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磚窯,炭窯
從原始人開始建立帝國 作者:吃飯加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仲秋已至,八月的季節,樹上的葉子開始由綠變黃。
豐收的季節馬上就要到來了,鍾原打算趕在這之前,建造一個大型的窯坑,用來燒製磚塊和瓦片。
按照目前修建工作的進程,今年搬到居住地是行不通了,所以鍾原幹脆將預計的茅草屋改成了磚瓦房。
得益於鐵器的製作,讓鍾原有了對木頭的加工能力,這對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有巨大的提升。
圍牆可以用一些木板來當模板,可以製作木槌來夯實泥土,讓圍牆的修建工作更加快速結實。
磚塊的製作也有了專門的木製模具,變得更加工整,無論大小還是表麵的平整度都不會有太大差異。
這些模具就涉及到鍾原接下來要做的事情,燒磚製塊製作磚窯。
七八個模具,大小按著按尺子的標準切割好的,每個部件的大小都絲毫不差。
修建磚窯的磚塊對土質的要求並不高, 周圍修建圍牆的泥土,挑出裏麵的雜質,用水混合攪和成稀泥。
將磨具提前放在草木灰中過一道,在它的表麵粘上一層浮灰,這個方法方便土磚脫模。
捧起一堆泥土倒入模具中,用力擠壓確保裏麵沒有大的空隙,拿著事先準備好的小木槌不斷的敲擊泥土,排出裏麵細小的氣泡。
樹皮纖維製作的繩索緊繃在一根彎曲的木棍上,這個就是切除多餘的泥土所用的工具。
將繩索貼著模具的表麵用力,軟粘的泥土被這一根細細的繩索切割分開,就像熱線切黃油一般。
切割好後的泥磚用沾水的手輕輕拂過表麵,將粗糙的地方抹得光滑,將磨具連同泥磚整個提起,拿到事先鋪好草木灰的平地上。
雙手輕輕一抖,泥磚就從模具中脫離出來,這些磚塊在陽光的照耀下,不出一天,就會變得幹硬。
“你們一人一個模具,按著這個方法製作土磚!”
鍾原對著蹲在周圍觀看的狩獵隊員說道。
聽到這句話的眾人全都拿起模具行動起來
太陽東升西落,八個人從早幹到晚,製作的土磚一塊塊的碼在地上,占據了很大一塊麵積,少說也有五六千匹。
傍晚的天空碧藍如洗,隻有遠處飄浮著幾朵散亂的雲彩,折射出夕陽的光芒。
看著這片清澈的天空,鍾原也不擔心下雨打濕泥磚。
-------
經過了一個晚上,泥磚都變得堅硬,因為剔除了草梗石子,泥磚大多數都沒有開裂。
拿起磚塊,用刀鏟幹淨表麵沾染的灰土,將它們一個個收集起來。
將泥磚搭成一個爐子的形狀,在爐內放入泥磚,表麵抹上泥土,堵住周圍的空隙,直接在下方點火燒製。
這種辦法燒製出來的磚塊雖然不大好看,也不如磚窯燒製的結實耐用,但燒製方法簡單,對於鍾原目前來說非常不錯了。
將這些泥磚全部堆疊起來,形成八個大爐子,每一個大爐子都包含了五六百匹磚塊。
燒製過陶器的眾人對這些步驟都不陌生,在木柴的持續加熱下,這些泥磚從土黑色到燒得通紅。
這些泥磚經過三個小時的高溫燒製,物理性質早已經發生了改變,變得更加堅硬結實,成為了合格的磚塊。
爐火熄火,冷卻後扒開爐子,這些燒製過的磚塊微微泛紅,看起來和紅磚類似,就連大小都和後世相同,隻是顏色上要淡薄一些。
鍾原拿出兩塊磚仔細打量了一番,還將兩塊磚用力相碰,碰撞後的磚塊直接斷裂,露出裏麵黑黃色的內部。
這個土磚的質量不如紅磚,不僅聲音不夠清脆有悶響,堅硬的程度也趕不上,但將就將就也能使用。
吩咐好一隊人接著燒製磚頭,鍾原帶著另一隊人準備開始修建磚窯。
磚窯的工作原理大都一致,這次製作的大型磚窯也是在以前的土窯的原理上改進一番即可。
幾人找來以前收集好的草木灰,在沒有水泥的時代,這些就是一種簡單易得的粘合劑。
由於草木灰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這些礦物質可以與泥土中粘土顆粒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穩定堅固的膠結材料。
將草木灰和泥土按一定比例混合,澆上水不停攪拌,將它們混合均勻,製作成簡單版的‘水泥’。
拿著刀具當作鐵鏟,鏟來水泥鋪設磚塊,從最底下開始修建,這個位置是它的核心,負責溫度的傳遞。
它包含兩方麵,一是燃燒室,另一個是火道。
和土窯類似,燃燒室依然分為兩層,上層負責燃燒給窯爐提供溫度,下層收集燃燒產生的積灰。
在它的室壁上留有許多縫隙,方便溫度傳輸。
火道連接燃燒室,它是由磚塊築成的通道,溫度在其中傳輸,上麵就是放置磚塊的窯室。
一天的時間,鍾原帶著人將磚窯的底部修建出來,占據了足足十多個平方大小,和一個房間的麵積差不多大,高度達到了一米左右。
經過夜晚的時間,草木灰般的水泥開始幹燥凝結,將磚塊牢牢的連接在一起。
鍾原帶人接著開始向上修建窯爐的外壁,為了讓內部空間更大,能一次性燒製更多的磚塊,鍾原先豎直修建了兩米高的圓筒。
在這個圓筒上留有一道小門,這裏就是日後的窯門,它在燒磚室的旁邊,通過它可以運輸原料和成品,在燒製時它會被封閉保證溫度。
窯頂的修建最為困難,因為要封口,所以磚要一層層越碼越小,全靠著半圓的結構支撐。
鍾原等人實驗了好幾次才成碼完,不是垮掉塌陷就是不夠整齊。
在這片穹頂上開了幾個孔,這些就是煙道和煙囪的連接口。
煙道就修建在穹頂之上,煙霧順著這些煙道從頂部的幾個高高的煙囪排出。
燃燒室、火道、煙道、煙囪、窯壁,這些就是一個磚窯的基本構成了。
鍾原將磚窯修建得十分厚實,花費了大量的磚塊,這保證了磚窯的穩定性。
為了保溫的效果更好,鍾原還在窯坑的外壁塗抹了泥土和草木灰的混合物,將整個窯壁的厚度堆疊到了半米不止。
磚窯完成後,鍾原接著在旁邊修建了一座炭窯。
與之相比炭窯對比就顯得比較嬌小,僅僅不到三米的高度,直接腰斬。
製作的方法也有一些不同,相比於磚窯,炭窯的製作更為簡便。
磚塊層層碼疊,形成一個半球狀。
留有一個一米多足夠人通過的窯門和窯門兩側的小開口。
開口均位於底部,一個用來點火,一個用來通風。
通過點火口可以在窯外燒火,點火口的對麵也就是炭窯的裏麵,用磚頭壘了一個通道,將火苗引到上方,在窯的上麵將內部的木頭點燃。
通風口可以促進空氣的流通,讓木炭更容易點燃,燃燒也更徹底。
通過這個通風口也可以查看窯內的情況。
最後在外層鋪上一層黃土,作為保溫的措施,炭窯也建造完成。
四五天的時間,一大一小兩座窯爐,此刻正在平原上矗立著。
這兩座占地麵積總共達到了三十平的建築,尤其是高達五米的磚窯都讓族人都感到十分震撼,。
這兩個窯是在他們手中修建完成,從最開始一無所有的小平地到現在這兩座人造建築,這種誕於己手的自豪感無以言表。
豐收的季節馬上就要到來了,鍾原打算趕在這之前,建造一個大型的窯坑,用來燒製磚塊和瓦片。
按照目前修建工作的進程,今年搬到居住地是行不通了,所以鍾原幹脆將預計的茅草屋改成了磚瓦房。
得益於鐵器的製作,讓鍾原有了對木頭的加工能力,這對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有巨大的提升。
圍牆可以用一些木板來當模板,可以製作木槌來夯實泥土,讓圍牆的修建工作更加快速結實。
磚塊的製作也有了專門的木製模具,變得更加工整,無論大小還是表麵的平整度都不會有太大差異。
這些模具就涉及到鍾原接下來要做的事情,燒磚製塊製作磚窯。
七八個模具,大小按著按尺子的標準切割好的,每個部件的大小都絲毫不差。
修建磚窯的磚塊對土質的要求並不高, 周圍修建圍牆的泥土,挑出裏麵的雜質,用水混合攪和成稀泥。
將磨具提前放在草木灰中過一道,在它的表麵粘上一層浮灰,這個方法方便土磚脫模。
捧起一堆泥土倒入模具中,用力擠壓確保裏麵沒有大的空隙,拿著事先準備好的小木槌不斷的敲擊泥土,排出裏麵細小的氣泡。
樹皮纖維製作的繩索緊繃在一根彎曲的木棍上,這個就是切除多餘的泥土所用的工具。
將繩索貼著模具的表麵用力,軟粘的泥土被這一根細細的繩索切割分開,就像熱線切黃油一般。
切割好後的泥磚用沾水的手輕輕拂過表麵,將粗糙的地方抹得光滑,將磨具連同泥磚整個提起,拿到事先鋪好草木灰的平地上。
雙手輕輕一抖,泥磚就從模具中脫離出來,這些磚塊在陽光的照耀下,不出一天,就會變得幹硬。
“你們一人一個模具,按著這個方法製作土磚!”
鍾原對著蹲在周圍觀看的狩獵隊員說道。
聽到這句話的眾人全都拿起模具行動起來
太陽東升西落,八個人從早幹到晚,製作的土磚一塊塊的碼在地上,占據了很大一塊麵積,少說也有五六千匹。
傍晚的天空碧藍如洗,隻有遠處飄浮著幾朵散亂的雲彩,折射出夕陽的光芒。
看著這片清澈的天空,鍾原也不擔心下雨打濕泥磚。
-------
經過了一個晚上,泥磚都變得堅硬,因為剔除了草梗石子,泥磚大多數都沒有開裂。
拿起磚塊,用刀鏟幹淨表麵沾染的灰土,將它們一個個收集起來。
將泥磚搭成一個爐子的形狀,在爐內放入泥磚,表麵抹上泥土,堵住周圍的空隙,直接在下方點火燒製。
這種辦法燒製出來的磚塊雖然不大好看,也不如磚窯燒製的結實耐用,但燒製方法簡單,對於鍾原目前來說非常不錯了。
將這些泥磚全部堆疊起來,形成八個大爐子,每一個大爐子都包含了五六百匹磚塊。
燒製過陶器的眾人對這些步驟都不陌生,在木柴的持續加熱下,這些泥磚從土黑色到燒得通紅。
這些泥磚經過三個小時的高溫燒製,物理性質早已經發生了改變,變得更加堅硬結實,成為了合格的磚塊。
爐火熄火,冷卻後扒開爐子,這些燒製過的磚塊微微泛紅,看起來和紅磚類似,就連大小都和後世相同,隻是顏色上要淡薄一些。
鍾原拿出兩塊磚仔細打量了一番,還將兩塊磚用力相碰,碰撞後的磚塊直接斷裂,露出裏麵黑黃色的內部。
這個土磚的質量不如紅磚,不僅聲音不夠清脆有悶響,堅硬的程度也趕不上,但將就將就也能使用。
吩咐好一隊人接著燒製磚頭,鍾原帶著另一隊人準備開始修建磚窯。
磚窯的工作原理大都一致,這次製作的大型磚窯也是在以前的土窯的原理上改進一番即可。
幾人找來以前收集好的草木灰,在沒有水泥的時代,這些就是一種簡單易得的粘合劑。
由於草木灰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這些礦物質可以與泥土中粘土顆粒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穩定堅固的膠結材料。
將草木灰和泥土按一定比例混合,澆上水不停攪拌,將它們混合均勻,製作成簡單版的‘水泥’。
拿著刀具當作鐵鏟,鏟來水泥鋪設磚塊,從最底下開始修建,這個位置是它的核心,負責溫度的傳遞。
它包含兩方麵,一是燃燒室,另一個是火道。
和土窯類似,燃燒室依然分為兩層,上層負責燃燒給窯爐提供溫度,下層收集燃燒產生的積灰。
在它的室壁上留有許多縫隙,方便溫度傳輸。
火道連接燃燒室,它是由磚塊築成的通道,溫度在其中傳輸,上麵就是放置磚塊的窯室。
一天的時間,鍾原帶著人將磚窯的底部修建出來,占據了足足十多個平方大小,和一個房間的麵積差不多大,高度達到了一米左右。
經過夜晚的時間,草木灰般的水泥開始幹燥凝結,將磚塊牢牢的連接在一起。
鍾原帶人接著開始向上修建窯爐的外壁,為了讓內部空間更大,能一次性燒製更多的磚塊,鍾原先豎直修建了兩米高的圓筒。
在這個圓筒上留有一道小門,這裏就是日後的窯門,它在燒磚室的旁邊,通過它可以運輸原料和成品,在燒製時它會被封閉保證溫度。
窯頂的修建最為困難,因為要封口,所以磚要一層層越碼越小,全靠著半圓的結構支撐。
鍾原等人實驗了好幾次才成碼完,不是垮掉塌陷就是不夠整齊。
在這片穹頂上開了幾個孔,這些就是煙道和煙囪的連接口。
煙道就修建在穹頂之上,煙霧順著這些煙道從頂部的幾個高高的煙囪排出。
燃燒室、火道、煙道、煙囪、窯壁,這些就是一個磚窯的基本構成了。
鍾原將磚窯修建得十分厚實,花費了大量的磚塊,這保證了磚窯的穩定性。
為了保溫的效果更好,鍾原還在窯坑的外壁塗抹了泥土和草木灰的混合物,將整個窯壁的厚度堆疊到了半米不止。
磚窯完成後,鍾原接著在旁邊修建了一座炭窯。
與之相比炭窯對比就顯得比較嬌小,僅僅不到三米的高度,直接腰斬。
製作的方法也有一些不同,相比於磚窯,炭窯的製作更為簡便。
磚塊層層碼疊,形成一個半球狀。
留有一個一米多足夠人通過的窯門和窯門兩側的小開口。
開口均位於底部,一個用來點火,一個用來通風。
通過點火口可以在窯外燒火,點火口的對麵也就是炭窯的裏麵,用磚頭壘了一個通道,將火苗引到上方,在窯的上麵將內部的木頭點燃。
通風口可以促進空氣的流通,讓木炭更容易點燃,燃燒也更徹底。
通過這個通風口也可以查看窯內的情況。
最後在外層鋪上一層黃土,作為保溫的措施,炭窯也建造完成。
四五天的時間,一大一小兩座窯爐,此刻正在平原上矗立著。
這兩座占地麵積總共達到了三十平的建築,尤其是高達五米的磚窯都讓族人都感到十分震撼,。
這兩個窯是在他們手中修建完成,從最開始一無所有的小平地到現在這兩座人造建築,這種誕於己手的自豪感無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