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泡菜
從原始人開始建立帝國 作者:吃飯加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連著兩天,部落的眾人都將時間花費在尋找雞樅和竹筍這兩種美食中,收集到的總量已經堆成了兩座一大一小的小山,竹筍的數量要遠多於雞樅。
到了第三天,鍾原將婦女全部都留了下來,僅僅讓男人們出去收集。
鍾原帶著洞穴內剩下的族人,準備將這些食材處理掉,竹筍都還好,雞樅這種東西一般都放不長久。
這些食材去除掉水分,做成幹貨,不僅方便儲存,更能延長它的儲存時間,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這種美味。
想要做幹貨,不能直接用曬幹的方法,需要高溫滅菌,否則很容易出現腐敗變質的情況。
條件好可以通過烘幹箱進行烘幹,它的溫度更加均勻,但目前顯然沒有這個條件,隻能通過一些簡易的方法實現。
雞樅的烘幹會將蟲卵殺死,可以保存更久,竹筍的加工步驟要更加複雜一點,在進烘幹之前需要將它煮熟。
烘幹的方法也很直接,鍾原打算用火烤,為此,還專門製作了一個簡易的烘幹平台。
按著搭建熏肉架的方法,十多根裹上泥土的竹子樹立而起,製作了一個長條形的框架。
整個框架離地一米多高,寬度也在一米左右,在框架之間穿插上竹篾,編織成一個平台,就形成了一個簡單的烤架。
和燒烤架類似,隻不過麵積要遠大於燒烤架,橫跨幾乎整個平台,麵積達到了十多個平方。
為了能一次性多烘幹一些,鍾原在下麵十多公分的位置處又編織了一個平台,做成了一個雙層烤架。
烤架的搭建並不需要太多人手,鍾原隻讓三四人跟著自己上下忙活。
其餘人都被安排去處理那堆竹筍,撥開外麵的筍殼,削去根部老化的部分,將整個竹筍從中間劈成兩半,洗淨放入陶缸內備用。
一眾人忙活到中午,才堪堪做完這些工作。
鍾原讓眾人在平台空處升起火堆,這段時間,火堆會有人持續的看守,源源不斷燃燒的火堆,會持續的給烘幹平台提供燃燒的木炭。
這麽做的好處是木材在火堆中已經燃過,不會在烤架底部形成明火,破壞烤架,而且也不會產生煙霧,破壞幹貨的品質,一舉兩得。
帶來的負麵影響也很直觀,因為需要持續的給烤架提供熱量,木材的消耗十分巨大。
這些食材不是零星半點,一行十幾人,每人每天都是滿載而歸,運輸迴來食材總重量已經突破了兩噸。
其中大部分都是竹筍,占了接近八成。
做好準備,鍾原讓人在外麵的火堆架起幾個大陶鍋同時燒起水,開始熬煮竹筍。
讓另外兩個人將雞樅擺放在烤架的下一層,均勻鋪好,這小半噸的雞樅占據了下層將近一半的區域。
夏季的陽光毒辣,將木材曬得很幹,基本沒有什麽水分。
這些木材在燃燒時,火勢十分猛烈,烤得鍾原遠遠的躲開,坐在旁邊一個石頭上麵指揮著眾人。
這幾個鍋遠遠煮不下這麽多的竹筍,隻能分批次一點點的完成。
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將燃燒產生的木炭轉移到烤架底部,這使得烤架的溫度開始逐步上升,架上擺放的雞樅,水分也開始蒸發,顏色發生著變化。
不斷的熬煮,煮熟的竹筍取出放置在冷水中,經過泉水的清洗冷卻後,放在一旁晾幹。
夏季氣溫高,太陽的直射下,很快晾幹的竹筍被轉移到烤架上,接受和雞樅一樣的命運。
不斷的從火堆中取出木炭放在烤架上麵,保持著烤架的溫度,竹筍也不斷的煮熟晾幹,被放置上烤架。
期間,不斷的翻動擺放著的食材,確保兩邊都受熱。
鍾原吩咐眾人,鍋中的水每煮過三次後都要換一次,因為它裏麵的草酸和苦味的雜質會溶解在水中,不斷的富集。
時間慢慢過去,等到男人們傍晚迴來,這些竹筍已經快接近尾聲了,就差那麽幾鍋就完事。
隻不過,隨之而來的是洞穴中收集的木材,被消耗了大半,明天又得去收集柴火了。
烤架的下麵那層已經完全鋪滿了,上麵的一層也占了大半。
最先擺放的雞樅此刻已經完全變了顏色,經過七八個小時的烘幹,變得幹巴發黃,鍾原讓人拿了一個下來。
變幹的雞樅不僅僅重量變得十分輕,不足新鮮時的十分之一,而且變得很脆,一用力就斷了。
見狀,鍾原讓人小心將雞樅收集起來,放在帶有蓋子的陶缸裏,這些陶缸是專門燒製出來保存食物的,每一個都比裝水的缸還要大。
這些雞樅裝滿了兩個陶缸,放置在洞穴的幹燥處保存好,隔一段時間拿出來曬一曬,不出意外的話,可以保存很長的時間。
竹筍比較厚實,烘幹的時間也比較久,鍾原估摸著還需要一個晚上才能烘幹完成,隻有安排幾個人輪流守夜,保障不間斷的供熱。
第二天一早,鍾原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出去查看竹筍的狀態。
一晚上的時間,讓這些竹筍脫胎換骨,從最開始煮出來的軟塌塌到現在變得硬邦邦,敲起來都發著清脆的聲音。
這些竹筍鍾原也采用了同樣方法,頓時,洞穴中的兩個大缸旁邊又添了好幾個同樣的陶缸。
在這些缸的底部,不僅用了木頭墊著脫離地麵,還在地麵上撒上了一層厚厚的草木灰,就是為了隔離地麵的濕氣。
今天的部落沒有接著出去采集,鍾原讓他們收集山林中的柴火,而自己準備將昨天收集到的那幾背簍的竹筍做成泡菜。
這也是一道可以長期保存的美味,而且多種風味,生活的滋味更加豐富。
由於隻有鹽,沒有其它調味料,鍾原也不知道做出來的味道如何,但想來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自己家以前做泡菜也隻加了鹽和辣椒。
將竹筍焯水,清洗後切成條,晾幹除去生水,這些生水可能會引起雜菌汙染,導致泡菜製作失敗。
將這些拇指粗的長條放入到特製的幹淨陶缸中,這些陶缸不同於其餘陶缸,是專門製作的醃菜缸。
自從找到陶土之後,鍾原就燒製了許多的陶器,各種各樣的用途,這些醃菜缸就是其中之一。
用冷白開兌鹽,比例為十比一製作成鹽水,倒在泡菜缸裏,為了鹽水完全淹沒過竹筍,鍾原還用了幾根煮過的竹條卡在壇子的上層,避免竹筍上浮。
鹽水倒至泡菜缸八分滿,留有一點空氣進行發酵。
將蓋子蓋上,在壇沿上倒上鹽水,將泡菜缸密封好,自此,泡菜的醃製就完成了,接下來等待自然的發酵,乳酸菌的作用下,會讓竹筍變得酸脆可口。
到了第三天,鍾原將婦女全部都留了下來,僅僅讓男人們出去收集。
鍾原帶著洞穴內剩下的族人,準備將這些食材處理掉,竹筍都還好,雞樅這種東西一般都放不長久。
這些食材去除掉水分,做成幹貨,不僅方便儲存,更能延長它的儲存時間,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這種美味。
想要做幹貨,不能直接用曬幹的方法,需要高溫滅菌,否則很容易出現腐敗變質的情況。
條件好可以通過烘幹箱進行烘幹,它的溫度更加均勻,但目前顯然沒有這個條件,隻能通過一些簡易的方法實現。
雞樅的烘幹會將蟲卵殺死,可以保存更久,竹筍的加工步驟要更加複雜一點,在進烘幹之前需要將它煮熟。
烘幹的方法也很直接,鍾原打算用火烤,為此,還專門製作了一個簡易的烘幹平台。
按著搭建熏肉架的方法,十多根裹上泥土的竹子樹立而起,製作了一個長條形的框架。
整個框架離地一米多高,寬度也在一米左右,在框架之間穿插上竹篾,編織成一個平台,就形成了一個簡單的烤架。
和燒烤架類似,隻不過麵積要遠大於燒烤架,橫跨幾乎整個平台,麵積達到了十多個平方。
為了能一次性多烘幹一些,鍾原在下麵十多公分的位置處又編織了一個平台,做成了一個雙層烤架。
烤架的搭建並不需要太多人手,鍾原隻讓三四人跟著自己上下忙活。
其餘人都被安排去處理那堆竹筍,撥開外麵的筍殼,削去根部老化的部分,將整個竹筍從中間劈成兩半,洗淨放入陶缸內備用。
一眾人忙活到中午,才堪堪做完這些工作。
鍾原讓眾人在平台空處升起火堆,這段時間,火堆會有人持續的看守,源源不斷燃燒的火堆,會持續的給烘幹平台提供燃燒的木炭。
這麽做的好處是木材在火堆中已經燃過,不會在烤架底部形成明火,破壞烤架,而且也不會產生煙霧,破壞幹貨的品質,一舉兩得。
帶來的負麵影響也很直觀,因為需要持續的給烤架提供熱量,木材的消耗十分巨大。
這些食材不是零星半點,一行十幾人,每人每天都是滿載而歸,運輸迴來食材總重量已經突破了兩噸。
其中大部分都是竹筍,占了接近八成。
做好準備,鍾原讓人在外麵的火堆架起幾個大陶鍋同時燒起水,開始熬煮竹筍。
讓另外兩個人將雞樅擺放在烤架的下一層,均勻鋪好,這小半噸的雞樅占據了下層將近一半的區域。
夏季的陽光毒辣,將木材曬得很幹,基本沒有什麽水分。
這些木材在燃燒時,火勢十分猛烈,烤得鍾原遠遠的躲開,坐在旁邊一個石頭上麵指揮著眾人。
這幾個鍋遠遠煮不下這麽多的竹筍,隻能分批次一點點的完成。
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將燃燒產生的木炭轉移到烤架底部,這使得烤架的溫度開始逐步上升,架上擺放的雞樅,水分也開始蒸發,顏色發生著變化。
不斷的熬煮,煮熟的竹筍取出放置在冷水中,經過泉水的清洗冷卻後,放在一旁晾幹。
夏季氣溫高,太陽的直射下,很快晾幹的竹筍被轉移到烤架上,接受和雞樅一樣的命運。
不斷的從火堆中取出木炭放在烤架上麵,保持著烤架的溫度,竹筍也不斷的煮熟晾幹,被放置上烤架。
期間,不斷的翻動擺放著的食材,確保兩邊都受熱。
鍾原吩咐眾人,鍋中的水每煮過三次後都要換一次,因為它裏麵的草酸和苦味的雜質會溶解在水中,不斷的富集。
時間慢慢過去,等到男人們傍晚迴來,這些竹筍已經快接近尾聲了,就差那麽幾鍋就完事。
隻不過,隨之而來的是洞穴中收集的木材,被消耗了大半,明天又得去收集柴火了。
烤架的下麵那層已經完全鋪滿了,上麵的一層也占了大半。
最先擺放的雞樅此刻已經完全變了顏色,經過七八個小時的烘幹,變得幹巴發黃,鍾原讓人拿了一個下來。
變幹的雞樅不僅僅重量變得十分輕,不足新鮮時的十分之一,而且變得很脆,一用力就斷了。
見狀,鍾原讓人小心將雞樅收集起來,放在帶有蓋子的陶缸裏,這些陶缸是專門燒製出來保存食物的,每一個都比裝水的缸還要大。
這些雞樅裝滿了兩個陶缸,放置在洞穴的幹燥處保存好,隔一段時間拿出來曬一曬,不出意外的話,可以保存很長的時間。
竹筍比較厚實,烘幹的時間也比較久,鍾原估摸著還需要一個晚上才能烘幹完成,隻有安排幾個人輪流守夜,保障不間斷的供熱。
第二天一早,鍾原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出去查看竹筍的狀態。
一晚上的時間,讓這些竹筍脫胎換骨,從最開始煮出來的軟塌塌到現在變得硬邦邦,敲起來都發著清脆的聲音。
這些竹筍鍾原也采用了同樣方法,頓時,洞穴中的兩個大缸旁邊又添了好幾個同樣的陶缸。
在這些缸的底部,不僅用了木頭墊著脫離地麵,還在地麵上撒上了一層厚厚的草木灰,就是為了隔離地麵的濕氣。
今天的部落沒有接著出去采集,鍾原讓他們收集山林中的柴火,而自己準備將昨天收集到的那幾背簍的竹筍做成泡菜。
這也是一道可以長期保存的美味,而且多種風味,生活的滋味更加豐富。
由於隻有鹽,沒有其它調味料,鍾原也不知道做出來的味道如何,但想來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自己家以前做泡菜也隻加了鹽和辣椒。
將竹筍焯水,清洗後切成條,晾幹除去生水,這些生水可能會引起雜菌汙染,導致泡菜製作失敗。
將這些拇指粗的長條放入到特製的幹淨陶缸中,這些陶缸不同於其餘陶缸,是專門製作的醃菜缸。
自從找到陶土之後,鍾原就燒製了許多的陶器,各種各樣的用途,這些醃菜缸就是其中之一。
用冷白開兌鹽,比例為十比一製作成鹽水,倒在泡菜缸裏,為了鹽水完全淹沒過竹筍,鍾原還用了幾根煮過的竹條卡在壇子的上層,避免竹筍上浮。
鹽水倒至泡菜缸八分滿,留有一點空氣進行發酵。
將蓋子蓋上,在壇沿上倒上鹽水,將泡菜缸密封好,自此,泡菜的醃製就完成了,接下來等待自然的發酵,乳酸菌的作用下,會讓竹筍變得酸脆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