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功成身退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 作者:庚午1990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蒲台縣的百姓們在王玨的帶領下,運用諸多辦法,終於在蝗災過境之時盡可能的保住了莊稼,雖然往後的日子還是會很難熬,但終歸不至於背井離鄉的逃難了。
災情稍有平緩,王玨便馬不停蹄的投入到了災後重建的工作當中,他知道如果不能盡快的恢複災後秩序,采取補救措施,那麽這一場天災很有可能就會演變成人禍。
除了帶領百姓們對受災的農田進行修複,王玨還打算趁此春夏交替之際,帶領百姓們補種蕎麥、綠豆等生長周期較短的作物。這樣最起碼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饑荒的壓力。王玨還特地讓人聯係陳壽,請求官府調撥種子幫助百姓補種。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如今自己也算有了些資產,自然也應該為這些百姓做點事兒,王玨也給家裏寫信,讓二狗和陳妍幫忙協調一些種子,緩解官府的救災壓力。
另一方麵,由於蝗災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需要在受災區域及其周邊進行生態修複工作,王玨帶領百姓們種植樹木、草類等植被,恢複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以減少蝗蟲滋生的條件。同時繼續組織人手在河灘、荒地等處深挖蝗卵,防止蝗災複發。
同時,王玨還叮囑當地官員注意加強對濕地、湖泊等自然生態係統的保護,為蝗蟲的天敵提供更好的棲息場所。尤其是對於苦楝樹,百姓們如今得知了苦楝樹的汁液可以驅蝗,一定會大量砍伐,要注意及時補種,避免過度砍伐導致苦楝樹數量銳減的情況出現。可以鼓勵百姓們在農田周圍種植苦楝樹,以起到驅蝗的作用。
再蒲台縣的這段日子裏,王玨與這些百姓同吃同住,時常與當地百姓交流經驗,商討救災措施,再多次的交談中,王玨也從一些老人和官吏口中了解到,山東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就多有蝗災爆發的情況,這也讓王玨更加確信,要想讓山東的百姓少受蝗災困擾,必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監控預警和災害防治措施。
隨後王玨便把這段時間總結出的救災和災後重建的經驗進行總結,編寫成冊,同時有書信一封給陳壽,表明了自己對山東蝗災多發的擔憂和進行長期防治的想法,讓人送到陳壽手中。至於以後該怎麽做,就要看這位山東參政和地方官員了。
王玨想起前世學過的地理知識,從氣候上來看,:山東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春秋季較為幹旱。這種降水分布不均的特點,使得在幹旱季節,蝗蟲的滋生地如河灘、荒地、未耕種的農田等,土壤濕度降低,植被生長受限,反而適合蝗蟲產卵和孵化。因為蝗蟲喜歡在幹燥、堅實的土壤中產卵,幹旱環境下土壤條件正符合其需求。
而山東冬季相對溫暖的氣候條件利於蝗蟲卵的越冬存活,減少了因低溫導致的蟲卵死亡數量,蝗卵越冬情況良好,為次年蝗災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從地形地貌上來說,山東有大麵積的平原、河灘、窪地等地形,這些地方土壤肥沃、植被豐富,為蝗蟲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例如黃河灘區,每年都會生長出大量的蘆葦、茅草等禾本科植物,是蝗蟲喜愛的食物。而且這些地區地勢平坦,蝗蟲遷移擴散較為容易,一旦在局部地區形成蝗群,很容易向周邊大麵積蔓延。
黃河流經山東,在帶來豐富水資源的同時,也造就了眾多適宜蝗蟲生存繁殖的河灘地和濕地。河水的季節性泛濫會在沿岸形成新的淤積地,在幹旱時又會露出大片灘塗,這些地方雜草叢生,為蝗蟲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和繁殖場所。
而且在這個尚未脫離農耕社會的時代,大規模的農業開墾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使得山東的農田生態係統逐漸趨於單一化和脆弱化。許多自然植被和濕地被破壞,蝗蟲的天敵如鳥類、蛙類等的棲息地減少,其數量也隨之下降,從而失去了對蝗蟲種群的自然控製能力,增加了蝗災發生的可能性。
再加上百姓們種植的農作物也多是蝗蟲喜愛的禾本科植物,也為蝗蟲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
山東部分地區地處中原,人口眾多,人們對土地的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大麵積的荒地、草原等被開墾為農田,破壞了蝗蟲原有的生態環境,導致蝗蟲棲息地縮小,迫使蝗蟲向農田遷移,增加了與人類活動和農業生產的接觸機會,從而引發蝗災。
王玨也感歎道,“難怪上輩子都說老家東北那邊闖關東的山東人很多,災難頻發,再加上戰亂,老百姓活不下去隻能背井離鄉到他處討生活了。但是想要從根本上減少山東蝗災的爆發,隻憑借一兩個政策或者辦法,想要起到效果恐怕很難實現啊!”
蝗災過後,百姓的生活逐漸迴歸到正軌,王玨本想著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帶著自己的兩個學生直接迴北平,畢竟自己第一次離家,而且時間也怪久的,著實有些想家了,也不知到二狗和陳妍把家裏那邊打理的如何了。
天邊才剛泛起一絲魚肚白,晨曦還未完全驅散夜的暗影,王玨便已在蒲台縣的驛站外,與當地官員匆匆作別。
他麵容略顯疲憊,卻透著一種曆經風雨後的沉靜。身旁的楊蒙和付恩卿亦是一臉倦色,但眼神中仍帶著對老師的敬重與追隨。
三人轉身邁向那輛早已備好的馬車,馬蹄輕輕踏在石板路上,發出清脆而又略顯寂寥的聲響。王玨一入馬車,便靠在角落裏假寐起來,這段時日的忙碌奔波,讓他身心俱疲,仿佛每一寸肌肉都在訴說著疲憊。
楊蒙和付恩卿則安靜地坐在一旁,不敢驚擾老師的休息。 馬車緩緩前行,車輪有節奏地轉動著,似在低吟著離別的惆悵與對這片土地上百姓們未來的擔憂。
行了一段路後,原本靜謐的氛圍被付恩卿的一聲驚唿打破:“老師你快看,蒲台縣的百姓們都來送咱們了!”
王玨正於半夢半醒間,被這突如其來的喊聲喚醒,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帶著些許疑惑與慵懶,伸手挑開簾子向外望去。
刹那間,他被眼前的景象驚住了,隻見道路兩側密密麻麻地站滿了前來送行的百姓。男女老少皆有,他們的眼神中飽含著不舍與感激,有的眼眶泛紅,似是剛剛哭過;有的則神情激動,拚命地揮舞著手中的物品。
王玨心中一陣感動,轉頭對自己的兩個學生說道:“看來是那些官吏把咱們要走的消息告訴這些百姓了。”
說罷,他立刻讓馬車停下,起身下車。 百姓們見王玨下車,瞬間安靜了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王玨深吸一口氣,然後提高聲音對眾人說道:“大家不辭辛勞前來相送,王某感激不盡。此次蝗災雖已過去,然其危害之深,想必大家都刻骨銘心。故而,相應的防治舉措切不可掉以輕心,日後蝗災的防治亦當常抓不懈。我離家已久,家中親人亦在牽掛,如今也到了該迴去的時候了。”
話音剛落,蒲台縣吏快步走到王玨麵前,恭恭敬敬地對王玨躬身行禮:
“先生莫怪,是在下將先生要離開的消息通知了百姓。蒲台縣遭此大災,全賴先生治災有方,這些百姓們才不用背井離鄉逃難,百姓們感念先生大恩,得知先生要離開,便自發前來夾道相送。”
此時,一位老者拄著拐杖,緩緩走上前來,他的手微微顫抖著,從懷中掏出一個包裹,遞向王玨:
“先生,這是老身自家做的一些幹糧,您路途遙遠,帶著路上吃。”
王玨趕忙上前兩步,雙手接過包裹,溫聲道:“老人家,您的心意王某領了。蝗災過境,向大家糧食本就不多,您老的心意我領了,這幹糧我是萬萬不能收的!”
老者連忙打斷他:“先生一定要收下,這是我們蒲台縣百姓的一點心意,若不是您,我們這把老骨頭都不知道要流落到何方了。”
旁邊一位年輕的婦人,拉著一個年幼的孩子,也走上前來。孩子手中捧著一束剛采的野花,怯生生地遞向王玨:
“先生,這花送給你,我爹娘說了,你是個大英雄。”
王玨俯身輕輕摸了摸孩子的頭,接過花束,微笑著說:“好孩子,以後要好好孝敬父母,。努力學習,建設家鄉!”
婦人感激地說道:“先生,您不僅救了我們的莊稼,也給了我們活下去的希望,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您的。”
還有幾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合力扛著一把嶄新的鋤頭,來到王玨麵前。其中一個說道:“先生,這鋤頭是我們幾個特意為您打造的,您在這兒帶著我們抗災,這鋤頭您拿著,也算是個念想,以後不管走到哪兒,看到它就想起我們蒲台縣的百姓。”
王玨接過鋤頭,用力握了握,感受著上麵還殘留的溫度:“這鋤頭我收下了,它是咱們共克時艱的證明,我定會好好珍藏。”
王玨再次環顧四周,看著這些善良淳樸的百姓,深深鞠了一躬,心中滿是感慨。他知道,這段經曆將成為他心中永遠無法磨滅的印記,而他也希望,蒲台縣在未來的日子裏,能夠遠離蝗災,繁榮昌盛。
最後,他轉身登上馬車,在百姓們的注視下,緩緩離去,隻留下一路的思念與不舍在空氣中彌漫。
災情稍有平緩,王玨便馬不停蹄的投入到了災後重建的工作當中,他知道如果不能盡快的恢複災後秩序,采取補救措施,那麽這一場天災很有可能就會演變成人禍。
除了帶領百姓們對受災的農田進行修複,王玨還打算趁此春夏交替之際,帶領百姓們補種蕎麥、綠豆等生長周期較短的作物。這樣最起碼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饑荒的壓力。王玨還特地讓人聯係陳壽,請求官府調撥種子幫助百姓補種。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如今自己也算有了些資產,自然也應該為這些百姓做點事兒,王玨也給家裏寫信,讓二狗和陳妍幫忙協調一些種子,緩解官府的救災壓力。
另一方麵,由於蝗災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需要在受災區域及其周邊進行生態修複工作,王玨帶領百姓們種植樹木、草類等植被,恢複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以減少蝗蟲滋生的條件。同時繼續組織人手在河灘、荒地等處深挖蝗卵,防止蝗災複發。
同時,王玨還叮囑當地官員注意加強對濕地、湖泊等自然生態係統的保護,為蝗蟲的天敵提供更好的棲息場所。尤其是對於苦楝樹,百姓們如今得知了苦楝樹的汁液可以驅蝗,一定會大量砍伐,要注意及時補種,避免過度砍伐導致苦楝樹數量銳減的情況出現。可以鼓勵百姓們在農田周圍種植苦楝樹,以起到驅蝗的作用。
再蒲台縣的這段日子裏,王玨與這些百姓同吃同住,時常與當地百姓交流經驗,商討救災措施,再多次的交談中,王玨也從一些老人和官吏口中了解到,山東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就多有蝗災爆發的情況,這也讓王玨更加確信,要想讓山東的百姓少受蝗災困擾,必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監控預警和災害防治措施。
隨後王玨便把這段時間總結出的救災和災後重建的經驗進行總結,編寫成冊,同時有書信一封給陳壽,表明了自己對山東蝗災多發的擔憂和進行長期防治的想法,讓人送到陳壽手中。至於以後該怎麽做,就要看這位山東參政和地方官員了。
王玨想起前世學過的地理知識,從氣候上來看,:山東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春秋季較為幹旱。這種降水分布不均的特點,使得在幹旱季節,蝗蟲的滋生地如河灘、荒地、未耕種的農田等,土壤濕度降低,植被生長受限,反而適合蝗蟲產卵和孵化。因為蝗蟲喜歡在幹燥、堅實的土壤中產卵,幹旱環境下土壤條件正符合其需求。
而山東冬季相對溫暖的氣候條件利於蝗蟲卵的越冬存活,減少了因低溫導致的蟲卵死亡數量,蝗卵越冬情況良好,為次年蝗災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從地形地貌上來說,山東有大麵積的平原、河灘、窪地等地形,這些地方土壤肥沃、植被豐富,為蝗蟲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例如黃河灘區,每年都會生長出大量的蘆葦、茅草等禾本科植物,是蝗蟲喜愛的食物。而且這些地區地勢平坦,蝗蟲遷移擴散較為容易,一旦在局部地區形成蝗群,很容易向周邊大麵積蔓延。
黃河流經山東,在帶來豐富水資源的同時,也造就了眾多適宜蝗蟲生存繁殖的河灘地和濕地。河水的季節性泛濫會在沿岸形成新的淤積地,在幹旱時又會露出大片灘塗,這些地方雜草叢生,為蝗蟲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和繁殖場所。
而且在這個尚未脫離農耕社會的時代,大規模的農業開墾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使得山東的農田生態係統逐漸趨於單一化和脆弱化。許多自然植被和濕地被破壞,蝗蟲的天敵如鳥類、蛙類等的棲息地減少,其數量也隨之下降,從而失去了對蝗蟲種群的自然控製能力,增加了蝗災發生的可能性。
再加上百姓們種植的農作物也多是蝗蟲喜愛的禾本科植物,也為蝗蟲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
山東部分地區地處中原,人口眾多,人們對土地的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大麵積的荒地、草原等被開墾為農田,破壞了蝗蟲原有的生態環境,導致蝗蟲棲息地縮小,迫使蝗蟲向農田遷移,增加了與人類活動和農業生產的接觸機會,從而引發蝗災。
王玨也感歎道,“難怪上輩子都說老家東北那邊闖關東的山東人很多,災難頻發,再加上戰亂,老百姓活不下去隻能背井離鄉到他處討生活了。但是想要從根本上減少山東蝗災的爆發,隻憑借一兩個政策或者辦法,想要起到效果恐怕很難實現啊!”
蝗災過後,百姓的生活逐漸迴歸到正軌,王玨本想著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帶著自己的兩個學生直接迴北平,畢竟自己第一次離家,而且時間也怪久的,著實有些想家了,也不知到二狗和陳妍把家裏那邊打理的如何了。
天邊才剛泛起一絲魚肚白,晨曦還未完全驅散夜的暗影,王玨便已在蒲台縣的驛站外,與當地官員匆匆作別。
他麵容略顯疲憊,卻透著一種曆經風雨後的沉靜。身旁的楊蒙和付恩卿亦是一臉倦色,但眼神中仍帶著對老師的敬重與追隨。
三人轉身邁向那輛早已備好的馬車,馬蹄輕輕踏在石板路上,發出清脆而又略顯寂寥的聲響。王玨一入馬車,便靠在角落裏假寐起來,這段時日的忙碌奔波,讓他身心俱疲,仿佛每一寸肌肉都在訴說著疲憊。
楊蒙和付恩卿則安靜地坐在一旁,不敢驚擾老師的休息。 馬車緩緩前行,車輪有節奏地轉動著,似在低吟著離別的惆悵與對這片土地上百姓們未來的擔憂。
行了一段路後,原本靜謐的氛圍被付恩卿的一聲驚唿打破:“老師你快看,蒲台縣的百姓們都來送咱們了!”
王玨正於半夢半醒間,被這突如其來的喊聲喚醒,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帶著些許疑惑與慵懶,伸手挑開簾子向外望去。
刹那間,他被眼前的景象驚住了,隻見道路兩側密密麻麻地站滿了前來送行的百姓。男女老少皆有,他們的眼神中飽含著不舍與感激,有的眼眶泛紅,似是剛剛哭過;有的則神情激動,拚命地揮舞著手中的物品。
王玨心中一陣感動,轉頭對自己的兩個學生說道:“看來是那些官吏把咱們要走的消息告訴這些百姓了。”
說罷,他立刻讓馬車停下,起身下車。 百姓們見王玨下車,瞬間安靜了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王玨深吸一口氣,然後提高聲音對眾人說道:“大家不辭辛勞前來相送,王某感激不盡。此次蝗災雖已過去,然其危害之深,想必大家都刻骨銘心。故而,相應的防治舉措切不可掉以輕心,日後蝗災的防治亦當常抓不懈。我離家已久,家中親人亦在牽掛,如今也到了該迴去的時候了。”
話音剛落,蒲台縣吏快步走到王玨麵前,恭恭敬敬地對王玨躬身行禮:
“先生莫怪,是在下將先生要離開的消息通知了百姓。蒲台縣遭此大災,全賴先生治災有方,這些百姓們才不用背井離鄉逃難,百姓們感念先生大恩,得知先生要離開,便自發前來夾道相送。”
此時,一位老者拄著拐杖,緩緩走上前來,他的手微微顫抖著,從懷中掏出一個包裹,遞向王玨:
“先生,這是老身自家做的一些幹糧,您路途遙遠,帶著路上吃。”
王玨趕忙上前兩步,雙手接過包裹,溫聲道:“老人家,您的心意王某領了。蝗災過境,向大家糧食本就不多,您老的心意我領了,這幹糧我是萬萬不能收的!”
老者連忙打斷他:“先生一定要收下,這是我們蒲台縣百姓的一點心意,若不是您,我們這把老骨頭都不知道要流落到何方了。”
旁邊一位年輕的婦人,拉著一個年幼的孩子,也走上前來。孩子手中捧著一束剛采的野花,怯生生地遞向王玨:
“先生,這花送給你,我爹娘說了,你是個大英雄。”
王玨俯身輕輕摸了摸孩子的頭,接過花束,微笑著說:“好孩子,以後要好好孝敬父母,。努力學習,建設家鄉!”
婦人感激地說道:“先生,您不僅救了我們的莊稼,也給了我們活下去的希望,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您的。”
還有幾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合力扛著一把嶄新的鋤頭,來到王玨麵前。其中一個說道:“先生,這鋤頭是我們幾個特意為您打造的,您在這兒帶著我們抗災,這鋤頭您拿著,也算是個念想,以後不管走到哪兒,看到它就想起我們蒲台縣的百姓。”
王玨接過鋤頭,用力握了握,感受著上麵還殘留的溫度:“這鋤頭我收下了,它是咱們共克時艱的證明,我定會好好珍藏。”
王玨再次環顧四周,看著這些善良淳樸的百姓,深深鞠了一躬,心中滿是感慨。他知道,這段經曆將成為他心中永遠無法磨滅的印記,而他也希望,蒲台縣在未來的日子裏,能夠遠離蝗災,繁榮昌盛。
最後,他轉身登上馬車,在百姓們的注視下,緩緩離去,隻留下一路的思念與不舍在空氣中彌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