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了水稻,收獲了稻穀,這隻是吃到米飯的第一步罷了,想要真正的將米飯吃到嘴裏麵,依然還有一段距離。


    擺在當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將大米脫殼,這是影響稻穀口感的關鍵步驟。


    石臼捶打自然可以,但是它耗費時間長不說,浪費還很大,在麵對大量稻穀褪殼時不是一個好方法。


    現代有專門的設備,能夠快速褪殼的同時降低損耗,那麽古代呢?


    答案自然也是有的。


    大米的脫殼無非是通過外力的擠壓摩擦,來將它的外殼脫掉,現代設備也是這種方式,隻是它依靠電力驅動顯得高級而已。


    按著相同的原理,鍾原也能製作出一個類似的設備,用人力或者水力去推動不照樣能行嗎!


    這個工具就是礱!


    它和磨盤這些器件相似,都是靠著擠壓摩擦工作,隻不過一個用來脫殼,一個用來破碎磨粉而已。


    有了工作原理,就算依靠著倒退的方式也能將它製作出來,更別說鍾原小時候見過這東西。


    鍾原找來木,再帶著幾個人,一起來到了倉庫。


    製作礱需要合適的材料,正好倉庫就能滿足這個要求。


    挑選好合適的材料,帶著木工器具,鍾原就來到了工坊。


    “咱們要搞的東西叫礱,專門用來脫殼用的,能不能吃上大米飯就靠它了!


    這個東西比敲打的方式要好很多,不僅更節省體力,還不容易將大米敲碎。”


    聽見要製作新設備,木激動不已,悶著的臉也期待了起來。


    這次製作的東西是礱,鍾原卻沒有直接講礱,反而給眾人講起了之前脫殼的事情。


    “上次稻米脫殼你們也看見了,知道它們是怎麽脫落下來的嗎?”


    這個問題讓在場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沉默,上次光顧著吃了,還真沒思考為什麽用錘子錘兩下,稻殼就能脫落下來。


    看著他們都默不作聲,鍾原將目光投向了木,對於他,鍾原給予了厚望。


    木遲疑了一會兒,隨即小聲說道。


    “是因為錘子敲打嗎,將大米擠出來了。”


    聽著這個迴答,鍾原略帶滿意的點了點頭,隨即說道。


    “你隻說對了一半,還剩下一個關鍵的地方,我讓你做個實驗,等做完之後你再迴來看看自己的想法有沒有改變!”


    說完鍾原就轉身離去,不一會手裏就拿來了一碗稻穀和一塊磚頭。


    稻穀是實驗對象,磚頭自然就是道具了。


    鍾原抓起來一小把稻穀,將它們撒在了木桌上,遞過手裏的磚頭對著木說道。


    “你拿著磚頭試一下,看看敲打能不能將大米脫掉外殼!”


    顯然,對於這種動手實驗性的探索,木十分感興趣,他舉起了磚頭開始小心的砸了下去。


    沒砸幾下,他就感到了這種方式十分雞肋,力氣太小稻殼根本不會脫下來,力氣太大了大米又碎掉了,十分的浪費。


    敲打了一小會兒,看著桌子上已經有不少大米後,木停下了手中的磚頭,伸手翻動起桌子上的稻穀。


    其中大部分稻穀被脫離出來,少部分仍被稻殼包裹,但是脫離出來的稻穀碎掉的卻十分多。


    這種低效的脫離方式讓木皺起了眉頭,顯然是他自己也看不下去了。


    就在這時,鍾原又抓出了一把稻穀,對著木說道。


    “這種敲打的方式結束了,你試著換一種方式呢,比如用磨的方式!”


    木點了點頭,又開始嚐試起來。


    最開始,他為了避免將稻米碾碎,用的力氣都十分小,但是這顯然太慢了,半天的時間都沒脫掉多少。


    在他自己的不斷嚐試下,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力道,能夠快速脫掉稻殼的同時也不損傷太多大米。


    等到了合適的時候,木也停下了研磨。


    兩堆成品放在一起比較,就能發現研磨方式的大米外觀遠比敲打好不少,而且脫得也更為幹淨。


    這兩種結局讓木想到了什麽,他雙眼越來越亮,隨即興奮的說道。


    “我知道了,我知道脫殼的辦法了!”


    木的話讓在場的幾人都有些疑惑,自己還一頭霧水,你又明白什麽了。


    隻能說不愧是神子看中的天才嗎,天生聰明機靈!


    “脫殼不是敲打錘擊,是研磨,就像揉搓樹皮,隻要力道合適就能將表皮給它脫落下來。”


    木這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倒是讓幾人眼前一亮,迴想起剛才的操作,好像還真是這樣。


    嘖,不錯,機靈!


    看著木找到了答案,鍾原笑了起來,對著眾人說道。


    “木說的沒有錯,就是靠著研磨,礱就是這樣,靠著兩個凹凸起伏的麵相互摩擦,將稻殼褪掉。”


    將答案從木的嘴裏引導出來後,鍾原十分高興,這種方式更能培養他的動手、思維能力。


    得知了礱的製作原理,鍾原也就開始教導他們礱的製作了。


    這個東西結構較為複雜,所用的材料也比較多。


    一個用卯榫結構製作的底座,將礱的主體支撐起來。


    將一塊塊木板通過卯孔拚接起,外側再箍上幾圈竹篾將它們箍筋,用刨刀刮去表麵不平整的地方。


    同樣的方法拚接出一塊大木板,切割出大小合適的圓板,將它卡在圓桶小的底部。


    這樣就能得到一個木桶,調整圓的大小和木板高度,還能製作出木盆、木缸等等,甚至還能製作出用來泡澡的大木桶。


    在木桶的底部開上兩個小孔,一個在中心,將所有結構固定在一起,另一個在木桶的邊緣,這裏是出料的地方。


    礱最為關鍵的部件就是研磨裝置,它是類似石磨的物件,兩個帶有凹齒的圓柱一樣。


    一個竹篾編織好的圓桶,將它分割成兩半,填上特製的泥土。


    這是一種細篩過的黃土、切碎的鬆針以及石灰三者混合後的東西。


    這東西結實耐用,粘合性強,比石頭輕上不少,拉起來還減輕不少體力,也不易破碎稻米。


    研磨的齒片就是一些竹片,將它與稻殼一起放放在陶鍋中加熱,等到稻殼炭化發黑時就能取出。


    經過這個步驟的竹片幹燥了不少,不僅更加堅硬,也更加耐磨,加大使用壽命。


    混合好的泥土緊密的壓在竹編裏,將竹片沿著一個方向,密集的敲打進泥土中。


    這時的竹片不夠牢固,在它的上邊還會覆蓋上一層泥土,拿著一快木板墊在上麵,使勁敲打,將泥土壓實,也讓竹齒保持在一個平麵上。


    用竹片敲打竹齒之間的間隙,將竹齒露出一些,最後再抹上一層漿糊,等到幹涸後,就能得到一個和磨盤類似的物件。


    這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了,上麵的部分和這類似,隻是有兩個特殊的地方。


    一是需要橫穿上一根木梁,方便推磨,另一個就是需要在它上麵開個孔洞,能夠讓稻穀進入兩層竹齒的地方研磨就行。


    將這些東西用一根軸安裝在木桶的中間,礱盤和木桶之間留有幾公分的距離,稻米從礱盤中間的下料口進入,在旋轉過程中由於竹齒特殊的朝向,會將稻穀推向外麵。


    這幾公分的寬度就是收集稻穀的地方,在這之間插上一個木板,旋轉的時候帶動木板旋轉。


    這時候,木桶底沿著邊緣挖的孔就有了作用,它能將研磨過後的稻米沿著這個孔洞送到下方的容器裏。


    礱的整體結構就是這樣,製作這個礱花了鍾原三天的時間。


    製作出來的礱十分的龐大,光是礱盤就有了一米的直徑,這大大加快了研磨的速度,鍾原都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試一試這個礱的作用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原始人開始建立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吃飯加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吃飯加菜並收藏從原始人開始建立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