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請!”
“先生請”
茶香四溢,兩人相互禮敬。
諸葛亮放下茶盞,抬頭望向劉備。“將軍幾次來訪,來意亮已明了了。”
劉備微微拱手,滿臉誠懇。“備久聞先生大名,特來求教先生救國安民之策,還請先生不吝賜教。”
“那亮姑且問一句,將軍之誌是要安天下,還是要取天下呢?”諸葛亮聞言,眼眸含笑之間,突然問道。
看似不經意間的一句問話,其本質還有牽扯到的關係都極為複雜。
劉備神情一頓,眼神中略有猶豫。
“劉備身為漢室子孫,當然希望上報天子,下安黎庶,安定漢室基業。”劉備答道。
劉備說完,望著諸葛亮臉上的笑意,微微有些不自然。
“怎麽,先生不信我所說?”劉備微微凝眉,試問道。
“不,亮不疑將軍之言”諸葛亮羽扇抬起,否認道。
“隻是將軍所問之事,取天下和安天下之別,亮也有不同之策獻上,隻看將軍選擇。”
諸葛亮緩緩說道:“漢室天下自黃巾之亂後便已動搖根基,到如今以來,無論是所謂的出師討賊,還是興兵平叛,都已經成了一家一姓之爭。”
“安天下與取天下之間,其根本內在相同,隻不過有別於方式。”
諸葛亮緩緩起身,踱步於屋內,劉備目光跟隨,聽的極為認真。
“當今天下,諸侯爭霸,天下州郡各歸人主。中原之中,曹操與袁紹大戰。官渡之戰後,曹操有一統中原之下將成為天下第一諸侯。西有西涼諸部,往南,孫氏占據江東六郡,劉表坐擁荊襄,劉璋占據益州。”
諸葛亮轉身望向劉備,“若曹操一統中原則天下無人能與其匹敵,將軍基業未成之前不可以與其爭鋒。孫氏孫策新亡,其弟孫權即位,雖年幼,但能臣良將相輔,根基深厚,以將軍目前之狀況也不可與其交惡,而應與其維持和睦,引為援手。”
劉備聽的入神,言語入耳,思慮之間也是自然的點頭認同。
“先生所言極是,可如今我根基之地全無,何以和這些諸侯爭雄呢?”劉備凝眉問道。
諸葛亮臉上輕輕笑意,“將軍此時身居新野之地,荊州之主劉表乃守城之輩,難成大事。益州劉璋承續祖上福蔭,得以統帥兩川之地。此兩人皆是守成之主,庸弱之輩,坐擁財富,土地,兵馬,卻無能有所作為。”
“荊州乃天下之中,北可進中原,南抵抵夷越,東通江南,西近川蜀,物產豐富,人口充足,財富凝聚,乃兵家必爭之地!”
“益州沃野千裏,兩川險阻易守難攻,成都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實乃成大業之根基之地。”
諸葛亮緩緩走至劉備近前,“如此兩大福地,將軍難道不想取得嗎?”
諸葛亮的目光閃爍著光芒,渾身上下是自信的氣息,劉備一時不知道被諸葛亮所感染,還是在猶豫。
劉備歎了口氣說道:“先生所言極是,可是我如今勢單力薄如何能取這兩大福地。更兼,劉表劉璋皆是我宗親兄弟,我怎能奪其基業。”
諸葛亮聞言笑著坐迴原位,“嗬嗬嗬,將軍仁義之心可鑒,對於如今之事豈不是婦人之仁?”
“先生此言何意?”劉備微微凝眉。
諸葛亮見劉備神情微凝,自顧自笑道。
“荊州,益州乃天下大州,劉表劉璋之輩斷難守之,早晚必失。將軍若不取,到時候自有人取。到時將軍興複漢室,安定天下之誌,便要付諸東流了。”
“因小義而失大義,如此不是婦人之仁嗎?”
劉備一時深受觸動,神情微動。
諸葛亮目光直直的望著劉備,“將軍若要成就大業安定天下,則必先摒棄一些不必要的婦人之仁。亂世之中沒有絕對的仁義,上不負天理,下不害黎民,便已是君子中的君子。”
“單就這兩條來論,將軍不是已經做到了嗎?”
劉備聞言神情微怔,諸葛亮的話在他心中迴蕩。
“上不負天理,下不害黎民便是君子中的君子……”
這樣的話,劉備還是第一次聽到,說不震驚,那是假的。或許諸葛亮說的是對的,或許是錯的,可他深思之下又覺得他以往的失敗不妨沒有這方麵的因素。他看著諸葛亮年輕的麵龐,或許他該更深入的了解一下麵前的人。
劉備挺直身子,一臉鄭重的拱手道。“先生之言令劉備受教,但請先生不吝賜教。”
諸葛亮見狀嘴角微揚,他就知道他的這位主公會聽得進去。而他之所以現在說這些話,是因為這些話早說了,會早早的在人心中埋下種子。
諸葛亮微微搖動著羽扇,“將軍若想成就大業,安定天下,則必先取得荊益二州。先取荊州為家,而後圖取益州為根基,以此二州為基業。內修政理,外和孫權,南撫夷越,北拒曹操。”
接著諸葛亮神色一正,“到時天下三分,成鼎足之勢。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
“天意從不在天而在民,天時地利人和也非亙古不變,日月輪轉,時機變換。待到天下有變,可命一上將率荊州之兵進軍宛洛,將軍則親率兩川之兵出秦川,兩軍會師於中原,天下可定!”
“至於孫氏……”諸葛亮眼底微微露出陰霾,想到前世孫權所為,江東孫權不可不嚴防!
“至於孫氏,將軍,可看時局變化,轉變對其態度。防備之下,或攻或和,到時皆在將軍。”諸葛亮道。
劉備聽完諸葛亮的話久久不語,神情微微呆愣,可在一瞬間他眼底又迸發出無限精光,準確的說,他是目光直直的盯著眼前的諸葛亮。
劉備目光灼灼的望著諸葛亮,第一眼見到此人,他心中隻是驚歎於此人的風姿,恍如仙人!
此刻一番言談下來,他對諸葛亮是既驚歎,又極端欣賞。
如此年紀,如此見聞,如此才略,堪稱絕世之才!
劉備此時看諸葛亮,如飲美酒,如觀美玉,難以自拔!
諸葛亮望著劉備的神情,微微一笑,淡定自若的飲了口茶。
“至於取天下之計,則在於奇謀變化,雖有雛形,但卻不便言說。”
在劉備出神之際,諸葛亮隨口提了這麽一句。
劉備目光微沉,隻這麽一會兒,他的思緒便已經遨遊了萬裏。甚至已經暢想到了諸葛亮所提出的謀劃,劉備眼中閃過一絲激動。若能實現,何愁大業不成!
劉備異常欣喜之餘,猛然起身,對諸葛亮恭敬一拜,諸葛亮也趕忙起身迴禮。
劉備滿臉拜服,“先生之言如醍醐灌頂,振聾發聵,使劉備茅塞頓開。先生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乃當世奇才也。”
“劉備不才,為安定天下,恢複漢室,拯救萬民於水火,懇請先生出山相助!”劉備屈膝叩拜,行大禮相請。
諸葛亮見劉備如此,趕忙起身相扶。“亮乃一山野閑人,怎能受將軍如此大禮!”
劉備眼底真情流露,“先生乃經天緯地之才,若能出山則為天下百姓之福,如今天下兵戈禍亂,蒼生塗炭,為救萬民於水火,解蒼生倒懸之急,請先生不棄,助我一臂之力!”劉備俯首叩拜。
諸葛亮眼底淚光已現,主公的相比於強悍的曹操,狡詐的孫權,最強的就是真情相待,不負於人!
諸葛亮收住眼底淚光,雙手一疊俯首叩拜。
“承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為圖將軍之誌,亮願效犬馬之勞!”
另一邊俯首叩拜的劉備聞言立時驚喜起身,神情激動,連忙扶起諸葛亮雙臂。
“先生不棄,劉備願對天起誓,永不相負!”劉備道。
諸葛亮起身,劉備目光中包含真摯,兩人目光接洽。
“亮見過主公!”諸葛亮再次叩拜。
諸葛亮與劉備在屋內談了許久,關羽張飛在外麵久久等待,他們聽不到兩人的談話。
直到後來,他們迴憶那一日的情景,也隻記得。在餘暉灑落林泉之時,一陣爽朗的笑聲……
“先生請”
茶香四溢,兩人相互禮敬。
諸葛亮放下茶盞,抬頭望向劉備。“將軍幾次來訪,來意亮已明了了。”
劉備微微拱手,滿臉誠懇。“備久聞先生大名,特來求教先生救國安民之策,還請先生不吝賜教。”
“那亮姑且問一句,將軍之誌是要安天下,還是要取天下呢?”諸葛亮聞言,眼眸含笑之間,突然問道。
看似不經意間的一句問話,其本質還有牽扯到的關係都極為複雜。
劉備神情一頓,眼神中略有猶豫。
“劉備身為漢室子孫,當然希望上報天子,下安黎庶,安定漢室基業。”劉備答道。
劉備說完,望著諸葛亮臉上的笑意,微微有些不自然。
“怎麽,先生不信我所說?”劉備微微凝眉,試問道。
“不,亮不疑將軍之言”諸葛亮羽扇抬起,否認道。
“隻是將軍所問之事,取天下和安天下之別,亮也有不同之策獻上,隻看將軍選擇。”
諸葛亮緩緩說道:“漢室天下自黃巾之亂後便已動搖根基,到如今以來,無論是所謂的出師討賊,還是興兵平叛,都已經成了一家一姓之爭。”
“安天下與取天下之間,其根本內在相同,隻不過有別於方式。”
諸葛亮緩緩起身,踱步於屋內,劉備目光跟隨,聽的極為認真。
“當今天下,諸侯爭霸,天下州郡各歸人主。中原之中,曹操與袁紹大戰。官渡之戰後,曹操有一統中原之下將成為天下第一諸侯。西有西涼諸部,往南,孫氏占據江東六郡,劉表坐擁荊襄,劉璋占據益州。”
諸葛亮轉身望向劉備,“若曹操一統中原則天下無人能與其匹敵,將軍基業未成之前不可以與其爭鋒。孫氏孫策新亡,其弟孫權即位,雖年幼,但能臣良將相輔,根基深厚,以將軍目前之狀況也不可與其交惡,而應與其維持和睦,引為援手。”
劉備聽的入神,言語入耳,思慮之間也是自然的點頭認同。
“先生所言極是,可如今我根基之地全無,何以和這些諸侯爭雄呢?”劉備凝眉問道。
諸葛亮臉上輕輕笑意,“將軍此時身居新野之地,荊州之主劉表乃守城之輩,難成大事。益州劉璋承續祖上福蔭,得以統帥兩川之地。此兩人皆是守成之主,庸弱之輩,坐擁財富,土地,兵馬,卻無能有所作為。”
“荊州乃天下之中,北可進中原,南抵抵夷越,東通江南,西近川蜀,物產豐富,人口充足,財富凝聚,乃兵家必爭之地!”
“益州沃野千裏,兩川險阻易守難攻,成都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實乃成大業之根基之地。”
諸葛亮緩緩走至劉備近前,“如此兩大福地,將軍難道不想取得嗎?”
諸葛亮的目光閃爍著光芒,渾身上下是自信的氣息,劉備一時不知道被諸葛亮所感染,還是在猶豫。
劉備歎了口氣說道:“先生所言極是,可是我如今勢單力薄如何能取這兩大福地。更兼,劉表劉璋皆是我宗親兄弟,我怎能奪其基業。”
諸葛亮聞言笑著坐迴原位,“嗬嗬嗬,將軍仁義之心可鑒,對於如今之事豈不是婦人之仁?”
“先生此言何意?”劉備微微凝眉。
諸葛亮見劉備神情微凝,自顧自笑道。
“荊州,益州乃天下大州,劉表劉璋之輩斷難守之,早晚必失。將軍若不取,到時候自有人取。到時將軍興複漢室,安定天下之誌,便要付諸東流了。”
“因小義而失大義,如此不是婦人之仁嗎?”
劉備一時深受觸動,神情微動。
諸葛亮目光直直的望著劉備,“將軍若要成就大業安定天下,則必先摒棄一些不必要的婦人之仁。亂世之中沒有絕對的仁義,上不負天理,下不害黎民,便已是君子中的君子。”
“單就這兩條來論,將軍不是已經做到了嗎?”
劉備聞言神情微怔,諸葛亮的話在他心中迴蕩。
“上不負天理,下不害黎民便是君子中的君子……”
這樣的話,劉備還是第一次聽到,說不震驚,那是假的。或許諸葛亮說的是對的,或許是錯的,可他深思之下又覺得他以往的失敗不妨沒有這方麵的因素。他看著諸葛亮年輕的麵龐,或許他該更深入的了解一下麵前的人。
劉備挺直身子,一臉鄭重的拱手道。“先生之言令劉備受教,但請先生不吝賜教。”
諸葛亮見狀嘴角微揚,他就知道他的這位主公會聽得進去。而他之所以現在說這些話,是因為這些話早說了,會早早的在人心中埋下種子。
諸葛亮微微搖動著羽扇,“將軍若想成就大業,安定天下,則必先取得荊益二州。先取荊州為家,而後圖取益州為根基,以此二州為基業。內修政理,外和孫權,南撫夷越,北拒曹操。”
接著諸葛亮神色一正,“到時天下三分,成鼎足之勢。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
“天意從不在天而在民,天時地利人和也非亙古不變,日月輪轉,時機變換。待到天下有變,可命一上將率荊州之兵進軍宛洛,將軍則親率兩川之兵出秦川,兩軍會師於中原,天下可定!”
“至於孫氏……”諸葛亮眼底微微露出陰霾,想到前世孫權所為,江東孫權不可不嚴防!
“至於孫氏,將軍,可看時局變化,轉變對其態度。防備之下,或攻或和,到時皆在將軍。”諸葛亮道。
劉備聽完諸葛亮的話久久不語,神情微微呆愣,可在一瞬間他眼底又迸發出無限精光,準確的說,他是目光直直的盯著眼前的諸葛亮。
劉備目光灼灼的望著諸葛亮,第一眼見到此人,他心中隻是驚歎於此人的風姿,恍如仙人!
此刻一番言談下來,他對諸葛亮是既驚歎,又極端欣賞。
如此年紀,如此見聞,如此才略,堪稱絕世之才!
劉備此時看諸葛亮,如飲美酒,如觀美玉,難以自拔!
諸葛亮望著劉備的神情,微微一笑,淡定自若的飲了口茶。
“至於取天下之計,則在於奇謀變化,雖有雛形,但卻不便言說。”
在劉備出神之際,諸葛亮隨口提了這麽一句。
劉備目光微沉,隻這麽一會兒,他的思緒便已經遨遊了萬裏。甚至已經暢想到了諸葛亮所提出的謀劃,劉備眼中閃過一絲激動。若能實現,何愁大業不成!
劉備異常欣喜之餘,猛然起身,對諸葛亮恭敬一拜,諸葛亮也趕忙起身迴禮。
劉備滿臉拜服,“先生之言如醍醐灌頂,振聾發聵,使劉備茅塞頓開。先生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乃當世奇才也。”
“劉備不才,為安定天下,恢複漢室,拯救萬民於水火,懇請先生出山相助!”劉備屈膝叩拜,行大禮相請。
諸葛亮見劉備如此,趕忙起身相扶。“亮乃一山野閑人,怎能受將軍如此大禮!”
劉備眼底真情流露,“先生乃經天緯地之才,若能出山則為天下百姓之福,如今天下兵戈禍亂,蒼生塗炭,為救萬民於水火,解蒼生倒懸之急,請先生不棄,助我一臂之力!”劉備俯首叩拜。
諸葛亮眼底淚光已現,主公的相比於強悍的曹操,狡詐的孫權,最強的就是真情相待,不負於人!
諸葛亮收住眼底淚光,雙手一疊俯首叩拜。
“承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為圖將軍之誌,亮願效犬馬之勞!”
另一邊俯首叩拜的劉備聞言立時驚喜起身,神情激動,連忙扶起諸葛亮雙臂。
“先生不棄,劉備願對天起誓,永不相負!”劉備道。
諸葛亮起身,劉備目光中包含真摯,兩人目光接洽。
“亮見過主公!”諸葛亮再次叩拜。
諸葛亮與劉備在屋內談了許久,關羽張飛在外麵久久等待,他們聽不到兩人的談話。
直到後來,他們迴憶那一日的情景,也隻記得。在餘暉灑落林泉之時,一陣爽朗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