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李廣:還能有我?
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 作者:葉落瀟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西漢名將第七名:李廣。
恩,迷路侯李廣。
說起這李廣吧,怎麽說呢,他是真是有點.....恩....點背。
但也不能說李廣就沒有功勞,可他在功勞方麵,多多少少又有點小。
反正就是那大漢的高光時期,他次次參戰,最後卻一生未能封侯。
隻不過他和太史公在私交方麵,應該還是不錯的。
在《史記》七十列傳之中,李廣是單獨開了一傳的。
要知道,衛青和霍去病兩人,在《史記》中,都是共同一傳。
所以從這一點就不難看出,李廣和太史公應該是有點私交的。
除了這個之外,曆代的文人墨客,也挺喜歡為李廣打抱不平的。
比如王昌齡在《出塞》中就有寫。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還有王維在《老將行》中寫的。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以及王勃在千古第一駢文《滕王閣序》中寫的。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這些可都是課本中的要背要考的詩詞。
除了這些出現在課本上的,其他關於李廣的詩句那就更多了。
比如:但見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廣未封侯。
侯印不聞封李廣,他人丘壟似天山。
鄭虔自笑窮耽酒,李廣何妨老不侯。
總而言之,基本上所有的詩句,都表達了一個意思。
那就是李廣是個懷才不遇的將軍。
覺得漢武帝沒給李廣封侯,是對李廣的極大不公。
這些詩句看多了之後,難免就會讓大家,都挺想為李廣抱不平的。
覺得這是當時的皇帝對李廣不好,沒有重用李廣,才導致李廣難封的情況出現。
但現在網絡發達之後,我們在網上看到了李廣的更多事跡。
此時,大家又覺得李廣那就是純純的迷路侯。
好像他的一切,都隻是在司馬遷在史書上給他吹噓的一樣,。
隻是後世那些不得誌的文人墨客,用來感歎自己懷才不遇的一個經典比喻而已。
而李廣自身,實際上卻又沒有多少實力。
對於這兩種說法,那多多少少都是有點極端的。
咱們不能完全否認飛將軍的功勞,最多隻能說,他是真的運氣不好。】
網友【彈幕】:“李廣除了守城,基本沒有任何像樣的功勞,。”
網友【彈幕】:“運氣差,隻善於守城,不善於進攻,可惜,漢武帝時期的仗,都是進攻的戰鬥,善於守城的將軍,沒有用武之地。”
網友【彈幕】:“文帝那句話沒說錯,李廣若是生在高祖時期,博一個萬戶侯應該有可能,畢竟李廣能力還是有的。”
網友【彈幕】:“李廣其實早就能封侯了,實力不實力的先放一邊,情商屬實是硬傷。”
網友【彈幕】:“在七國之亂的時候,李廣就有奪旗之功,這功勞封侯的話也不算很牽強吧,況且他在文帝時期就有功勞,誰讓他收了梁王印呢。”
網友【彈幕】:“詩詞中說李廣的好話,有沒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的皇帝姓李呢?
當時李淵一脈可是追認過李廣的,所以大唐的文人追捧一番李廣,似乎也是有道理的,不一定是懷才不遇的表現。
畢竟追捧李廣的詩詞,多數出自唐人之手。”
網友【彈幕】:“就有沒有可能是詩詞興於大唐的原因呢?辛棄疾也給李廣寫過詞呢,難道也是為了追捧李廣?”
........
“父親,有你,父親,您上了大漢十將,排名第七!”
“嗖.....嗖.....”
大漢位麵,公元前123年。
李廣在後院一箭一箭的射著靶子,每一箭射出,利箭都能穿靶而過,在靶子上留下一個孔洞。
可見李廣用力之大,可惜今天李廣心中有事,力道是足夠了,但準頭上卻是有些偏差,不時就有利箭脫靶。
此時他正在發泄著心中的情緒。
絲毫沒有關注這視頻內容的意思。
自從得知自己一生未能封侯,而且子孫後代又因奸臣誣告,慘遭誅滅之後。
李廣就沒有心思再去看這視頻了,而是開始在這後院之中習練起了弓箭。
“什麽?我也能上榜?”
聽到李敢的話後,李廣不由一愣。
這沒緣由啊!
雖然他對於自己不能封侯一事耿耿於懷,可對於這榜單,卻也沒有太多奢望了。
大漢因軍功封侯之人何其之多,根據視頻的披露,僅僅隻是漢武一朝就足足有百人之多,那麽多封侯的將軍,都未能上榜。
他這個沒有封侯的人,反而上榜了,後世之人到底會不會排?
“是的,父親,您排第七,後世之人對您的功績,還是認可的。”
李敢憨笑著迴道。
“還是後人知我.......不妙,大不妙,快,快備馬。”
李廣也不由笑了起來。
隻是剛露出一絲笑意,臉色瞬間就變了。
“父親,怎麽了?”
見李廣這情形,李敢不由一愣。
“陛下一直未能與我封侯,而後人卻將我置於這十大名將之列。
如此一來,豈不是在說陛下無識人之明?若是陛下追究下來,隻怕.......”
此時的李廣,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敢收梁王印璽的李廣了。
當年吃了虧之後,他對於揣測上意,多多少少也有點研究了。
.........
【談曆史,就要客觀,所以今天咱們就從客觀的的角度,來評價一下李廣的一生。
將他放在這西漢名將榜上,在排名方麵,或許有些差錯,但以他的功績,上榜問題應該不大。
但在功過方麵,咱們也要先說明白了。
首先,咱們就從傳唱最廣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開始講起。
雖然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說這龍城飛將是李廣。
可結合曆史來看,這龍城飛將,和李廣之間。
他們兩者其實並沒有多少關係才對。
飛將軍,確實是匈奴給李廣的名號,他這名號的來由,是因為他守衛右北平的時候獲得的。
也算是匈奴,對他守城實力的一種認可。
而真正奔襲匈奴龍城的,那是衛青的功勞。
打龍城的那一仗,簡直就是李廣的恥辱好不好。
八百裏奔襲匈奴龍城,這是衛青的首戰。
此戰中,大漢一共派出四支隊伍,各一萬人。
李廣那一支全軍覆沒,自己這個主將還被生擒。
最後是依靠裝死,搶了匈奴一匹馬,才逃過一劫的。
在這一戰中,隻能說李廣的個人實力是強大的。
史記對他個人勇武的描述,在這一戰中,算是得到了佐證。
畢竟一個被俘的敵方主將,看管肯定不算太弱,就算是裝死。
匈奴也不可能完全不看管他,在這種情況下,他能從匈奴騎兵手上搶下一匹馬,並奪取弓箭。
從匈奴大軍中跑出,跑出來後,還能在用弓箭射殺敵軍數騎。
這實力,那怎麽說也對的起史書上對他武力的描述了。
可這一仗除了證明了他自己的勇武之外,剩下的表現,那就是一坨。
可以說此戰李廣一生最大的敗績,也是最大的恥辱。
再看李廣其他的經曆。
除了這一仗上,李廣這飛將軍,和龍城有那麽一點關係之外。
李廣與龍城基本就再沒有什麽關係了。
所以這詩句,對於李廣來說,那可就不是什麽吹捧了,而是指著和尚罵禿驢了。
誰要是去當著李廣的麵,給他念出這詩句。
李廣表示能讓你先跑五十米。
他的箭矢絕對能在你跑到第五十一米的時候,從你胸口穿過去。
而這次的戰役過後,李廣全軍覆沒,且自己被俘的情況下,也僅僅隻是被貶為庶人,交錢免罪。
從這一點看來,那就說明漢武帝對李廣真的不錯了,不存在什麽對李廣有什麽太大惡意的情況。
畢竟按照漢律,李廣這種全軍覆沒的戰績,是要斬首的。
後麵漢武帝還重新啟用了他,讓他駐守右北平,由此也能說明,漢武帝也不存在打壓李廣的情況。
他都有全軍覆沒的戰績了,而且還被貶成庶民,年紀也不小了。
若是漢武帝真想打壓他的話,那就不可能再次啟用他,武帝前中期其他的不多。
能打仗的武將,那是絕對不少。
而且這駐守右北平,也是李廣的功績所在了。
他的飛將軍稱號,也是在駐守右北平的這段時間出來的。
當然,在這期間,他在這裏也幹了一件極其惡心的事情,那就是殺了霸陵尉。
霸陵尉和李廣的仇,那真的很小很小。
甚至可以說,人家當年僅僅隻是履行自己的職責。
當時李廣已經被貶成了庶民,出去打獵的時候,到深夜才迴來。
結果被霸陵尉攔住了,李廣表明身份之後,霸陵尉說了一句。
就算是現任將軍,大晚上的想從這裏入城那都不行。
何況是一個之前的將軍呢?
霸陵尉這話確實是有點羞辱李廣的含義,可人家那也是履行職責不是。
古代都是有宵禁的,真要是晚上把李廣放了進去。
然後李廣鬧出了點什麽事情,這霸陵尉可是要擔責任的。
結果就是因為這樣一件小事,等到李廣再次被啟用後。、
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人家霸陵尉調到了自己軍中,然後殺了。
可以說這件事情,算是看出了李廣的心胸,也是他人品上的最大汙點了。
甚至於太史公可能都有些看不下去了,特地在史記中花費了數百文字將這件事情記錄了下來。
........
再後麵就是漢匈第二次會戰。
這一戰中,衛青斬首數萬。
進貨了一群匈奴高層,跟隨衛青的將軍多數封侯。
然而李廣卻是無功而返,應該也沒什麽過,隻記載了無功。
可以說,李廣又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機會。
而後在第三次會戰,李廣四千人被匈奴四萬人圍攻。
這一仗還真不能說李廣。
李廣這一仗打的是真不差,四千打四萬,還是遭遇戰。
如此境遇之下,他能和匈奴打一天一夜,堅持到援軍到來,已經很不錯了。
這真不是李廣的鍋,完全是因為張騫迷路了,晚到了一天。
結果就是四千人死傷超過三千,最後李廣功過相抵,真的是運氣不好。
畢竟誰也想不到,進沙漠和迴家一樣張騫會在大漠迷路啊!
而李廣的最後一戰,那就是漠北之戰了。
也是漢匈之間,大漢取得最高功績的一戰,是大漢最有機會將匈奴徹底打垮的一戰。
這也是李廣唯一的一次迷路,也是他這一生之中,最大的過錯。
因為這次李廣的迷路,導致大漢軍隊未能對匈奴進行有效的合圍,致使匈奴單於帶著部分主力逃走。
在這一戰之後,李廣知道迴去後,必然是要被治罪的,所以在軍中自盡。
其實這也是李廣作的,漢武帝臨行前特地囑咐衛青。
告訴衛青別讓李廣單獨帶隊了,李廣這人邪乎。
衛青也聽了,可李廣最後還是脫離了大部隊,單獨帶隊上了。
然後李廣就有了迷路侯這一稱唿,導致他到最後自裁,可惜了。
可以說,在大漢和匈奴的大會戰。
基本上每一仗都能看到李廣的身影。
可他就是能一點功績不撈。
若是僅僅以這四戰的情況來看。
他確實是沒有資格進入西漢十將中的。
但是李廣混的久,人家在文帝時期,就已經在邊境開始對抗匈奴了。
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中,他還是有大功的。
而在景帝到武帝時期,他也一直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五地防守匈奴。
雖然這是因為他收了梁王的印璽後,被景帝刻意放到這些地方的。
但是他也確確實實的讓邊境平穩了很多年。
仗雖然有,但這些守城戰,他還真就沒輸過,別以為這很容易。
守城相較於進攻而言確實是容易了些。
但要做到基本沒敗績,還是很困難的。
功績方麵他曾帶幾十人,震退了數千匈奴騎兵,算是他有勇有謀的一麵。
總的來說,他在對匈奴進攻戰役中確實功績不多,但在防守戰役中,功績卻是不小的。
別的不說,在漢武帝前中期,那個將星雲集的時代,李廣能做到每戰都有他的身影,者就說明了漢武帝對他的認可。】
恩,迷路侯李廣。
說起這李廣吧,怎麽說呢,他是真是有點.....恩....點背。
但也不能說李廣就沒有功勞,可他在功勞方麵,多多少少又有點小。
反正就是那大漢的高光時期,他次次參戰,最後卻一生未能封侯。
隻不過他和太史公在私交方麵,應該還是不錯的。
在《史記》七十列傳之中,李廣是單獨開了一傳的。
要知道,衛青和霍去病兩人,在《史記》中,都是共同一傳。
所以從這一點就不難看出,李廣和太史公應該是有點私交的。
除了這個之外,曆代的文人墨客,也挺喜歡為李廣打抱不平的。
比如王昌齡在《出塞》中就有寫。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還有王維在《老將行》中寫的。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以及王勃在千古第一駢文《滕王閣序》中寫的。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這些可都是課本中的要背要考的詩詞。
除了這些出現在課本上的,其他關於李廣的詩句那就更多了。
比如:但見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廣未封侯。
侯印不聞封李廣,他人丘壟似天山。
鄭虔自笑窮耽酒,李廣何妨老不侯。
總而言之,基本上所有的詩句,都表達了一個意思。
那就是李廣是個懷才不遇的將軍。
覺得漢武帝沒給李廣封侯,是對李廣的極大不公。
這些詩句看多了之後,難免就會讓大家,都挺想為李廣抱不平的。
覺得這是當時的皇帝對李廣不好,沒有重用李廣,才導致李廣難封的情況出現。
但現在網絡發達之後,我們在網上看到了李廣的更多事跡。
此時,大家又覺得李廣那就是純純的迷路侯。
好像他的一切,都隻是在司馬遷在史書上給他吹噓的一樣,。
隻是後世那些不得誌的文人墨客,用來感歎自己懷才不遇的一個經典比喻而已。
而李廣自身,實際上卻又沒有多少實力。
對於這兩種說法,那多多少少都是有點極端的。
咱們不能完全否認飛將軍的功勞,最多隻能說,他是真的運氣不好。】
網友【彈幕】:“李廣除了守城,基本沒有任何像樣的功勞,。”
網友【彈幕】:“運氣差,隻善於守城,不善於進攻,可惜,漢武帝時期的仗,都是進攻的戰鬥,善於守城的將軍,沒有用武之地。”
網友【彈幕】:“文帝那句話沒說錯,李廣若是生在高祖時期,博一個萬戶侯應該有可能,畢竟李廣能力還是有的。”
網友【彈幕】:“李廣其實早就能封侯了,實力不實力的先放一邊,情商屬實是硬傷。”
網友【彈幕】:“在七國之亂的時候,李廣就有奪旗之功,這功勞封侯的話也不算很牽強吧,況且他在文帝時期就有功勞,誰讓他收了梁王印呢。”
網友【彈幕】:“詩詞中說李廣的好話,有沒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的皇帝姓李呢?
當時李淵一脈可是追認過李廣的,所以大唐的文人追捧一番李廣,似乎也是有道理的,不一定是懷才不遇的表現。
畢竟追捧李廣的詩詞,多數出自唐人之手。”
網友【彈幕】:“就有沒有可能是詩詞興於大唐的原因呢?辛棄疾也給李廣寫過詞呢,難道也是為了追捧李廣?”
........
“父親,有你,父親,您上了大漢十將,排名第七!”
“嗖.....嗖.....”
大漢位麵,公元前123年。
李廣在後院一箭一箭的射著靶子,每一箭射出,利箭都能穿靶而過,在靶子上留下一個孔洞。
可見李廣用力之大,可惜今天李廣心中有事,力道是足夠了,但準頭上卻是有些偏差,不時就有利箭脫靶。
此時他正在發泄著心中的情緒。
絲毫沒有關注這視頻內容的意思。
自從得知自己一生未能封侯,而且子孫後代又因奸臣誣告,慘遭誅滅之後。
李廣就沒有心思再去看這視頻了,而是開始在這後院之中習練起了弓箭。
“什麽?我也能上榜?”
聽到李敢的話後,李廣不由一愣。
這沒緣由啊!
雖然他對於自己不能封侯一事耿耿於懷,可對於這榜單,卻也沒有太多奢望了。
大漢因軍功封侯之人何其之多,根據視頻的披露,僅僅隻是漢武一朝就足足有百人之多,那麽多封侯的將軍,都未能上榜。
他這個沒有封侯的人,反而上榜了,後世之人到底會不會排?
“是的,父親,您排第七,後世之人對您的功績,還是認可的。”
李敢憨笑著迴道。
“還是後人知我.......不妙,大不妙,快,快備馬。”
李廣也不由笑了起來。
隻是剛露出一絲笑意,臉色瞬間就變了。
“父親,怎麽了?”
見李廣這情形,李敢不由一愣。
“陛下一直未能與我封侯,而後人卻將我置於這十大名將之列。
如此一來,豈不是在說陛下無識人之明?若是陛下追究下來,隻怕.......”
此時的李廣,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敢收梁王印璽的李廣了。
當年吃了虧之後,他對於揣測上意,多多少少也有點研究了。
.........
【談曆史,就要客觀,所以今天咱們就從客觀的的角度,來評價一下李廣的一生。
將他放在這西漢名將榜上,在排名方麵,或許有些差錯,但以他的功績,上榜問題應該不大。
但在功過方麵,咱們也要先說明白了。
首先,咱們就從傳唱最廣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開始講起。
雖然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說這龍城飛將是李廣。
可結合曆史來看,這龍城飛將,和李廣之間。
他們兩者其實並沒有多少關係才對。
飛將軍,確實是匈奴給李廣的名號,他這名號的來由,是因為他守衛右北平的時候獲得的。
也算是匈奴,對他守城實力的一種認可。
而真正奔襲匈奴龍城的,那是衛青的功勞。
打龍城的那一仗,簡直就是李廣的恥辱好不好。
八百裏奔襲匈奴龍城,這是衛青的首戰。
此戰中,大漢一共派出四支隊伍,各一萬人。
李廣那一支全軍覆沒,自己這個主將還被生擒。
最後是依靠裝死,搶了匈奴一匹馬,才逃過一劫的。
在這一戰中,隻能說李廣的個人實力是強大的。
史記對他個人勇武的描述,在這一戰中,算是得到了佐證。
畢竟一個被俘的敵方主將,看管肯定不算太弱,就算是裝死。
匈奴也不可能完全不看管他,在這種情況下,他能從匈奴騎兵手上搶下一匹馬,並奪取弓箭。
從匈奴大軍中跑出,跑出來後,還能在用弓箭射殺敵軍數騎。
這實力,那怎麽說也對的起史書上對他武力的描述了。
可這一仗除了證明了他自己的勇武之外,剩下的表現,那就是一坨。
可以說此戰李廣一生最大的敗績,也是最大的恥辱。
再看李廣其他的經曆。
除了這一仗上,李廣這飛將軍,和龍城有那麽一點關係之外。
李廣與龍城基本就再沒有什麽關係了。
所以這詩句,對於李廣來說,那可就不是什麽吹捧了,而是指著和尚罵禿驢了。
誰要是去當著李廣的麵,給他念出這詩句。
李廣表示能讓你先跑五十米。
他的箭矢絕對能在你跑到第五十一米的時候,從你胸口穿過去。
而這次的戰役過後,李廣全軍覆沒,且自己被俘的情況下,也僅僅隻是被貶為庶人,交錢免罪。
從這一點看來,那就說明漢武帝對李廣真的不錯了,不存在什麽對李廣有什麽太大惡意的情況。
畢竟按照漢律,李廣這種全軍覆沒的戰績,是要斬首的。
後麵漢武帝還重新啟用了他,讓他駐守右北平,由此也能說明,漢武帝也不存在打壓李廣的情況。
他都有全軍覆沒的戰績了,而且還被貶成庶民,年紀也不小了。
若是漢武帝真想打壓他的話,那就不可能再次啟用他,武帝前中期其他的不多。
能打仗的武將,那是絕對不少。
而且這駐守右北平,也是李廣的功績所在了。
他的飛將軍稱號,也是在駐守右北平的這段時間出來的。
當然,在這期間,他在這裏也幹了一件極其惡心的事情,那就是殺了霸陵尉。
霸陵尉和李廣的仇,那真的很小很小。
甚至可以說,人家當年僅僅隻是履行自己的職責。
當時李廣已經被貶成了庶民,出去打獵的時候,到深夜才迴來。
結果被霸陵尉攔住了,李廣表明身份之後,霸陵尉說了一句。
就算是現任將軍,大晚上的想從這裏入城那都不行。
何況是一個之前的將軍呢?
霸陵尉這話確實是有點羞辱李廣的含義,可人家那也是履行職責不是。
古代都是有宵禁的,真要是晚上把李廣放了進去。
然後李廣鬧出了點什麽事情,這霸陵尉可是要擔責任的。
結果就是因為這樣一件小事,等到李廣再次被啟用後。、
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人家霸陵尉調到了自己軍中,然後殺了。
可以說這件事情,算是看出了李廣的心胸,也是他人品上的最大汙點了。
甚至於太史公可能都有些看不下去了,特地在史記中花費了數百文字將這件事情記錄了下來。
........
再後麵就是漢匈第二次會戰。
這一戰中,衛青斬首數萬。
進貨了一群匈奴高層,跟隨衛青的將軍多數封侯。
然而李廣卻是無功而返,應該也沒什麽過,隻記載了無功。
可以說,李廣又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機會。
而後在第三次會戰,李廣四千人被匈奴四萬人圍攻。
這一仗還真不能說李廣。
李廣這一仗打的是真不差,四千打四萬,還是遭遇戰。
如此境遇之下,他能和匈奴打一天一夜,堅持到援軍到來,已經很不錯了。
這真不是李廣的鍋,完全是因為張騫迷路了,晚到了一天。
結果就是四千人死傷超過三千,最後李廣功過相抵,真的是運氣不好。
畢竟誰也想不到,進沙漠和迴家一樣張騫會在大漠迷路啊!
而李廣的最後一戰,那就是漠北之戰了。
也是漢匈之間,大漢取得最高功績的一戰,是大漢最有機會將匈奴徹底打垮的一戰。
這也是李廣唯一的一次迷路,也是他這一生之中,最大的過錯。
因為這次李廣的迷路,導致大漢軍隊未能對匈奴進行有效的合圍,致使匈奴單於帶著部分主力逃走。
在這一戰之後,李廣知道迴去後,必然是要被治罪的,所以在軍中自盡。
其實這也是李廣作的,漢武帝臨行前特地囑咐衛青。
告訴衛青別讓李廣單獨帶隊了,李廣這人邪乎。
衛青也聽了,可李廣最後還是脫離了大部隊,單獨帶隊上了。
然後李廣就有了迷路侯這一稱唿,導致他到最後自裁,可惜了。
可以說,在大漢和匈奴的大會戰。
基本上每一仗都能看到李廣的身影。
可他就是能一點功績不撈。
若是僅僅以這四戰的情況來看。
他確實是沒有資格進入西漢十將中的。
但是李廣混的久,人家在文帝時期,就已經在邊境開始對抗匈奴了。
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中,他還是有大功的。
而在景帝到武帝時期,他也一直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五地防守匈奴。
雖然這是因為他收了梁王的印璽後,被景帝刻意放到這些地方的。
但是他也確確實實的讓邊境平穩了很多年。
仗雖然有,但這些守城戰,他還真就沒輸過,別以為這很容易。
守城相較於進攻而言確實是容易了些。
但要做到基本沒敗績,還是很困難的。
功績方麵他曾帶幾十人,震退了數千匈奴騎兵,算是他有勇有謀的一麵。
總的來說,他在對匈奴進攻戰役中確實功績不多,但在防守戰役中,功績卻是不小的。
別的不說,在漢武帝前中期,那個將星雲集的時代,李廣能做到每戰都有他的身影,者就說明了漢武帝對他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