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始終不解,劉禪這小子究竟意欲何為,畢竟即使現今巴族與賨族遭人冷眼,但作為昔日背叛西川的兩大宗門勢力。
他們周圍必然充斥著無盡的監視目光。
一旦不慎行差踏錯,他們恐怕就再也無法返迴,此舉說是玩弄火苗,都毫不誇張。
直至他在孟興處獲取了一個全新的身份,並在鄴城邂逅石苞後,簡雍與劉禪這對修煉半途之人終於覓得一個看似毫無破綻的計劃。
那便是借由石苞內心躁動的野心,以此為掩護,暗中推進他們真正意圖達成之事。為此,他們在明知石苞存有此念之際,卻裝作渾然不知,帶領他一同踏上通往洛陽之路,那座位於中原腹地的中心之城,也是劉禪那位垂暮之年的父親夢寐以求踏足之地。
洛陽堪稱命途多舛,相傳此地曾近鄰大夏王朝古都斟鄩,甚至斟鄩便坐落於洛陽之內。周朝曾定都於此,高祖先是定都洛陽,後再遷往長安,直到光武大帝時,再度定都洛陽,更名雒陽!
如要言及洛陽的曆史演變,它早期無疑光芒萬丈。不僅地位崇高,令諸城仰望不及,即便在永和年間,人口已逾百萬之眾,堪稱驚世駭俗。那時的洛陽,堪稱大漢的榮耀,四海黎民皆以定居洛陽為幸事,連西域商賈也急切希冀在此地擁有自家商鋪。
然而,隨之而來,這份榮耀漸變質味。自靈帝時代起,黨錮之禍、閹黨之亂、外戚與宦官爭奪權力,再加上十常侍、大將軍、世家豪門之間,那些不為人知的權利爭鬥和秘辛不勝枚舉。
如此長達二十載,洛陽城內風雲變幻,朝廷內外皆不得安寧。直到名為馬元義的人物,在這片渾水中投下一塊巨石,瞬間,天下為之大亂。當時洛陽百姓仍自豪宣稱能置身事外,然而黃巾起義猝然爆發,雖平息迅速,但卻令外戚與宦官間的矛盾達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十常侍之亂使得洛陽民眾的安穩蕩然無存,暴兵衝突幾乎令大漢顏麵掃地。好不容易重新找迴的尊嚴遮羞布,在隨後而來的董卓麵前,終究淪為笑柄。
簡雍引領劉禪等人就這樣踏入了洛陽城中,堂而皇之,公然顯赫,畢竟此處畢竟是大魏的帝都,每日來往百姓如過江之鯽般絡繹不絕。
越是小心翼翼,反而越引人注目,他們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牽馬駕軾緩緩入城,竟然未引起絲毫風波。
進入洛陽後,見天色尚早,劉禪毫不猶豫直奔市集而去……
盡管曆經了仙魔亂戰,激鬥,靈火焚燒等一係列劫難,但在曹丕以修煉者領袖的身份治理下,此刻的洛陽已恢複了多半的靈機與生機。
雖人口與昔日洛陽的繁盛時期仍有不小差距,但至少這座都城已初具規模,若要實話實說,比起成都,此處景象可謂繁榮得多矣!
“增益見識,增益見識哉!”劉禪望著集市中熱鬧非凡的情景,以及來自西域仙域商隊帶來的種種奇異法寶,不禁連連讚歎不已。
他內心深處確實期盼能讓成都那些掌管地方事務的修士官員們前來此地好好學習觀摩一番,瞧瞧這關中地帶是如何通過修煉者的智慧與力量進行治理的。想當年建安元年,這關中地區曾餓殍遍野,仙田荒廢,放眼望去盡是殘破不堪的景象,怎一個淒涼了得。
然而現如今,即便未能親眼目睹外圍田野間那一片片金黃的豐收景象,但從排列有序的田壟及百姓家中升騰的炊煙,便足以看出這裏的人民已然能填飽肚子。
再看洛陽城內人潮熙攘,形形色色,亦可映射出這座城市所蘊含的昌盛氣息。此外,他們一行人在途徑太學院時,還有幸目睹了一場空前激烈的論道之爭,乃是兩大修道門派弟子當年的一次對決,其場麵之壯觀,引得眾人如醉如癡,連劉禪也被這場論道之爭深深震撼。
“叔父,他們在辯論些什麽?”劉禪耐不住好奇,悄悄向簡雍請教,“為何我看似每個字都認識,但他們這般說出,我卻是一句話也聽不明白?”
“你聽不明白倒也屬尋常,要聽懂他們的言語,須得有些修為才行。”簡雍並未責怪劉禪,反而點頭道,“彼輩正在論爭超脫世俗禮教,追求自然之道之事……”
“辯論的是何事?”劉禪聽完越發困惑,“叔父能否說得更清楚些……”
“不過是空談無用之辭罷了!”簡雍忽然啐了一口,“口若懸河,似乎言之有理,實則毫無實際用途,你聽不懂反倒好,極好!”
隨後,簡雍拽著劉禪離開,還不忘帶上鄧忠等人,好似生怕他們會受此等空談影響一般。待步入集市之中,劉禪才略微領悟了先前辯論的大致情形,知曉了參與論道的雙方身份。
原來其中一方乃後世聞名遐邇的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而另一方則是當世聲望猶在其上的征南大將軍、荊州牧夏侯尚之子夏侯玄。夏侯尚雖然勉強可以稱得上文武雙全——畢竟他與曹丕交情匪淺,故此聲譽得以維係。然而,他的這位公子確乎是個英勇出眾的人物。
在論道中,夏侯玄暢談軍中選拔修士將領的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先知中正之權等議題,這些話題轉譯至劉禪耳中,讓他聽得饒有興趣。然而最終的勝負結果,似乎是以夏侯玄的敗北告終。至於失敗原因,劉禪一時未能參透其中奧秘……
在這場激烈的辯道之中,魏晉的玄奧之道逐漸明晰於劉禪心中。“此等爭論,不過是空洞的唇舌之戰罷了!”劉禪暗自思量,對於這玄奧之學,並未深感認同。
這玄學並非後世所認知的神鬼妖魔之道,而是源自《道德經》中所述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至高智慧。須知,這股風尚最初由荊洲牧劉景升在亂世之中興起,因儒道凋零,此類玄妙之談已不再適應時局所需。
隨後,曹孟德亦崇尚先秦諸子百家之學,使得百家思想再度興盛。連兵法、儒家等顯赫學派亦默示接納,即便此時世間早已失去了先秦時期的文化底蘊與才俊輩出之況,但仍不乏傑出人物嶄露頭角。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終在這股潮流中脫穎而出的並非墨家的兼愛非攻,儒家的仁政,或是法家的革新理念,反而是道家學派得以壯大,或許名家的思想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名家則僅存詭辯一脈,再加以佛教的融入,三者合流,終使道家與儒家等諸多學派融合為一門被稱為玄學的大學問。《道德經》、《莊子》及《周易》,便構成了玄學的三大支柱。劉禪此前僅耳聞其聲,今日親聆之下,不禁為之頭皮發麻。
“我怎覺幼時居荊州,彼處士人坐而論道,縱談天地,卻與此風馬牛不相及呢!”直至眾人尋得休憩之處,劉禪方低聲嘀咕而出。
他曾長年生活在荊州,對其民風民俗了如指掌,覺得眼前的景象與昔日荊州的情形截然不同。
“當年劉景升雖誤入歧途,但他確有過人的膽識與能力。”簡雍冷冷迴應,“老夫也曾參與過荊州玄學的研討。那時荊州興起的玄學風氣,著重於闡述義理而非吉兇禍福、象數等不可捉摸之事,盡管我們做得不夠人情味兒,但至少還在談論人間事。
可如今劉景升那批老一輩離去後,這股風氣大變,他們不再探討世間大道,轉而熱衷於剖析人性,直言之即是對人評頭論足。更有甚者,講起話來雲山霧罩,聽著雖似高深莫測,實則離人言越來越遠。
百姓們在不遠處餓得奄奄一息,這些當官的卻在此長篇大論地討論十天半月,最後還厚顏無恥地說什麽‘為官者當順應天意’。如此言論,還算人話嗎?
當然,這其中摻雜了一些名家擅長的詭辯、辯論技巧。待朝廷察覺之時,不說能否控製住這股風氣,朝中文武已有不少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為此,曹丕曾三次嚴令禁止官員涉獵玄學,然而此舉收效甚微。”
他們周圍必然充斥著無盡的監視目光。
一旦不慎行差踏錯,他們恐怕就再也無法返迴,此舉說是玩弄火苗,都毫不誇張。
直至他在孟興處獲取了一個全新的身份,並在鄴城邂逅石苞後,簡雍與劉禪這對修煉半途之人終於覓得一個看似毫無破綻的計劃。
那便是借由石苞內心躁動的野心,以此為掩護,暗中推進他們真正意圖達成之事。為此,他們在明知石苞存有此念之際,卻裝作渾然不知,帶領他一同踏上通往洛陽之路,那座位於中原腹地的中心之城,也是劉禪那位垂暮之年的父親夢寐以求踏足之地。
洛陽堪稱命途多舛,相傳此地曾近鄰大夏王朝古都斟鄩,甚至斟鄩便坐落於洛陽之內。周朝曾定都於此,高祖先是定都洛陽,後再遷往長安,直到光武大帝時,再度定都洛陽,更名雒陽!
如要言及洛陽的曆史演變,它早期無疑光芒萬丈。不僅地位崇高,令諸城仰望不及,即便在永和年間,人口已逾百萬之眾,堪稱驚世駭俗。那時的洛陽,堪稱大漢的榮耀,四海黎民皆以定居洛陽為幸事,連西域商賈也急切希冀在此地擁有自家商鋪。
然而,隨之而來,這份榮耀漸變質味。自靈帝時代起,黨錮之禍、閹黨之亂、外戚與宦官爭奪權力,再加上十常侍、大將軍、世家豪門之間,那些不為人知的權利爭鬥和秘辛不勝枚舉。
如此長達二十載,洛陽城內風雲變幻,朝廷內外皆不得安寧。直到名為馬元義的人物,在這片渾水中投下一塊巨石,瞬間,天下為之大亂。當時洛陽百姓仍自豪宣稱能置身事外,然而黃巾起義猝然爆發,雖平息迅速,但卻令外戚與宦官間的矛盾達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十常侍之亂使得洛陽民眾的安穩蕩然無存,暴兵衝突幾乎令大漢顏麵掃地。好不容易重新找迴的尊嚴遮羞布,在隨後而來的董卓麵前,終究淪為笑柄。
簡雍引領劉禪等人就這樣踏入了洛陽城中,堂而皇之,公然顯赫,畢竟此處畢竟是大魏的帝都,每日來往百姓如過江之鯽般絡繹不絕。
越是小心翼翼,反而越引人注目,他們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牽馬駕軾緩緩入城,竟然未引起絲毫風波。
進入洛陽後,見天色尚早,劉禪毫不猶豫直奔市集而去……
盡管曆經了仙魔亂戰,激鬥,靈火焚燒等一係列劫難,但在曹丕以修煉者領袖的身份治理下,此刻的洛陽已恢複了多半的靈機與生機。
雖人口與昔日洛陽的繁盛時期仍有不小差距,但至少這座都城已初具規模,若要實話實說,比起成都,此處景象可謂繁榮得多矣!
“增益見識,增益見識哉!”劉禪望著集市中熱鬧非凡的情景,以及來自西域仙域商隊帶來的種種奇異法寶,不禁連連讚歎不已。
他內心深處確實期盼能讓成都那些掌管地方事務的修士官員們前來此地好好學習觀摩一番,瞧瞧這關中地帶是如何通過修煉者的智慧與力量進行治理的。想當年建安元年,這關中地區曾餓殍遍野,仙田荒廢,放眼望去盡是殘破不堪的景象,怎一個淒涼了得。
然而現如今,即便未能親眼目睹外圍田野間那一片片金黃的豐收景象,但從排列有序的田壟及百姓家中升騰的炊煙,便足以看出這裏的人民已然能填飽肚子。
再看洛陽城內人潮熙攘,形形色色,亦可映射出這座城市所蘊含的昌盛氣息。此外,他們一行人在途徑太學院時,還有幸目睹了一場空前激烈的論道之爭,乃是兩大修道門派弟子當年的一次對決,其場麵之壯觀,引得眾人如醉如癡,連劉禪也被這場論道之爭深深震撼。
“叔父,他們在辯論些什麽?”劉禪耐不住好奇,悄悄向簡雍請教,“為何我看似每個字都認識,但他們這般說出,我卻是一句話也聽不明白?”
“你聽不明白倒也屬尋常,要聽懂他們的言語,須得有些修為才行。”簡雍並未責怪劉禪,反而點頭道,“彼輩正在論爭超脫世俗禮教,追求自然之道之事……”
“辯論的是何事?”劉禪聽完越發困惑,“叔父能否說得更清楚些……”
“不過是空談無用之辭罷了!”簡雍忽然啐了一口,“口若懸河,似乎言之有理,實則毫無實際用途,你聽不懂反倒好,極好!”
隨後,簡雍拽著劉禪離開,還不忘帶上鄧忠等人,好似生怕他們會受此等空談影響一般。待步入集市之中,劉禪才略微領悟了先前辯論的大致情形,知曉了參與論道的雙方身份。
原來其中一方乃後世聞名遐邇的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而另一方則是當世聲望猶在其上的征南大將軍、荊州牧夏侯尚之子夏侯玄。夏侯尚雖然勉強可以稱得上文武雙全——畢竟他與曹丕交情匪淺,故此聲譽得以維係。然而,他的這位公子確乎是個英勇出眾的人物。
在論道中,夏侯玄暢談軍中選拔修士將領的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先知中正之權等議題,這些話題轉譯至劉禪耳中,讓他聽得饒有興趣。然而最終的勝負結果,似乎是以夏侯玄的敗北告終。至於失敗原因,劉禪一時未能參透其中奧秘……
在這場激烈的辯道之中,魏晉的玄奧之道逐漸明晰於劉禪心中。“此等爭論,不過是空洞的唇舌之戰罷了!”劉禪暗自思量,對於這玄奧之學,並未深感認同。
這玄學並非後世所認知的神鬼妖魔之道,而是源自《道德經》中所述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至高智慧。須知,這股風尚最初由荊洲牧劉景升在亂世之中興起,因儒道凋零,此類玄妙之談已不再適應時局所需。
隨後,曹孟德亦崇尚先秦諸子百家之學,使得百家思想再度興盛。連兵法、儒家等顯赫學派亦默示接納,即便此時世間早已失去了先秦時期的文化底蘊與才俊輩出之況,但仍不乏傑出人物嶄露頭角。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終在這股潮流中脫穎而出的並非墨家的兼愛非攻,儒家的仁政,或是法家的革新理念,反而是道家學派得以壯大,或許名家的思想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名家則僅存詭辯一脈,再加以佛教的融入,三者合流,終使道家與儒家等諸多學派融合為一門被稱為玄學的大學問。《道德經》、《莊子》及《周易》,便構成了玄學的三大支柱。劉禪此前僅耳聞其聲,今日親聆之下,不禁為之頭皮發麻。
“我怎覺幼時居荊州,彼處士人坐而論道,縱談天地,卻與此風馬牛不相及呢!”直至眾人尋得休憩之處,劉禪方低聲嘀咕而出。
他曾長年生活在荊州,對其民風民俗了如指掌,覺得眼前的景象與昔日荊州的情形截然不同。
“當年劉景升雖誤入歧途,但他確有過人的膽識與能力。”簡雍冷冷迴應,“老夫也曾參與過荊州玄學的研討。那時荊州興起的玄學風氣,著重於闡述義理而非吉兇禍福、象數等不可捉摸之事,盡管我們做得不夠人情味兒,但至少還在談論人間事。
可如今劉景升那批老一輩離去後,這股風氣大變,他們不再探討世間大道,轉而熱衷於剖析人性,直言之即是對人評頭論足。更有甚者,講起話來雲山霧罩,聽著雖似高深莫測,實則離人言越來越遠。
百姓們在不遠處餓得奄奄一息,這些當官的卻在此長篇大論地討論十天半月,最後還厚顏無恥地說什麽‘為官者當順應天意’。如此言論,還算人話嗎?
當然,這其中摻雜了一些名家擅長的詭辯、辯論技巧。待朝廷察覺之時,不說能否控製住這股風氣,朝中文武已有不少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為此,曹丕曾三次嚴令禁止官員涉獵玄學,然而此舉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