幾天給幹完。
地裏原本前幾天都有雪,現在被太陽曬的隻能看到幾片白雪還在頑強抵抗烈陽。
吃完午飯後,就該大臣們幹活了,皇帝隻是起個帶頭。
他們就慘了,是真的要幹到吃下午飯,這都是給百姓看的,讓他們知道,朝廷是很重視農活的。
為了防止有大臣偷懶,大臣們就站成一排,一起掄鋤頭,這樣誰偷懶一目了然。
在周天子時期,實行“井田製”,一塊地被分成九份,中間的地是公家的,周圍八塊地是農戶的。
農戶必須先種公家的地,然後再去種自己的地。
當時為了防止誰偷懶,用的就是這樣的辦法,站成一排幹活。
李恪和李承乾是小孩,不用親自去,幹活,隻是跟著一起來。
當李世民吃完飯後,帶著自己的愛妃和喜歡的兒子李泰到處走走看看。
李恪和李承乾則是坐在一邊,邊吃邊看那些大臣幹活。
李恪是因為從莊園趕迴來晚了,沒吃上飯,所以吃這麽慢。
不然以李恪那個餓死鬼的吃法,絕對比李世民快。
“大哥,你說這些大臣們平常都是養尊處優的,能會幹農活嗎?”
“能,他們每年都幹,能不會嘛。”
這時李綱來找李承乾,正好看到李恪還在吃飯。
“太子殿下。”
“老師好。”
兩人互相見禮,李綱在公共場合要給太子麵子,李承乾也要尊師重道,私下裏兩人沒這麽麻煩。
李承乾問:“老師老寒腿怎麽樣了?”
李綱:“天氣暖和起來了,出來走也不怕疼。”
李恪這時說:“老先生,你吃飯了嗎?”
“吃過了蜀王殿下。”
“老先生,你不用去幹活嗎?”
“老夫不用,老夫老了也幫不上忙,再說了,他們也隻是隨便幹幹而已,這地每年都是空出來給他們做的。”
“空出來?”
“對,空出來,大唐北方和南方耕種不同,南方水稻是一年兩熟,北方粟米是一年一熟,都是去年秋就耕種,然後有了雨雪的滋潤,然後夏季收麥子。
蜀王殿下在深宮自然不知。”
其實就算在上輩子李恪也不知道,因為他不靠種地養活自己。
“那我明白了,他們現在翻土的地其實沒種小麥對吧。”
“對,真等他們現在才翻土,農戶早餓死了。他們現在翻地是種別的。”
李世民來到一塊地前,小麥苗正在茁壯成長,那麽大的雪居然都沒壓倒他們。
不遠處的一塊地還有農戶在伺候莊稼,李世民走去問:
“老人家,你們今年大雪過的怎麽樣?”
“過的還行,我家房子是磚砌的,沒被壓塌,還住了好多被壓塌房子的農戶嘞。”
“老人家你真善,還接濟那些受災的人。”
“害,都是窮苦人,能幫一把是一把,也不是我接濟的,是我們縣令帶來的。”
“長安縣令?”
“對,就是長安縣令,縣令大人冒著大雪四處找人,那天的雪真大啊。”
李世民這才知道,左仆射尹阿鼠吹噓的萬年縣令沒做到的事情,反而被長安縣令做到了。
而且還沒任何人給他邀功,說好話,怪不得長安縣死的人不多。
原來都被長安縣令提前安置了。
這才是應該被朕提拔和重用的能臣幹吏。
李世民迴到皇宮,就叫來尚書左丞房玄齡和吏部尚書侯君集,戶部尚書裴矩。
讓三人去查一查長安縣令往年的政績。
這不查不知道,一查還真是嚇一跳,這位長安縣令,往年真是做了不少政績。
長安縣令,名叫張文忠,武德八年科舉,明法科的狀元
長安縣在他任期間,人口增長比萬年縣令還多一倍,而且還查出不少被銷戶的人口和沒報上的私田。
房玄齡還在尚書省找到,就在大雪的前兩天從天氣逐漸變冷,預感到要下暴雪。
這位萬年縣令上書請求開義倉,提前修建災民營地,以防止發生災情不能馬上處理,結果被左仆射尹阿鼠駁迴了。
當李世民看到這份奏書的時候,氣的大罵尹阿鼠廢物,還讓戶部尚書裴矩把尹阿鼠這一年的職分田收成都收歸國庫。
武德八年的狀元,武德八年過後就是貞觀初年,這不就是相當於這位縣令一年的政績就這麽大,還相當於就是和李世民差不多一起上任和幹活的。
李世民這些更愛這個縣令了,要不是天色不早了,李世民非要馬上見見這個能臣幹吏。
“王德,去告訴尉遲敬德,派人去找萬年縣令,明日上早朝。”
“遵旨。”
這是從伏羲氏時期,每年農曆二月二“禦駕親耕”,也說明了帝王看重耕地。
但是今年的二月二不一樣,下大雪,沒法去地裏耕地。
所以選在二月二十日,春分這天,皇帝帶頭來幹農活。
但是皇帝出行是很麻煩的一件事,就算出長安城也麻煩,一上午過去,李世民才帶著妃子們出長安城東門。
李世民今年想去長安縣的農戶看看,看看長安縣的受災嚴不嚴重。
選在長安縣,是因為萬年縣令的廢物縣令的管轄區出現了八千人的災民。
這還是活的,那些死的加起來快一萬五了。
長安縣受災是六千多災民,因為長安縣令及時上報,才使得長安縣大多數災民得到及時救助。
不然長安城南麵的災民營不能隻有一萬多人,該是一萬四千人了。
李世民隨便選了一塊地,吭哧吭哧的幹一會兒,然後就到了中午,長孫皇後帶著一眾嬪妃來送飯,李世民就放下手裏農具吃午飯。
這就是為什麽李世民一上午都沒出長安,就是為了卡這個午飯的時間點。
他是皇帝,不是真的就要去幹一天的農活,又不能幹一會就不幹了,就這麽卡時間。
這在曆朝曆代都是這麽幹的,也不是他李世民第一個這麽幹。
暴雪過後就是大太陽曬,貌似老天爺加班加點的趕,把自己前幾個月該幹的活,全部濃縮在這幾天給幹完。
地裏原本前幾天都有雪,現在被太陽曬的隻能看到幾片白雪還在頑強抵抗烈陽。
吃完午飯後,就該大臣們幹活了,皇帝隻是起個帶頭。
他們就慘了,是真的要幹到吃下午飯,這都是給百姓看的,讓他們知道,朝廷是很重視農活的。
為了防止有大臣偷懶,大臣們就站成一排,一起掄鋤頭,這樣誰偷懶一目了然。
在周天子時期,實行“井田製”,一塊地被分成九份,中間的地是公家的,周圍八塊地是農戶的。
農戶必須先種公家的地,然後再去種自己的地。
當時為了防止誰偷懶,用的就是這樣的辦法,站成一排幹活。
李恪和李承乾是小孩,不用親自去,幹活,隻是跟著一起來。
當李世民吃完飯後,帶著自己的愛妃和喜歡的兒子李泰到處走走看看。
李恪和李承乾則是坐在一邊,邊吃邊看那些大臣幹活。
李恪是因為從莊園趕迴來晚了,沒吃上飯,所以吃這麽慢。
不然以李恪那個餓死鬼的吃法,絕對比李世民快。
“大哥,你說這些大臣們平常都是養尊處優的,能會幹農活嗎?”
“能,他們每年都幹,能不會嘛。”
這時李綱來找李承乾,正好看到李恪還在吃飯。
“太子殿下。”
“老師好。”
兩人互相見禮,李綱在公共場合要給太子麵子,李承乾也要尊師重道,私下裏兩人沒這麽麻煩。
李承乾問:“老師老寒腿怎麽樣了?”
李綱:“天氣暖和起來了,出來走也不怕疼。”
李恪這時說:“老先生,你吃飯了嗎?”
“吃過了蜀王殿下。”
“老先生,你不用去幹活嗎?”
“老夫不用,老夫老了也幫不上忙,再說了,他們也隻是隨便幹幹而已,這地每年都是空出來給他們做的。”
“空出來?”
“對,空出來,大唐北方和南方耕種不同,南方水稻是一年兩熟,北方粟米是一年一熟,都是去年秋就耕種,然後有了雨雪的滋潤,然後夏季收麥子。
蜀王殿下在深宮自然不知。”
其實就算在上輩子李恪也不知道,因為他不靠種地養活自己。
“那我明白了,他們現在翻土的地其實沒種小麥對吧。”
“對,真等他們現在才翻土,農戶早餓死了。他們現在翻地是種別的。”
李世民來到一塊地前,小麥苗正在茁壯成長,那麽大的雪居然都沒壓倒他們。
不遠處的一塊地還有農戶在伺候莊稼,李世民走去問:
“老人家,你們今年大雪過的怎麽樣?”
“過的還行,我家房子是磚砌的,沒被壓塌,還住了好多被壓塌房子的農戶嘞。”
“老人家你真善,還接濟那些受災的人。”
“害,都是窮苦人,能幫一把是一把,也不是我接濟的,是我們縣令帶來的。”
“長安縣令?”
“對,就是長安縣令,縣令大人冒著大雪四處找人,那天的雪真大啊。”
李世民這才知道,左仆射尹阿鼠吹噓的萬年縣令沒做到的事情,反而被長安縣令做到了。
而且還沒任何人給他邀功,說好話,怪不得長安縣死的人不多。
原來都被長安縣令提前安置了。
這才是應該被朕提拔和重用的能臣幹吏。
李世民迴到皇宮,就叫來尚書左丞房玄齡和吏部尚書侯君集,戶部尚書裴矩。
讓三人去查一查長安縣令往年的政績。
這不查不知道,一查還真是嚇一跳,這位長安縣令,往年真是做了不少政績。
長安縣令,名叫張文忠,武德八年科舉,明法科的狀元
長安縣在他任期間,人口增長比萬年縣令還多一倍,而且還查出不少被銷戶的人口和沒報上的私田。
房玄齡還在尚書省找到,就在大雪的前兩天從天氣逐漸變冷,預感到要下暴雪。
這位萬年縣令上書請求開義倉,提前修建災民營地,以防止發生災情不能馬上處理,結果被左仆射尹阿鼠駁迴了。
當李世民看到這份奏書的時候,氣的大罵尹阿鼠廢物,還讓戶部尚書裴矩把尹阿鼠這一年的職分田收成都收歸國庫。
武德八年的狀元,武德八年過後就是貞觀初年,這不就是相當於這位縣令一年的政績就這麽大,還相當於就是和李世民差不多一起上任和幹活的。
李世民這些更愛這個縣令了,要不是天色不早了,李世民非要馬上見見這個能臣幹吏。
“王德,去告訴尉遲敬德,派人去找萬年縣令,明日上早朝。”
“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