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禮物贈予你
三國:智誘劉皇叔,軍師乃神人 作者:偉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月英,我說過這是我的禮物贈予你。
答應我接受這份禮物吧。”
黃月英便不再推脫,重重地點點頭。
接下來,他們挑選了幾卷上好的月英紙,並叮嚀幾句注意事項後,二人返迴襄陽。
翌日清晨,孔融頒旨的隊伍終於抵達了襄陽。
劉仁代表劉備受旨,獲知劉備提前出擊的消息後,孔融忍不住讚美。
“當年北海被圍困之時,玄德傾盡全力來援救我們。”
“今逢外夷之患,又展現玄德的俠義之心,如此德才兼具的大臣,實乃朝廷棟梁。”
孔融感歎之餘,滿是向往不能親往前線的遺憾。
看著他的心情,張明心中暗想:孔融如曆史上所說一般擁護王室,與其在與曹老板衝突後慘遭不孝的罪名,倒不如長期在荊州效力劉備。
恭敬行禮後,他安慰地說:
“眾所周知,文舉公忠貞不渝。
正如那句話所述,‘滿河山漢室旗幟,不讓胡騎迴馬空。
’
“願以此身報效國家,不求入關。
您的豐功偉績不可忽視,您六載治學於北海,使得四萬多人免於黃巾之苦,無人能及。”
“因此,在平定邊患之後,教導開化外族的重任非文舉公莫屬。”
孔融的目光移至劉仁身邊,發現了一個英俊的年輕人,讓他的視線亮起。
年輕人的話語以及他未曾聽說的詩篇,不僅如同春風拂麵,更激蕩內心。
“你是南陽張知漢嗎?”
張明再次欠身答道:“沒錯,正是在下。
不知文舉公可曾聽說過我的名字?”
“哈哈!何止是聽說,簡直就是名聲大噪!坦白講,我千裏迢迢來荊州,甚至應曹操調任為南郡太守,就是為了親自見您一麵。
剛剛見麵就有驚喜,真是讓人意想不到。”
“您吟誦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極為動人,可惜未有紙筆。
我們速去驛站,我要將這首詩刻在我的心頭!”
看著孔融抓耳撓腮的神態,他的確是個充滿情感之人,無愧這個讚譽。
孔融的話語也讓張明亮堂心扉一振,他沒想到對手居然已經調任南郡太守,而且此行的目標,竟是與他見麵。
看起來,《 法規》和那三首詩賦在許都的影響比探子上報的內容深遠得多。
而這一切,都展現了文化的非凡魅力。
此刻,張明心裏安定,微微一笑,順手送上一支月亮紙筆。
孔融看到眼前的雪白光潔的紙張,雙眼閃爍著興奮,輕撫紙張,低聲讚歎。
“這……這竟然是……紙?”
“比起左伯紙來,它更柔軟,更潔白,這是一種什麽樣的紙呢?”
這番似乎是互相矛盾的讚美,實際透露出孔融深深的震撼。
“文舉大人,這種紙是由在下改進了左伯紙法得來,名為‘月亮紙’。
不久,它將流傳整個天下。”
“此處不是詳談之地,還請文舉大人到舍下來坐坐吧,我也有些事情要向您請教。”
張明的話語讓孔融身子震動,這句話無疑透露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這種紙可以大量生產。
對此等文人士大夫而言,這意味著怎樣的變革,再清楚不過。
刹那間,他對曹操委他南郡太守之職產生了深深的感激。
關於張明說的請教,他也滿心好奇,沒有猶豫,立刻帶上了邴原,與張明走向後者寓所。
在路上,張明詢問緊跟在孔融身後的那位文士:“文舉大人,這位先生是?”
孔融猛然敲了一下額頭,隨後笑道:“你看我這記性,險些忘了一件大事。”
“這位是北海的邴原,字根矩。
他目前在司空府擔任東閣祭酒,如果你提及邴祭酒,便是指他了。”
邴原則像對待長輩般尊重張明,內心雖然暗暗發笑但沒有戳穿這個小細節。”張知漢才華橫溢,這次我是想與他多加切磋。”
提到邴原的名字,張明內心振奮不已,對於‘建安一龍’的美名,他自然熟知。
表麵上卻不顯露情緒,態度適中地行了一禮。
“能得到邴祭酒親自指教,實不敢當,倒是我要向您討教才對。”
“傳聞邴祭酒少小時哭著求學,激勵了無數士族子弟,實在是我們的楷模。”
邴原也露出了驚訝之色,沒想到這種陳年舊事,張明竟然知曉,而這份認可令他的好感度瞬間提升。
“張知漢過譽了。”
“我曾聽說張知漢幾乎無所不知,一開始並不相信。
今天一見,果然名副其實。”
“年少就有盛名,張知漢麵對榮辱都能泰然處之,這樣的品格更值得我們士人去學習。”
“此次之行,果然不負期待!”
這種讀書人的恭維之詞的確令人如沐春風,兩位之間的交流迅速加深了情感紐帶。
甚至連孔融也不禁打趣道:“行了,你們都是名士,老朽我現在卻是無事可做的清閑之身,閑人就不要講那些高深的道理了。
咱們趕快走,看看閑人能不能聽到名士們不閑時的談話。”
眾人相視一笑,速度自然快了起來。
到了張明的書房,不再過多客套,張明直奔主題。
“我主接管荊州之後,政治和睦,民眾安寧生活。”
“但在文化的推廣上尚無顯著成就。
因此我想鬥膽邀請文舉公發起號召,引領全荊州乃至天下的文人才子共築大典!”
“所謂的大典究竟是什麽呢?”孔融和邴原都全神貫注地聆聽。
集思廣益,籌備典籍
當張明的話題激起兩人的興致,他緩緩解釋道:“所謂盛大的典集,即是自文字記錄誕生以來,集合古今經史、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還包括天文地理、陰陽醫學、兵法道藝等相關著作中的深論。
這些都將匯集成一卷大典,供所有人研習。”
話音方落,一片沉寂中唯有針落地的清音可聞。
良久,孔融與邴原對視一眼,他們的眼中同時閃過震驚與堅毅的神情。
如果此項目能成,它將不隻能開化世人,還足以使他們在曆史中留下不朽的名聲!
孔融率先表達了決心,語氣莊重:“我知曉你治學之才,務請讓我一同參與此事。”
邴原緊接著,聲音堅決:“更有我也在其中!”
他宣告:“從今日起,我邴原不再是我所在司空府的祭酒職位,隻為這一部偉大的典集貢獻一席之地作為編纂官。”
張明顯然也為之震撼,未曾想到邴原會直接宣布辭去官位,然而,看著孔融的態度,這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原來他在這些大學問家心中的地位被低估了。
有了這些大儒的投入,整個荊州將迎來更多儒家巨匠,而他們 群的學子必定也會如雲般湧向荊州,從而拉開文化交流的第一步——引進人才。
人才的引入工作,將由此全麵開展!
思考至此,張明鞠躬致謝。”既已如此,編寫典集之事就勞煩文舉公與根矩公操心吧。”
接下來,三人詳細商議各項細則內容。
他們無需他人提醒,都明白,完成如此宏圖大典非同小可,單靠幾個人是力有未逮的。
荊州參與的還有龐德公、黃公、水鏡先生和張仲景等諸多名士。
黃公專長工藝技巧,水鏡先生通曉秘術與軍事理論,張仲景堪稱當代醫聖,都是各領域的精英。
以此為例子,孔融和邴原明白編寫典籍需要集結各路人傑。
因此,三人決定首先,由他們二人廣發請帖召集四海文人,待各類人才聚齊後再啟動書籍的編纂工作。
而在荊州,財力消耗將是另一擔憂,但得益於三才酒的產出與月英紙的未來銷量,這倒是不必過多擔心的事情。
安排妥孔融和邴原,又為他們引薦給龐德公等人之後,張明顯然仍有重任在身。
他在三天忙碌之後,收悉前線戰報:
“老劉送來了糧草支援,曹操也動用了超過一萬騎兵嗎?”
“查看情報得知,老劉與曹操兵馬合並,已經渡過箕關前往東垣。”
“鮮卑將領步度根試圖打破安邑堅固之城,未能攻下,他們現在轉向南方的弘農地區。
不過,弘農有楊家豪閥盤根錯節,估計問題不大。”
“照此推斷,步度根的選擇隻能指向長安了。”
“華陰易守難攻,越過華陰即進入關中平原,這片地方對騎兵而言是最適宜衝鋒的區域。
步度根即使略顯智謀不足,也應明白該進攻長安了。”
“看來來這位步度根並非特別機靈。”
“好了,目前編製典籍的事情我不參與,正好利用這段時間提高老劉在輿論上的影響力,並借此打擊一下曹操的士氣。
以免他以為荊州的糧草是輕易可拿的。”
舒展開慵懶的身軀,他安排龐統和鄧芝輔助伊籍等人料理荊州政事,派遣張繡駐守襄陽穩定局勢,同時帶著裴元紹及親衛部隊,徑直朝漢水畔的鷹揚軍營行去。
“漢升、子烈,你們準備就緒了嗎?”
黃忠和陳武已早早等候,見張明詢問,陳武抱拳答道:
“軍師放心,討逆水軍已打通丹水路線,保證了大部隊通行無礙。”
答應我接受這份禮物吧。”
黃月英便不再推脫,重重地點點頭。
接下來,他們挑選了幾卷上好的月英紙,並叮嚀幾句注意事項後,二人返迴襄陽。
翌日清晨,孔融頒旨的隊伍終於抵達了襄陽。
劉仁代表劉備受旨,獲知劉備提前出擊的消息後,孔融忍不住讚美。
“當年北海被圍困之時,玄德傾盡全力來援救我們。”
“今逢外夷之患,又展現玄德的俠義之心,如此德才兼具的大臣,實乃朝廷棟梁。”
孔融感歎之餘,滿是向往不能親往前線的遺憾。
看著他的心情,張明心中暗想:孔融如曆史上所說一般擁護王室,與其在與曹老板衝突後慘遭不孝的罪名,倒不如長期在荊州效力劉備。
恭敬行禮後,他安慰地說:
“眾所周知,文舉公忠貞不渝。
正如那句話所述,‘滿河山漢室旗幟,不讓胡騎迴馬空。
’
“願以此身報效國家,不求入關。
您的豐功偉績不可忽視,您六載治學於北海,使得四萬多人免於黃巾之苦,無人能及。”
“因此,在平定邊患之後,教導開化外族的重任非文舉公莫屬。”
孔融的目光移至劉仁身邊,發現了一個英俊的年輕人,讓他的視線亮起。
年輕人的話語以及他未曾聽說的詩篇,不僅如同春風拂麵,更激蕩內心。
“你是南陽張知漢嗎?”
張明再次欠身答道:“沒錯,正是在下。
不知文舉公可曾聽說過我的名字?”
“哈哈!何止是聽說,簡直就是名聲大噪!坦白講,我千裏迢迢來荊州,甚至應曹操調任為南郡太守,就是為了親自見您一麵。
剛剛見麵就有驚喜,真是讓人意想不到。”
“您吟誦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極為動人,可惜未有紙筆。
我們速去驛站,我要將這首詩刻在我的心頭!”
看著孔融抓耳撓腮的神態,他的確是個充滿情感之人,無愧這個讚譽。
孔融的話語也讓張明亮堂心扉一振,他沒想到對手居然已經調任南郡太守,而且此行的目標,竟是與他見麵。
看起來,《 法規》和那三首詩賦在許都的影響比探子上報的內容深遠得多。
而這一切,都展現了文化的非凡魅力。
此刻,張明心裏安定,微微一笑,順手送上一支月亮紙筆。
孔融看到眼前的雪白光潔的紙張,雙眼閃爍著興奮,輕撫紙張,低聲讚歎。
“這……這竟然是……紙?”
“比起左伯紙來,它更柔軟,更潔白,這是一種什麽樣的紙呢?”
這番似乎是互相矛盾的讚美,實際透露出孔融深深的震撼。
“文舉大人,這種紙是由在下改進了左伯紙法得來,名為‘月亮紙’。
不久,它將流傳整個天下。”
“此處不是詳談之地,還請文舉大人到舍下來坐坐吧,我也有些事情要向您請教。”
張明的話語讓孔融身子震動,這句話無疑透露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這種紙可以大量生產。
對此等文人士大夫而言,這意味著怎樣的變革,再清楚不過。
刹那間,他對曹操委他南郡太守之職產生了深深的感激。
關於張明說的請教,他也滿心好奇,沒有猶豫,立刻帶上了邴原,與張明走向後者寓所。
在路上,張明詢問緊跟在孔融身後的那位文士:“文舉大人,這位先生是?”
孔融猛然敲了一下額頭,隨後笑道:“你看我這記性,險些忘了一件大事。”
“這位是北海的邴原,字根矩。
他目前在司空府擔任東閣祭酒,如果你提及邴祭酒,便是指他了。”
邴原則像對待長輩般尊重張明,內心雖然暗暗發笑但沒有戳穿這個小細節。”張知漢才華橫溢,這次我是想與他多加切磋。”
提到邴原的名字,張明內心振奮不已,對於‘建安一龍’的美名,他自然熟知。
表麵上卻不顯露情緒,態度適中地行了一禮。
“能得到邴祭酒親自指教,實不敢當,倒是我要向您討教才對。”
“傳聞邴祭酒少小時哭著求學,激勵了無數士族子弟,實在是我們的楷模。”
邴原也露出了驚訝之色,沒想到這種陳年舊事,張明竟然知曉,而這份認可令他的好感度瞬間提升。
“張知漢過譽了。”
“我曾聽說張知漢幾乎無所不知,一開始並不相信。
今天一見,果然名副其實。”
“年少就有盛名,張知漢麵對榮辱都能泰然處之,這樣的品格更值得我們士人去學習。”
“此次之行,果然不負期待!”
這種讀書人的恭維之詞的確令人如沐春風,兩位之間的交流迅速加深了情感紐帶。
甚至連孔融也不禁打趣道:“行了,你們都是名士,老朽我現在卻是無事可做的清閑之身,閑人就不要講那些高深的道理了。
咱們趕快走,看看閑人能不能聽到名士們不閑時的談話。”
眾人相視一笑,速度自然快了起來。
到了張明的書房,不再過多客套,張明直奔主題。
“我主接管荊州之後,政治和睦,民眾安寧生活。”
“但在文化的推廣上尚無顯著成就。
因此我想鬥膽邀請文舉公發起號召,引領全荊州乃至天下的文人才子共築大典!”
“所謂的大典究竟是什麽呢?”孔融和邴原都全神貫注地聆聽。
集思廣益,籌備典籍
當張明的話題激起兩人的興致,他緩緩解釋道:“所謂盛大的典集,即是自文字記錄誕生以來,集合古今經史、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還包括天文地理、陰陽醫學、兵法道藝等相關著作中的深論。
這些都將匯集成一卷大典,供所有人研習。”
話音方落,一片沉寂中唯有針落地的清音可聞。
良久,孔融與邴原對視一眼,他們的眼中同時閃過震驚與堅毅的神情。
如果此項目能成,它將不隻能開化世人,還足以使他們在曆史中留下不朽的名聲!
孔融率先表達了決心,語氣莊重:“我知曉你治學之才,務請讓我一同參與此事。”
邴原緊接著,聲音堅決:“更有我也在其中!”
他宣告:“從今日起,我邴原不再是我所在司空府的祭酒職位,隻為這一部偉大的典集貢獻一席之地作為編纂官。”
張明顯然也為之震撼,未曾想到邴原會直接宣布辭去官位,然而,看著孔融的態度,這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原來他在這些大學問家心中的地位被低估了。
有了這些大儒的投入,整個荊州將迎來更多儒家巨匠,而他們 群的學子必定也會如雲般湧向荊州,從而拉開文化交流的第一步——引進人才。
人才的引入工作,將由此全麵開展!
思考至此,張明鞠躬致謝。”既已如此,編寫典集之事就勞煩文舉公與根矩公操心吧。”
接下來,三人詳細商議各項細則內容。
他們無需他人提醒,都明白,完成如此宏圖大典非同小可,單靠幾個人是力有未逮的。
荊州參與的還有龐德公、黃公、水鏡先生和張仲景等諸多名士。
黃公專長工藝技巧,水鏡先生通曉秘術與軍事理論,張仲景堪稱當代醫聖,都是各領域的精英。
以此為例子,孔融和邴原明白編寫典籍需要集結各路人傑。
因此,三人決定首先,由他們二人廣發請帖召集四海文人,待各類人才聚齊後再啟動書籍的編纂工作。
而在荊州,財力消耗將是另一擔憂,但得益於三才酒的產出與月英紙的未來銷量,這倒是不必過多擔心的事情。
安排妥孔融和邴原,又為他們引薦給龐德公等人之後,張明顯然仍有重任在身。
他在三天忙碌之後,收悉前線戰報:
“老劉送來了糧草支援,曹操也動用了超過一萬騎兵嗎?”
“查看情報得知,老劉與曹操兵馬合並,已經渡過箕關前往東垣。”
“鮮卑將領步度根試圖打破安邑堅固之城,未能攻下,他們現在轉向南方的弘農地區。
不過,弘農有楊家豪閥盤根錯節,估計問題不大。”
“照此推斷,步度根的選擇隻能指向長安了。”
“華陰易守難攻,越過華陰即進入關中平原,這片地方對騎兵而言是最適宜衝鋒的區域。
步度根即使略顯智謀不足,也應明白該進攻長安了。”
“看來來這位步度根並非特別機靈。”
“好了,目前編製典籍的事情我不參與,正好利用這段時間提高老劉在輿論上的影響力,並借此打擊一下曹操的士氣。
以免他以為荊州的糧草是輕易可拿的。”
舒展開慵懶的身軀,他安排龐統和鄧芝輔助伊籍等人料理荊州政事,派遣張繡駐守襄陽穩定局勢,同時帶著裴元紹及親衛部隊,徑直朝漢水畔的鷹揚軍營行去。
“漢升、子烈,你們準備就緒了嗎?”
黃忠和陳武已早早等候,見張明詢問,陳武抱拳答道:
“軍師放心,討逆水軍已打通丹水路線,保證了大部隊通行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