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提督署常駐襄陽府,節製襄陽鎮、鄖陽鎮兩鎮,統轄前、後、中、左、右五個提標營,兼轄黃州、漢陽二協,以及襄陽城守營、武昌城守營、荊州城守營、蘄州營、德安營、興國營、均光營、荊門營、安陸營等各地方綠營,總兵力達一萬八千多,占了行省兵數的百分之三。


    當然,也有人會問,為什麽一個省才不到兩萬的軍隊,祝灝麾下直屬第一軍卻有兩萬多的滿額編製。其原因很簡單,不是誰都能像祝灝那樣卡bug,利用四川的混亂一而再、再而三擴兵。


    而且,還有個最重要的關鍵原因,他們沒有祝灝有錢,也沒有他那樣完備的工業能力,可以自行製造大部分的武器、裝備,單單給每個人配一頂鋼盔就不是普通的地方督撫能夠做到的。


    但話又說迴來,別看吳鳳柱手底下管著一萬八的正規軍,其實戰鬥力並不強。滿清為了防止綠營造反,一直都在對綠營進行閹割,不僅他們的武器裝備十分落後,駐地也分散得亂七八糟。


    這也造成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一旦遭遇戰爭,除了軍事將領的直屬部隊,其他地方的部隊很難迅速聚齊。首先要由將領發布命令到軍隊駐地,再由駐地趕往指定地點匯合,一來一迴沒個好幾天完不成。


    清軍為何在麵對英、法聯軍,甚至小日本入侵時總是節節敗退,朝政腐敗、軍官貪汙、裝備落後、訓練不足等等是一個,清軍駐紮得散碎也是落敗的重要原因。


    所以,裕祿讓吳鳳柱領襄陽鎮、五個提標營、漢陽協全軍進剿,真就並非一時半會兒可以將這些部隊聚齊。光集合部隊,轉運糧草,部署探馬等等一係列操作下來,就已經是五六天過後了。結果等他走到半路上,兩道南轅北轍的緊急軍令紛至遝來。


    原來,明軍隻花了半個時辰便攻破了宜昌城,守城遊擊將軍投降。隨後,他們並未作過多停留,隻留下了一支千人的步兵團進駐宜昌,其餘部隊則休整半日後於下午坐船直抵素有“楚蜀咽喉”、“三峽門城”之稱的宜都縣。


    宜都城內總共隻有一支百多人的城防綠營,當看到黑壓壓的明軍推著上百門大炮出現在城下時,宜都知縣和綠營千總一合計,直接選擇了投降。


    翌日,明軍如法炮製,一邊順江東下,一邊登岸收複城池。枝江、鬆滋同樣沒有做任何抵抗便被順勢拿下,直到到了荊州城下時,明軍才停下來開始挖掘壕溝、布置防線,做戰前的準備工作。


    荊州一座古老的曆史文化名城,“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荊州建城史長達五千年,自古以來便是荊楚文化的根脈所在,先後有二十代楚國君主在此定都,時間長達四百多年。


    從“天下第一循吏”孫叔敖到明代改革首輔張居正,從荊州走出去的宰相達一百三十八位之多。從愛國詩人屈原到李白、杜甫,曆史上還有大批文人墨客曾在荊州吟詩作賦。


    相比宜昌,荊州這座城市更大,城防也更堅固。而且,荊州城內還有一座占據半座城市的滿城,裏麵住著兩萬七千餘口滿蒙八旗軍戶,在編八旗兵近四千,火炮、洋槍等武器裝備非常完備,論實力絕對不可小覷。


    曾經,荊州駐防八旗在太平天國戰爭時期發揮了獨特作用,當時東南數省獨“荊州完善,安堵無驚”。清軍由此而“無迴顧憂,乃得以其間籌餉練兵,克安慶,援江皖”,最終轉守為攻,攻陷了太平天國京城天京。


    有這個前車之鑒,軍令部裏那些參謀軍官自然不會重蹈覆轍,他們日夜研讀資料,將荊州滿城的布防圖翻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後決定采用圍點打援戰術,一定要拔掉這顆釘子,也才有了明軍圍城挖掘戰壕的這一幕。


    但吳鳳柱此時還不知道明軍針對他和滿蒙八旗的計劃,他拿著兩份軍令頭都要大了。一封是湖北湖南總督裕祿要求他加速趕往宜昌,收複失地的總督諭令,另一封則是荊州將軍祥亨要求他協助圍剿明軍的將軍令。這二人都是他的上級,到底他該聽誰的,這不就左右為難著的嗎。


    反倒是他手下的那個襄陽鎮總兵何長海頗為機靈,他指著地圖上那條彎彎曲曲的線,說道:“軍門您看,這宜昌城緊挨著長江邊,敵人又是乘船走水路來的…”


    “哦!”不等何長海把話說完,吳鳳柱頓時會意,給了何長海一個懂事的眼神,接著他的話說下去:“本提督這就去信長江水師提督,這事他不能幹看著,也得出把力,把這些叛賊給趕下長江喂魚去!本提督就專心對付叛賊的主力,解救祥亨將軍和滿城的軍戶、百姓。”


    “軍門英明!”


    帳中眾位副將、參將什麽的軍官不約而同都拍起了馬屁,一時間,帳中掌聲雷動,讚聲如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鑄漢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把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把氘並收藏重鑄漢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