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朱元璋殺功臣殺的厲害,但朱標死之前的老朱還是挺克製的。


    對李善長動手,那真不能說是老朱心狠。


    那真的是李善長太作了。


    可以說,李善長那是一次次的在挑釁朱元璋的底線。


    朱元璋是忍了又忍,畢竟李善長是大明首功,又是兒女親家。


    一些事情,朱元璋也就沒計較,可最後實在是忍不了了,才對李善長動手的。


    讓朱元璋第一次對他不爽的事情,那就是他籠絡淮西勳貴,排擠其他地方的臣子。


    比如對劉伯溫的排擠。


    這事情的時候,朱元璋就已經對他們有些不太爽了。


    但是,朱元璋也沒說什麽,畢竟天下也是他依靠這幫兄弟打出來的。


    大明初立,根基未穩。


    如果此時便對這幫曾與自己並肩作戰的兄弟子侄們動手,恐怕會令天下人寒心。


    畢竟這些人都是隨他朱皇帝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宿將,沒有他們的浴血奮戰和英勇無畏,也就沒有大明。


    對李善長,朱元璋開始還是不錯的。


    甚至還把閨女嫁給李善長的兒子,這事情本應是親上加親的。


    但就在這時候,朱元璋卻突然身患重病。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無論是李善長本人,還是李善長的兒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女婿。


    在朱元璋重病的時候,竟然都未曾前去探望過。


    這件事無論從哪個角度去分析,李善長究竟作何考量,心中又有著怎樣的盤算,毫無疑問,他都算錯了賬。


    換做其他帝王,也許對此並不會太過在意,都說皇家無親情嘛,一個女婿沒來也就沒來。


    但朱元璋不同,他出身貧寒,自幼曆經磨難,深知親情的可貴。


    他家的白菜被豬拱走也就罷了,如今自己病倒在床,身為親家公的李善長不僅不來探望關心一下,連自家女婿也是無動於衷,仿佛一切從未發生過一般!


    更過分的是,待到朱元璋病愈後,特意召見這位女婿時,對方竟表現得若無其事。


    似乎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更別提有任何認錯悔過之意。


    朱元璋見狀頓時怒火中燒,盛怒之下,他也僅僅隻是怒了一下。


    並沒有太難為李善長,隻是借此機會給了李善長削減了年薪俸米。


    減了一千八百擔的年薪。


    這處罰對於其他朝代來說,隻不過是小處罰,但對於大明來說,這算是重罰了,甚至可以說是頂格處罰了。


    要知道李善長一年的俸祿也就四千擔,而劉伯溫,一年才兩百多擔,所以這個降薪在大明,就相當於減少了七八個劉伯溫的支出。


    可再怎麽說,這點處罰,真不算重。


    這兩事情後,朱元璋雖然沒有過重的去處罰李善長,但心裏對於李善長多多少少是有點膈應了。


    然後就是胡惟庸謀反案發生。


    這是洪武十三年的事情,要知道,胡惟庸那是李善長一手提拔起來。


    可是胡惟庸案發生之後,李善長屁事沒有。


    當然了,這事情也有朱元璋不想鬧大的原因在其中。


    但真要追責的話,李善長是絕對跑不掉的。


    而後在五年之後,也就是洪武十八年,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又被人舉報,說他之前和胡惟庸關係緊密,是胡惟庸的黨羽。


    對於這消息,朱元璋也沒有追究,僅僅隻是把他弟弟的官貶了,然後就看在李善長的麵子上放了。


    然後李善長根本沒有任何的表示,也沒說去京城謝罪一下之類的。


    好像這事情,朱元璋就應該這樣做一樣。


    要知道,朱元璋把李存義的官貶了,就說明朱元璋心裏已經認定李存義是胡惟庸黨羽了。


    這種情況下還放掉李存義,那真的是給他李善長麵子了,要是真拿人的話。


    朱元璋就是順著李存義這條線下來,他李善長絕對是逃不掉九族消消樂的。


    都說事不過三,前麵那種朝堂排擠,和他兒子的事情不說。


    那光是和謀反有關的事情,他李善長就犯了兩次了。


    按理講,這種情況下,他李善長是不是該安穩點了。


    結果李善長就不。


    洪武十八年,李善長找湯和要了三百精兵擴建宅院。


    湯和轉頭就把這事情告訴了朱元璋。


    朱元璋那個氣啊!


    你李善長為大明立下如此汗馬功勞,咱賜予你數不清的金銀財寶作為獎賞。


    如今你想要擴建庭院,難道就請不到做事的工匠嗎?


    若果真如此,你大可直言相告,憑借你所立之功以及咱們兩家的姻親關係。


    難道咱朱皇帝還會袖手旁觀,還能不願給你拿點修繕宅院的錢不成?


    然而,你李善長是怎麽做的?


    直接前往軍中找人修院子,甚至未曾向咱稟報一聲。


    你說你都已退休歸隱那麽久了,竟然還有辦法從軍隊中將人弄出來。


    這次你雖然僅僅隻是用軍隊,修建庭院,但誰知日後你還會做出何等舉動呢?


    原本此事,朱元璋或許也隻會發發牢騷也就過去了,這事情,朱元璋當時是沒有追責的,史書之所以記錄這事,那是因為後麵追責的時候翻出來了而已。


    畢竟當時李善長年事已高,朱元璋尚可容忍他一段時間,任由其自然終老。


    豈料就在同一年的四月份,又橫生枝節。


    李善長的一位親屬丁斌,因犯罪被捕,即將被流放到邊遠之地。


    這種刑罰雖然隻是流放之罪,但也相當嚴重。


    於是李善長打算不顧顏麵,親自前往京城,懇求朱元璋能否網開一麵,赦免丁斌。


    朱元璋看到這個之後,心中的怒火愈發熊熊燃燒起來。


    真特麽是太過分了!


    想當年,他朱元璋病重將死之際,李善長這家夥竟然人影都不見一個。


    而他弟弟犯下謀反之罪,本應受到嚴懲並牽連到他,可朱元璋看在他的份上,毫不猶豫地網開一麵放過了他弟弟。


    可那次,李善長是連句謝謝都沒說啊!


    後來,他要修建宅院,竟敢擅自調動軍隊,甚至連向自己稟報一聲都懶得做。


    難道自己這皇帝,就如此不受他待見嗎?


    如今倒好,不過是因為他家親戚被判刑了,他便厚著臉皮跑來求情。


    這事真把他朱皇帝,當成唿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角色不成?


    需要的時候小甜甜,不需要的時候牛夫人?


    好啊,今天就讓咱瞧瞧,你這位親戚究竟所犯何罪。


    朱元璋當機立斷,直接下令將丁斌扣押下來。


    不僅如此,他還要親自審問,定要將整個事情,查個水落石出不可。


    這一審,其實朱元璋最初的想法,或許隻是殺掉一個丁斌,以此事來對李善長發出嚴重警告。


    畢竟,朱元璋內心深處並不真想將李善長處死。


    這個是有間接證據的。


    就在李善長被殺後的第二年,王國用上書替李善長辯解澄清。


    而且在上書中,他竟敢多次指責朱元璋的過錯,幾乎就要將“昏君”、“暴君”這樣的帽子扣到朱元璋頭上了。


    特別是最後一句話,翻譯一下的意思就是:“如今李善長已然離世,再說這些已經毫無意義,隻希望陛下能以此為戒,警示未來。”


    可以想象,當王國用寫下這段文字時,恐怕雙手都在顫抖吧。


    甚至連史書記載都說,太祖見書,竟未罪。


    這實在令當時史官都震驚了。


    敢用這種教訓的語氣跟朱元璋說話,還沒被下獄,屬實是有點離奇了。


    如果朱元璋真心想要置李善長於死地,按照朱元璋的個性,王國用就算不死,也必然會遭受重罰。


    至少也會被貶謫官職。


    由此可知,朱元璋一開始是真不想殺李善長的。


    然而,朱元璋萬萬沒有料到的是,這次審訊竟然真的查出了大問題。


    話說這丁斌也是真不禁嚇,膽子實在太小,心理素質極差。


    朱元璋稍微嚇唬他一下,再一審問,他便嚇得屁滾尿流,將自己所知曉之事全盤托出,還可能編造了一些。


    其中包括李善長先前與胡惟庸暗中謀劃,還有李善長早知胡惟庸企圖謀逆,甚至連李善長清楚胡惟庸打算勾結外族起兵反叛卻故意隱瞞不報等內情,毫無保留地一一吐露。


    如此一來,任誰都無法再袒護李善長了。


    在此之前,朱元璋曾兩度饒恕李善長,原因無他,都因為缺乏確鑿證據。


    那種情況下,是否誅殺李善長,完全由朱元璋一人決定。


    然而此番不同,人證已然浮出水麵。


    如果朱元璋依舊熟視無睹、放任自流,恐怕日後大明朝內不知會有多少人起心動念造反稱王。


    因此,李善長之死純屬咎由自取,絲毫不值得同情!


    倘若他往昔行事能稍加謹慎些,憑借朱元璋對他的眷顧,那真隻要說一句,就能救下丁斌一命,後續諸多麻煩自然也無從談起。


    亦或他當初對丁斌置之不理,那麽丁斌至多不過遭受流放之刑,那些烏七八糟的破事壓根兒不會發生。


    嗯,還有一個事情,那就是在朱元璋最後決定要不要殺李善長的時候。


    欽天監跑了出來,說天有災星現世,這是奔著皇帝您來的,您要想破局的話,得殺個大臣才能破。


    然後朱元璋就把李善長砍了。


    這個不是野史,這就是正史記載的,也是後麵王國用,拿來說老朱的一個重要論點。


    不過這也很可能是朱元璋自導自演的。


    另外,很多人都說,朱元璋的免死鐵卷是假的,是沒用的,那今天就得辟謠一下了。


    李善長的免死鐵卷是用上了的。


    李善長自己免死兩次,但是謀反不可用,這是寫明白了的,所以李善長自己的確實沒用上。


    可後代免死一次,這個可是用上了的。


    李善長說是全家滅族,但他兒子李祺就沒死。


    當然,這可能跟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有點關係。】


    ........


    網友【彈幕】:“所以,李善長到底是反沒反?”


    網友【迴複】:“大概率沒反,要是真反了話,應該也沒人敢給他洗吧。”


    網友【彈幕】:“造什麽反?事實上,李善長的罪名原本就並非造反。


    正史明確記載著:“謂善長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


    歸根結底,李善長頂多算是個知情不報之人罷了。


    甚至連這種情況是否屬實都難以確定,極有可能是遭人汙蔑所致。


    要知道,李善長已然貴為皇親國戚,官位更是登峰造極。


    若說他自行謀逆,興許還能解釋成他覬覦皇位。


    但若說他支持胡惟庸造反,這又是出於何種目的呢?


    莫非胡惟庸造反成功後,會將皇位拱手相讓予他嗎?


    顯然這不太現實。倘若李善長當真支持胡惟庸謀反,那麽即便胡惟庸最終得逞。


    胡惟庸所做的頭一件事恐怕也是除掉李善長。


    畢竟像李善長這般兩麵三刀、居心叵測之人留在身旁,任誰都會感到如坐針氈吧!”


    網友【彈幕】:“若是這樣看的話,李善長確實是有點不知好歹了。


    其他的不說,就朱元璋放過他弟弟的那次,就已經是明著告訴他,這次算是饒你一次,以後要收斂,結果李善長那是真不知道收斂啊!”


    網友【彈幕】:“不是,這王國用誰啊!什麽背景,這麽罵朱元璋,都能不被砍?”


    ..........


    明太祖朱元璋:“咱算是知道咱這好殺的名頭是怎麽來的了。”


    唐太宗李世民:“難道是後人誣陷你了?”


    明太祖朱元璋:“那倒不是,說的基本屬實,甚至還說的有點少了,當時受李善長牽連的,還有七八個候,算上他們的家人,得有幾百人了。


    若是整個胡惟庸案算下來,所有受牽連的,得有幾萬人了。”


    隋煬帝楊廣:“一個案子幾萬人?你才是真暴君啊!”


    漢高祖劉邦:“後人瞎眼了,拿朕和你比?你殺的也太多了吧,一個案子幾萬人?”


    明太祖朱元璋:“多是牽連,不是殺的,多數還是判刑,不是死罪。


    再說了,案子雖然是一個案子,可這案子主犯都死十多年了,還能冒出從犯黨羽,咱也沒想到。”


    漢高祖劉邦:“你哪裏是沒想到啊!你不就是想借著這個案子清理朝野嘛。


    怎麽,你老婆也和你爭權了?


    這種事情你要分細一點嘛。


    你要是把胡惟庸案,分化成幾十個案子。


    那每個案子也就涉及幾十上百人,名聲不就好聽多了。


    哪裏有你這樣的,一個案子涉及幾萬人。


    這樣的話,你不是暴君,誰是暴君?”


    明太祖朱元璋:“受教了受教了,不過咱妹子可沒跟咱爭權,咱倒是想要咱妹子和咱爭權啊!”


    漢高祖劉邦:“真遇到了,你就不會這麽說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葉落瀟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葉落瀟湘並收藏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