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議政廳裏。
範質坐在上頭,皺著眉頭在那想事兒。
王溥說道:“李昉這人咋樣?他是前朝考中進士的,在咱們這兒當屯田郎中、翰林學士,工作幹得很不錯。薊州那地方被契丹占了好多年,不服咱們的管理,得派個品德和才能都好的人去教化百姓。李昉這人寬厚溫和,有君子的風範,能擔得起這個重任。”
一般來說,刺史大多是武將當的,隻有極少數情況才讓文官來當。
不過現在文官地位提高了,尤其是他們三個宰相權力又管文又管武,都覺得可以試試讓文官當刺史。
畢竟那些當兵的哪會管理州府啊?
這種動腦子的活兒,還得靠他們文官來。
這次正好拿幽燕的百姓不服管理當理由,試試武將們的反應。
然後一步步提高文官當刺史的次數,慢慢在新朝裏占據主動。
魏仁浦說道:“我覺得行!這人的名字我聽說過,確實是個能幹的官兒。”
王溥看向坐在上頭的範質。
見他在發呆,王溥喊了一聲:“文素兄?文素兄……”
王溥提高了聲音。
“啊!”範質迴過神來:“咋啦?”
王溥說:“我們在討論薊州刺史的人選呢,我提議李昉,道濟也覺得合適。”
“哦!”範質應道:“你們覺得合適,那就沒問題,就他吧。”
王溥皺著眉頭說:“文素兄這是咋了?最近看你老是心不在焉的?是不是身體不舒服?”
範質一臉嚴肅,微微搖頭說:“不是,是聖人最近批改的奏章,讓我有種不好的感覺。”
王溥臉色一沉,沒說話。
魏仁浦向來正直,驚訝地說:“我覺得挺好的啊!聖人不愧是賢後,她批改奏章,給出的意見很有想法,讓人高興。”
範質反問:“道濟不覺得聖人太有主見了?”
魏仁浦嚴肅地說:“範相公,你這是啥意思?”
範質擺擺手說:“道濟別生氣,你聽我慢慢說。聖人還沒垂簾聽政呢,隻是陛下暫時處理不了政務,她在旁邊幫忙。但是她對咱們審批的奏章,有很多看法。尤其是安排文官當刺史,她很不情願。”
魏仁浦說:“這也說得過去吧!”
範質說:“可要是現在羅統軍在這兒,道濟你覺得聖人還會向咱們妥協?”
魏仁浦聽明白了,說:“文素兄是擔心外戚權力太大?”
範質一臉正氣地說:“是啊,聖人很有主見,以後肯定會是一代賢後。讓她垂簾聽政,教導晉王,確實是咱們大周的幸運。
魏仁浦搖頭說:“不會的,文素兄你想多了。魏王沒接到詔書不能進京,天雄軍也不像以前了。就一萬多兵馬,哪能是咱們十多萬禁軍的對手?”
範質緊皺著眉頭長歎道:“也許是我想多了。我就怕咱們朝也出個梁冀、王莽那樣的人……”
魏仁浦生氣地說:“文素兄,說話小心點。”
範質見一時說服不了魏仁浦,也就不說了,心裏暗暗著急。
就符皇後現在的表現,明顯不會對自己言聽計從,自己可是百官之首,難道真要被一個女人壓一頭?
王溥坐轎子迴家,一進家門,就讓人準備茶水,說一會兒有貴客來。
然後走到後院,給母親請安,磕頭行禮。
王溥出生在官宦人家,來自太原王氏祁縣的分支,特別看重禮節,甚至到了偏執苛刻的程度。
一天看望三次,早上晚上各一次,下朝迴來一次,就算身體不舒服,也不會落下。
甚至母親心情不好,不想見他,他也會在門口磕三個頭。
所以京城上下都知道,宰相王溥特別孝順,名聲傳遍天下。
王溥恭恭敬敬地說:“娘親,父親來信了,問母親啥時候迴去。”
王母說:“不迴去,除非那老家夥死了,不知羞的東西。”
王溥的父親叫王祚,很有心眼,文的武的都行,管過鹽鐵的事兒,也帶過兵抵抗契丹,當過三司副使管財政大權,也在地方當過刺史,保護一方平安。現在在鄭州當團練使,負責鄭州的軍事防務。
王祚去年跟府裏的丫鬟眉來眼去,幹了見不得人的事兒,被王母抓了個正著,氣得王母病倒暈過去了。
王溥知道後,馬上把丫鬟處理了,把這事兒壓下來,把母親接到身邊照顧。
王溥說:“母親,事情都查清楚了,那丫鬟家裏窮,才動了歪心思。父親知道錯了,把府上的侍婢都打發走了,就留了些老仆人。”
他苦口婆心地勸著。
主要是父母分開太久,容易讓人說閑話。
王溥最受不了家裏有不好的事兒,影響自己的名聲。
把母親說動了,王溥退出內堂。
果然聽到下人報告,魏仁浦正在客廳等著。
王溥快步走到客廳:“道濟兄!”
魏仁浦也迴了禮,然後著急地說:“齊物兄,官家病情嚴重,已經沒法處理事情了,現在最重要的是求穩。隻有穩才能度過現在的難關。可文素兄最近做事太激進,倒不是不能理解他擔心的事兒。但事情有輕有重,有緩有急,這四周都不安穩,江南、巴蜀、河東、嶺南,都有二心,強大的契丹就更不用說了。”
“不先把眼前的難關過了,就想著以後的事兒,這不是有遠見,是蠢。”
魏仁浦氣得不行。
這世上有人看重利益,有人看重名聲,但也有一些真正願意為天下著想的好人。
魏仁浦就是這樣的人。
隨著大周的主心骨倒下,大周開始陷入內憂外患的局麵,魏仁浦看著情況越來越危險,卻沒辦法改變,那種感覺讓他抓狂。
王溥想了一會兒,說:“道濟兄,你得理解文素,官家讓咱們掌管文武,為了啥?不就是為了防止武將權力太大……防止那些驕兵悍將亂來?免得天下又亂了,又出現禮法崩壞,道德淪喪的情況?”
“這……”魏仁浦一下子不知道說啥了,確實是這樣,在郭榮改革之前,那些軍頭太不像話了。
王溥說:“皇上很清楚武將掌權的壞處,想必也會理解文素兄的。”
一句話說到了點子上。
魏仁浦一下子明白了,範質這就是專挑外戚欺負。
外戚有好心腸,明白事理,知道局勢,懂得事情的輕重。
範質拿大周的未來逼外戚退讓妥協。
他就賭外戚不敢鬧,一旦大鬧,大周很可能就完了。
要是換成李重進、張永德這樣的武將,範質可不敢這麽大膽,因為他們不講道理。
而外戚恰恰是講道理的人……
魏仁浦一時間不知道怎麽開口,捫心自問,他不想看到武將掌權,這幾十年來,血的教訓太多了。
可另一方麵,他對範質有點懷疑:範質管理政務的能力沒問題,可麵對周圍的強敵,內部的驕兵悍將,範質真能鎮得住他們?
確實……
郭榮給了他們很大權力,已經壓過武將了。
可魏仁浦覺得不太靠譜,他們的調兵權在正常情況下是能調兵。
不正常的情況呢?
統兵的大將抗拒,士兵是聽他們的調令,還是統兵大將的命令?
王溥說:“再看看吧,文素兄還是有分寸的。真要是太過分了,你我再出麵勸勸阻止吧。”
魏仁浦長歎道:“也隻能這樣了。”
曆史上魏仁浦就被範質、王溥給忽悠了,以為認識多年的朋友跟自己一樣,一心為了公家。
結果到最後趙匡胤黃袍加身,他才反應過來,組織一些朝臣反抗,最後因為勢單力薄,被鎮壓下去了。
送走了魏仁浦,王溥微微搖頭,歎氣說:“文素太剛硬,道濟太迂腐。你們兩個,怎麽能做成大事?”
範質坐在上頭,皺著眉頭在那想事兒。
王溥說道:“李昉這人咋樣?他是前朝考中進士的,在咱們這兒當屯田郎中、翰林學士,工作幹得很不錯。薊州那地方被契丹占了好多年,不服咱們的管理,得派個品德和才能都好的人去教化百姓。李昉這人寬厚溫和,有君子的風範,能擔得起這個重任。”
一般來說,刺史大多是武將當的,隻有極少數情況才讓文官來當。
不過現在文官地位提高了,尤其是他們三個宰相權力又管文又管武,都覺得可以試試讓文官當刺史。
畢竟那些當兵的哪會管理州府啊?
這種動腦子的活兒,還得靠他們文官來。
這次正好拿幽燕的百姓不服管理當理由,試試武將們的反應。
然後一步步提高文官當刺史的次數,慢慢在新朝裏占據主動。
魏仁浦說道:“我覺得行!這人的名字我聽說過,確實是個能幹的官兒。”
王溥看向坐在上頭的範質。
見他在發呆,王溥喊了一聲:“文素兄?文素兄……”
王溥提高了聲音。
“啊!”範質迴過神來:“咋啦?”
王溥說:“我們在討論薊州刺史的人選呢,我提議李昉,道濟也覺得合適。”
“哦!”範質應道:“你們覺得合適,那就沒問題,就他吧。”
王溥皺著眉頭說:“文素兄這是咋了?最近看你老是心不在焉的?是不是身體不舒服?”
範質一臉嚴肅,微微搖頭說:“不是,是聖人最近批改的奏章,讓我有種不好的感覺。”
王溥臉色一沉,沒說話。
魏仁浦向來正直,驚訝地說:“我覺得挺好的啊!聖人不愧是賢後,她批改奏章,給出的意見很有想法,讓人高興。”
範質反問:“道濟不覺得聖人太有主見了?”
魏仁浦嚴肅地說:“範相公,你這是啥意思?”
範質擺擺手說:“道濟別生氣,你聽我慢慢說。聖人還沒垂簾聽政呢,隻是陛下暫時處理不了政務,她在旁邊幫忙。但是她對咱們審批的奏章,有很多看法。尤其是安排文官當刺史,她很不情願。”
魏仁浦說:“這也說得過去吧!”
範質說:“可要是現在羅統軍在這兒,道濟你覺得聖人還會向咱們妥協?”
魏仁浦聽明白了,說:“文素兄是擔心外戚權力太大?”
範質一臉正氣地說:“是啊,聖人很有主見,以後肯定會是一代賢後。讓她垂簾聽政,教導晉王,確實是咱們大周的幸運。
魏仁浦搖頭說:“不會的,文素兄你想多了。魏王沒接到詔書不能進京,天雄軍也不像以前了。就一萬多兵馬,哪能是咱們十多萬禁軍的對手?”
範質緊皺著眉頭長歎道:“也許是我想多了。我就怕咱們朝也出個梁冀、王莽那樣的人……”
魏仁浦生氣地說:“文素兄,說話小心點。”
範質見一時說服不了魏仁浦,也就不說了,心裏暗暗著急。
就符皇後現在的表現,明顯不會對自己言聽計從,自己可是百官之首,難道真要被一個女人壓一頭?
王溥坐轎子迴家,一進家門,就讓人準備茶水,說一會兒有貴客來。
然後走到後院,給母親請安,磕頭行禮。
王溥出生在官宦人家,來自太原王氏祁縣的分支,特別看重禮節,甚至到了偏執苛刻的程度。
一天看望三次,早上晚上各一次,下朝迴來一次,就算身體不舒服,也不會落下。
甚至母親心情不好,不想見他,他也會在門口磕三個頭。
所以京城上下都知道,宰相王溥特別孝順,名聲傳遍天下。
王溥恭恭敬敬地說:“娘親,父親來信了,問母親啥時候迴去。”
王母說:“不迴去,除非那老家夥死了,不知羞的東西。”
王溥的父親叫王祚,很有心眼,文的武的都行,管過鹽鐵的事兒,也帶過兵抵抗契丹,當過三司副使管財政大權,也在地方當過刺史,保護一方平安。現在在鄭州當團練使,負責鄭州的軍事防務。
王祚去年跟府裏的丫鬟眉來眼去,幹了見不得人的事兒,被王母抓了個正著,氣得王母病倒暈過去了。
王溥知道後,馬上把丫鬟處理了,把這事兒壓下來,把母親接到身邊照顧。
王溥說:“母親,事情都查清楚了,那丫鬟家裏窮,才動了歪心思。父親知道錯了,把府上的侍婢都打發走了,就留了些老仆人。”
他苦口婆心地勸著。
主要是父母分開太久,容易讓人說閑話。
王溥最受不了家裏有不好的事兒,影響自己的名聲。
把母親說動了,王溥退出內堂。
果然聽到下人報告,魏仁浦正在客廳等著。
王溥快步走到客廳:“道濟兄!”
魏仁浦也迴了禮,然後著急地說:“齊物兄,官家病情嚴重,已經沒法處理事情了,現在最重要的是求穩。隻有穩才能度過現在的難關。可文素兄最近做事太激進,倒不是不能理解他擔心的事兒。但事情有輕有重,有緩有急,這四周都不安穩,江南、巴蜀、河東、嶺南,都有二心,強大的契丹就更不用說了。”
“不先把眼前的難關過了,就想著以後的事兒,這不是有遠見,是蠢。”
魏仁浦氣得不行。
這世上有人看重利益,有人看重名聲,但也有一些真正願意為天下著想的好人。
魏仁浦就是這樣的人。
隨著大周的主心骨倒下,大周開始陷入內憂外患的局麵,魏仁浦看著情況越來越危險,卻沒辦法改變,那種感覺讓他抓狂。
王溥想了一會兒,說:“道濟兄,你得理解文素,官家讓咱們掌管文武,為了啥?不就是為了防止武將權力太大……防止那些驕兵悍將亂來?免得天下又亂了,又出現禮法崩壞,道德淪喪的情況?”
“這……”魏仁浦一下子不知道說啥了,確實是這樣,在郭榮改革之前,那些軍頭太不像話了。
王溥說:“皇上很清楚武將掌權的壞處,想必也會理解文素兄的。”
一句話說到了點子上。
魏仁浦一下子明白了,範質這就是專挑外戚欺負。
外戚有好心腸,明白事理,知道局勢,懂得事情的輕重。
範質拿大周的未來逼外戚退讓妥協。
他就賭外戚不敢鬧,一旦大鬧,大周很可能就完了。
要是換成李重進、張永德這樣的武將,範質可不敢這麽大膽,因為他們不講道理。
而外戚恰恰是講道理的人……
魏仁浦一時間不知道怎麽開口,捫心自問,他不想看到武將掌權,這幾十年來,血的教訓太多了。
可另一方麵,他對範質有點懷疑:範質管理政務的能力沒問題,可麵對周圍的強敵,內部的驕兵悍將,範質真能鎮得住他們?
確實……
郭榮給了他們很大權力,已經壓過武將了。
可魏仁浦覺得不太靠譜,他們的調兵權在正常情況下是能調兵。
不正常的情況呢?
統兵的大將抗拒,士兵是聽他們的調令,還是統兵大將的命令?
王溥說:“再看看吧,文素兄還是有分寸的。真要是太過分了,你我再出麵勸勸阻止吧。”
魏仁浦長歎道:“也隻能這樣了。”
曆史上魏仁浦就被範質、王溥給忽悠了,以為認識多年的朋友跟自己一樣,一心為了公家。
結果到最後趙匡胤黃袍加身,他才反應過來,組織一些朝臣反抗,最後因為勢單力薄,被鎮壓下去了。
送走了魏仁浦,王溥微微搖頭,歎氣說:“文素太剛硬,道濟太迂腐。你們兩個,怎麽能做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