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珪接近永琰的唯一途徑就是做永琰的老師,憑他滿腹經綸的學問,做永琰的老師是綽綽有餘的,遺憾地是,沒有人給他搭建這個平台,讓他去做永琰的老師。


    咋辦,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沒有這個平台,他就自己去搭建這個平台。


    當然,憑借他個人的一己之力,他八輩子也搭建不起來這個平台,他隻能靠憑借外力,才能搭建起來這個平台,完成他的這個艱巨而莊嚴的任務。


    朱珪選擇搭建平台的這個合作夥伴,竟然是乾隆皇帝,在外人看來,朱珪簡直是不知天高地厚,異想天開,腦子進水了。


    不過,朱珪自有他的計劃和策略。


    朱珪清楚,隻有和乾隆皇帝在一起合作,搭建起來的平台,才能夠與永琰搭上線,才能實現他的偉大抱負,否則,就是浪費時間,白費心機。


    怎樣和乾隆皇帝搭上線哩,這可把朱珪難住了。


    他沒有和珅那樣顯赫的地位,更沒有和珅那樣英俊帥氣的兒子,自然他與乾隆皇帝不可能結為兒女親家。


    很顯然,這一條是行不通的,他就得另辟蹊徑,尋找能和乾隆皇帝搭上線的地方,投其所好,乾隆皇帝自然就會喜歡上他的。


    朱珪就像分析了皇十五子永琰是乾隆皇帝秘密立下的儲君一樣,他對乾隆皇帝進行了全麵徹底地分析,想從乾隆皇帝身上找出與他能夠發生共振,產生共鳴的地方。


    經過幾天的認真研究和分析,朱珪終於找到了他與乾隆皇帝的共同愛好,那就是寫詩,從寫詩入手,他們就有了共同的語言和話題。


    乾隆皇帝喜歡詩詞,他也喜歡詩詞,這不就是說他們兩個人有了共同的愛好嗎?


    既然有了共同的愛好,就應該有共同的語言,有了共同的語言,自然就能夠交流在一起了。


    朱珪這樣一分析,自信了許多。他開始就從這方麵著手,搭建與乾隆皇帝進行交流的橋梁。


    他首先從與乾隆皇帝作詩唱和開始。


    乾隆皇帝每日作詩數十首,甚至幾十首。朱珪就把這些詩分門別類的收集起來,然後又分門別類地和上一首詩,敬獻給乾隆皇帝。


    起初,乾隆皇帝並不在意朱珪附和的這些詩,甚至說有點瞧不起朱珪的這些詩。


    然而,朱珪是個做事有恆心的人,雖然一開始他在乾隆皇帝那兒不斷地碰壁,吃閉門羹,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而是鍥而不舍地繼續做著這件事。


    他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鐵杵磨成針,隻要他持之以恆地去做這件事,鐵樹也能夠開花的,他一定能夠成功的。


    果不其然,由於朱珪的不斷堅持,不斷奴才,朱珪和的詩逐漸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甚至後來乾隆皇帝還很賞識朱珪和的詩。


    自此,朱珪與乾隆皇帝的翰墨往來,由最初的寥寥無幾,到後來的頻繁不絕,兩個人的友誼也逐漸加深。


    朱珪與乾隆皇帝的溝通初見成效,他又開始進行與乾隆皇帝友誼更深層次的鞏固。


    朱珪做學問是個有心人,也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他已經不滿足於與乾隆皇帝作詩唱和,他開始著手給乾隆皇帝編輯詩集。


    他把乾隆皇帝寫下的詩,分門別類地收集起來,編輯成冊。然後再在每一輯後麵加上注釋和按語。


    而且,他在詩集前麵作序,讚揚乾隆皇帝的詩,無論是從格調、意境,還是煉字錘句,都掩過“三曹”,比肩“李杜”。


    朱珪除了對乾隆皇帝的詩編輯成冊外,他還不餘遺力地把乾隆皇帝的文章拿來,分門別類地編印成冊,並且對這些文章的思想內涵,篇章詞語等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這些文章的優點,文中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道理,讚揚乾隆皇帝的文章堪稱千古奇文。


    可以說,朱珪對乾隆皇帝文章的讚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吹捧程度。就連乾隆皇帝看了朱珪對他文章的分析,都覺得有點臉紅,不好意。


    雖然乾隆皇帝是九五之尊,可是仍然身上免不了凡人的俗氣,他也喜歡聽別人說自己的好話。


    當朱珪把他編印成冊的乾隆皇帝的詩集和文集,呈給乾隆皇帝過目閱示的時候,乾隆皇帝受寵若驚,他沒有想到朱珪竟然是這樣一個細心而又有恆心的人。


    當他把詩集和文集閱讀完後,尤其對朱珪對他文集和詩集的批注非常滿意,他把朱珪編著的這套詩集和文集,作為他皇子和皇孫們的教科書,打印成冊,每人人手一本,進行係統地學習,領悟他詩集和文集中所蘊含的精神內涵。


    朱珪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他最終獲得了乾隆皇帝的信任。


    一日,乾隆皇帝召見朱珪,詢問他對諸位皇子的看法。


    朱珪趁機提到了永琰,稱其品性純良,德才兼備,乃是繼承大清江山的不二人選。


    乾隆皇帝微微點頭,表示認同。


    朱珪見狀,進一步給乾隆皇帝表達了他願做永琰的老師,傾盡所能,教導永琰,助其成為一代明君。


    乾隆皇帝聽了朱珪的話,暗想,這個朱珪真得很了不起,居然看透了他的心思。看來讓他做永琰的老師,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了。


    乾隆皇帝龍顏大悅,當即應允朱珪的請求。


    不久後,朱珪便成為了永琰的老師,開始了他的悉心教誨之路。


    朱珪深知責任重大,他不僅要傳授永琰學識,更要培養他的品德和治國理政的能力。


    於是,朱珪精心備課,用心施教,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朱珪除了教永琰學習李杜詩篇,韓柳文章,蘇辛詞句外,還教永琰學習《四書》《五經》,從《四書》《五經》中闡發治國理念,教會永琰學會仁政愛民,國以民為本的道理。


    朱珪特別對曆代帝王的治國方略,成敗得失、經驗教訓,對永琰進行強化教育,給他灌輸“親賢臣,遠小人”的明君思想,徹底從思想上對永琰進行培養,他立誌要把永琰培養成一代明君。


    在朱珪的教導下,永琰的學業日益求精,他對國家大事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而朱珪與永琰之間的師生情誼,也越發深厚,兩人時常一同探討學問,交流思想。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轉眼間數年過去。


    永琰在朱珪的悉心教育下,已經被塑造成一個英明的帝王儲君。


    看著永琰的健康成長,朱珪倍感欣慰。他知道,他多年努力的結果,終於有了迴報。


    朱珪終於實現了他的偉大理想和抱負,同時,也為和珅培養了一個掘墓人。


    五年後,朱珪被任命為福建學政,離開了永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朝第一貪和珅秘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農家三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農家三少並收藏清朝第一貪和珅秘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