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闊別宛城,荊州諸城布局
三國:智誘劉皇叔,軍師乃神人 作者:偉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此,隻要張羨出兵,就能牽製劉備,讓他無法抽身。”
隨著郭嘉的進一步解析,曹操豁然開朗。
確實!
他隻關注張銘的強大,卻忽視了戰爭最基本的法則。
再強大,沒有足夠的糧草支持,也隻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如今的劉備,也隻是剛拿下襄陽,劉表一日不死,荊州一日不穩,沒有兩三年的積累,想發動大規模戰爭幾乎是不可能的!
到時候,說不定他已經占領了河北。
想通這一切,曹操立刻給張羨寫了一封信,並全麵采納郭嘉的建議,準備參與曲轅犁的推廣事宜,甚至給予張銘典農中郎將的官職。
與此同時,
身處襄陽,身為荊州別駕的張銘對此尚不知曉,他不經意間成為了第二個典農中郎將。
由於江東有意封鎖孫策去世的消息,直到五月初,才有細作帶迴確切情報。
雖然張銘早知曆史上孫策是在四月去世,但他不敢肯定,現實中孫策是否會在同一時刻遭遇不幸。
結果揭曉時,
這讓張銘聯想到,孫策的死絕非簡單的許貢門客複仇那麽簡單,很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張銘心中有所懷疑,但沒有確鑿證據,也無法與人分享。
“知漢,你在想什麽呢?”劉備打斷了他的思緒。
“孫策一死,江夏的威脅解除,你覺得劉表會召迴黃祖嗎?”
劉備的話將張銘的思維拉迴現實。
“主公放心,若在過去,劉表必定會這麽做。但他知道我娶了月英,應該不會再召黃祖迴來。”
“江夏的黃祖也是黃家一脈,而且他與劉表的關係更像是合作關係,而非單純的主從關係。”
聽了張銘的分析,劉備稍稍安心。
“知漢,大軍已經休整了一個多月,劉磐已率軍趕往江陵,我們何時南下江陵呢?”
張銘輕輕搖動羽扇,微笑著迴答:
“主公,不必急於一時。”
“先等待許都使者的消息,再觀察荊北各地的巡查結果,還有我們的第一批三才酒銷售情況。”
“對了,主公,這次去許都的隊伍,是否也要保持低調?”
劉備聞言,不禁笑了笑。
“當然,畢竟裏麵還有陛下禦賜的美酒。”
隨後,他想起一件事,眉頭皺起一絲憂慮,急忙問道:“知漢,我們的天地人三才酒,不會被曹操仿造吧?”
“我記得當初送曲轅犁時,你就說過,與其防別人仿造,不如大方送出。”
第122章 “反正最終是為了讓百姓受益,如果能邀請天下的諸侯共同參與,就能更快惠及民眾。”
“那麽這酒,會不會也……”
張銘堅定地迴答:“主公放心,這款酒的釀造技術,隻有我和月英掌握,其他人學不來。”
“而且現在釀酒坊已經實施軍事化管理,況且我們是先行者,等我們賺得盆滿缽滿後,即使別人學會,也無法賣出現在的價格,無需擔心。”
盡管劉備不止一次聽到這種新鮮的說法,但他依然感到軍師的措辭精準無比!
既然軍師這麽說,那就沒問題了。
於是劉備不再多問,畢竟軍師曾說過,專業的事交給專業人士處理。
天地人三種不同窖藏的酒,由糜家和黃家聯手銷售,兩家各抽取一成利潤,剩下的劉備自己兩成,軍師張銘兩成,剩下的五成用於軍隊建設。
然而此刻,張銘的思緒轉向了改進造紙技術。
有個大發明家的夫人,真是求名求利都不過分啊。
因此,張銘決定今後改良出的紙就命名為“月英紙”!
這時,諸葛亮匆匆進來報告:
“主公、軍師,賈先生迴來了。”
襄陽州牧府外,賈詡風塵仆仆,身後跟著崔鈞、石韜和孟建三人,還有一些士兵。
當他們四人準備進入府邸時,劉備正帶著張銘和諸葛亮快步迎出來。
雖然並非第一次見劉備親自迎接,但賈詡每次心裏都會湧起感動。然而當他看到劉備身邊微笑的張銘,嘴角不由自主地抽搐了幾下。
自從劉備攻下襄陽後,他就護送著文武官員的家人一同來到這裏,同時也是為了履行賭約。
他萬萬沒想到,張銘竟然如此不客氣!
在張銘的推薦下,他暫時擔任郡從事,負責監督郡內的文書工作並揭露違法行為。
原本這個職位應由一郡一人擔任,但由於劉備實際控製的土地僅限於南陽全郡和南郡的襄陽與宜城,這兩個地方暫時劃歸南陽郡管轄。
此外,
鹿門書院遷移到襄陽城,規模擴大並納入官方機構,張銘掛上了院正的虛職,順便安排他擔任講師,專門教授戰術思想課程。
不過當時,他被張銘描繪的宏大願景所吸引,欣然接受了。
然而後來他發現,這所謂的戰術思想課程並不簡單!
諸葛亮是他的主要學生,徐庶、崔鈞、石韜和孟建等人輔助,一個戰術或戰役的討論常常持續一整天!
這還不夠!
因為攻占襄陽,劉備征召了很多世家子弟,但目前地盤有限,許多職位已有人填補。
於是他馬不停蹄地在各個縣巡查,揭露非法行為。
幸好張銘還算有心,讓崔鈞、石韜和孟建三人陪著他,有了這三人,才不至於讓他累死。
看著劉備走近,賈詡終於把目光從張銘的笑容上移開,躬身行禮:“主公。”
劉備急忙扶起賈詡,關切地說道:“文和,快起來,這次辛苦你了。我已經備好了茶水,你快喝一口,稍作休息再談。”
接著,他對三個晚輩——州平、廣元和公威喊道:“孩子們,這次出去有什麽收獲嗎?”
在交談中,劉備不忘照顧每個人的感受,充分展現了他的獨特人格魅力。
崔鈞和石韜看著,幾乎要脫口而出對劉備的讚譽,但還是忍住了。
路上,看到賈詡步履輕盈,張銘心中充滿欣慰。他快步走到賈詡身邊,誠摯地說:
“先生,您這次確實辛苦了。”
“不過先生放心,迴來後,您的郡從事職務就不再需要擔任了。”
還沒等賈詡問起,張銘微笑著補充道:“治中之位,主公一直為你保留,待會兒商議完畢,應該會有正式任命。”
賈詡一時失衡,但隨後心中湧上一種莫名的喜悅,這是怎麽迴事?
看著張銘,賈詡本想迴應一句“軍師也很辛苦”。但他仔細想了想,諸葛亮和徐庶分擔了大部分瑣事,劉備又獨斷大事,似乎隻有晚上處理文書工作可能比較繁重。
然而,荊州如今繁榮昌盛的局麵,確實離不開張銘的精心策劃。比如,他懲治 汙吏後,新任官員幾乎都是張銘推薦的,賈詡也親眼見證,他們確實都是棟梁之材。
這一點,讓賈詡深深折服。
“不算辛苦,有了這些年輕人,老夫輕鬆多了。”
“倒是老夫迴來,南征之事恐怕要提上日程了,真正辛苦的,怕是軍師吧?”
想到這裏,賈詡抓住機會,試圖反擊。
然而,張銘隻是微微一笑,輕輕搖動羽扇。
“我差點忘了,文和先生,我已經向主公推薦,希望您能一同參與軍事決策。”
“主公同意了,所以我希望聽聽您的意見,關於南征。”
賈詡愣住,差點脫口而出粗話。張銘安慰道:“先生才華橫溢,難道不想將自己的學識用於實踐,名垂青史嗎?”
賈詡身體一震,眼中閃爍著精光,隨即鄭重地向張銘行禮道:
“詡明白主公的期待,深感榮幸。”
兩人相視一笑,扶起賈詡。迴到大廳,眾人落座,賈詡首先報告了這次懲治 的成果,每一個人都罪行累累,無法狡辯。
出發前,劉備對於直接賦予賈詡現場處理權有所猶豫。但現在看來,這個方法效率極高。
確認無誤後,劉備將注意力轉向其他事務,想起之前張銘提出的三件事,其中一項巡查結果已經出來,剩下兩件還在等待。
果然,張銘深知劉備的想法。
於是,他直接建議:“主公,如今各地吏治清廉,宛城又有關羽坐鎮,我們此刻可以起兵南下,在行軍途中靜觀其變。”
劉備聞言大喜,但他很快意識到自己這邊隻有十萬大軍。
在宛城留下關羽兩萬兵馬,新野的霍峻和樊城的王威各有五千守衛。江夏落入黃祖之手,甘寧的一萬水軍目前無處施展。如今,劉備能調動的兵力總計六萬,麵對江陵同樣接近六萬的守軍,攻城方的自己似乎並沒有明顯的優勢。
“軍師,這江陵之戰,恐怕不易啊。”
“不知軍師有何妙策?”
張銘笑道:“一人之力有限,眾智則廣。各位都是智謀之人,何不一起集思廣益,分享你們的想法?”
崔鈞、石韜、孟建三人皺眉深思,顯然沒有現成的對策。徐庶若有所思,但並未開口。
唯有賈詡和諸葛亮,似乎胸有成竹。張銘看在眼裏,直接提出建議:“文和先生和孔明似已有了策略,不如我們各自寫下,看看我們的想法是否相同。”
隨著郭嘉的進一步解析,曹操豁然開朗。
確實!
他隻關注張銘的強大,卻忽視了戰爭最基本的法則。
再強大,沒有足夠的糧草支持,也隻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如今的劉備,也隻是剛拿下襄陽,劉表一日不死,荊州一日不穩,沒有兩三年的積累,想發動大規模戰爭幾乎是不可能的!
到時候,說不定他已經占領了河北。
想通這一切,曹操立刻給張羨寫了一封信,並全麵采納郭嘉的建議,準備參與曲轅犁的推廣事宜,甚至給予張銘典農中郎將的官職。
與此同時,
身處襄陽,身為荊州別駕的張銘對此尚不知曉,他不經意間成為了第二個典農中郎將。
由於江東有意封鎖孫策去世的消息,直到五月初,才有細作帶迴確切情報。
雖然張銘早知曆史上孫策是在四月去世,但他不敢肯定,現實中孫策是否會在同一時刻遭遇不幸。
結果揭曉時,
這讓張銘聯想到,孫策的死絕非簡單的許貢門客複仇那麽簡單,很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張銘心中有所懷疑,但沒有確鑿證據,也無法與人分享。
“知漢,你在想什麽呢?”劉備打斷了他的思緒。
“孫策一死,江夏的威脅解除,你覺得劉表會召迴黃祖嗎?”
劉備的話將張銘的思維拉迴現實。
“主公放心,若在過去,劉表必定會這麽做。但他知道我娶了月英,應該不會再召黃祖迴來。”
“江夏的黃祖也是黃家一脈,而且他與劉表的關係更像是合作關係,而非單純的主從關係。”
聽了張銘的分析,劉備稍稍安心。
“知漢,大軍已經休整了一個多月,劉磐已率軍趕往江陵,我們何時南下江陵呢?”
張銘輕輕搖動羽扇,微笑著迴答:
“主公,不必急於一時。”
“先等待許都使者的消息,再觀察荊北各地的巡查結果,還有我們的第一批三才酒銷售情況。”
“對了,主公,這次去許都的隊伍,是否也要保持低調?”
劉備聞言,不禁笑了笑。
“當然,畢竟裏麵還有陛下禦賜的美酒。”
隨後,他想起一件事,眉頭皺起一絲憂慮,急忙問道:“知漢,我們的天地人三才酒,不會被曹操仿造吧?”
“我記得當初送曲轅犁時,你就說過,與其防別人仿造,不如大方送出。”
第122章 “反正最終是為了讓百姓受益,如果能邀請天下的諸侯共同參與,就能更快惠及民眾。”
“那麽這酒,會不會也……”
張銘堅定地迴答:“主公放心,這款酒的釀造技術,隻有我和月英掌握,其他人學不來。”
“而且現在釀酒坊已經實施軍事化管理,況且我們是先行者,等我們賺得盆滿缽滿後,即使別人學會,也無法賣出現在的價格,無需擔心。”
盡管劉備不止一次聽到這種新鮮的說法,但他依然感到軍師的措辭精準無比!
既然軍師這麽說,那就沒問題了。
於是劉備不再多問,畢竟軍師曾說過,專業的事交給專業人士處理。
天地人三種不同窖藏的酒,由糜家和黃家聯手銷售,兩家各抽取一成利潤,剩下的劉備自己兩成,軍師張銘兩成,剩下的五成用於軍隊建設。
然而此刻,張銘的思緒轉向了改進造紙技術。
有個大發明家的夫人,真是求名求利都不過分啊。
因此,張銘決定今後改良出的紙就命名為“月英紙”!
這時,諸葛亮匆匆進來報告:
“主公、軍師,賈先生迴來了。”
襄陽州牧府外,賈詡風塵仆仆,身後跟著崔鈞、石韜和孟建三人,還有一些士兵。
當他們四人準備進入府邸時,劉備正帶著張銘和諸葛亮快步迎出來。
雖然並非第一次見劉備親自迎接,但賈詡每次心裏都會湧起感動。然而當他看到劉備身邊微笑的張銘,嘴角不由自主地抽搐了幾下。
自從劉備攻下襄陽後,他就護送著文武官員的家人一同來到這裏,同時也是為了履行賭約。
他萬萬沒想到,張銘竟然如此不客氣!
在張銘的推薦下,他暫時擔任郡從事,負責監督郡內的文書工作並揭露違法行為。
原本這個職位應由一郡一人擔任,但由於劉備實際控製的土地僅限於南陽全郡和南郡的襄陽與宜城,這兩個地方暫時劃歸南陽郡管轄。
此外,
鹿門書院遷移到襄陽城,規模擴大並納入官方機構,張銘掛上了院正的虛職,順便安排他擔任講師,專門教授戰術思想課程。
不過當時,他被張銘描繪的宏大願景所吸引,欣然接受了。
然而後來他發現,這所謂的戰術思想課程並不簡單!
諸葛亮是他的主要學生,徐庶、崔鈞、石韜和孟建等人輔助,一個戰術或戰役的討論常常持續一整天!
這還不夠!
因為攻占襄陽,劉備征召了很多世家子弟,但目前地盤有限,許多職位已有人填補。
於是他馬不停蹄地在各個縣巡查,揭露非法行為。
幸好張銘還算有心,讓崔鈞、石韜和孟建三人陪著他,有了這三人,才不至於讓他累死。
看著劉備走近,賈詡終於把目光從張銘的笑容上移開,躬身行禮:“主公。”
劉備急忙扶起賈詡,關切地說道:“文和,快起來,這次辛苦你了。我已經備好了茶水,你快喝一口,稍作休息再談。”
接著,他對三個晚輩——州平、廣元和公威喊道:“孩子們,這次出去有什麽收獲嗎?”
在交談中,劉備不忘照顧每個人的感受,充分展現了他的獨特人格魅力。
崔鈞和石韜看著,幾乎要脫口而出對劉備的讚譽,但還是忍住了。
路上,看到賈詡步履輕盈,張銘心中充滿欣慰。他快步走到賈詡身邊,誠摯地說:
“先生,您這次確實辛苦了。”
“不過先生放心,迴來後,您的郡從事職務就不再需要擔任了。”
還沒等賈詡問起,張銘微笑著補充道:“治中之位,主公一直為你保留,待會兒商議完畢,應該會有正式任命。”
賈詡一時失衡,但隨後心中湧上一種莫名的喜悅,這是怎麽迴事?
看著張銘,賈詡本想迴應一句“軍師也很辛苦”。但他仔細想了想,諸葛亮和徐庶分擔了大部分瑣事,劉備又獨斷大事,似乎隻有晚上處理文書工作可能比較繁重。
然而,荊州如今繁榮昌盛的局麵,確實離不開張銘的精心策劃。比如,他懲治 汙吏後,新任官員幾乎都是張銘推薦的,賈詡也親眼見證,他們確實都是棟梁之材。
這一點,讓賈詡深深折服。
“不算辛苦,有了這些年輕人,老夫輕鬆多了。”
“倒是老夫迴來,南征之事恐怕要提上日程了,真正辛苦的,怕是軍師吧?”
想到這裏,賈詡抓住機會,試圖反擊。
然而,張銘隻是微微一笑,輕輕搖動羽扇。
“我差點忘了,文和先生,我已經向主公推薦,希望您能一同參與軍事決策。”
“主公同意了,所以我希望聽聽您的意見,關於南征。”
賈詡愣住,差點脫口而出粗話。張銘安慰道:“先生才華橫溢,難道不想將自己的學識用於實踐,名垂青史嗎?”
賈詡身體一震,眼中閃爍著精光,隨即鄭重地向張銘行禮道:
“詡明白主公的期待,深感榮幸。”
兩人相視一笑,扶起賈詡。迴到大廳,眾人落座,賈詡首先報告了這次懲治 的成果,每一個人都罪行累累,無法狡辯。
出發前,劉備對於直接賦予賈詡現場處理權有所猶豫。但現在看來,這個方法效率極高。
確認無誤後,劉備將注意力轉向其他事務,想起之前張銘提出的三件事,其中一項巡查結果已經出來,剩下兩件還在等待。
果然,張銘深知劉備的想法。
於是,他直接建議:“主公,如今各地吏治清廉,宛城又有關羽坐鎮,我們此刻可以起兵南下,在行軍途中靜觀其變。”
劉備聞言大喜,但他很快意識到自己這邊隻有十萬大軍。
在宛城留下關羽兩萬兵馬,新野的霍峻和樊城的王威各有五千守衛。江夏落入黃祖之手,甘寧的一萬水軍目前無處施展。如今,劉備能調動的兵力總計六萬,麵對江陵同樣接近六萬的守軍,攻城方的自己似乎並沒有明顯的優勢。
“軍師,這江陵之戰,恐怕不易啊。”
“不知軍師有何妙策?”
張銘笑道:“一人之力有限,眾智則廣。各位都是智謀之人,何不一起集思廣益,分享你們的想法?”
崔鈞、石韜、孟建三人皺眉深思,顯然沒有現成的對策。徐庶若有所思,但並未開口。
唯有賈詡和諸葛亮,似乎胸有成竹。張銘看在眼裏,直接提出建議:“文和先生和孔明似已有了策略,不如我們各自寫下,看看我們的想法是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