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離落霞村有不少的路,為了避免浪費時間和減少路上的花費,劉如默隻有過年過節的時候才會迴一次家。
在省城待了快一年,他隻歸家了三次,可是三次都沒看到翠翠。
第一次第二次的時候,他想著也許翠翠會來找他了,又想著,她來不來找他是她的事,他何必多想。
第三次的時候,劉如默主動去找了翠翠。
他想,他有很多話要對翠翠說,翠翠不來找他,他就去找翠翠。
這近一年的時光裏,他已經知曉了去書院的好處,明白了翠翠的苦心。
他想,翠翠這麽做的確是為他好,他應該和她道謝。
陳舊的木門被他敲了好幾下,劉如默終於有些不耐煩了。
這門其實並沒有在內鎖上,所以劉如默輕輕一推,門就開了。
可是進了和他家構造差不多的院子,劉如默才意識到,翠翠可能離開很久了。
大堂和房間處的門都已上鎖,院中荒草叢生,一看就是久無人打理的樣子。
翠翠離開這兒了嗎?
劉如默想問其他人,卻發現她這房子附近唯一的住家隻有他。
落霞村很大,很多人家之間都隔了不少的路,他的家和隔壁那一家原本是關係極好的兄弟,兩人分家不分戶,所以房子離得近。
而他們家到其他地方,還有一條小陡坡,所以這一帶沒有其他住家。
劉如默忽然意識到,他和翠翠住的這麽近,其實是極為曖昧的。
隻是當時他沒有那麽多想法。
一開始翠翠住在他家隔壁,他是有些害怕,生怕她使出什麽詭異的法子害了他的性命。
時間久了,他又覺得翠翠有些獨特,她說的話在他聽來有些離經叛道可是卻無理可辯。
再到後來……
他心思都在讀書上,和翠翠交集越來越少。
她和書上那些妖精鬼怪都不一樣。
劉如默想,他和她住的這般近,總讓人想到風花雪月一類的事。
可是他沒有想,其他人也沒想。
翠翠的長相應該是很好很好的,可是她住在他家隔壁,村裏幾乎無人知曉。
現在,他想要問一問他隔壁住的女子去哪兒了,都無處可問。
翠翠不見了,劉如默雖然有些遺憾,但沒有到處找尋她。
因為沒有這個必要。
這個畫中出來的人隻是偶爾會出現在他腦海中,可是很快又被之乎者也代替。
王秀才說的對,要走出自己的小天地,看看外麵的大天地。
在書院,這些誌同道合的朋友和關愛他的師長,足夠他忘懷一切。
他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實現自己的鴻鵠之誌,不負此生。
那一年鄉試劉如默考中了舉人。
他一點都不訝異,坦然的接受著眾人的恭賀。
要是以前,他是不敢這麽想的。
因為他十八歲那年才過了童子試,二十歲那年就是三年一次的鄉試,兩年多的時光,由一個秀才變身成為舉人老爺,一次就靠得想要的功名,實在有些難度。
就是童子試,他也是考了四五次的。
如今……
考中舉人之後,劉如默拜別了萃林書院裏的朋友和老師。
這裏有他的良師益友,在這裏的時光,可以說是他一生最快樂的時光。
隻是如今,他已經不適合繼續在萃林書院待下去了。
他希望走得更高,看得更遠。
登高才能看遠。
他需要去一個更適合他的地方繼續學習。
他的恩師們得知了他的打算,紛紛鼓勵他出去求學,有的還說可以替劉如默寫推薦信,讓他臨羨書院求學。
劉如默也的確有繼續向學的打算,隻是他想先休整一段時日。
可是他迴到落霞村之後,就不斷有人找來。
附近村落的鄉紳還有縣裏其他官員的邀請,他們都想見一見他這個新舉人。
其實應該他主動去拜訪這些人的。
劉如默心裏有了這樣的認知,可是他又想,如果沒有這些請柬賀禮,他未必真的會去見這些人。
中舉之後,很多鄉紳說要把田地掛在劉如默名下,並和劉如默說好每畝地每年該給他多少銀錢。
劉如默欣然接受了。
他需要去京城求學,原有的那些銀錢不太夠他的花銷。
這是一種官府默認的納財手段,他應該合理利用。
很多鄉紳見他是來和他掛田地一事,還有一部分鄉紳存了其他的心思。
他們想給他說親。
說的大多是自己的女兒或者是侄女。
還有的鄉紳,直接把畫像送到了他的家。
不知道這畫裏的小姐們,會不會從畫中出來。
要是這樣的話,uu看書 .uuknshu 可不有兩位一樣的小姐了。
看著這些畫像,劉如默隻是淡淡一笑,然後將它們收好全放在了木箱深處。
他現在無心娶妻,隻想求學。
舉人隻是他走出的第一步,他還要繼續參加後年的會試,想著以後的前程。
時間對他而言,已經不多。
將名下的田地去官府辦好手續後,劉如默就帶著那些銀錢去了京城。
有恩師的舉薦信,又是新進舉人身份,他很容易就進了臨羨書院。
臨羨書院裏的子弟大多非富即貴,劉如默很快就意識到這一點。
如果不是有了恩師的舉薦信還有他舉人的身份,他根本認識不了這些人。
他們也埋頭苦讀,認真寫文章虛心請教,可是離開書院後,他們過著與寒窗苦讀時截然不同的生活。
其實臨羨書院的環境已經不錯了,但在這裏讀書,對這些達官貴人之子來說就是在吃苦。
因為他們在家仆傭成群,都是被伺候的,在這兒,很多事他們得親力親為。
他們的父母或者叔伯不是京中的官員,就是其他地方的大官,和朝廷中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劉如默前兩年才知道他是和一群讀書人在搶功名,現在才知道,他到底是和怎樣的一群讀書人搶功名。
就如王秀才所說,之前的考試隻是篩選。
一層又一層的考試,足夠把那些出身貧寒卻不夠努力的讀書人擯棄在外,過於迂腐的讀書人也很難跳過那一顆又一顆的石頭。
而他們被自身處境所局限,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在何方,一葉障目足以讓人寸步難行。
在省城待了快一年,他隻歸家了三次,可是三次都沒看到翠翠。
第一次第二次的時候,他想著也許翠翠會來找他了,又想著,她來不來找他是她的事,他何必多想。
第三次的時候,劉如默主動去找了翠翠。
他想,他有很多話要對翠翠說,翠翠不來找他,他就去找翠翠。
這近一年的時光裏,他已經知曉了去書院的好處,明白了翠翠的苦心。
他想,翠翠這麽做的確是為他好,他應該和她道謝。
陳舊的木門被他敲了好幾下,劉如默終於有些不耐煩了。
這門其實並沒有在內鎖上,所以劉如默輕輕一推,門就開了。
可是進了和他家構造差不多的院子,劉如默才意識到,翠翠可能離開很久了。
大堂和房間處的門都已上鎖,院中荒草叢生,一看就是久無人打理的樣子。
翠翠離開這兒了嗎?
劉如默想問其他人,卻發現她這房子附近唯一的住家隻有他。
落霞村很大,很多人家之間都隔了不少的路,他的家和隔壁那一家原本是關係極好的兄弟,兩人分家不分戶,所以房子離得近。
而他們家到其他地方,還有一條小陡坡,所以這一帶沒有其他住家。
劉如默忽然意識到,他和翠翠住的這麽近,其實是極為曖昧的。
隻是當時他沒有那麽多想法。
一開始翠翠住在他家隔壁,他是有些害怕,生怕她使出什麽詭異的法子害了他的性命。
時間久了,他又覺得翠翠有些獨特,她說的話在他聽來有些離經叛道可是卻無理可辯。
再到後來……
他心思都在讀書上,和翠翠交集越來越少。
她和書上那些妖精鬼怪都不一樣。
劉如默想,他和她住的這般近,總讓人想到風花雪月一類的事。
可是他沒有想,其他人也沒想。
翠翠的長相應該是很好很好的,可是她住在他家隔壁,村裏幾乎無人知曉。
現在,他想要問一問他隔壁住的女子去哪兒了,都無處可問。
翠翠不見了,劉如默雖然有些遺憾,但沒有到處找尋她。
因為沒有這個必要。
這個畫中出來的人隻是偶爾會出現在他腦海中,可是很快又被之乎者也代替。
王秀才說的對,要走出自己的小天地,看看外麵的大天地。
在書院,這些誌同道合的朋友和關愛他的師長,足夠他忘懷一切。
他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實現自己的鴻鵠之誌,不負此生。
那一年鄉試劉如默考中了舉人。
他一點都不訝異,坦然的接受著眾人的恭賀。
要是以前,他是不敢這麽想的。
因為他十八歲那年才過了童子試,二十歲那年就是三年一次的鄉試,兩年多的時光,由一個秀才變身成為舉人老爺,一次就靠得想要的功名,實在有些難度。
就是童子試,他也是考了四五次的。
如今……
考中舉人之後,劉如默拜別了萃林書院裏的朋友和老師。
這裏有他的良師益友,在這裏的時光,可以說是他一生最快樂的時光。
隻是如今,他已經不適合繼續在萃林書院待下去了。
他希望走得更高,看得更遠。
登高才能看遠。
他需要去一個更適合他的地方繼續學習。
他的恩師們得知了他的打算,紛紛鼓勵他出去求學,有的還說可以替劉如默寫推薦信,讓他臨羨書院求學。
劉如默也的確有繼續向學的打算,隻是他想先休整一段時日。
可是他迴到落霞村之後,就不斷有人找來。
附近村落的鄉紳還有縣裏其他官員的邀請,他們都想見一見他這個新舉人。
其實應該他主動去拜訪這些人的。
劉如默心裏有了這樣的認知,可是他又想,如果沒有這些請柬賀禮,他未必真的會去見這些人。
中舉之後,很多鄉紳說要把田地掛在劉如默名下,並和劉如默說好每畝地每年該給他多少銀錢。
劉如默欣然接受了。
他需要去京城求學,原有的那些銀錢不太夠他的花銷。
這是一種官府默認的納財手段,他應該合理利用。
很多鄉紳見他是來和他掛田地一事,還有一部分鄉紳存了其他的心思。
他們想給他說親。
說的大多是自己的女兒或者是侄女。
還有的鄉紳,直接把畫像送到了他的家。
不知道這畫裏的小姐們,會不會從畫中出來。
要是這樣的話,uu看書 .uuknshu 可不有兩位一樣的小姐了。
看著這些畫像,劉如默隻是淡淡一笑,然後將它們收好全放在了木箱深處。
他現在無心娶妻,隻想求學。
舉人隻是他走出的第一步,他還要繼續參加後年的會試,想著以後的前程。
時間對他而言,已經不多。
將名下的田地去官府辦好手續後,劉如默就帶著那些銀錢去了京城。
有恩師的舉薦信,又是新進舉人身份,他很容易就進了臨羨書院。
臨羨書院裏的子弟大多非富即貴,劉如默很快就意識到這一點。
如果不是有了恩師的舉薦信還有他舉人的身份,他根本認識不了這些人。
他們也埋頭苦讀,認真寫文章虛心請教,可是離開書院後,他們過著與寒窗苦讀時截然不同的生活。
其實臨羨書院的環境已經不錯了,但在這裏讀書,對這些達官貴人之子來說就是在吃苦。
因為他們在家仆傭成群,都是被伺候的,在這兒,很多事他們得親力親為。
他們的父母或者叔伯不是京中的官員,就是其他地方的大官,和朝廷中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劉如默前兩年才知道他是和一群讀書人在搶功名,現在才知道,他到底是和怎樣的一群讀書人搶功名。
就如王秀才所說,之前的考試隻是篩選。
一層又一層的考試,足夠把那些出身貧寒卻不夠努力的讀書人擯棄在外,過於迂腐的讀書人也很難跳過那一顆又一顆的石頭。
而他們被自身處境所局限,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在何方,一葉障目足以讓人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