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糧食人口,兩大難題
相父安心養老,和約阿鬥去簽 作者:大王你聽我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等大家高興了一會兒,劉禪再敲了敲桌子進入下一個議題。
“接下來我們討論一下,大漢和曹魏、孫吳相比,優勢在哪裏,差距在哪裏,下一步我們的行動方向是什麽?”
這是戰略問題。
“都發言,不要怕說錯,這是務虛會。”
劉禪既是想集思廣益,又是想發現有戰略格局的人才。
趙興首先發言。
“我們要多訓練新軍,我覺得隻要有三千新軍,北伐打敗三萬曹軍都是有把握的。”
“隻要打下關中地區和長安,曹魏不戰自潰,天下可傳檄而定。”
軍人自然是從打仗上考慮問題。
劉禪點點頭,對記錄的從事說,都要記下來。
趙漢強調要多裝備雙馬鐙的騎兵,隻要有五千騎兵就可以橫掃天下,什麽虎豹騎,西涼鐵騎、先登營、陷陣營都不是菜。
四名將軍講的大同小異,都是強調擴允部隊,訓練精兵。
新軍的素質讓他們信心倍增。
但他們不管後勤,也不想去算帳,新軍每一個兵的花費是軍費最高的羽林軍的十倍以上,蜀漢的國力是養不起龐大的精銳之師的。
趙統、趙廣作為二代已經對北伐的興趣不大了,他們的父輩已經替他們打完了仗,掙下了不菲的家業,他們想的更多是守成而不是創業。
劉禪正月十六朝會的講話他們也是學習了的,知道劉禪也是想休養生息。
但是說到具體的問題,趙統、趙廣的想法也不多。
也就是每個人都明白的多開荒種糧,多織布,少收賦稅,與民休息。
可是受限於當時低下的生產力水平,蜀漢少得可憐的人口,擴大生產也非常困難。
蜀漢已經是達到把人當成牛馬一樣使用的地步,才勉強維持了現在的生產力水平。
三國時期,人口就是第一生產力,曹魏之所以最強大,就是治下人口最多,500萬人口既能提供充足的兵源,又能開荒種地多打糧食。
各國的軍事行動,掠奪人口成為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甚至高於占領土地。
但是蜀漢這點國力、軍力,想靠軍事行動奪取大量人口是不現實的。
劉禪最近一有空都在思考這個戰略問題,一是人口,二是糧食,如何破局?
就算劉禪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曆史經驗,也覺得這兩個問題是無解的。
人口想要增長,必須要有一個和平的環境,至少要三五十年才能看得見效果。
沒有人口,就談不上生產力的發展,開荒種地,紡線織布,造紙釀酒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沒人都搞不起來。
但是,曹魏、孫吳能看著你慢慢發展不來打嗎?
三國時代,每個君主的夢想都是統一全國。
劉禪有時做夢都夢見他是帶著係統穿越的,可以撒豆成兵。
黃皓與李和沒有對戰略問題發表意見,作為宦官,劉禪的近侍。
他們的特殊身份決定了他們隻考慮眼前的問題。
而幾十年以後的長遠規劃與他們無關,因為宦官沒有兒女來繼承他們的資產。
這也是劉禪對宦官比較放心,也樂意重用他們的原因之一。
對於一個皇帝來講,宦官比外戚更忠心,更安全。
而趙興四人也不願意動腦筋,武將隻守著一條原則。
劉禪指向哪裏,新軍就打向哪裏。
短時間的沉默後,還沒有發言的糜威看著會場上的眾人。
他喝了一口茶水,又舔了舔嘴唇。
劉禪注意到了糜威的表情,明白他是想說話,但又有點信心不足。
“今天就是閑聊,什麽都可以說,就算和我的意見不一致也可以說。”
“言者無罪,聞者足誡嘛。”
劉禪又學著前世偉大領袖的風格,風趣地說。
在劉禪的鼓勵下,糜威終於有了勇氣發言,他舉起了手。
“糜威請求發言。”
劉禪笑了,這小子搞得那麽正式。
“允許發言。”
糜威站了起來,對劉禪點點頭算是行禮,又掃視了一遍參會的人員。
“我有一個方案。”
“該方案是立竿見影的辦法。”
劉禪和大家都一下子來了興趣,糜威竟然有一個具備可操作性的辦法。
所有的人都支起了耳朵。
糜威見大家都很期待,不由得心裏有點慌,又先打了預防針。
“也不是什麽妙計,就是多算算賬。”
大家更好奇了,算賬是怎麽一個算法。
糜威也不再賣關子,直接進入正題。
“我大漢常年維持了大約七萬五千人的軍隊。”
“兩萬在漢中前線防禦曹魏,一萬在永安防禦東吳。”
“江州和閬中各有一萬作為機動部隊。”
“然後就是成都的一萬禁軍和庲降都督區有五千人。”
“我的方案是至少裁掉三萬人以節約軍費開支。”
大家聽了都有點失望,這算什麽好辦法,誰都知道裁軍可以節約軍費。
但是蜀漢在麵對曹魏和東吳兩大敵國,維持七萬五千人的部隊也不算多。
一下子裁掉差不多一半,國防怎麽維持,等曹軍打過來再征兵就來不及了。
糜威見大家失望,於是又接著說。
“裁掉三萬人的錢用來訓練出三千新軍。”
“我算過,應該是可以的,新軍擴軍以後不大可能象現在這樣每個人那麽寶貝。”
“花費上應該勉強夠用,如果不夠,就裁掉三萬五,用來組建三千新軍。”
大家一陣驚唿,太不靠譜了,特別是四位將軍都在搖頭。
劉禪心裏也是震動,糜威的觀點和他不謀而合,再看看他如何迴答大家的疑問。
趙興提出反對意見。
“糜大人,你有沒有想過,三千人的新軍就算再精銳,如何防守四大都督區這麽廣大的地方?”
“如果駐紮在成都,漢中有事再調動也來不及。”
“接下來我們討論一下,大漢和曹魏、孫吳相比,優勢在哪裏,差距在哪裏,下一步我們的行動方向是什麽?”
這是戰略問題。
“都發言,不要怕說錯,這是務虛會。”
劉禪既是想集思廣益,又是想發現有戰略格局的人才。
趙興首先發言。
“我們要多訓練新軍,我覺得隻要有三千新軍,北伐打敗三萬曹軍都是有把握的。”
“隻要打下關中地區和長安,曹魏不戰自潰,天下可傳檄而定。”
軍人自然是從打仗上考慮問題。
劉禪點點頭,對記錄的從事說,都要記下來。
趙漢強調要多裝備雙馬鐙的騎兵,隻要有五千騎兵就可以橫掃天下,什麽虎豹騎,西涼鐵騎、先登營、陷陣營都不是菜。
四名將軍講的大同小異,都是強調擴允部隊,訓練精兵。
新軍的素質讓他們信心倍增。
但他們不管後勤,也不想去算帳,新軍每一個兵的花費是軍費最高的羽林軍的十倍以上,蜀漢的國力是養不起龐大的精銳之師的。
趙統、趙廣作為二代已經對北伐的興趣不大了,他們的父輩已經替他們打完了仗,掙下了不菲的家業,他們想的更多是守成而不是創業。
劉禪正月十六朝會的講話他們也是學習了的,知道劉禪也是想休養生息。
但是說到具體的問題,趙統、趙廣的想法也不多。
也就是每個人都明白的多開荒種糧,多織布,少收賦稅,與民休息。
可是受限於當時低下的生產力水平,蜀漢少得可憐的人口,擴大生產也非常困難。
蜀漢已經是達到把人當成牛馬一樣使用的地步,才勉強維持了現在的生產力水平。
三國時期,人口就是第一生產力,曹魏之所以最強大,就是治下人口最多,500萬人口既能提供充足的兵源,又能開荒種地多打糧食。
各國的軍事行動,掠奪人口成為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甚至高於占領土地。
但是蜀漢這點國力、軍力,想靠軍事行動奪取大量人口是不現實的。
劉禪最近一有空都在思考這個戰略問題,一是人口,二是糧食,如何破局?
就算劉禪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曆史經驗,也覺得這兩個問題是無解的。
人口想要增長,必須要有一個和平的環境,至少要三五十年才能看得見效果。
沒有人口,就談不上生產力的發展,開荒種地,紡線織布,造紙釀酒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沒人都搞不起來。
但是,曹魏、孫吳能看著你慢慢發展不來打嗎?
三國時代,每個君主的夢想都是統一全國。
劉禪有時做夢都夢見他是帶著係統穿越的,可以撒豆成兵。
黃皓與李和沒有對戰略問題發表意見,作為宦官,劉禪的近侍。
他們的特殊身份決定了他們隻考慮眼前的問題。
而幾十年以後的長遠規劃與他們無關,因為宦官沒有兒女來繼承他們的資產。
這也是劉禪對宦官比較放心,也樂意重用他們的原因之一。
對於一個皇帝來講,宦官比外戚更忠心,更安全。
而趙興四人也不願意動腦筋,武將隻守著一條原則。
劉禪指向哪裏,新軍就打向哪裏。
短時間的沉默後,還沒有發言的糜威看著會場上的眾人。
他喝了一口茶水,又舔了舔嘴唇。
劉禪注意到了糜威的表情,明白他是想說話,但又有點信心不足。
“今天就是閑聊,什麽都可以說,就算和我的意見不一致也可以說。”
“言者無罪,聞者足誡嘛。”
劉禪又學著前世偉大領袖的風格,風趣地說。
在劉禪的鼓勵下,糜威終於有了勇氣發言,他舉起了手。
“糜威請求發言。”
劉禪笑了,這小子搞得那麽正式。
“允許發言。”
糜威站了起來,對劉禪點點頭算是行禮,又掃視了一遍參會的人員。
“我有一個方案。”
“該方案是立竿見影的辦法。”
劉禪和大家都一下子來了興趣,糜威竟然有一個具備可操作性的辦法。
所有的人都支起了耳朵。
糜威見大家都很期待,不由得心裏有點慌,又先打了預防針。
“也不是什麽妙計,就是多算算賬。”
大家更好奇了,算賬是怎麽一個算法。
糜威也不再賣關子,直接進入正題。
“我大漢常年維持了大約七萬五千人的軍隊。”
“兩萬在漢中前線防禦曹魏,一萬在永安防禦東吳。”
“江州和閬中各有一萬作為機動部隊。”
“然後就是成都的一萬禁軍和庲降都督區有五千人。”
“我的方案是至少裁掉三萬人以節約軍費開支。”
大家聽了都有點失望,這算什麽好辦法,誰都知道裁軍可以節約軍費。
但是蜀漢在麵對曹魏和東吳兩大敵國,維持七萬五千人的部隊也不算多。
一下子裁掉差不多一半,國防怎麽維持,等曹軍打過來再征兵就來不及了。
糜威見大家失望,於是又接著說。
“裁掉三萬人的錢用來訓練出三千新軍。”
“我算過,應該是可以的,新軍擴軍以後不大可能象現在這樣每個人那麽寶貝。”
“花費上應該勉強夠用,如果不夠,就裁掉三萬五,用來組建三千新軍。”
大家一陣驚唿,太不靠譜了,特別是四位將軍都在搖頭。
劉禪心裏也是震動,糜威的觀點和他不謀而合,再看看他如何迴答大家的疑問。
趙興提出反對意見。
“糜大人,你有沒有想過,三千人的新軍就算再精銳,如何防守四大都督區這麽廣大的地方?”
“如果駐紮在成都,漢中有事再調動也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