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淵說完之後,曹仁也是聽得熱血沸騰、躍躍欲試。
他又跟著說道:“嗯,子孝這個主意不錯!關中軍傾巢出動,此時潼關守衛空虛,這的確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啊!他們也無非就是來我們司隸地界搶搶財物、擄擄婦女,掀不起多大浪花。如果我們出奇兵先把關中給奪了,然後再讓丞相從朝廷調兵過來,那麽關中軍必將無處可逃,隻能束手就擒!”
“不知鍾大人意下如何啊?”夏侯淵又問道。
鍾繇不再說話,心下細細思量起來。
自從曹操下令攻打西川一直到現在,處處都透露著古怪。
一開始曹操讓夏侯淵單獨帶兵來司隸與自己會合,再去攻打西川,這件事本身就很蹊蹺。
曹操戎馬一生,可謂東征西討、南征北戰。
迴首以往,幾乎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戰爭,他都要親力親為。
這次討伐西川並不可能是小規模的戰爭,甚至比江東還要難打。
西川不但路途遙遠,還有天然的屏障,那就是山高林密、易守難攻。
外人如果不熟悉地形的話,別說是打仗了,就是進去都十分困難。
而且從中原去西川的話,還要途經關中、漢中,這些都是匪患聚集的地方,哪能輕易就放行?
曹操不但自己不率軍親征,竟然隻派出了夏侯淵一人,還跟他說什麽到了關中之後,會有一支奇兵與他會合。
從夏侯淵屢次與馬超接觸,可以看出曹操所指的奇兵就是馬超。
來了潼關之後,形勢遠沒有之前設想得那麽容易,關中不但進不去,韓遂還組織起了十路諸侯,集結了十幾萬的關中軍。
韓遂的兒子在曹操手下,按說他不應該對抗朝廷。
他這麽一鬧,隻怕他兒子的小命就難保了,所以這件事也是令人匪夷所思。
馬超跟夏侯淵說,關中各路諸侯大多數人都是反曹的,所以他也沒辦法放行,隻能做內應。
馬超的父親馬騰,還有兄弟馬休、馬鐵都在曹操手裏攥著,他私通曹操倒也說得過去。
可他兩次約夏侯淵和曹仁出去,不但沒什麽正經事,反倒還總是打聽我軍的情況,這就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了。
如果真像馬超所說的那樣,關中各路諸侯傾巢而出,都去附近的縣邑擄掠了,潼關目前的確是守衛空虛。
那他又為何不建議曹仁即刻動兵呢?
你馬超不是親曹的嘛,又要裏應外合,那麽此時就是最佳的時機啊!
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馬超有問題。
或者關中各路諸侯並沒有傾巢而出,而是馬超在撒謊。
或者馬超並不想給曹操做內應,所以沒建議此時攻占潼關。
可馬超的目的到底又是什麽呢?
難道他要跟曹操對著幹?
馬超就算通過自己的一番謀劃,讓關中軍打敗了我軍,對他又有什麽好處呢?
難道他忘了自己的家人還都在曹操手裏攥著呢嘛?
鍾繇一時之間也想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直感覺撲朔迷離,令人難以理解,也難以解釋。
謹慎能捕千秋蟬,小心駛得萬年船。
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
一句句古訓在鍾繇耳畔響過,讓他覺得馬超這個人絕對不能完全相信。
還得繼續觀察,隻有經曆了一些事之後,才能知道他到底可不可信、究竟是敵是友。
“鍾大人,事不宜遲、兵貴神速,我們即刻發兵吧?”曹仁一副急不可待的樣子道。
鍾繇擺了擺手道:“曹將軍,夏侯將軍,你們先稍安勿躁,我覺得這其中有問題!”
夏侯淵與曹仁對視了一眼,都是一頭霧水。
“有什麽問題?”夏侯淵好奇地問道。
鍾繇慢條斯理地說道:“如果馬超所言屬實的話,潼關此時的守衛就會十分空虛。那他為何不打開關門直接放我軍進去?或者建議我們去突襲潼關,他再與我們來個裏應外合?”
此言一出,夏侯淵與曹仁不由都冷靜了下來。
鍾繇說得沒錯,馬超可以自由進出潼關。
如果關中各路諸侯真的都去各縣邑擄掠了,他剛才完全可以跟夏侯淵和曹仁約定時間,到時馬超在關內打開關門,曹軍便可輕而易舉地進入潼關。
就算韓遂在其中設防的話,馬超也可以建議曹仁、夏侯淵南渡渭水進入潼關,再與馬超來個裏應外合。
到時不但潼關唾手可得,就連韓遂也能被生擒活捉。
一旦曹軍占據了潼關的話,關中各路諸侯便成了喪家之犬,隻能不戰自潰。
如此天賜良機,馬超作為西涼第一猛將來說,他會想不到嗎?
“鍾大人,也許馬超出來得太急,一時之間沒考慮那麽周全呢?”
夏侯淵並不太相信馬超有問題。
曹仁也跟著道:“是啊,跟馬超接觸了兩次,我覺得他還是比較可信的。再說他爹馬騰可還在丞相眼皮子底下呢,馬超難道連他爹的命都不顧了?”
雖然夏侯淵與曹仁都對馬超深信不疑,但鍾繇卻不以為然。
他沉吟了一下,又道:“二位將軍,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啊!不排除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馬超今天找你們出去,故意跟你們說關中各路諸侯都出去了,其實他是想引誘我軍前去攻打潼關。而他們早就在關內設下了埋伏,想給我們來個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鍾繇語出驚人,夏侯淵與曹仁都不由瞠目結舌。
過了一會兒,曹仁又問道:“鍾大人,那您說,我們現在該如何行事啊?”
鍾繇一臉嚴肅地道:“曹將軍,既然丞相在你出征之前,囑咐你千萬不要輕舉妄動,那麽你作為主帥,就應該嚴格按照丞相的吩咐去做!”
曹仁一聽這話,也不由打起了退堂鼓。
雖然帶兵打仗,都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但如果真是不聽君命的話,可並沒什麽好結果。
比如說這次,如果真的去打潼關了,即便是勝了,曹操那裏也不會太高興。
因為自己公然違抗了曹操的命令,並且還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的決策是錯的。
如果是敗了的話,那可就是犯了兩條大罪,一個是違抗軍令,一個是損兵折將。
曹仁權衡了一番利弊,又對夏侯淵說道:“妙才兄,鍾大人說得有道理啊,我們還是嚴格執行丞相的命令吧!”
他又跟著說道:“嗯,子孝這個主意不錯!關中軍傾巢出動,此時潼關守衛空虛,這的確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啊!他們也無非就是來我們司隸地界搶搶財物、擄擄婦女,掀不起多大浪花。如果我們出奇兵先把關中給奪了,然後再讓丞相從朝廷調兵過來,那麽關中軍必將無處可逃,隻能束手就擒!”
“不知鍾大人意下如何啊?”夏侯淵又問道。
鍾繇不再說話,心下細細思量起來。
自從曹操下令攻打西川一直到現在,處處都透露著古怪。
一開始曹操讓夏侯淵單獨帶兵來司隸與自己會合,再去攻打西川,這件事本身就很蹊蹺。
曹操戎馬一生,可謂東征西討、南征北戰。
迴首以往,幾乎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戰爭,他都要親力親為。
這次討伐西川並不可能是小規模的戰爭,甚至比江東還要難打。
西川不但路途遙遠,還有天然的屏障,那就是山高林密、易守難攻。
外人如果不熟悉地形的話,別說是打仗了,就是進去都十分困難。
而且從中原去西川的話,還要途經關中、漢中,這些都是匪患聚集的地方,哪能輕易就放行?
曹操不但自己不率軍親征,竟然隻派出了夏侯淵一人,還跟他說什麽到了關中之後,會有一支奇兵與他會合。
從夏侯淵屢次與馬超接觸,可以看出曹操所指的奇兵就是馬超。
來了潼關之後,形勢遠沒有之前設想得那麽容易,關中不但進不去,韓遂還組織起了十路諸侯,集結了十幾萬的關中軍。
韓遂的兒子在曹操手下,按說他不應該對抗朝廷。
他這麽一鬧,隻怕他兒子的小命就難保了,所以這件事也是令人匪夷所思。
馬超跟夏侯淵說,關中各路諸侯大多數人都是反曹的,所以他也沒辦法放行,隻能做內應。
馬超的父親馬騰,還有兄弟馬休、馬鐵都在曹操手裏攥著,他私通曹操倒也說得過去。
可他兩次約夏侯淵和曹仁出去,不但沒什麽正經事,反倒還總是打聽我軍的情況,這就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了。
如果真像馬超所說的那樣,關中各路諸侯傾巢而出,都去附近的縣邑擄掠了,潼關目前的確是守衛空虛。
那他又為何不建議曹仁即刻動兵呢?
你馬超不是親曹的嘛,又要裏應外合,那麽此時就是最佳的時機啊!
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馬超有問題。
或者關中各路諸侯並沒有傾巢而出,而是馬超在撒謊。
或者馬超並不想給曹操做內應,所以沒建議此時攻占潼關。
可馬超的目的到底又是什麽呢?
難道他要跟曹操對著幹?
馬超就算通過自己的一番謀劃,讓關中軍打敗了我軍,對他又有什麽好處呢?
難道他忘了自己的家人還都在曹操手裏攥著呢嘛?
鍾繇一時之間也想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直感覺撲朔迷離,令人難以理解,也難以解釋。
謹慎能捕千秋蟬,小心駛得萬年船。
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
一句句古訓在鍾繇耳畔響過,讓他覺得馬超這個人絕對不能完全相信。
還得繼續觀察,隻有經曆了一些事之後,才能知道他到底可不可信、究竟是敵是友。
“鍾大人,事不宜遲、兵貴神速,我們即刻發兵吧?”曹仁一副急不可待的樣子道。
鍾繇擺了擺手道:“曹將軍,夏侯將軍,你們先稍安勿躁,我覺得這其中有問題!”
夏侯淵與曹仁對視了一眼,都是一頭霧水。
“有什麽問題?”夏侯淵好奇地問道。
鍾繇慢條斯理地說道:“如果馬超所言屬實的話,潼關此時的守衛就會十分空虛。那他為何不打開關門直接放我軍進去?或者建議我們去突襲潼關,他再與我們來個裏應外合?”
此言一出,夏侯淵與曹仁不由都冷靜了下來。
鍾繇說得沒錯,馬超可以自由進出潼關。
如果關中各路諸侯真的都去各縣邑擄掠了,他剛才完全可以跟夏侯淵和曹仁約定時間,到時馬超在關內打開關門,曹軍便可輕而易舉地進入潼關。
就算韓遂在其中設防的話,馬超也可以建議曹仁、夏侯淵南渡渭水進入潼關,再與馬超來個裏應外合。
到時不但潼關唾手可得,就連韓遂也能被生擒活捉。
一旦曹軍占據了潼關的話,關中各路諸侯便成了喪家之犬,隻能不戰自潰。
如此天賜良機,馬超作為西涼第一猛將來說,他會想不到嗎?
“鍾大人,也許馬超出來得太急,一時之間沒考慮那麽周全呢?”
夏侯淵並不太相信馬超有問題。
曹仁也跟著道:“是啊,跟馬超接觸了兩次,我覺得他還是比較可信的。再說他爹馬騰可還在丞相眼皮子底下呢,馬超難道連他爹的命都不顧了?”
雖然夏侯淵與曹仁都對馬超深信不疑,但鍾繇卻不以為然。
他沉吟了一下,又道:“二位將軍,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啊!不排除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馬超今天找你們出去,故意跟你們說關中各路諸侯都出去了,其實他是想引誘我軍前去攻打潼關。而他們早就在關內設下了埋伏,想給我們來個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鍾繇語出驚人,夏侯淵與曹仁都不由瞠目結舌。
過了一會兒,曹仁又問道:“鍾大人,那您說,我們現在該如何行事啊?”
鍾繇一臉嚴肅地道:“曹將軍,既然丞相在你出征之前,囑咐你千萬不要輕舉妄動,那麽你作為主帥,就應該嚴格按照丞相的吩咐去做!”
曹仁一聽這話,也不由打起了退堂鼓。
雖然帶兵打仗,都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但如果真是不聽君命的話,可並沒什麽好結果。
比如說這次,如果真的去打潼關了,即便是勝了,曹操那裏也不會太高興。
因為自己公然違抗了曹操的命令,並且還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的決策是錯的。
如果是敗了的話,那可就是犯了兩條大罪,一個是違抗軍令,一個是損兵折將。
曹仁權衡了一番利弊,又對夏侯淵說道:“妙才兄,鍾大人說得有道理啊,我們還是嚴格執行丞相的命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