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83年二月十五日,太陽璀璨照射大地,臨潢府的積雪已經被清掃一空。
這天,全城中隻有年老的、生病的居民還在,其他人都跟著去了城外的望京山,參加耶律隆緒的登基大典。
近二十萬百姓將山體四麵圍得水泄不通,兩萬軍士在內維持秩序,一眾臣子安靜的站在兩側,將中間的地毯留給今天的主角。
時年十一歲的耶律隆緒,穿著趙景送給他的冕服,一步一步踏上高階。
隨後,三個奇裝異服的巫師在他麵前起舞、搖鈴鐺、嘴中學些常人聽不懂的話語給耶律隆緒祈福。
再來,便是作為托孤大臣之一的耶律沙站出來,向在場所有人宣讀耶律賢的遺照。
“大遼乾亨四年,八月,乙末。
朕, 大遼皇帝耶律賢,少時登基,曆經風雨,治國理政,心力交瘁。今龍體日衰,天不假年,命懸一線,知大限將至。臨終之際,心係江山社稷,意念萬民蒼生,特降此詔,以昭後世。
朕深知國家內外交困,內憂外患,實需英明之主,以安民心,固疆土。朕之長子耶律隆緒天資聰穎,心地純良,可繼大統。特立為皇太子,承繼大遼基業,望輔以老成持重之臣,共謀國事。
朕之喪事,宜從簡,勿勞民傷財,以示朕之儉德。
朕之親族,宜和睦相處,不得因朕之逝而爭權奪利,以亂朝綱。
朕之百姓,宜各安其業,勿因朕之逝而驚慌失措,朕在天之靈,必佑我朝萬世太平。
朕之遺願,乃有心改革,力有未逮。望繼位者,廣納良言,勵精圖治,以圖國家富強,百姓安樂。當以萬史為鑒,興教育,振工商,強兵衛國,與萬國修好,共謀和平。
朕之遺詔,望諸卿遵行。朕雖逝,然朕之心,永係天下。
欽此。”
遺詔內容融合了對國家、民生、宗室大臣等方麵的關懷與期望,可以說耶律賢一生所追求的總結。
念完詔書,耶律隆緒俯拜天地,將帶著國運昌隆、蒸蒸日上的美好期望的火把扔進了鼎中,於大火的襯托下接過國璽與天子寶劍。
最後,在圍觀群眾的無限叫好與頂禮膜拜中,大典正式宣告結束……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隨著新皇帝正式上位,朝堂的格局也開始有所改變。
首先,耶律隆緒先給自己老爹耶律賢上廟號“景宗”,尊其母蕭綽為太後,握攝政大權,追諡前年夭亡的三弟耶律藥師奴為鄭王。
其次,在蕭綽的協助下升任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耶律沙、耶律敵烈等老臣,各委以要職,將前朝那些隻會溜須拍馬的家夥下放,移到政治邊緣。
最後,向全國各州城發放公文,告知登基;向各部族首領發放詔令,勒令他們前來上京覲見新君,確定尊卑關係。
新朝來臨,按照慣例皇帝也要去農田中開墾一窪田地以求來年豐收。
蕭綽讓蕭撻凜為宮衛將軍,率領五千斡魯朵軍保護耶律賢去田間耕作,她自己留下來主持大事。
斡魯朵軍是遼朝時期的一種特殊軍事組織,它是由遼朝皇帝的宮帳直接統領的私人武裝力量。
斡魯朵在契丹語中意味著“宮”或“官帳”,因此斡魯朵軍也被稱為宮衛軍。這支軍隊的成員主要從各部族及漢人居住的州縣中征募而來,包括契丹人、漢人、渤海人等不同民族。
在耶律賢外出之際,蕭綽再次將因耶律賢病逝而暫停的改革一事擺到了台麵上。
遼朝的亂與低迷有多方麵造成:中央權力不夠;法治、吏治的模糊;民族之間有不成文但卻存在的等級差別;地盤大,但田地太少等等問題。
吏治的好壞是反映一個國家政治是否清明的重要標誌。景宗時,高官勳成“納賂清謁,門若賈區”。
乾亨元年,蕭綽召令各京各級官員應當秉公辦事,不得阿諛奉承。諸縣的官員如果遇到州官及朝廷使者無理征求,不得屈從,並以此作為考核官吏的標準。
遼朝曆來隻從貴族特別是契丹貴族中挑選重要官員,叫作“世選製度”。隨著遼朝版圖的擴大和民族的增多,改變世選製度勢在必行。
對於突然的變動,貴族們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故而多數人不同意此事。
因為此番阻礙,致使蕭綽明白了想要改革,必須要先解決掉貴族的做大問題。
中央權力的分散導致貴族們多有不屑朝廷的舉動,這個問題從遼太祖朝就已經有了,比如太祖朝的“諸弟之亂”;太宗末至世宗初的耶律章肅之亂;穆宗與景宗朝的耶律喜隱之亂等。
為了徹底解決貴族下克上的風氣,蕭綽在兩年間陸續做出改變,不僅沒收了他們的兵權與奴隸,還向宋朝學習,將各部的精銳士兵都給收歸到中央。
外強中幹逐漸變成了外幹中強,貴族們也就失去了對抗中央的資本,不得不老實下來。
隻不過在完成這件事以後,耶律賢就死了,改革一事不得不暫停。
今日再開,必須要解決的就是民族矛盾、稅改以及軍改。
開場她就明確表示要減免賦稅,獎勵開墾,要把稅收減免到比宋朝低,這樣既可以提高百姓的積極性,又可以吸引宋朝北方居民進入遼朝生活,增加人口。
對於這點,滿朝官員並無異議,減稅從短期看是虧本買賣,但等日後人口充實了,國內每年的稅收總量就會變高,那個時候就是純盈利。
賦稅條例的改製全數通過,蕭綽對此甚是滿意。
而後便緊鑼密鼓的提及民族矛盾。
這個問題也是曆史遺留問題了,多數契丹人對於外族人始終抱有一種看不起的內在思想,在他們眼中,如何蹂躪被征服的弱者是他們應有的權利,這一點沒有任何錯誤。
也正是因為這種想法,才導致遼廷始終沒辦法將各部族的力量集結在一起,甚至年年都有部族大小作亂,朝廷鎮壓,再作亂、再鎮壓,周而複始,無窮無盡……
這天,全城中隻有年老的、生病的居民還在,其他人都跟著去了城外的望京山,參加耶律隆緒的登基大典。
近二十萬百姓將山體四麵圍得水泄不通,兩萬軍士在內維持秩序,一眾臣子安靜的站在兩側,將中間的地毯留給今天的主角。
時年十一歲的耶律隆緒,穿著趙景送給他的冕服,一步一步踏上高階。
隨後,三個奇裝異服的巫師在他麵前起舞、搖鈴鐺、嘴中學些常人聽不懂的話語給耶律隆緒祈福。
再來,便是作為托孤大臣之一的耶律沙站出來,向在場所有人宣讀耶律賢的遺照。
“大遼乾亨四年,八月,乙末。
朕, 大遼皇帝耶律賢,少時登基,曆經風雨,治國理政,心力交瘁。今龍體日衰,天不假年,命懸一線,知大限將至。臨終之際,心係江山社稷,意念萬民蒼生,特降此詔,以昭後世。
朕深知國家內外交困,內憂外患,實需英明之主,以安民心,固疆土。朕之長子耶律隆緒天資聰穎,心地純良,可繼大統。特立為皇太子,承繼大遼基業,望輔以老成持重之臣,共謀國事。
朕之喪事,宜從簡,勿勞民傷財,以示朕之儉德。
朕之親族,宜和睦相處,不得因朕之逝而爭權奪利,以亂朝綱。
朕之百姓,宜各安其業,勿因朕之逝而驚慌失措,朕在天之靈,必佑我朝萬世太平。
朕之遺願,乃有心改革,力有未逮。望繼位者,廣納良言,勵精圖治,以圖國家富強,百姓安樂。當以萬史為鑒,興教育,振工商,強兵衛國,與萬國修好,共謀和平。
朕之遺詔,望諸卿遵行。朕雖逝,然朕之心,永係天下。
欽此。”
遺詔內容融合了對國家、民生、宗室大臣等方麵的關懷與期望,可以說耶律賢一生所追求的總結。
念完詔書,耶律隆緒俯拜天地,將帶著國運昌隆、蒸蒸日上的美好期望的火把扔進了鼎中,於大火的襯托下接過國璽與天子寶劍。
最後,在圍觀群眾的無限叫好與頂禮膜拜中,大典正式宣告結束……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隨著新皇帝正式上位,朝堂的格局也開始有所改變。
首先,耶律隆緒先給自己老爹耶律賢上廟號“景宗”,尊其母蕭綽為太後,握攝政大權,追諡前年夭亡的三弟耶律藥師奴為鄭王。
其次,在蕭綽的協助下升任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耶律沙、耶律敵烈等老臣,各委以要職,將前朝那些隻會溜須拍馬的家夥下放,移到政治邊緣。
最後,向全國各州城發放公文,告知登基;向各部族首領發放詔令,勒令他們前來上京覲見新君,確定尊卑關係。
新朝來臨,按照慣例皇帝也要去農田中開墾一窪田地以求來年豐收。
蕭綽讓蕭撻凜為宮衛將軍,率領五千斡魯朵軍保護耶律賢去田間耕作,她自己留下來主持大事。
斡魯朵軍是遼朝時期的一種特殊軍事組織,它是由遼朝皇帝的宮帳直接統領的私人武裝力量。
斡魯朵在契丹語中意味著“宮”或“官帳”,因此斡魯朵軍也被稱為宮衛軍。這支軍隊的成員主要從各部族及漢人居住的州縣中征募而來,包括契丹人、漢人、渤海人等不同民族。
在耶律賢外出之際,蕭綽再次將因耶律賢病逝而暫停的改革一事擺到了台麵上。
遼朝的亂與低迷有多方麵造成:中央權力不夠;法治、吏治的模糊;民族之間有不成文但卻存在的等級差別;地盤大,但田地太少等等問題。
吏治的好壞是反映一個國家政治是否清明的重要標誌。景宗時,高官勳成“納賂清謁,門若賈區”。
乾亨元年,蕭綽召令各京各級官員應當秉公辦事,不得阿諛奉承。諸縣的官員如果遇到州官及朝廷使者無理征求,不得屈從,並以此作為考核官吏的標準。
遼朝曆來隻從貴族特別是契丹貴族中挑選重要官員,叫作“世選製度”。隨著遼朝版圖的擴大和民族的增多,改變世選製度勢在必行。
對於突然的變動,貴族們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故而多數人不同意此事。
因為此番阻礙,致使蕭綽明白了想要改革,必須要先解決掉貴族的做大問題。
中央權力的分散導致貴族們多有不屑朝廷的舉動,這個問題從遼太祖朝就已經有了,比如太祖朝的“諸弟之亂”;太宗末至世宗初的耶律章肅之亂;穆宗與景宗朝的耶律喜隱之亂等。
為了徹底解決貴族下克上的風氣,蕭綽在兩年間陸續做出改變,不僅沒收了他們的兵權與奴隸,還向宋朝學習,將各部的精銳士兵都給收歸到中央。
外強中幹逐漸變成了外幹中強,貴族們也就失去了對抗中央的資本,不得不老實下來。
隻不過在完成這件事以後,耶律賢就死了,改革一事不得不暫停。
今日再開,必須要解決的就是民族矛盾、稅改以及軍改。
開場她就明確表示要減免賦稅,獎勵開墾,要把稅收減免到比宋朝低,這樣既可以提高百姓的積極性,又可以吸引宋朝北方居民進入遼朝生活,增加人口。
對於這點,滿朝官員並無異議,減稅從短期看是虧本買賣,但等日後人口充實了,國內每年的稅收總量就會變高,那個時候就是純盈利。
賦稅條例的改製全數通過,蕭綽對此甚是滿意。
而後便緊鑼密鼓的提及民族矛盾。
這個問題也是曆史遺留問題了,多數契丹人對於外族人始終抱有一種看不起的內在思想,在他們眼中,如何蹂躪被征服的弱者是他們應有的權利,這一點沒有任何錯誤。
也正是因為這種想法,才導致遼廷始終沒辦法將各部族的力量集結在一起,甚至年年都有部族大小作亂,朝廷鎮壓,再作亂、再鎮壓,周而複始,無窮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