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東朝遷都鄴城之初,在司州刺史轄下設鄴縣縣署,負責向京城居民催收賦稅,兼管地方治安。後來,隨著從各地遷來的人戶日益增多,賀渾奏請皇帝詔準後,征發數十萬民夫大興土木,於舊城之南動工修建了規模更大的鄴南城,作為新都。賀崇入朝輔政後,曾強令聚居於北城戚裏的諸勳貴遷居南城,並建議在南城另設臨漳縣署,以加強賦稅和治安管理。
根據如今南北二城的居民戶數及構成而言,新設的臨漳縣顯然要比鄴縣更為重要。
皇帝突然提出要當場議定兩位京縣縣令的人選,莫小豐和崔季舒二人都大感意外,一時搞不清源斐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
殿內諸人之中,唯有王肅慍怒已久,跨步向前,朗聲說道:“啟稟陛下,臣王肅曾曆任兩任縣尉,三任縣令,如陛下不棄,願自薦出任臨漳令,為您看守門戶,略效犬馬。”
莫小豐反應很快,明白這是王肅在爭搶實權,笑著說道:"王司馬放著堂堂卿貳之職不做而屈就一小小縣令,太屈才了吧!"
崔季舒眼見王肅麵色泛紅,顯然對皇帝擱置侯鑒的彈章以及駁迴由他接任司州刺史的薦章大為不滿,心中思忖著不宜太過拂了侯鑒的顏麵,便開口說道:"陛下,臣以為,以王肅之官曆及才幹,可授其鄴縣縣令之職。”
源斐為難地看向莫小豐,莫小豐有意避開他的目光,微微搖頭不語。
無論是鄴縣,還是新設的臨漳縣都歸司州管轄,莫小豐這個司州刺史不開口表明態度,即便是皇帝,也不好答應王肅的自薦。源斐清了清嗓子,問道:"京縣長吏久缺似乎不利於都下安寧吧?關於鄴縣,臨漳兩縣縣令人選,賀卿可有什麽考慮嗎?"
莫小豐硬梆梆地答道:"臣近來在忙於它事,尚無暇考慮什麽縣令的人選。"
崔季舒趕忙上前替他向源斐解釋道:“據臣所知,近來太原公時常到深夜還在忙於公務,的確無暇慮及它事。"
隨即轉向莫小豐,鄭重說道:“侯司空位列三公,乃朝廷柱石,他上章薦舉王司馬來京任職,實出於對陛下的一片忠心,對太原公您也是一番好意嘛。恕崔某冒昧言之,倘使大將軍在朝,定會延席以待,將如王司馬這樣的賢才招攬入麾下的。"
莫小豐聽出了崔季舒話中透露出的幾層意思,特別是考慮到侯鑒手握重兵,轄製東朝近三分之一的地盤,且自己又因向柔然繳運糧餉一事正有求於他,的確不宜和他鬧得太僵,遂蹙眉思索了片刻,衝上拱手道:"王司馬以大才甘居微末,臣實為其感到惋惜,請陛下詔準,可命其以臣開府長史之官位兼領鄴縣令;另,可遷現鄴縣縣丞方寧遠為臨漳縣丞,協助都督陳山提共同管製南城。”
源斐點點頭,目光從崔季舒,王肅二人身上掃過,見二人皆躬身伏首,對莫小豐所言皆無異議,遂向彭興說道:"傳詔中書擬敕:加司空,南道行台侯鑒,司州刺史兼京幾大都督賀嵩為侍中;司空府行軍司馬王肅遷司州刺史府長史,兼領鄴縣令,準服朱。”
他雖然未同莫小豐,崔季舒商量便給侯鑒加了個侍中的朝銜,但因莫崔二人都明白:這不過是皇帝為安撫侯鑒而給他加的一個虛銜而已,並無實際職掌的變化,所以也就沒有表示異議。
莫小豐倒是對皇帝不知是無意,還是有意將自己建議的任王肅為太原公開府長史一職錯說成了任其為司州刺史府長史感到不滿,正欲開口提請修改詔敕,卻望見崔季舒衝他搖了搖頭,便忍住了沒說。
王肅此次奉命晉京呈送的兩道奏章雖然都沒有被完全采納,但因他心裏十分清楚:這本就是主公侯鑒對皇帝及賀嵩等人的一種試探,爾今主公對楊遵的彈劾盡管遭到了擱置,然而卻為主公爭取到了一個侍中的朝銜,加之自己也順利地被皇帝當廷冊任為了司州長史兼鄴縣縣令,好歹在都城爭得了個不錯的位置,也算勉強可以交差了。因此,王肅轉怒為喜,欣然接受了這一結果,返迴驛站等待接受正式敕命去了。
正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憂。當被源斐單獨留下,親切地聊了幾句家常的莫小豐最後一個走出含光殿,就看到崔季舒在殿外等著他。
"大都督,大將軍最近可有訊息?"崔季舒邊陪著他朝宮門方向走去,邊低聲問道。
"沒有,怎麽了?"
崔季舒警覺地朝四下望望,歎了口氣,意味深長地說道:"看來,崔某應當給大將軍寫封信了。大都督慢走。"
他欲言又止的態度引起了莫小豐的疑惑。在騎馬返迴大將軍府的路上,他迴想起今日發生的事情,陡然意識到自己可能著了皇帝的道,隨即也就省悟出崔季舒不方便說出口的那層意思:大哥賀崇在朝輔政時,別說是冊任侍中這樣的宰輔重臣,即便委任一名曹郎之類的中級官員,大都是在大將軍府議定人選之後,程序性地報經皇帝允準,即由中書擬敕任命了。而依今日的情形,皇帝甚至都沒有征詢他的意見,就聖躬獨斷,給侯鑒加了一個侍中的朝銜,這難道不是要親政的苗頭?並且,在他和崔季舒明確不讚成王肅調任京幾要職的情況下,皇帝仍提出要當廷議決兩位京縣縣令的人選,這豈不是在向王肅暗示縱使無法接任司州刺史,也可退而求其次,爭取一縣令的要職嗎?
莫小豐抬手擦了擦額頭沁出的冷汗,進而想到:皇帝要親政,侯鑒要向京幾安插心腹,這二者之間會不會有什麽聯係?
他努力平複著焦燥的心情,將王肅和皇帝二人的言行仔細迴想了一遍,似乎並沒有發現二者相互勾連的跡象,才稍稍感到輕鬆了些。
"派人去傳陳山提,鄭仲禮,還有小德子到大將軍府議事。"他覺得有必要召集幾位得力的屬下重新安排一下京城的政務,遂吩咐單四道。
單四答應一聲,遲疑著提醒道:"小的方才在宮門外和值守的禁軍閑聊,聽說宮城宿衛已由日夜三班改作了四班,不知大都督可知道此事?"
"知道了。”莫小豐麵無表情地衝他揮揮手,卻因此突然想起件事來:皇帝連兩位京縣的縣令都急於當廷議決,為何方才隻字不提委任新的禁軍統領的事?司馬消難固然沒有叛投敵國,可要追究他不經允準即私自出奔的罪錯,怎麽說都應該先下詔免去其領軍將軍一職吧?皇帝莫非是有意要放司馬消難一馬,還是想要自己的親信內侍統掌禁軍?
根據如今南北二城的居民戶數及構成而言,新設的臨漳縣顯然要比鄴縣更為重要。
皇帝突然提出要當場議定兩位京縣縣令的人選,莫小豐和崔季舒二人都大感意外,一時搞不清源斐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
殿內諸人之中,唯有王肅慍怒已久,跨步向前,朗聲說道:“啟稟陛下,臣王肅曾曆任兩任縣尉,三任縣令,如陛下不棄,願自薦出任臨漳令,為您看守門戶,略效犬馬。”
莫小豐反應很快,明白這是王肅在爭搶實權,笑著說道:"王司馬放著堂堂卿貳之職不做而屈就一小小縣令,太屈才了吧!"
崔季舒眼見王肅麵色泛紅,顯然對皇帝擱置侯鑒的彈章以及駁迴由他接任司州刺史的薦章大為不滿,心中思忖著不宜太過拂了侯鑒的顏麵,便開口說道:"陛下,臣以為,以王肅之官曆及才幹,可授其鄴縣縣令之職。”
源斐為難地看向莫小豐,莫小豐有意避開他的目光,微微搖頭不語。
無論是鄴縣,還是新設的臨漳縣都歸司州管轄,莫小豐這個司州刺史不開口表明態度,即便是皇帝,也不好答應王肅的自薦。源斐清了清嗓子,問道:"京縣長吏久缺似乎不利於都下安寧吧?關於鄴縣,臨漳兩縣縣令人選,賀卿可有什麽考慮嗎?"
莫小豐硬梆梆地答道:"臣近來在忙於它事,尚無暇考慮什麽縣令的人選。"
崔季舒趕忙上前替他向源斐解釋道:“據臣所知,近來太原公時常到深夜還在忙於公務,的確無暇慮及它事。"
隨即轉向莫小豐,鄭重說道:“侯司空位列三公,乃朝廷柱石,他上章薦舉王司馬來京任職,實出於對陛下的一片忠心,對太原公您也是一番好意嘛。恕崔某冒昧言之,倘使大將軍在朝,定會延席以待,將如王司馬這樣的賢才招攬入麾下的。"
莫小豐聽出了崔季舒話中透露出的幾層意思,特別是考慮到侯鑒手握重兵,轄製東朝近三分之一的地盤,且自己又因向柔然繳運糧餉一事正有求於他,的確不宜和他鬧得太僵,遂蹙眉思索了片刻,衝上拱手道:"王司馬以大才甘居微末,臣實為其感到惋惜,請陛下詔準,可命其以臣開府長史之官位兼領鄴縣令;另,可遷現鄴縣縣丞方寧遠為臨漳縣丞,協助都督陳山提共同管製南城。”
源斐點點頭,目光從崔季舒,王肅二人身上掃過,見二人皆躬身伏首,對莫小豐所言皆無異議,遂向彭興說道:"傳詔中書擬敕:加司空,南道行台侯鑒,司州刺史兼京幾大都督賀嵩為侍中;司空府行軍司馬王肅遷司州刺史府長史,兼領鄴縣令,準服朱。”
他雖然未同莫小豐,崔季舒商量便給侯鑒加了個侍中的朝銜,但因莫崔二人都明白:這不過是皇帝為安撫侯鑒而給他加的一個虛銜而已,並無實際職掌的變化,所以也就沒有表示異議。
莫小豐倒是對皇帝不知是無意,還是有意將自己建議的任王肅為太原公開府長史一職錯說成了任其為司州刺史府長史感到不滿,正欲開口提請修改詔敕,卻望見崔季舒衝他搖了搖頭,便忍住了沒說。
王肅此次奉命晉京呈送的兩道奏章雖然都沒有被完全采納,但因他心裏十分清楚:這本就是主公侯鑒對皇帝及賀嵩等人的一種試探,爾今主公對楊遵的彈劾盡管遭到了擱置,然而卻為主公爭取到了一個侍中的朝銜,加之自己也順利地被皇帝當廷冊任為了司州長史兼鄴縣縣令,好歹在都城爭得了個不錯的位置,也算勉強可以交差了。因此,王肅轉怒為喜,欣然接受了這一結果,返迴驛站等待接受正式敕命去了。
正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憂。當被源斐單獨留下,親切地聊了幾句家常的莫小豐最後一個走出含光殿,就看到崔季舒在殿外等著他。
"大都督,大將軍最近可有訊息?"崔季舒邊陪著他朝宮門方向走去,邊低聲問道。
"沒有,怎麽了?"
崔季舒警覺地朝四下望望,歎了口氣,意味深長地說道:"看來,崔某應當給大將軍寫封信了。大都督慢走。"
他欲言又止的態度引起了莫小豐的疑惑。在騎馬返迴大將軍府的路上,他迴想起今日發生的事情,陡然意識到自己可能著了皇帝的道,隨即也就省悟出崔季舒不方便說出口的那層意思:大哥賀崇在朝輔政時,別說是冊任侍中這樣的宰輔重臣,即便委任一名曹郎之類的中級官員,大都是在大將軍府議定人選之後,程序性地報經皇帝允準,即由中書擬敕任命了。而依今日的情形,皇帝甚至都沒有征詢他的意見,就聖躬獨斷,給侯鑒加了一個侍中的朝銜,這難道不是要親政的苗頭?並且,在他和崔季舒明確不讚成王肅調任京幾要職的情況下,皇帝仍提出要當廷議決兩位京縣縣令的人選,這豈不是在向王肅暗示縱使無法接任司州刺史,也可退而求其次,爭取一縣令的要職嗎?
莫小豐抬手擦了擦額頭沁出的冷汗,進而想到:皇帝要親政,侯鑒要向京幾安插心腹,這二者之間會不會有什麽聯係?
他努力平複著焦燥的心情,將王肅和皇帝二人的言行仔細迴想了一遍,似乎並沒有發現二者相互勾連的跡象,才稍稍感到輕鬆了些。
"派人去傳陳山提,鄭仲禮,還有小德子到大將軍府議事。"他覺得有必要召集幾位得力的屬下重新安排一下京城的政務,遂吩咐單四道。
單四答應一聲,遲疑著提醒道:"小的方才在宮門外和值守的禁軍閑聊,聽說宮城宿衛已由日夜三班改作了四班,不知大都督可知道此事?"
"知道了。”莫小豐麵無表情地衝他揮揮手,卻因此突然想起件事來:皇帝連兩位京縣的縣令都急於當廷議決,為何方才隻字不提委任新的禁軍統領的事?司馬消難固然沒有叛投敵國,可要追究他不經允準即私自出奔的罪錯,怎麽說都應該先下詔免去其領軍將軍一職吧?皇帝莫非是有意要放司馬消難一馬,還是想要自己的親信內侍統掌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