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這個宗室供養之策,實乃天下第一亡國之策
大明:開局我跟朱元璋談人丁稅 作者:法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簡單估算下吧,按照皇室人口繁衍能力,每代二十個親王,剩下的郡王、公主、郡主、輔國將軍之類的合起來算作十個親王,這些人待遇雖然不如親王,可架不住庶出的人口多。
三十年親王人口翻一番的話,以親王每年的待遇,這一批親王每年就要三十萬石。
三十年後那就是六十萬石。
看似不多,以朝廷稅收兩千萬石的規模來看,似乎是毛毛雨。
可到了第三代的時候,每年的支出就在一百二十萬石了。
占比也不是很大。
到了第四代就開始有點肉疼了,每年就得支出二百四十萬石。
第五代呢?每年那就是四百八十萬石。
這已經占比很重了,可依舊能夠承受。
到了第六代,每年光是供養宗室,那可就是九百六十萬石,全國稅收的一半。
第七代,那幾乎整個大明的稅收都要盡入宗室的口袋裏。”
徐平安一一列舉,算到最後就連姚廣孝都呆住了。
他要是能看透這一切,在曆史上也就不會有這樣的禍端了。
“這莫不就是上古傳下來的神算之法?”
姚廣孝似有所感,算到最後,大明境內必然會是土地兼並嚴重,百姓流離失所,起義軍此起彼伏,當真是可怕。
那副場景似乎已經遙掛在眼前。
“當然了,這隻是理想狀態下的,除去一部分宗室會被貶為庶人,這方麵可以延緩大明滅亡時間三四十年,後來者肯定會有才人出世給大明強行續命,再給大明王朝續上五十年。
按照老朱奪得天下的時間來算,再加上十年。
這麽算下來,大明國運也就是二百七八十年。”
道衍和尚愣神了起來,心裏更是無比的震驚,光憑借一個國策,就把大明的氣數給算的明明白白的,屬實是可怕。
“小公爺之能,貧僧不能及也。”
良久,道衍和尚才算是緩過神來,他甚至隱隱約約感覺,大明或許二百七十年都停不住。
“這隻是最簡單的數學運算罷了,在後世,是個小學生、初中生都能算明白,也就是這個時代的學童。
咱們這位皇帝,你說他功績大吧,他驅除韃虜,恢複中華,讓漢人重新挺直脊梁,當然了,這其中我父親要占一半。
按照這麽說,稱為千古一帝也不算太過。
老朱對待官員嚴苛的很,被剝皮萱草的官員多如牛毛,百姓們拍手稱快。
另一方麵,他又滅掉了一部分的功臣,可謂猜忌心很重,很是暴虐。
對待自家人,哪怕是犯了再大的罪,最多也就是貶為庶民,或者割發代首。
所有的好都給了自家人卻把百姓們當牛羊養,農戶、軍戶、匠戶、商戶這些人的後代依舊還是這些戶籍,世世代代辛苦勞作維持他朱家天下。
普通人再無出頭之日。”
徐平安看的很透徹,特別是今年多次接觸朱元璋,更是心有所感。
“還是小公爺看的透徹,聖上種種舉措看似為了朝廷穩定,讓百姓們安居樂業,實則說是把百姓們當牛羊來養也不為過。
特別是這個宗室供養之策,實乃天下第一亡國之策。”
道衍和尚已經反應了過來,多方印證,事實也就出來了。
“小公爺可有解決之法?”
道衍和尚好奇了起來。
“自然是有的,有好幾種辦法。
下策嘛,五世而斬,爵位遞減,每一代爵位降低一個檔次,五世後就變為普通百姓,這樣就能極大地降低這其中的壓力。”
徐平安慢悠悠的說道,他徐平安要是皇子的話,這條路自然就是上策了,可惜他不是。
“五世而斬,這樣的策略隻是下策嗎?”道衍和尚感覺腦袋都大了,這麽好的一條策略竟然隻是下策。
“當然,我不是皇室之人,自然不會全心全意站在皇家的角度看問題。
接下來說說中策吧,中策的話,五世而斬外加京城圈禁,在京城賞賜親王郡王府邸,然後讓他們自力更生,沒有旨意不得私自出京,沒有了封地,那麽也就少了很多土地兼並,自然應當算作中策。”
徐平安搖了搖頭,後世的總結經驗自然是可以用來參考,就如同這個時代以史為鑒一樣。
“那上策呢?”
道衍和尚的好奇心被勾了起來。
“上策,那自然就是廢除皇帝製度,讓皇室沒有特權,把權力集中卻又分散,如後世那般,由一群人來掌權,而不是皇帝一言而決。
沒了身份上的優勢,那麽剩下的基本上也就不存在了,隻是這上策,沒個三五百年的發展,恐怕是難以實現的,沒人能夠理解。”
徐平安搖了搖頭,有些事情純屬是想當然的事情,根本施行不起來。
就以大明廣袤的疆域來說,交通落後、消息傳遞落後,穿越過來,在有限的時間裏能夠做出的改變實在是有限。
說點難聽的,穿越到古代,穿越者基本上什麽都改變不了,一個社會是有其發展規律的,想要一蹴而就,除非在做夢,否則絕不可能實現。
哪怕是穿越到皇帝身上,沒個幾十上百年也是難以改變的,就以這個時代的交通跟消息傳遞速度,想要做出改變,那得以年為單位才行。
人生匆匆幾十年,沒個外掛,光是朝堂上的扯皮就能浪費掉幾十年的時間,更別提做事了。
即便是政令傳達到地方,真正施行下去,想要有點起色,那都得三五年起步的,生產能力落後,資源難以開采,知識的匱乏,儒家的壟斷。
一切的一切都已經注定,即便穿越了,又能改變什麽?什麽都改變不了!
在古代,想要一處地域發達,那幾乎就是得舉全國之力不可,古代某某城池繁華無比,那都是耗費了幾乎全國之力才發展起來的。
“大師,你覺得我要是把這個宗室供養製度的問題提出來,咱們這位心狠手辣的皇爺會如何應對?”
徐平安也來了興趣,這一次,怎麽也得報複迴來。
“若非有人指點,我想應該是想方設法削減宗室的待遇吧,而且厚此薄彼基本上也是不太可能的。”
道衍和尚搖了搖頭,若非是徐平安指點,他現在也會頭疼,畢竟自斬好幾刀可不是誰都有魄力能夠做到的。
朱元璋千辛萬苦,九死一生打下這麽大的江山,自然是想把最好的都留給自己的子孫。
三十年親王人口翻一番的話,以親王每年的待遇,這一批親王每年就要三十萬石。
三十年後那就是六十萬石。
看似不多,以朝廷稅收兩千萬石的規模來看,似乎是毛毛雨。
可到了第三代的時候,每年的支出就在一百二十萬石了。
占比也不是很大。
到了第四代就開始有點肉疼了,每年就得支出二百四十萬石。
第五代呢?每年那就是四百八十萬石。
這已經占比很重了,可依舊能夠承受。
到了第六代,每年光是供養宗室,那可就是九百六十萬石,全國稅收的一半。
第七代,那幾乎整個大明的稅收都要盡入宗室的口袋裏。”
徐平安一一列舉,算到最後就連姚廣孝都呆住了。
他要是能看透這一切,在曆史上也就不會有這樣的禍端了。
“這莫不就是上古傳下來的神算之法?”
姚廣孝似有所感,算到最後,大明境內必然會是土地兼並嚴重,百姓流離失所,起義軍此起彼伏,當真是可怕。
那副場景似乎已經遙掛在眼前。
“當然了,這隻是理想狀態下的,除去一部分宗室會被貶為庶人,這方麵可以延緩大明滅亡時間三四十年,後來者肯定會有才人出世給大明強行續命,再給大明王朝續上五十年。
按照老朱奪得天下的時間來算,再加上十年。
這麽算下來,大明國運也就是二百七八十年。”
道衍和尚愣神了起來,心裏更是無比的震驚,光憑借一個國策,就把大明的氣數給算的明明白白的,屬實是可怕。
“小公爺之能,貧僧不能及也。”
良久,道衍和尚才算是緩過神來,他甚至隱隱約約感覺,大明或許二百七十年都停不住。
“這隻是最簡單的數學運算罷了,在後世,是個小學生、初中生都能算明白,也就是這個時代的學童。
咱們這位皇帝,你說他功績大吧,他驅除韃虜,恢複中華,讓漢人重新挺直脊梁,當然了,這其中我父親要占一半。
按照這麽說,稱為千古一帝也不算太過。
老朱對待官員嚴苛的很,被剝皮萱草的官員多如牛毛,百姓們拍手稱快。
另一方麵,他又滅掉了一部分的功臣,可謂猜忌心很重,很是暴虐。
對待自家人,哪怕是犯了再大的罪,最多也就是貶為庶民,或者割發代首。
所有的好都給了自家人卻把百姓們當牛羊養,農戶、軍戶、匠戶、商戶這些人的後代依舊還是這些戶籍,世世代代辛苦勞作維持他朱家天下。
普通人再無出頭之日。”
徐平安看的很透徹,特別是今年多次接觸朱元璋,更是心有所感。
“還是小公爺看的透徹,聖上種種舉措看似為了朝廷穩定,讓百姓們安居樂業,實則說是把百姓們當牛羊來養也不為過。
特別是這個宗室供養之策,實乃天下第一亡國之策。”
道衍和尚已經反應了過來,多方印證,事實也就出來了。
“小公爺可有解決之法?”
道衍和尚好奇了起來。
“自然是有的,有好幾種辦法。
下策嘛,五世而斬,爵位遞減,每一代爵位降低一個檔次,五世後就變為普通百姓,這樣就能極大地降低這其中的壓力。”
徐平安慢悠悠的說道,他徐平安要是皇子的話,這條路自然就是上策了,可惜他不是。
“五世而斬,這樣的策略隻是下策嗎?”道衍和尚感覺腦袋都大了,這麽好的一條策略竟然隻是下策。
“當然,我不是皇室之人,自然不會全心全意站在皇家的角度看問題。
接下來說說中策吧,中策的話,五世而斬外加京城圈禁,在京城賞賜親王郡王府邸,然後讓他們自力更生,沒有旨意不得私自出京,沒有了封地,那麽也就少了很多土地兼並,自然應當算作中策。”
徐平安搖了搖頭,後世的總結經驗自然是可以用來參考,就如同這個時代以史為鑒一樣。
“那上策呢?”
道衍和尚的好奇心被勾了起來。
“上策,那自然就是廢除皇帝製度,讓皇室沒有特權,把權力集中卻又分散,如後世那般,由一群人來掌權,而不是皇帝一言而決。
沒了身份上的優勢,那麽剩下的基本上也就不存在了,隻是這上策,沒個三五百年的發展,恐怕是難以實現的,沒人能夠理解。”
徐平安搖了搖頭,有些事情純屬是想當然的事情,根本施行不起來。
就以大明廣袤的疆域來說,交通落後、消息傳遞落後,穿越過來,在有限的時間裏能夠做出的改變實在是有限。
說點難聽的,穿越到古代,穿越者基本上什麽都改變不了,一個社會是有其發展規律的,想要一蹴而就,除非在做夢,否則絕不可能實現。
哪怕是穿越到皇帝身上,沒個幾十上百年也是難以改變的,就以這個時代的交通跟消息傳遞速度,想要做出改變,那得以年為單位才行。
人生匆匆幾十年,沒個外掛,光是朝堂上的扯皮就能浪費掉幾十年的時間,更別提做事了。
即便是政令傳達到地方,真正施行下去,想要有點起色,那都得三五年起步的,生產能力落後,資源難以開采,知識的匱乏,儒家的壟斷。
一切的一切都已經注定,即便穿越了,又能改變什麽?什麽都改變不了!
在古代,想要一處地域發達,那幾乎就是得舉全國之力不可,古代某某城池繁華無比,那都是耗費了幾乎全國之力才發展起來的。
“大師,你覺得我要是把這個宗室供養製度的問題提出來,咱們這位心狠手辣的皇爺會如何應對?”
徐平安也來了興趣,這一次,怎麽也得報複迴來。
“若非有人指點,我想應該是想方設法削減宗室的待遇吧,而且厚此薄彼基本上也是不太可能的。”
道衍和尚搖了搖頭,若非是徐平安指點,他現在也會頭疼,畢竟自斬好幾刀可不是誰都有魄力能夠做到的。
朱元璋千辛萬苦,九死一生打下這麽大的江山,自然是想把最好的都留給自己的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