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早,蘇若清便命人將謄寫好的名單分發下去。隨著名單的公開,九隊人馬即刻前往各地拿人。
事情發展的太過迅速,從嚴銘謹被捕到去往各地拿人,隻在一夕之間。因此,許多人還來不及反應便被官兵衝到府中抓捕,在震驚中被押入了大牢。
就算有僥幸逃脫者,也在各地的緊密搜查下被捕。或有被百姓認出,合夥將其押入官府。
……
隨著嚴銘謹等人的落網,往日被掩埋真相也漸漸浮出水麵。
消息一經傳出,舉國嘩然。
江州百姓被其欺瞞數年,得知真相後悲憤不已。更有些體弱者,因接受不了這忽來的打擊,一命歸西。
百姓日日堵在暗牢外咒罵,但蘇若清特意交代過不許傷害他們,因此官兵隻得采取柔和的方式對其進行驅趕。
但這邊剛趕走那邊又來……
百姓本來還有些畏懼,但次數多了後他們發現官府的人並沒有像曾經那般驅逐,於是來的人更多了。
趕了又來,來了又趕。久而久之,獄卒和士兵們也趕得煩了,索性當作看不見、任由其在門口罵著。
反正罵的又不是自己,隻是耳朵受了點罪。而且罵累了以後,他們自然就迴去了。
雖說如此,但他們心裏依舊有些不平。
由於暗牢的牆壁很厚,所以關押在裏麵的人本聽不到外麵的動靜。
把守的官兵與獄卒商議後覺得這樣太過可惜,於是每逢送飯時都故意打開門多待一會兒。
甚至有膽大者刻意在關門時留了一點點縫隙,好讓他能聽清門外的動靜。
嚴銘謹一連被罵了好幾天,他也聽了好幾天。但對於那些罵聲,他始終充耳不聞,好吃好睡,剩下的時間便閉著眼睛坐著,十分的從容。
而蘇若清自從那日從無名山迴來後,便一直致力於疫病與治水之事,從未來過。
當然,他也沒提過要審問嚴銘謹,隻一直關著他。
……
從開始到結束,不過一月之間、涉事官員便被一網打盡,壓迫江州百姓數年的毒瘤終於被擠了個幹淨。
此外,百躍也跟隨著蘇若清進到城中,在城中所有人的見證下攜無名山眾人歸順朝廷。
蘇若清大喜,為解決水患、讓其參與治水之事。
有了無名山眾人的加入,水災很快便平了下去,捷報頻傳。
雖然疫病依舊無藥可醫,但經此一遭後天下百姓感受到了朝廷此次賑災之決心,看到希望後紛紛為其捐糧捐藥。
大淵境內,一片叫好之聲。
朝堂上,皇帝龍心甚悅,接連叫了三聲“好”字,但眼底卻掠過寒意。
白瑞安與趙明誌皆看在眼中,一個隻在低頭時閃過憂慮,一個故作不知,都將情緒掩藏的很好。
*
有人歡喜有人憂,有人愁。
自江州傳出消息後,最歡喜的自然是天下萬民,而最憂的則是太師白瑞安。
雖然朝堂之上皇上對太子諸多誇讚,但他明白,那隻是說給百官聽的。
想到這裏,白瑞安眼中閃過悲哀。
喃喃道:“妹妹,倘若你真的在天有靈,便幫一幫你的兒子吧。”
為臣被君所疑,為子被父所棄。
這些年,他真的太苦了……
……
太師府內,白瑞安滿眼憂慮。玉傾宮,鄧秀露出愁容。
自晚間得到消息後,她便一直躺在貴妃榻上,眸光晦暗不明。
她本想借著此次賑災讓蘇若清再無翻身可能,為此還特意給嚴銘謹寄去一封信,並向其拋出橄欖枝。但不想,他竟敗了。
想到這裏,鄧秀眼中閃過擔憂,不自覺的蹙起了眉。
如今事情已經超出了她的預料,她不確定嚴銘謹會不會為了活命將自己供出去,也不知道此時的蘇若清究竟知道了多少。
愈想,鄧秀的神色愈發嚴肅,就連殿中的氣氛也變得凝重起來。
宮女太監們看出端倪後一個個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他們默默站在一邊,不敢發出半點聲音,就連動作也比往日更加小心。
這時,門外突然有宮人通報:“啟稟貴妃娘娘,二殿下到了。”
聞聲,鄧秀抬起了眼,卻見蘇承皓出現在殿門口,正緩緩走來。
“兒臣給母妃請安。”
“快起來吧。”
“謝母妃。”
鄧秀微微點了點頭,柔聲道:“坐吧。”
“是。”
隨著蘇承皓在軟榻落座,立刻有宮女奉上兩具茶盞。鄧秀也起身走了過來,坐下。
“用過飯了嗎?”她關切的問道。
蘇承皓搖了搖頭。
鄧秀笑了笑,看向紅月:“你去禦膳房端兩碗粥來。”
小廚房就備有吃食,但偏偏讓她去禦膳房端粥。紅月跟在鄧秀身邊多年,自然明白其用意,輕輕應了一聲後便出了玉傾宮。
在紅月離開後,鄧秀又看向候在殿中伺候的宮人,淡淡道:“本宮與皇兒有話要說,你們都退下吧。”
“是。”
“德喜。”
“奴才在。”
“你帶人在殿門外候著,不許讓任何人進來。”
“是。”
……
隨著宮人的退下,鄧秀這才重新看向蘇承皓。
“聽說,今日下朝後陛下將你與三皇子他們一一召去了紫宸宮?”
“是。”
“是因為江州的事情嗎?”鄧秀猜測道。
蘇承皓點了點頭。
“陛下說了什麽?”
“父皇說,太子此去江州功不可沒,問兒臣應該賞些什麽為好。”
鄧秀聞言眸光微動,再次問道:“你怎麽答的?”
蘇承皓:“兒臣說,皇兄向來以父皇為重,想來無論父皇賞賜什麽、皇兄他都會高興的。”
說到這裏,蘇承皓神色微微一頓。
問道:“兒臣愚鈍,不知這樣答可有不妥之處?”
麵對蘇承皓的詢問,鄧秀輕笑一聲,立刻給予肯定。
“你答的不錯。帝王之心最是難測,多答多錯,不答反而為好。”
得到母親的肯定,蘇承皓笑著應道:“是,母妃的教導兒臣一直銘記於心。”
鄧秀欣慰的點了點頭,又問:“你答了這話後,你父皇可說了些什麽?”
蘇承皓答:“父皇什麽也沒說就讓兒臣退下了。”
鄧秀聽後突然變得嚴肅起來,緊接著問道:“神色如何?”
蘇承皓答:“和往常沒什麽區別。”
聞言,鄧秀沒再說話,低頭沉思著。
蘇承皓見狀遲疑了片刻,問道:“依母妃之見,父皇他究竟想讓我們迴答什麽?”
鄧秀聽後眼底閃過輕嘲,淡淡道:“他什麽也不想讓你們迴答,隻是想試探試探你們對此事的態度罷了。”
蘇承皓聞言笑了笑,道:“兒臣也是這樣想的,所以才這樣迴答。”
鄧秀點了點頭沒有說話,端起茶盞抿了一口,問道:
“江州那邊還有別的消息傳來嗎?”
事情發展的太過迅速,從嚴銘謹被捕到去往各地拿人,隻在一夕之間。因此,許多人還來不及反應便被官兵衝到府中抓捕,在震驚中被押入了大牢。
就算有僥幸逃脫者,也在各地的緊密搜查下被捕。或有被百姓認出,合夥將其押入官府。
……
隨著嚴銘謹等人的落網,往日被掩埋真相也漸漸浮出水麵。
消息一經傳出,舉國嘩然。
江州百姓被其欺瞞數年,得知真相後悲憤不已。更有些體弱者,因接受不了這忽來的打擊,一命歸西。
百姓日日堵在暗牢外咒罵,但蘇若清特意交代過不許傷害他們,因此官兵隻得采取柔和的方式對其進行驅趕。
但這邊剛趕走那邊又來……
百姓本來還有些畏懼,但次數多了後他們發現官府的人並沒有像曾經那般驅逐,於是來的人更多了。
趕了又來,來了又趕。久而久之,獄卒和士兵們也趕得煩了,索性當作看不見、任由其在門口罵著。
反正罵的又不是自己,隻是耳朵受了點罪。而且罵累了以後,他們自然就迴去了。
雖說如此,但他們心裏依舊有些不平。
由於暗牢的牆壁很厚,所以關押在裏麵的人本聽不到外麵的動靜。
把守的官兵與獄卒商議後覺得這樣太過可惜,於是每逢送飯時都故意打開門多待一會兒。
甚至有膽大者刻意在關門時留了一點點縫隙,好讓他能聽清門外的動靜。
嚴銘謹一連被罵了好幾天,他也聽了好幾天。但對於那些罵聲,他始終充耳不聞,好吃好睡,剩下的時間便閉著眼睛坐著,十分的從容。
而蘇若清自從那日從無名山迴來後,便一直致力於疫病與治水之事,從未來過。
當然,他也沒提過要審問嚴銘謹,隻一直關著他。
……
從開始到結束,不過一月之間、涉事官員便被一網打盡,壓迫江州百姓數年的毒瘤終於被擠了個幹淨。
此外,百躍也跟隨著蘇若清進到城中,在城中所有人的見證下攜無名山眾人歸順朝廷。
蘇若清大喜,為解決水患、讓其參與治水之事。
有了無名山眾人的加入,水災很快便平了下去,捷報頻傳。
雖然疫病依舊無藥可醫,但經此一遭後天下百姓感受到了朝廷此次賑災之決心,看到希望後紛紛為其捐糧捐藥。
大淵境內,一片叫好之聲。
朝堂上,皇帝龍心甚悅,接連叫了三聲“好”字,但眼底卻掠過寒意。
白瑞安與趙明誌皆看在眼中,一個隻在低頭時閃過憂慮,一個故作不知,都將情緒掩藏的很好。
*
有人歡喜有人憂,有人愁。
自江州傳出消息後,最歡喜的自然是天下萬民,而最憂的則是太師白瑞安。
雖然朝堂之上皇上對太子諸多誇讚,但他明白,那隻是說給百官聽的。
想到這裏,白瑞安眼中閃過悲哀。
喃喃道:“妹妹,倘若你真的在天有靈,便幫一幫你的兒子吧。”
為臣被君所疑,為子被父所棄。
這些年,他真的太苦了……
……
太師府內,白瑞安滿眼憂慮。玉傾宮,鄧秀露出愁容。
自晚間得到消息後,她便一直躺在貴妃榻上,眸光晦暗不明。
她本想借著此次賑災讓蘇若清再無翻身可能,為此還特意給嚴銘謹寄去一封信,並向其拋出橄欖枝。但不想,他竟敗了。
想到這裏,鄧秀眼中閃過擔憂,不自覺的蹙起了眉。
如今事情已經超出了她的預料,她不確定嚴銘謹會不會為了活命將自己供出去,也不知道此時的蘇若清究竟知道了多少。
愈想,鄧秀的神色愈發嚴肅,就連殿中的氣氛也變得凝重起來。
宮女太監們看出端倪後一個個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他們默默站在一邊,不敢發出半點聲音,就連動作也比往日更加小心。
這時,門外突然有宮人通報:“啟稟貴妃娘娘,二殿下到了。”
聞聲,鄧秀抬起了眼,卻見蘇承皓出現在殿門口,正緩緩走來。
“兒臣給母妃請安。”
“快起來吧。”
“謝母妃。”
鄧秀微微點了點頭,柔聲道:“坐吧。”
“是。”
隨著蘇承皓在軟榻落座,立刻有宮女奉上兩具茶盞。鄧秀也起身走了過來,坐下。
“用過飯了嗎?”她關切的問道。
蘇承皓搖了搖頭。
鄧秀笑了笑,看向紅月:“你去禦膳房端兩碗粥來。”
小廚房就備有吃食,但偏偏讓她去禦膳房端粥。紅月跟在鄧秀身邊多年,自然明白其用意,輕輕應了一聲後便出了玉傾宮。
在紅月離開後,鄧秀又看向候在殿中伺候的宮人,淡淡道:“本宮與皇兒有話要說,你們都退下吧。”
“是。”
“德喜。”
“奴才在。”
“你帶人在殿門外候著,不許讓任何人進來。”
“是。”
……
隨著宮人的退下,鄧秀這才重新看向蘇承皓。
“聽說,今日下朝後陛下將你與三皇子他們一一召去了紫宸宮?”
“是。”
“是因為江州的事情嗎?”鄧秀猜測道。
蘇承皓點了點頭。
“陛下說了什麽?”
“父皇說,太子此去江州功不可沒,問兒臣應該賞些什麽為好。”
鄧秀聞言眸光微動,再次問道:“你怎麽答的?”
蘇承皓:“兒臣說,皇兄向來以父皇為重,想來無論父皇賞賜什麽、皇兄他都會高興的。”
說到這裏,蘇承皓神色微微一頓。
問道:“兒臣愚鈍,不知這樣答可有不妥之處?”
麵對蘇承皓的詢問,鄧秀輕笑一聲,立刻給予肯定。
“你答的不錯。帝王之心最是難測,多答多錯,不答反而為好。”
得到母親的肯定,蘇承皓笑著應道:“是,母妃的教導兒臣一直銘記於心。”
鄧秀欣慰的點了點頭,又問:“你答了這話後,你父皇可說了些什麽?”
蘇承皓答:“父皇什麽也沒說就讓兒臣退下了。”
鄧秀聽後突然變得嚴肅起來,緊接著問道:“神色如何?”
蘇承皓答:“和往常沒什麽區別。”
聞言,鄧秀沒再說話,低頭沉思著。
蘇承皓見狀遲疑了片刻,問道:“依母妃之見,父皇他究竟想讓我們迴答什麽?”
鄧秀聽後眼底閃過輕嘲,淡淡道:“他什麽也不想讓你們迴答,隻是想試探試探你們對此事的態度罷了。”
蘇承皓聞言笑了笑,道:“兒臣也是這樣想的,所以才這樣迴答。”
鄧秀點了點頭沒有說話,端起茶盞抿了一口,問道:
“江州那邊還有別的消息傳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