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鄭城中,此時又再次舉辦著宴會。
自張鬆奉劉璋之命前來為劉備賀壽,便受到了劉備的熱烈歡迎。三天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劉備儼然以最高的國士之禮來款待張鬆。
此時四下無事,劉備在宴席之間頻頻向張鬆敬酒。
張鬆滿臉歡愉,一盞暫歇,在放下手中酒盞之際,問劉備道。“在下有一言,想請問皇叔。”
位於次席的諸葛亮,一邊仍舊招唿著宴會,一邊暗自留心著劉備與張鬆的對話。
劉備聞言也順勢放下酒盞,微微抬手:“先生,但問無妨。”
張鬆問道:“皇叔早已攻下關中之地,長安大城,為何不以長安為治所,反倒屈居於南鄭城中呢?”
像是怕劉備誤會,張鬆又連忙擺手解釋:“皇叔不要誤會,在下不是說南鄭不好。而是南鄭與長安相比,確實差了許多。”
“嗬嗬嗬”劉備微微一笑,“先生有所不知,長安雖好,可乃是大漢故都,宮室雖廢,但餘威仍存,常人不可擅居之。劉備身為漢室子孫,怎能不心存敬畏。立身於南鄭之中,派二弟雲長鎮守長安,以抵擋曹操。”
張鬆聽到劉備的解釋,微微點頭。
張鬆頓了頓又問道:“額,在下冒昧,還有一言想請問皇叔。”
劉備抬手示意,讓張鬆坦言無妨。
張鬆看著劉備問道:“皇叔威名早已傳鑄四海,如今更是已成一方霸業。自韓遂曹操之後,天下之間諸侯接連稱王。”
張鬆抬手迎向劉備:“以皇叔之威名,今日之功業,稱王之事早已名副其實,更兼為天子皇叔,漢室宗親,稱王之事名正言順。為何不進位稱王,登臨王者之位呢?”
“要知道值此亂世,天下之人對王者之位可是趨之若鶩啊!”
張鬆認真的觀察著劉備的神色:“難道皇叔就對王者之位,就沒有絲毫動心嗎!”
聽著張鬆這極為直白的詢問,劉備並沒有直接迴答,緩緩放下手中酒盞。
宴會之上其餘眾人歡飲依舊,隻有張鬆,劉備,諸葛亮三人暗懷心思。
諸葛亮不動聲色的看向張鬆,一如前世一般,隻是蜀中之人這次直接看中了主公,要將西川之地獻給主公。
張鬆這番言語之下意味深長,他說天下諸侯紛紛稱王,就包括他主公劉璋。而他如此直白的詢問劉備,在外人看來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劉備抬頭,緩緩對張鬆說道:“備於微末之中起兵反抗暴亂,為的是上救天子,報答國家,安定黎庶,拯救萬民。至於稱王之事,乃上靠天命福分,天子隆恩,百姓民意,不可強為。”
劉備看著張鬆,聲音驟然變得有力起來。“方今漢室天下雖然衰弱,但天子仍在,朝廷仍存。雖流亡於奸賊之手,但漢室天下不可顛覆!我高祖皇帝早有遺訓,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劉備放言道:“在亂世之中,遵守臣子本分而悍然稱王者,藐視天子朝廷,實為與叛逆無異。曹操,韓遂,孫權等輩異姓而稱王者,更是大逆不道!”
張鬆一聽劉備之言,眼眸陡然一變。
劉備對張鬆道:“若說不想稱王,備不敢誆騙先生,大丈夫何能沒有建功立業之心,青史留名之誌。”
劉備正聲道:“就算劉備有稱王之時,稱王之名,但無天子之恩,劉備斷斷不敢自專。不然與他等逆賊何異!”
劉備暢然道:“我平生之大願,唯願漢室複興,天下安定。等到那時劉備解甲歸田,賦歸鄉裏,為一鄉間農夫又有何求!”
聽過劉備的迴答,張鬆默然不語。
…………
“孔明,張鬆此來,不僅是為我賀壽這麽簡單。其為劉璋手下之臣,卻在言語之中頗有反棄劉璋,暗投於我之意。”
劉備問諸葛亮:“孔明你以為其中是否有詐?”
諸葛亮淡然一笑,他真想直接告訴劉備。這天下間最不能信的便是司馬懿起誓,最能相信的便是張鬆與張昭的示好
在這天下皆有兩大“能臣”,一個是江東的張昭,一個便是張鬆。
這兩人都主張將自己的主上送出去,隻不過兩者略有不同。
孫權很賤,所以張昭是逢人就賣,不管價錢高低,先賣了再說。反正死的是孫權,不是他自己。
而張鬆則是估價而待,看好了價格,選對了買主,才會把劉璋賣了送出整塊川蜀之地。
諸葛亮對劉備道:“張鬆此來確實別有深意,不是代表劉璋來向主公賀壽。而是真的想要投效於主公。”
劉備急問道:“劉璋已然身居王位,張鬆等人都身居高位,為何會想到投效於我呢?”
諸葛亮笑著解釋道:“是眼下的情勢,逼得他們不得不選擇主公。主公占據漢中,又取得荊州,已然封鎖了益州的出路。劉璋庸弱無能,蜀中臣子當然不甘心於坐以待斃,自然會暗自尋找出路。”
“主公的勢力已然將益州包圍,當然是他們的不二選擇。”
劉備道:“那依孔明之見,我是否該接受張鬆的投效呢?”
諸葛亮道:“張鬆一人代表的還有其他蜀中臣子,此來必然有事關奪取西川的要緊之物交給主公,我要想必然是專屬想要關隘的各處地圖。主公可接受張鬆的投效,但不接受張鬆的獻圖。”
劉備聞言微疑,川蜀之地以險要聞名,既有張鬆獻圖,何不順水推舟,得此要緊之物,好以後攻取蜀地,為何還要將其往外推呢?
諸葛亮笑而不語,整塊西南之地,特別是川蜀,漢中,關中,天下間沒有人能比他更熟悉和了解。
他前世為了北伐,將蜀中的國力凝聚到了極致。川蜀之內的一草一木,他都深深的刻在了腦海裏。
遠比張鬆那份地圖更加有用。
“主公可向張鬆坦言奪取西川之誌,但不要接受其獻圖,日後我自能助主公直下益州。主公可讓張鬆迴返益州,以此事件來昭示主公正大之心,招攬劉璋麾下之臣投靠主公,收服蜀中人心。”
諸葛亮言明緣由,劉備完全明了了。
劉備欣然看向諸葛亮,“就依孔明之意!”
自張鬆奉劉璋之命前來為劉備賀壽,便受到了劉備的熱烈歡迎。三天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劉備儼然以最高的國士之禮來款待張鬆。
此時四下無事,劉備在宴席之間頻頻向張鬆敬酒。
張鬆滿臉歡愉,一盞暫歇,在放下手中酒盞之際,問劉備道。“在下有一言,想請問皇叔。”
位於次席的諸葛亮,一邊仍舊招唿著宴會,一邊暗自留心著劉備與張鬆的對話。
劉備聞言也順勢放下酒盞,微微抬手:“先生,但問無妨。”
張鬆問道:“皇叔早已攻下關中之地,長安大城,為何不以長安為治所,反倒屈居於南鄭城中呢?”
像是怕劉備誤會,張鬆又連忙擺手解釋:“皇叔不要誤會,在下不是說南鄭不好。而是南鄭與長安相比,確實差了許多。”
“嗬嗬嗬”劉備微微一笑,“先生有所不知,長安雖好,可乃是大漢故都,宮室雖廢,但餘威仍存,常人不可擅居之。劉備身為漢室子孫,怎能不心存敬畏。立身於南鄭之中,派二弟雲長鎮守長安,以抵擋曹操。”
張鬆聽到劉備的解釋,微微點頭。
張鬆頓了頓又問道:“額,在下冒昧,還有一言想請問皇叔。”
劉備抬手示意,讓張鬆坦言無妨。
張鬆看著劉備問道:“皇叔威名早已傳鑄四海,如今更是已成一方霸業。自韓遂曹操之後,天下之間諸侯接連稱王。”
張鬆抬手迎向劉備:“以皇叔之威名,今日之功業,稱王之事早已名副其實,更兼為天子皇叔,漢室宗親,稱王之事名正言順。為何不進位稱王,登臨王者之位呢?”
“要知道值此亂世,天下之人對王者之位可是趨之若鶩啊!”
張鬆認真的觀察著劉備的神色:“難道皇叔就對王者之位,就沒有絲毫動心嗎!”
聽著張鬆這極為直白的詢問,劉備並沒有直接迴答,緩緩放下手中酒盞。
宴會之上其餘眾人歡飲依舊,隻有張鬆,劉備,諸葛亮三人暗懷心思。
諸葛亮不動聲色的看向張鬆,一如前世一般,隻是蜀中之人這次直接看中了主公,要將西川之地獻給主公。
張鬆這番言語之下意味深長,他說天下諸侯紛紛稱王,就包括他主公劉璋。而他如此直白的詢問劉備,在外人看來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劉備抬頭,緩緩對張鬆說道:“備於微末之中起兵反抗暴亂,為的是上救天子,報答國家,安定黎庶,拯救萬民。至於稱王之事,乃上靠天命福分,天子隆恩,百姓民意,不可強為。”
劉備看著張鬆,聲音驟然變得有力起來。“方今漢室天下雖然衰弱,但天子仍在,朝廷仍存。雖流亡於奸賊之手,但漢室天下不可顛覆!我高祖皇帝早有遺訓,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劉備放言道:“在亂世之中,遵守臣子本分而悍然稱王者,藐視天子朝廷,實為與叛逆無異。曹操,韓遂,孫權等輩異姓而稱王者,更是大逆不道!”
張鬆一聽劉備之言,眼眸陡然一變。
劉備對張鬆道:“若說不想稱王,備不敢誆騙先生,大丈夫何能沒有建功立業之心,青史留名之誌。”
劉備正聲道:“就算劉備有稱王之時,稱王之名,但無天子之恩,劉備斷斷不敢自專。不然與他等逆賊何異!”
劉備暢然道:“我平生之大願,唯願漢室複興,天下安定。等到那時劉備解甲歸田,賦歸鄉裏,為一鄉間農夫又有何求!”
聽過劉備的迴答,張鬆默然不語。
…………
“孔明,張鬆此來,不僅是為我賀壽這麽簡單。其為劉璋手下之臣,卻在言語之中頗有反棄劉璋,暗投於我之意。”
劉備問諸葛亮:“孔明你以為其中是否有詐?”
諸葛亮淡然一笑,他真想直接告訴劉備。這天下間最不能信的便是司馬懿起誓,最能相信的便是張鬆與張昭的示好
在這天下皆有兩大“能臣”,一個是江東的張昭,一個便是張鬆。
這兩人都主張將自己的主上送出去,隻不過兩者略有不同。
孫權很賤,所以張昭是逢人就賣,不管價錢高低,先賣了再說。反正死的是孫權,不是他自己。
而張鬆則是估價而待,看好了價格,選對了買主,才會把劉璋賣了送出整塊川蜀之地。
諸葛亮對劉備道:“張鬆此來確實別有深意,不是代表劉璋來向主公賀壽。而是真的想要投效於主公。”
劉備急問道:“劉璋已然身居王位,張鬆等人都身居高位,為何會想到投效於我呢?”
諸葛亮笑著解釋道:“是眼下的情勢,逼得他們不得不選擇主公。主公占據漢中,又取得荊州,已然封鎖了益州的出路。劉璋庸弱無能,蜀中臣子當然不甘心於坐以待斃,自然會暗自尋找出路。”
“主公的勢力已然將益州包圍,當然是他們的不二選擇。”
劉備道:“那依孔明之見,我是否該接受張鬆的投效呢?”
諸葛亮道:“張鬆一人代表的還有其他蜀中臣子,此來必然有事關奪取西川的要緊之物交給主公,我要想必然是專屬想要關隘的各處地圖。主公可接受張鬆的投效,但不接受張鬆的獻圖。”
劉備聞言微疑,川蜀之地以險要聞名,既有張鬆獻圖,何不順水推舟,得此要緊之物,好以後攻取蜀地,為何還要將其往外推呢?
諸葛亮笑而不語,整塊西南之地,特別是川蜀,漢中,關中,天下間沒有人能比他更熟悉和了解。
他前世為了北伐,將蜀中的國力凝聚到了極致。川蜀之內的一草一木,他都深深的刻在了腦海裏。
遠比張鬆那份地圖更加有用。
“主公可向張鬆坦言奪取西川之誌,但不要接受其獻圖,日後我自能助主公直下益州。主公可讓張鬆迴返益州,以此事件來昭示主公正大之心,招攬劉璋麾下之臣投靠主公,收服蜀中人心。”
諸葛亮言明緣由,劉備完全明了了。
劉備欣然看向諸葛亮,“就依孔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