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您的想法非常好,我大宋崇文抑武,本質上還是因為看到武將坐大之後的慘烈後果。飛雖然也是武將,然而也知道,想要治國,光靠武力不行,武力是用來保護自己,讓國家更強大的,而不是讓國家變得疲弱。除非是敵國來侵略,保護我們的國土奮力還擊,這樣就可以不惜代價。就好像之前金國入侵,哪怕把河北打成一片焦土,我們也要堅決抵抗。為何?這是天下大義。”嶽飛對趙諶道。


    “鵬舉此言,足以說明軍人的意義。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所以盡管取得了抗金的勝利,我們卻要馬上和金國和談,就是因為再打下去,太不劃算了,燕京之地的百姓也不期待我們,我們拿下來也沒有什麽意義,反而要以更多的精力去鎮壓和統治他們。前朝費盡心思拿下燕京,卻反而成了我們的拖累,這就是前車之鑒。”趙諶歎息道。


    “隻不過用我們親軍的做法去要求西北將門,飛覺得不太合適。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火器的普及,平時的訓練中,正將就可以讓士兵們如臂使指,我們隻需要吩咐正將去做什麽,在戰場上就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然而西軍之中,各將門盤根錯節,他們代表著彼此的利益,而掌握的士兵,就是他們的權柄所在,對此他們很難放手啊。”嶽飛誠懇的說。


    他還有一句話沒說,那就是現在西軍的體製,貿然架空這些將門的老大,反而會讓西軍的戰鬥力下降很多。


    這也是事實,他相信趙諶應該知道。


    趙諶點點頭,這一點他也清楚,大宋所謂的將門,除了楊家折家這種世襲的之外,其他的將門說穿了都是打出來的,比如種家和姚家,他們本身都不是將門,都是之前某一代出了個猛人,然後他家就開始崛起了。


    這種權力的空白放在這裏,你就算今天把辛家劉家這些將門拿下了,明天還是會湧出別的軍頭來,畢竟在西北這種地方,家族式的軍頭,才是最有戰鬥力的。


    比如這次在進攻西北,打通絲綢之路的過程中,除了兩個劉家和辛家之外,就有另外兩家也崛起了,吳玠吳璘兩兄弟,還有一個曲端,在戰鬥中展現出了強悍的實力和鬥誌,再加上一個王彥……西軍之中,能打的中下層將領確實不少。


    這種將領,隻要有機會,總是能冒出頭來的。


    就好像兩宋之交的時候,他們從一個又一個敗仗中,成長為了名將,吳家兄弟在四川威震西南,曲端桀驁不馴,王彥組建八字軍……王彥死後他的八字軍歸劉錡統領,劉錡在順昌之戰中的大勝,很大程度也是依靠著這支強悍的部隊。


    這樣的情況下,強行打壓,反而不好。


    而且趙諶也不想迅速的把全大宋的士兵都列裝上蕩寇銃,且不說那得要多少錢,而是火器流傳出去之後,那後果可太不可控了。


    別的不說,就那幾支膛線槍,要是流出去,那刺殺高官就簡單得多了,幾百米外瞄準了一扣扳機,你身邊全是武林高手也沒轍。


    所以雖然現在燧發槍一直在製造,然而趙諶將蕩寇軍隻是擴充成了五千人,其他各軍主要配備的是虎蹲炮這種小炮,提高他們正麵戰場的殺傷力,燧發槍基本上沒有。


    一來是因為燧發槍需要密集陣型才有效,二來則是數量多了,控製起來就不容易。


    隻有短柄燧發槍造了不少,給遊奕軍和各級軍官都開始逐步的配備,騎兵拿上短柄燧發槍,戰鬥力那是翻著跟頭的往上漲,而軍官拿著燧發槍,也讓他們在戰鬥中可以有一些先聲奪人的優勢。


    親軍之外的地方,趙諶暫時沒有想要給他們配備燧發槍,同時燧發槍的製造和發放都很嚴格,每支燧發槍都有編號,記載了發給了誰,每隔一個月就要檢查一次,嚴禁流出。


    畢竟金人和西夏可能沒這個能力仿製,然而南方就不好說了。


    當然了,軍械進步之後,逐步的泄露出去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趙諶也沒想著讓對手完全沒這種東西,隻要保持一定的優勢就行了。


    所以那些比較容易製造的槍械,趙諶明明可以很輕鬆的製造出來,卻根本就不製造,燧發槍最少在碳鋼的質量、各種部件的組成上技術含量都比較高,所以也不太怕別人仿製。


    不然的話,類似三眼銃、抬槍這種技術含量低的東西,一旦在別的地方流傳開來,那麻煩說不定就會很大。


    在這樣的情況下,西軍主要還是以冷兵器為主,還真不能讓這些將門寒心。


    所以在保持他們戰鬥力的同時,還要剝奪他們一定的自主性,這可就顯得很有一些為難了。


    “咱們先和楊家折家聊聊,看能不能聊出一個合適的章程來。”趙諶對嶽飛道。


    他在華州這裏駐紮,就是等著楊家和折家的老大過來談談。


    姚古是很快就來了,不過他姚家基本上已經算是朝廷的軍隊了,直屬朝廷管轄,他麾下有三萬正規軍,屬於樞密院管的,一部分是他姚家子弟,另外一部分就是從當地禁軍中挑選出來的人了,將官也基本上是朝廷安排的,他姚家本身人丁就不興旺,不然他也不至於要收兩個義子。


    現在他在永興軍路擔任的是都指揮使,也就相當於後世的某軍區司令,在指揮作戰上,是這一片的最高長官,然而軍餉的發放什麽的,都是朝廷的文官在幹,也就是說,他隻管軍政。


    當然,他的地位是很高的,按照大宋新的官職,地方上,都布政使是三品大員,都指揮使則是同樣的三品,軍方三品就很高了,以後要進樞密院的,都按察使則是從三品,三人互不統屬。


    這個位置的高官厚祿,加上兩個義子前途也都有了,姚古對現在的情況很是滿足。


    當然,楊家和折家就不會這麽輕易滿足了,還得談。


    他們要是能搞定,那麽接下來西軍那些軍頭,就更好談一些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靖康年,這個太子超勇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怒並收藏靖康年,這個太子超勇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