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目睹了他們之間的激烈衝突,這與其說是爭執,不如說是那威嚴女子的嚴厲責罰,使得宮中侍衛宦官、宮廷守衛皆匍匐在地,顫抖不已。
那位兄長,卻沉默不語,雙手負於背後,腰間佩有長劍,矗立在房門口,任何人也無法撼動其分毫。一旦有人膽敢強行幹預,他便將手觸向腰間的劍鞘,瞬間令周圍之人不敢輕舉妄動。
隨後劉協得知,原來他的這位兄長並非尋常的皇者,更是天下第一劍仙的嫡傳弟子,同時也是天下無雙的刺客大師王越的關門弟子。
待到太後滿麵怒容離去之後,劉協耳邊僅留下一句命令:
“自今日起,你不準離我半步之遙,不準懈怠修煉,不準沉迷口腹之欲,你所食所飲所用,都要先經我手。”
劉協不明為何那人要救他,為何要將他拘束在身邊,更不明白自己有何利用價值。但他清楚,自那天開始,劉協與自稱其兄的劉辯便共享飲食,同榻而眠,正如劉辯所說,劉協片刻都不能離開他的視線之外。
甚至,為防止出現類似隱王之事,劉辯對待劉協更為苛刻,上朝時也要將其裝扮一番帶在身旁,並且始終佩帶著寶劍。不論是劉協要進食何種食物,飲用何種水源,劉辯總會先行嚐一口,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二人甚至共用餐具。
劉協自幼機敏,深知此刻的處境已如履薄冰,故此他比起昔日的隱侯劉如意更為聰明,不論麵臨多大的困境,都會遵照劉辯的指示行事。
然而,在劉辯的嚴密守護下,危險並未遠離。宦官之亂爆發,波及到他們,大亂過後,劉協的仇敵之一的大將軍何進在皇宮內喪命。
然而,這並非預示著劉協的命運將會有所轉機,反而開啟了他真正的惡夢。劉辯被人帶走,作為劉辯貼身跟隨之人的劉協,自然未能幸免,一同被劫持而去。
直至他們在名為董卓的西涼蠻夫麵前重獲自由,彼時的劉辯雖竭力保護著劉協,但他性格上的弱點加之尚顯稚嫩的年紀,使他已然有些茫然失措。
他能倚仗的是身為何太後的親子身份,甚至不惜公然違抗母後的意願,但麵對張讓和叛軍的混亂局麵,他束手無策。
直至西涼蠻夫一聲雷霆般的咆哮,西涼鐵騎的威猛氣勢讓劉辯徹底陷入無助,也讓僅有八九歲的劉協內心湧起一絲渴望——這樣的虎狼之師,應該屬於他!
於是,他毅然挺身而出!無論出於保全那個始終庇護他的兄長的目的,抑或是他心中已有了某種念頭,個中原委,無人能解。
然而很快,他便與自己的兄長身份互換,地位發生了劇變……
他登上了大漢仙帝的寶座,而其兄長劉辯,則被冊封為弘農仙王。此次離別皇宮之人,正是那位含淚離去的劉辯。
甚至,在劉辯離開前,他還親睹了一幕與他相似的悲劇——他們的生母,在他眼前慘遭邪魔誅戮。
董卓的手段遠勝過往之人,為了扶植劉協登上仙帝之位,他行事果決,毫不猶豫。
劉辯離開皇宮前,所停留之處乃是他曾居住過的那片荒蕪的禁地,那冷宮之中,劉協並未前來相見。
彼時,劉協正在籌辦飛升大典,眼中滿是對仙位的渴望。他重用董仲穎等眾多世家子弟,如蔡邕家族以及那些多年隱居的仙門名士。那時的劉協深信,這個世界的主宰終將換做他來擔當。
而對於那冷宮中的兄長大人,劉協總說著:“再等一日,再等一日。”隻要他完成這段時間的重要事務,便會前往看望兄長劉辯,並將他也接到身邊,予以庇護。
然而,還未等他有機會去接劉辯,便傳來消息,劉辯已被貶謫至弘農仙域。那一刻,劉協決心,待他統一三界之後,定會親自前往弘農尋迴兄長。
然而未待那一天到來,劉辯卻已隕落!雖然對外聲稱是壽終正寢,但劉協深知,實則是李儒那妖孽暗下殺手。他對此事確信無疑。
更令他心痛的是,失去兄長的同時,接踵而來的卻是接連不斷的敗績。
董卓與世家長達已久的矛盾最終爆發,最為諷刺的是,無論董卓還是世家,在這一刻,竟都將劉協視若無物,仿佛他並不重要。直至此時,劉協才認清自己在他人眼中究竟為何物。
從前,他一直認為自己那位幸運的兄長僅是好運眷顧,並無過人才華,對所有人都逆來順受。然而此刻,他才意識到是自己過高估計了自己。
劉辯了解自身的斤兩和處境,或許正是從這時起,他才明白兄長過去的做法才是正確的,隻是他自己未能像兄長那般豁達看透。
於是,劉協開始了他的逆襲之路,爭奪力量。
他擊敗了董卓,但朝廷大權落入了王允之手。李傕郭汜趁機作亂,即便王允曾助他鏟除董卓,劉協對他並無絲毫憐憫與關心,反而冷眼旁觀他在亂軍中喪命。
麵對逼迫自己的李傕郭汜,劉協選擇了沉默以對,他知道這二人若非萬不得已,是不會輕易取他性命的。
唯有在麵對李儒的封賞之際,劉協首次表示拒絕。
當李傕欲舉薦李儒擔任侍中要職時,劉協挺身而出,如同當年其兄長守護在他身前一般堅定有力。
“朕不允許!”
那是他首次如此正氣凜然地擲地有聲,直麵兩名囂張跋扈的莽夫,以及已經拔刀抽劍向他衝來的李傕、郭汜及西涼將士。
他毅然站立在他們麵前,迎向那些刺向他的刀光劍影……
看著他們隻能步步後撤,卻不敢將手中的靈劍再向前遞進分毫。
那個時刻的劉協,真想狠狠扇自己兩記耳光,若當年他能有此刻這般毅然決然,何至於讓自家兄長陷入那般困境。
盡管後來無數人言傳,說他這麽做是為了保全大漢顏麵不失。然而,又有誰能洞察他內心深處對劉辯的深深愧疚呢?
他始終無法確知,在那陰森濕潤的廢棄宮殿中,他的兄長大哥是否還抱有一線生機,是否仍舊熱切期盼著胞弟前來搭救。
他也無從得知,在離宮奔赴弘農郡的途中,兄長是否也曾如他當年一般,滿心迷茫與彷徨。
就在那一刹那,劉協腦海中湧現出諸多思緒。他總抱怨自己命運多舛,因降生而令母親喪命,僅有一位祖母庇護。可轉念一想,其實那人比他更悲慘。
至少他還有祖母嗬護,有父親關愛,有董家人的寵愛,董卓欲立他為帝,也正是因認其為董家血脈。而劉辯,卻仿佛一無所有。
自幼便被送入史道人的仙觀寄養,父親對其漠不關心,母親沉溺宮廷鬥爭,祖母對他厭惡至極,舅舅直到先皇駕崩後才想起他這位外甥,原因無他,隻為謀奪大將軍之位。
劉辯似乎隻有一位師尊,那是一位甘願為他孤身刺殺董卓、挑戰當時被譽為天下第一武者的呂布的高人——王越。
反觀自己,劉協發現身邊竟無一人如此忠誠於己。自此,他決心掌握權柄,為了達成目標不擇手段。
他與李傕、郭汜、曹操、曹丕鬥了一輩子,最終親自將身邊那些忠心耿耿的大漢重臣一一逼走。最後流落到這山陽之地,他原本以為自己也將如兄長一般,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日子被人暗殺。
但他左等右盼,等到田間的作物熟透,等到自己成為一方名醫,那杯致命的毒酒卻始終未曾降臨。直至最後,他竟等來了這個人——顛覆大漢江山的曹丕,曹子桓。
往事終究隻是過眼雲煙,無法更改眼前的現實。那天,二人共飲了不少靈釀,曹子桓借酒澆愁,試圖即興賦詩,但半天憋不出一句像樣的詩句。他的才情雖佳,但在父親兄弟麵前仍相形見絀。
曹丕在席間也感慨萬分,直言自己不適合主持家務,論文采不及曹植,論天賦遜色曹衝,論勇猛比不過子文,論才能也遜於兄長。唯獨心腸過於歹毒。
他一生都不是個稱職的好弟弟,更算不上一個合格的大哥,甚至至今,他還想著親手結果掉另一位胞弟。僅僅因為甄宓為曹植說了一句讚語,他便聽信郭女王的挑撥離間,哪怕明知是她故意為之,也要執意廢黜皇後……
那位兄長,卻沉默不語,雙手負於背後,腰間佩有長劍,矗立在房門口,任何人也無法撼動其分毫。一旦有人膽敢強行幹預,他便將手觸向腰間的劍鞘,瞬間令周圍之人不敢輕舉妄動。
隨後劉協得知,原來他的這位兄長並非尋常的皇者,更是天下第一劍仙的嫡傳弟子,同時也是天下無雙的刺客大師王越的關門弟子。
待到太後滿麵怒容離去之後,劉協耳邊僅留下一句命令:
“自今日起,你不準離我半步之遙,不準懈怠修煉,不準沉迷口腹之欲,你所食所飲所用,都要先經我手。”
劉協不明為何那人要救他,為何要將他拘束在身邊,更不明白自己有何利用價值。但他清楚,自那天開始,劉協與自稱其兄的劉辯便共享飲食,同榻而眠,正如劉辯所說,劉協片刻都不能離開他的視線之外。
甚至,為防止出現類似隱王之事,劉辯對待劉協更為苛刻,上朝時也要將其裝扮一番帶在身旁,並且始終佩帶著寶劍。不論是劉協要進食何種食物,飲用何種水源,劉辯總會先行嚐一口,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二人甚至共用餐具。
劉協自幼機敏,深知此刻的處境已如履薄冰,故此他比起昔日的隱侯劉如意更為聰明,不論麵臨多大的困境,都會遵照劉辯的指示行事。
然而,在劉辯的嚴密守護下,危險並未遠離。宦官之亂爆發,波及到他們,大亂過後,劉協的仇敵之一的大將軍何進在皇宮內喪命。
然而,這並非預示著劉協的命運將會有所轉機,反而開啟了他真正的惡夢。劉辯被人帶走,作為劉辯貼身跟隨之人的劉協,自然未能幸免,一同被劫持而去。
直至他們在名為董卓的西涼蠻夫麵前重獲自由,彼時的劉辯雖竭力保護著劉協,但他性格上的弱點加之尚顯稚嫩的年紀,使他已然有些茫然失措。
他能倚仗的是身為何太後的親子身份,甚至不惜公然違抗母後的意願,但麵對張讓和叛軍的混亂局麵,他束手無策。
直至西涼蠻夫一聲雷霆般的咆哮,西涼鐵騎的威猛氣勢讓劉辯徹底陷入無助,也讓僅有八九歲的劉協內心湧起一絲渴望——這樣的虎狼之師,應該屬於他!
於是,他毅然挺身而出!無論出於保全那個始終庇護他的兄長的目的,抑或是他心中已有了某種念頭,個中原委,無人能解。
然而很快,他便與自己的兄長身份互換,地位發生了劇變……
他登上了大漢仙帝的寶座,而其兄長劉辯,則被冊封為弘農仙王。此次離別皇宮之人,正是那位含淚離去的劉辯。
甚至,在劉辯離開前,他還親睹了一幕與他相似的悲劇——他們的生母,在他眼前慘遭邪魔誅戮。
董卓的手段遠勝過往之人,為了扶植劉協登上仙帝之位,他行事果決,毫不猶豫。
劉辯離開皇宮前,所停留之處乃是他曾居住過的那片荒蕪的禁地,那冷宮之中,劉協並未前來相見。
彼時,劉協正在籌辦飛升大典,眼中滿是對仙位的渴望。他重用董仲穎等眾多世家子弟,如蔡邕家族以及那些多年隱居的仙門名士。那時的劉協深信,這個世界的主宰終將換做他來擔當。
而對於那冷宮中的兄長大人,劉協總說著:“再等一日,再等一日。”隻要他完成這段時間的重要事務,便會前往看望兄長劉辯,並將他也接到身邊,予以庇護。
然而,還未等他有機會去接劉辯,便傳來消息,劉辯已被貶謫至弘農仙域。那一刻,劉協決心,待他統一三界之後,定會親自前往弘農尋迴兄長。
然而未待那一天到來,劉辯卻已隕落!雖然對外聲稱是壽終正寢,但劉協深知,實則是李儒那妖孽暗下殺手。他對此事確信無疑。
更令他心痛的是,失去兄長的同時,接踵而來的卻是接連不斷的敗績。
董卓與世家長達已久的矛盾最終爆發,最為諷刺的是,無論董卓還是世家,在這一刻,竟都將劉協視若無物,仿佛他並不重要。直至此時,劉協才認清自己在他人眼中究竟為何物。
從前,他一直認為自己那位幸運的兄長僅是好運眷顧,並無過人才華,對所有人都逆來順受。然而此刻,他才意識到是自己過高估計了自己。
劉辯了解自身的斤兩和處境,或許正是從這時起,他才明白兄長過去的做法才是正確的,隻是他自己未能像兄長那般豁達看透。
於是,劉協開始了他的逆襲之路,爭奪力量。
他擊敗了董卓,但朝廷大權落入了王允之手。李傕郭汜趁機作亂,即便王允曾助他鏟除董卓,劉協對他並無絲毫憐憫與關心,反而冷眼旁觀他在亂軍中喪命。
麵對逼迫自己的李傕郭汜,劉協選擇了沉默以對,他知道這二人若非萬不得已,是不會輕易取他性命的。
唯有在麵對李儒的封賞之際,劉協首次表示拒絕。
當李傕欲舉薦李儒擔任侍中要職時,劉協挺身而出,如同當年其兄長守護在他身前一般堅定有力。
“朕不允許!”
那是他首次如此正氣凜然地擲地有聲,直麵兩名囂張跋扈的莽夫,以及已經拔刀抽劍向他衝來的李傕、郭汜及西涼將士。
他毅然站立在他們麵前,迎向那些刺向他的刀光劍影……
看著他們隻能步步後撤,卻不敢將手中的靈劍再向前遞進分毫。
那個時刻的劉協,真想狠狠扇自己兩記耳光,若當年他能有此刻這般毅然決然,何至於讓自家兄長陷入那般困境。
盡管後來無數人言傳,說他這麽做是為了保全大漢顏麵不失。然而,又有誰能洞察他內心深處對劉辯的深深愧疚呢?
他始終無法確知,在那陰森濕潤的廢棄宮殿中,他的兄長大哥是否還抱有一線生機,是否仍舊熱切期盼著胞弟前來搭救。
他也無從得知,在離宮奔赴弘農郡的途中,兄長是否也曾如他當年一般,滿心迷茫與彷徨。
就在那一刹那,劉協腦海中湧現出諸多思緒。他總抱怨自己命運多舛,因降生而令母親喪命,僅有一位祖母庇護。可轉念一想,其實那人比他更悲慘。
至少他還有祖母嗬護,有父親關愛,有董家人的寵愛,董卓欲立他為帝,也正是因認其為董家血脈。而劉辯,卻仿佛一無所有。
自幼便被送入史道人的仙觀寄養,父親對其漠不關心,母親沉溺宮廷鬥爭,祖母對他厭惡至極,舅舅直到先皇駕崩後才想起他這位外甥,原因無他,隻為謀奪大將軍之位。
劉辯似乎隻有一位師尊,那是一位甘願為他孤身刺殺董卓、挑戰當時被譽為天下第一武者的呂布的高人——王越。
反觀自己,劉協發現身邊竟無一人如此忠誠於己。自此,他決心掌握權柄,為了達成目標不擇手段。
他與李傕、郭汜、曹操、曹丕鬥了一輩子,最終親自將身邊那些忠心耿耿的大漢重臣一一逼走。最後流落到這山陽之地,他原本以為自己也將如兄長一般,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日子被人暗殺。
但他左等右盼,等到田間的作物熟透,等到自己成為一方名醫,那杯致命的毒酒卻始終未曾降臨。直至最後,他竟等來了這個人——顛覆大漢江山的曹丕,曹子桓。
往事終究隻是過眼雲煙,無法更改眼前的現實。那天,二人共飲了不少靈釀,曹子桓借酒澆愁,試圖即興賦詩,但半天憋不出一句像樣的詩句。他的才情雖佳,但在父親兄弟麵前仍相形見絀。
曹丕在席間也感慨萬分,直言自己不適合主持家務,論文采不及曹植,論天賦遜色曹衝,論勇猛比不過子文,論才能也遜於兄長。唯獨心腸過於歹毒。
他一生都不是個稱職的好弟弟,更算不上一個合格的大哥,甚至至今,他還想著親手結果掉另一位胞弟。僅僅因為甄宓為曹植說了一句讚語,他便聽信郭女王的挑撥離間,哪怕明知是她故意為之,也要執意廢黜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