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擁有尋陽之舟
三國:智誘劉皇叔,軍師乃神人 作者:偉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軍師托付我的話,我保證一字不漏地傳達,告辭!”
說完,他轉身離開。
張銘不禁搖頭輕笑,這些表麵恩怨分明的話語,實際上透露出朱然內心的不甘。
這樣一個愣頭青,迴去後不和太史慈鬧翻才怪。
“太史慈,這次,我要讓你徹底死心對孫權!”
心中暗自決定,張銘下令啟航。
再不走,大火就要燒到自己了。
艦隊駛離柴桑港後,張飛終於忍不住問道:
“軍師,我們為什麽不返迴攻打柴桑呢?城裏應該沒人了吧?還有朱然,就這樣放他走了?”
張銘微微一笑,沒有直接迴答張飛的問題,而是看向龐統。
“士元,怎麽樣?想到我們要去哪裏了嗎?”
龐統此刻胸有成竹,答道:“先去尋陽,然後是下雉!”
“軍師,我的建議正確嗎?”
,守護下雉之城
張銘滿意地點點頭,龐統這次給出了正確的方向。
這時,他才迴應張飛:“翼德,現在的柴桑,就像一塊雞肋。”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這個比喻讓龐統眼前一亮,覺得非常貼切。
連張飛也若有所思,陷入了深思。
張銘接著說:“而且你知道,柴桑城下的情況,太史子義正率五百人守城。即使想要強攻,代價也會不小。”
“與其硬碰硬,不如放棄。畢竟奇襲柴桑的目標已經達到,江東水軍短時間內恐怕難以恢複元氣。”
“翼德,你覺得奪取江東需要十年嗎?”
看著張銘嘴角自信的笑容,張飛豁然開朗。
沒錯!
與其在柴桑城下拚個你死我活,損失兵力,不如撤退,給孫權一個教訓更為痛快。
接著,張銘解釋道:“至於放朱然迴去的原因,自然是為了讓他繼續懷疑太史慈,為將來收服太史慈打下基礎。”
“你們知道嗎,朱然可是孫權的同窗好友?”
張飛和龐統麵麵相覷,顯然不清楚。
張銘點頭道:“你們知道孫權的孝廉是誰推薦的嗎?”
兩人再次搖頭,表示不知道。
張銘微笑道:“不是別人,正是朱然的舅父,也是他的從父,吳郡太守朱治舉薦的。”
“這就意味著,他們全家都是孫權的堅定支持者。”
“朱然身為孫權的心腹,卻未隨軍西征,反而在柴桑擔任太史慈的副將,甚至在戰事中還有罷免太史慈主將的權力。”
“他在柴桑究竟扮演什麽角色,我想你們應該明白了。”
龐統聞言,率先領悟了張銘的意思。
隨後,張飛雖然之前已聽過張銘多次談論各地英傑,但仍忍不住讚歎道:“嘿,軍師真是神機妙算,怎麽什麽都知道似的?”
“如果不是我知道軍師是南陽人士,甚至都要懷疑你是不是江東本地人了。”
龐統笑著補充:“張將軍此言差矣,依我看,就算是江東本地人,也可能沒有像軍師這般詳盡了解這些事跡。”
張飛聽完,深表讚同。
然而,張銘隻是微微一笑,毫不在意,轉向龐統問道:
“既然士元已經知道下一步是去尋找陽和下雉,不如說說,為何選擇這兩個地方呢?”
張飛也被勾起了好奇心。
“對啊,為什麽呢?”
“我們直接從背後偷襲孫權,給他們一個措手不及,不是更有 嗎?”
張銘並未迴答,反而示意龐統來解釋。
龐統明白這是張銘給予他展現才華的機會,張飛何等人物?他是劉備的三弟,是劉備集團核心圈子的關鍵人物。
能否贏得張飛的真心認同,就看這次的迴答了!
龐統立刻嚴肅起來,稍作思考,整理了語言,說道:
“我先迴答將軍的問題,為何不能直接突襲孫權,原因有三點。”
“其一,下雉位於吳與楚的交界處,是連接荊揚的重要通道,孫權不可能不在那裏設防。”
“因此,想要悄無聲息地通過,恐怕不易實現。”
“其二,柴桑的情報很可能很快就會傳到孫權那裏,那時我們的突襲可能不到達到預期效果。”
“同時,孫權對後方的防護也不會疏忽。”
“其三,雖然將軍帶來的是荊州本地的精銳,但他們擅長的可能是陸戰而非水戰,麵對江東水軍,這可能會成為劣勢。”
龐統的分析簡潔有力,深入淺出,張飛聽得頻頻點頭。
張銘看到龐統理解了自己的意圖,也點頭讚許。隻要得到張飛的認可,龐統就能更快地融入劉備的核心圈子。
接著,龐統轉向張銘,繼續道:“至於選擇這兩個地方的原因,古人已有定論。”
“淮南伍被曾勸淮南王說:‘越過衡山攻打廬江,占據尋陽的船隻,守住下雉的城池,控製九江的河口,阻斷豫章的交通’。”
“這意味著,攻占衡山國並進攻廬江,隻要控製住尋陽的船隻,固守下雉,再在九江邊駐軍,就能切斷豫章的進出之路。”
“因此,軍師計劃堅守下雉,切斷孫權的退路,同時占領尋陽,為來年春天攻占廬江做準備。”
“不知我說的,軍師認為是否正確?”
龐統所說的正是張銘心中所想,這讓張銘對龐統充滿期待。
見到張銘點頭,龐統欣喜若狂,仿佛得到了老師的肯定。
但他仍有疑問,便問道:“軍師,統還有兩點不解。”
“士元盡管說,”張銘做了個邀請的手勢。
龐統接著道:“首先,即使尋陽守衛不嚴,但下雉要塞孫權不可能不知,難道他會不派兵防守嗎?”
張銘微笑著,開始為龐統解答疑惑。
很顯然,孫權會在邾縣、樊口、蘄春、下雉這條補給線的關鍵點部署兵力。”
\"然而即便如此,我相信士兵數量會是逐漸減少的配置。\"
龐統略作深思,表情若有所思。
張銘接著說:“另外,柴桑那邊的消息應該與我們到達下雉的時間相近。”
“更何況,這種級別的緊急軍情絕不會在路上耽誤,所以下雉的守軍並不清楚柴桑發生的事情。”
“因此,我們可以偽裝成運糧隊伍,輕易拿下下雉。”
龐統聞言,豁然開朗。
畢竟,那些船隻原本就在柴桑大營,又有江東降兵,要 下雉,確實不難。同樣的道理,攻取尋陽也會更為順利。
但他還有一個不解的問題:“軍師,即使我們占領了下雉和尋陽,誰來駐守呢?”
張銘輕輕搖動羽扇,胸有成竹地迴答:“尋陽何必派人鎮守?”
這句話讓龐統一時難以理解,但張銘沒有賣關子,繼續解釋:“廬江郡北部至大別山南部都是平原,有利於騎兵突襲。”
“主公手下的趙雲龍膽騎兵一旦到達,我想孫權不會冒險穿越尋陽,選擇走廬 吧?”
龐統內心震動,他才知道劉備陣營裏還有騎兵。
隨後,按照張銘的策略,張飛的破虜軍化裝成糧船隊伍,先攻下雉。然後他們又偽裝成敗逃的北軍,攻下尋陽,留下三千人駐守,將尋陽的船隻悉數集結到下雉港口。
直到這時,孫權才收到柴桑的緊急情報。
路線被切斷,十萬兵馬的孫權慌亂起來,原來張銘不在長沙?
得知柴桑遭受襲擊,水營戰船和船廠全部被大火吞噬的消息,孫權驚愕不已。這份情報由他的親信朱然親手寫下,真實無誤。
情報中附有豫章太守的急報原件,詳細敘述了張飛挑戰、太史慈與他在柴桑城下的激戰,接著水營失火,太史慈拒絕救火,因此孫權當場撤職,親自率兵去救火的過程。之後,孫權不敵張飛,遭遇伏擊,甚至被活捉,但又被張銘釋放,這些細節也毫無保留地記載在內。
然而,朱然的信中並未提及太史慈不願救援的原因,而是重點描述了張飛和太史慈的關係,以及張銘托他帶給太史慈的話語。目前,為防太史慈投敵,朱然已將其暫時關押。
“這個太史慈,膽子真大!”
“如果他和義封聯手救援,有他在,義封或許能擊敗張銘。”
“可惡,可恨!”
“這張銘到底是怎麽迴事?他在長沙負責疫情,怎麽會跑到柴桑去?”
孫權用力拍了一下桌子,完全忽視了手指傳來的劇痛,他的思緒全被張銘這個名字占據,無法理解為何他會離開長沙。
然而孫權並未懷疑長沙的疫情,畢竟這種事情無法隱瞞,就連張銘抵達長沙的消息,也是江東情報人員確認後才通報,促使那些頑固派最終同意出兵。
“一個龐統,一個太史慈,真可惡!”
“果然不是我們江東的人,他們的心思必定不同。”
“來人!”
“請元歎、子敬、子山前來商議。”
吩咐完畢,士兵正欲傳達命令。
“等一下!”
“順便把子瑜也叫上,希望他不會讓我失望。”
孫權又補上一個名字。
“遵命!”
士兵轉身離開。
“再等等!”
“還有……公瑾也一起!”
“嗯,去吧。”
孫權遲疑片刻,最後還是決定通知周瑜。他意識到僅憑自己的智囊團可能不夠保險。
不久,顧雍、魯肅、步騭、諸葛瑾及周瑜相繼來到孫權的大帳。看著坐在首位,神情疲憊,用手托腮的孫權,眾人麵麵相覷。
說完,他轉身離開。
張銘不禁搖頭輕笑,這些表麵恩怨分明的話語,實際上透露出朱然內心的不甘。
這樣一個愣頭青,迴去後不和太史慈鬧翻才怪。
“太史慈,這次,我要讓你徹底死心對孫權!”
心中暗自決定,張銘下令啟航。
再不走,大火就要燒到自己了。
艦隊駛離柴桑港後,張飛終於忍不住問道:
“軍師,我們為什麽不返迴攻打柴桑呢?城裏應該沒人了吧?還有朱然,就這樣放他走了?”
張銘微微一笑,沒有直接迴答張飛的問題,而是看向龐統。
“士元,怎麽樣?想到我們要去哪裏了嗎?”
龐統此刻胸有成竹,答道:“先去尋陽,然後是下雉!”
“軍師,我的建議正確嗎?”
,守護下雉之城
張銘滿意地點點頭,龐統這次給出了正確的方向。
這時,他才迴應張飛:“翼德,現在的柴桑,就像一塊雞肋。”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這個比喻讓龐統眼前一亮,覺得非常貼切。
連張飛也若有所思,陷入了深思。
張銘接著說:“而且你知道,柴桑城下的情況,太史子義正率五百人守城。即使想要強攻,代價也會不小。”
“與其硬碰硬,不如放棄。畢竟奇襲柴桑的目標已經達到,江東水軍短時間內恐怕難以恢複元氣。”
“翼德,你覺得奪取江東需要十年嗎?”
看著張銘嘴角自信的笑容,張飛豁然開朗。
沒錯!
與其在柴桑城下拚個你死我活,損失兵力,不如撤退,給孫權一個教訓更為痛快。
接著,張銘解釋道:“至於放朱然迴去的原因,自然是為了讓他繼續懷疑太史慈,為將來收服太史慈打下基礎。”
“你們知道嗎,朱然可是孫權的同窗好友?”
張飛和龐統麵麵相覷,顯然不清楚。
張銘點頭道:“你們知道孫權的孝廉是誰推薦的嗎?”
兩人再次搖頭,表示不知道。
張銘微笑道:“不是別人,正是朱然的舅父,也是他的從父,吳郡太守朱治舉薦的。”
“這就意味著,他們全家都是孫權的堅定支持者。”
“朱然身為孫權的心腹,卻未隨軍西征,反而在柴桑擔任太史慈的副將,甚至在戰事中還有罷免太史慈主將的權力。”
“他在柴桑究竟扮演什麽角色,我想你們應該明白了。”
龐統聞言,率先領悟了張銘的意思。
隨後,張飛雖然之前已聽過張銘多次談論各地英傑,但仍忍不住讚歎道:“嘿,軍師真是神機妙算,怎麽什麽都知道似的?”
“如果不是我知道軍師是南陽人士,甚至都要懷疑你是不是江東本地人了。”
龐統笑著補充:“張將軍此言差矣,依我看,就算是江東本地人,也可能沒有像軍師這般詳盡了解這些事跡。”
張飛聽完,深表讚同。
然而,張銘隻是微微一笑,毫不在意,轉向龐統問道:
“既然士元已經知道下一步是去尋找陽和下雉,不如說說,為何選擇這兩個地方呢?”
張飛也被勾起了好奇心。
“對啊,為什麽呢?”
“我們直接從背後偷襲孫權,給他們一個措手不及,不是更有 嗎?”
張銘並未迴答,反而示意龐統來解釋。
龐統明白這是張銘給予他展現才華的機會,張飛何等人物?他是劉備的三弟,是劉備集團核心圈子的關鍵人物。
能否贏得張飛的真心認同,就看這次的迴答了!
龐統立刻嚴肅起來,稍作思考,整理了語言,說道:
“我先迴答將軍的問題,為何不能直接突襲孫權,原因有三點。”
“其一,下雉位於吳與楚的交界處,是連接荊揚的重要通道,孫權不可能不在那裏設防。”
“因此,想要悄無聲息地通過,恐怕不易實現。”
“其二,柴桑的情報很可能很快就會傳到孫權那裏,那時我們的突襲可能不到達到預期效果。”
“同時,孫權對後方的防護也不會疏忽。”
“其三,雖然將軍帶來的是荊州本地的精銳,但他們擅長的可能是陸戰而非水戰,麵對江東水軍,這可能會成為劣勢。”
龐統的分析簡潔有力,深入淺出,張飛聽得頻頻點頭。
張銘看到龐統理解了自己的意圖,也點頭讚許。隻要得到張飛的認可,龐統就能更快地融入劉備的核心圈子。
接著,龐統轉向張銘,繼續道:“至於選擇這兩個地方的原因,古人已有定論。”
“淮南伍被曾勸淮南王說:‘越過衡山攻打廬江,占據尋陽的船隻,守住下雉的城池,控製九江的河口,阻斷豫章的交通’。”
“這意味著,攻占衡山國並進攻廬江,隻要控製住尋陽的船隻,固守下雉,再在九江邊駐軍,就能切斷豫章的進出之路。”
“因此,軍師計劃堅守下雉,切斷孫權的退路,同時占領尋陽,為來年春天攻占廬江做準備。”
“不知我說的,軍師認為是否正確?”
龐統所說的正是張銘心中所想,這讓張銘對龐統充滿期待。
見到張銘點頭,龐統欣喜若狂,仿佛得到了老師的肯定。
但他仍有疑問,便問道:“軍師,統還有兩點不解。”
“士元盡管說,”張銘做了個邀請的手勢。
龐統接著道:“首先,即使尋陽守衛不嚴,但下雉要塞孫權不可能不知,難道他會不派兵防守嗎?”
張銘微笑著,開始為龐統解答疑惑。
很顯然,孫權會在邾縣、樊口、蘄春、下雉這條補給線的關鍵點部署兵力。”
\"然而即便如此,我相信士兵數量會是逐漸減少的配置。\"
龐統略作深思,表情若有所思。
張銘接著說:“另外,柴桑那邊的消息應該與我們到達下雉的時間相近。”
“更何況,這種級別的緊急軍情絕不會在路上耽誤,所以下雉的守軍並不清楚柴桑發生的事情。”
“因此,我們可以偽裝成運糧隊伍,輕易拿下下雉。”
龐統聞言,豁然開朗。
畢竟,那些船隻原本就在柴桑大營,又有江東降兵,要 下雉,確實不難。同樣的道理,攻取尋陽也會更為順利。
但他還有一個不解的問題:“軍師,即使我們占領了下雉和尋陽,誰來駐守呢?”
張銘輕輕搖動羽扇,胸有成竹地迴答:“尋陽何必派人鎮守?”
這句話讓龐統一時難以理解,但張銘沒有賣關子,繼續解釋:“廬江郡北部至大別山南部都是平原,有利於騎兵突襲。”
“主公手下的趙雲龍膽騎兵一旦到達,我想孫權不會冒險穿越尋陽,選擇走廬 吧?”
龐統內心震動,他才知道劉備陣營裏還有騎兵。
隨後,按照張銘的策略,張飛的破虜軍化裝成糧船隊伍,先攻下雉。然後他們又偽裝成敗逃的北軍,攻下尋陽,留下三千人駐守,將尋陽的船隻悉數集結到下雉港口。
直到這時,孫權才收到柴桑的緊急情報。
路線被切斷,十萬兵馬的孫權慌亂起來,原來張銘不在長沙?
得知柴桑遭受襲擊,水營戰船和船廠全部被大火吞噬的消息,孫權驚愕不已。這份情報由他的親信朱然親手寫下,真實無誤。
情報中附有豫章太守的急報原件,詳細敘述了張飛挑戰、太史慈與他在柴桑城下的激戰,接著水營失火,太史慈拒絕救火,因此孫權當場撤職,親自率兵去救火的過程。之後,孫權不敵張飛,遭遇伏擊,甚至被活捉,但又被張銘釋放,這些細節也毫無保留地記載在內。
然而,朱然的信中並未提及太史慈不願救援的原因,而是重點描述了張飛和太史慈的關係,以及張銘托他帶給太史慈的話語。目前,為防太史慈投敵,朱然已將其暫時關押。
“這個太史慈,膽子真大!”
“如果他和義封聯手救援,有他在,義封或許能擊敗張銘。”
“可惡,可恨!”
“這張銘到底是怎麽迴事?他在長沙負責疫情,怎麽會跑到柴桑去?”
孫權用力拍了一下桌子,完全忽視了手指傳來的劇痛,他的思緒全被張銘這個名字占據,無法理解為何他會離開長沙。
然而孫權並未懷疑長沙的疫情,畢竟這種事情無法隱瞞,就連張銘抵達長沙的消息,也是江東情報人員確認後才通報,促使那些頑固派最終同意出兵。
“一個龐統,一個太史慈,真可惡!”
“果然不是我們江東的人,他們的心思必定不同。”
“來人!”
“請元歎、子敬、子山前來商議。”
吩咐完畢,士兵正欲傳達命令。
“等一下!”
“順便把子瑜也叫上,希望他不會讓我失望。”
孫權又補上一個名字。
“遵命!”
士兵轉身離開。
“再等等!”
“還有……公瑾也一起!”
“嗯,去吧。”
孫權遲疑片刻,最後還是決定通知周瑜。他意識到僅憑自己的智囊團可能不夠保險。
不久,顧雍、魯肅、步騭、諸葛瑾及周瑜相繼來到孫權的大帳。看著坐在首位,神情疲憊,用手托腮的孫權,眾人麵麵相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