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月壓根沒想到,就在他在鶴鳴山上轉悠時,灌木叢中有一雙眼睛盯著他呢。


    那人三十多歲,身材矮小健壯。見秦時月下山後,他迅步迴到鶴鳴寺,向老僧行過禮,然後咿咿呀呀地說了一通。


    老和尚對他搖搖手說:“知道了,沒事。等下晚飯你就下點麵條吧,咱師徒倆隨便吃點算了。明天你再帶我上甑山采草藥去吧。”


    那年輕和尚支著耳朵神情專注地看著老和尚的嘴唇和比劃,臉上露出愉快的笑容,開始雞啄米似地點頭,一迭連聲地“啊啊”應著。


    啞巴耳聾,所以隻能察顏觀色,憑人的神態和動作來揣測人家的意圖。


    有人說這是造物主特意設計好的。要不如果他聽到別人在誣陷他,他又無法用嘴進行反駁,豈不是要氣死?所以,為了保護啞巴,就得讓他聾著。


    這個說法有趣,也體現了人性溫暖的一麵,也反過來說明了一點:對於背後的嚼舌攻訐、造謠生事,很多人都是深惡痛絕的。


    原來,這啞和尚就是那甑山上的啞巴,發現昏迷中的方義雲,送魚給燕自立的那個啞巴。


    有一次,鶴鳴寺的老和尚到甑山采藥迷路,幸虧遇上這啞巴,將他接迴茅棚過了一夜,第二天還送他下山。


    一來二去,兩人交往多了,啞巴就開始走進鶴鳴寺,幫助老和尚挑水劈柴、灑掃做飯,裏裏外外忙得很勤。


    老和尚正需要這樣的幫手,便讓他住下來,教他念經打坐。每過幾個月,兩人就結伴上一次甑山,采藥,辦山珍,相處甚是和諧。


    白天秦時月離開鶴鳴寺時,啞和尚正好從街上買了香燭迴來,所以尾隨著跟了些路,方才迴轉。


    時月雖有警覺,幾次迴頭,但因林密光線暗,灌木又多,所以沒有發現尾隨的啞巴,但感覺還是不安全,所以也就快速離去,直到遇見防空洞前的工人,才放心停下來閑聊。


    子夜,秦時月想著白天在鶴鳴寺裏的轉悠,一時也找不出個破綻,想那河野如果真去了宵箕泉那邊的大山裏,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自己一個人追蹤前去,也不過大海撈針,很難有所發現。


    想著想著累了,直打哈欠,便打算休息。睡前,他打了一套閉目師父所傳的雲拳。


    這套拳從張三豐“十三勢軟手”演化而來,全程用意不用力,看似盲人摸象,實質對疏筋通絡有奇效。


    時月初練時,動作比較僵硬,身上也放鬆不了多少,並且還會顧此失彼,但隨著每天早中晚三次不間斷的練習,他覺得全身越來越鬆,各種打通經脈的現象也紛紛出現。


    起初隻是打嗝,出矢氣,後來就有經絡的跳動和冷熱酸麻脹等各種反應,再後來行拳時,隻要做個起勢,肩、胯、腰一放鬆,渾身關節和骨骼就會“格格”作響,此伏彼起,連綿不絕。


    行拳時,弸捋擠按、采挒肘靠、牽拉勾掛、進退迎送時,掌臂常有一種奇妙的膨脹感、收縮感、溫熱感。


    更奇妙的是,最近幾天起,四肢常會出現過電一般的熱流,刹那間出現,刹那間消失,神龍見首不見尾,卻又妙趣無窮,給他帶來巨大的驚喜。


    初七日,上班了,一些單位紛紛鳴放鞭炮,秦時月便去了趟省城。先去西湖邊葛嶺下的長官官邸走了一趟,送了一袋上次買的土特產,再去了省城圖書館。


    這一查,可把自己嚇了一跳。這金台啊,果真如母親所說,實在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是屹立於中華武林巔峰的人物。


    金台為北宋稠州(秦始皇建縣時稱烏傷)佛堂金莊人,從小跟寺院裏的蛋子僧學藝,後又浪跡江湖,得到田七等人的傳授,藝成後為父報仇,力挫72座擂台,打遍天下無敵手,成為“天朝第一拳師”,有“天下拳王”之稱。


    武林中有“王不過霸,將不過李,拳不過金”之說,將金台奉為古今拳師第一人,可見金台在中華武林當中的至尊地位。


    金台之名,不光是因為他個人武功的登峰造極,還有他的師承和所傳脈絡,都十分有名。


    金台的徒弟有周侗、林衝、武鬆、盧俊義。魯智深也得到過他的指點。


    他的師父蛋子僧,俗名譚宗芳。世人對他並不熟悉,但譚的徒弟或者徒孫,卻甚是了得,好幾個都是家喻戶曉的風雲人物:


    如二徒弟宗澤,係金台同鄉。南宋抗金名將、三朝元老,能開兩百斤寶弓,使120斤鋼槍。


    三徒弟周侗,因征西夏有功,被封為“天朝第一武師”,培養了許多高足。


    四徒弟孫立。


    五徒弟欒廷玉。


    金台的師弟周侗,在師父譚宗芳過世後,又向金台學習武藝,所以兩人的關係,既是師兄弟,又是師徒關係。


    周侗收的弟子,幾乎個個有名,他們是:嶽飛、盧俊義、林衝、史文恭、湯懷、王貴、張顯。武鬆、欒廷玉、孫立、黃信、魯智深等人也得到過他的指點。


    據金台弟子們口口相傳,說金台晚年寫了《拳法指津》這部著作,主要包括金台拳譜、金台拳論、譚宗芳拳論,金台弟子周侗、武鬆、魯智深、燕青等人的功夫及拳論,實乃中華拳術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華武林的至尊瑰寶。


    其中金台與其師父所論,係金台親手所著;金台弟子所論,由燕青補撰。


    因此,這本指要,不僅囊括了金台的武術精華及其畢生武學心得,而且囊括了金台到燕青一脈徒子徒孫三代人的武學精華,代表了華夏武術的最高成就。


    僅以《金台拳譜》為例。內含八卦拳、降妖拳、猴拳等拳法,以及各個招式的具體用法和練法。


    而在《拳法指津》成書之前,《金台拳譜》曾單獨刊傳,但數量很少,且隻有上述三種拳術的招式及用法簡介,沒有詳細的心法和練法。


    《拳法指津》的第二項成就是禪學。金台自幼學武,進出禪門,與和尚交遊甚密。晚年隱居,一生不近女色,禪學修為極高。而這又是日本人夢寐以求的寶貝。


    日本人癡迷禪宗,而其禪宗又源自中國。


    宋理宗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34歲的蘭溪道隆禪師(俗姓冉,名莒章,重慶涪陵人),奉旨率領南宋僧團至日本弘法,後受邀在鐮倉創建日本第一個禪宗道場——建長寺,任住持,全套引進了宋時禪林的建築、清規、法語等,並開日本書法變法之先河。


    後來,日本鐮倉幕府的兩代掌門人都皈依在道隆座下。這為日本人信奉禪宗起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日本人信奉禪宗,還有非常重要的實證激勵。


    據日本史書記載,日本人正是依靠僧侶做法,兩次依靠颶風擊敗東征的元軍。他們堅信這是得到佛與菩薩保護的結果。


    傳說《拳法指津》的第三項成就是在書法藝術上的傑出造詣。


    金台在隱居之後潛心授徒,也醉心於書法,一手行草書如刀槍起舞,駿馬出征,比其徒孫嶽飛還要高出一籌。


    而嶽武穆的書法,其瀟灑雄勁,早已馳名書壇。


    集上乘功夫、禪學和書法於一體的《拳法指津》,自然成為日本人夢寐以求的珍貴文化遺產,成為日本天皇朝思暮想的至尊寶物。


    金台成名後因不堪奸臣侵擾,隱姓埋名,不知所終。而秦夢壺溪及雲龍江兩岸,又是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嶺,很適合高人隱居。故金台很有可能遁跡其中。


    曆史上,隱居秦夢者不乏先例,死後葬於秦夢的則更多,如三國的程普將軍,南北朝十六國時的李重耳,五代十國時南唐後主李煜,清代父子尚書董邦達、董誥等。


    曆史上這麽多名士,無論生的死的,都想把自己留在這裏,足見秦夢對他們的吸引力。


    金台的老家稠州,與秦夢相去不遠,中間僅隔了一個暨陽,步行也就幾天的路程。如果是沿壺溪南下,那就更快了。


    而相比於稠州和暨陽,秦夢的山更高,穀更深,林更密,更適合避難、隱居和修行。


    換作秦時月是金台,換作任何一個需要清靜的人,都會很願意離開多事的家鄉,來到雲龍江邊的深山裏,與清風明月為伴。


    而嗅覺極靈的日本人,自然就循味而來,想找到金台最後的隱居之地或墓葬,竊取其遺墨。


    舊檀有《金台讚》相詠:


    天下拳師名不虛,


    七十二擂任馳驅。


    藝成鬼慕仙人羨,


    寤寐欲將寶物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邑俠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舊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舊檀並收藏古邑俠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