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此時的心理壓力也很大,他知道自己對抗曹操與其他諸侯對抗曹操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其他諸侯並沒有什麽人質在曹操手裏,雖然韓遂表麵上把兒子押在了曹操那,但那卻根本不是他的兒子。
而馬超的父親、兄弟,以及全家老小卻都在曹操手裏攥著。
馬超對曹操的態度,也決定了曹操對馬超家人的態度。
所以馬超公然提出對抗曹操,就必然會遭到眾人的非議。
但他又沒法跟別人去解釋自己到底為什麽這麽做,畢竟家醜不可外揚。
跟外人說了之後,不但別人幫不了他什麽忙,還會嘲笑他和馬騰,對他們說三道四、議論紛紛。
為了給母親報仇雪恨,也為了給自己討迴公道,馬超覺得別人怎麽看他,或是背後怎麽議論他,也都無所謂了。
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能夠達到目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盡管去說好了。
關中的這十路諸侯結盟之後,便按照韓遂的吩咐,把自己的兵馬都囤積在了潼關一帶。
所謂關中,指的是四關之中,東麵是潼關,西麵是散關,也叫大震關,南麵是武關,也叫藍關,北麵是蕭關。
東麵除了潼關之外,還有黃河天險可以據守。
西麵除了散關之外,還有隴山和六盤山可以據守。
南麵除了武關之外,還有整個秦嶺山脈可以據守。
北麵除了蕭關之外,還有子午嶺和黃龍山可以據守。
自古以來,關中便有“百二秦關”的說法,意思就是說用兩個人把守關卡或要塞,便可抵擋住百人的侵襲。
當年的秦國就是在關中這個地方,最後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橫掃六合、一統天下。
漢高祖劉邦也是以關中為根基,利用關中天然的地理優勢,最後建立了大漢王朝。
還有當年的董卓,在洛陽被十八路諸侯打得節節敗退,最後遷都長安,進入了關中地區,使得各路諸侯無法再擴大優勢。
中原地處關中的東部,如果曹操的兵馬想要進入關中的話,也隻能從東部進入。
而從東部進入關中的話,隻有兩條行軍路線:一條是從北路的蒲阪津西渡黃河,然後再南渡渭水;另一條是直接從潼關進入。
但如果關中的守軍不給曹操行方便的話,這兩條路都很難走。
若是走北路的話,既要渡過黃河,又要渡過渭水。
守軍隻要在黃河對岸或是渭水對岸設下埋伏的話,隻怕將士們還沒上岸就要全軍覆沒。
若是走潼關的話,那就要進行強攻。
但潼關的地勢很高,比普通的城池還要高出很多。
兵法有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攻打普通城池的話,兵力都要在守城兵馬的五倍以上,那麽攻打潼關的難度可想而知。
關中地區少說也有十幾萬的兵馬,曹操若是從潼關強攻,別說是很難攻得下來,就是攻下來了,也會傷亡十分慘重。
韓遂讓各路諸侯把兵馬都調到潼關一帶,就是想讓他們守住潼關和渭水這兩條進關線路。
但令韓遂沒想到的是,各路諸侯的兵馬源源不斷地來到了潼關,幾乎是傾巢而出。
其實潼關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完全沒必要來那麽多人。
而防守北麵的渭水也用不了多少兵馬,正所謂半渡而擊之。
如果想阻止曹軍渡過渭水的話,隻需在岸上提前設下弓弩手,曹軍渡到一半的時候便萬箭齊發,他們就根本上不了岸。
關中軍向來弓馬嫻熟,人人都是神射手,還怕曹軍能強突進來不成。
所以渭水有一兩萬精兵強將把守,便足以抵禦曹軍。
但各路諸侯的想法卻並不是隻為了抵禦曹軍。
一方麵,他們覺得曹軍遠道而來,長途跋涉、鞍馬勞頓,必然沒什麽戰鬥力。
而他們則是守家在地、以逸待勞,再憑借潼關和渭水的天然優勢,打敗曹軍完全不成問題。
在自己家門口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也可以展示一下自己所部的實力。
而且擊敗的敵人又絕非等閑之輩,而是大名鼎鼎的曹操。
所以各路諸侯都準備大顯身手,好提一提自己的聲譽和身價。
另一方麵,一旦打了勝仗,隨之而來的就是撈好處。
曹操的兵馬是朝廷的正規軍,部隊各方麵的配備肯定都十分精良。
等打敗了他們之後,就可以搶到大量的糧草、軍械、輜重、俘虜,甚至是女人。
這麽多的好處,誰不積極參與簡直是天大的傻子。
還有一方麵,那就是他們也想向韓遂示好。
韓遂在關中待了這麽多年,一直都是大家公認的老大,就連大名鼎鼎、驍勇善戰的馬騰最後也認慫了。
這次韓遂又當了各路諸侯的盟主,所以大家都想趁機討好他。
韓遂讓大家把兵馬調到潼關一帶,如果誰的兵馬來得少了,那就是不給韓遂麵子。
誰的兵馬來得多,也說明誰越堅決貫徹執行韓遂的命令,越給韓遂的麵子。
基於這幾點,各路諸侯便爭先恐後、不甘人後地都把所部兵馬悉數調到了潼關一帶。
於是大量人馬陸陸續續地趕到了潼關,短短幾天時間下來,那裏便集結了十幾萬人。
韓遂戎馬一生,自然也知道不讓曹操進關中根本不需要這麽多人。
但他不但不計較,反而還很滿意。
這也說明了各路諸侯還是很給他麵子的,自己隨便一句話,就來了這麽多人。
正好這次曹操來了,也能讓他見識一下自己在關中地區到底是什麽樣的分量。
你曹操不是朝廷的丞相嗎?
那我韓遂就是關中的土皇帝!
你曹操官兒再大,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我韓遂在關中地區則是高高在上、唯我獨尊。
所有兵馬集結完畢之後,大家便開始等著曹操大軍的到來。
然而一連數日過去了,無論是潼關,還是渭水,都毫無動靜。
不但各路諸侯們著急了,就連韓遂也著急了。
這曹操到底是來不來呀?
借道關中是確有其事,還是他隨口一說呢?
如果他不來的話,那大家豈不是白忙乎了一場?
如果他來的話,到底什麽時候才來?
諸多問題一下子都冒了出來。
馬超也意識到自己有些草率了,隻盼著曹軍能夠早日出現在潼關。
其他諸侯並沒有什麽人質在曹操手裏,雖然韓遂表麵上把兒子押在了曹操那,但那卻根本不是他的兒子。
而馬超的父親、兄弟,以及全家老小卻都在曹操手裏攥著。
馬超對曹操的態度,也決定了曹操對馬超家人的態度。
所以馬超公然提出對抗曹操,就必然會遭到眾人的非議。
但他又沒法跟別人去解釋自己到底為什麽這麽做,畢竟家醜不可外揚。
跟外人說了之後,不但別人幫不了他什麽忙,還會嘲笑他和馬騰,對他們說三道四、議論紛紛。
為了給母親報仇雪恨,也為了給自己討迴公道,馬超覺得別人怎麽看他,或是背後怎麽議論他,也都無所謂了。
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能夠達到目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盡管去說好了。
關中的這十路諸侯結盟之後,便按照韓遂的吩咐,把自己的兵馬都囤積在了潼關一帶。
所謂關中,指的是四關之中,東麵是潼關,西麵是散關,也叫大震關,南麵是武關,也叫藍關,北麵是蕭關。
東麵除了潼關之外,還有黃河天險可以據守。
西麵除了散關之外,還有隴山和六盤山可以據守。
南麵除了武關之外,還有整個秦嶺山脈可以據守。
北麵除了蕭關之外,還有子午嶺和黃龍山可以據守。
自古以來,關中便有“百二秦關”的說法,意思就是說用兩個人把守關卡或要塞,便可抵擋住百人的侵襲。
當年的秦國就是在關中這個地方,最後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橫掃六合、一統天下。
漢高祖劉邦也是以關中為根基,利用關中天然的地理優勢,最後建立了大漢王朝。
還有當年的董卓,在洛陽被十八路諸侯打得節節敗退,最後遷都長安,進入了關中地區,使得各路諸侯無法再擴大優勢。
中原地處關中的東部,如果曹操的兵馬想要進入關中的話,也隻能從東部進入。
而從東部進入關中的話,隻有兩條行軍路線:一條是從北路的蒲阪津西渡黃河,然後再南渡渭水;另一條是直接從潼關進入。
但如果關中的守軍不給曹操行方便的話,這兩條路都很難走。
若是走北路的話,既要渡過黃河,又要渡過渭水。
守軍隻要在黃河對岸或是渭水對岸設下埋伏的話,隻怕將士們還沒上岸就要全軍覆沒。
若是走潼關的話,那就要進行強攻。
但潼關的地勢很高,比普通的城池還要高出很多。
兵法有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攻打普通城池的話,兵力都要在守城兵馬的五倍以上,那麽攻打潼關的難度可想而知。
關中地區少說也有十幾萬的兵馬,曹操若是從潼關強攻,別說是很難攻得下來,就是攻下來了,也會傷亡十分慘重。
韓遂讓各路諸侯把兵馬都調到潼關一帶,就是想讓他們守住潼關和渭水這兩條進關線路。
但令韓遂沒想到的是,各路諸侯的兵馬源源不斷地來到了潼關,幾乎是傾巢而出。
其實潼關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完全沒必要來那麽多人。
而防守北麵的渭水也用不了多少兵馬,正所謂半渡而擊之。
如果想阻止曹軍渡過渭水的話,隻需在岸上提前設下弓弩手,曹軍渡到一半的時候便萬箭齊發,他們就根本上不了岸。
關中軍向來弓馬嫻熟,人人都是神射手,還怕曹軍能強突進來不成。
所以渭水有一兩萬精兵強將把守,便足以抵禦曹軍。
但各路諸侯的想法卻並不是隻為了抵禦曹軍。
一方麵,他們覺得曹軍遠道而來,長途跋涉、鞍馬勞頓,必然沒什麽戰鬥力。
而他們則是守家在地、以逸待勞,再憑借潼關和渭水的天然優勢,打敗曹軍完全不成問題。
在自己家門口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也可以展示一下自己所部的實力。
而且擊敗的敵人又絕非等閑之輩,而是大名鼎鼎的曹操。
所以各路諸侯都準備大顯身手,好提一提自己的聲譽和身價。
另一方麵,一旦打了勝仗,隨之而來的就是撈好處。
曹操的兵馬是朝廷的正規軍,部隊各方麵的配備肯定都十分精良。
等打敗了他們之後,就可以搶到大量的糧草、軍械、輜重、俘虜,甚至是女人。
這麽多的好處,誰不積極參與簡直是天大的傻子。
還有一方麵,那就是他們也想向韓遂示好。
韓遂在關中待了這麽多年,一直都是大家公認的老大,就連大名鼎鼎、驍勇善戰的馬騰最後也認慫了。
這次韓遂又當了各路諸侯的盟主,所以大家都想趁機討好他。
韓遂讓大家把兵馬調到潼關一帶,如果誰的兵馬來得少了,那就是不給韓遂麵子。
誰的兵馬來得多,也說明誰越堅決貫徹執行韓遂的命令,越給韓遂的麵子。
基於這幾點,各路諸侯便爭先恐後、不甘人後地都把所部兵馬悉數調到了潼關一帶。
於是大量人馬陸陸續續地趕到了潼關,短短幾天時間下來,那裏便集結了十幾萬人。
韓遂戎馬一生,自然也知道不讓曹操進關中根本不需要這麽多人。
但他不但不計較,反而還很滿意。
這也說明了各路諸侯還是很給他麵子的,自己隨便一句話,就來了這麽多人。
正好這次曹操來了,也能讓他見識一下自己在關中地區到底是什麽樣的分量。
你曹操不是朝廷的丞相嗎?
那我韓遂就是關中的土皇帝!
你曹操官兒再大,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我韓遂在關中地區則是高高在上、唯我獨尊。
所有兵馬集結完畢之後,大家便開始等著曹操大軍的到來。
然而一連數日過去了,無論是潼關,還是渭水,都毫無動靜。
不但各路諸侯們著急了,就連韓遂也著急了。
這曹操到底是來不來呀?
借道關中是確有其事,還是他隨口一說呢?
如果他不來的話,那大家豈不是白忙乎了一場?
如果他來的話,到底什麽時候才來?
諸多問題一下子都冒了出來。
馬超也意識到自己有些草率了,隻盼著曹軍能夠早日出現在潼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