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慈禧卻毫無任何倦意,眉飛色舞,容光煥發。她就是在這個帝國的掌控者,她追求的就是一種牢牢的掌控權,看著自己的安排,一步步推進深入,自己的政敵勢力,在一步步削弱時,她心裏極爽。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大概頭腦中分泌出好多的多巴胺,讓人變得興奮異常。
當慈安準備迴寢宮休息時,安德海來報,“恭親王求見。”
恭親王奕與慈安的關係好過於同慈禧的關係,兩人還比較聊得來,不像慈禧與奕,有些矛盾。
還沒有等慈禧說話,慈安就道,“王爺來了,快宣!”
慈禧估計是恭親王聽到了自己派戶部侍郎和禦史去南京調查一事,心想:他收風還挺快的。本來慈禧本來不想見奕,但慈安宣他進來了,她也隻得硬著頭皮。
其實自從“辛酉政變”剪除肅順的“顧命八大王”集團後,精明強幹的奕與權力欲熏天的慈禧之間的矛盾遲早會被擺上台麵。慈禧無愧是女中強人,無論她是在與肅順鬥爭中表現出來的機智果必,還是返迴北京以後同奕之間的一些交割,足見其精明與遠見。
最開始的時候,兩人都不失熱河密謀政變時許下的諾言,一方垂簾聽政,另一方則為議政王掌控軍機處。奕實際上就獲得了無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實的輔政地位。但是慈禧重用奕的背後,卻潛伏著限製其權勢的很深的心機。
兩宮皇太後對於政變有大功的奕封賞,那確實是十分慷慨,但是在分配清王朝的最高權力這個涉及到最核心最本質的利益時,慈禧卻毫不含糊、決不讓步。
為此,兩宮發布了一係列上諭詔示中外大小臣工。
在授恭親王奕為議政王、軍機處行走之後的次日,兩宮皇太後即以內閣奉上諭的形式鄭重宣告,兩宮“親理大政”“日理萬機”,要求中外臣工關於用人行政方麵的一切事宜都要向兩宮皇太後直陳密折,而對於議政王的權力和責任卻隻字未提。這實際上,是向全天下宣布,國家政事,還是我兩宮皇太後說了算,這無疑是給奕的第一記耳光。
奕吃了“啞巴虧”,可毫無辦法啊,管你議政王也好,軍機大臣也罷,你畢竟是臣子。
第一記耳光的疼痛還沒有過去,第二記耳光又來了。奕上折子,請求兩宮皇太後,考慮到“顧命八大臣”載垣不是主犯,肅順才是主犯,肅順已經伏法,放載垣一條生路。但是他的折子,送到慈安和慈禧那裏,連迴音都沒有一個。
很快載垣就被處死了。處死的第二天,兩宮皇太後又以內閣奉上諭的形式,表明她們的態度,凡需降職的各省及各路軍營折報,都必須先呈交兩宮皇太後閱覽,再發奕等軍機大臣處悉心詳議。當日召見恭請太後諭旨後再行繕擬,並於次日呈請兩宮皇太後閱定鈐印後方能頒發。
這是個什麽意思呢? 就相當於說你是公司辦公室主任,下麵的各處室匯集來的各類請示交到你這個辦公室主任處,你必須先交給公司董事長閱覽。董事閱覽之後,再發給你辦公室主任,召集各處長共同研究。並且第二天,公司董事長還要再看你們研究結果,認為沒有問題的才能降職。
而以前是你一上報,公司就降職。這無疑是向全天下宣布,奕就是個“形式”,對任何行政事務都沒有最終處理權。
後來慈安和慈禧又發布了上諭,希望文武百官能敢於直言不諱,對於議政王奕及其施政班子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們能起到監督作用,以免其跋扈專權。但是中外大小臣工親眼目睹了三人聯合發動的宮廷政變。加上奕位高權重,對這位總攬內外用人行政大權的議政王,誰還能去拿雞蛋碰石頭呢?
況且表麵看兩宮皇太後與奕又是那樣的和諧。不少人都這樣認為,兩宮皇太後都是女人, 而且都才20多歲,沒有一丁點兒治國理政的經驗。而恭親王奕則不同,老謀深算,既穩重又平易近人,不少人都認為,政變能成功,主要功勞在奕,而非兩宮皇太後。女人嘛,懂什麽,還不是跟著男人混的!
當慈安準備迴寢宮休息時,安德海來報,“恭親王求見。”
恭親王奕與慈安的關係好過於同慈禧的關係,兩人還比較聊得來,不像慈禧與奕,有些矛盾。
還沒有等慈禧說話,慈安就道,“王爺來了,快宣!”
慈禧估計是恭親王聽到了自己派戶部侍郎和禦史去南京調查一事,心想:他收風還挺快的。本來慈禧本來不想見奕,但慈安宣他進來了,她也隻得硬著頭皮。
其實自從“辛酉政變”剪除肅順的“顧命八大王”集團後,精明強幹的奕與權力欲熏天的慈禧之間的矛盾遲早會被擺上台麵。慈禧無愧是女中強人,無論她是在與肅順鬥爭中表現出來的機智果必,還是返迴北京以後同奕之間的一些交割,足見其精明與遠見。
最開始的時候,兩人都不失熱河密謀政變時許下的諾言,一方垂簾聽政,另一方則為議政王掌控軍機處。奕實際上就獲得了無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實的輔政地位。但是慈禧重用奕的背後,卻潛伏著限製其權勢的很深的心機。
兩宮皇太後對於政變有大功的奕封賞,那確實是十分慷慨,但是在分配清王朝的最高權力這個涉及到最核心最本質的利益時,慈禧卻毫不含糊、決不讓步。
為此,兩宮發布了一係列上諭詔示中外大小臣工。
在授恭親王奕為議政王、軍機處行走之後的次日,兩宮皇太後即以內閣奉上諭的形式鄭重宣告,兩宮“親理大政”“日理萬機”,要求中外臣工關於用人行政方麵的一切事宜都要向兩宮皇太後直陳密折,而對於議政王的權力和責任卻隻字未提。這實際上,是向全天下宣布,國家政事,還是我兩宮皇太後說了算,這無疑是給奕的第一記耳光。
奕吃了“啞巴虧”,可毫無辦法啊,管你議政王也好,軍機大臣也罷,你畢竟是臣子。
第一記耳光的疼痛還沒有過去,第二記耳光又來了。奕上折子,請求兩宮皇太後,考慮到“顧命八大臣”載垣不是主犯,肅順才是主犯,肅順已經伏法,放載垣一條生路。但是他的折子,送到慈安和慈禧那裏,連迴音都沒有一個。
很快載垣就被處死了。處死的第二天,兩宮皇太後又以內閣奉上諭的形式,表明她們的態度,凡需降職的各省及各路軍營折報,都必須先呈交兩宮皇太後閱覽,再發奕等軍機大臣處悉心詳議。當日召見恭請太後諭旨後再行繕擬,並於次日呈請兩宮皇太後閱定鈐印後方能頒發。
這是個什麽意思呢? 就相當於說你是公司辦公室主任,下麵的各處室匯集來的各類請示交到你這個辦公室主任處,你必須先交給公司董事長閱覽。董事閱覽之後,再發給你辦公室主任,召集各處長共同研究。並且第二天,公司董事長還要再看你們研究結果,認為沒有問題的才能降職。
而以前是你一上報,公司就降職。這無疑是向全天下宣布,奕就是個“形式”,對任何行政事務都沒有最終處理權。
後來慈安和慈禧又發布了上諭,希望文武百官能敢於直言不諱,對於議政王奕及其施政班子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們能起到監督作用,以免其跋扈專權。但是中外大小臣工親眼目睹了三人聯合發動的宮廷政變。加上奕位高權重,對這位總攬內外用人行政大權的議政王,誰還能去拿雞蛋碰石頭呢?
況且表麵看兩宮皇太後與奕又是那樣的和諧。不少人都這樣認為,兩宮皇太後都是女人, 而且都才20多歲,沒有一丁點兒治國理政的經驗。而恭親王奕則不同,老謀深算,既穩重又平易近人,不少人都認為,政變能成功,主要功勞在奕,而非兩宮皇太後。女人嘛,懂什麽,還不是跟著男人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