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劉邦的戰績
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 作者:葉落瀟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視頻繼續:
【關於劉邦的能力,後人對他最直觀的認知。
就是劉邦自己說的那句話。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這是劉邦對自己能力的評價。
在計謀,戰略方麵他不如張良,後勤方麵不如蕭何,帶兵打仗方麵不如韓信。
嗯,其實打仗方麵,他也比不過項羽。
三門功課就沒有一門是第一的。
但這三句話後麵可還有呢。
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這一句看上去,好像是在說劉邦隻是用人能力一流,在那個時代,他用人排第一。
但是這後麵的意思,大家就得好好想想了。
張良,蕭何,韓信是什麽,當世人傑。
要一個什麽樣的人,才能用這三個當世人傑呢?
你認為劉邦光是會說,這三人會聽他的?
劉邦雖然各科都不是第一,但人家全科都是前三,總分第一才當上的皇帝。
先是和張良之間的事情。
張良和劉邦的首次見麵是在留地。
原本張良是要去投靠當時楚假王景駒的。
可在見景駒之前,張良遇到了劉邦,並且雙方之間有過數次談話。
張良每次都和劉邦說太公兵法,講局勢,講戰略。
劉邦每次都能認真聽,認真想,而且往往還有共鳴之處。
劉邦也不僅僅隻是表麵上的敷衍了事,每次聽到張良的策略後,都能去實施。
別以為這個很簡單,這可不是什麽簡單的聽勸就能實施的事情。
有一句話怎麽說的,第一和第二是討論問題,第一和第十是講解問題,第一和倒數第一,那就是在說天書了。
張良當時名氣是不小的。
他是韓相之後,還策劃過刺殺始皇帝。
後麵項伯殺人之後,張良還庇護過項伯。
他在那個貴族圈子裏是有名望的。
願意聽他說這些的人很多,但是真按照他說的那樣做的就劉邦一個。
史書記載,那就是對於張良的話,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而其他人聽到張良的話,則是認為他在瞎吹。
因此,張良也不去見什麽景駒,直接就在留地跟了劉邦。
蕭何就不要說了。
當時劉邦當亭長的時候,蕭何的官職是主吏掾。
官位是縣令屬官,主管的是縣裏人員職位的調動。
說白了,蕭何開始的時候,是劉邦的頂頭上司。
而在劉邦起事之後,蕭何就一直跟在了劉邦身邊。
讓一個頂頭上司,放下身份來給劉邦當下屬,這就足以說明劉邦的能力了。
也說明在沛縣的時候,蕭何就已經看出了劉邦的能力。
最後一個就是韓信了。
蕭何月下追韓信大家都知道。
甚至還有不少人認為,劉邦重用韓信,開始的時候是看在蕭何的麵子上。
也是劉邦膽子大,也是劉邦當時病急亂投醫。
這就是純扯淡了。
前麵也說了,劉邦的疑心是極大的。
他不可能真就因為蕭何的舉薦,就把軍權全部交給韓信。
要知道,根據史記的記載,劉邦在封韓信之前,可是連韓信麵都沒見的。
他全部就是根據蕭何的一麵之詞,就承諾封韓信為大將軍。
這是不現實的,這是完全不符合劉邦人設的。
劉邦是知人善用,但他不是亂用的。
蕭何的擔保,最多隻能讓劉邦對韓信稍有些信任。
是絕對不可能直接拜大將軍的。
其中的原因,應該是劉邦在蕭何追韓信之前。
他就已經了解到了韓信的一些事情。
在韓信剛來漢軍這邊的時候,他是被派去守倉庫的。
在看倉庫的時候,韓信就展露了一些手段,采取前後倉門同開的方法,提高了當時部隊行軍的速度。
後來在一次事情中,韓信卷入進了一件案子之中。
這個案子是死罪,督辦的是夏侯嬰,一共是十三人。
十二個都砍了,到韓信這裏的時候,韓信喊了一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
然後,夏侯嬰就把他放了。
好家夥,感情之前的那十二個,就不是壯士了?
然後史書上記載,夏侯嬰正因為此事,才把韓信推薦給蕭何。
後麵蕭何幾次和韓信談論,才覺得韓信是個大才,才有後麵的月下追韓信。
但是,夏侯嬰是誰?
夏侯嬰雖然在太子方麵,他和劉邦的意見有那麽一點不對付。
關於太子的問題,其實整個沛縣黨,都可以說是太子黨。
可說到底,夏侯嬰也是劉邦的死忠,是劉邦身邊的人。
這種大才的事情,夏侯嬰難道就真的隻告訴了蕭何?
所以劉邦,應該就是在這個時間節點,注意到了韓信的存在。
後麵蕭何把韓信追迴來後,劉邦連韓信的麵都沒見,就答應了蕭何,要封韓信為大將軍。
可即使如此,若是沒有後麵的漢中對。
劉邦也很大概率會找理由把韓信踢下來。
同樣的,若是在漢中對後,劉邦的所作所為沒有達到韓信的預期,韓信也會走。
別看漢中對,好像就是韓信在吐槽項羽,實際上這是一個,劉邦和韓信雙方相互考驗的劇情。
所以劉邦真不隻是社交能力強,他的見識,他的思維,他各方麵的能力,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是綜合最強的。
他能和他爹談論自己和大哥,誰打下的家業大。
他也能和曹氏談論風花雪月。
能在鬧市之中,給樊噲這個狗肉販子拉生意。
也能和貴族出身的項羽,結拜兄弟。
能和張良談計謀,戰略。
能和韓信談兵法,戰陣。
能和酈食其從高陽酒徒,談到外交事宜。
似乎那三教九流的人,就沒有他劉邦搞不定的,也沒有他不了解的。
更加讓人佩服的,是他進入鹹陽之後的事情。
當時劉邦這個窮苦了一輩子混混,當他踏入鹹陽的時候。
他能和鹹陽的秦人約法三章。
他能在享受秦宮美色的時候,還聽的進別人的勸解。
能立刻終止這種享受,並將金銀原封不動的還迴去。
他不是不犯錯,一個人犯錯,其實隻能說他是個正常人,他有正常人的欲望。
但是,這種剛一享受,卻又立即放棄的行為,那就不是正常人能做出來的了。
另外,在覆滅暴秦後,當時所有貴族出身的諸侯,他們的誌向,都是恢複舊製,都是裂土封王。
哪怕就是項羽也不例外,項羽想做的,僅僅隻是稱霸而已,甚至還將勸說他稱帝的人給煮了。
此時的項羽,完全忘記了當年他看著始皇帝座駕說出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之了。
但是劉邦,他這個草根出身諸侯,他想的卻是如同始皇帝一般,他想的是掃清各方諸侯,登基稱帝。
他從來沒有忘記過那句大丈夫當如是。
為了這個稱帝的誌向,你們知道當時在鹹陽時,他抵擋了多大的誘惑嗎?:
換算一下的話,就好比十年之後,你有百分之一的幾率,成為世界首富,坐擁萬億鈔票。
但是,那個幾率隻有百分之一,而如果你現在收手的話,你能穩入百億現金,你怎麽選?】
.........
網友【彈幕】:“要不說劉邦才是真正的秦二世呢。
當時十八路諸侯爭奪天下,結果一個個的都想著享受,唯獨劉邦想把他們都弄死,自己當皇帝。”
網友【彈幕】:“百億現金,和百分之一的幾率獲得萬億,這還要選?妥妥百億入賬不香嗎?”
網友【彈幕】:“所以啊!你不是劉邦啊!”
網友【彈幕】:“這叫賭狗,這種情況,是個人都會選百億吧。”
網友【彈幕】:“比起項羽來說,劉邦也就是在武力值和帶兵作戰上差一點,咱其他方麵真要強太多了。”
........
【以上說的,其實都是一些較為籠統的方麵。
大家看的時候,或許沒有什麽直觀的感受。
那麽咱們就具體的說一說劉邦一輩子的戰績。
對於劉邦的戰績,很多人都會說劉邦是百戰百敗。
哪怕就是入主關中的那一戰,也有人會說,是因為項羽擊潰了秦軍,劉邦一路上沒有遇到什麽秦軍,他是撿便宜的。
但事實上,劉邦一生小戰不談,就是關乎生死的大戰,他打了34場,其中25場都是勝,1場持平,8場敗。
隻不過史記中,對於劉邦的武力表現,都記載的很模糊。
要麽就是勝之,要麽就是破之,要麽就是大破之。
而對於敗仗的記載,就比較詳細。
這也是史家記事的常用手段了。
贏了的沒什麽好說,反正都贏了。
輸了可就要記明白點了。
另外就是,史家對於皇帝的記載,主要還是要把皇帝往治國方麵寫的。
對於皇帝帶兵事情,基本上都是一筆帶過。
劉邦的戰績是如此,李世民的戰績也是如此,基本上都會被一筆帶過。
古人對皇帝的期待,更多是希望皇帝能夠把國家治理好,而不是把國家拉入戰爭中去。
當然了,這也是因為古人很少吃到戰爭的紅利。
隻要戰事一開,不管勝負,百姓都苦,所以才造成這一點。
好了,咱們來看看劉邦一生的戰績。
看小說應該都知道,小說有個黃金三章,開頭好的話,一切都好。
但是劉邦就不同了。
開局三場戰鬥,第一場豐城之戰,這是劉邦起兵的第一仗,勝了,這一仗要是輸了的話,那估計也沒法玩了。
但是第二場和雍齒的對戰,劉邦就敗了。
隨後是第三戰,在蕭西打的,又敗了。
這開局就是三戰兩敗,算是給他立下了百戰百敗的人設了。
不過在這兩場敗仗之後,劉邦就跟開掛一樣了,接下來的五場戰鬥。
碭邑之戰,勝,並且還收攏的軍隊,手下人首次達到五千餘人。
隨後就是再戰雍齒,這次劉邦找項梁借兵五千,加上自己手上的,再次大勝。
東阿之戰,劉邦首次和名將章邯遇上,大勝,後麵追殺章邯,再次大勝。
不過這一仗中,劉邦更像是打醬油的,因為項梁項羽都上了。
後麵的雍丘之戰,城陽之戰,那也是劉邦和項羽一起打的,這基本上沒有輸的理由了。
這兩位聯手,在當時看誰都像是插標賣首之輩。
以上的八場對局,前麵幾場是新手局,後麵幾場遇到通天代,基本上看不出劉邦的能耐。
但是接下來的對局,可就不同了,那全是劉邦的能耐。
昌邑之戰,劉邦和項羽分開後,進攻秦軍的第一戰。
大敗.......
不過很快,劉邦在白馬之戰中就找迴了場子。
白馬之戰,劉邦大破楊雄。
史書記載的是大破之。
雖然大破之和破之隻差一個字,但是其中含義就差遠了。
大破之一般都是上了規模的戰鬥才會用的。
楊雄,這人雖然不太出名,可是他的官職應該不低,能力應該也不差。
首先楊雄的死,是胡亥派人過來弄死的。
這就說明了楊雄的官職並不低。
而後麵在衛青霍去病出名之後,有人曾用楊雄來比較衛青和霍去病,這也算是側麵說明了楊雄是有能力的。
不過在白馬之戰後的洛陽之戰,劉邦又敗了。
但從洛陽之戰後,到藍田之戰,也就是入關前的最後一戰,劉邦是五戰五勝,未嚐一敗。
這是劉邦當漢王之前的全部戰績,一共十六場,敗了四場。
四比一的勝敗比不低了。
在入關後,接下來就沒什麽戰鬥了。
直到暗度陳倉之際,劉邦又和章邯對上了。
這次章邯被劉邦打不成樣子。
史書記載,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
止戰好畤,又複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
而後的平定三秦之戰,章邯又被劉邦圍在了廢丘,最後城破自殺。
注意不管是暗度陳倉,還是還定三秦。
計謀雖然是韓信提出的,但是指揮的還是劉邦,韓信雖然是大將軍,但幹的卻是參謀的活。
這很符合劉邦的人設,他不可能讓韓信一上來就真的統禦全軍。
而且還是打這種決定生死的戰役,他就更不可能讓韓信這個,在當時還沒有什麽實戰經驗的人上了。】
【關於劉邦的能力,後人對他最直觀的認知。
就是劉邦自己說的那句話。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這是劉邦對自己能力的評價。
在計謀,戰略方麵他不如張良,後勤方麵不如蕭何,帶兵打仗方麵不如韓信。
嗯,其實打仗方麵,他也比不過項羽。
三門功課就沒有一門是第一的。
但這三句話後麵可還有呢。
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這一句看上去,好像是在說劉邦隻是用人能力一流,在那個時代,他用人排第一。
但是這後麵的意思,大家就得好好想想了。
張良,蕭何,韓信是什麽,當世人傑。
要一個什麽樣的人,才能用這三個當世人傑呢?
你認為劉邦光是會說,這三人會聽他的?
劉邦雖然各科都不是第一,但人家全科都是前三,總分第一才當上的皇帝。
先是和張良之間的事情。
張良和劉邦的首次見麵是在留地。
原本張良是要去投靠當時楚假王景駒的。
可在見景駒之前,張良遇到了劉邦,並且雙方之間有過數次談話。
張良每次都和劉邦說太公兵法,講局勢,講戰略。
劉邦每次都能認真聽,認真想,而且往往還有共鳴之處。
劉邦也不僅僅隻是表麵上的敷衍了事,每次聽到張良的策略後,都能去實施。
別以為這個很簡單,這可不是什麽簡單的聽勸就能實施的事情。
有一句話怎麽說的,第一和第二是討論問題,第一和第十是講解問題,第一和倒數第一,那就是在說天書了。
張良當時名氣是不小的。
他是韓相之後,還策劃過刺殺始皇帝。
後麵項伯殺人之後,張良還庇護過項伯。
他在那個貴族圈子裏是有名望的。
願意聽他說這些的人很多,但是真按照他說的那樣做的就劉邦一個。
史書記載,那就是對於張良的話,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而其他人聽到張良的話,則是認為他在瞎吹。
因此,張良也不去見什麽景駒,直接就在留地跟了劉邦。
蕭何就不要說了。
當時劉邦當亭長的時候,蕭何的官職是主吏掾。
官位是縣令屬官,主管的是縣裏人員職位的調動。
說白了,蕭何開始的時候,是劉邦的頂頭上司。
而在劉邦起事之後,蕭何就一直跟在了劉邦身邊。
讓一個頂頭上司,放下身份來給劉邦當下屬,這就足以說明劉邦的能力了。
也說明在沛縣的時候,蕭何就已經看出了劉邦的能力。
最後一個就是韓信了。
蕭何月下追韓信大家都知道。
甚至還有不少人認為,劉邦重用韓信,開始的時候是看在蕭何的麵子上。
也是劉邦膽子大,也是劉邦當時病急亂投醫。
這就是純扯淡了。
前麵也說了,劉邦的疑心是極大的。
他不可能真就因為蕭何的舉薦,就把軍權全部交給韓信。
要知道,根據史記的記載,劉邦在封韓信之前,可是連韓信麵都沒見的。
他全部就是根據蕭何的一麵之詞,就承諾封韓信為大將軍。
這是不現實的,這是完全不符合劉邦人設的。
劉邦是知人善用,但他不是亂用的。
蕭何的擔保,最多隻能讓劉邦對韓信稍有些信任。
是絕對不可能直接拜大將軍的。
其中的原因,應該是劉邦在蕭何追韓信之前。
他就已經了解到了韓信的一些事情。
在韓信剛來漢軍這邊的時候,他是被派去守倉庫的。
在看倉庫的時候,韓信就展露了一些手段,采取前後倉門同開的方法,提高了當時部隊行軍的速度。
後來在一次事情中,韓信卷入進了一件案子之中。
這個案子是死罪,督辦的是夏侯嬰,一共是十三人。
十二個都砍了,到韓信這裏的時候,韓信喊了一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
然後,夏侯嬰就把他放了。
好家夥,感情之前的那十二個,就不是壯士了?
然後史書上記載,夏侯嬰正因為此事,才把韓信推薦給蕭何。
後麵蕭何幾次和韓信談論,才覺得韓信是個大才,才有後麵的月下追韓信。
但是,夏侯嬰是誰?
夏侯嬰雖然在太子方麵,他和劉邦的意見有那麽一點不對付。
關於太子的問題,其實整個沛縣黨,都可以說是太子黨。
可說到底,夏侯嬰也是劉邦的死忠,是劉邦身邊的人。
這種大才的事情,夏侯嬰難道就真的隻告訴了蕭何?
所以劉邦,應該就是在這個時間節點,注意到了韓信的存在。
後麵蕭何把韓信追迴來後,劉邦連韓信的麵都沒見,就答應了蕭何,要封韓信為大將軍。
可即使如此,若是沒有後麵的漢中對。
劉邦也很大概率會找理由把韓信踢下來。
同樣的,若是在漢中對後,劉邦的所作所為沒有達到韓信的預期,韓信也會走。
別看漢中對,好像就是韓信在吐槽項羽,實際上這是一個,劉邦和韓信雙方相互考驗的劇情。
所以劉邦真不隻是社交能力強,他的見識,他的思維,他各方麵的能力,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是綜合最強的。
他能和他爹談論自己和大哥,誰打下的家業大。
他也能和曹氏談論風花雪月。
能在鬧市之中,給樊噲這個狗肉販子拉生意。
也能和貴族出身的項羽,結拜兄弟。
能和張良談計謀,戰略。
能和韓信談兵法,戰陣。
能和酈食其從高陽酒徒,談到外交事宜。
似乎那三教九流的人,就沒有他劉邦搞不定的,也沒有他不了解的。
更加讓人佩服的,是他進入鹹陽之後的事情。
當時劉邦這個窮苦了一輩子混混,當他踏入鹹陽的時候。
他能和鹹陽的秦人約法三章。
他能在享受秦宮美色的時候,還聽的進別人的勸解。
能立刻終止這種享受,並將金銀原封不動的還迴去。
他不是不犯錯,一個人犯錯,其實隻能說他是個正常人,他有正常人的欲望。
但是,這種剛一享受,卻又立即放棄的行為,那就不是正常人能做出來的了。
另外,在覆滅暴秦後,當時所有貴族出身的諸侯,他們的誌向,都是恢複舊製,都是裂土封王。
哪怕就是項羽也不例外,項羽想做的,僅僅隻是稱霸而已,甚至還將勸說他稱帝的人給煮了。
此時的項羽,完全忘記了當年他看著始皇帝座駕說出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之了。
但是劉邦,他這個草根出身諸侯,他想的卻是如同始皇帝一般,他想的是掃清各方諸侯,登基稱帝。
他從來沒有忘記過那句大丈夫當如是。
為了這個稱帝的誌向,你們知道當時在鹹陽時,他抵擋了多大的誘惑嗎?:
換算一下的話,就好比十年之後,你有百分之一的幾率,成為世界首富,坐擁萬億鈔票。
但是,那個幾率隻有百分之一,而如果你現在收手的話,你能穩入百億現金,你怎麽選?】
.........
網友【彈幕】:“要不說劉邦才是真正的秦二世呢。
當時十八路諸侯爭奪天下,結果一個個的都想著享受,唯獨劉邦想把他們都弄死,自己當皇帝。”
網友【彈幕】:“百億現金,和百分之一的幾率獲得萬億,這還要選?妥妥百億入賬不香嗎?”
網友【彈幕】:“所以啊!你不是劉邦啊!”
網友【彈幕】:“這叫賭狗,這種情況,是個人都會選百億吧。”
網友【彈幕】:“比起項羽來說,劉邦也就是在武力值和帶兵作戰上差一點,咱其他方麵真要強太多了。”
........
【以上說的,其實都是一些較為籠統的方麵。
大家看的時候,或許沒有什麽直觀的感受。
那麽咱們就具體的說一說劉邦一輩子的戰績。
對於劉邦的戰績,很多人都會說劉邦是百戰百敗。
哪怕就是入主關中的那一戰,也有人會說,是因為項羽擊潰了秦軍,劉邦一路上沒有遇到什麽秦軍,他是撿便宜的。
但事實上,劉邦一生小戰不談,就是關乎生死的大戰,他打了34場,其中25場都是勝,1場持平,8場敗。
隻不過史記中,對於劉邦的武力表現,都記載的很模糊。
要麽就是勝之,要麽就是破之,要麽就是大破之。
而對於敗仗的記載,就比較詳細。
這也是史家記事的常用手段了。
贏了的沒什麽好說,反正都贏了。
輸了可就要記明白點了。
另外就是,史家對於皇帝的記載,主要還是要把皇帝往治國方麵寫的。
對於皇帝帶兵事情,基本上都是一筆帶過。
劉邦的戰績是如此,李世民的戰績也是如此,基本上都會被一筆帶過。
古人對皇帝的期待,更多是希望皇帝能夠把國家治理好,而不是把國家拉入戰爭中去。
當然了,這也是因為古人很少吃到戰爭的紅利。
隻要戰事一開,不管勝負,百姓都苦,所以才造成這一點。
好了,咱們來看看劉邦一生的戰績。
看小說應該都知道,小說有個黃金三章,開頭好的話,一切都好。
但是劉邦就不同了。
開局三場戰鬥,第一場豐城之戰,這是劉邦起兵的第一仗,勝了,這一仗要是輸了的話,那估計也沒法玩了。
但是第二場和雍齒的對戰,劉邦就敗了。
隨後是第三戰,在蕭西打的,又敗了。
這開局就是三戰兩敗,算是給他立下了百戰百敗的人設了。
不過在這兩場敗仗之後,劉邦就跟開掛一樣了,接下來的五場戰鬥。
碭邑之戰,勝,並且還收攏的軍隊,手下人首次達到五千餘人。
隨後就是再戰雍齒,這次劉邦找項梁借兵五千,加上自己手上的,再次大勝。
東阿之戰,劉邦首次和名將章邯遇上,大勝,後麵追殺章邯,再次大勝。
不過這一仗中,劉邦更像是打醬油的,因為項梁項羽都上了。
後麵的雍丘之戰,城陽之戰,那也是劉邦和項羽一起打的,這基本上沒有輸的理由了。
這兩位聯手,在當時看誰都像是插標賣首之輩。
以上的八場對局,前麵幾場是新手局,後麵幾場遇到通天代,基本上看不出劉邦的能耐。
但是接下來的對局,可就不同了,那全是劉邦的能耐。
昌邑之戰,劉邦和項羽分開後,進攻秦軍的第一戰。
大敗.......
不過很快,劉邦在白馬之戰中就找迴了場子。
白馬之戰,劉邦大破楊雄。
史書記載的是大破之。
雖然大破之和破之隻差一個字,但是其中含義就差遠了。
大破之一般都是上了規模的戰鬥才會用的。
楊雄,這人雖然不太出名,可是他的官職應該不低,能力應該也不差。
首先楊雄的死,是胡亥派人過來弄死的。
這就說明了楊雄的官職並不低。
而後麵在衛青霍去病出名之後,有人曾用楊雄來比較衛青和霍去病,這也算是側麵說明了楊雄是有能力的。
不過在白馬之戰後的洛陽之戰,劉邦又敗了。
但從洛陽之戰後,到藍田之戰,也就是入關前的最後一戰,劉邦是五戰五勝,未嚐一敗。
這是劉邦當漢王之前的全部戰績,一共十六場,敗了四場。
四比一的勝敗比不低了。
在入關後,接下來就沒什麽戰鬥了。
直到暗度陳倉之際,劉邦又和章邯對上了。
這次章邯被劉邦打不成樣子。
史書記載,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
止戰好畤,又複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
而後的平定三秦之戰,章邯又被劉邦圍在了廢丘,最後城破自殺。
注意不管是暗度陳倉,還是還定三秦。
計謀雖然是韓信提出的,但是指揮的還是劉邦,韓信雖然是大將軍,但幹的卻是參謀的活。
這很符合劉邦的人設,他不可能讓韓信一上來就真的統禦全軍。
而且還是打這種決定生死的戰役,他就更不可能讓韓信這個,在當時還沒有什麽實戰經驗的人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