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交付於劉禪的情報並不僅限於曹氏,還包括東吳的消息,畢竟他也知曉,劉禪這一年內並未荒廢修煉,這些事應當讓他這個叛逆弟子知曉。
過去的半年間,確實發生了不少大事:東吳疆域內波瀾迭起,曹氏領土上同樣風起雲湧。
這段時間,自西川出使並與秦宓論道返迴東吳的張溫遭囚禁,表麵上因其與那位幾乎把半個東吳攪得天翻地覆的暨豔關係密切,故受牽連遭到懲處。
順帶一提,那位與江東大小將校、世家豪門幾乎結仇的暨豔,及其副手徐彪,也相繼不明身亡。理由無非是暨豔清算舊賬,既觸怒了世家,又惹惱了孫權,總之,理由充足,而東吳也在這樣的動蕩之後逐漸恢複平靜。
這段時日,除去上述變故,東吳境內倒是相對安穩,唯一的損失便是老臣朱治終究未能抵擋住歲月流轉,在府邸內安然離去。
朱治的爵位自然由其嫡子朱才承襲,這也驗證了血脈親情的力量。為此,朱然在完成了守孝期後,曾請求恢複原姓施,然而孫權並未應允此事,於是此事隻得作罷,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在這浩渺無邊的修真世界中,孫邵這位昔日修煉界的巨頭終於隕落,繼承他地位的人並非他人,正是那江東四大修真世家之一——顧雍家族的傳人顧雍。此事早已是眾多修士預料之中,畢竟在那時,顧雍便已擔任仙廷太常,受封醴陵仙侯。
如今,他更是晉升為仙國丞相,並兼領尚書令,這不過是他修為精進,順應天道的自然之舉。
然而,與此截然不同的是陸遜的命運。無論期間經曆了何種波折,此刻的陸遜備受矚目,榮耀無比。他在孫權這位飛升境強者身邊深受信賴,執掌諸多重要事務,甚至與西川修真界之間的交流,皆由陸遜全權負責。更有傳言稱,孫權為了讓陸遜行事更為便捷,竟親自用仙石篆刻了一枚玉令交付於陸遜府中,隻為此便於他處理公事。
遠在蜀地的劉禪聞此訊息,心中不禁疑惑,孫權此舉究竟是何用意?又為何將如此繁重的政務交給陸遜,卻忽視了身為江東大都督的顧雍的感受?
而陸遜似乎並未沉浸於權力的紛擾,反倒帶著幼子陸抗開辟了兩畝靈田,親耕其中,實屬不易。
總的來看,江東這片修真之地雖然表麵上風平浪靜,但實則萬物變遷,皆有定數。然而,當目光轉向曹氏一族時,那表麵的平靜之下,卻令劉禪感到了陣陣不安。
自黃初五年的歲月流轉至今的黃初六載,曹氏家族曆經諸多變故,重啟仙學院,尊崇孔家,設立春秋講席,廣招修真才俊,這是昔日之事;曹丕駕臨許都,兵指徐州,威懾廣陵,賦予徐盛顯赫聲望,那是去年歲末的故事;今年他又派遣使者自許昌前往沛郡,一方麵探察民情,關心百姓福祉,另一方麵也試圖借此機會傾聽民間冤屈,籠絡人心,這一舉動與他的治國策略相得益彰。五月間,北境並州刺史梁熙再次大敗妖蠻首領軻比能,此亦不過是尋常戰事,未引起太多注意。
然而,在這一切的背後,劉禪仿佛捕捉到了一條隱秘的線索。這條線索並不源自梁熙或任何人,而是指向了曹丕的後宮深處!
曹丕不似其父般子孫滿堂,至今膝下僅有十子,盡管數目尚可,但其中曹喈英年早逝。另外兩位希望渺茫的兒子,張姬與宋姬所出的曹貢與曹儼,也在黃初四年一同離世,這已是眾人皆知的事實。
如今存活下來的子女中,已故廢後的甄宓之子、由郭女王撫養長大的平原王曹叡,李貴人之子曹協,潘淑媛之子曹蕤,朱淑媛之子曹鑒,仇昭儀之子曹霖,徐姬之子、新晉元成王的曹禮,以及蘇姬之子、封為邯鄲王的曹邕。
這些公子中,單論天賦與寵愛程度暫且不論,唯有一人尚未冊封為王,那就是李貴人之子——曹協。
未被冊封為王者象征著一件事,那便是他仍被魏帝曹丕收於羽翼之下培養修煉。
雖有傳言稱曹丕偏愛幼子曹禮,然而其母僅是一名侍妾,不僅修為低下,連背後的勢力亦不足掛齒。
誠然,這一傳聞確有其事。曹禮曾身為京城尊王,此般虛銜唯有如曹丕這般掌控天地法則的大能才能授予,若換作他人,恐怕難以啟齒。
遺憾的是,即便受寵,也無法確保必能繼承大統。因此,曹禮在今年已然前往元城領地修煉,等於主動退出了爭奪帝位的競爭圈子;而此刻仍在曹丕身邊的那位,則意味著他奪取皇位的可能性最高。
當然,平原王曹叡也留了下來,背後全賴郭女王舍命相護。不論她背後的意圖如何,無論當初她在甄宓隕落一事中扮演何種角色,曹叡因郭女王的特殊地位及寵愛,日子過得確實順風順水。
即便曹禮曾貴為京兆王時,曹叡身邊也有眾多修為高深的師長輔佐。但這些人皆為曹丕精心挑選,均是品德高尚、修身齊家的修行者,他們相互扶持、砥礪精進,世俗之人或許貶之為一群道德君子。
盡管如此,曹叡仍居東宮,並與重臣衛臻私下裏探討大道至理,對此曹丕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生怕觸動郭女王的心緒。直至黃初三年,在郭女王的勸誡與堅持下,曹叡方重歸平原王之位,然而依舊被郭女王留在東宮內修煉,雖然東宮已更名為平原王府。
曹丕特下旨令鄭稱為曹叡之師,郭女王更是首次違背曹丕意願,力薦高堂隆為平原王傅,毋丘儉、何曾、吉茂等人則被委以文學屬官之職,對曹叡可謂優待有加。
然而凡夫俗子皆知曹丕無意立曹叡為儲君。否則曆經多年,諸王子或離開皇宮潛心修煉,或英年早逝,如今競爭帝位者已寥寥無幾,論資質,無人能比曹叡更適合成為儲君。
然而至今,曹丕仍未明確表示要立曹叡為儲君,也許若非顧忌郭女王的地位,李貴人之子曹協此刻也早已有所動作。
劉禪將這一切事實娓娓道來,卻並未給出定論,倒並非他不明就裏,而是有些話語不宜由他直言。
如今擺在曹丕麵前的問題,便是第二次儲君之爭,上次爭奪這一權位的乃是曹丕與曹植二人。
而今,參與這場角逐的,則是已被淘汰出局的曹禮,以及備受曹丕冷遇卻受郭女王庇護的曹叡,還有那位可能並不受曹丕喜愛,但卻已自行凝聚一方勢力的曹協。
之所以這麽說,正是因為今年曹氏家族發生的兩樁大事。
其一,像曹丕這般喜好揚威顯赫、體察民間疾苦之事的人,怎會輕易錯過這樣的機會……
因此,他寧遣使節前行,亦不敢親身涉險,其顧慮不僅在於避免大軍興師動眾,更關鍵的是,他自身受限,無法輕易離開修煉之地。
在這種形勢下,原本一直按兵不動的並州梁熙突然揮軍討伐修煉者軻比能,凱旋而歸。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此番交鋒並非源於軻比能觸怒曹氏,或是引發了並州的憤怒。反而是梁熙毫無預兆地主動出擊,與軻比能展開了一場修為之戰。
此前,簡雍曾向劉禪提及,並州似乎有意借軻比能之事,以戰功揚名立萬。當時劉禪並未深信,隻將其視為對軻比能這批蠻荒修者的一絲憐憫。
現如今迴首此事,卻顯得意味深長。曹丕兩次親自率軍伐吳皆敗北,世人已公認其統軍能力堪與江東孫權匹敵。
而梁熙此舉,分明是在昭告天下:即便曹丕領軍之道略顯尋常,曹魏依然擁有一位威震四方的修真名將!
此舉無疑是曹丕對各方勢力的威懾,他究竟意欲威懾何人?
賈逵、曹休、夏侯尚坐鎮江東邊陲,西川自顧不暇,且雍涼之地有曹真把守,長安又有夏侯楙坐鎮,曹丕為何選擇在並州動手?
倘若將此情此景與洛陽內的奪嫡之爭相互串聯,便可揣摩出一絲端倪。
曹叡與曹協之間的爭鬥想必已至關鍵時刻,此刻曹丕必須穩坐洛陽中樞,以防黃初四年的曆史重演。
如此背景下,若再關聯起利城邊界的動蕩以及青徐世家族係此刻不惜一切代價引發的軒然大波,究竟意欲逼迫何人?
是為了向曹丕宣泄積怨,還是意圖迫使他離開京都洛陽?
巡視廣陵非難事,穩固青徐亦非大事,世家更迭不過是常態,真正關鍵的是——曹丕是否願意走出那座修煉聖地洛陽。
待到他邁出那一步之後,洛陽之內又將會發生何種變故?
“你且迴府先行修養,稍後再召見於你。”
劉玄德一句話令劉禪離去,後者並無多餘言語,立刻恭敬行禮後悄然退出。
劉禪離去後,劉玄德的目光重新投向諸葛孔明。
“務必密切關注洛陽的局勢!”
過去的半年間,確實發生了不少大事:東吳疆域內波瀾迭起,曹氏領土上同樣風起雲湧。
這段時間,自西川出使並與秦宓論道返迴東吳的張溫遭囚禁,表麵上因其與那位幾乎把半個東吳攪得天翻地覆的暨豔關係密切,故受牽連遭到懲處。
順帶一提,那位與江東大小將校、世家豪門幾乎結仇的暨豔,及其副手徐彪,也相繼不明身亡。理由無非是暨豔清算舊賬,既觸怒了世家,又惹惱了孫權,總之,理由充足,而東吳也在這樣的動蕩之後逐漸恢複平靜。
這段時日,除去上述變故,東吳境內倒是相對安穩,唯一的損失便是老臣朱治終究未能抵擋住歲月流轉,在府邸內安然離去。
朱治的爵位自然由其嫡子朱才承襲,這也驗證了血脈親情的力量。為此,朱然在完成了守孝期後,曾請求恢複原姓施,然而孫權並未應允此事,於是此事隻得作罷,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在這浩渺無邊的修真世界中,孫邵這位昔日修煉界的巨頭終於隕落,繼承他地位的人並非他人,正是那江東四大修真世家之一——顧雍家族的傳人顧雍。此事早已是眾多修士預料之中,畢竟在那時,顧雍便已擔任仙廷太常,受封醴陵仙侯。
如今,他更是晉升為仙國丞相,並兼領尚書令,這不過是他修為精進,順應天道的自然之舉。
然而,與此截然不同的是陸遜的命運。無論期間經曆了何種波折,此刻的陸遜備受矚目,榮耀無比。他在孫權這位飛升境強者身邊深受信賴,執掌諸多重要事務,甚至與西川修真界之間的交流,皆由陸遜全權負責。更有傳言稱,孫權為了讓陸遜行事更為便捷,竟親自用仙石篆刻了一枚玉令交付於陸遜府中,隻為此便於他處理公事。
遠在蜀地的劉禪聞此訊息,心中不禁疑惑,孫權此舉究竟是何用意?又為何將如此繁重的政務交給陸遜,卻忽視了身為江東大都督的顧雍的感受?
而陸遜似乎並未沉浸於權力的紛擾,反倒帶著幼子陸抗開辟了兩畝靈田,親耕其中,實屬不易。
總的來看,江東這片修真之地雖然表麵上風平浪靜,但實則萬物變遷,皆有定數。然而,當目光轉向曹氏一族時,那表麵的平靜之下,卻令劉禪感到了陣陣不安。
自黃初五年的歲月流轉至今的黃初六載,曹氏家族曆經諸多變故,重啟仙學院,尊崇孔家,設立春秋講席,廣招修真才俊,這是昔日之事;曹丕駕臨許都,兵指徐州,威懾廣陵,賦予徐盛顯赫聲望,那是去年歲末的故事;今年他又派遣使者自許昌前往沛郡,一方麵探察民情,關心百姓福祉,另一方麵也試圖借此機會傾聽民間冤屈,籠絡人心,這一舉動與他的治國策略相得益彰。五月間,北境並州刺史梁熙再次大敗妖蠻首領軻比能,此亦不過是尋常戰事,未引起太多注意。
然而,在這一切的背後,劉禪仿佛捕捉到了一條隱秘的線索。這條線索並不源自梁熙或任何人,而是指向了曹丕的後宮深處!
曹丕不似其父般子孫滿堂,至今膝下僅有十子,盡管數目尚可,但其中曹喈英年早逝。另外兩位希望渺茫的兒子,張姬與宋姬所出的曹貢與曹儼,也在黃初四年一同離世,這已是眾人皆知的事實。
如今存活下來的子女中,已故廢後的甄宓之子、由郭女王撫養長大的平原王曹叡,李貴人之子曹協,潘淑媛之子曹蕤,朱淑媛之子曹鑒,仇昭儀之子曹霖,徐姬之子、新晉元成王的曹禮,以及蘇姬之子、封為邯鄲王的曹邕。
這些公子中,單論天賦與寵愛程度暫且不論,唯有一人尚未冊封為王,那就是李貴人之子——曹協。
未被冊封為王者象征著一件事,那便是他仍被魏帝曹丕收於羽翼之下培養修煉。
雖有傳言稱曹丕偏愛幼子曹禮,然而其母僅是一名侍妾,不僅修為低下,連背後的勢力亦不足掛齒。
誠然,這一傳聞確有其事。曹禮曾身為京城尊王,此般虛銜唯有如曹丕這般掌控天地法則的大能才能授予,若換作他人,恐怕難以啟齒。
遺憾的是,即便受寵,也無法確保必能繼承大統。因此,曹禮在今年已然前往元城領地修煉,等於主動退出了爭奪帝位的競爭圈子;而此刻仍在曹丕身邊的那位,則意味著他奪取皇位的可能性最高。
當然,平原王曹叡也留了下來,背後全賴郭女王舍命相護。不論她背後的意圖如何,無論當初她在甄宓隕落一事中扮演何種角色,曹叡因郭女王的特殊地位及寵愛,日子過得確實順風順水。
即便曹禮曾貴為京兆王時,曹叡身邊也有眾多修為高深的師長輔佐。但這些人皆為曹丕精心挑選,均是品德高尚、修身齊家的修行者,他們相互扶持、砥礪精進,世俗之人或許貶之為一群道德君子。
盡管如此,曹叡仍居東宮,並與重臣衛臻私下裏探討大道至理,對此曹丕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生怕觸動郭女王的心緒。直至黃初三年,在郭女王的勸誡與堅持下,曹叡方重歸平原王之位,然而依舊被郭女王留在東宮內修煉,雖然東宮已更名為平原王府。
曹丕特下旨令鄭稱為曹叡之師,郭女王更是首次違背曹丕意願,力薦高堂隆為平原王傅,毋丘儉、何曾、吉茂等人則被委以文學屬官之職,對曹叡可謂優待有加。
然而凡夫俗子皆知曹丕無意立曹叡為儲君。否則曆經多年,諸王子或離開皇宮潛心修煉,或英年早逝,如今競爭帝位者已寥寥無幾,論資質,無人能比曹叡更適合成為儲君。
然而至今,曹丕仍未明確表示要立曹叡為儲君,也許若非顧忌郭女王的地位,李貴人之子曹協此刻也早已有所動作。
劉禪將這一切事實娓娓道來,卻並未給出定論,倒並非他不明就裏,而是有些話語不宜由他直言。
如今擺在曹丕麵前的問題,便是第二次儲君之爭,上次爭奪這一權位的乃是曹丕與曹植二人。
而今,參與這場角逐的,則是已被淘汰出局的曹禮,以及備受曹丕冷遇卻受郭女王庇護的曹叡,還有那位可能並不受曹丕喜愛,但卻已自行凝聚一方勢力的曹協。
之所以這麽說,正是因為今年曹氏家族發生的兩樁大事。
其一,像曹丕這般喜好揚威顯赫、體察民間疾苦之事的人,怎會輕易錯過這樣的機會……
因此,他寧遣使節前行,亦不敢親身涉險,其顧慮不僅在於避免大軍興師動眾,更關鍵的是,他自身受限,無法輕易離開修煉之地。
在這種形勢下,原本一直按兵不動的並州梁熙突然揮軍討伐修煉者軻比能,凱旋而歸。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此番交鋒並非源於軻比能觸怒曹氏,或是引發了並州的憤怒。反而是梁熙毫無預兆地主動出擊,與軻比能展開了一場修為之戰。
此前,簡雍曾向劉禪提及,並州似乎有意借軻比能之事,以戰功揚名立萬。當時劉禪並未深信,隻將其視為對軻比能這批蠻荒修者的一絲憐憫。
現如今迴首此事,卻顯得意味深長。曹丕兩次親自率軍伐吳皆敗北,世人已公認其統軍能力堪與江東孫權匹敵。
而梁熙此舉,分明是在昭告天下:即便曹丕領軍之道略顯尋常,曹魏依然擁有一位威震四方的修真名將!
此舉無疑是曹丕對各方勢力的威懾,他究竟意欲威懾何人?
賈逵、曹休、夏侯尚坐鎮江東邊陲,西川自顧不暇,且雍涼之地有曹真把守,長安又有夏侯楙坐鎮,曹丕為何選擇在並州動手?
倘若將此情此景與洛陽內的奪嫡之爭相互串聯,便可揣摩出一絲端倪。
曹叡與曹協之間的爭鬥想必已至關鍵時刻,此刻曹丕必須穩坐洛陽中樞,以防黃初四年的曆史重演。
如此背景下,若再關聯起利城邊界的動蕩以及青徐世家族係此刻不惜一切代價引發的軒然大波,究竟意欲逼迫何人?
是為了向曹丕宣泄積怨,還是意圖迫使他離開京都洛陽?
巡視廣陵非難事,穩固青徐亦非大事,世家更迭不過是常態,真正關鍵的是——曹丕是否願意走出那座修煉聖地洛陽。
待到他邁出那一步之後,洛陽之內又將會發生何種變故?
“你且迴府先行修養,稍後再召見於你。”
劉玄德一句話令劉禪離去,後者並無多餘言語,立刻恭敬行禮後悄然退出。
劉禪離去後,劉玄德的目光重新投向諸葛孔明。
“務必密切關注洛陽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