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高熲
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 作者:葉落瀟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漢高祖劉邦:“上天對我大漢不薄啊!臨了臨了,還出了一個名將,出了一個良臣,也算是體麵了。
隻可惜,江山代有英傑出。
大漢末年,即便是有這種忠臣良將。
也未能興複漢室,時也,命也。”
漢昭烈帝劉備:“玄德無能呐!”
漢高祖劉邦:“起於微末,能做到這地步夠了。”
漢文帝劉恆:“可以了,莫要自責太多,天下本就是天下人的天下。
咱們劉家能替天下人執掌數百年足夠了。”
明太祖朱元璋:“不是,你們一家子就這麽看的開嗎?
可惜了,諸葛丞相沒有生在咱大明啊!
若是丞相生在了大明崇禎時期,咱這大明江山,又何至於落入外人之手?”
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武侯還好沒有生在你們大明。
前麵介紹你們大明皇帝的時候,不是提到了一個叫於謙的嗎?
從後人的評價來看,這於謙也是一個為江山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物,甚至還在你大明危機之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頃。
一個文臣,打仗還厲害,或許其他方麵比不上武侯,但在這兩點上,應當也能和武侯稍稍比較一番了吧。
可結果呢?
結果就是被你們自己的皇帝殺了。
武侯若是生在大明,那武侯最後的結局可就難說了。”
明太祖朱元璋:“那個逆子!簡直就是大明之恥!
@明成祖朱棣,滾出來挨罵。”
明成祖朱棣:“@大明宣德帝朱瞻基,別玩你的蛐蛐了,滾出來,你太爺找你有事。。”
大明宣德帝朱瞻基:“........”
唐太宗李世民:“你別光罵這一個啊!
後人還說你們末代的皇帝,那是用人則疑,疑人還用,你確定武侯在那時期能發揮出自己的能力?”
明太祖朱元璋:“算了算了,還是跟人家漢高祖學學的好,要是跟這些後輩置氣的話,咱得少活十年。”
唐太宗李世民:“怕啥,你不是有兩張十年的壽元卡嘛,妥妥的多活二十年。”
明太祖朱元璋:“.........”
..........
視頻繼續:
【名相係列:隋朝丞相:高熲
上一期說了諸葛丞相。
自從諸葛丞相離世後的數百年中,盡管可能出現過一些聲名顯赫的丞相。
但在那個動蕩不安、戰亂頻繁的時代裏。
他們所留下的聲譽,相對而言要遜色不少。
也許這些丞相當中,不乏才情橫溢者,亦或擁有非凡之才能者。
他們也在自己所屬的年代,唿風喚雨、權傾朝野。
然而,身處亂世之際,文人臣子的聲名,終究難以與戰功赫赫之武將相媲美。
若非得細究起來,倒也確有那麽幾位才幹超群者脫穎而出。
譬如曾與諸葛丞相交手過招的司馬懿便是如此,盡管他並未正式冠以“丞相”之職。
但其手中所掌握之權勢實則相差無幾,甚或更為強大。
將其稱作曹魏之丞相,似乎亦未嚐不可。
隻是,相較之下,他與諸葛亮二人在世人眼中的評價卻是天壤之別,宛如雲泥兩端。
至於後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較為知名的丞相,當屬北齊高洋在位時的楊愔。
這人夠厲害的。
不說其他方麵的,單就他能在皇帝發瘋的情況下,仍能穩穩掌控住整個國家局勢這一點來看,就足以說明他能力非凡了。
還有就是劉裕手下的劉穆之,這人雖然不是丞相,但是他幹的活和武侯幹的活差不多了。
這劉備和劉裕兩人的境遇完全相反,一個是皇帝先死了,留下一個丞相管理整個國家。
一個是丞相先死了,皇帝不得不迴來收拾內政。
這兩位算是南北朝中,名氣較大的了。
當然,他們的名氣稍大的原因,主要還是來源於他們兩個的皇帝。
一個是正史上追著上千人砍的狠人。
另一個更是瘋子皇帝的代表人物。
所以當大家好奇這兩皇帝的時候,附帶的也就了解了這兩人的事跡。
至於其他的,那基本上沒有太大名氣。
這不是他們沒能力,而是大家對這段曆史都不想去了解。
對於他們是否有能力,那就更不想去了解了。
所以,咱們這一期,就直接跳過這一個時期,直接進入隋朝。
高熲,這位隋朝的開國元勳,可謂是文武雙全、才華橫溢。
文能修訂律法,管理內政。
武能統率大軍征討敵國。
在隋朝初期,高熲在隋文帝楊堅心中的地位,那就是白月光。
尤其在剿滅南陳的戰役中,從戰略構想的籌劃到實際出兵作戰。
高熲都全程參與其中,並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他針對南陳所製定的計策蠻有意思的,跟狼來了差不多。
當時,隋朝與南陳以長江為界,分據南北兩岸。
高熲在收集大量資料之後,了解江南江北兩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後,就有了一個餿主意。
由於氣候的影響,江北地區的農作物成熟時間會比江南稍早一些。
於是,每逢秋收時節,高熲便會召集大批軍隊,故意誇大兵力規模,並散布即將攻打陳國的消息。
彼時隋朝國力強盛,如日中天;
而南陳則國勢漸衰,江河日下。
當聽到隋朝大軍即將來襲的消息後,南陳朝野上下一片驚慌。
麵對強敵,南陳所能做的唯有加強防禦而已。
至於田間的莊稼成熟待收之事,則無暇顧及,隻得暫且擱置一旁。
然而,隋朝軍隊卻並未急於發動攻擊。
當他們看到南陳忙於布防時,竟然紛紛卸下重甲,轉而投入到搶收糧食的勞作之中。
待到江北之地的糧食收割殆盡之時,江南地區的稻穀方才剛剛成熟。
緊接著,隋軍再次擺出一副進攻的架勢。
使得南陳方麵再度緊張起來,急忙調遣兵馬嚴守城池。
盡管此時地裏的糧食已然熟透,但迫於形勢所逼,也隻得將其棄之不顧。
當然,高熲並非期望通過這種方式嚇唬對手,便能令其糧食產量減少之類。
他之所以如此行事,其首要目的乃是迷惑敵人,使其放鬆警惕。
與此同時,他還派遣了一支支小股部隊偷渡長江,深入敵後縱火焚糧、大肆破壞。
結果這策略就很成功,幾次後,南陳那邊也不怕隋軍大部隊過來了,不過小部隊也讓他們頭疼不已。
於是南陳的軍隊,對隋朝的大軍放鬆了警惕,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那些滲透到內部的小股部隊上。
而且,除了使用這種恐嚇手段以及派出小股部隊外。
高熲竟然還做了一個和當今鷹醬一樣的舉動。
那就是籠絡收買江南的士子。
其目的在於,指使這些江南士子在南陳傳播各類謠言蠱惑人心。
說白了,其實就是培養一群所謂的公知。
這算是最早的一批公知了吧。
如此這般折騰了整整一年後。
再加上原本南陳後主就愚昧無能、不理政事,天天泡後宮,所以高熲便趁機發動真正的攻勢。
最終的結局便是,南陳輕而易舉地被一舉攻破。
盡管在剿滅南陳的戰役之中,擔任元帥職位的人是隋煬帝楊廣。
但事實上,楊廣或許隻是借此戰給自己鍍層金罷了。
要知道,當時身為元帥長史的高熲,名義上雖說是輔助元帥治軍理政。
但實際上軍隊的一切事務皆由他全權掌管。
從戰後論功行賞一事便可窺見一二,高熲在此次戰事中的功勞是極大的。
然而,也有人認為楊廣確實具備一定的真實才幹,並不能將其全然視為一個毫無作為,純粹混履曆的角色。
關於這個看法,其實也不算錯吧。
在楊廣變得昏庸無道之前,他還是有真才實學的。
畢竟,他需要應對的可是楊堅與獨孤皇後,這對夫婦那可精明的很,那是老戲精了。
如果楊廣真沒有一些本事,而僅僅依靠偽裝表演,想騙過這兩個人,那楊廣這演技,梨園老祖宗的稱號要掛他頭上才行了。
另外,在高熲滅南陳的時候,還發生過一件有趣的小事。
那會朝廷有人惡意詆毀高熲,造謠稱他意圖謀反。
然而,隋文帝得知此事後,二話不說便將此人處死。
這劇情,我也就在那些劉禪和武侯的視頻中見過。
所以說,一開始的時候,隋文帝對於高熲那是絕對信任的。
有時那些的奸臣思維方式實在令人費解。
當時高熲身邊還有楊廣呢。
甭管楊廣是鍍金還是真有能耐也好,最少,他都有一個任務,那就是監視高熲。
這很有必要,這不是信任與不信任的事情。
在這種情形之下,高熲怎麽可能造反?
諸如此類之事還不止一樁,後來軍中有幾位將領也曾誣陷過高熲。
但結局無一例外,都是被隋文帝發配邊疆了。
此外,除了那場消滅南陳、實現國家統一的戰役外,高熲還曾經率軍出征過高句麗以及突厥等地。
在打突厥的時候,高熲的表現那絕對是強無敵的存在。
他與楊素兵分兩路,對突厥過來進攻的部隊,進行了戰略包圍。
僅僅一場戰鬥下來,便斬獲敵人首級數千顆,還俘獲了數以萬計的牛羊以及其他牲畜。
緊接著,他們乘勝追擊千餘裏,將突厥打了個七零八落。
最後突厥更是被分裂成了兩個部分。
楊堅聖人可汗的稱號,也就是這一仗之後出現的。
但是,後麵高熲在對高句麗的時候,他的表現卻和之前大相徑庭了,感覺換了個人一樣。
這次也是高句麗首先挑釁侵犯邊境,楊堅憤然還擊。
同樣是兵分兩路,但結局卻是隋朝軍隊遭受重創,出征將士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八九十。
從戰績來看,確實有些慘不忍睹。
不過,高句麗那一方也並未得到太多好處,他們的損失恐怕不會比隋朝軍隊少多少。
畢竟在此戰過後,高句麗是主動派遣使者前來求和的。
若是損失不大的話,也不至於主動求和。
........
以上是高熲的戰績了,不過他在政治上,那也是一點不弱。
開皇律,就是他根據北齊律修訂的,其中很多酷刑都被廢除了。
十惡製度,也是他提出的。
還有隋朝的新都,也是他監製完成的,後麵大唐的長安,就是在這新都的基礎上建造起來的。
另外,他對人才的開發也有一手,隋朝另一個丞相蘇威就是他推薦,還有楊素,韓擒虎,賀若弼等等重臣,也都是他舉薦的。
這些人在隋朝都是留下濃厚一筆的。
不過,他的結局就有些不好了。
白月光這玩意,隻有泡在福爾馬林中,才是最美的。
一開始的時候,隋文帝一直將他當做白月光。
但是,時間一久,朝中臣子也是漸漸的依附了高熲,哪怕高熲不想結黨。
但他不朝人去,自有人朝他來不是。
這是大忌,況且隋朝是建立在南北朝廢墟上的,楊堅自己是怎麽當上皇帝的,他心裏比誰都清楚。
南北朝中,臣子登基的事情,那可一點都不少呐。
這些事情才過去幾年,他楊堅怎麽可能忘的掉啊!
加上楊堅當時自己的年齡也大了。
雖說那會高熲也不年輕,甚至比楊堅還老。
但是,誰讓司馬懿開了好頭不是,這高熲萬一能活百歲呢?
以他的功績,以他的黨羽,以他的聲望,以他的地位,到時候隋朝誰能壓過他啊!
這種情況之下,楊堅怎麽可能不去防備高熲呢。,
人呐,當你對一個人起了疑心的時候。
那麽對方的罪名,其實就已經在你心中立下了。
楊堅也是如此。
再加上高熲還是太子黨,也就是楊勇那一派的。
對於楊堅廢長立幼的事情,那是一直在勸。
所以到隋文帝後期的時候,隋文帝就開始有意疏遠他了。
後麵隋文帝駕崩之後,隋煬帝楊廣繼位,對於這個不太喜歡自己的重臣,這個和自己一直唱反調的家夥。
隋煬帝肯定是不會留著的,於是在大業三年,隋煬帝就隨便找了個理由,把他弄死了。】
隻可惜,江山代有英傑出。
大漢末年,即便是有這種忠臣良將。
也未能興複漢室,時也,命也。”
漢昭烈帝劉備:“玄德無能呐!”
漢高祖劉邦:“起於微末,能做到這地步夠了。”
漢文帝劉恆:“可以了,莫要自責太多,天下本就是天下人的天下。
咱們劉家能替天下人執掌數百年足夠了。”
明太祖朱元璋:“不是,你們一家子就這麽看的開嗎?
可惜了,諸葛丞相沒有生在咱大明啊!
若是丞相生在了大明崇禎時期,咱這大明江山,又何至於落入外人之手?”
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武侯還好沒有生在你們大明。
前麵介紹你們大明皇帝的時候,不是提到了一個叫於謙的嗎?
從後人的評價來看,這於謙也是一個為江山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物,甚至還在你大明危機之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頃。
一個文臣,打仗還厲害,或許其他方麵比不上武侯,但在這兩點上,應當也能和武侯稍稍比較一番了吧。
可結果呢?
結果就是被你們自己的皇帝殺了。
武侯若是生在大明,那武侯最後的結局可就難說了。”
明太祖朱元璋:“那個逆子!簡直就是大明之恥!
@明成祖朱棣,滾出來挨罵。”
明成祖朱棣:“@大明宣德帝朱瞻基,別玩你的蛐蛐了,滾出來,你太爺找你有事。。”
大明宣德帝朱瞻基:“........”
唐太宗李世民:“你別光罵這一個啊!
後人還說你們末代的皇帝,那是用人則疑,疑人還用,你確定武侯在那時期能發揮出自己的能力?”
明太祖朱元璋:“算了算了,還是跟人家漢高祖學學的好,要是跟這些後輩置氣的話,咱得少活十年。”
唐太宗李世民:“怕啥,你不是有兩張十年的壽元卡嘛,妥妥的多活二十年。”
明太祖朱元璋:“.........”
..........
視頻繼續:
【名相係列:隋朝丞相:高熲
上一期說了諸葛丞相。
自從諸葛丞相離世後的數百年中,盡管可能出現過一些聲名顯赫的丞相。
但在那個動蕩不安、戰亂頻繁的時代裏。
他們所留下的聲譽,相對而言要遜色不少。
也許這些丞相當中,不乏才情橫溢者,亦或擁有非凡之才能者。
他們也在自己所屬的年代,唿風喚雨、權傾朝野。
然而,身處亂世之際,文人臣子的聲名,終究難以與戰功赫赫之武將相媲美。
若非得細究起來,倒也確有那麽幾位才幹超群者脫穎而出。
譬如曾與諸葛丞相交手過招的司馬懿便是如此,盡管他並未正式冠以“丞相”之職。
但其手中所掌握之權勢實則相差無幾,甚或更為強大。
將其稱作曹魏之丞相,似乎亦未嚐不可。
隻是,相較之下,他與諸葛亮二人在世人眼中的評價卻是天壤之別,宛如雲泥兩端。
至於後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較為知名的丞相,當屬北齊高洋在位時的楊愔。
這人夠厲害的。
不說其他方麵的,單就他能在皇帝發瘋的情況下,仍能穩穩掌控住整個國家局勢這一點來看,就足以說明他能力非凡了。
還有就是劉裕手下的劉穆之,這人雖然不是丞相,但是他幹的活和武侯幹的活差不多了。
這劉備和劉裕兩人的境遇完全相反,一個是皇帝先死了,留下一個丞相管理整個國家。
一個是丞相先死了,皇帝不得不迴來收拾內政。
這兩位算是南北朝中,名氣較大的了。
當然,他們的名氣稍大的原因,主要還是來源於他們兩個的皇帝。
一個是正史上追著上千人砍的狠人。
另一個更是瘋子皇帝的代表人物。
所以當大家好奇這兩皇帝的時候,附帶的也就了解了這兩人的事跡。
至於其他的,那基本上沒有太大名氣。
這不是他們沒能力,而是大家對這段曆史都不想去了解。
對於他們是否有能力,那就更不想去了解了。
所以,咱們這一期,就直接跳過這一個時期,直接進入隋朝。
高熲,這位隋朝的開國元勳,可謂是文武雙全、才華橫溢。
文能修訂律法,管理內政。
武能統率大軍征討敵國。
在隋朝初期,高熲在隋文帝楊堅心中的地位,那就是白月光。
尤其在剿滅南陳的戰役中,從戰略構想的籌劃到實際出兵作戰。
高熲都全程參與其中,並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他針對南陳所製定的計策蠻有意思的,跟狼來了差不多。
當時,隋朝與南陳以長江為界,分據南北兩岸。
高熲在收集大量資料之後,了解江南江北兩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後,就有了一個餿主意。
由於氣候的影響,江北地區的農作物成熟時間會比江南稍早一些。
於是,每逢秋收時節,高熲便會召集大批軍隊,故意誇大兵力規模,並散布即將攻打陳國的消息。
彼時隋朝國力強盛,如日中天;
而南陳則國勢漸衰,江河日下。
當聽到隋朝大軍即將來襲的消息後,南陳朝野上下一片驚慌。
麵對強敵,南陳所能做的唯有加強防禦而已。
至於田間的莊稼成熟待收之事,則無暇顧及,隻得暫且擱置一旁。
然而,隋朝軍隊卻並未急於發動攻擊。
當他們看到南陳忙於布防時,竟然紛紛卸下重甲,轉而投入到搶收糧食的勞作之中。
待到江北之地的糧食收割殆盡之時,江南地區的稻穀方才剛剛成熟。
緊接著,隋軍再次擺出一副進攻的架勢。
使得南陳方麵再度緊張起來,急忙調遣兵馬嚴守城池。
盡管此時地裏的糧食已然熟透,但迫於形勢所逼,也隻得將其棄之不顧。
當然,高熲並非期望通過這種方式嚇唬對手,便能令其糧食產量減少之類。
他之所以如此行事,其首要目的乃是迷惑敵人,使其放鬆警惕。
與此同時,他還派遣了一支支小股部隊偷渡長江,深入敵後縱火焚糧、大肆破壞。
結果這策略就很成功,幾次後,南陳那邊也不怕隋軍大部隊過來了,不過小部隊也讓他們頭疼不已。
於是南陳的軍隊,對隋朝的大軍放鬆了警惕,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那些滲透到內部的小股部隊上。
而且,除了使用這種恐嚇手段以及派出小股部隊外。
高熲竟然還做了一個和當今鷹醬一樣的舉動。
那就是籠絡收買江南的士子。
其目的在於,指使這些江南士子在南陳傳播各類謠言蠱惑人心。
說白了,其實就是培養一群所謂的公知。
這算是最早的一批公知了吧。
如此這般折騰了整整一年後。
再加上原本南陳後主就愚昧無能、不理政事,天天泡後宮,所以高熲便趁機發動真正的攻勢。
最終的結局便是,南陳輕而易舉地被一舉攻破。
盡管在剿滅南陳的戰役之中,擔任元帥職位的人是隋煬帝楊廣。
但事實上,楊廣或許隻是借此戰給自己鍍層金罷了。
要知道,當時身為元帥長史的高熲,名義上雖說是輔助元帥治軍理政。
但實際上軍隊的一切事務皆由他全權掌管。
從戰後論功行賞一事便可窺見一二,高熲在此次戰事中的功勞是極大的。
然而,也有人認為楊廣確實具備一定的真實才幹,並不能將其全然視為一個毫無作為,純粹混履曆的角色。
關於這個看法,其實也不算錯吧。
在楊廣變得昏庸無道之前,他還是有真才實學的。
畢竟,他需要應對的可是楊堅與獨孤皇後,這對夫婦那可精明的很,那是老戲精了。
如果楊廣真沒有一些本事,而僅僅依靠偽裝表演,想騙過這兩個人,那楊廣這演技,梨園老祖宗的稱號要掛他頭上才行了。
另外,在高熲滅南陳的時候,還發生過一件有趣的小事。
那會朝廷有人惡意詆毀高熲,造謠稱他意圖謀反。
然而,隋文帝得知此事後,二話不說便將此人處死。
這劇情,我也就在那些劉禪和武侯的視頻中見過。
所以說,一開始的時候,隋文帝對於高熲那是絕對信任的。
有時那些的奸臣思維方式實在令人費解。
當時高熲身邊還有楊廣呢。
甭管楊廣是鍍金還是真有能耐也好,最少,他都有一個任務,那就是監視高熲。
這很有必要,這不是信任與不信任的事情。
在這種情形之下,高熲怎麽可能造反?
諸如此類之事還不止一樁,後來軍中有幾位將領也曾誣陷過高熲。
但結局無一例外,都是被隋文帝發配邊疆了。
此外,除了那場消滅南陳、實現國家統一的戰役外,高熲還曾經率軍出征過高句麗以及突厥等地。
在打突厥的時候,高熲的表現那絕對是強無敵的存在。
他與楊素兵分兩路,對突厥過來進攻的部隊,進行了戰略包圍。
僅僅一場戰鬥下來,便斬獲敵人首級數千顆,還俘獲了數以萬計的牛羊以及其他牲畜。
緊接著,他們乘勝追擊千餘裏,將突厥打了個七零八落。
最後突厥更是被分裂成了兩個部分。
楊堅聖人可汗的稱號,也就是這一仗之後出現的。
但是,後麵高熲在對高句麗的時候,他的表現卻和之前大相徑庭了,感覺換了個人一樣。
這次也是高句麗首先挑釁侵犯邊境,楊堅憤然還擊。
同樣是兵分兩路,但結局卻是隋朝軍隊遭受重創,出征將士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八九十。
從戰績來看,確實有些慘不忍睹。
不過,高句麗那一方也並未得到太多好處,他們的損失恐怕不會比隋朝軍隊少多少。
畢竟在此戰過後,高句麗是主動派遣使者前來求和的。
若是損失不大的話,也不至於主動求和。
........
以上是高熲的戰績了,不過他在政治上,那也是一點不弱。
開皇律,就是他根據北齊律修訂的,其中很多酷刑都被廢除了。
十惡製度,也是他提出的。
還有隋朝的新都,也是他監製完成的,後麵大唐的長安,就是在這新都的基礎上建造起來的。
另外,他對人才的開發也有一手,隋朝另一個丞相蘇威就是他推薦,還有楊素,韓擒虎,賀若弼等等重臣,也都是他舉薦的。
這些人在隋朝都是留下濃厚一筆的。
不過,他的結局就有些不好了。
白月光這玩意,隻有泡在福爾馬林中,才是最美的。
一開始的時候,隋文帝一直將他當做白月光。
但是,時間一久,朝中臣子也是漸漸的依附了高熲,哪怕高熲不想結黨。
但他不朝人去,自有人朝他來不是。
這是大忌,況且隋朝是建立在南北朝廢墟上的,楊堅自己是怎麽當上皇帝的,他心裏比誰都清楚。
南北朝中,臣子登基的事情,那可一點都不少呐。
這些事情才過去幾年,他楊堅怎麽可能忘的掉啊!
加上楊堅當時自己的年齡也大了。
雖說那會高熲也不年輕,甚至比楊堅還老。
但是,誰讓司馬懿開了好頭不是,這高熲萬一能活百歲呢?
以他的功績,以他的黨羽,以他的聲望,以他的地位,到時候隋朝誰能壓過他啊!
這種情況之下,楊堅怎麽可能不去防備高熲呢。,
人呐,當你對一個人起了疑心的時候。
那麽對方的罪名,其實就已經在你心中立下了。
楊堅也是如此。
再加上高熲還是太子黨,也就是楊勇那一派的。
對於楊堅廢長立幼的事情,那是一直在勸。
所以到隋文帝後期的時候,隋文帝就開始有意疏遠他了。
後麵隋文帝駕崩之後,隋煬帝楊廣繼位,對於這個不太喜歡自己的重臣,這個和自己一直唱反調的家夥。
隋煬帝肯定是不會留著的,於是在大業三年,隋煬帝就隨便找了個理由,把他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