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王室秘辛
宋代魂變:齊淩之抉擇 作者:老薑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原來齊佳俊是他的弟子,難怪年紀輕輕便有如此驚人之能!”劉娥立刻喜上眉梢,拍手感歎。
每個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兒子能成為世間翹楚。劉娥知曉的年輕才俊並不多,而齊淩正是其中最為璀璨的一顆。
並且,齊淩上次入宮謝恩時那份溫文爾雅卻又不失尊貴的態度,也令她深感欽佩。
“沒錯,這就是鄭長風的獨到之處!他不廣納門徒,但凡受他親手指導的,無一不是頂級的天才!”趙恆並未完全領會劉娥的想法,微笑點頭,表示讚同。
“那請鄭法師作為我們孩子的啟蒙導師,確實恰當!”劉娥迅速將注意力轉迴趙恆,笑著附和,“隻是不知,將來孩子能否贏得他的青睞。”
\"吾親自向他傳達,他必定不會拒絕對方!\" 趙恆毫不猶豫,隨即輕聲對劉娥保證,\"我們皇族與鄭家先輩曾訂下盟約,太子或儲君,隻要有意願,皆可成為他鄭氏的門徒。\"
\"盟約?\"劉娥首次聽見此事,驚訝之餘,不禁追問,\"那陛下您……\"
\"在吾幼時,尚不及他教授。是拜入他父親,燕王鄭子明的門下。按輩分,他算是吾的首席師兄!\" 趙恆未等劉娥問完,已含笑解答。
說完,他迅速轉向劉承珪,\"你先退下,將無關之人帶離稍遠些。有些家事,吾需與昭儀詳談。\"
\"老奴遵命!\" 劉承珪雖年邁,反應卻敏捷。深知接下來趙恆的言辭涉及皇家秘密,應了一聲,旋即快步離去。
其餘太監宮女們也連忙躬身退出。片刻間,室內已空無一人。
\"此事,源自先帝與父皇的遺誌。在我們皇族中,除太子、儲君、皇後外,無人得知。\" 趙恆神色莊重,直視劉娥,低聲道。
\"那臣妾豈非逾矩了。\"劉娥聞言,忙輕搖手,\"陛下,還是不要告訴臣妾。否則……\"
\"你腹中所懷,乃吾之子。如無變故,滿月之時,便可冊封你為貴妃!\" 趙恆亦揮手示意,慎重補充。
未等劉娥行禮致謝,他又伸手將她按迴椅上,\"昔日吾許諾,要讓你成為世上最幸福的女子。吾言出必行。你不必對吾太過拘謹,隻需明白吾會逐步實現承諾。\"
劉娥感動得無以複加,淚水在眼眶中打轉。趙恆見狀,立刻抬手,用拇指輕拭她的眼角,\"別哭,這是喜事,不該落淚。吾有皇後,有四妃九嬪,但在整個皇宮,唯有你視吾為夫,悉心照料。\"
後半句,誠如其言。
自古以來,帝王皆孤獨。皇宮內的女子會極盡討好,謹慎侍奉,但鮮少能讓他體驗到夫妻間的親情。劉娥一方麵出身貧寒,隻知道照顧自己的男子衣食無憂,不懂宮廷繁文縟節;另一方麵,她與趙恆一見鍾情,共經風雨。因此,趙恆在她身旁,更能找到平凡人的溫馨,而非摘下王冠,仍端著君主的架子。
\"臣妾,臣妾隻會這些。\"劉娥被讚美得心中甜蜜,抽了抽鼻子,低聲說道。
\"你乃我永恆的伴侶,我亦是你命定的守護者。無論是在雄偉的聖殿之內,還是在遙遠的異域之外。”趙恆深深地凝視她,低語道,“故此,有些真相,朕本無意隱瞞於你。鄭長風的父親,燕王鄭子明,與我的大宋天佑伯父,以及前朝霸主柴榮,曾是結義的幻境兄弟。據先帝所述,燕王實則並不姓鄭,其血脈源自石族,乃後晉帝王石重貴之子。年幼時因意外頭部受傷,失卻了過往的記憶,才誤隨母姓。”
劉娥預感到,趙恆接下去的話語將揭開一個驚人的秘辛。她拭去眼角的淚珠,專心聆聽。
“前周世宗柴榮,與我伯父及燕王,一度親如手足。然不知何故,自世宗登基之日,燕王便對伯父戒備重重。但因其顯赫的出身太過引人注目,反使世宗更加信賴我伯父而非他,甚至逐漸與他疏遠。”
“不願傷害兄弟情誼,燕王甘願放棄兵權,成為富饒的隱士。然而,世宗隨後懊悔,再次命他統率軍隊,坐鎮揚州,威懾南唐、南漢與南楚三國。”
“世宗仙逝後,伯父被麾下將士擁戴披上黃袍,無奈返汴,接受新皇的禪讓。那時,伯父最憂慮的,便是燕王會率軍來襲。未曾料到,燕王為了百姓安寧,更不願契丹有機會卷土重來,竟懇求伯父將柴榮的妻兒托付給他,隨後他帶著柴鄭兩族,一同揚帆出海。”
“先帝北伐失利,高粱河一戰損失慘重。痛定思痛,最悔恨的是未能助伯父留住燕王。於是派遣劉承珪率眾四海尋找,找來找去,發現燕王眷戀故土,早已重返大宋,隱居民間以教書育人維生。”
“於是,先帝親自邀他出山,委以禁軍重任,並依舊尊其為燕王。但他堅決不受。終因先帝誠摯懇求,他重返汴梁,擔任太學院的司業!''''
“先帝深知他具有通天徹地之才,遂許下諾言,我趙氏子孫皆可拜入其門下為徒。而鄭家子孫,每一代經長輩考核後,皆可繼承太學院司業之職。如此,隻要趙氏子孫依然為帝皇,鄭氏子孫永世為帝師!”
“所以朕幼時,便投身燕王門下學習。而我們的孩兒,未來也將拜我師兄鄭長風為師,他無從推辭!”
“那,若鄭家後輩中出現不學無術之人,該如何應對呢?”劉娥瞪大雙眼,忍不住輕聲問道...
\"長老試煉,絕非易事。”趙恆微微一笑,輕輕搖動那頭烏黑的發絲,“吾的伯父,尊貴的皇父,恩澤深厚的導師,以及曹彬、潘美等賢臣,早已洞悉此理。鄭氏之後裔欲執掌祭祀學府之重責,實則比趙氏子孫登上太子之位更為艱難。必得鄭氏宗族長老親自選拔,隨後由天子、樞密使、參政大臣及開國將軍家族的宿老共同考核其文武雙全之才。唯有贏得七成以上的認可,方能承襲太學祭酒之位。如若不然,寧缺毋濫!”
“哦——”劉娥瞬間領悟了其中奧秘,嘴角微啟,低語感慨,“如此一來,武勳之家與皇家之間,豈非有了穩固的橋梁?即便哪方感覺受了冤屈,亦可尋找調解之人,以免衝動行事?”
這正是她與趙恆之間的默契,一點即通。且總能觸及核心。
趙恆聞之,笑顏展露,點頭讚許,“確實,自此五代亂世方得真正終結。皇室、武勳、太學,猶如桌案的三條支柱。相互支撐,彼此信任,方造就大宋數十年安寧盛世!”
“否則,武將稍有不滿,便舉兵叛亂。天子日日夜夜擔憂武將奪位,寢食難安。讀書人,更是失去了君子風骨,誰給金銀豐厚,便為其發聲。這世界怎可能安定?而中原內部紛爭不斷,國力便會日漸衰弱。契丹人便可趁虛而入,再度南侵,使得白骨滿地!”
每個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兒子能成為世間翹楚。劉娥知曉的年輕才俊並不多,而齊淩正是其中最為璀璨的一顆。
並且,齊淩上次入宮謝恩時那份溫文爾雅卻又不失尊貴的態度,也令她深感欽佩。
“沒錯,這就是鄭長風的獨到之處!他不廣納門徒,但凡受他親手指導的,無一不是頂級的天才!”趙恆並未完全領會劉娥的想法,微笑點頭,表示讚同。
“那請鄭法師作為我們孩子的啟蒙導師,確實恰當!”劉娥迅速將注意力轉迴趙恆,笑著附和,“隻是不知,將來孩子能否贏得他的青睞。”
\"吾親自向他傳達,他必定不會拒絕對方!\" 趙恆毫不猶豫,隨即輕聲對劉娥保證,\"我們皇族與鄭家先輩曾訂下盟約,太子或儲君,隻要有意願,皆可成為他鄭氏的門徒。\"
\"盟約?\"劉娥首次聽見此事,驚訝之餘,不禁追問,\"那陛下您……\"
\"在吾幼時,尚不及他教授。是拜入他父親,燕王鄭子明的門下。按輩分,他算是吾的首席師兄!\" 趙恆未等劉娥問完,已含笑解答。
說完,他迅速轉向劉承珪,\"你先退下,將無關之人帶離稍遠些。有些家事,吾需與昭儀詳談。\"
\"老奴遵命!\" 劉承珪雖年邁,反應卻敏捷。深知接下來趙恆的言辭涉及皇家秘密,應了一聲,旋即快步離去。
其餘太監宮女們也連忙躬身退出。片刻間,室內已空無一人。
\"此事,源自先帝與父皇的遺誌。在我們皇族中,除太子、儲君、皇後外,無人得知。\" 趙恆神色莊重,直視劉娥,低聲道。
\"那臣妾豈非逾矩了。\"劉娥聞言,忙輕搖手,\"陛下,還是不要告訴臣妾。否則……\"
\"你腹中所懷,乃吾之子。如無變故,滿月之時,便可冊封你為貴妃!\" 趙恆亦揮手示意,慎重補充。
未等劉娥行禮致謝,他又伸手將她按迴椅上,\"昔日吾許諾,要讓你成為世上最幸福的女子。吾言出必行。你不必對吾太過拘謹,隻需明白吾會逐步實現承諾。\"
劉娥感動得無以複加,淚水在眼眶中打轉。趙恆見狀,立刻抬手,用拇指輕拭她的眼角,\"別哭,這是喜事,不該落淚。吾有皇後,有四妃九嬪,但在整個皇宮,唯有你視吾為夫,悉心照料。\"
後半句,誠如其言。
自古以來,帝王皆孤獨。皇宮內的女子會極盡討好,謹慎侍奉,但鮮少能讓他體驗到夫妻間的親情。劉娥一方麵出身貧寒,隻知道照顧自己的男子衣食無憂,不懂宮廷繁文縟節;另一方麵,她與趙恆一見鍾情,共經風雨。因此,趙恆在她身旁,更能找到平凡人的溫馨,而非摘下王冠,仍端著君主的架子。
\"臣妾,臣妾隻會這些。\"劉娥被讚美得心中甜蜜,抽了抽鼻子,低聲說道。
\"你乃我永恆的伴侶,我亦是你命定的守護者。無論是在雄偉的聖殿之內,還是在遙遠的異域之外。”趙恆深深地凝視她,低語道,“故此,有些真相,朕本無意隱瞞於你。鄭長風的父親,燕王鄭子明,與我的大宋天佑伯父,以及前朝霸主柴榮,曾是結義的幻境兄弟。據先帝所述,燕王實則並不姓鄭,其血脈源自石族,乃後晉帝王石重貴之子。年幼時因意外頭部受傷,失卻了過往的記憶,才誤隨母姓。”
劉娥預感到,趙恆接下去的話語將揭開一個驚人的秘辛。她拭去眼角的淚珠,專心聆聽。
“前周世宗柴榮,與我伯父及燕王,一度親如手足。然不知何故,自世宗登基之日,燕王便對伯父戒備重重。但因其顯赫的出身太過引人注目,反使世宗更加信賴我伯父而非他,甚至逐漸與他疏遠。”
“不願傷害兄弟情誼,燕王甘願放棄兵權,成為富饒的隱士。然而,世宗隨後懊悔,再次命他統率軍隊,坐鎮揚州,威懾南唐、南漢與南楚三國。”
“世宗仙逝後,伯父被麾下將士擁戴披上黃袍,無奈返汴,接受新皇的禪讓。那時,伯父最憂慮的,便是燕王會率軍來襲。未曾料到,燕王為了百姓安寧,更不願契丹有機會卷土重來,竟懇求伯父將柴榮的妻兒托付給他,隨後他帶著柴鄭兩族,一同揚帆出海。”
“先帝北伐失利,高粱河一戰損失慘重。痛定思痛,最悔恨的是未能助伯父留住燕王。於是派遣劉承珪率眾四海尋找,找來找去,發現燕王眷戀故土,早已重返大宋,隱居民間以教書育人維生。”
“於是,先帝親自邀他出山,委以禁軍重任,並依舊尊其為燕王。但他堅決不受。終因先帝誠摯懇求,他重返汴梁,擔任太學院的司業!''''
“先帝深知他具有通天徹地之才,遂許下諾言,我趙氏子孫皆可拜入其門下為徒。而鄭家子孫,每一代經長輩考核後,皆可繼承太學院司業之職。如此,隻要趙氏子孫依然為帝皇,鄭氏子孫永世為帝師!”
“所以朕幼時,便投身燕王門下學習。而我們的孩兒,未來也將拜我師兄鄭長風為師,他無從推辭!”
“那,若鄭家後輩中出現不學無術之人,該如何應對呢?”劉娥瞪大雙眼,忍不住輕聲問道...
\"長老試煉,絕非易事。”趙恆微微一笑,輕輕搖動那頭烏黑的發絲,“吾的伯父,尊貴的皇父,恩澤深厚的導師,以及曹彬、潘美等賢臣,早已洞悉此理。鄭氏之後裔欲執掌祭祀學府之重責,實則比趙氏子孫登上太子之位更為艱難。必得鄭氏宗族長老親自選拔,隨後由天子、樞密使、參政大臣及開國將軍家族的宿老共同考核其文武雙全之才。唯有贏得七成以上的認可,方能承襲太學祭酒之位。如若不然,寧缺毋濫!”
“哦——”劉娥瞬間領悟了其中奧秘,嘴角微啟,低語感慨,“如此一來,武勳之家與皇家之間,豈非有了穩固的橋梁?即便哪方感覺受了冤屈,亦可尋找調解之人,以免衝動行事?”
這正是她與趙恆之間的默契,一點即通。且總能觸及核心。
趙恆聞之,笑顏展露,點頭讚許,“確實,自此五代亂世方得真正終結。皇室、武勳、太學,猶如桌案的三條支柱。相互支撐,彼此信任,方造就大宋數十年安寧盛世!”
“否則,武將稍有不滿,便舉兵叛亂。天子日日夜夜擔憂武將奪位,寢食難安。讀書人,更是失去了君子風骨,誰給金銀豐厚,便為其發聲。這世界怎可能安定?而中原內部紛爭不斷,國力便會日漸衰弱。契丹人便可趁虛而入,再度南侵,使得白骨滿地!”