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最後的丞相,胡惟庸
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 作者:葉落瀟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漢高祖劉邦:“這也殺啊!
@明太祖朱元璋,你這殺的有點過分了。
這人就算是有些玩忽職守,可人家之前立了這麽大的功。
你稍稍敲打一番不就行了,這殺的不讓人寒心了?”
明太祖朱元璋:“唉,本來不想殺的,當時是越想越氣。
你們說說,咱對他還不好嗎?兩次都是丞相職位。
給他監察百官之權,結果給咱弄出一個反賊來。
咱不殺他還留著他?”
唐太宗李世民:“給他監察百官之權?
你摸著良心說,你是不是想借他的手,處理朝中的淮西一派?
你想借他的手處理也就處理吧,你還弄一個淮西一派的左丞相。
他能怎麽辦,之前有人誣陷他,你就能把他扔海南去。
若是這次你老鄉再來誣陷他一下,你還不得把他砍了?
隻是他沒想到,不管事,最後也會被砍。
若朕也跟你一樣,那朕手上的刀都得砍缺口不可。
再說了,你要殺就直接殺嘛,還廢那麽大勁,弄出去再殺幹什麽?那邊風水好?”
明太祖朱元璋:“皇後也在京中,汪廣洋怎麽說也是一路走來的,還當了這麽久的丞相。
若是直接在京中殺的話,不好。”
漢高祖劉邦:“你是真會鑽空子啊!貶了官,扔出京城再殺,就不會引起注意了是吧。”
.........
【李善長,汪廣洋之後,那也就剩下一個胡惟庸了。
其實楊憲也是丞相,不過他死的太快了,就不說了。
胡惟庸,神州兩千年丞相製度的最後一個丞相。
自胡惟庸之後,丞相這個職位也就消失在了曆史之中。
胡惟庸能力如何先不說,光憑這一點,就足以讓他留名史冊了。
而胡惟庸案的影響,在曆史上,那都屬於是挺罕見的了。
首先,咱們也說一說胡惟庸到底冤不冤。
他到底有沒有造反。
這個其實在正史中,那是說的很明白的,胡惟庸就是造反。
不但造反,他還聯係北麵的蒙古,和南邊的倭寇一起密謀造反。
但是,這些事情的疑點也不少。
按照明史奸臣傳的記載,胡惟庸死的時候,記載的是,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
與倭寇聯係造反的事情,那是在洪武十九年的時候,才有人把這事情說出來。
說胡惟庸當年想造反的時候,還聯係了倭寇。
這會胡惟庸骨頭都快變脆了吧。
胡惟庸是洪武十三年被殺的,六年過去了,這事情才出來。
至於胡惟庸和蒙古密謀的事情,那是在洪武二十一年的時候,才第一次出現的。
這兩件事情,也是朱元璋後麵清理李善長一眾人的時候,用的借口。
所以,胡惟庸到底有沒有造反呢?
大概率是沒有的。
就不說其他的,光是從資曆來看,真要造反,也輪不到他胡惟庸啊!
他胡惟庸什麽成份?
胡惟庸一開始投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就沒正眼看過他。
一直到後麵,胡惟庸搭上了李善長的快車後,他才能在朝堂上說上兩句話。
他唯一能拿出手的,也就是一個淮西身份。
連朱元璋給的免死金牌都沒有,正兒八經的勳貴都算不上,他憑什麽造反?誰能服他?
別看他當丞相的時候,那些淮西勳貴,對他是左一個大哥,右一個大哥的。
可那些真正大勳貴,也就藍玉和他熟點,其他的誰還鳥他。
你說他能拿什麽造反?
比如野史中說的,胡惟庸搞小動作,說自己家花園出了祥瑞,想要請朱元璋去看。
結果走到了胡惟庸那條街道上的時候,一個太監看出了事情不對,連忙把朱元璋勸了迴去。
後麵朱元璋一調查,查出胡惟庸在家裏準備了很多士兵,想要對他不利。
先不說這玩意純屬野史,其他地方基本沒有記載。
退一萬步說,就算這事情是真的,胡惟庸也真的把朱元璋一家子給陰死了。
那他能坐穩這皇位?不可能的嘛,那麽多開國功勳還活著呢,你一個反賊想當皇帝?
所以胡惟庸造反的可能並不大。
若是從整個局麵來看,胡惟庸,那就是朱元璋準備好的一個借口。
一個削掉丞相之位的借口,也是一個對淮西勳貴動手的借口。
其實朱元璋開始的時候,應該是沒想這麽狠的。
一開始朱元璋用的丞相,除了李善長之外,一個是楊憲,一個是汪廣洋。
這兩個都不是淮西一派的。
朱元璋應該是想用這兩人來好好管一管淮西派。
就是慢慢的把淮西勳貴邊緣化,這種手段也算是溫和的了。
但是,這兩人一上場就開始內鬥了。
然後汪廣洋被扔了出去。
楊憲沒鬥過胡惟庸,最後也被弄死了。
朝堂又迴到了原先的樣子。
朝堂之上全是一個地方的人在當大官,一個個沾親帶故的,而且功勞還不小。
這種情況下,誰當皇帝都得忌憚一二了。
再加上丞相的權力又這麽大,朱元璋那是實在不放心呐。
於是他就開始縱容胡惟庸。
胡惟庸也是不負朱元璋的看重,很快就鬧出了一堆的事情。
又是受賄,又是和武將來往密切。
這裏和武將來往密切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淮西係的勳貴,武將是最多的嘛。
胡惟庸他為了維護自己的關係網,肯定是要和這些人打交道的。
但有了這兩點後,朱元璋依舊是沒有理會。
而是繼續的縱容。
然後胡惟庸就開始權傾朝野了。
甚至是對其他派係的人下殺手了。
比如劉伯溫。
劉伯溫到底是不是他毒死的不重要,但這罪名得在他頭上。
可朱元璋依舊沒有對他動手,而是對汪廣洋動手了。
而對於胡惟庸,他是看都不看一下。
不過這事情也差不多夠了,後麵又縱容了一番之後,胡惟庸殺人了。
於是,朱元璋動手了,事情足足持續了十年,直到李善長死,胡惟庸案才算是暫時過去了。
真要算起來的話,藍玉案的引子,朱元璋用的也是胡惟庸案。
朱元璋利用這個案子,殺了大量的功臣,更重要的是,他把相權收迴來了。
當他例舉出胡惟庸這個丞相犯下的罪行之後,說丞相這個官職太大,簡直就是為所欲為,這個職位留著沒用,大家也沒法反駁。
當然了,胡惟庸死的其實也不是很冤,雖然後麵有朱元璋的縱容,但他也是真飄啊!】
@明太祖朱元璋,你這殺的有點過分了。
這人就算是有些玩忽職守,可人家之前立了這麽大的功。
你稍稍敲打一番不就行了,這殺的不讓人寒心了?”
明太祖朱元璋:“唉,本來不想殺的,當時是越想越氣。
你們說說,咱對他還不好嗎?兩次都是丞相職位。
給他監察百官之權,結果給咱弄出一個反賊來。
咱不殺他還留著他?”
唐太宗李世民:“給他監察百官之權?
你摸著良心說,你是不是想借他的手,處理朝中的淮西一派?
你想借他的手處理也就處理吧,你還弄一個淮西一派的左丞相。
他能怎麽辦,之前有人誣陷他,你就能把他扔海南去。
若是這次你老鄉再來誣陷他一下,你還不得把他砍了?
隻是他沒想到,不管事,最後也會被砍。
若朕也跟你一樣,那朕手上的刀都得砍缺口不可。
再說了,你要殺就直接殺嘛,還廢那麽大勁,弄出去再殺幹什麽?那邊風水好?”
明太祖朱元璋:“皇後也在京中,汪廣洋怎麽說也是一路走來的,還當了這麽久的丞相。
若是直接在京中殺的話,不好。”
漢高祖劉邦:“你是真會鑽空子啊!貶了官,扔出京城再殺,就不會引起注意了是吧。”
.........
【李善長,汪廣洋之後,那也就剩下一個胡惟庸了。
其實楊憲也是丞相,不過他死的太快了,就不說了。
胡惟庸,神州兩千年丞相製度的最後一個丞相。
自胡惟庸之後,丞相這個職位也就消失在了曆史之中。
胡惟庸能力如何先不說,光憑這一點,就足以讓他留名史冊了。
而胡惟庸案的影響,在曆史上,那都屬於是挺罕見的了。
首先,咱們也說一說胡惟庸到底冤不冤。
他到底有沒有造反。
這個其實在正史中,那是說的很明白的,胡惟庸就是造反。
不但造反,他還聯係北麵的蒙古,和南邊的倭寇一起密謀造反。
但是,這些事情的疑點也不少。
按照明史奸臣傳的記載,胡惟庸死的時候,記載的是,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
與倭寇聯係造反的事情,那是在洪武十九年的時候,才有人把這事情說出來。
說胡惟庸當年想造反的時候,還聯係了倭寇。
這會胡惟庸骨頭都快變脆了吧。
胡惟庸是洪武十三年被殺的,六年過去了,這事情才出來。
至於胡惟庸和蒙古密謀的事情,那是在洪武二十一年的時候,才第一次出現的。
這兩件事情,也是朱元璋後麵清理李善長一眾人的時候,用的借口。
所以,胡惟庸到底有沒有造反呢?
大概率是沒有的。
就不說其他的,光是從資曆來看,真要造反,也輪不到他胡惟庸啊!
他胡惟庸什麽成份?
胡惟庸一開始投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就沒正眼看過他。
一直到後麵,胡惟庸搭上了李善長的快車後,他才能在朝堂上說上兩句話。
他唯一能拿出手的,也就是一個淮西身份。
連朱元璋給的免死金牌都沒有,正兒八經的勳貴都算不上,他憑什麽造反?誰能服他?
別看他當丞相的時候,那些淮西勳貴,對他是左一個大哥,右一個大哥的。
可那些真正大勳貴,也就藍玉和他熟點,其他的誰還鳥他。
你說他能拿什麽造反?
比如野史中說的,胡惟庸搞小動作,說自己家花園出了祥瑞,想要請朱元璋去看。
結果走到了胡惟庸那條街道上的時候,一個太監看出了事情不對,連忙把朱元璋勸了迴去。
後麵朱元璋一調查,查出胡惟庸在家裏準備了很多士兵,想要對他不利。
先不說這玩意純屬野史,其他地方基本沒有記載。
退一萬步說,就算這事情是真的,胡惟庸也真的把朱元璋一家子給陰死了。
那他能坐穩這皇位?不可能的嘛,那麽多開國功勳還活著呢,你一個反賊想當皇帝?
所以胡惟庸造反的可能並不大。
若是從整個局麵來看,胡惟庸,那就是朱元璋準備好的一個借口。
一個削掉丞相之位的借口,也是一個對淮西勳貴動手的借口。
其實朱元璋開始的時候,應該是沒想這麽狠的。
一開始朱元璋用的丞相,除了李善長之外,一個是楊憲,一個是汪廣洋。
這兩個都不是淮西一派的。
朱元璋應該是想用這兩人來好好管一管淮西派。
就是慢慢的把淮西勳貴邊緣化,這種手段也算是溫和的了。
但是,這兩人一上場就開始內鬥了。
然後汪廣洋被扔了出去。
楊憲沒鬥過胡惟庸,最後也被弄死了。
朝堂又迴到了原先的樣子。
朝堂之上全是一個地方的人在當大官,一個個沾親帶故的,而且功勞還不小。
這種情況下,誰當皇帝都得忌憚一二了。
再加上丞相的權力又這麽大,朱元璋那是實在不放心呐。
於是他就開始縱容胡惟庸。
胡惟庸也是不負朱元璋的看重,很快就鬧出了一堆的事情。
又是受賄,又是和武將來往密切。
這裏和武將來往密切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淮西係的勳貴,武將是最多的嘛。
胡惟庸他為了維護自己的關係網,肯定是要和這些人打交道的。
但有了這兩點後,朱元璋依舊是沒有理會。
而是繼續的縱容。
然後胡惟庸就開始權傾朝野了。
甚至是對其他派係的人下殺手了。
比如劉伯溫。
劉伯溫到底是不是他毒死的不重要,但這罪名得在他頭上。
可朱元璋依舊沒有對他動手,而是對汪廣洋動手了。
而對於胡惟庸,他是看都不看一下。
不過這事情也差不多夠了,後麵又縱容了一番之後,胡惟庸殺人了。
於是,朱元璋動手了,事情足足持續了十年,直到李善長死,胡惟庸案才算是暫時過去了。
真要算起來的話,藍玉案的引子,朱元璋用的也是胡惟庸案。
朱元璋利用這個案子,殺了大量的功臣,更重要的是,他把相權收迴來了。
當他例舉出胡惟庸這個丞相犯下的罪行之後,說丞相這個官職太大,簡直就是為所欲為,這個職位留著沒用,大家也沒法反駁。
當然了,胡惟庸死的其實也不是很冤,雖然後麵有朱元璋的縱容,但他也是真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