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此時年紀還不到三十歲,他並不能完全理解周瑜話裏的深意,也不知該說什麽好,隻好沉默不語。
周瑜則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自古男女婚配講究一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
但作為年輕人,卻隻知其然,並不知其所以然。
男人和女人成親,為什麽要聽父母的命令和媒人的言辭,卻沒幾個年輕人知道。
年輕人不諳世事,總是把愛情想象得很美好,兩個人感覺一來了,就可以墜入愛河,甚至覺得會永結同心、白頭偕老。
但實際卻遠遠不是這麽容易,兩個人在一起過日子,涉及到方方麵麵、點點滴滴,這些在處於熱戀中的癡男怨女,是根本無法體會到的。
男人和女人一旦成婚,便會沒有了昔日的激情,剩下的隻是生活中的各種瑣事,煩惱和矛盾也會隨之紛至遝來。
父母是過來人,他們有著豐富的人生經驗,也閱人無數,所以他們看人還是很準的,起碼比年輕人要準很多。
而媒人則是專門從事保媒拉纖的人,他們在婚配嫁娶方麵的經驗也非常豐富,知道誰跟誰合適、誰跟誰不合適。
在實際生活當中,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男女之間一見鍾情,但家裏人卻死活不同意,周圍的親戚朋友也不看好。
隨後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兩個人分手;另一種就是兩個人不顧一切反對,死後都要在一起。
第二種情況當然是少數,畢竟胳膊擰不過大腿。
男女之間一旦執意要違拗家長和周圍人的意思,那麽往往就會私奔。
然而,縱觀古往今來,那些私奔的人絕大多數都沒什麽好下場,最後都是以悲劇收場。
等到後悔時,卻已經鑄成了大錯,根本無法再挽迴。
正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迴首是百年身。
事已至此,周瑜也不想再琢磨孫小妹的事了。
腳下的路是自己走的、腳上的泡也是自己磨的,好壞自己帶著吧,反正是她自己選的這條路。
想到這裏,周瑜又道:“主公,之前是我錯怪你了!我並不清楚這其中還有這麽多不為人知的細節!”
孫權拍了拍周瑜的肩膀,說道:“公瑾,這事不能怪你,我也的確是難辭其咎!如果不是我掉以輕心的話,又怎能被劉備算計?我說句實話,劉備的確是個老狐狸,我跟他比起來還嫩得很啊!”
“主公不必妄自菲薄,畢竟你比他年輕二十幾歲呢,等你活到像他那麽大的時候,肯定要比他現在厲害得多。而到那時,劉備也基本上就是塚中枯骨了!”周瑜安慰道。
孫權一聽這話,心裏好受了很多,同時也平添了幾分自信。
“公瑾,黃蓋武陵撤兵的事,是我下的命令。當初我跟劉備有約定,如果他答應跟孫小妹成親的話,我就把武陵給他。”孫權又解釋道。
“主公……”
周瑜剛要說話,孫權連忙道:“公瑾,你先聽我解釋一下!當時我本來是打算先用武陵誘惑一下劉備,讓他把成親的事答應下來,然後再把他給留在江東。就相當於用武陵換取整個荊州。但後來計劃失敗了,劉備逃迴了荊州,還把小妹也給帶過去了。所以我也隻能把武陵讓出來。一方麵,我得履行當時的承諾;另一方麵,我也希望劉備能夠對小妹好一點。”
周瑜本來又想批評孫權一番,但聽了孫權的解釋之後,便沒法再說什麽了。
“主公,孫劉聯姻的主意,到底是誰想出來的?”周瑜又問道。
孫權麵露難色,猶豫著該不該把這件事告訴周瑜。
“我若是沒猜錯的話,應該是魯肅的主意吧?”周瑜一臉憤恨地問道。
周瑜之前估計,把孫小妹嫁給劉備的這個餿主意,不是孫權想出來的,就是魯肅想出來的。
因為吳夫人並不認識劉備,孫小妹也從來沒離開過江東,所以她也不認識劉備。
作為媒人,必須要同時認識並了解孫小妹和劉備兩個人。
具備這樣條件的人,就隻有孫權和魯肅。
魯肅一向跟劉備走得很近,也一直主張跟劉備搞好關係,所以很有可能是他提出孫劉聯姻的。
再加上周瑜一問起這件事,孫權一副為難的樣子,周瑜便斷定那個始作俑者隻有可能是魯肅了。
孫權點了點頭道:“不錯,的確是子敬的建議。他當時給我講了一個秦晉之好的故事,我聽了之後,覺得聯姻這個主意不錯,所以就采納了他的建議。”
“簡直是小兒之識、婦人之見!當年晉惠公對秦穆公承諾,如果秦穆公能把他扶上晉國王位的話,他就會給秦國五座城池。結果他當了晉王之後,並沒有兌現承諾。後來晉國發生饑荒,晉惠公找秦穆公求救,秦穆公給了他很多糧食。等秦國發生饑荒,秦穆公找晉惠公幫忙時,晉惠公非但見死不救,還落井下石,發兵去攻打秦國。劉備向來假仁假義、忘恩負義,他就是那個晉惠公!”周瑜一臉鄙夷地說道。
“公瑾呐,事已至此,木已成舟、米已成炊,我們就不再研究那些沒用的東西了,還是聊點兒有用的吧!”孫權提議道。
話說到這裏,周瑜心中的所有疑惑全都得到了答案,他也由此前對孫權的失望和憤怒,變成了理解和包容。
有道是:既墜釜甑,反顧無益;已覆之水,收之實難。
已經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
不能改變的事,也沒必要再糾結了。
想到這裏,周瑜又道:“主公,其實我早就想迴江東跟您匯報了!隻是我的身體的確很不好,我怕迴來之後,你見到我這副樣子,會把我的大都督給撤了!”
“公瑾呐,你這兩年的確是很辛苦啊,也為江東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啊!我不會撤你職的。你看這樣好不好,你這次迴來就先別走了,踏踏實實地在這養病,大都督的位置依然是你的。等什麽時候你把身體調養好了,再返迴江陵。反正現在也沒什麽戰事。”孫權用一副商量的口吻說道。
“不!主公,我絕不能呆在江東!”周瑜十分決絕地說道。
周瑜則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自古男女婚配講究一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
但作為年輕人,卻隻知其然,並不知其所以然。
男人和女人成親,為什麽要聽父母的命令和媒人的言辭,卻沒幾個年輕人知道。
年輕人不諳世事,總是把愛情想象得很美好,兩個人感覺一來了,就可以墜入愛河,甚至覺得會永結同心、白頭偕老。
但實際卻遠遠不是這麽容易,兩個人在一起過日子,涉及到方方麵麵、點點滴滴,這些在處於熱戀中的癡男怨女,是根本無法體會到的。
男人和女人一旦成婚,便會沒有了昔日的激情,剩下的隻是生活中的各種瑣事,煩惱和矛盾也會隨之紛至遝來。
父母是過來人,他們有著豐富的人生經驗,也閱人無數,所以他們看人還是很準的,起碼比年輕人要準很多。
而媒人則是專門從事保媒拉纖的人,他們在婚配嫁娶方麵的經驗也非常豐富,知道誰跟誰合適、誰跟誰不合適。
在實際生活當中,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男女之間一見鍾情,但家裏人卻死活不同意,周圍的親戚朋友也不看好。
隨後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兩個人分手;另一種就是兩個人不顧一切反對,死後都要在一起。
第二種情況當然是少數,畢竟胳膊擰不過大腿。
男女之間一旦執意要違拗家長和周圍人的意思,那麽往往就會私奔。
然而,縱觀古往今來,那些私奔的人絕大多數都沒什麽好下場,最後都是以悲劇收場。
等到後悔時,卻已經鑄成了大錯,根本無法再挽迴。
正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迴首是百年身。
事已至此,周瑜也不想再琢磨孫小妹的事了。
腳下的路是自己走的、腳上的泡也是自己磨的,好壞自己帶著吧,反正是她自己選的這條路。
想到這裏,周瑜又道:“主公,之前是我錯怪你了!我並不清楚這其中還有這麽多不為人知的細節!”
孫權拍了拍周瑜的肩膀,說道:“公瑾,這事不能怪你,我也的確是難辭其咎!如果不是我掉以輕心的話,又怎能被劉備算計?我說句實話,劉備的確是個老狐狸,我跟他比起來還嫩得很啊!”
“主公不必妄自菲薄,畢竟你比他年輕二十幾歲呢,等你活到像他那麽大的時候,肯定要比他現在厲害得多。而到那時,劉備也基本上就是塚中枯骨了!”周瑜安慰道。
孫權一聽這話,心裏好受了很多,同時也平添了幾分自信。
“公瑾,黃蓋武陵撤兵的事,是我下的命令。當初我跟劉備有約定,如果他答應跟孫小妹成親的話,我就把武陵給他。”孫權又解釋道。
“主公……”
周瑜剛要說話,孫權連忙道:“公瑾,你先聽我解釋一下!當時我本來是打算先用武陵誘惑一下劉備,讓他把成親的事答應下來,然後再把他給留在江東。就相當於用武陵換取整個荊州。但後來計劃失敗了,劉備逃迴了荊州,還把小妹也給帶過去了。所以我也隻能把武陵讓出來。一方麵,我得履行當時的承諾;另一方麵,我也希望劉備能夠對小妹好一點。”
周瑜本來又想批評孫權一番,但聽了孫權的解釋之後,便沒法再說什麽了。
“主公,孫劉聯姻的主意,到底是誰想出來的?”周瑜又問道。
孫權麵露難色,猶豫著該不該把這件事告訴周瑜。
“我若是沒猜錯的話,應該是魯肅的主意吧?”周瑜一臉憤恨地問道。
周瑜之前估計,把孫小妹嫁給劉備的這個餿主意,不是孫權想出來的,就是魯肅想出來的。
因為吳夫人並不認識劉備,孫小妹也從來沒離開過江東,所以她也不認識劉備。
作為媒人,必須要同時認識並了解孫小妹和劉備兩個人。
具備這樣條件的人,就隻有孫權和魯肅。
魯肅一向跟劉備走得很近,也一直主張跟劉備搞好關係,所以很有可能是他提出孫劉聯姻的。
再加上周瑜一問起這件事,孫權一副為難的樣子,周瑜便斷定那個始作俑者隻有可能是魯肅了。
孫權點了點頭道:“不錯,的確是子敬的建議。他當時給我講了一個秦晉之好的故事,我聽了之後,覺得聯姻這個主意不錯,所以就采納了他的建議。”
“簡直是小兒之識、婦人之見!當年晉惠公對秦穆公承諾,如果秦穆公能把他扶上晉國王位的話,他就會給秦國五座城池。結果他當了晉王之後,並沒有兌現承諾。後來晉國發生饑荒,晉惠公找秦穆公求救,秦穆公給了他很多糧食。等秦國發生饑荒,秦穆公找晉惠公幫忙時,晉惠公非但見死不救,還落井下石,發兵去攻打秦國。劉備向來假仁假義、忘恩負義,他就是那個晉惠公!”周瑜一臉鄙夷地說道。
“公瑾呐,事已至此,木已成舟、米已成炊,我們就不再研究那些沒用的東西了,還是聊點兒有用的吧!”孫權提議道。
話說到這裏,周瑜心中的所有疑惑全都得到了答案,他也由此前對孫權的失望和憤怒,變成了理解和包容。
有道是:既墜釜甑,反顧無益;已覆之水,收之實難。
已經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
不能改變的事,也沒必要再糾結了。
想到這裏,周瑜又道:“主公,其實我早就想迴江東跟您匯報了!隻是我的身體的確很不好,我怕迴來之後,你見到我這副樣子,會把我的大都督給撤了!”
“公瑾呐,你這兩年的確是很辛苦啊,也為江東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啊!我不會撤你職的。你看這樣好不好,你這次迴來就先別走了,踏踏實實地在這養病,大都督的位置依然是你的。等什麽時候你把身體調養好了,再返迴江陵。反正現在也沒什麽戰事。”孫權用一副商量的口吻說道。
“不!主公,我絕不能呆在江東!”周瑜十分決絕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