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彈幕】:“李廣之所以名聲大,主要是因為李淵一脈自認為是李陵傳下來的。


    皇族的麵子是要給的,所以有唐一朝吹李廣的太多了,導致李廣名聲直線上升。


    要不就憑他那點功勞,他估計和公孫敖沒兩樣。”


    網友【彈幕】:“啊對對對,西漢的太史公也是給李唐麵子,司馬遷能掐會算,在史記中拍李世民馬屁是吧?”


    網友【彈幕】:“司馬遷和李廣是世交,司馬遷都是因為替李陵,敗降一事進行辯解才受的宮刑,他怎麽可能不去捧李廣?”


    網友【彈幕】:“司馬遷是有吹李廣的嫌疑,可是你們自己去看李將軍傳,全文下來哪裏吹了?


    李廣被俘一事,沒有隱瞞吧,李廣殺霸陵尉一事,沒有隱瞞吧,李廣殺降一事,也沒有隱瞞吧。


    要說第一件事鬧的太大了,司馬遷沒辦法隱瞞,那說的過去。


    可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那完全是能夠隱瞞的。


    第二件事,除了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了,其他地方全部都沒有記載。


    也就後來南宋的《百將傳》收錄了,不過那是直接抄錄的《史記》。


    也就是說,司馬遷要是不記的話,根本就不會有人知道。


    還有第三件事情,那是李廣和東方朔說的。


    說的是李廣曾誘降八百羌兵,而後將他們全殺了。


    東方朔還說李廣不能封侯,正是因為殺降不祥,所以才不得封侯。


    可這一記載,也僅僅隻有在李將軍列傳中記錄了。


    這也叫吹?


    要說太史公寫史記完全沒有私心,那我也不信,但太史公還是相對公允的。”


    網友【彈幕】:“沒吹?司馬遷用了大量的筆墨寫李廣對士兵如何如何好。


    什麽皇帝的封賞,他都全部發給士兵。


    遇到缺糧斷水的情況,士兵沒喝水,李廣絕對不喝,士兵沒吃糧,李廣絕對不吃。


    甚至僅僅隻是一場殺了十幾個匈奴兵的小戰鬥,司馬遷都耗費了大量的筆墨,寫了好長一篇。


    而你看衛青霍去病傳,對於漢匈的幾次大戰役描述。


    那都是多少多少年,大將軍衛青和誰誰誰,從哪裏出兵,帶了多少人。


    然後什麽什麽將軍,又從哪裏出兵。


    寫完出兵之後,就是一個上曰:誰獲得了多少功績,封什麽什麽。


    看史書中的李廣,你會覺得李廣是個立體的人。


    或許你會看到李廣差的一麵,但正是這些差的一麵和好的一麵,將李廣完全塑造了起來。


    而衛青霍去病,在司馬遷筆下,就宛如npc一樣。


    簡直就是兩個極端了。”


    網友【彈幕】:“李廣要是封侯了,或許他在如今反而沒有這麽大的名氣了。


    說不定up主排的這西漢十將中,也沒有李廣的份了。


    畢竟他要是沒有這麽大名氣的話,up主也不會去翻那麽多關於他的資料,來找他的功勞。”


    網友【彈幕】:“確實,李廣要是封侯了,那估計也沒多少文人墨客寫他了。


    畢竟,遺憾的,才是美好的。


    爛掉的白月光,才是最放不下的。


    沒封侯的李廣,才是大家津津樂道的李廣。


    若是封了侯的李廣,那不過就是漢武帝封了那百來個侯爵之一而已。


    再加上他的那些功績,估計也就是一個平平無奇的侯爵而已。”


    網友【彈幕】:“沒錯,李廣要是封了侯,他憑什麽在漢武帝那個將星雲集的時代脫穎而出?


    他比不上衛青的八百裏奔襲龍城,更比不上霍去病的封狼居胥。


    也沒有李廣利那麽菜,沒有他孫子李陵那麽悲壯,憋屈。


    他李廣若是封了侯,估計也就和趙破奴,公孫敖這些人一樣。


    或許會在後人查衛青,霍去病資料的時候,在字縫中,被人一瞥而過。”


    .........


    “嗬嗬.....可笑,可笑啊!


    自古以來,大丈夫當提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封侯拜相而留名於竹帛之上。


    而我竟是以一生未封,而留名於史書之中。


    哈哈哈哈,可笑,實在太可笑了。


    .........”


    前往宮中的路上,李廣坐在馬車之中,臉色宛若瘋魔。


    “父親,父親.......”


    李敢在一旁關切的唿喚道。


    “迴去,迴去......”


    李廣稍稍迴神一點後,對李敢開口道。


    “父親,不去見陛下了?”


    李敢不解的詢問道。


    “不去了,不去了,為父在這榜上,不過一笑料爾。


    陛下若是責備於我,那我便受了。


    迴去.....迴去.....


    迷路侯,迷路侯.....來年若有大戰,幸得軍功,我便尋陛下求此封號吧。”


    李廣直接擺爛了。


    這視頻,算是將他一生的追求,擊了個粉碎。


    他一生為侯,說到底為了什麽?


    還不是為了身前身後名,什麽榮譽也沒有在史書上留下輝煌一筆的強。


    但這視頻一出,如今大漢誰還不知道他李廣迷路侯的頭銜?


    誰還不知道他李廣,是因未能封侯而留名於史書的?


    既然已經如此,那他也不去強求了,就這樣吧。


    ........


    【西漢名將第八名:趙充國。


    這個將軍就有點陌生了,這算是一個神人了。


    他在曆史上的評價是很高的。


    蘇洵就評價過他:漢之衛、霍、趙充國。


    唐之李靖、李績,賢將也。


    算是將趙充國和衛青,霍去病,李靖等人放在同一檔的。


    之所以要給他排在第八名,考慮的因素,主要還是他的名氣太低了。


    up主也不想去太博人眼球,搞一個什麽西漢最強武將竟然是他?


    原來他才是西漢的什麽什麽將軍之類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功績確實大。


    可關於他的記載,也確實沒有太多耀眼戰績。


    雖然他在漢武帝時期就嶄露過頭角。


    可惜他那會跟錯了人,跟的是貳師將軍李廣利。


    在出征天山,被匈奴圍困的時候。


    他帶一百多人殺出了重圍,全身受傷二十餘處。


    這一次戰役,應該是趙充國在勇武方麵的一個最高計數了,。


    因為在此後的記載中,關於他親自上陣的記錄,幾乎沒有了。


    在這場戰役結束後,漢武帝對他進行了提拔。


    但了解漢武帝的人都知道。


    漢武帝用人,還是較為唯親的。


    加之那時候也到了武帝後期,漢武帝後麵的事情太多了。


    他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培養一個年輕的將軍了。


    所以漢武帝對於趙充國的封賞,並不是很高。


    不過,這對於趙充國來說,已經夠了。


    因為他憑借此戰,進入到了大漢的高層的眼中。


    漢武帝之後,時間來到了漢昭帝時期。


    這一期間,他也立過不少功績,但都不算大。


    因為此時在經曆了漢武帝一朝的征伐之後,大漢國內的經濟已經很慘了。,


    漢昭帝一朝,國策是以修養為主。


    對外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役。


    所以趙充國在這一期間,雖然多次抵禦了匈奴。


    可大部分都是防禦為主。


    眾所周知,善於防守的將領,想要在後世留下濃厚一筆,那還是很困難的。


    除非是完成了一些不可思議的防守。


    比如耿恭的疏勒城保衛戰,以兩千人防守數萬匈奴人的進攻。


    最後戰至26人,迴玉門關時,僅剩13人的這種無比殘酷的戰役。


    亦或是洪都保衛戰,這種改變局勢的戰役,才能讓守城將領在史書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否則的話,對於這種善守的將軍,史書上一般都是一筆帶過。


    因為古代神州邊境,遊牧民族的襲擾實在是太多了。


    若是每次襲擾,都為守城將軍留下一筆的話,史書是不夠寫的。


    不過趙充國在那時候,也還是有一個留名史書的機會。


    那就是氐族反了,當時朝廷就是派趙充國前去平叛。


    老趙過去後,氐族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了。


    而且是剿撫並用,先是把氐族打個半死,把氐族一堆頭領全部都抓了。


    然後他在進行了一番調教之後,又把人放了。


    班師迴朝之後,趙充國這行為那是把霍光和漢昭帝看的一愣一愣的。


    平叛平了,氐族之亂搞定了。


    功勞很高,抓了一群頭領,可結果卻又把人放了。


    給他封侯吧,人頭數不夠,俘虜也不夠,不給封侯吧,他這功勞又擺在那裏。


    最後漢昭帝和霍光最後一合計,最後還是把他扔了出去。


    直到漢昭帝死後,趙充國和霍光一起擁立漢宣帝上位,趙充國才因擁立之功,被封了一個營平侯。


    漢宣帝上位後,大漢此時距離漢武帝死也有些年了。


    大漢經過了這些年的休養生息之後,也算是有點錢了。


    於是,霍光就想要找趙充國去匈奴搞點事情了。


    畢竟霍光是武帝的秘書,霍去病的弟弟。


    雖然他是文官,可骨子裏還是有著打匈奴的想法的。


    隻是對此趙充國卻並沒有同意。


    或許此時的趙充國實在是老了,畢竟公元前73年的時候,趙充國已經六十多了。


    遠征的話,多多少少有些吃不消了。


    最後霍光也隻是派他女婿去找了一下烏桓的麻煩。


    而趙充國依舊是在邊境守城。


    原本按照這軌跡,趙充國的一生或許就應該如此平平淡淡了。


    畢竟此時他已經六十三了,古往今來,能在這數歲揚名還能有幾個呢?


    然而,趙充國絕對能算一個。


    他最讓人矚目的,那就是老年時期了。


    七十三歲出征,七十九歲凱旋。


    這年歲別說打仗了,一般人上炕的費勁。


    結果他還能打贏,屬實是讓人震驚的。


    同時他還是軍隊屯田製度的開創人,總而言之,一個字牛!


    事情的經過,得從公元前61年的羌族叛亂說起。


    這事情說是說羌族叛亂,可事情的起因,那還得看漢使了。


    公元前63年,羌族想要放牧的地方大一點。、


    於是就找到了當時巡視羌族的大漢官員,義渠安國。


    義渠安國聽到羌族這請求後,腦袋一拍,也沒請示,直接就同意了。


    你以為義渠安國是收了羌族好處,行了賣國之事?


    錯錯錯,義渠安國收沒收好處我不知道,但他還真沒賣國。


    兩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61年,義渠安國再次巡視羌族。


    他這次將一眾羌族首領召集了過來。


    羌族首領一聽是義渠安國的召集,那也都沒懷疑什麽。


    畢竟義渠安國對於羌族來說,那也算是恩人了。


    於是三十多個羌族部落的首領就前去赴宴了。


    結果義渠安國直接拿他們越界放牧說事,並以他們羌人兇殘為由,直接將這三十多個首領砍了。


    再然後,羌族就真反了。


    恩.....隻能說,這很符合大漢官員的行事風格。


    羌族反叛之後,然後趙充國這個七十三歲的老將出手了。


    他到達羌族反叛之地後,第一步做的,就是防守。


    沒錯,經過幾十年的防守戰之後,這個老將,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擰著兩把砍刀。


    就從匈奴包圍圈中砍出來的莽夫了。


    此時的他,已經是人老成妖了,當他了解了羌族的內部情況。


    知道羌族雖然是同族,但卻又有著數十個各不相融的部落之後,他便有了想法。


    六年,他用了足足六年的時間,才平定這場叛亂。


    這六年的時間中,除了羌族之中跳的最歡的先零部落被他收拾了一頓之外,他幾乎沒有打什麽仗。


    一直都在屯田戍邊。


    看著好像趙充國這老將軍是沒了血性,是不敢出戰。


    可實際上,他這六年的時間中,將整個羌族攪成一鍋亂粥。


    自他之後的兩百多年間,羌族基本沒有再有過一統。


    他們不是在內亂,就是在準備內亂。


    直到三國時期,羌族那都是這一支,那一支,今天這支打那支,明天那支打這支。


    可以說,自趙充國之後,羌族基本沒有對大漢造成過什麽有效的威脅。


    即便有那麽一兩支羌族部落對付了大漢,大漢都不需要出兵。


    隻要稍稍給這一兩支羌族部落的對手一點小小獎勵,他們的對手,就會幫大漢咬死動手的羌族。


    這就是趙充國的功績,正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趙充國可謂是將上兵伐謀玩到了極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葉落瀟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葉落瀟湘並收藏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