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舊恨新仇
重耳,我來助你成霸業 作者:慕鐸聞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個故事便是《秦薦晉饑晉不予秦糴》:
晉國饑荒,晉惠公派人請求向秦國買糧。
丕豹說:“晉君對君上無禮,眾人沒有不知道的。晉國往年有裏克、丕鄭之難,如今又再次發生了饑荒。晉君既失去了人心,又失去了天意,他將會遭到很多禍殃。君上還是討伐晉國吧,不要賣糧給晉國!”
秦穆公聽後,正色說道:“我厭惡的是晉君,晉國民眾有什麽罪?上天禍殃流行,每個國家都會交替遇到災荒。補充困乏,救助饑荒,這是人間正道,不能向天下展示秦國失道。”
說罷,問公孫枝道:“秦國賣糧給晉國嗎?\"
公孫枝迴答說:“君上對晉君有恩惠,而晉君對民眾無恩惠。如今由於天旱而使晉君聽命於您,這大概是天道吧。君上如果不賣糧給晉國,那麽上天也要您賣糧。
如果晉國民眾不滿於秦不賣糧,那麽晉君不報答秦國恩惠就有話可說了。不如賣糧給晉國,以取悅於晉國民眾。晉國民眾對秦國感到高興,那麽必然會批評國君。如果晉君不聽秦國命令,那麽秦國就可以誅討。即使晉君想抵抗秦國,那麽誰來幫助他呢?”
最終,秦國通過黃河水運,將糧食賣給了晉國。
轉過年來,秦國也發生了饑荒,餓殍遍野。於是,秦穆公想到了晉國,便派人向晉惠公借糧。
晉惠公正準備命令人從黃河將糧食運到秦國。
大夫虢射說道:“您不將承諾的五城交給秦國而給他們糧食,這無損於仇怨而使敵人強大, 不如不給。”
惠公說:“確實如此。”
慶鄭說:“不可以。我們已經賴掉了土地,而又吝惜糧食,忘記別人好處,背棄恩德,即使是我們處在秦國的地位也一定會出擊。不給糧食,秦國一定會攻擊晉國。”
惠公說:“這個道理不是你慶鄭所能夠知道的!”
於是,決定不賣給秦國糧食。
講完這個故事,狐偃想要休息一下。可是,架不住眾人的軟磨硬泡,便喝了杯酒,開始講下一個故事了。
這第三個故事便叫做《秦侵晉止惠公於秦》:
晉惠公六年,秦國年成安定,秦穆公率軍侵犯晉國,到達晉國韓原。
惠公對慶鄭說:“秦國敵寇深入我國了,怎麽辦?”
慶鄭說:“君主加深兩國仇怨,您還能讓秦寇淺入我國嗎?這不是我慶鄭所知道的,君主還是問虢射吧。”
惠公說:“舅氏對我有所詬病嗎?”占卜車右武士,卦象表明慶鄭吉利。惠公說:“慶鄭出言不遜。”他讓家仆徒為車右,讓步揚駕馭兵車。梁由靡駕馭韓簡的兵車,虢射為車右武士,此車接應晉惠公。
惠公抵禦秦軍,派韓簡去探視秦軍情況,韓簡迴來報告說:“秦軍人數比我們少,但欲鬥者眾多。”惠公問:這是什麽緣故?”
韓簡說:“這是因為您在出亡時期依靠秦國,進入晉國時又麻煩秦國,饑荒時吃秦國糧食,秦國有三大恩惠而沒有報答,所以他們才來入侵。如今您又率兵出擊,秦國沒有人不憤怒,晉國沒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國欲鬥者眾多。”
惠公說:“但是如今我不出擊,迴去以後必定受到輕侮。一介匹夫尚且不可輕侮,何況一個國家呢?”
惠公派韓簡挑戰,說道:“從前秦君的恩惠,我不敢忘記。我有兵眾,能夠把他們集合起來卻無法讓他們解散。秦君如果自動退迴,這是我的願望。秦君如果不退迴,我將會無所逃避。”
秦穆公橫執一支鏤刻的長戈出見晉國使者,說道:“從前晉君沒有歸國,這是我所擔憂的事。晉君歸國而未即君位,我也不敢忘記。如今晉君已經安定,君位已穩,請晉君整理軍列,我將要親自見他。”
韓簡迴去後,公孫枝進諫說:“從前君上不送公子重耳歸國而送夷吾,這是君上不立有德者而立臣服者。立晉君而不成功,攻擊而不能取勝,將如何麵對諸侯的取笑?君上何不等待晉國內亂呢?”
秦穆公說道: “是的。以前我不送公子重耳歸國而送夷吾,這是我不立有德者而立臣服者。但公子重耳實在不肯歸國,我又說什麽好呢?晉君殺死內部策應者裏克和丕鄭,背棄對奏承諾的賄賂,他把內外之路堵死了,而我施惠於他,難道就沒有天理嗎?如果有天理,我一定會取勝。”
奏穆公作揖請大夫們上戰車,他擊鼓指揮進攻。晉軍潰敗,晉侯駕車的馬陷入泥濘而不能行進。
惠公大聲唿叫慶鄭說:“用你的車載我。”慶鄭說道:“忘記友善, 背棄恩德,又廢棄吉利的占卜,哪有什麽‘我''可載的?慶鄭的車不足以辱沒君主避難!”
梁由靡為韓簡駕車,迎戰奏秦穆公,將要擒獲秦穆公,慶鄭說:“放開他來救君主!”韓簡也未能救惠公,於是惠公被秦軍俘虜。
秦穆公班師迴國,到達王城,召集大夫謀劃,說道:“殺死晉君,與將晉君驅逐出晉國,與把他帶迴秦國,與放他迴國,哪一個處理方法對秦國更有利?”
公子縶說道:“殺死他對秦國有利。驅逐他恐怕與諸侯構怨,把他帶迴秦國則怕國家多有邪惡,放他迴國就怕晉國君臣合作,恐成君主的憂患。不如殺死他。\"
公孫枝說道:“不可以。我們已經讓大國的卿士大夫在戰場戰敗蒙恥,又殺死他們的君主來加重怨仇,這樣晉君的兒子就會想著要為父親複仇,晉國的臣民就會想著要為君主複仇,這樣豈非奏國感到憂患,天下哪一個諸侯國不以此為患?”
公子縶說道:“我們難道是白白地殺死他?我們將以公子重耳來代替他。晉君夷吾的無道,無人不知,公子重耳的仁愛,無人不曉。戰勝大國,這是武。殺無道之君立有道之君,這是仁。戰勝之後沒有後遺症,這是智。”
公孫枝說道:“羞辱一國的卿士大夫,又說我給你們送一個有道之君來統治你們,恐怕不可以吧?如果行不通,必定被諸侯取笑。戰勝而被諸侯取笑,不能稱武。殺死弟弟立哥哥,讓哥哥感激我們而忘記兄弟之情,不能稱仁。如果大家沒有忘記的話,這是秦國第二次施恩惠而沒有成功,這不能稱智。”
秦穆公問道:“如此說來,寡人該怎麽辦呢?”
公孫枝說道:“不如放他迴去,我們與他們締結和約。別忘了,咱們手上還有公子圉做人質呢!讓他迴國後迅速把河西五城乖乖地交過來,這樣秦國就可以不受害了。”
因此秦國放迴惠公,河西五城正式入秦。
晉國饑荒,晉惠公派人請求向秦國買糧。
丕豹說:“晉君對君上無禮,眾人沒有不知道的。晉國往年有裏克、丕鄭之難,如今又再次發生了饑荒。晉君既失去了人心,又失去了天意,他將會遭到很多禍殃。君上還是討伐晉國吧,不要賣糧給晉國!”
秦穆公聽後,正色說道:“我厭惡的是晉君,晉國民眾有什麽罪?上天禍殃流行,每個國家都會交替遇到災荒。補充困乏,救助饑荒,這是人間正道,不能向天下展示秦國失道。”
說罷,問公孫枝道:“秦國賣糧給晉國嗎?\"
公孫枝迴答說:“君上對晉君有恩惠,而晉君對民眾無恩惠。如今由於天旱而使晉君聽命於您,這大概是天道吧。君上如果不賣糧給晉國,那麽上天也要您賣糧。
如果晉國民眾不滿於秦不賣糧,那麽晉君不報答秦國恩惠就有話可說了。不如賣糧給晉國,以取悅於晉國民眾。晉國民眾對秦國感到高興,那麽必然會批評國君。如果晉君不聽秦國命令,那麽秦國就可以誅討。即使晉君想抵抗秦國,那麽誰來幫助他呢?”
最終,秦國通過黃河水運,將糧食賣給了晉國。
轉過年來,秦國也發生了饑荒,餓殍遍野。於是,秦穆公想到了晉國,便派人向晉惠公借糧。
晉惠公正準備命令人從黃河將糧食運到秦國。
大夫虢射說道:“您不將承諾的五城交給秦國而給他們糧食,這無損於仇怨而使敵人強大, 不如不給。”
惠公說:“確實如此。”
慶鄭說:“不可以。我們已經賴掉了土地,而又吝惜糧食,忘記別人好處,背棄恩德,即使是我們處在秦國的地位也一定會出擊。不給糧食,秦國一定會攻擊晉國。”
惠公說:“這個道理不是你慶鄭所能夠知道的!”
於是,決定不賣給秦國糧食。
講完這個故事,狐偃想要休息一下。可是,架不住眾人的軟磨硬泡,便喝了杯酒,開始講下一個故事了。
這第三個故事便叫做《秦侵晉止惠公於秦》:
晉惠公六年,秦國年成安定,秦穆公率軍侵犯晉國,到達晉國韓原。
惠公對慶鄭說:“秦國敵寇深入我國了,怎麽辦?”
慶鄭說:“君主加深兩國仇怨,您還能讓秦寇淺入我國嗎?這不是我慶鄭所知道的,君主還是問虢射吧。”
惠公說:“舅氏對我有所詬病嗎?”占卜車右武士,卦象表明慶鄭吉利。惠公說:“慶鄭出言不遜。”他讓家仆徒為車右,讓步揚駕馭兵車。梁由靡駕馭韓簡的兵車,虢射為車右武士,此車接應晉惠公。
惠公抵禦秦軍,派韓簡去探視秦軍情況,韓簡迴來報告說:“秦軍人數比我們少,但欲鬥者眾多。”惠公問:這是什麽緣故?”
韓簡說:“這是因為您在出亡時期依靠秦國,進入晉國時又麻煩秦國,饑荒時吃秦國糧食,秦國有三大恩惠而沒有報答,所以他們才來入侵。如今您又率兵出擊,秦國沒有人不憤怒,晉國沒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國欲鬥者眾多。”
惠公說:“但是如今我不出擊,迴去以後必定受到輕侮。一介匹夫尚且不可輕侮,何況一個國家呢?”
惠公派韓簡挑戰,說道:“從前秦君的恩惠,我不敢忘記。我有兵眾,能夠把他們集合起來卻無法讓他們解散。秦君如果自動退迴,這是我的願望。秦君如果不退迴,我將會無所逃避。”
秦穆公橫執一支鏤刻的長戈出見晉國使者,說道:“從前晉君沒有歸國,這是我所擔憂的事。晉君歸國而未即君位,我也不敢忘記。如今晉君已經安定,君位已穩,請晉君整理軍列,我將要親自見他。”
韓簡迴去後,公孫枝進諫說:“從前君上不送公子重耳歸國而送夷吾,這是君上不立有德者而立臣服者。立晉君而不成功,攻擊而不能取勝,將如何麵對諸侯的取笑?君上何不等待晉國內亂呢?”
秦穆公說道: “是的。以前我不送公子重耳歸國而送夷吾,這是我不立有德者而立臣服者。但公子重耳實在不肯歸國,我又說什麽好呢?晉君殺死內部策應者裏克和丕鄭,背棄對奏承諾的賄賂,他把內外之路堵死了,而我施惠於他,難道就沒有天理嗎?如果有天理,我一定會取勝。”
奏穆公作揖請大夫們上戰車,他擊鼓指揮進攻。晉軍潰敗,晉侯駕車的馬陷入泥濘而不能行進。
惠公大聲唿叫慶鄭說:“用你的車載我。”慶鄭說道:“忘記友善, 背棄恩德,又廢棄吉利的占卜,哪有什麽‘我''可載的?慶鄭的車不足以辱沒君主避難!”
梁由靡為韓簡駕車,迎戰奏秦穆公,將要擒獲秦穆公,慶鄭說:“放開他來救君主!”韓簡也未能救惠公,於是惠公被秦軍俘虜。
秦穆公班師迴國,到達王城,召集大夫謀劃,說道:“殺死晉君,與將晉君驅逐出晉國,與把他帶迴秦國,與放他迴國,哪一個處理方法對秦國更有利?”
公子縶說道:“殺死他對秦國有利。驅逐他恐怕與諸侯構怨,把他帶迴秦國則怕國家多有邪惡,放他迴國就怕晉國君臣合作,恐成君主的憂患。不如殺死他。\"
公孫枝說道:“不可以。我們已經讓大國的卿士大夫在戰場戰敗蒙恥,又殺死他們的君主來加重怨仇,這樣晉君的兒子就會想著要為父親複仇,晉國的臣民就會想著要為君主複仇,這樣豈非奏國感到憂患,天下哪一個諸侯國不以此為患?”
公子縶說道:“我們難道是白白地殺死他?我們將以公子重耳來代替他。晉君夷吾的無道,無人不知,公子重耳的仁愛,無人不曉。戰勝大國,這是武。殺無道之君立有道之君,這是仁。戰勝之後沒有後遺症,這是智。”
公孫枝說道:“羞辱一國的卿士大夫,又說我給你們送一個有道之君來統治你們,恐怕不可以吧?如果行不通,必定被諸侯取笑。戰勝而被諸侯取笑,不能稱武。殺死弟弟立哥哥,讓哥哥感激我們而忘記兄弟之情,不能稱仁。如果大家沒有忘記的話,這是秦國第二次施恩惠而沒有成功,這不能稱智。”
秦穆公問道:“如此說來,寡人該怎麽辦呢?”
公孫枝說道:“不如放他迴去,我們與他們締結和約。別忘了,咱們手上還有公子圉做人質呢!讓他迴國後迅速把河西五城乖乖地交過來,這樣秦國就可以不受害了。”
因此秦國放迴惠公,河西五城正式入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