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病已見霍光一臉恨鐵不成鋼的表情,隻能歉然道:“朕突然間想到一些事以至於走了神,大將軍勿怪。”
霍光歎道:“陛下乃一國之君,一身係社稷宗廟,天下臣民之榮辱,處理國事經驗固然有所欠缺,但隻需多曆練幾年,便可遊刃有餘,陛下當謹記,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君之所以明,兼聽也,何以暗,偏信也。”
(此句出自魏征,這裏借用)
劉病已立即從善如流,受教道:“朕之過錯,朕曾聞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包括霍光在內諸位大臣都無比驚訝,好一個三鏡之論,當為帝王之銘哉!
“能說出此三鏡之人,當為大賢!”霍光讚道:“不知此人在何處,光當為陛下征辟此人入朝輔佐陛下。”
“此人已逝……”劉病已胡亂編了一個理由,勉強把自己盜用典故之事給糊弄了過去。
這時候霍光不由想起那四句雄言,這四句如今已經被譽為儒門經典的雄言,相傳乃是新帝十三歲之時所作,當初霍光聽聞之時也很是震驚,但是也未曾懷疑,隻當劉病已不愧是孝武皇帝子孫,方有此天縱之才。
可如今……那鄉野遺賢既然說此三鏡,那麽那四句雄言會不會也是其所作?
畢竟四雄言中蘊藏的磅礴氣勢和那種當展平生之誌的胸襟,實在很難跟一個隻有十三歲的少年給聯係到一起,若是托名竊句,似乎就正常多了。
不過這種事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有人戳破的,劉病已還是庶民的時候都沒人說,何況他現在是皇帝。
“倒是可惜了。”霍光搖了搖頭,一臉的惋惜,隨後肅然道:“老臣打算將朝政決斷之權還歸陛下,陛下已然成年,不再需要托孤之臣,若親政,我等隻需盡心輔政即可。”
此言一出,震驚四座,楊敞、張安世等重臣盡皆用無比震驚的眼神看向霍光,不過很快釋然。
很顯然,新帝繼位才幾天,霍光就算真想還政,也絕無可能會選在這個時候,那麽不是真心便是試探。
霍光想要試探新帝有多麽渴望奪迴理政大權!
當然,他不會隻聽信新帝的一麵之詞,說出來的話有很多時候都不足以為信,他是想通過新帝的表情來判斷。
或許身體的一絲悸動,眼神的一縷驚喜就能讓霍光判斷出新帝內心的真實想法。
然而什麽也沒有,新帝隻是一副很驚訝的樣子,然後便將頭搖的跟撥浪鼓似的道:“大將軍說笑了,朕可真不懂什麽國家大事,這時候讓朕親自打理國事,最後除了把這江山社稷處理的一團糟外,不會有半點別的可能,為了天下臣民,為了江山萬年,朕覺得大將軍還是不辭辛苦,多多操勞才是。”
霍光苦笑,他確實是在有意試探,然而新帝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無比正常,那眼神純淨的跟水一樣,那言語之誠摯,聽之讓人動容。
這一刻,霍光竟然當真動了還政於君的念頭。
“大將軍勞苦功高,朕決定天下大事悉決於大將軍,奏章朕無須過目,大將軍一言可決!”
霍光混了一輩子朝堂,什麽樣的政治鬥爭沒經曆過,什麽樣的冷箭暗槍沒遇到過,可現在他發現自己實在是有些低估眼前這位小皇帝了。
新帝這一招多半是在以退為進,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把控不了朝政,於是便幹幹脆脆的徹底放權,如此一來,霍光要是還對新帝指手畫腳,未免就欺君太甚了。
而新帝如此光棍很顯然是知道自己無力對抗霍光,然而他的優勢太明顯了。
年輕有時候就是本錢,霍光老了,頭上已經爬滿了銀絲,他還能執政幾年!
熬到霍光死或者心力交瘁而致仕,那麽新帝自然而然也就勝利了,而且霍光為了報新帝這般禮遇之恩,必然會將自己的政治資產全部交到皇帝手上,那個時候新帝開口便是天憲!
至於為何不交給霍家人,很顯然是因為霍家後代不夠資格,滿朝上下對霍光可以噤若寒蟬,可以對其畢恭畢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霍光不但是孝武帝指定的首席托孤重臣,同是因為其兄霍去病的緣故,他在軍中擁有太高的威望。
霍家其他人哪有,既然沒有,哪來的資格!
霍光要是死了,滿朝上下誰會願意再出現一個霍光這樣的權臣死死壓在他們頭上。
很顯然,那個時候皇帝大權獨攬,才能讓天下臣民信服,也最能保證政權平穩。
霍光也知道這點,此刻感受著皇帝那真誠的話語苦笑著岔開話題道:“陛下先前分神,說是想起了一些事,不知老臣可否一聞。”
劉病已灑笑道:“其實也沒什麽,大將軍也知道朕本布衣,這些年在民間遊曆,也見慣了百姓疾苦,說到底還是百姓能夠應對災難的能力太差了……”
“陛下仁慈,乃天下臣民之幸。”
“前些年關中遭了旱災,無數百姓湧入長安城,大將軍心係災民全力救助,然而朝廷之力終究有限,還是有不少百姓選擇賣兒賣女,甚至賣了自身為奴為婢,朕看不得此中慘景,便收留了數百孩童送去了陽陵邑供養。”
霍光點了點頭,自從霍光打算廢了劉賀並且迎立劉病已為帝之後,他就派人把劉病已給查了個底調。
於是原本不怎麽關注劉病已所作所為的霍光陡然間發現劉病已竟然買數百孩童,不是買來當奴婢使喚,而是不要一錢的供養衣食住行還辦了一所校舍,教導孩童們讀書。
於是很快就有兩個問題擺在了霍光的跟前,一是劉病已為什麽要這麽做,二是僅憑劉病已的月俸根本不可能有此等大手筆,那麽錢從何來。
在這個天下,很多事霍光不想問也就算了,可隻要他想知道,憑借其手中掌握的力量,任何秘密在其眼裏都將無所遁形……
霍光歎道:“陛下乃一國之君,一身係社稷宗廟,天下臣民之榮辱,處理國事經驗固然有所欠缺,但隻需多曆練幾年,便可遊刃有餘,陛下當謹記,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君之所以明,兼聽也,何以暗,偏信也。”
(此句出自魏征,這裏借用)
劉病已立即從善如流,受教道:“朕之過錯,朕曾聞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包括霍光在內諸位大臣都無比驚訝,好一個三鏡之論,當為帝王之銘哉!
“能說出此三鏡之人,當為大賢!”霍光讚道:“不知此人在何處,光當為陛下征辟此人入朝輔佐陛下。”
“此人已逝……”劉病已胡亂編了一個理由,勉強把自己盜用典故之事給糊弄了過去。
這時候霍光不由想起那四句雄言,這四句如今已經被譽為儒門經典的雄言,相傳乃是新帝十三歲之時所作,當初霍光聽聞之時也很是震驚,但是也未曾懷疑,隻當劉病已不愧是孝武皇帝子孫,方有此天縱之才。
可如今……那鄉野遺賢既然說此三鏡,那麽那四句雄言會不會也是其所作?
畢竟四雄言中蘊藏的磅礴氣勢和那種當展平生之誌的胸襟,實在很難跟一個隻有十三歲的少年給聯係到一起,若是托名竊句,似乎就正常多了。
不過這種事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有人戳破的,劉病已還是庶民的時候都沒人說,何況他現在是皇帝。
“倒是可惜了。”霍光搖了搖頭,一臉的惋惜,隨後肅然道:“老臣打算將朝政決斷之權還歸陛下,陛下已然成年,不再需要托孤之臣,若親政,我等隻需盡心輔政即可。”
此言一出,震驚四座,楊敞、張安世等重臣盡皆用無比震驚的眼神看向霍光,不過很快釋然。
很顯然,新帝繼位才幾天,霍光就算真想還政,也絕無可能會選在這個時候,那麽不是真心便是試探。
霍光想要試探新帝有多麽渴望奪迴理政大權!
當然,他不會隻聽信新帝的一麵之詞,說出來的話有很多時候都不足以為信,他是想通過新帝的表情來判斷。
或許身體的一絲悸動,眼神的一縷驚喜就能讓霍光判斷出新帝內心的真實想法。
然而什麽也沒有,新帝隻是一副很驚訝的樣子,然後便將頭搖的跟撥浪鼓似的道:“大將軍說笑了,朕可真不懂什麽國家大事,這時候讓朕親自打理國事,最後除了把這江山社稷處理的一團糟外,不會有半點別的可能,為了天下臣民,為了江山萬年,朕覺得大將軍還是不辭辛苦,多多操勞才是。”
霍光苦笑,他確實是在有意試探,然而新帝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無比正常,那眼神純淨的跟水一樣,那言語之誠摯,聽之讓人動容。
這一刻,霍光竟然當真動了還政於君的念頭。
“大將軍勞苦功高,朕決定天下大事悉決於大將軍,奏章朕無須過目,大將軍一言可決!”
霍光混了一輩子朝堂,什麽樣的政治鬥爭沒經曆過,什麽樣的冷箭暗槍沒遇到過,可現在他發現自己實在是有些低估眼前這位小皇帝了。
新帝這一招多半是在以退為進,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把控不了朝政,於是便幹幹脆脆的徹底放權,如此一來,霍光要是還對新帝指手畫腳,未免就欺君太甚了。
而新帝如此光棍很顯然是知道自己無力對抗霍光,然而他的優勢太明顯了。
年輕有時候就是本錢,霍光老了,頭上已經爬滿了銀絲,他還能執政幾年!
熬到霍光死或者心力交瘁而致仕,那麽新帝自然而然也就勝利了,而且霍光為了報新帝這般禮遇之恩,必然會將自己的政治資產全部交到皇帝手上,那個時候新帝開口便是天憲!
至於為何不交給霍家人,很顯然是因為霍家後代不夠資格,滿朝上下對霍光可以噤若寒蟬,可以對其畢恭畢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霍光不但是孝武帝指定的首席托孤重臣,同是因為其兄霍去病的緣故,他在軍中擁有太高的威望。
霍家其他人哪有,既然沒有,哪來的資格!
霍光要是死了,滿朝上下誰會願意再出現一個霍光這樣的權臣死死壓在他們頭上。
很顯然,那個時候皇帝大權獨攬,才能讓天下臣民信服,也最能保證政權平穩。
霍光也知道這點,此刻感受著皇帝那真誠的話語苦笑著岔開話題道:“陛下先前分神,說是想起了一些事,不知老臣可否一聞。”
劉病已灑笑道:“其實也沒什麽,大將軍也知道朕本布衣,這些年在民間遊曆,也見慣了百姓疾苦,說到底還是百姓能夠應對災難的能力太差了……”
“陛下仁慈,乃天下臣民之幸。”
“前些年關中遭了旱災,無數百姓湧入長安城,大將軍心係災民全力救助,然而朝廷之力終究有限,還是有不少百姓選擇賣兒賣女,甚至賣了自身為奴為婢,朕看不得此中慘景,便收留了數百孩童送去了陽陵邑供養。”
霍光點了點頭,自從霍光打算廢了劉賀並且迎立劉病已為帝之後,他就派人把劉病已給查了個底調。
於是原本不怎麽關注劉病已所作所為的霍光陡然間發現劉病已竟然買數百孩童,不是買來當奴婢使喚,而是不要一錢的供養衣食住行還辦了一所校舍,教導孩童們讀書。
於是很快就有兩個問題擺在了霍光的跟前,一是劉病已為什麽要這麽做,二是僅憑劉病已的月俸根本不可能有此等大手筆,那麽錢從何來。
在這個天下,很多事霍光不想問也就算了,可隻要他想知道,憑借其手中掌握的力量,任何秘密在其眼裏都將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