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劉星的三寸不爛之舌,外加一陣大忽悠,黃忠決定了,這裏自己不管了,劉星派典韋在這裏招募山民,開始伐木。


    上好的杉木,在原始森林中有多是,多一棵不多,少一棵不少。


    黃忠和劉星兩人武力相當,打鬥了一天沒有分出勝負,早就惺惺相惜。


    而劉星又是漢室宗親,又提出來一個什麽大器晚成的邏輯,黃忠還是動心了。


    但,劉星還真的想過,要為黃忠逆天改命。


    曆史上黃忠真的是到了近七十歲才封侯拜將,但名列五虎將之後的次年就因舊傷而病逝。


    如此英雄人物,在人生大好的年華中碌碌無為,豈不是太可惜了。


    自己是不是有朝一日盡快啟用這位英雄人物?


    而自己能嗎?!


    現在還是不能,隻因為自己的官職太過於低微。


    至少要幹個太守當當嘛,那時候就可以有更大的人事任免權了,就可以稱得上是一方諸侯了。


    現在的自己還不到二十歲,資曆明顯不夠啊!


    有何德何能能夠招攬英才呢?


    少年英雄也不是那麽好當的,隻有及早積累威名,不然,隻會隨著歲月湮滅在長河中。


    迴顧一下自己的身邊,如今猛將有了不少。


    張飛、典韋、程普、韓當、張燕、高順都是自己未來的武將班底。


    而謀臣,僅有荀彧,還有一個尚未成年的田疇,實在是太少了。


    即便是以上這些人當中,人心還是不穩,籠絡人心真的是太難了。


    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威望不夠。


    因此,劉星求官,走了符合這個世道最便捷的路線,結果卻被張飛等人看不起,也幸虧是張飛和典韋鬧了一陣,這才急刹車,不然,未來自己的人生恐怕就有汙點了。


    威望是自己爭取來的,那就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但自己隻是一個縣令,權力還是太小,怎麽混,還得要跟著大人物混,因此,劉星再次來到了李昱的近前,這個頂頭上司一定要好好攻略。


    而機會也來了,李昱召見了劉星。


    “拱辰,得到線報,上次的黃巾賊寇何儀被你擊殺之後,引來他們的報複,何儀的弟弟何曼將矛頭對準了陽翟,他們的理由是說,是我下令讓潁川郡全郡圍剿他們,因此,他們已經在郡城的周圍布置了大量的賊兵,還需要拱辰出力啊!”


    哦,這豈不是又來了立功的機會?!


    劉星欣喜。


    但還是老生常談道:


    “大人,黃巾賊越剿越多,而朝廷又不想增加兵員的編製,下官也很是為難啊!”


    “唉,朝廷大權被十常侍左右,在皇帝麵前總是說天下太平,皇上豈能隨意增加士卒編製?!”


    “但...賊人出現,還是要圍剿的呀!”


    劉星給李昱開始上眼藥。


    李昱也歎了一口氣道:


    “拱辰,遍觀整個潁川郡,最能打的隻有你,可你隻是一個縣令,如今朝廷買官之風盛行,想要求官太難,我也不願和他們十常侍們為虎作倀,我觀,這樣的混亂不會長久,這樣吧...”


    李昱下定了決心,道:


    “本郡的全體兵員編製僅有兩千餘人,我可將編製多分給你一些,你盡管去征召兵馬,若是未來立下大功,我可為你上報朝廷,為你爭取都尉一職!”


    都尉?!


    這裏得說明一下。


    在西漢時期每個郡國都曾經設置都尉,就如同縣尉一樣,負責一郡的軍事治安。但到了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廢置大部分郡國的都尉,將軍事和政治都歸屬於郡守,隻保留邊郡的都尉,因為邊郡要應對外部的軍事威脅;


    到了漢安帝時期,東漢朝廷又設置右扶風都尉、京兆虎牙都尉,為了拱衛關中地區的皇家陵墓,也是出於特殊需要。


    但這兩年有了鬆動,因為黃巾之亂,朝廷下令各地可以自己征收兵員,而這麽多的兵,遠遠超過了兵曹掾和賊曹掾能夠管理的上限了。


    因此,都尉這個在內地被取消的官職,再次被拿了出來,但都是臨時的官職。


    尤其是當某個郡中出現規模較大的賊寇的時候,這個郡就會臨時設置都尉負責軍事,等到郡內平定之後再撤掉。


    李昱想到了這個辦法,不過,是有前提的,那得是劉星平叛有功,而且還得是等到自己上報朝廷,朝廷能夠批準下來才可以。


    如果劉星成了潁川郡的臨時都尉,那就可以管轄全郡的軍隊,是潁川郡的臨時最高軍事長官。


    嗬嗬,看來李昱是真的沒辦法了,他太需要仰仗年輕的劉星了。


    沒辦法,誰讓劉星這麽能打呢?!


    打到,黃巾賊要報複李昱,而李昱也趕緊的將劉星推到前台,好像是要告訴黃巾賊,不是我李昱要打你們,是這個劉星才是你們的真正目標。


    劉星明知道李昱是在給自己畫大餅,但這個大餅自己還真的需要。


    ...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漢家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拙言33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拙言33並收藏三國:漢家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